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一花一世界歌词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澳大利亚和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在澳洲的社会历史

摘 要: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人们每天要喝掉20多亿杯茶。然而,茶是如何获得饮料中“超级大国”的地位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故事。相反,它是一个具有复杂系列的故事情节,涉及众多“演员”,持久性的长期变化和戏剧性的转折。文章调查了茶叶是如何成为澳大利亚首要饮料的,研究了茶的社会历史,探讨了此饮料是如何塑造澳大利亚人工作、休息和娱乐生活的,揭示了茶叶如何在塑造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中发挥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叶的地位是如何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以及一个以“美式和平”形式的新帝国的崛起而下降。茶在澳大利亚的故事只是更加复杂的全球茶之故事的一章,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见解:那就是茶是如何纳入殖民国家建设中来的,以及作为一个受欢迎的饮料,它在21世纪未来将会如何上演。

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日常生活结构中提醒我们:“日常生活是由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乎注意不到的小事组成……每天发生的事情是重复的,重复的次数越多,它就越有可能成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结构。它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其特点是存在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得以延续……社会不同层面的人们的饮食、衣着或住宿方式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的”[1]。茶———这种“人们几乎不会注意到的小东西”———已经传播到了五湖四海,沿着古老的海陆贸易路线从中国向外延伸[2-4]。由于茶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它发展出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01

问茶与澳大利亚殖民地的建立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也是澳大利亚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显著的地方发生了变化。通过考察茶在澳大利亚的社会和文化历史,可以了解茶是如何影响社会习俗、性别角色、饮食行为和工作习惯的。

1788 年,“澳大利亚”作为英国的 (罪犯)流放地而建立,当时,这片大陆在西方被称为“新荷兰”。直到1824年,“澳大利亚”一词才正式使用。1787年,由11艘船只组成的船队从英国航行到“新荷兰”,船队载有778名囚犯 (586名男性和192名女性),被一支大约有1500人的特遣队护送。大部分船员和乘客是英国人,但也有少数来自法国和美国的罪犯。船队行程长达24000公里,耗时250天才完成。当时,它被认为是人类移民史上组织时间最长的事件之一。

在1787年以前,英国人则将罪犯送往北美的13个殖民地。然而,美国人对英国统治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在一场关于“税收和代表权”的争端中,反抗英国当局的主要行动之一就是将一批茶叶倾倒进波士顿港———著名的“波士顿茶党也称波士顿倾茶事件”。当然,这些茶来自中国。英国政府需要一块新的领土来安置罪犯,而“新荷兰”则被认为是最佳的选择。

18 世纪末,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不列颠群岛已经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它仍然是一种奢侈品———尽管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已经习惯了茶的味道和刺激效果。茶正成为朱莉·弗洛默所描述的“必要的奢侈品”[5]。事实上,其中一名叫瑞秋·厄尔利的乘客 (女罪犯) 因盗窃了一盎司茶叶、烟草和糖而被定罪,并被判处搭乘第一舰队发配澳大利亚。据记载,第一任总督亚瑟·菲利普曾与当地原住民领袖贝尼隆分享食物和茶,茶很快在原住民中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饮料。这一点在历史上来看,通常与糖一起食用的浓郁中国红茶在英国的茶文化中是最受欢迎的———虽然绿茶仍然占有市场份额。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茶叶是第一舰队高度珍视的非官方货物的一部分。

官方第一次正式记载了中国来访者来到澳大利亚的记录是在1818年麦世英的到来。然而,1788年的第一舰队与中国有着重要而直接的联系。这些船只,包括佩恩夫人号、斯卡伯勒号和夏洛特号,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特许进入广州收集货物茶 (该船的高级船员被允许购买大黄、肉桂、扇子、水银和瓷器作为贸易物品带回英国,但茶叶在1833年之前一直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品) [6]。从1788年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往返中国的途中,经常在澳大利亚殖民地停留。因此,随着英国殖民地在澳大利亚的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这条新路段,创造了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贸易、移民和文化的新联系。

02

“甜茶”的发现:一种来自澳大利亚本土的茶叶替代品

早期的澳大利亚殖民地茶叶仍然是一种稀缺品,直到1792年茶才开始被出售,茶叶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价格昂贵。因为从茶树中获得的茶叶有限,新来的人开始寻找一种当地的茶叶替代品。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替代植物,即甜叶菝葜———一种澳大利亚本土的撒尔沙植物[7]。这种植物以藤蔓的形式生长于潮湿的温带沿海森林的地面上。这种植物长期以来被澳大利亚原住民用作传统药物。布拉德利中尉这样描述它的品质:“我们还发现了一种植物,生长在岩石周围和林下灌丛之间,它的叶子被煮后变成了一种令人愉快的饮料,并被我们全体船员当作茶来使用。”

1790 年,水手约翰·尼科尔乘坐朱利安夫人号路过悉尼,他对甜茶和它的特性如此着迷,以至于在返回英国时带走了大量的甜茶。他记录道:“殖民地有一种药草叫甜茶,它被浸泡和饮用就像中国的茶。我很喜欢它。它不需要糖,味道既苦又甜。”

为了收集茶叶,尼科尔的船在去英国的中途停留中国,把大部分剩余的甜茶卖给了中国商人,这些商人已经认识到了此种外来植物的药用价值。这可能是澳大利亚在殖民时期向外国出口的第一件商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土食物和采集兴趣的恢复,甜叶菝葜得以东山再起。现在甜茶正在与不同品种的茶树产的茶叶相混合,并由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澳大利亚药剂师和茶叶零售商出售。这是澳大利亚茶文化创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03

茶与社会生活:澳大利亚茶文化的发展

随着19世纪上半叶几十年的发展,英国继续发展并扩建悉尼的流放地。他们还在诺福克岛(1788年)、范迪门岛 (塔斯马尼亚) (1804年)、摩顿湾 (布里斯班) (1824年)、天鹅河 (珀斯)(1828年)、菲利普港 (墨尔本) (1835年) 和阿德莱德 (1838年) 建立了新的殖民地。除了囚犯,越来越多的自由移民也来到了澳大利亚。在1828年,罪犯占到总人口的46%。但是到了1841年的时候,罪犯就只占20%左右了。因此,在19世纪中,随着罪犯时代退居过去,现代澳大利亚人口的轮廓形成了:现代由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组成的城市化人口出现了。正是这种社会阶层的结合,形成了19世纪中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澳大利亚茶文化的基础。澳大利亚在继续与英国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同时,于1901年成为一个主权国家,并开始形成独立的民族认同。这是一个茶 (话) 会的时代,从最不起眼的工人聚会,到有抱负的中产阶级“只有受邀请才能参加”的花俏活动。在那个时代,男人和女人被固定在特定的性别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茶为男女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为女性提供了管理家庭空间的机会。

1822 年,英国法官约翰·托马斯·比格向英国下议院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 《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状况报告》。我们从报告中得知,到1822年,最初的茶叶短缺情况已经不再出现。茶、糖和烟草是标准的配给品。即便如此,配给的数量并不是那么慷慨。停止配给茶 (和糖) 也是一种对罪犯的惩罚方式。因此,比格报告说,茶和糖仍然被认为是奢侈品。然而,这种奢侈品却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报道引用了 《悉尼公报》 (1816年12月7日):“茶和糖是罪犯膳食中经常伴随的食物,并且是下层阶级移民餐桌上的常客;但是牛奶和蔬菜却只给上层阶级供应。”[8]

此时,在英国及其全球的殖民地中,茶和糖的结合已成为各行各业人们饮食中稳定的一部分[9]。1840 年至1860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增长了一倍;1860 年到1880年增长了68%,澳大利亚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茶叶市场。从19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福州对澳大利亚的茶叶出口翻了一番多,从370万英镑增加到970万英镑[10]。事实上,澳大利亚曾一度是世界上饮茶最多的国家。彼得·格里格斯估计,19世纪30年代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接近4.5公斤,19世纪40年代上升到5.0公斤[11]。

随着茶逐渐成为澳大利亚各行各业乃至整个大英帝国人民的首选饮料,它已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文化习俗之中。茶不仅仅是一种令人愉快而舒适的饮料,还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全球贸易经济的一部分。饮茶还成为了一种社会区别的标志。不同阶层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费茶,他们眼中茶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他们通过用一种隆重的方式提供并享受茶,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大量工人阶级所享用的茶被视为从日常劳作中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添加了糖和牛奶的茶成为英国工人阶级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茶和咖啡等饮料中添加糖是很正常的。相反,考虑到英国人喜欢所有甜的东西,茶里不放糖就太奇怪了。恩格斯在1844年的著作中描述了曼彻斯特工人阶级的状况,并写道,除了肉类 (在可获得且负担得起的情况下) 和蔬菜 (尤其是土豆) 的基本饮食之外,“作为佐餐,人们通常都喝淡茶,也许是茶加一点糖,牛奶,或一些烈酒。茶之于英国乃至爱尔兰,正如同咖啡之于德国一样不可或缺。一个地方越不喝茶,那么那里就越贫困”[12]。

饮茶的发展对两性关系也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传统的中国一样,澳大利亚殖民时期的男女也经常被隔离。男女在家庭和公共领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两种角色之间界线鲜明。事实上,在我们这里讨论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的地位是低于男性的。参与公共饮酒领域是与女性的“良好声誉”不相符的。因此,茶成为了连接女性们社交纽带的重要饮料。在茶 (话) 会上,人们在喝茶时会吃蛋糕、三明治和其他美味佳肴,这已成为男女在适当认可的环境中进行互动的常见方式。

这些茶 (话) 会发展成了“茶餐”和“下午茶”的传统。各种各样的规则和礼仪都是围绕着这些社交喝茶的形式发展起来的。茶餐和下午茶最早出现在英国,并迅速传播到澳大利亚等英属殖民地。茶餐和下午茶有什么区别?茶餐中的“茶”更多地与用“茶”的意义有关,意思是“晚餐”,而不是饮用茶的集体活动。茶餐是19世纪工人阶级的一种习惯。下午茶可以是一项盛大的活动,主人发出邀请,拿出最好的茶具,并为这一场合盛装打扮。然而,在加班时,下午茶也变得不那么正式了,可以简单地指下午喝茶的休息时间。茶餐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地与优雅的中产阶级社交聚会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工人阶级晚上的一顿饭。茶的习俗,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的现代世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澳大利亚的饮茶也与大英帝国的观念紧密相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茶是一种民族饮料却来自中国———这一直是英国政治家、商人、作家等人的痛处。正如朱莉·弗罗默所写:“然而,将茶视为一种英国国内商品引发了人们对将国内生活和国家认同的理想建立在来自中国的外国产品上的担忧———尽管英国试图渗透打入这个国家,但令人沮丧的是,中国对英国人来说仍然是未知……同时英国人将中国视为‘他者’。使用亚洲的茶来培养英国的国家认同感,这可能会瓦解国家认同感赖以形成的差异。”[5]

为了打破中国对茶叶生产的垄断,也为了打破“中国”和“茶叶”之间的认同联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热衷于在英国殖民地内建立茶叶种植和生产产业。为此,苏格兰园艺学家和冒险家罗伯特·福琼在19世纪50年代被派往中国“获取” (即“窃取”) 茶树、种子和技术[13]。印度和锡兰 (斯里兰卡) 的茶园通过现代工业规模化经营,大幅降低了茶叶的价格[14-15]。据估计,在1897年,整个大英帝国共消费了8000万杯茶。19世纪初,英国和澳大利亚消费的大部分茶叶来自中国,而到了19 世纪末,茶叶则来自英国殖民地内部。这就标志着茶叶与中国的联系被显著地切断了。当然,当时澳大利亚也有中国人,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也从中国带来了自己的茶,其中一些还卖给了当地的白人殖民定居者。

04

流浪者和比利茶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茶文化最具标志性的东西之一就是“比利”,由此衍生出“比利茶”。“比利茶”无疑是澳大利亚对世界茶文化最独特的贡献之一。澳大利亚比利是一种金属容器。这种金属容器最初被用于在开往澳大利亚的船只上运输咸牛肉。到了19世纪晚期,它成了澳大利亚乡村生活的代名词,在那里,它被用作在篝火上的烧水和泡茶的器皿[15]。

在19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放牧,对剪羊毛和其他农业活动的季节性劳动力的需求稳步增长。剪羊毛的工人从一个绵羊站走到另一个绵羊站,从一个剪羊毛棚到另一个剪羊毛棚通常需要步行走好几天。这些流动工人被称为“流浪者” (Swagmen)。其中的“swag”指的是铺盖卷———里面还包含了他们的个人物品。毫无疑问,其中最珍贵的是上文提到的茶叶、烟草和糖这3样东西。这里面还有面粉———是制作“丹波面包”的关键,这是一种简单的“澳大利亚土著面包”,是用篝火的热炭烤制而成的。澳大利亚的农村是人们常常饮用比利茶的地方———意味着这是一项非常男性化的活动。而在家庭环境中,女性支配着茶———特别是通过早上和下午的茶 (话) 会。而男性支配着“丛林”中的茶,尤其是在流浪者的生活或其他形式的乡村劳动中。

在中国,备茶通常是在茶壶或其他类似的设备放入茶叶,然后把热水倒入其中冲泡茶叶。流浪者就无法享受这种“奢侈”了。

《丛林流浪》 这首歌最早由帕特森于1895年创作,它的首节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他一边唱歌,一边看着老比利在沸腾。”这首歌非常流行,到1903 年,它已经被用来销售一种特殊的茶品牌———果不其然是:比利茶。《丛林流浪》 是一首深受澳大利亚人喜爱的歌曲,它经常被认为是“非官方的国歌”。事实上,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更有可能知道 《丛林流浪》 的歌词,而不是澳大利亚的官方国歌 《前进的澳大利亚》。

05

茶与酒:禁酒运动

在唐朝,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文学、宗教和文化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4]。在唐代茶兴起之前,酒在重要的社会仪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中国古代乃至当代,酒和社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茶的兴起与禅宗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茶被看作是酒的替代品。茶也能“醉人”,但即使一个人大量喝茶,也不会出现酒那样的负面作用。

公元8世纪末和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出现了一篇描述“茶酒争功”的文章[16]。在这场辩论中,“酒先生”和“茶先生”给出了他们的理由———为什么自己作为饮料最好而另一种不好。“茶先生”将自己与一类新兴的佛教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茶是圣人、皇帝和前贤首选的灵丹妙药,茶可以消除困顿和疲劳,而且没有有害的或尴尬的副作用。与之相比,“茶先生”认为“酒能够拆散家庭,破坏家园,通常会导致淫荡和堕落的行为……而你,酒先生,会让人喝醉和糊涂”。人一喝酒,话就多了。对于大街上的普通人来说,至少70%的饮酒者是被朋友背回家的。最终,“水先生”的出现提供了第三条出路———“茶先生”和“酒先生”都不是辩论的赢家。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唐代佛教的兴起,一种提倡节制和避免饮酒的新话语正在形成。茶被认为是酒精饮料的最佳替代品。禁酒运动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它首先提倡适度节制饮酒,到19世纪后期就转变为完全禁止饮酒了。与美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从未采纳过全面禁酒令。即便如此,关于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负面影响的辩论还是使人们注意到了酒在澳大利亚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无论是好是坏。

殖民时期的澳大利亚继承了英国的饮酒习俗并形成了浓厚的饮酒文化。人们饮用各种酒精饮料,如杜松子酒和啤酒,而朗姆酒在殖民时期则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朗姆酒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在硬币短缺的时候成为了一种货币形式。事实上,据报道,澳大利亚发生的唯一一场军事政变就是由朗姆酒短缺引发的。因此,它通常被称为1808年的朗姆酒叛乱。

然而,对于茶是一种健康的饮料这一观点,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特别是在大量饮用的情况下。杰西卡·奈特在她的研究中叙述了以下内容:“1893年,一名在悉尼工作的医生与悉尼科技学院的一名烹饪讲师合著了一本书,名为 《澳大利亚的生活艺术》。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菲利普·穆斯基特博士写道:‘肉店里的肉和茶的消费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需求,这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他进一步评论了茶的过度消费,表达了他对女性‘在这方面超出了所有节制的界限’的担忧。按照他的专业观点,由于饮食中过量的茶,女性变得‘苍白无力’,肌肉变得‘柔软松弛’,神经系统‘受损’。”[17]

19 世纪中期,禁酒运动对于除了酒吧之外的非饮酒场所的建立起到了推广的作用。19世纪末的时候,这些场所变成了茶室。这一趋势在澳大利亚得到了广泛的复制,到20世纪初,茶室已成为城市景观中的普遍特色。茶室最初是由教会或禁酒组织提供给公众使用的非商业场所。到了后来,它成为了一种商业企业,类似于咖啡馆或咖啡厅。

对于女性来说,茶室是一个安全而合适的空间,可以在家庭范围之外进行会面与社交。茶室象征着现代、时尚,昭示着帝国与茶之间的联系。有些茶室非常大,大到足以容纳多达300多人。里面有着当时的新发明———如电梯和热水水龙头。最好的茶室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在这里可以看到引人入胜的景色,还有新潮时尚的装饰。被女性所管理的茶室并不罕见,考虑到这一时期女性在家庭之外有限的劳动机会———所以说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果。

在澳大利亚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有各种各样的支持和反对饮酒的争论。无论是完全禁酒,还是只在特定场合,茶通常都是酒的首选替代品。然而,正如我们下面所看到的,茶作为头号非酒精饮料的地位正在受到其长期竞争对手———咖啡的威胁。

06

兴衰:当代澳大利亚的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茶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在澳大利亚城市的工厂和办公室中雇佣着在早上和下午茶的时候推茶车的茶女。茶和饼干通常由公司免费提供,但有时会从工人的周薪中扣除一小笔茶费。同样,在以男性为主的工地,如建筑工地、铁路调车场和剪羊毛站,比利小子用比利为工人煮茶。他们通常在上午11点准备茶点,因此这种茶点就被称为“午前茶”。20世纪60年代,随着更为正式的培训贸易工人学徒制度的实施,比利小子逐渐被淘汰。无论如何,当今在澳大利亚,他人不太可能为你提供“一杯茶”喝。你也找不到茶女和比利小子。这么多老的茶文化已经处于消失或过渡状态。

现代茶包最早开发和销售于20世纪初。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茶包才开始流行起来。一旦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茶叶公司开始推广茶包,它就很快地取代了散装茶叶,成为人们泡茶的首选方式。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很多国家,茶包是人们喝茶最普遍的方式。

为什么茶包花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二战后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独自饮茶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毫无疑问,人们总是视自己的便利而选择饮茶时机为自己备茶。然而,正如我们从上文中对澳大利亚茶的讨论中所看到的,茶的消费一直与社会互动紧密相连。这就是我所说的“茶交际”。然而,二战后经济向消费资本主义的转变更加强调“个人”的选择。也就是说,二战后的社会一直强烈关注于创造和满足个人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个人消费者的欲望。在这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就是现代消费时代更加崇尚便利。例如,在现代工作环境中,以前一起喝“下午茶”的做法已经几乎像恐龙一样灭绝了[18]。相反,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办公室职员会用茶包冲泡他们“自己的”茶,并迅速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家庭内部的茶,邀请家人和朋友参加更正式的“下午茶”的做法也基本上消失了。

澳大利亚的茶消费不得不与咖啡和咖啡厅文化的兴起相抗衡。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 (简称ABS) 的数据,在20世纪60年代末,澳大利亚每年人均咖啡消费量超过1千克。相比之下,茶叶仍以人均2公斤的价格领先 (在20世纪的高峰时期,1928 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为3.6公斤) [19]。到了20世纪10 年代,澳大利亚统计局在其“2011/2012年澳大利亚健康调查”中报告称,“最受欢迎的饮料是水 (87%的人消费)、咖啡(46%)、茶(38%)、软饮料和调味矿泉水(29%)以及酒精饮料(25%)”。咖啡和茶消费的这种戏剧性转变需要一些解释。

19 世纪,咖啡首次出现在澳大利亚。它与禁酒运动,并且和以图与提供酒精饮料的酒店竞争而建立的“咖啡宫”密切相关[20]。然而,考虑到咖啡在没有合适的设备的情况下更难煮,茶并不会因此而丧失民族饮料的殊荣。事实上,一直到20 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之一。然而,随着1929~1933 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茶的消费量开始稳步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茶在澳大利亚的兴衰反映了大英帝国的兴衰,正如咖啡的日益流行反映了美国消费现代性的吸引力和美式和平的兴起。从人均每年300克的低起点开始,咖啡消费量在二战期间增长了3倍[21]。

这种增长部分与二战期间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有关。1942年至1945年间,100万美国军人来到澳大利亚,而当时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700万。美国人带来了咖啡文化[22]。战后,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咖啡的兴趣,1948年跨国饮料公司雀巢公司推出了速溶咖啡———此种名为雀巢的产品获得了巨大成功。速溶咖啡反映了澳大利亚充满活力的消费经济由此兴起———这种经济是以个人选择和便利为中心的。这也反映了美国现代性的吸引力日益增长,以及澳大利亚与大英帝国联系的减弱。苏茜·哈米斯认为速溶咖啡的流行“与澳大利亚生活方式选择的变化有关”,喝茶的习惯与澳大利亚作为一个遥远殖民前哨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每天都提醒着我们,很多人仍然把伦敦视为国家的文化首都;速溶咖啡日益增长的吸引力反映了一种更广泛、更微妙的文化品味”[23]。

尽管如此,澳大利亚人仍然消费了很多茶。近年来,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一直是最坚定的饮茶倡导者之一。作为澳大利亚历史上唯一会说普通话的总理,陆克文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2011 年8月23日,陆克文被宣告为川宁澳大利亚下午茶挑战赛的冠军。这是英国著名茶叶公司川宁的营销活动。川宁邀请了150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知名人士,共同设计出一种独特的混合茶,以体现澳大利亚人的性格和口味。混合茶的原料由川宁提供,并由澳大利亚民众投票选出他们最喜欢的一款。陆克文被宣布为最后的赢家,他的川宁混合茶在2012年全年都可以买到,其中混合了川宁爱尔兰式早餐茶、俄罗斯商队茶和柑桔香红茶。比赛以选择慈善机构的权利替代奖金,即每一笔茶的购买就会向这个慈善机构捐赠10澳元。陆克文选择了一家致力于动物保护和福利的知名慈善机构。

07

结论与讨论

从这件轶事可以明显看出,即使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饮茶者,每天也没有多少机会接触来自中国的茶。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茶在构建澳大利亚的身份认同和日常生活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澳大利亚,人们对某些中国茶也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绿茶。近年来绿茶由于其药用特性和对健康的益处而得到推广。与此同时,“珍珠奶茶”在澳大利亚经历了戏剧性的增长,尽管这种饮料并不被认为是非常“健康”的 (因为有过量的糖和其他化学添加剂)。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人们已经迈出了远离工业化食品和商业化食品消费的步伐,比如“慢食运动”和“手工食品运动”。这两场运动都试图让人们注意到食品的来源和生产方式。他们试图重新引入食品社交的形式,重建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并试图在我们的饮食方式和内容上重新建立一个社会消费和真实性的场所。

我相信同样的哲学也适用于茶的消费。我们还应该鼓励茶的消费者,使其更加了解他们所饮用的茶之来源。你的茶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做的?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些问题,以及其他许多问题,将引发一系列关于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和公平贸易的伦理关怀。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也坚信,中国的手工茶和传统茶生产商之间可以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地的饮茶者建立直接的联系。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跨文化交流传统,可以成为开启中澳对话的完美媒介。(作者:Gary SIGLEY (加里·席格伦) 安倬霖)

原文刊于《贵州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第43卷总第249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凡第三方图片及信息,如无特殊注明,均来源于公开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坤冰观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民族风,中国茶;中国茶,世界品——首届民族茶艺大赛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举行

“56个民族,56支花”,这一句朗朗上口的歌词,道尽了我国多元的民族文化。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极具魅力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各个民族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泡茶、饮茶风俗技艺,可谓百花齐放、蔚为大观。

为大力倡导“茶为国饮”,充分体现我国多民族的饮茶习俗及风情,增进各民族间茶文化从业者与爱好者的交流切磋,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2024年4月11日下午,首届民族茶艺大赛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拉开帷幕。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首届民族茶艺大赛总裁判长王岳飞,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首届民族茶艺大赛裁判长罗列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普洱茶国际评鉴委员会秘书长兼执行会长、首届民族茶艺大赛裁判杨琴媛,华韵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首届民族茶艺大赛裁判梁婷玉,丽水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首届民族茶艺大赛裁判尹隽,上海浙大茶友会会长、了心茶舍创始人、首届民族茶艺大赛裁判潘佩卿,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虞红鸣,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濂,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韩高,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炀德,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严轶华,首届民族茶艺大赛总策划、茗边主编孙状云等领导嘉宾出席茶艺大赛开赛仪式。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主持大赛。

张濂副县长在致辞中提到,首届民族茶艺大赛决赛,是景宁县首次主办如此高规格的茶艺赛事活动,也是景宁县弘扬茶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盛事。景宁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惠明茶产业发展工作,围绕深入贯彻落实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莅景调研时提出的“惠明茶这个品牌要打大一点、响一点”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惠明茶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打造培育,致力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大力育茶、用茶、享茶、兴茶,先后编排了茶主题音乐剧《畲娘》,出台了史上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惠明茶产业振兴行动专项激励政策》,大手笔投入4.5亿元建设惠明茶文化园区项目,全力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时至今日,惠明茶已经发展成为茶园面积达7.61万亩,年产值6.74亿元,惠及4万余茶农的共富产业,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茶、幸福茶。

罗列万秘书长介绍了比赛规则。裁判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根据礼仪仪表、茶艺演示、创意呈现、茶汤质量、解说五个纬度进行现场打分,其中茶艺表演和创意呈现占比最大,这既考验了选手了艺术呈现能力也考验了创新能力和“讲好一个茶故事”的能力。

在裁判和选手代表发言后,王岳飞总裁判长宣布首届民族茶艺大赛开幕。

据悉,本次大赛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指导,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景宁畲族自治县茶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校友总会茶友联谊会、丽水学院、景宁畲族自治县茶行业协会协办,杭州和厚堂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作为执行单位联合举办,大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参与,在经过初赛后,裁判组在51支初赛队伍中选出了来自7个省9个民族共10支队伍齐聚浙江省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参加最后的总决赛。十支队伍分别是由青海轩逸茶文化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黄河风情——撒拉一碗茶》(撒拉族);由玉溪映月潭修闲文化中心选送的作品《来自聂耳故乡的一杯茶》(花腰傣族);由景宁六江源茶业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囍》(畲族);由安化县茶艺花道协会选送的作品《安化印象 谷雨擂茶》(汉族);由凤冈县锌硒茶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土家油茶情》(土家族);由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选送的作品《古羌茶艺》(羌族);由普洱学院选送的作品《茶之始祖——布朗神韵》(布朗族);由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叶所选送的作品《共饮一泓水》(汉族);由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山水茶道研究院选送的作品《龙脊山语,天泉水韵》(瑶族);由景东彝族自治县总工会、景东彝族自治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选送的《景东无量山彝族烤茶--彝家煳米罐罐香茶(彝族)》。

经过一下午的的激烈角逐,产生了金奖一名,银奖两名,铜奖三名和4名优秀奖。

金奖:《囍》(畲族)

银奖:《共饮一泓水》(汉族) 《景东无量山彝族烤茶--彝家煳米罐罐香茶》(彝族)

铜奖:《安化印象 谷雨擂茶》(汉族)

《土家油茶情》(土家族)

《来自聂耳故乡的一杯茶》(花腰傣族)

优秀奖:

1915年,惠明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重塑景宁茶产业的辉煌,距今100多年了,百年间,中国茶文化、茶产业经历了百年兴衰、百年沉浮,如今正在全面复兴之中。金奖惠明茶正是见证这百年茶史最重要的一款名茶,牢牢抓住金奖惠明茶百年的前世今生以及全国各地的民族茶文化特色是本次茶艺大赛主题活动的亮点。紧扣“民族”主题,突显盛世饮茶、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流的特色。尤其是在中国茶被列为世界非遗的当下,通过搭建民族茶艺大赛这一全国性的平台,将景宁畲乡文化特色,畲乡茶与茶文化特色以及我国其他民族的茶文化充分的呈现出来,并以期将此不断打造成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有特色的茶艺大赛品牌。通过“百年金奖”让惠明茶在国内舞台上点亮,通过“民族特色”让中国茶在世界舞台上点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成一方风。民族风,中国茶;中国茶,世界品。

来源:茗边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遇见安化 醉在茶乡

中国人爱茶,观的是茶色,品的是茶汤,悟的是茶里人生。在享有“中国最美小城”“中国黑茶之乡”的湖南安化,热爱安化黑茶的安化茶人已将安化黑茶的品味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天24小时,他们闻着茶香,品着黑茶,聊着茶话,吃着茶食,享着茶颜,看着茶戏,说着茶趣,醉在茶乡,真正实现了茶与人的合二为一。

醉美茶乡——走茶道探茶园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自古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清晨时分,顶着薄雾,踩着露水前往茶马古道,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不时看见一个个或深或浅的小石窝,那是骏马长期踩踏留下的痕迹,也是茶马文化亘古的记忆。骑马走在山道上,感受着又窄又高的山岭,看着脚边陡峭的峡谷,想象当年的茶农是如何冒着艰险,或顶着烈日缓步徐行,或抵着骤雨冒头前进,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一筐筐的黑毛茶,一支支的千两茶,转运到全世界。

走完茶马古道,去昔日的茶叶重镇江南寻找茶树的踪迹。作为安化八大古镇之一,江南镇有着永锡桥、思贤桥、洞市老街古建筑群等一系列文物古迹,也有着成片的一望无际的苍翠茶园。在风雨廊桥内,坐在长长的木凳上,想象当年运茶的茶农们在桥上避雨的场景,在桥上歇脚的场景,还有摇着蒲扇,喝着茶,诉说一天辛劳和收获的场景。画面感会让你穿越时空,爱上这方水土,爱上这杯质朴地道的安化黑茶。

在距离思贤桥不远的地方,湖南华莱江南茶园基地傍山而建。茶在山中,山中有林、林中有茶是这片茶园的特点,而这也是安化茶园的特色。据茶园基地负责人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厂厂长潘国球介绍,湖南华莱始终以安化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坚定不移地走“小块茶园、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有机生态茶园发展之路,积极以“绿色、生态、安全、健康”为标准,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保证安化黑茶的产品质量。

幸福茶味——品茶香闻茶事

一片叶子兴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安化人爱茶,将黑茶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江南茶园边的农家乐稍作逗留,热情好客的店家承上一碗芝麻豆子茶,其中,乌黑发亮的黑毛茶就是这碗茶的灵魂所在。店家介绍:“黑毛茶是做各类安化黑茶成品茶的基础,茶农们都是自己采茶,送到厂家进行加工,或者自己直接做成黑毛茶再送到各个厂家,以此贴补生计,收益好的,一年收成有几万元,茶园周边的这些人家日子都过得殷实呢。”

说起黑茶,还有很多的趣事。据记载,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她陪嫁的嫁妆之一就是安化黑茶,在安化,这个故事大家口耳相传、家喻户晓。而今,也有很多父母为出嫁的女儿准备好黑茶作为嫁妆,“我爸妈很多年前就准备了十支千两茶,说是给我做嫁妆呢。”一位安化姑娘非常自豪地说。

如今,安化黑茶已成为安化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黑茶的品质,当地人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你要看这个茶是不是地道的安化黑茶,首先要看这个茶是不是耐泡,如果两三泡就没味道了,那肯定就不是本地茶。”这虽然不是品鉴安化黑茶纯正与否的绝对窍门,但也能看出当地人对安化黑茶的信任和青睐。

安化地处山区,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全年温和湿润,云雾缭绕,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茶树栽植和茶叶生产的天然条件。安化茶叶群体品种以叶大、肉厚、生长势强、内含物丰富、抗生强、适应性广著称。而经过多重工艺生产制作出来的安化黑茶,所含的茶多酚、茶多糖、茶皂素、氨基酸和维生素都非常高。资深茶人、“安化黑茶制茶大师”、湖南华莱万隆厂长刘幸福表示:“安化地理位置好,环境优良,茶园也都是非常原生态的,我们茶人就是要将这天然的原生态发挥到最佳状态,生产出口感好、品质佳的健康黑茶。直白地讲,我们做黑茶就是要做出本味,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喝出幸福的味道”。

茶色生活——学茶艺享茶颜

黑茶产业链很长,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茶旅……多个产业被带动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下,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举全县之力打造安化黑茶产业。如今,安化黑茶已成为脱贫攻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在安化黑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就有一个聚集全国茶文化爱好者学习茶文化的地方,院内陈设考究,茶韵悠长,是一个集茶道、花道、香道、中国传统茶文化培训传播为一体的地方。茶艺学习作为一种品饮茶的生活之道,既是一种行业礼仪,也可以陶冶情操。喜欢茶艺、从事茶艺工作的女孩,都被称为“茶仙子”,举手投足中有着东方闺秀的雅致之美。

“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和安化黑茶在一起。早上起床用黑茶牙膏、黑茶护肤品,白天做黑茶茶艺研究和学习,渴了喝黑茶,饿了吃茶点,晚上睡觉前再敷一个黑茶面膜。生活就是黑茶,黑茶就是生活。”“90后”茶艺师李园说出了自己的安化黑茶24小时生活。

近几年,在做好传统黑茶产品“三尖、三砖、一花卷”的同时,勤劳创新的安化茶人已将黑茶产品延伸到各个方面。比如已经研发生产出接轨国际市场、符合现代人饮茶习惯的速溶茶、袋泡茶;提取黑茶元素,研发出拥有高科技附加值的护肤品、日化用品等黑茶衍生产品;以安化黑茶为原料的黑茶茶点、茶食等。据了解,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实现年产销各类传统安化黑茶5.5万吨的同时,还创造了一周销售9万支黑茶牙膏的奇迹。

盛世茶香——看茶戏得茶韵

茶是生活,生活是茶。单单一个“茶”字,拆开看,即人在草木中,而“长寿”也被说为“茶”寿。安化人的黑茶生活从各个细节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各种因茶而生的号子、茶谣、茶歌广为流传,最经典的当属被称为世界茶王千两茶的“千两茶号子”,光看歌词就让人热血沸腾:“压起来咧/把杠抬啊/重些压咧/慢些滚啊/大杠压得好啊/脚板稳住劲啊/小杠绞得匀啊/粗茶压成粉啊......”八个踩茶师傅喊着雄浑高吭的号子,带着野性十足的乡土气息,让人热血贲张、劲力陡增,在他们一声声的号子声中,一支支粗大壮硕的千两茶就已经立于世人面前。

除了千两茶号子,安化茶人也在用其他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诠释安化黑茶的文化底蕴。在万隆广场右侧,“天下黑茶”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据悉,该项目将由国内顶级文艺创编团队创作,将以创新的编排设计、以深度的文化挖掘为基础,打造一场属于安化黑茶的创意原生态文化盛宴。届时,安化将以全方位的姿态欢迎来自全世界的茶人。

品茶看戏,既可享受茶生活带来的悠闲惬意,也可感受悠远厚重的黑茶古韵。安化,让你的心静下来,来了则不想离去;黑茶,也将成为你的杯中之宠,品了则回味无穷。“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这是历史的安化,也是今天的安化。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安化黑茶,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只等天下茶客一起,共享幸福茶生活。正如民歌天后徐千雅所唱:“你来得正是时候,当黑茶飘香的时候,我在梅山煮茶等你,静看资江悠悠”。

来源:湖南华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