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黄刚普洱茶

找到约1,116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茶商必备||黄刚《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

如何在一大堆茶中发现有价值的好茶?

作为一个茶商该如何做好市场?

......

这些问题

下面这本书可以为你一一解答


黄刚著《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 

原价:98元/本 复兴活动价:75元/本

长按下图扫码购买


  




书评    


      黄刚与《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


 文=杨凯


我是先托黄刚办事后认识他的。

 

那还是在2008年,央视的美女导演张导找到我,希望拍一部反映普洱茶的专题片,我介绍她去找黄刚。当时我和黄刚都在一个叫三醉斋的论坛,经常讨论些普洱茶的是是非非,渐渐地知道他开着博客,在北京还开有一个叫做“露雨茗苑”的茶馆,很多京城和外地的文化名人们经常去找他喝茶。同时,他还非常敬业地办了一份茶馆的内部刊物——《露雨茗苑•茶艺》,作为茶馆文化的一部分,把自己以及茶馆员工、茶客关于普洱茶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到访名人的一些互动登载在上面。可以说他是当时在北京可以喝老普洱又可以谈论茶文化的不多的人选。张导在他那里半是培训,半是体验生活,蹲了很长时间。电视片《天价之谜能喝的古董》的导入桥段,四万元喝宋聘就是当时露雨茗苑真实的故事。只是当年的天价现在翻两翻都不一定能在大陆的茶馆喝到了。

 

电视片播出后,我去他北京的茶馆拜访过他,他也来昆明找过我,我还和他在香港、杭州偶遇,我也曾开车带他去过大理……我知道他倡导“只卖自己也喝的茶”,他的客人甚至把北京能找到的我的《从大清到中茶》一书买空,尽管他们吐槽我的书知识点太多,有点难读。他还在北京办培训班,美名曰“黄普茶校”,分生茶班和熟茶班,生茶班培训那些成功人士,熟茶班则主要培训初入门者和普通白领,推行他的理念,也就是跟着他喝茶。随后,他关了茶馆,在马连道开起了茶庄。茶庄开办之初,正是普洱茶低谷期,很多人对普洱茶没有信心。那从哪里入手呢?经过一些小打小闹的倒货之后,他找到了熟茶,他将博友茶厂因各种机缘收购的一些高档老料统统拿下,做成了自己的熟茶产品F1、F2、F3、F5……等等,其中的F寓意着follow me,也就是跟着我喝茶的意思。

 

大约在此时,一次偶然的聚会,黄刚和一些业界大咖聚会上海,他们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号级茶、印级茶已经价格非常高昂,普通中产阶级往往无法接受他们的价格。那如何满足这些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中间阶层对茶文化美好生活的追求呢?他们提出一个中期茶概念,指那些达不到印级茶或早期七子级,但有一定年份的茶,比如90年代末到2004年这个阶段的茶,这些茶中的佼佼者甚至有成为印级茶的潜力。

 

熟茶的成功为黄刚灌注了自信和勇气,他又开始在中期茶中寻找生茶中的佼佼者,经过n多次的找寻和无数的心理斗争,他用上海几套房子的钱,包圆(即买断)了他所谓的三座大山——班章王中王、99大渡岗H、布朗传奇,他带着这三个茶开始周游全国,和各地茶友免费论茶,有时也不免有悄悄地PK(斗茶)。

 

成功的他仍然揣着做文化的梦。

 

我们仍然有很多来往,我在台湾出版的《号级古董茶事典》,在大陆出版《茶庄茶人茶事》,他都捧场卖了一些。一次他见了我,开玩笑地说:“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你的书除了配图,有几个人会认真读。”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我在想,等你的书出来我倒要看看我能不能读得下去。

 

终于,我在《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下机后,拿到最初的样书,我一口气读了几十页,老实说,真有干货!比如“无仓不成普洱茶”一节中对生、熟茶味道转化的描述,“再谈普洱茶仓储”中对港藏技术细节的介绍,都非常生动和有吸引力。

 

不过,“咚咚咚”,敲黑板,普通读者,你尽可以跳过头13页,从第四小节开始看,因为头四节更多地是向自己前20年的职业——我军高级参谋——致敬,向他30年前在国防科技大学习的自然辩证法和哲学致敬,这些过于辩证的思考看完全书回过头来阅读也是可以的。

 

话说回来,我还是很佩服黄刚的独立思考的,他在部队的参谋部门的训练,使他善于在一团乱麻的普洱茶现实中找到一些关键的点,它既能把他们归纳成有意思的概念和方法,也能用这些概念和方法指导茶庄的经营实践。他提出普洱茶认识的“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普洱茶断代的“中生代茶”,普洱茶审评的“一二三四五”法,普洱茶实操中的“寻找走在半路上的88青”等概念和方法,把思想变成金钱,用思考引导追寻,把少数几个拳头产品变成安身立命的资本,黄刚是成功的。黄刚也在本书中把这种成功一股脑地呈现给读者,有自信,有自傲,也有为人师的自豪。我在这里只有为他鼓掌了。

 

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假使面对着经营茶馆时的亏损和苦苦支撑,面对着买到上百万假老茶的颓丧与懊恼,面对着初入茶庄时找不到着力点的无助,他放弃了对普洱茶的追求,那世界上就会少了一个志得意满的灵魂。


杨凯 2018年10月1    国庆日

普洱茶路上痛失挚友 ◆ 纪念茶人黄刚

2022年2月3日,大年初三。资深茶人、《普洱》杂志的老朋友——黄刚先生病逝。

黄刚老师的前半生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将宝贵的青春挥洒在西北的茫茫戈壁上,自2004年一头扎进普洱茶行业后,凭着一腔对普洱茶的挚爱,努力探索。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建构了一套关于普洱茶的理论认知体系和实操方法,把思考的成果,以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无条件地与他人分享,让广大茶友受益。历经十余载的积淀,他将自己对普洱茶的研究成果凝结成《普洱茶论:品鉴与经营》、《普洱黄刚说》这两本著作,为普洱茶的理论建树做出了贡献。

黄刚老师与《普洱》杂志渊源颇深,从2009年起,长期为杂志供稿,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关于普洱茶的优质文章,也一路见证了《普洱》杂志的成长和壮大。黄刚老师思维开阔,逻辑严密,观点独到,深入浅出。一些刊登在杂志上的文章和观念,深受读者好评,比如,关于普洱茶仓储的《无仓不成普洱茶》,关于普洱茶冲泡的《善泡者必先识茶》,关于普洱茶鉴茶的《闻香识茶》《如何鉴别熟茶的年份、好坏》等等,至今读来仍然非常有价值,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他为普洱茶文化体系的重构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10多年来,黄刚老师对《普洱》杂志也非常关怀,对杂志社举办的各种活动都是大力支持。记得2011年杂志在广州举办的“第一届珠江水•普洱茶《普洱》杂志企业论坛“上黄刚老师就作为首届嘉宾受邀参会。而在次年的“2012第二届珠江水•普洱茶《普洱》杂志企业论坛暨中生代普洱茶品鉴会”活动中,黄刚老师不仅作为主讲嘉宾,与大家分享了关于中生代普洱茶的重要观点,还在品鉴会前的初选阶段鼎力支持。而且几乎每次来云南,黄刚老师都会亲临杂志社拜访,并且带着好茶与杂志社团队分享。

黄刚老师曾说:“我的理念在茶中,我的生命在茶中。茶与大家在一起,则我与大家在一起。”他将全身心的挚爱都赋予了普洱茶。正如他的合作伙伴朱朱所言:“黄刚老师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做两辈子的事情,活出了三辈子的精彩。”愿天堂里没有病痛,只有袅袅茶香。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刚:仓储是茶叶加工的继续

  我们知道,普洱毛茶按工艺要求加工出厂后一定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存放和转化之后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普洱茶,即使是熟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与转化之后也会更好喝。如果把普洱茶在茶厂内的生产称之为初加工的话,那么出厂后的存放、转化可以称之为深加工。

  以仓储的形式出现的深加工本来是应该由工厂在产品出厂之前完成的,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变成了由买家及消费者自行来完成了。

  这个历史原因就是人们特别是产地的生产者以前在理论上并不完全知晓普洱茶经过仓储转化以后会有这么大的价值升迁,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为香港回归,部分香港茶楼酒楼经营者移民的原因造成了茶楼酒楼的歇业及陈茶清仓外流,使得先知先觉者如邓时海先生得到了这些陈茶,体验到并归纳总结出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从而在带动一个“新兴行业”诞生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仓储的众多话题。

  既然是深加工为什么没有标准的工艺与方法呢?

  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洱茶的价值被重新认知的时候,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转化程度以及各种不同仓储环境中存放出来的茶充斥市场,品种繁多让人目不暇接难以分辨,再后来买家及消费者成为仓储的主体之后因为仓储环境的不同就出现了围绕仓储的五花八门的说法与猜想。又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让仓储成了普洱茶茶商与爱好者、消费者在了解普洱茶的过程中一只最大的“拦路虎”。

  尽管有难度,但是以深加工的眼光来看问题仍然是了解、改进普洱茶仓储的最佳角度。

来源于:普洱杂志,作者:黄刚

找到约1,09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