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合肥好的茶行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建国七十年,合肥喝茶的巨变

新中国建立70年,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喝茶也是这样.。

合肥普通市民们,最早对于喝茶,是没有概念的,家里有一点茶叶都算是比较讲究,最早都是政府国企才能喝到,主要是单位发放为主。

那个时候喝茶用搪瓷杯,合肥话叫“大 ba gang”,搁点茶叶放点水,有味道就行。去家里做客的时候,往往主人会给客人倒一杯茶,也没那么多规矩,比如茶到几分满啦,代客礼仪之类的都没有,随性自在。

合肥人又特别实在,在南方,很多地方说喝茶其实是喝水,他说给你一杯热茶其实是一杯热水,合肥人都比较实在,说茶真的是一杯茶。

再有呢,就是从外面往合肥带的茶,比如说有亲戚在六安、黄山,这样的家就会特别幸福,往往亲戚会从家里老家带点茶叶,之前就特别羡慕一个同学,家里是黄山的亲戚,经常带一点很好的毛峰。


以前买茶也不是那么容易买到的,往往都是有一些关系的人,去原产地带,就像现在的“快手带货哥”一样,是那种代购的形式。

以前也没有那么多茶叶店,甚至说在我小时候印象当中,压根就没有茶叶店这个存在。

更别提合肥本土茶叶了。

但是,

合肥周边也是产茶的,这个地方,靠近巢湖,在肥东那边,名字叫“浮槎山”,这个山特别有名,它上面有个寺庙,寺庙的周围就有非常好的茶。

每年很多肥东的人,都会去那个山上,买一点茶,茶也卖的特别贵,产量非常小,后来的这一拨人去了上海,所以现在每年到春茶季,都会有很多上海牌照的车相拥浮槎山。

合肥产茶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我也是从合肥文化研究学者萧寒老师那边听到的,在清代的书籍里也有记载。

现在浮槎山正在开发,希望以后能成为合肥茶叶的一个标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合肥的茶经历着不断变革。

第一次改变来自铁观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人的铁观音席卷全国,那个时候合肥的家里,除了大ba gang、玻璃杯,开始有一整套的功夫茶具。

好像家家户户都会有一点铁观音或者茶具,虽然盖碗不会拿,紫砂壶也不会用,但是家里面往往会摆一套,朋友来玩,茶具当做家具一样展示,喝茶还是用玻璃杯。

从这开始,大家已经开始有想法用精美的茶具了。

再接下来就是普洱风,当北京上海那边开始喝普洱的时候,合肥这边差不多过了三年也开始喝普洱,后来安吉白茶、大红袍烽烟四起,流行趋势一年一个样,倒是安徽本土茶问题颇多,大众而价低,重外形而轻工艺。


大拆违以后,整个合肥的面貌翻天覆地,我们有了政务新区、滨湖新区,巢湖成了内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肥人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

我们有中国科技大学、提出六大茶类理论的安徽农业大学,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教师,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茶工作者,而合肥的学校又特别多,形成合肥茶文化的一股清流--学习。

很多人不一定懂茶,但他会去学茶艺或者考个茶艺师证,这也许是合肥,这个城市的气质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


现代合肥,已经变成多元化的茶叶集中地,不仅能喝到安徽各个产区的好茶,也能喝到单枞、各大山头的普洱,甚至还能喝到大吉岭等世界其他国家的茶叶。

随着城市的一点点的国际化,我们可遇到台湾的茶人,也有全国其他地方的茶人,大家在一起相聚一堂、互相交流。

现在的大街小巷,可以说是每一条街都有茶叶店,大部分茶叶店都有茶艺师。

优秀的茶叶店里的装修,也一改之前杂货铺的形式,开启了新中式的风格。

茶会也是各种各样,书院茶会、宋代点茶、申时茶、无我茶会等如雨后春笋。

对茶的艺术审美,也有质的飞跃,茶与插花、香、古琴、古筝等其他艺术的融合也越来越多。

以前去喝茶,只要有好茶就好,而现在,一个茶室没有一把古琴,我是不会去的。


感谢祖国,让我们有如此美好的生活,祝生日快乐。



安徽省徽府茶行:荣获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

 

历时3天的第十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9月17日圆满落下帷幕。

 

本届农交会共设八大展区,100多个展厅,展示面积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万平方米。4300多家经营主体、采购商、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参展参会,比上届增加400多家。


参展产品丰富多彩是本届农交会的亮点,共精选农产品、加工品、农业投入品2万余种,较去年多出1000多种,多种多样的产品给农交会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安徽省徽府茶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展本届农交会,在合肥展厅向来往群众展出了安徽名茶,吸引往来顾客。安徽省徽府茶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品种类齐全,包装精美,获得了顾客交口称赞。

 

 

在本届农交会上,安徽省徽府茶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徽府茶行牌黄山毛峰以优异的品质荣获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2018·合肥)参展产品金奖。

 



徽府茶行新安门系列

 

安徽省徽府茶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隶属于安徽广电集团,用来自核心产区的茶叶,专注做正装好茶。主打产品为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涌溪火青以及徽府白茶。徽府茶行特聘大师监制人,匠心监制茶叶,将正装好茶带往千家万户。

 

 

皖西茶叶的地理与谱系

安徽

西汉以后,茶树产地北移,沿川陕,经河南向东折入皖西淮南地区,沿着大别山的沟谷,河南南部的信阳至安徽西部的六安,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为重要的茶叶走廊。

顾曼桢说到自己是六安州人。沈世钧道:“那儿就是那出茶叶的地方,你到那儿去过没?”

在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中,六安是一个以茶叶而知名的地方。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是合肥人,合肥与六安同在长江以北,两地相距不到100公里,张爱玲自然知道六安的茶。

现在六安市内还有个叫“茶叶拐子”的地方,位于鼓楼北街夏家巷口,此地原有福源、茶源和汪德茂3家茶楼。解放前,六安市只有2万多人口,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和集散地,茶叶主要销往长江以北各省。

瓜片

瓜片的主要产地金寨县原分属豫、鄂、皖三省。1932年蒋介石为表彰卫立煌的“剿共之功”,在地图上随手一划,圈入河南商城、湖北黄石、麻城、安徽六安各一部分,合为“六煌县”。解放后将这个地名改为金寨县。

六安产茶历史久远,唐代的“庐州六安”、明代的“六安片茶”都是古代的名茶。明代茶人许次杼在《茶疏》中留下“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有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的记载。

西汉以后,茶树产地北移,沿川陕,经河南向东折入皖西淮南地区。沿着大别山的沟谷,河南南部的信阳至安徽西部的六安,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为重要的茶叶走廊。茶树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气候与土壤。

宋太祖乾德年间,政府就在现在六安金寨县麻埠镇设立了茶站收购茶叶。由此,麻埠镇一直成为皖西茶叶、丝麻的交易集散地。直到上世纪50年代,修建响洪甸水库,这座千年古镇被沉入水底。宋仁宗嘉裕六年实行茶叶专卖,全国设立13个茶场收购茶叶,六安境内就有麻埠场、霍山场、开顺场、舒城王同场4个,收茶量占全国的30%。

至明清时期,六安茶已成为朝廷贡品。《六安州志》卷之十一茶供篇说:“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裕其新茶速进,故他供由督抚而六安知州,则自拜表,经贡新茶达礼部为上供也。”1856年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被晋升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的饮食标准特立一项:每月供给“齐山云雾”茶叶14两。

六安茶叶种植加工时间久远,茶叶谱系众多,而最负盛名的瓜片茶的产生却是近百年来的事。

其中,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种。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另一个说法是,麻埠附近有个祝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之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农炮制贡茶。1905年前后,有人在附近的后冲专采春茶第一、二片嫩叶,用刺茅的花穗扎成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制成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商也悬高价收买,促使周围茶农仿制。这种新茶登市之后,蜚声遐迩,连当时茶市上的峰翅也逊色很多。瓜片无论是色、香、味、形和采制方法,与大茶相比已有了脱胎换骨。

时过境迁,虚实难辨,但上述两种传说有三点则是一致的。其一:六安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其二:六安瓜片的产地在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麻埠已随响洪甸水库的建成而淹没消失,但过去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其三:六安瓜片采制技术是在大茶的基础上,汲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成功的。目前在制茶工具及技术方面,仍有许多与黄大茶相似之处。瓜片产区目前春茶制瓜片,夏茶仍制大茶,形成组合生产。

所谓大茶,现在多指黄大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黄大茶的叶质比较粗老,但要求茶树长势好,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黄大茶的历史比瓜片早很多,但在加工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分生锅、熟锅杀青,要拉毛火和小火。最大的不同在于,黄大茶在拉毛火后有一个堆积发酵的工艺,发酵5~7天,在这个过程中叶色变黄。从这个工艺看,黄大茶应该是属于轻微发酵的黄茶类。现在黄大茶还有生产,不过产量很少,茶叶装在大篓中,销往山西、山东的农村,尤其是麦收时节销量最好。这种茶有比较重的焦苦味,很多农民爱饮之解乏。

瓜片茶由于产地与产量的限制一直流通不广。长江以南产茶区较多,饮茶口味比较固定,多饮当地茶,瓜片的主要市场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大户人家之中。《六安县志》中记载,上世纪30年代,一斤瓜片的价格与大约28斤大米相近,与国内龙井茶和武夷茶的价格一样。茶区有“斤茶斗米”的说法,即一斤瓜片茶可换一斗(25市斤)大米。

瓜片制作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步——“拉老火”

瓜片真正名声鹊起,在于新四军叶挺将军的钟爱。上世纪30年代,叶挺将军率军部进驻云岭后,凡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或各种宴会,均用六安瓜片款待。1939年,周安来赴云岭视察,叶挺赠他一桶新炒的瓜片。新中国成立后,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供茶。周总理去世前仍念叨着要喝六安瓜片,他说喝了这种茶就仿佛见到了叶挺将军。

除了瓜片,六安本地名茶还包括霍山银芽、舒城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它们与瓜片并称六安的五朵金花。六安下辖两区五县,几乎每一个县都对应一种名茶,百里之内必有好茶。这5种茶的产区和采摘部位有所不同,但是加工方法与工具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同小异。

采摘最早的是霍山银芽,清明后就可以采了,连芽头带一叶或二叶一起采。霍山黄芽现产于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山、金山头和太阳河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黄芽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鲜爽,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甜,叶底黄亮,嫩匀厚实。

舒城县盛产兰花,兰花茶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芽叶相连于枝上,形状好像一枝兰草花;二是说,采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

以前兰花茶有两种。舒城县的晓天、山七里河、梅河、毛竹园等地,主产大兰花,舒城南港、沟二口和庐江的汤池、桐城大关等地,主产小兰花。本世纪50年代后因改制“舒炒青”,兰花茶产量减少,且都为小兰花。大兰花现已不再生产了。目前兰花茶以白桑园、磨子园所产最为著名。其采摘时间与瓜片相似,都为谷雨前后,采摘部位则与霍山黄芽相似,都是连芽带叶一起采。

兰花茶沏开后,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散发兰花香气,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冲泡时形似兰花绽开。

华山银毫为芽蕊茶,产于六安市东河口镇的大九华山和毛坦厂镇的东石笋一带。从采摘到成品整套工艺不触人手,无汗液,也减少了其他污染。每斤茶中有14万颗芽蕊,是世界上最嫩的茶。冲泡时,杯中如万龙飞舞、云雨连绵,片刻徐徐下沉,芽心如金似玉。

金寨翠眉与瓜片一样都是产于金寨县。金寨翠眉外形纤细如眉,汤色清澈,冲泡时嫩芽在杯中三浮三沉,犹如万笋林立。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11期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