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低价茶好吗

找到约17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你的茶卖不出去?茶叶为什么卖不出去

如果问茶店老板为什么卖不出去茶,肯定会得到一个标准性的答案:今年茶的整体行业效益不好。同样是开茶叶店,有的老板月销售额比别的老板月销售额多一倍。

这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他家的茶好吗?

是因为他销售能力精湛吗?

是因为他茶知识懂得多吗?

都不是,也都是。

一个茶店的茶要想卖出去,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产品、销售技巧、陈列

 

产品

关于茶叶店究竟是要讲一个茶类做精还是要六大茶类都涉及的问题,老生常谈却各有见解。记者还是认为,二者人选其一均可。

只做一个茶类

普洱茶的种植面积大,产品丰富,市场占有率高,几乎每十家茶店就有七家店有普洱的茶品,因而,也有很多茶店只做普洱。将一个茶类做精也是一个成功的捷径。记者走访茶城,发现很多只做一个茶类的店都是普洱专卖店,其中还有一个茶店将现场加工制作也融入到店内中央,即吸引顾客,具有观赏性,同时也也赢得顾客的信任,保证了制作过程的卫生。

六大茶类均做

对于茶店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产品越丰富,客流量和成交量越大。一个茶店所涉及的茶叶产品越多,所吸引的顾客越多,因为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茶叶需求。当然,产品越多,同时也增加了风险。也会面临着滞销的问题。

销售技巧

有人说,所谓销售就是会说话,可说话也是一门技巧,销售更是一门技巧。关键方法与步骤掌握是终端销售取胜的根本,所以找准方法,实施策略就有可能在众商云集的残酷市场分到一杯羹。

 

 

1.先价值后价格

对于开茶店的老板来说,一定要先把自己产品的优势、核心卖点、给顾客带来的利益点充分介绍清楚之后,判断出顾客有购买意向和基本的选择倾向后,再最后说出价格,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果顾客不了解你的产品,你的产品又标价很高,顾客肯定会嫌贵。

比如,顾客询问一款老白茶的价格,你不要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几千或者几百,迂回式回答更有效果,先给顾客讲解一下茶的年份和所属山头,以及茶的口感、作用。最后顺理成章的讲出茶的价格会更容易被接受。

对顾客来讲,他们最容易感知和判断的就是产品的价格,所以他们关心价格、首先谈到价格是很自然的。对于优秀的终端导购来讲,就要巧妙的化解。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老板却会因为顾客没有买的可能性而轻易放弃进行产品的深层推销,而被实施此方法的人抢了先机,这种帮助顾客决定购买的方法最适合的是无主见的顾客,这就需要促销人员良好的察言观色,对顾客心理学有一些学习和了解了。

 

2.先高价后低价

相信我们每家店里的茶都分高中低三档,那么对于到店的顾客我们应该怎么报道呢,正确的介绍顺序是高-中-低的“减法”介绍。先介绍最贵的产品,即使顾客不买最贵的产品,顾客会感觉到接下来介绍的中端和低端的产品会相对便宜,从而最终选择购买。 而按低-中-高的“加法”介绍方法,低价的产品只能使后面介绍的产品显得非常昂贵,顾客的心理帐户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促使顾客放弃了购买的决定。

一般的茶店老板的普遍想法是,为了让顾客不跑掉,先用低价的产品吸引顾客留店。这样做,可能促进低价产品的销售,但无形中增大了高端产品的销售难度。时间久了,店里动销快的都是低端茶,而中、高档的茶都滞销了,不利于茶店的长期发展。

 

陈列

 

一般来说,茶店里的产品陈列各有不同,有的店整洁有序有格调,有的店混乱拥挤像库房,如何陈列让顾客有进店的欲望,并且让其有坐下来喝一杯的冲动呢。本刊记者近期走访茶城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标签化

茶店不像有分列标签的超市,而是以茶饼和礼盒为主摆放在柜台。类似于“店长推荐”、“新品上市”、“超值优惠”这样的标签都没有,当然,你可以自主创新,把标签文艺化、高端化、格调化、搞笑化都行。

2.重点突出

茶店应该以价格为中心指导陈列、调整商品结构,确保主力茶品的货架空间和规模优势,减少主力茶品货架空间上替代性茶品陈列,减少相关影响。很多茶店,将成袋的茶叶成堆的堆在店正中央,既影响美观又不便行走。建议取样品于罐内摆放在柜台上。

普洱茶投资分析:原产地+高品质+极端低价 茶行业的不可能三角形

在整个茶行业中,从来没有任何一家茶厂能够打造出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产品:原产地+高品质+极端低价。但这样的茶叶却总能够出现在带货主播的直播间。为了证明这样的产品存在,这些主播给出的理由则是“没有经销商赚差价”,所以让一款茶能够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那现实中真的可行吗?

在茶叶的世界中,原产地是一个知名产区的专有名词。当一个产茶叶的地方被冠以“原产地”的标识后,产于这个地方的茶叶就不再便宜,哪怕在以前一斤茶叶只卖几元钱,但出了名就不一样了。举个最经典的例子,老班章。没出名的老班章的毛茶就几元钱一公斤,出名之后几千元都买不了一公斤。


原产地这个词出来,等于锁死了茶叶的价格。因为没有茶商能够低于成本做茶。几千元收购的原料,最后成品卖几十。真有人这样做,茶叶根本到不了零售环节,同行就把茶包了。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茶客会相信原产地能够卖低价呢?

话术套路。用这套话术卖茶的人,会把原料价格说得非常非常便宜,他们往往不会说具体的价格,而是用照片或是视频来做引导。同茶农合作,从茶农那里直接收茶是最常见的话术,在不谈论具体价格的情况下,茶客会产生一种“既然已经同茶农合作了,那价格理所应当会很低。”至于低多少,则完全是自我产生的心里暗示。因为没人会怀疑自己,有了这层心里暗示,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经销商才是把茶叶卖出高价的推手。现在有了这些主播,终于可以撇开经销商买到低价高品质的原产地好茶了。一切的一切,都是经过言论引导后,心理暗示的结果。


想要喝到高品质又便宜的好茶,那必须放弃原产地,去寻找那些还没有出名的茶区;想要喝原产地的好茶,那就必须做好花大价钱的准备。如果想要花最少的钱喝茶,那就别对茶叶的品质有过高的期望,便宜茶也就有个茶味而已。

文:天火

广州人不喝绿茶是真的吗?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在我印象中,广州一般都不喜欢喝绿茶,但是在网上居然找不到相关的问题。于是我就只好自己正儿八经地胡说一通,如果有说错的,欢迎大家给予指正。(本文3400字,阅读全文约需5分钟)

(一)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父亲经常到茶楼,八十年代广州的茶楼很简朴,茶水案上放有可供自取的茶叶和开水、茶壶,茶叶一般有乌龙、普洱、寿眉这三种。父亲说过,普洱比较脏,寿眉比较淡、乌龙口味正相宜,而我小孩子就喝寿眉好了。乃至问及普洱怎么脏,父亲说,普洱是用脚踩,然后堆在一起发酵,弄不好就发霉。有次他喝普洱,给我闻一下,果然有一股三月天打开衣柜的味道。这个味道就深深印入我脑中,一直都认为普洱(熟)茶是不卫生的。

到十岁左右,武侠小说风行,金庸梁羽生小说中涉猎广泛,经常提到各地名茶的,大师们的精彩描写惹得心里痒痒的,就问老爸“碧螺春”、“龙井”、“马骝搣”(猴魁)的事情。父亲说,那些是绿茶,寒凉,广州人容易胃寒,不是很喜欢喝绿茶。心里甚是觉得遗憾,总想着有机会要见识一下。但是广州人容易胃寒不喝绿茶的说法又被父亲深深种草了。我家就是芳村的,稍大一点,喜欢骑着单车到处跑。石围塘以前是给广钢囤煤的地方,高架桥下面就是黑黑的煤场,80年代末,开始有人在附近的路边店铺卖茶叶,逐渐多了起来,十来家、几十家、上百家迅速发展,短短几年间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集散市场。当时大家都没什么包装、品牌概念,基本就是初级农产品状态,偶尔有人把在工业部得奖的茶用毛笔写在大纸上挂出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到九十年代开始,石围塘附近已经成为全果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并慢慢开始细化品类,红茶、寿眉、乌龙、普洱是最为常见的,后来又有了铁观音、西湖龙井、英德绿茶等。西湖龙井是比较名贵的,家里曾经有一个扁扁的小铁盒,上面写着西湖龙井,只有50克。是当年在名刹任要职的大姑母给我父亲的,不知道价值几何,但在当时肯定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

(二)年轻人总是放荡不羁,念书的日子离开了家,就不去关注茶的事情了。后来结交了全国各地的朋友,经常有朋友来广州公干,我和广州几个朋友都是以酒相待,有一位青岛女士提前声明了不喝酒,我们倒是愁起来,跑到茶叶市场买了些茶叶来招呼,结果这位朋友给我们一人一份包装精致的绿茶,并告诉我们要用玻璃杯冲泡。这茶冲泡后,细长的叶片随水舒展起舞,非常好看。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就是小时候曾经很向往的名品“马骝搣(猴魁)”。

虽然猴魁好看,但我总觉得味道太清淡了,可能是习惯了烈酒穿喉的辛辣,已经失去了细品清鲜的细腻味觉。

在这次之后,我觉得身在茶城而不识茶,是一件丢人的事情,于是便经常到茶城去交朋识友,偷学茶知识。

进入两千年之后,芳村茶城各种茶轮番热卖,我都算是比较清楚的,由福建铁观音到台湾高山茶、冻顶乌龙、凤凰单枞、桐木关金骏眉、冰岛、老班章、大红袍、英红九号、下关沱、牛蒡、金花茯、柑普茶、小青柑、福鼎白茶、新会陈皮……好不夸张的说,在这里引导全国热卖的茶估计比你喝过的还多。

但是,有个现象很奇怪,在芳村茶城轮番登场的茶里面,还真没有绿茶的影子,甚至在茶城成千上万的商家里,经营绿茶的店铺都是很少的,就是有,都是为了表现得货品齐全而只有少量货的。

这个现象就说明了广东人,至少广州人是不怎么喜欢绿茶的。店家都是恨不得把广告送到你面前的,只有接受了老广对绿茶不感兴趣的现实,你才会几乎看不到绿茶的踪影。

(三)

还是因为找来找去找不到广州人不喝绿茶的说法,所以我只好自己想几个说法出来,看看能不能说服大家,或者让大家来说服我。

首先是历史习惯说,广州号称千年商都,自汉朝时期已经对外贸易,茶叶和丝绸、陶瓷一起,在宋代成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战略和贸易物资,向北方换取战马,中亚、南亚从海路到广州中转,用中亚的乳香、龙涎香、琥珀,东南亚的胡椒、丁香、豆蔻等,与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互为交易。在古代航海贸易是非常依赖洋流和季候风的,一般来说每年来到广州的船舶都是5-7月乘南风而来,在广州停泊三个月左右筹办货物,9-11月乘北风离开。

丝绸、陶瓷都是可以放的,茶叶在古代不好存放,北宋王安石变法其中一条《通商法》,就是针对茶叶的,原因是王安石在浙江任小吏时,发现国家专控茶叶获利的同时,需要承担因为贮存、中转造成大量腐烂的损失。王安石的变法只是将这个损失转嫁到商人头上,希望以商人高效率的运转减少损失的发生,但在北宋茶叶为大团,干燥度不足、工艺没有进步,效果是不大的。真正改变茶叶命运的是蔡襄,他研发出小团茶,因为体积小,容易干燥,使得可贮存时间延长。

南宋时期,广州作为当时三大对外贸易输出口之一(杭州、泉州、广州),虽然不是主要的茶叶口岸,但交易量也是非常大的。大量的茶叶由广州输出,新鲜的“蒸青”想都不用想,只能是可以耐存放的团茶,也就是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看到茶饼、茶砖。这个习惯延续下来,到现在有上千年历史了。

第二是口感说,我说广州人不喝绿茶,是指广义性的,不是指所有人,因为新广州人现在数量上已经远超老广了,我小时候广州400万人口,现在1800万。所以如果我认知上出现跟不上的,还请谅解。老广这些年基本是接受口感比较浓的茶,一个是受潮汕人影响、一个是受朋友圈子影响。潮汕人功夫茶天下闻名,最早在茶叶市场经营的人里面,十有八九是潮汕人,然后才是福建人,珠三角广府人。潮汕人以凤凰单枞独步天下、福建人带来的品种很多:铁观音、乌龙、大红袍、白茶、金骏眉、台湾茶,除了近几年复兴的白茶之外,口感都不能以清淡为卖点。香港人在九十年代搞起了普洱茶,为香港人打理的自然是珠三角的广府人,天价普洱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但在里面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老广自己。

此外,广东广府地区本地也还有英德红茶等,虽然影响力有限,但在本土还是有一定市场的。这么多口感稍重的茶占据市场空间,口感清淡的绿茶所占份额小,也是正常现象。您在广州的所有茶叶店铺,老板都会热情招呼你,为您泡上一道茶,买不买没关系,进门就是朋友,这是广东基本的为商待客之道。但你应该发觉,几乎所有老板给您泡的茶,都不会清淡。一则,在广东如果泡茶清淡,会被嗤笑待客不周,广州有俗语“淡过猫尿”,就是形容茶水过于清淡的,所以茶老板们宁可多放几克茶叶,也不愿意客人有这份感觉。那么长期下来,大家的口味就越求越重了。大家在这世上都是俗人,实在很难去品味绿茶那份清纯了。

第三是胃寒说,广州人包括几乎所有广府人,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湿热”、“湿滞”、“热气”;广州人有全国著名的“凉茶”,凉茶是干什么用的?清热和祛湿用的。自古以来岭南为湿热瘴气之地,寒字不太挨边,所以我一直认为广州人胃寒不喝绿茶是不靠谱的。菊花在广州流行了几十年,要说寒,绿茶还比不上,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喝菊花的诉求是明确的,就是为了降火清热;而绿茶的寒,没人当它是药,既然不是药,那么一听寒的肯定不是好东西,这是心理暗示起到了一定作用。

(四)

在全国的各大地区茶行当中,绿茶以各产区中心大城市批发市场为主,除了品牌产品之外,基本上产品覆盖范围大部分依旧是产区城市,小部分是“兄弟产区”互换,销售上有一个“有效半径”,长江流域沿途的省份,都有绿茶产区,贵州、两广、福建也有产区,“有效半径”模式也同样通用。各产区之间的品质其实没有天囊之别的差距,各地按照顶尖标准挑选的名茶都是片区品牌的标杆,退而求其次的也都差不多。同样品质的产品,在产区本地供销平衡的情况下,没必要向外低价输出。很多时候向外输出会比本地销售更低价,这在茶叶、海鲜行当时很常见的。

在广州的绿茶不多,呈两个极端状态,高端的品牌很贵,低端的散茶很便宜。高端的好理解,上面应该说明白了,春茶茶青贵、各环节需要利润,附加值肯定是需要高端需求人士买单的。那么很便宜的散茶怎么来呢?大家别忘了前面说的,夏茶茶青可以低到3元,甚至更低,那么按照公式计算,这些产品的市场终端价,是在60块左右。这个量有多大?很大。这些产品怎么办,留在产区销售势必造成恶性循环,那就拿到其他产区去搞乱别人的市场。对,就是这么干的。

广州市场是一个吞吐量很大的市场,而且成立最早、品种最多、经验丰富,在绿茶需求量并不大的情况下,这种销售期短、风险系数大、中档品质货源没保障的产品,基本没有商家会力出击。

老豆教落吾岩饮(没有历史感)、性价比不对头、存放不了、不对口味,这些所有作用叠加起来,也许就成为了广州人不喝绿茶的梗。

来源:宝福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