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喝茶水对前列腺的影响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张伯礼:茶的性味功效与合理饮茶

注:本文摘选自陈宗懋、甄永苏主编的《茶叶的保健功能》一书中第19章节《浅谈茶的性味功效与合理饮茶》。作者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张伯礼先生与张俊华、田颖两位老师合作完成。仅供各位茶友从科学、客观的角度认知和理解茶叶的养生保健作用,不要过度夸大,更不要有病先问茶。中国茶最早便入药,与茶相关的药方在多部古代中医经典均有记载,是药便有正反两面,合理使用可治病,盲目使用则可能影响健康。

摘要:茶不仅是饮品,也具有养生保健功能,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医药典籍中有关茶药性的描述主要是针对绿茶,可概括为:性寒,味苦甘,无毒。不同类型茶的营养成分和性味也有较大差异。现有证据提示:饮茶具有降糖、调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降低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但对肿瘤的预防作用还不明确。饮茶没有明显的不良作用,适量规律的饮茶是值得推荐的。然而,茶有药性,饮之不当,也有损害。本文提出合理饮茶的基本原则是:淡茶温饮,现泡现饮,因人制宜和因时制宜。

关键词:茶,性味,功效,保健功能,合理饮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除了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叶还有多种用途(陈宗懋,1992)。早在商周时期,茶叶就被用作贡品、祭品和药品(陈椽,1979)。到了唐朝,饮茶已成为风尚,茶事兴旺。例如,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描述:“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干中地,流干寒外。”可见品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成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唐代文化的高度繁荣,加之文人学士对茶的青睐,也推动了茶道和茶文化的兴盛,并向海外广泛传播,这不仅是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一、茶与健康概述

茶作为饮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而且还有防病治病的药物属性,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数千年来,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颇多,茶单用或入方剂用于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在历代茶、医、药等典籍中均有专门的论述。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为饮,有益思、少堕、轻身、明目”的功效,这里的“茶”即为今日之茶。至西晋道教的兴起,茶被列为修道成仙的外丹仙药之一,齐梁时期陶弘景所作《杂录》中云:“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启服之。”至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言“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唐本草》将茶列于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有下气、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痿疮等。后世医家不断总结茶的药用价值,至宋代出现了系列含茶的方剂。宋代《和剂局方》与《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济方》等典籍中都有“药茶”专篇,《本草纲目》中也载有含茶药方16则。通过对古今500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汇总,陈宗懋院士编著的《中国茶经》中论述了茶的24种功效:少睡、安神、明目、清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利水、通便、治痢、祛痰、祛风解表、坚齿、治心痛、疗疮治痿、疗肌、益气力、延年益寿、其他(陈宗懋,1992)。

茶具有广泛的养生保健功能,广受国内外欢迎,并由此兴起了茶疗、茶道、茶文化热潮。作为饮品,茶融入到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绿色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在养生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群众健康。

二、茶的性味与功效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内容。四气即寒、热、温、凉4种属性;五味,即酸、苦、甘、辛、咸5种滋味;归经是指中药在人体脏腑、经络作用的靶向性;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4种趋向。

四气、五味不仅仅是感官直接感受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效应特征的总结。性味与中药的功效、主治相关,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例如,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辛味药具有发散和行气的作用;甘味药多具有补养、缓急、和中的作用;酸味药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多具有清热、燥湿和泻下的作用;咸味药具有软坚和润下的作用。

(一)茶的基本药性

关于茶的药性,历代医籍或茶专论均有记载。例如,《唐本草》记载:“茗,苦茶。茗,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的记载与《唐本草》相同,且有更详细的论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少壮胃健,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藥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根据典籍记载,茶的药性可以概括为:性寒,味苦甘,归肺、胃、大肠、膀胱、心经,作用趋势以沉降为主兼有升浮,无毒。

(二)茶的分类与性味功效

古代文献中有关茶药性的描述,主要是针对绿茶。制茶工艺的不同,使茶叶活性成分发生变化,特别是茶多酚、生物碱、糖类、氨基酸和芳香类物质含量变化较大,不仅影响了茶的形色和口感,也导致茶叶性味功效的变化。

茶多酚类物质是茶生物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黄烷醇类儿茶素最多,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具有苦涩味和收敛性;其氧化产物为茶红素和茶黄素,对红茶汤色的红艳度和滋味有决定性作用(陈睿,2004)。茶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其中以咖啡碱的含量最多,是形成茶叶滋味的重要物质,具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全发酵茶,特别是普洱熟茶中咖啡碱可与发酵产生的茶褐素类物质络合,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茶叶中糖类成分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3类,其中单糖和二糖易溶于水,是形成茶叶滋味的物质之一。茶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具有焦糖香和鲜爽味,是茶叶生津润甜的主要物质,同时可抑制咖啡因引起的中枢兴奋作用。茶叶中的醇、酚、醛、酮、酸、酯等芳香物质是形成茶叶香气的主要成分,含量不高,但成分复杂,如绿茶香气成分化合物达100种以上,红茶委气成分化合物达300种(陈宗懋,1992)。

目前,初制茶依据制法和品质特点及黄烷醇类含量多少分为6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陈椽,1979)。每一种茶类都有共同的制法特点,绿茶类都有共同的破坏茶多酚酶的活化,制止黄烷醇类氧化的杀青过程。红茶都有一个共同促进酶的活化工序,使黄烷醇类氧化更完全的渥红过程。黑茶类都有共同的堆积做色过程。制法相近,黄烧醇类氧化程度也相差不大。绿茶与红茶区别最大,绿茶化学成分变化小,红茶变化最大,其他茶类介于中间(彭代胜,1986)。

各种茶类都具有茶叶所含的多种营养成分,但不同茶类由于加工工艺、品种、地域、季节等因素的差异,内含物的含量有所不同,其性味特点和保健作用也有所侧重(孙云和郑宝明,2004)。根据化学成分的差异和人体反应的不同,从总体上讲,绿茶、白茶性寒凉,青茶、黄茶性平和、味苦、微甘,均有清执生津、提神醒脑、抗氧化等作用;红茶、黑茶偏温不寒,味苦,降浊、调脂、抗动脉硬化等作用突出。日常饮用,可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喜好和身体状况选择,如没有特殊体质和健康问题,可选择多种茶类饮用。

三、茶保健作用的现代研究

据相关研究报道,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防衰老、提高免疫力、调节内分泌、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随着饮茶的风靡,科学家更加关注饮茶对健康的价值,并寻找可靠的临床证据。目前有关茶的临床研究主要围绕肿瘤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饮茶是否能降低肿瘤发生风险,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有较多的临床研究数据。一项纳入51个临床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发表于2009年,共有160万参与者,涉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胰腺)及肺癌、肝癌、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由于纳入研究的结论存在矛盾,绿茶对肿瘤的预防作用还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Boehmet al.,2009)。一些针对单个肿瘤类型的临床研究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绿茶对食管癌(Sang et al.,2013;Zheng et al.,2012)、结肠癌(Wang et al.,2012)、胃癌(Sasazuki et al.,2012)、肺癌(Fritz et al.,2013)、肾癌(Hu et al.,2013)等没有显示出预防作用,但对乳腺、子宫内膜、卵巢和前列腺等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可能与绿茶对内分泌影响有关(Kao et al.,2000),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充分的证据。

有关饮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健作用也有临床研究报道。2012年一项纳入14个研究(包括513804例参与者),平均随访11.5年的文献系统评价显示,绿茶可减少中风的发主风险(Shen et al.,2012)。另外一项发表在《中风》杂志上的系统评价(纳入9个试验,94956个受试者)也证实,每天饮用三3杯绿茶或红茶发生中风的相对风险要比不喝茶的人低21%(Arab et al.,2009)。这些证据提示,适量规律的饮茶对中风预防具有一定的用。2013年,一项Cochrane系统评价研究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821例受试者,结果提示适量饮田绿茶和红茶有降血脂及轻微降压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但缺乏长期心血管事件的疗效评估(Hartley et al.,2013),饮茶对糖脂代谢和内分泌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基础研究表明,绿茶多酚有非瘦素依赖性食欲控制作用,对内分泌系统具有一定影响,能降低大鼠血糖、血脂、血中睾酮、雌二醇、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I)、黄体生成素等激素水平(Tian et al.,2013Wein et al.,2013:Haidari et al.2012),对前列腺、卵巢、子宫等肿瘤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Johnson et al.,2012)。药理研究表明,绿茶提取物可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对遗传性或饮食造模形成的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绿茶具有调节脂肪吸收和代谢、增加糖利用、减少脂肪生成、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管顺应性等药理活性(Sae-tanet al.2011)。对于绿茶调节血脂的作用,也有较多临床研究证据,一项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136 例受试者)的系统评价显示,绿茶能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但对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影响(Zheng et al.,2011);绿茶具有较明确的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但对空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没有明确结论(Liu et al..2013)。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也有一些临床研究发表,一项纳入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324141例参与者,1140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显示,随访5~18年,数据合并没有显示饮茶能降低Ⅱ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但亚组分析显示,每天 4杯茶显示了一定的预防作用(Jing et al.,2009)。

目前可获得的研究资料显示,大部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针对绿茶的保健作用,也有一些研究探讨红茶和黑茶的效用,对其他茶类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受研究类型、国别、种族、饮茶习惯、饮茶类型、饮茶量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饮茶保健作用的临床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现有证据提示:饮茶具有降糖、调脂、抗氧化等药理作用,长期服用可能具有降低中风、帕金森病(Li et al.,2012)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但对肿瘤的预防作用还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和数万例的临床研究没有发现严重的安全性问题,适量规律的饮茶是值得推荐的。

四、茶的安全性与合理饮茶

茶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但没有毒性,《唐本草》和《本草纲目》中已专门论述。现代研究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关于绿茶的安全性,美国药典委员会对1966~2007年发表的个案报道、多个西方国家的安全性检测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共发现216例不良反应,其中27例确诊为肝损伤,但不能确定与饮茶有直接关系(Sarma et al.,2008);人体研究表明,每天摄入800mg绿茶儿茶素,不影响CYP2D6、CYP1A2、CYP3A4和CYP2C9酶的活性(Fritz et al.,2013);一项有160万参与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适量常规饮用绿茶(每天3~5杯,约1200mL)没有发生不良反应(Boehm et al.,2009)。这些数据表明,饮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另外,也有个别研究报告某些茶有重金属、农残及霉菌污染等问题,这与茶本身无关,但需要引起重视。

然而,茶有药性,可纠人体阴阳偏颇,故有宜有忌。用得相宜,才能有益,饮之不当,也有损害。饮茶不当造成健康损害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例如清代张X认为,“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因此,饮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相关常识,以下作简要论述。

(一)淡茶温饮

饮茶要适量,不宜过浓(冯理达,2002)。茶汤太浓,摄入大量的茶多酚、咖啡碱、糅质等会产生不良作用。例如,茶多酚与铁离子、维生素B,发生络合作用,影响机体对铁离子的吸收利用,可能引起贫血;浓茶中较多的咖啡碱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人兴奋,影响睡眠,还会加重心脏负荷;咖啡碱可诱发胃酸分泌,刺激胃黏膜,有可能造成胃部不适或加重胃溃疡(朱永兴等,2005)。因此,饮茶当适量,不可过多过浓;茶以温饮为佳,正如《宝庆本草折衷》所言:“凡啜者,宜热而少,不宜冷而多,故冷则停寒聚痰,多则消脂瘦体。”

(二)现泡现饮

茶叶中的茶多酚、多糖类及芳香化合物等放置后会发生氧化,导致茶色发暗,质、咖啡碱过量溶出,使茶香减少,茶味苦涩;浸泡时间越长,茶叶中氟等金属离子浸出率增加,饮用长时间熬煮的砖茶可能引起氟斑牙或氟骨症(赵新华等,2000)。隔夜茶问题更为突出,不仅有益成分发生变性,有害物质过多析出,且茶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馊变质,不仅没有保健作用,还会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茶以现泡现服为佳,一般茶叶浸泡5min左右即可,冲泡3~4次为宜,且泡茶水温不宜过高(李东.2005)。

(三)因人制宜

体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不同,对饮食的需求和反应则不同,有的人饮绿茶会发生腹痛泄泻,有的人便秘:有的人会兴奋而夜不能寐,有的人却不受影响;有的人喝茶后头脑清醒,有的人头晕不适·…《本草纲目》中记载“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痴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这说明体质虚寒的人长时间饮寒性茶叶,无疑雪上加霜,不仅没有获益,还会损害健康。因此,合理饮茶需要考虑个体的差异,根据体质状态选用不同类型的茶。(可点击下方小程序检测自己的体质类型)

王琦和朱燕波(2009)将人群体质划分为9种基本类型,且发现约1/3的人群为平和体质,约2/3的人群为偏颇体质。若以寒热为纲进行概况,可分为寒性、热性和平性3类,便于大众理解掌握。判断茶叶是否适合自己,可以从饮茶后是否出现不适症状判断,如果出现肠胃不适、腹痛、泄泻、失眠、恶心、乏力等症状,则表明不适合饮用。一般来说,燥热体质的人(容易上火、体壮身热),宜喝凉性茶,如绿茶、白茶等;虚寒体质者(脱腹虚寒,喜热怕冷),宜喝温性茶,如红茶、黑茶等。年老者脾胃功能趋于衰退,不宜多饮凉性的绿茶,可选红茶、黑茶、黄茶或青茶。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不宜饮茶或少饮。

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饮茶要多加注意,例如神经衰弱、失眠者不宜饮茶,特别是咖啡碱含量较高的绿茶、白茶、青茶等:患有活动性溃疡病的患者,不宜饮浓茶,因为茶中活性物质能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酸浓度,不利于患者康复;贫血或营养不良者不宜茶,因茶叶可能影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饮用茶碱浓高的绿茶、白茶等,以免兴奋神经系统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对病情不利;患有严重器性病变的患者不宜饮茶(沈红,1999)。

(四)因时制宜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随季节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类型茶叶,对健康有益。例如,春季饮用一些花茶,有助于体内阳气生发;夏饮绿茶,可消暑津止渴;秋饮青茶,其性平和,能清除积热,缓解秋燥;冬饮红茶,其性偏温,温养脾肾,抵寒邪。根据不同时节和天气变化,选择适合的茶类,比偏爱某一种茶更为合理,可更好挥茶的养生保健作用。

从每天作息方面考虑,以下时段不宜大量饮茶。①睡前:茶中含有咖啡碱等成分对,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影响入睡,同时增加夜间排尿次数,降低睡眠质量。②空腹:《琐录》中有“莫吃空心茶”的记载。空腹时血糖较低,大量饮茶会产生心慌、头晕、恶心、乏力和饥饿等症状,俗称醉茶,产生原因可能与茶的活性物质阻碍了糖的吸收利用有关。③服药:服用疾病治疗药物时,不宜饮茶,更不能以茶水送服药物,以免茶叶中活性成分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不良反应。茶叶中的多酚可能与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硫糖铝等)发生络合反应;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在肠道内可能会与抗生素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活性。

茶的保健功效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饮茶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养生之道。然而,茶叶的保健作用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不同的茶类存在性味的差异,了解茶叶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性味特点和保健功效,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个人的喜好习惯,因体质、年龄、工作,以及气候、季节、区域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类型的茶叶,适时适量饮用,有助于维护机体健康。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知识丨喝茶怎么喝,会喝茶的人无病一身轻

在中国,饮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饮茶所带来的保健功效,超过很多保健品,甚至不输给药!

近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会议时公开表示,自己每天都喝普洱茶,还夸赞普洱茶不影响晚上睡觉,而且对胃非常有好处。


这普洱茶就是黑茶中的一种,但有如此功效的,不只有普洱。茶的种类有很多,但它们都有很好的保健功效,真可以说是一种茶、一种药!


茶叶

茶叶,就是那些从茶树上采摘下叶子,经过各种加工处理后的成品;主要分黑、白、黄、绿、红、青六种类。



黑茶:降脂祛寒,堪比阿司匹林


代表:广西六堡茶、云南普洱茶、湖南茯砖茶、湖北青砖茶以及四川边茶等。


很多人只知道保护心脑血管要喝绿茶,但是却不知道绿茶性寒,而很多中老年朋友多少都有些阳虚,所以如果再长久喝绿茶又不注意补阳的话,很容易顾此失彼,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和绿茶相比,黑茶不仅可以降脂、保护心血管,还可以祛寒护胃。



绿 茶:抗氧化性最好,堪比抗癌药


代表: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绿茶性寒,是非发酵茶,也因此它的抗氧化性最好。绿茶中的儿茶素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是绿茶中对健康有益的关键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预防癌症、改善心血管健康、减肥、防辐射等。


绿茶还是维生素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茶类。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的抗癌功效较好。


多项研究表明,绿茶能降低乳腺、前列腺、肺、口腔、膀胱、结肠、胃、胰腺等多部位肿瘤发生的机率。



白 茶:解毒退烧、控血糖,堪比降糖药


代表:白毫茶。


糖尿病病人最适合喝的茶当属白茶,因为白茶所含的茶多酚和茶多糖,这两种控制人体血糖上升的有用物质,比其他种类的茶叶要多。


国外医学研究证明,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酯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糖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


白茶还有防暑、解毒、治牙痛等作用。尤其是陈年的银针白毫,还可以帮助麻疹患儿退烧,效果甚至比退烧药还要好。


此外,白茶也具有较好的抗辐射效果,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白茶提取物被用于脸部护肤品的开发。



红 茶:暖胃养阳,堪比护心药


代表:祁门红茶。


红茶性温,可养阳气。红茶中的茶多酚氧化产物还能够促进人体消化,养胃和胃。


因为是发酵茶,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了,所以对胃部的刺激性也随之减小了,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胃寒不适的人饮用。


茶黄素是红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饮用红茶可以同时调节人体动脉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茶黄素还可抗氧化、抗癌、预防慢性炎症和肥胖。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一般红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较好。



青 茶:清热润燥,堪比减肥药


代表:铁观音、冻顶乌龙。


乌龙茶又名青茶,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夏秋两季饮用,可缓解夏干秋燥。


陈年的乌龙茶,会出现令人愉悦的果酸,有疏肝理气的功效。从一些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乌龙茶在减肥方面效果较好。


花茶


花茶是用各种晒干的花泡制的茶饮。花茶种类繁多,一种花就是一种茶,一种花就是一种功效,可以单独用,还可以几种花搭配在一起来用。这里介绍一些常见、好用的花茶。


玫瑰花



理气疏肝、活血化瘀。适用于乳房胀痛、月经量少、行经腹痛、面部色斑、情志抑郁等症状。每天1杯玫瑰花茶,不仅可以祛除面部色斑,还能缓解压抑郁闷的心情。


菊花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适用于眼睛干涩、目赤肿痛、疔疮肿毒、面部痤疮、脱发多屑,感冒发热等症状。每天1杯菊花茶,不仅可以缓解眼睛干涩、酸痒,还能消除痘痘、改善皮肤水油平衡。


红花


活血化瘀、养血补血。适用于经闭停经、经行腹痛、皮肤枯黄、面部色斑、产后腹痛、卵巢囊肿等症状。每天1杯红花茶,不仅可以促进血液流通、排出代谢废物,还能缓解经期疼痛、预防卵巢疾病。


茉莉花


化湿和中、美白肌肤。适用于脾胃湿阻、泻痢腹痛、困倦乏力、昏昏欲睡、面部色斑等症状。每天1杯茉莉花茶,不仅可以祛湿止泻,还能改善精力精神、美白皮肤。


百合花

润肺止咳、安神解郁。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健忘疑病、情志忧郁、肺热咳嗽等症状。每天1杯百合花茶,不仅可以润肺止咳,还能改善睡眠、缓解各种情绪问题。


金银花



清热解毒、降火消炎。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痰黄、面部痤疮、口渴心烦等症状。每天1杯金银花茶,不仅可以清热解毒、预防感冒,还能改善咽喉肿痛、上火发炎等问题。


药茶


药茶,顾名思义,就是用中药泡制的更有针对性效果的茶。像丹参、当归、黄芪、枸杞等等这些药材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常用来泡茶的中药。


但既然是药茶,就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是要对症,因为药茶是对应疾病的,不能让一个血压本来就低的人喝降血压的茶;


二是讲究药材的配伍,这个道理和喝汤药是一个道理,搭配要相生而不相克。


所以,今天我们就请了一些资深医师,就我们中老年朋友关心的心脑血管疾病,配制几种专门针对这类疾病的药茶!

生脉茶


适合气阴两虚证的朋友饮用,常表现为胸闷、气短、口干、乏力,平时可以常喝生脉茶。一些经常熬夜的工作党也可以在熬夜后喝一喝生脉茶,补充能量,缓解疲劳。


将人参 8 g,麦冬 10 g,五味子 15 g,沸水冲泡,代茶饮服。


三七红景天茶


对于有胸部隐痛、气短乏力、口舌色暗症状的气虚血瘀证的朋友,可以用常喝三七红景天茶来预防和缓解这些症状,还可以抗氧化、促进代谢废物排出,延缓衰老。


三七粉 3 g,红景天 6 g,丹参 10 g,生黄芪 20 g,沸水冲泡,日常代茶喝。


首乌荷叶茶



首乌荷叶茶适用于形体肥胖、嗜食油腻、大便干结的痰湿证朋友。常喝首乌荷叶茶,可以减肥、去油腻、治便秘,让你身体远离笨重更轻盈。


何首乌 10 g,荷叶 8 g,决明子 15 g,绞股蓝 6 g,沸水冲泡,代茶饮。

生地麦冬茶


可养阴生津、益气养心、清热凉血。有助于改善心肌营养、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缓解胸闷症状,还能降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夏天流汗多,可以多喝生地麦冬茶,补充津液、滋阴润燥。


麦冬、生地各 30 g,水煎后代茶饮。

哪种情况不宜喝茶

01

小小茶叶功能多

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利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尿通淋。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多种药性成分,比如:茶多酚、茶多糖、生物碱、维生素等,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1、抗氧化


茶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一定的延缓衰老的效果。


据研究显示,茶叶中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2、抗菌


茶叶中的茶多酚作为一种抗菌药物被广泛使用。它不仅对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和杀伤作用;还能有效防止耐抗生素的葡萄球菌感染。


另外,对于引起人体皮肤病的寄生性真菌,如斑状白癣等也有抑制作用。

  


3、调节血糖


茶多糖进入人体后,对糖代谢的影响与胰岛素类似,能促进糖的合成代谢来降低血糖。


其能抑制肠道酶的活性,减少进入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另外,多糖具有特别的黏附作用,能使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缓慢释放,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


4、预防心血管疾病


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糖都能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还能降低血管内壁脂肪的沉积,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减少心血管疾病。



5、增强免疫力


茶能激活巨噬细胞,激活T和B淋巴细胞,能强化正常细胞抵御病原细胞的能力,对机体的免疫应答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茶的好处虽然多,但喝茶也得讲究方法,喝不对,很可能适得其反。

02

喝茶也要按体质

绿茶:降火防癌


儿茶素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是绿茶中对健康有益的关键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预防癌症、改善心血管健康、帮助减肥、抵御电离辐射等。

  


绿茶还是维生素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茶类。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的抗癌功效较好。


多项研究表明,绿茶能降低乳腺、前列腺、肺、口腔、膀胱、结肠、胃、胰腺等多部位肿瘤发生的危险性。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绿茶微寒,有助降火,胃寒的人应该少喝,而容易上火、体壮身热的燥热体质者宜饮。


绿茶冲泡水温以85℃为宜。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绿茶与水的比例以1∶50为宜。在茶具方面,可以选用瓷杯或透明玻璃杯,冲泡时不要盖盖子。


青茶:润燥减肥


乌龙茶又名青茶,除了在绿茶和红茶中常见的儿茶素、茶多糖、茶皂素等,乌龙茶还含有一些特殊功能成分。


比如某些乌龙茶品种中富含“甲基化儿茶素成分”,具有抗过敏、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辅助降血压等功能。


从一些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乌龙茶在减肥方面效果较好。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乌龙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


泡乌龙茶最好用紫砂壶或盖碗杯,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后要加盖。


红茶:暖胃护心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多数糖类物质水解成可溶性糖,从而产生红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

  


茶黄素是红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饮用红茶有助调节人体动脉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此外,茶黄素还可抗氧化、抗癌、预防慢性炎症和肥胖。


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一般红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较好。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红茶性温,有暖胃的作用,虚寒体质者和老年人宜饮性温的红茶。


泡红茶最好用刚煮沸的水,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


红茶最好用玻璃杯来冲泡,具体方法:


先在杯中倒入大约1/10的热水烫杯,再投入3~5克茶叶;


然后沿玻璃杯壁倒水进行冲泡,泡红茶盖上盖子,茶香会更浓郁。


黑茶:御寒降脂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


普洱茶和茯砖茶是我国不同类型黑茶的代表,其活性成分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降脂功效。


现阶段研究表明,普洱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等保健功能,降脂作用可能与其中的他汀类化合物有关。


茯砖茶也有很好的消脂去腻作用,降脂减肥功能较强。


黑茶中的矿物质种类丰富,且有很多种含量要高于其他茶类。黑茶性温,有助御寒,适合虚寒体质者喝。


黑茶的喝法比较简单,可选用紫砂壶、飘逸杯或盖碗进行冲泡。



白茶:抑菌抗辐射


白茶的化学成分一般与绿茶比较接近。从一些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白茶的抗菌效果比较好。

  


此外,白茶也具有较好的抗辐射效果,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白茶提取物被用于脸部护肤品的开发。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白茶性凉,能降火去燥。白茶的饮用方法一般与绿茶相似。

03

3类茶不宜喝

头道茶


头道茶即洗茶,是冲泡茶叶的第一道茶水,这其中会带有部分灰尘杂质,因此不宜喝。


洗茶的注意事项:


①水量不宜过多,以刚刚没过干茶为宜。


②时间不可过长,不超3秒为宜。


③一般应采用低于80℃的热开水进行洗茶操作,而对于乌龙或黑茶可以采用沸水进行洗茶。


久泡茶


冲泡时间过长,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脂物质等自动氧化,不仅茶汤色暗、味差、香低,失去品尝价值;茶叶中的维生素C、氨基酸等因氧化而减少,也会失去营养价值;


另外,茶水放置过久,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难免会有微生物和细菌侵入,所以不建议喝。



浓茶


古人云“淡茶温饮最养人”。长期饮用浓茶,也就是投茶量大,冲泡时间过长,味道又苦又涩的茶,不仅容易使人过度兴奋,导致失眠,加大心脏、肾脏的负担,还会刺激胃粘膜,抑制机体对钙的吸收,增加疾病风险。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