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河北有什么好茶

找到约94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黄芽,你有灵魂哦

安徽真是个好地方。

说安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不可多得的天府宝地,名至如归啊。

不说黄山美景“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名冠天下;不说九华山忝列四大佛教名山闻名遐迩;不说素有“千古一秀”之誉的“长江三矶”之首采石矶,风光旖旎,不说“谪仙楼”、“醉翁亭”的逸闻轶事,单说安徽的“歙砚、宣纸、宣笔、徽墨”文房四宝,不知养育了多少文人墨客啊!从道家宗师老子到庄子,从文采飞扬的“曹氏三雄”曹操、曹植、曹丕到开创书法一代流派的米芾,还有千古风流人物周瑜,明朝开过大帝朱元璋,真乃人杰地灵,英雄辈出。

假如有人要问我,安徽的什么地方最让你魂牵梦绕?那我就告诉他,安徽的霍山让曾经让我流连忘返,霍山的名茶黄芽让我情有独钟。因为,霍山黄芽,是有灵魂的。

此前,我对茶叶知之甚少。像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洞庭湖碧螺春、信阳毛尖等中国名茶,我也品尝过。但均未溺爱,亦未饮之成瘾,对茶并无偏爱。

2012年初春,我跟友人去霍山采风,见到了真正的霍山黄芽。让我对茶的认识更深厚一层。友人给我沏了一杯霍山黄芽新茶,少顷,但见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呷一口,顿觉香气轻微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

原来,茶还有如此之魅力啊!

在后来的时间里,我们去过霍山黄芽的著名产地“三金一乌”的金鸡山、金竹坪、金家湾、乌米尖。这一带峰峦绵延,重岩叠嶂,山高林密,泉多溪长,环境清幽,远离喧嚣的闹市,空气洁净,雾霾不存,是茶树生长的好地方。我们目睹了霍山黄芽从采摘到成茶的整个工序,让我感慨颇多,我想,这霍山黄芽,可是有灵魂的呀。

霍山黄茶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三五天。茶农采茶时,一定要净手,采摘的幼芽要匀净整齐,不带杂质,达到外形美观,大小相似,色泽相同。

一句话,那是要用心去采的。嫩芽采回后,要精心晾晒,去掉水分,然后开始制作。

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等5道工序,一般是在上午采茶,下午到晚上制茶,采回的嫩芽是不能过夜的。采茶时选取幼芽的精准,杀青时温度的高低把握,摊放时的轻挪慢放,足火时动作舒缓弛张,拣剔复火时的一丝不苟,那一项不要倾注茶农们的心血?

霍山黄芽,是茶农们用心制作出来的,里面浸润着他们的心血呀!茶农们把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幸福,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可都融入在茶叶里。

你说,这样的茶叶,能没有灵魂吗?

我在茶农家买了一斤刚刚炒制出来的新茶,拿在手中,还有点暖暖的。我感觉到了茶农的那份心意也是暖暖的。我想,这不是每个品茶人都能感受到的。

从霍山回来,我对安徽有了感情,这感情,就蕴含在霍山黄芽茶叶中。后来,我才知道,安徽这地方,天生就是上等茶叶的家乡啊。要不,咋有那么多享誉中国甚至世界的好茶都出自安徽呀?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等,真可谓名茶之都!

为啥安徽会有这么多好茶?为何文房四宝的极品都在安徽?

我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气候,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成就了安徽。

原来,好茶与我,可有可无。喝了霍山黄芽,一日无茶不欢。这使我彻底改变了对茶的有失偏颇的观点。本来,茶叶在人们的生活中,和吃饭喝水一样重要。老百姓对生活的追求是“粗茶淡饭”,不管是什么样的“粗茶”但“茶”字在前,可见茶的重要;才子佳人对茶的喜爱胜于对饭的喜爱,要不,怎会有“茶不思,饭不想”的古话?可见,我们的生活其实离不开茶。

那天,我带了一点霍山黄芽,请最好的文友去茶楼喝茶。我想,这霍山黄芽是有灵魂的,我们不能慢待了它。它就应该在茶楼里品,只有茶楼里的茶具、气氛、情调,才配跟霍山黄芽为伍。而且,也只有高雅,不俗,才配与霍山黄芽为伍。假如,喝霍山黄芽人是一粗鄙之人,浊气冲天,酒味袭人,牛饮,那简直是对霍山黄芽的虐待和凌辱,霍山黄芽的灵魂会荡然无存,没有灵魂的黄芽,充其量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哪还有一丝一毫的味道?

我跟文友把我在霍山一行跟他说了,说起了茶农的艰辛,说起了制茶的不易,说起了霍山黄芽的高贵,说起了我的感受。朋友说:“好茶,要用好的心境来品,要虔诚地品,恭恭敬敬地品,要心无旁骛地品。这样,才能品出它的滋味,它的品质,它的内涵。”我极赞成文友的见地,看来,他比我懂茶,识茶。

后来,文友送了我一套宜兴紫砂壶,还有四只紫砂杯。他说,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茶具,才不枉了霍山黄芽的灵魂所在。自此,我有了两个挚爱:霍山黄芽,宜兴紫砂壶。

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坐书斋,一壶霍山黄芽茶,一沓稿纸,一支秃笔,在氤氲袅袅的黄芽香气中,写一些或激愤或激昂或激动的文字来,笔下有春风习习,眼里有霍山采茶人的淳朴的笑靥,心中犹如春雷阵阵,就觉得黄芽的灵魂与我的心灵息息相通。

霍山黄芽,原来你是有灵魂的哦!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孟宪歧(河北承德),系河北省作协会员、承德市作协常务理事、承德县作协主席。著有《那山·那人·那狗》微型小说集】

我的茶自白

我不经常喝茶,却又离不开茶。与形形色色的茶客比较,属“非典型性茶客”。

我喝茶,做派明显不雅,大声吸吮,大口吞咽,有点“饮”(yin)的意味。不过,倒也无无病呻吟;无附庸风雅;无矫情造作;无“暗渡陈仓”;无官场时髦;无富家虚荣。

我平时多喝白开水。但是,间隔十天半个月,或者由于尴尬的行政往来累了;或者是漫步山水名胜的旅途时乏了;或者是打球游泳等运动后渴了;或者是一段时间未闻茶香想喝茶了,这时候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沏上一壶上得档次的茶水,认真地喝上一气。如果赶在夏天,室内一定不要开空调,如果赶在冬天,室内一定要暖气融融。不邀茶友,不需人服务,自斟自饮,自我陶醉。这时候,嘴里起劲地喝着,身上的毛孔全部涨开,仿佛是吱吱地向外溢着汗珠。嘴里弥满着茶香,浑身放射着清爽。粗人喝细茶,有点像饿鬼遭遇佳肴,酒鬼遭遇美酒,喝茶竟然也能喝出大快朵颐。因此,我之喝茶,专注,认真,有感情,有追求。

这时候我就想,茶作为一种草木植物,也就如同《本草纲目》中的任何一种药草一样,因其特性而与人类或动物身上的某种需要相匹配,相适应。人们应该是有了病才吃药,没有病对药是敬而远之的。头疼脑热了,熬点医治感冒的药草喝了,跌打损伤了,熬点活血壮骨的药草喝了。喝茶如喝药,也不可以一天到晚地杯不离手,茶不离口。古语云: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反之,整天被茶叶泡着,再好的茶也会被糟蹋的。譬如吃药,一方面,因为患病的人相信它能治病,一方面因为它真能治病,所以,有病吃药,吃药祛病。没听说过有谁无病呻吟,拿着吃药当时尚,捧着药罐摆谱。噢,对了。历朝历代,也不乏有官僚和富人有事没事喝点人参汤银耳羹什么的。但是,他们其中也多是希望益寿延年的,摆谱弄时尚的极少。喝茶亦然。想了再喝,一喝三日留香,犹如孔子听《韶乐》。要不然,就因为有条件消费,将喝茶喝好茶作为家常便饭。那样,外人认为你一是奢侈,二是显摆,三是“暴发户”。本来是想要显示文化的反倒没了文化。

但是,茶终究是茶,药毕竟是药;个人所想终究是个人所想,社会盛行毕竟还要盛行。当初,茶兴许也就是茶农们用来止渴解乏的,没准当初茶农们只是认为偏涩偏苦的野草能够聊解劳苦和烦恼。后来的专业茶客喝出了茶香,野草进入殿堂,进而演化成专门的行业乃至行为艺术。倒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工商业,也折射出中国人的充满智慧与爱动脑筋。要不然,为什么外国人喝咖啡就喝不出“咖啡经”与“咖啡文化”呢?不过,外国虽没有“咖啡经”、“咖啡文化”,但是喝咖啡依然流行,甚至波及中国。而在中国,没有《茶经》和“茶文化”,喝茶是时尚不起来的。固然,《茶经》与茶道对于种茶业、制茶业、售茶业的兴起和繁荣,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也让一种原来的野草成为后来的国粹,还给予了不分贵贱的国人们的生活平添了一道内容。但是,它也带来了伪装,带来了灰暗,带来了庸俗,带来铜臭和黑幕。如果再用现今环保意识加以分析,它还带来了农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本来无辜的嫩草,本来无辜的茶文化,遭人暗算了。如今的喝茶人,真正寄情于茶的能有多少?专心喝茶的能有多少?入了喝茶协会,取得了茶博士冠冕而名符其实的又有多少?记得我写过的文章里有这样的话:“我们不得不惊诧有的同胞异化事物的特异功能,他们尤其习惯于把雅事变俗,把美事变丑,把有秩序的事搞乱,把好事做成不好的事。更令人称绝的是,更有些个别同胞能够将一些并不十分光彩和并不十分光明的事情加以改头换面,让其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甚至于博得几分喝彩声。”这也兴许就是市场经济社会的特征,就是文化现象多元化社会的特征:沉渣与精华齐舞,黄钟共瓦釜一声。

跑题了。仍然回到喝茶的主题上来。总而言之,如今的茶已是国粹。既然是国家的东西,那么国人谁都有权受用,谁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受用,只需不违法和不悖于公德。尤其喝茶,大家都以为是件休闲散心的事情,你偏要扯出一连串的是非来。这如果只是让闲散的事情沉重起来倒还罢了,如果引出影射什么的结果,岂非要惹祸上身。就此打住。

【摘自2008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郝春玉(河北邢台】

低调做事 低调饮茶,“中原双雄”河南河北都有什么茶?

自2022年4月23日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以来,我们通过文字与图像,在云上展示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内涵、品牌产品、品牌形象,呈现有关中国地理标志品牌的学术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茶地理标志地图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馆也正式上线。

地图中总共包含中国601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最多的是湖北省,有81个,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分别有76、57个。

今日分享河北省与河南省茶叶地理标志地图。河北仅有1个茶叶地理标志,为白洋淀荷叶茶;河南省有7个茶叶地理标志,其中5个为绿茶地理标志,2个为红茶地理标志。

从夏商周时期开始,

河南河北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

哥俩同属黄河文明,

是被母亲河分开的孪生兄弟。

黄河从渤海入海时,

河以北成为河北,河以南成为河南,

后来黄河改道自黄海入海,

漳河就成了兄弟俩的分界线。

沁河入黄口附近景观图源:大河报 摄影/冯小敏

无论从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经济文化,

还是历史底蕴,

河南与河北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爱茶这一点上也不遑多让。

一提起喝茶,你可能会想起福建、云南、江浙……

尽管河南有“一哥”——信阳毛尖做后盾,

也鲜有人会将“茶”与河南河北做出联想,

更别提纬度高的河北了。

信阳鸡公山顶

但这实在是低估了河南河北人对茶的热情,

1972年,河北省张家口出土的数座辽代墓葬。

其墓室内壁画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备茶情节,

点茶器具和点茶流程一应俱全,

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也在河北举行。

而河南老乡喝茶,

喝的庞杂、粗犷。

他们不讲究名贵茶,也不讲究名泉水,

一个老旧布满茶渍的玻璃杯,

随手捻两撮茶叶,

再倒上满当当的热水,

拎着杯子走到哪喝到哪。

并且,河南还有一个被日本人奉为“大神”的老乡:

卢仝(tóng)。

卢仝与“茶圣”陆羽齐名,被人奉为“茶仙”。

他所作的诗歌流入日本,

影响日本茶道千年。

钱选《卢仝煮茶图》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诗》卢仝

文征明行书《七碗茶诗》

老乡,来喝碗中原茶,中不中?

白洋淀荷叶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一提起河北白洋淀,脑海里就会自动播放《小兵张嘎》的主题曲:“一九三七年呐 鬼子就进了中原......”在荷花绽放、鱼肥水美的白洋淀上,嘎子哥扛着竹竿独自在船头呼喊着歌唱着操练,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出英雄少年矫健的身姿。

《小兵张嘎》电视剧主角团

白洋淀的红色文学曾盛极一时。“荷花淀派”领军人物——孙犁老师,曾在《解放日报》上陆续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小说。随着文学作品的传播,大面积的芦苇荡和千亩连片的荷花淀成为了白洋淀的标志,也为白洋淀荷叶茶的发展投下了深远的影子。

白洋淀风光 图源:河北旅游

秦汉时代,先民们就将荷花、荷叶做成茶作为滋补药用,荷叶和花药用在中国也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背靠着如此之大的荷花规模以及“华北之肾”的纯净优势,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开始大力制造荷叶茶。采自白洋淀野生红莲的鲜嫩叶片,只保留荷叶中间15-20cm部分,清晨开始采摘,采摘后还须在4小时内送到工厂,经过严格的清洗、筛检后,合格品进入晾青环节;需根据生产成品是条索还是颗粒,将荷叶裁剪成不同形状;随后,进行杀青、揉捻、烘干、松包整形、再烘干,成为毛茶;毛茶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恒温储存、自然微发酵后,再进行风选、色选、拼配、提香,提香环节采用升温曲线加热,逐渐成为形成色泽鲜润、紧密匀整的荷叶茶。

裁切完毕的荷叶茶正在杀青

机器揉捻的荷叶茶 图源:华北明珠特产汇

2013年白洋淀第一批荷叶茶问世,仅仅一年时间销售额就突破200万。2015年,在第六届中国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上,“华北明珠”牌荷叶茶参加了亚太茶茗大赛的评选,新产品、新品类、新亮点、清香醇正的口感,金色透彻的汤汁,荷叶茶成功斩获新品类茶的最高奖项及荣誉证书。

信阳毛尖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东周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河南。自那时起,信阳茶就自带着传播优势。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品饮信阳茶后,曾发出“淮南茶,信阳第一。西南山农家种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闽以下”的感叹。《宋史·食货志》也对信阳茶有所记载:当时进贡的“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

而“信阳毛尖”这一名字,最早出现在清末。人们把产于信阳的毛尖称为“本山毛尖”或“毛尖”,又根据采制季节、形态等不同特点,叫作针尖、贡针、白毫、跑山尖等。

文新茶村 图:信阳宣传

1915年,国内茶社兴起、茶叶复兴,民国政府在信阳成立了指导茶叶生产的机构——茶叶公所。多位茶人积极响应,集股筹资,先后在信阳西、南部山区开荒种茶和复垦老茶园,相继成立元贞、宏济(车云)、裕申、广益、森森(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茶叶公所所长则由茶社社长们轮流担任,并成立董事会,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新技术、新行情,得益于“八大茶社”,信阳毛尖出现了短暂的中兴。1926年在美国的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信阳精心准备的茶叶被国民政府推荐展出,一举获得金质奖章。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车云茶社茶工吴彦远、唐会卿逐步改进并完善毛尖的制茶技艺,“本山毛尖”吸纳了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的制作技艺,使茶叶呈现出细、紧、圆、直的形状特点和品质,正式命名为“信阳毛尖”。但好景不长,抗战爆发后,茶叶生产遭战火破坏,信阳茶业再次跌落。

图源:云赏信阳毛尖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信阳茶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2003年3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信阳毛尖”也连续13年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榜单,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名列第三,价值75.72亿元。

近年来,信阳市传承弘扬茶文化,做强做优茶产业,推动全市“茶+文+旅”融合发展。以“毛尖源地、山水浉河”百里茶廊红色文化体验游、环南湾湖茶乡一日游为特色的茶旅融合新体验,正成为信阳旅游的新名片。

信阳茶文化活动 图源:信阳茶文化协会

桐柏玉叶茶

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地图

品完信阳毛尖,紧挨着信阳的桐柏县,也有好茶——桐柏玉叶茶。

桐柏县是盘古神话的根源地,被誉为“中国盘古之乡”,素有“盘古开天,手植桑荼二树”等神话传说。相传,盘古身化万物,汗毛变成了依托淮河而生的桑树和茶树以及各种草木。“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大禹导淮,得茶破毒瘴”等诸多传说,彰显着桐柏茶的起源。

图源:河南调查 南阳调查队 郭子健

春秋时期,桐柏曾属于楚国和韩国;当时的桐柏居民将茶的鲜叶捣成饼状茶团,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随着秦朝的统一,桐柏茶的饮用方式和待客风俗开始向东延伸。《唐书.地理志》载:“义阳土贡品有茶”。当时的桐柏即属义阳辖区。宋朝时,桐柏山成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桐柏乃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茶园在抗战中多遭毁弃。自上世纪80年代起,桐柏茶开始迅速发展,陈丙环教授陪同当时的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相亚军先生前来桐柏品尝“桐柏玉叶”后,赞誉道:“该茶属高香型,名茶中的典型”。目前,桐柏玉叶的主产区集中在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侧的金台观、水帘洞、桃花洞一带,以及“三湾”——程湾、王湾、西湾。

桐柏茶园 图源:桐柏文艺

近年来,桐柏县委、县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态功能县的建设上来,从省农科院、省农大聘请专家当顾问,投入500万元建立起河南省唯一的茶树良种繁育场,引进“福鼎大白种”“白毫早”“龙井43”“福云10号”等10多种优良品种。目前,桐柏县已连续举办5届“桐柏玉叶”手工制茶大赛,成为传承手工制茶工艺、展示茶产品、交流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