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海雾茶

找到约364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安溪举办“海丝茶源·茶旅圣地”旅游摄影大赛

日前,福建安溪举办“海丝茶源·茶旅圣地”安溪县旅游摄影大赛开镜仪式暨感德镇采风活动。该活动由安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安溪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安溪县感德镇人民政府、泉州市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

活动现场(感德镇政府供图)

据了解,本次活动将通过摄影采风等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展示安溪及感德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城乡建设等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打响安溪全域旅游知名度、美誉年后度和影响力。

参赛者在感德沃田源生态茶园创作(感德镇政府供图)

安溪感德镇镇长林清杰介绍,感德镇拥有“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美誉,是一个灵山秀水的美丽茶乡。感德的美在于山水,这里拥有着云蒸霞蔚,云涛汹涌的石门尖美丽景致,拥有着谷幽林深,飞瀑流泉、奇珍异兽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云中山风景区,拥有着东日西雾、云海、雾瀑、佛光的岭西三象山神奇景观。感德的美在于人文,这里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信奉医神“保生大帝”的故乡,是茶王公文化的发源地。感德的美在于深厚的茶文化,感德铁观音以“高香、鲜爽、优雅”的特质著称,正值春茶采摘季,在这里可以观赏到茶叶采摘时的纤手弄巧,摇青时的阴阳相生,杀青时的浴火重生,成型时的千揉百焙,品茗时的休闲优雅。感德的美在于乡村,这里有着四百年历史的龙通土楼,还有清代古民居建筑。他希望借助摄影家们的灵心慧手,通过手中的镜头凝固感德镇丰厚的人文历史,将茶乡美景、风土人情带往各地,同茶乡人民一起,宣传感德,推介感德。

参赛者在龙通乡村旅游景点采风取景(感德镇政府供图)

安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旅游事业局局长吴志生表示,感德镇作为安溪主要茶叶产区,富集自然风光、人文美景旅游资源。“古以文字为载体构建茶文化,创作诗谣传颂茶叶生产、茶农劳作之景,今借影像定格感德茶乡之美、茶文化产业之兴盛。”

参赛者参观保生大帝祖籍地石门玉湖殿(感德镇政府供图)

据了解,开镜仪式结束后,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们将从茶王公谢枋得垦荒植茶,富裕山民传奇故事开始的地方,分两条线路(石门龙通朝圣乡村旅游路线、大美生态茶产业茶旅路线)开启集体采风创作之旅。

参赛者在三象山森林人家拍摄日落(感德镇政府供图)

据悉,今年安溪县文体旅局还将在“519中国旅游日”期间,举办“铁观音发源地·茶乡悦跑”“溪禾原味生活节·创意集市”“喜迎519·创A再出发”“百年光辉耀茶乡国内著名作家采风旅游推介、茶香人家趣味体育系列赛、红色旅游·古镇研学游学等丰富的活动,以提升安溪旅游人气,促进旅游消费。

来源:央广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闲来静处,花间有茶

  花间,是一个好词,让人思绪翩跹。

  当年,远距中原的蜀,“为西南之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富庶无比,又无熊熊燃烧的战火,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去处。乐不思蜀的,是刘阿斗。乐而居蜀的,是那些文人骚客。那一帮吟小令中调的男儿,不知怎的,偏偏沉溺于香软词风,爱上旖旎柔媚的小词,开始旅愁闺苑、合欢离恨的吟唱。他们醉生梦死,信的是“人似鲜花花映人,醉卧花丛君莫笑”,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这是婉约派的风格,绝非关西大汉的秉性,没有血性的刚烈。

  那个叫张泌的中书舍人,身世有些模糊,令人记忆深刻的,是他的那首词:“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燕脂,惹教双翅垂。”这首极其清新的词,让晚唐五代的一个词派,有了香艳的名头。

  花间派词人,吟咏的对象,大多是女子。如阿娇,这位陈姓女子,虽然贵为皇后,却被司马迁认为“太骄”。她的故事,人所皆知。这个叫刘彻的人,4岁时,在远远没有成为汉武大帝之前,金屋里想藏的,就是她——他的表姐。

  女人如花,不知是谁先说出的,比喻贴切、形象。这种说法,应该出自于《诗经》时代。《诗经》中,对女子的比喻,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以玉为喻,以草木为喻,甚至以日月星辰、鸟类为喻。更多的,是以花为喻。娇艳鲜花,极富生命力,以此为喻,成为中国传统女性审美经典,所谓秀色可餐。花有百媚千红,女人风情万种。女人花,摇曳在滚滚红尘中,花香浮动,暗香盈袖。乱花渐欲迷人眼,词人的绮情艳思,汩汩流淌。

  茶,也是个好词。这一生长在南方的嘉木,仅凭薄薄的叶子,就风靡世间,不可一世,风光无限。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是高风雅士的做派。难怪,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乃“精行俭德之人”最爱。

  “从来佳茗似佳人。”是独步千古风流的苏东坡说的。女子与茶,也极其有缘。

  传说,某个冬日,茶商陈古秋与人品茶。陈古秋取出一包茶叶冲泡,茶叶是一位姑娘送他的。茶冲泡好后,盖碗刚一揭开,一阵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在缓缓升腾的热气中,一位美丽姑娘的身影,若隐若现,手捧一束茉莉花。渐渐地,姑娘的身影隐去,变成一团热气,唯有茶香,袅袅不散。这茶,名字好听:报恩仙。为报陈古秋出资葬父之恩,这位姑娘,耗费毕生精力,已辞人世。或许是得到点化,陈古秋将茉莉花加到茶中,制出茉莉花茶,为花茶上品,清香宜人。

  夏日,江南多荷,莲叶何田田。荷有晨开夜合的习性,“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被“宰相词人”晏殊认为“此叶此花真可羡”。水面之上,新荷抽出的枝丫,犹如一支画笔,饱蘸墨彩,在花尖上绽放。月色、星光之下,人们划船到水深处,将新茶搁置在新花之中,为的是,熏染一夜清香气,汲大自然之灵气。翌日清晨,早起的人们,将茶取出,捧得一怀清香,在薄薄的轻雾里,惬意而归。

  如此场景,在《浮生六记》里也有记载:“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味道尤绝。”

  这样的茶,是与花香一起氤氲的,沈复喜欢。更何况,有佳人在侧。他唯一的感觉,只有沉醉,想来也如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

  这个叫芸的陈姓女子,“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她兰心蕙质,心思细腻,“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林语堂语),极懂生活之美。

  “闲来诗酒茶相伴,不负此生不负卿。”这位红袖,既会添香,也会奉茶。与其相处,有绵绵相思,有志得意满,更有琴瑟之欢、鱼水之乐。这样的时光,这样的意境,隽永深远,妙不可言。

  他喜欢的,还有静处。

  在《浮生六记》中,沈复这样描述:“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

  这样性情的光景,也令人羡煞。

  他喜欢静处,或许是在芸离世之后。欢愉时光,总是短暂。世间总有百般好,终有挥霍殆尽时。少了卿卿我我,少了情投意合,剩下的一人,静处便是回味,更是排遣。这一点,也十分契合诸葛孔明在《诫子书》里的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有时也想,沈复的选择,为什么是“静处”,而不是“清坐”呢?

  “晨兴绝无思,清坐还复佳。夜气不啻存,俗氛殊未来。居然类禅定,正尔悟心斋。明发谢西爽,故山先梦回。”想来,清,这“浊”的对立面,其间大义,一个静字,是不能完全概括的。清,是透明,无杂色,更无杂念。风在动,即是心在动。连静都做不到,又怎能言及清呢?

  “人,一个人时,才是真正的自己。”在静谧之中,携优雅之趣,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可以把盏言欢、欢喜对斟,也可以赏花、品茶、论道。这是我们想要的情趣和风景。《红楼梦》中,林黛玉抚琴时,“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上头,或在林石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崖上”。这是选择环境之静。“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眺望远方落霞,眼中无物;闭目养神静气,心无旁骛。若静影沉璧,此乐何极!

  文益禅师诗云:“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好一个“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这位法号无相的五代僧人,是中国禅教法眼宗的创始人。法眼宗僧人参禅时,“一切现成”,是重要“话头”。

  “一切现成”,是活在当下吗?当下众生,终日忙忙碌碌,心间塞满块垒,忙乱无绪,怎会静处?连静的心绪都没有,如何抵达花间有茶的心境?没有幽趣,又如何得享其间乐趣?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任崇喜(河南开封)】

泡杯好茶等你

都是三月的天气了,南方的一些地方早晚温差还是这样明显。尽管如此,花草们还是知春图报的,它们集中在人们的眼睛里,一副按捺不住春心的样子,急急地把自己绽放,任风雨来去,蜂蝶抚摸。

在这个“绿遍山原雨如烟”的季节,我和几个朋友怀揣着“仁者乐山”的心情,去一个叫南岳衡山的地方听雨、品茶、读枝头上点点微笑的绿……

身临半山腰的茶树林,不仅能感觉到它们像海一样在此起彼伏,还觉得有一种蔚为壮观的东西扑面而来,那便是“一览众山下”的气势!

放眼山下,一切都在飘浮的雨雾中时隐时现,山下的世界如一幅庞大的淡墨山水画,可谓古意横生,恣意漫开。山风吹来,天空中的雾团随风飞舞,像“飞天”一般轻盈而飘渺。

收回目光,仔细打量着身边这家供我们此时喝茶的茶店,认为它没有一点孤独与寂寞。隔着窗子,目不转睛的欣赏茶树碧浪翻涌般地向远处铺去的风景,我被这一片生动、美妙、恣意的绿所陶醉。春天的气息,正在我们周围蔓延,并静静的渲染着整个日子。

登上茶店的“瞭望塔”,前后左右的张望,茶树林里,间或有不同颜色的小花正开得奔放。远方不是烟雾缭绕,就是绿树成荫。一个如此干净的“世外桃源”,让我有张开“血盆大口”把它们生生地吞进肚子里的某种冲动。同行的朋友这时提醒我,咱们是不是犯了一个“只缘生在此山中”的错误?应该让眼睛走出茶杯,让鼻子去大自然中呼吸,这样才能分享到临高一览的乐趣,才能真正阅读到南方高海拔衡山的全貌。

山里的风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出门不多时,一阵小雨与我们戏耍似的,从松林那里沥沥而至,与一行一行茶树耳语一阵后,又悄然退回到大山里去。我们担心会有更大的雨来,便就近选择在一家茶庄喝茶、聊天。

这家茶庄装修的还算古典幽静,院子里石板之间的缝隙里,青草在春雨的怂恿下争着探出头来,形成行行绿色的条纹。青石与绿草,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颜色忘情地在院子里拥抱着。墙角的一株月季花,枝蔓交错,顺着围墙向上攀爬,花开得正灿烂,微风吹来月季花摇曳不止,一树的水珠纷纷坠地,不由得让我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来。

茶庄老板应我们的要求,沏了几杯用山泉水泡的绿茶送了过来。品味中,雨像接力赛似的,来一阵去一阵,给逶迤的大山来了个彻底的淋浴。大雨落在茶庄的雨棚上“啪啪”作响,如注的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溅起朵朵水花,顷刻间沁心的凉意把空气浸得润润的,远山亦消失在朦胧的雨雾中。

茶庄老板是个衣着素净,微笑起来浅中带甜的青年女子。她拿着一把不锈钢壶,得体地往我们面前的茶杯里续着水。每倒出一串开水,茶叶就在透明的玻璃杯里翩翩起舞一次。我见女老板比较随和,就向她打听:“你这绿茶是外面买的还是自家种的?”她快言快语的对我说:“你说呢?我茶庄周围都是现成的茶园啊!”我原本想再问一些山里吃饭的问题,听她这样一说,就不好再开口了,而是静静的欣赏着在开水中,时而沉下,时而浮起的片片茶叶……

由于下雨,屋里显得有些暗淡,同行的朋友正欲起身去开灯时,女老板却伸手示意,说:“这暗淡刚好!”说罢,她又给我们加了开水。

她或许已习惯守着这份暗淡,习惯远离一些明亮的东西。我们就着这份淡然,伴着一堆绿色,一边听她“唠叨”,一边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幽静。

茶叶是旷野的精灵,哪怕变成枯干的茶叶,一旦与水拥抱,它将继续演绎着绿色的传奇。女老板到底是女老板,她的一言一行总是将茶与土地、人生、生命联在一起解读,让我们在轻啜慢品间想起很多茶以外的人与事。

她说话时双手总是优雅地舞动着,犹如一位音乐指挥家,站在绿色盎然的茶海里,忘情地指挥着一曲撼人心弦的春之歌,听众除了我们,还有门外不停的雨和静静的远山……

女老板还说喝茶要喝绿茶,茶乃草木不能没了绿色,品茶就是通过茶叶的香味,去感觉绿色的美妙和大自然的芬芳。几杯茶过后,我们在与她的闲聊中,知道了不少与茶相关的东西。

雨终于停了,我们相继从女老板的茶庄里走出,打算朝前方的祝融峰爬去,走在后面的朋友,这时向女老板说:“你能否给我们留个电话,以后再来好方便联系?”女老板乐呵呵的回复他:“你放心吧!我时刻都在这里。只要你们愿意来,我什么时候都会泡好茶等的。”

是的,她会泡杯好茶等我们再去读清风明月,读高山流水……

【摘自2019年《吃茶去》杂志(总第72期);作者:剑 君(湖南衡阳,系湖南省作协会员】

找到约35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