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冠突散囊菌研究进展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金花"的前世今生

说起“金花”,我们可能会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的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金花茯茶成就了吴氏一族,让周莹实现了人生大逆转,剧情很美好,但实际上金花出现的时间比连续剧中要早得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金花,仍有另一个故事,在16世纪40年代初,一个陕西泾阳的商队运送茯茶,长途跋涉来到了甘肃的地段,时值伏天,途中突遇大雨,使茶叶渗水(当时是大包捆压而成),停雨之后,又过了四、五天,他们嗅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香味,仔细辩别之后,是来自所运送的茶叶之中。打开一看,满是金黄色的小颗粒,似乎霉变,认为茶叶已经变质,将变成一次赔本买卖。此时有人提出,不如碰碰运气,继续往西域行进,尽可能弥补损失,大家觉得在理,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当他们途径西域某个村庄时,那里发生了“瘟疫”,很多村民腹泻不止,奄奄一息,还有人因此而亡。商队的人觉得村民很可怜,出于同情,便将茶叶分了一半给村民,并匆匆离开了村庄继续上路。


数天后,十多匹快马从他们身后快速追赶并驰骋而过,商队还以为遇上了强盗,惊恐之余,不曾想快马在他们前面十多米的地方停了下来,全部下马朝商队跪拜。原来是村民喝了商人们送给的茶叶之后,产生了奇效,瘟疫得到了控制,得病之人都有好转,并且再没有死人,为了感谢商队,特赶来邀请回村。他们受到了全村人的最高规格的招待,并且将另一半的茶叶全部高价买了下来,还送了很多当地贵重的特产,商人们因祸得福,满载而归。故事中金黄色的小颗粒成为了治疗“瘟疫”的特效药,后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美好的名字---金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的寓意是美好的,那金花到底是什么?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和有害致病菌“黄曲霉素”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下面我们细细道来。


关于金花的正式命名:


自然条件下生长 “金花”的载体很少被发现,只有在千年灵芝和一些久放的名贵中药材以及茶品中才偶尔出现,以茯砖茶尤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开始探讨茯砖茶中的“金花”或者“黄花”物质,并称其为“黄霉菌”,当时对这种物质知之甚少,只知其在茯砖茶中的含量越高,茶的品质越好。80年代初,仓道平等人鉴定认为此优势菌为谢瓦氏曲霉。但温琼英认为,谢瓦氏曲霉的子囊孢子表面是光滑的,而“金花”菌的子囊孢子表面明显粗糙,并与当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齐祖同共同将该菌鉴定为灰绿曲霉组、冠突曲霉种。1990年,齐祖同等进一步研究后,将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

(参考文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冠突散囊菌研究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现代科学研究:“金花” 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能有效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有效的提升人体免疫能力,防癌,抗癌,抗氧化,抗衰老,令人延年益寿,日本科研人员甚至从黑茶中将“金花”提出加工成保健品,售价超过黄金。另外生长出“金花”的茶叶,在口感等特性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和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金花(冠突散囊菌)与黄曲霉素的区别


冠突散囊菌与黄曲霉菌,二者都属真菌类的曲霉菌属,都是靠孢子繁殖存续,在生理特征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利用碳源、氮源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最大的不同是金花对人体健康有益,黄曲霉菌有害,而且毒性极强。金花生长发育要有特定环境和特定物质基础条件,需要独特的加工工艺(或是培养条件)才能生长发育。黄曲霉菌相对外界条件要求较低,分布性广泛,湿热环境中大多动植物制品中都易发生,湿仓情况就可造成茶叶黄曲霉霉变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感官上去进行区分:


01

从视觉上区分:


黄曲霉造成过霉变,霉菌体干瘪,形状不规则,呈褐色或黄绿色,在休眠期,黄曲霉只有黄色粉状孢子,但在生长期一定有菌丝形成,通常呈丝状成片分布在茶品角落,而“冠突散囊菌”任何时段都是金黄色饱满的圆形颗粒,无非是前后生长期大小的差异,但不会有菌丝存在,通常分布在茶饼表面或砖、坨的内部,为点状颗粒,呈金黄色,个体清晰,间界清楚。

02

从触觉上区分:


黄曲霉的茶体霉变黏手,霉菌群落最密集处,茶叶凝结成块,稀疏处的孢子颗粒极细微且附着不紧,一口气即可以吹散落,“冠突散囊菌”附着紧实,不易掉落。 

  

03

从嗅觉上区分:


受黄曲霉污染的茶品,有极强霉变的呛鼻气味,有冠突散囊菌的茶品有一股清馨的茶香和菌香气味。


04

从冲泡茶品的味觉上区分:


有黄曲霉的茶品,冲泡时茶叶不易散开,且容易碎,而有“冠突散囊菌”的茶品,条索清楚、自然舒展,储藏时间长茶品易分拆,冲泡后叶形完整,有一定强度和弹性;其次,在茶品冲泡后区别就更为明显,黄曲霉造成的霉变茶,汤色碳黑或棕黑,浑浊粘腻,气味呛人,数泡后汤色很快变淡且依然浑浊,而有“冠突散囊菌”的茶品,冲泡时有特殊的菌香气味,茶汤色红褐,油亮通透,口感淳滑爽口,耐泡程度也明显高于未长“金花”前的同一款茶品。

  


一直以来,科学家、业界主要是对黑茶中 的“金花”进行科学研究,黑茶的发花工艺也早已被列入国家机密,早些年日本人、韩国人偷偷窃取其技术未果,可见“金花”的技术性研究有多重要。

  

结语>>>>


“金花”得到了如此高的赞誉,但一直以来主要的研究也只是局限在黑茶,假如“金花”出现在普洱茶中呢?一直以来,在普洱茶业界流传着这么一句古语:普洱满地,台地为下,拼配为次,古茶上佳,古纯巅峰,银霜可见,金花难觅。可见生长“金花”的普洱茶是少之又少,被奉为普洱茶中的极品。

2023贵州茶业科技年会热点分享——《发酵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所茶叶加工与机械团队成员张拓在2023贵州茶业科技年会上作了专题报告《发酵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现将录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张拓: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发酵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刚才高博士跟李博士讲了茶叶和虫、根际微生物有关的内容,我接下来要讲的是发酵茶微生物。

我主要从发酵茶的定义、来源与分类、微生物的作用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来讲微生物,微生物是指生物界的一大类,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少数的藻类等,是一类体型较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者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茶叶微生物定义为在茶叶生产加工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产生或存在的对茶叶具有积极影响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发酵茶微生物的来源和分类。大部分茶叶微生物存在于具有后发酵工艺的黑茶中,湖北青砖、陕西茯砖、古黟黑茶、四川康砖、云南普洱、广西六堡、湖南茯砖等黑茶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有微生物存在。陕西的茯砖,湖南的茯砖,优势微生物主要是冠突散囊菌,云南普洱、广西六堡和青砖主要是曲霉类的真菌微生物。茶叶当中的微生物主要有两类,即细菌和真菌,细菌主要在茶叶渥堆的前中期,随着后发酵的进行,细菌和真菌存在竞争生长关系,真菌类的微生物逐渐成为优势菌群。

这个就是从茶叶当中分离出来的微生物,左边那两个是冠突散囊菌纯培养的样子,第二个是青霉,中间是黑曲霉,我们一般都是按照颜色来进行初步区分,旁边的四个都是未知的丝状真菌。


第三部分说一下发酵茶微生物的作用。发酵茶微生物对于茶叶的叶片组织结构有影响,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六堡茶发酵可以降解细胞壁,且与发酵的方式不相关,降解主要发生在中层细胞壁,而次生壁是完整的。检测发现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含量明显下降,水溶性性果胶含量增加,而多糖的增加与这二者有显著的相关性。微生物对茶叶的组织结构影响,主要是纤维素的含量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茶叶产品里的微生物可影响其氨基酸类、酚类、糖类、咖啡碱物质等内含成分的含量。微生物发酵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茶叶本身的良性生理变化、一方面来自于茶叶与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交互作用。

茶叶微生物对于生化成分的影响:氨基酸类:大多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因采用的菌株不同而存在差异。糖类物质,大部分显著增加,因采用的菌株与基料而存在差异。咖啡碱类,顶头孢霉、少根根霉等可增加其含量,酵母、聚多曲霉等可降低其含量。色素物质,茶褐素含量增加,茶红素有增有减,茶汤颜色加深。挥发性成分,含量和香气的种类都有增有减的,但是主要影响不是含量增减,而是对香气比例的影响,菌花香、花香及薄荷香的主要贡献成分为:芳樟醇、乙酰苯、水杨酸甲酯,而不同的比例会导致香气的气味存在不同。这是微生物和茶叶之间的相互协同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微生物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起主要作用就是微生物的胞外酶。茶叶在生长中是存在内生酶的,茶叶的内源酶主要在细胞壁的初生壁产生,随着茶叶的成熟,次生壁的逐渐生长,茶叶的结构组织逐渐复杂,内源酶的活性基本无法满足物质的充分转化。而茶叶微生物在生产中,就扮演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通过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加快了茶叶物质转化。这里面有意思的是糖苷酶,是水解糖苷形成糖元及其形成配基。茶叶未经微生物发酵的话,菌花香理论是不存在的,发酵以后就有菌花香,好多都是香气糖苷类物质经过糖苷酶分解完后形成的挥发性成分。

后面再看一下微生物发酵茶的生产加工。第一个看一下六堡茶的生产,通过杀青、揉捻、渥堆形成毛茶,即半成品,以后通过后发酵、气蒸、紧压定型、干燥、陈化的等最后形成六堡茶。六堡茶陈化过程当中微生物是急剧增长的。再看一下茯砖茶,这里面多了一个发花的步骤,在特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形成我们常说的“金花”,就是茯砖茶中的冠突散囊菌。

我们贵州省有散茶、黑砖茶,也有部分茯砖茶类,均是通过“发花”或自然的后发酵方式进行。而现在出现了人工接种的发酵方式,这种新式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菌种的可控性,以前环境有什么微生物茶就长什么,我们通过培养菌种,接到茶叶当中,就实现了定向接种。现在实验室中有一些发酵茶的小规模试验,采用种蘑菇的做法来实现中试,后面的生产要在工艺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这个对贵州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优势。作为贵州黑茶的发展来讲,在其他省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及优化,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摸索性的创新,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

下一部分简单讲一下微生物发酵茶的安全性。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基础的理论,真菌微生物是存在分泌真菌毒素的菌株的,发酵茶当中,真菌也存在分泌真菌毒素的能力。通俗来讲就是真菌有分泌毒素的能力,茶叶也有能分泌毒素的菌。但在生产消费中,发酵茶中致毒性的霉菌阳性发生率非常低,加之致毒性霉菌的毒素含量在茶叶中的检出量远低以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上限,结论就是微生物发酵茶本身的安全性达到食品级要求。

接下来是微生物发酵茶的保健作用。主要讲降血脂、降血糖、降尿酸、调理肠胃的作用。想讲这三个原因,因为现在这三种问题比较普遍,相关研究也较为成熟。首先来看降血脂和降血糖,这个原理比较复杂,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人就是一个大水池,血糖和血脂就像池子中的水,我们想把池子中的水降下去,一个方法就是把出水管水量放大,即增大人体对血脂和血糖的代谢,另一个方法就是进水管放小,即减少人体对于血糖和血脂的吸收,降血脂降血糖大多就是降低了人体对于血糖血脂的吸收,类似把进水管放小。而尿酸不一样,在动物实验当中,尿酸酶功能受损基因得到改善后,进而出现降尿酸作用,这在基因的层面调控更为重要。茶叶微生物调理肠胃是通过增加人对蛋白类物质、对人体有利物质的吸收而实现的。还有一个作用,含微生物的水溶物,在肠胃吸收以后,真菌茶叶提取物对人体的肠道菌群有一个调理的作用,能使肠胃中的菌群达到稳态,从而实现肠胃环境的良好。

最后看一下微生物对品质的影响,主要从感官跟理化两个方面。通过实验样品可以看出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以后。干茶亮度稍微增加,“金花”一颗颗的,更为明显,未经微生物发酵的茶汤亮黄色的,发酵完以后,是红色的,颜色非常亮。陈化二年以后,品质的波动较小,说明黑茶陈化过程中品质较为稳定的。

微生物对理化的影响,主要看常规理化成分检测出来的东西。茶叶经微生物发酵以后,水浸出物、氨基酸总量、黄酮、茶多酚含量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酚类降幅较大,随陈放时间增加,茶叶内含成分进一步下降,茶叶滋味仍为醇厚醇和的感觉,菌花香仍存在。微生物利用是有一个极限的,微生物要繁殖生存,不可能把所有的物质都转化了,只是内含成分随着陈化时间增加,含量会下降。陈化过程当中,内含品质虽然变了,但是就感官来说,有部分的提升。

内容就简单讲这些,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贵州省茶叶学会 刘馨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与健康:茶及其功能成分降尿酸作用研究进展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体内长期维持高尿酸水平会导致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甚至进一步发展成痛风、关节炎等病症。

截至2017年,我国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为1.7亿人,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长,并且患者趋于年轻化。痛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随着机体内尿酸水平的增高,高尿酸血症会增加患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因此,如何降尿酸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对于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的治疗主要以降低尿酸生成量的药物(如别嘌呤醇、奥昔嘌醇、非布索坦)和促进尿酸在肾脏排泄的药物(如丙磺舒、苯溴马隆、氯沙坦)这两类为主,尽管疗效确切,但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如肾毒性、胃肠道刺激。

近年来,天然产物的降尿酸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其疗效好、安全、绿色的特点也被专家、学者所推崇。茶作为全世界公认的天然健康饮料之一,其诸多的保健功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注。大量实验研究证明,茶叶及其功能成分均具有降尿酸的功效。

文章综述了茶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尿酸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论证饮茶降尿酸和茶叶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研究思路。

01

茶的降尿酸作用

1、茶叶的降尿酸作用

体外降尿酸试验表明绿茶能够有效抑制调控黄嘌呤代谢为尿酸的关键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的生物活性;对绿茶接种冠突散囊菌液,发现发酵后茶叶抑制XO的生物活性有所增强。体外试验发现,红茶以及冠突散囊菌液发酵的红砖茶均可降低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体内的尿酸水平,并且高剂量发花的红砖茶降低血尿酸的效果优于红茶。这可能是由于冠突散囊菌导致酯型儿茶素如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发生水解,转变为简单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发花的红砖茶降尿酸奠定了物质基础。ZHU等研究发现,绿茶水提物和红茶水提物对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均有降尿酸作用,其中红茶水提物的效果优于绿茶水提物,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其他体内试验发现乌龙茶、茯砖茶、普洱茶、青砖茶也具有降尿酸作用。此外,以麦芽糖糊精为壁材的绿茶提取物微胶囊对高果糖饮食导致的高尿酸血症改善作用优于绿茶提取物直接给药。

临床试验表明2~6 g/d的绿茶提取物均能适度降低健康个体中的血尿酸水平。50例自愿受试者每天按照6 g/d剂量以开水冲泡饮用藏茶15天,发现受试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下降,表明藏茶具有降尿酸作用,且对人体无不良影响。BAHORUN等发现血尿酸患者连续12周每天喝9 g红茶,症状能够有效缓解;其中血尿酸水平>6 mg/dL的患者降低8.5%,血尿酸水平>7 mg/dL的患者,男性和女性分别降低9.4%和7.1%。

2、茶叶功能成分的降尿酸作用

研究表明茶叶功能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等)具有降尿酸作用。

帅兰军证明茶叶功能成分优化配方(儿茶素、茶色素、茶叶复合多糖、茶氨酸按一定的比例配比)能够改善5/6肾切除合并高尿酸血症,并明显改善肾功能。同样,茶多酚也被报道能够缓解氧嗪酸钾或果糖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刘佳从普洱茶中提取茶多酚,对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发现普洱茶多酚能够使高尿酸小鼠的血尿酸水平下降。类似的结果在绿茶多酚中也有同样的发现。临床试验表明茶多酚和维生素C联合补充能够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伴脂代谢异常患者的血尿酸及血脂水平。一项随机交叉研究表明,绿茶儿茶素可以促进尿酸和尿酸前提物质黄嘌呤/次黄嘌呤的排泄。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表明EGCG有很好的降尿酸效果。但是金红娜等发现EGCG对高尿酸血症的小鼠和大鼠均无显著的降尿酸作用,这可能是由于EGCG的生物利用度低而造成的,其机制还要进一步研究。XIE等发现EGCG与抗坏血酸和甘油联合施用能够提高EGCG的生物利用度,其降尿酸效果优于EGCG单独施用。金红娜等评价了其他儿茶素单体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大鼠及慢性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结果表明EC和EGC对高尿酸血症大鼠和小鼠均有显著降尿酸作用,ECG只对高尿酸血症小鼠有显著的降尿酸作用。

在茶叶发酵的过程中,多酚类物质通过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色素也被报道具有降尿酸功效。

吴淑慧等和周启蒙等采用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不同剂量的茶黄素进行灌胃处理,发现茶黄素对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小鼠有良好的降尿酸作用。TAI等从红茶中分离纯化出三种茶黄素单体——茶黄素(Theaflavin,TF1)、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gallate,TF-3-G)和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heaflavin-3-3′-gallate,TFDG),发现三种茶黄素单体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均有良好的降低血尿酸作用。

厉兰娜等使用茶色素(主要成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对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干预1个月之后,20例患者中,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这表明茶色素具有良好的降尿酸作用。

02

茶的降尿酸作用机制

1、茶叶功能成分抑制嘌呤代谢酶调控尿酸生成

黄嘌呤氧化酶和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 ADA)是嘌呤代谢生成尿酸整个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

ADA属于疏基酶,能够催化腺嘌呤核苷生成次黄嘌呤核苷,再通过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生成次黄嘌呤,最终被XO生成尿酸。XO是尿酸合成的最后一步关键酶,即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又催化黄嘌呤转化为尿酸。

ZHU等发现绿茶水提物与红茶水提物能够抑制肝脏中的ADA和XO活性而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具有明显的降尿酸作用。刘妍等发现了茶黄素能够通过降低血清中ADA的含量来抑制尿酸的生成来发挥其降尿酸的作用。LI等评估EGCG对黄嘌呤刺激BRL-3A大鼠肝脏细胞后尿酸以及XO水平的影响,发现EGCG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显著降低血尿酸水平以及抑制XO活性。其他体外试验表明绿茶、冠突散囊菌发酵的绿茶、EGCG以及茶黄素均具有体外抑制XO活性。

同时,多项体内试验研究也报道茶多酚、茶黄素、EGCG等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尿酸水平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小鼠肝脏和血清中XO活性进而抑制尿酸的生成,并且对肝肾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HEN等通过动力学分析发现茶黄素是一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剂,对XO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63.17±0.13 μmol/L;茶黄素与XO只有一类结合位点,能够占据酶的催化位点,以避免黄嘌呤进入。赵冉等阐明普洱熟茶显著抑制高尿酸血症小鼠肝脏XO和ADA的活性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

综上,茶叶及其功能成分能够通过抑制尿酸关键酶的活性来降低机体的尿酸水平。

2、茶叶功能成分调节尿酸转运蛋白调控尿酸的排泄

人体代谢产生的尿酸主要是由肾脏排出。尿酸在肾脏的排泄过程主要为肾小球滤过、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肾小管分泌以及分泌后重吸收。

目前已发现了多种转运蛋白参与肾近曲小管尿酸的转运过程,分为尿酸重吸收蛋白和尿酸分泌蛋白。其中,尿酸重吸收蛋白包括尿酸盐阴离子转运体1(Urate transporter 1,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9(Glucose transporter 9,GLUT9)、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s,OATs)家族蛋白中的OAT4、OAT10。尿酸分泌蛋白包括:位于基底外侧膜的OAT1、OAT2和OAT3,多药耐药蛋白4(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 4,MRP4)及磷酸盐转运蛋白(Sodium-dependent phosphate transport proteins,NPTs)家族中的NPT1和NPT4。血液中尿酸经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主要经过重吸收蛋白URAT1或GLUT9重吸收入血液,由分泌蛋白OAT1/OAT3重新分泌入尿,最终排出体外。因此,通过调控尿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来促进尿酸的排泄以及抑制肾脏的重吸收,减少尿酸在血清中的积累,有利于降低尿酸。

普洱熟茶能抑制住GLUT9和UR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肾脏尿酸的重吸收,促进了尿酸在肾脏的排泄。陈刚等研究茶多酚对果糖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肾脏中尿酸盐转运子(Urate transporter,UAT)、URAT1以及GLUT9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茶多酚降尿酸机制与增强肾脏中UAT的表达水平以及抑制肾脏URAT1和GLUT9的表达水平有关。在另一项研究中还发现茶多酚降尿酸的作用与增强肾脏中OAT1、OAT3蛋白的表达相关。茶黄素的降尿酸作用机制也与调节相关阴离子转运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相关。WU等总结了儿茶素主要通过调节尿酸转运蛋白URAT1、OAT1、OAT3、ABCG2和GLUT9表达以平衡尿酸分泌和通过肾脏和肠道的重吸收。其余的研究也报道了EGCG下调高尿酸血症肾脏中GLUT9和URAT1的mRNA表达水平来促进肾脏尿酸的排泄。

03

展望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高糖、高脂、高蛋白以及高嘌呤的饮食也是高尿酸血症的常见原因。近年来,寻找安全有效的植物类化学药物防治高尿酸血症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大量研究人员在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以及临床研究发现了茶的降尿酸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茶叶及其功能成分降尿酸的机制主要为通过抑制嘌呤代谢酶(XO和ADA)的活性来减少机体尿酸的产生和调节尿酸转运蛋白包括降低重吸收蛋白URAT1或GLUT9的表达来抑制肾脏的重吸收和增强OAT1、OAT3蛋白的表达促进尿酸入尿从而排出体外,发挥降尿酸作用。

茶叶及其功能成分作为膳食补充剂发挥降尿酸作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第一,茶叶功能成分(尤其是茶多酚)的稳定性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极大限制了茶多酚的活性。

第二,降尿酸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且在体外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体系中,同一成分如EGCG对高尿酸血症老鼠模型的相同生理生化指标并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体系,以便对不同茶类以及不同的功能成分降尿酸作用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慢性高尿酸血症模型,与临床研究更为相近,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数据来明确饮茶或者膳食补充茶叶及其功能成分降尿酸作用。

第三,关于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也不够全面。关于肠道对尿酸的机制尚不清楚,以及降尿酸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作用途径以及相关作用靶点也不够全面。

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应该聚焦于提高茶叶功能成分(尤其是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另一方面,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化学物质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明确茶叶降尿酸的有效组分以及阐明茶叶降尿酸的作用机制。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