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各类茶代表的性格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茶人的情怀——新昌茶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人物纪实

茶,是有品格的。

不管生长的土地贫瘠或肥沃,经受的气候优越或恶劣,他们总能扎根生长,向上向下,终究长成一片绿,结出一段香,凝成一缕韵。

茶,亦是有坚持的。

若为天朝上国的贡品,便在高贵中不忘澄明;若为贩夫走卒的饮品,便于质朴中求得高贵。

境遇怎样变,不变的总是纯然初心。

茶的品格,茶的坚持,润泽了爱茶人清雅的心灵,也造就了茶人的情怀。

——新昌县名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陈霞

我和茶的缘分,是从1998年3月调任新昌县农业局局长时开始的。虽然在农村经历过知青生活、担任过乡镇干部,但对农业生产技术全然是一个门外汉。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经常和农业技术专家下基层了解种植业、养殖业、农经、农机等情况,同茶叶专家一起跑茶园、爬茶山,了解茶的品种、栽培、加工、分类、品鉴和冲泡等许多与茶有关的知识,这些经历也让我慢慢喜欢上了茶。2005年1月,调到县政协担任农业农村工作专委主任,兼任新昌县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职务,也没有和茶断缘。2008年1 月,因工作需要,被委派到中国茶市负责茶市日常管理工作,直接与茶农和茶商打上交道,一干就是整整11个年头。2019年6月,到县名茶协会担任了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经常和茶专家、茶企业家接触,学到了更多的茶知识。

整整25年,我学茶、识茶、惜茶,与茶结缘。体验了茶专业人员对茶科技孜孜追求的执着;目睹了茶农起早摸黑采茶、炒茶、卖茶的艰辛和数着卖茶得来钱后的喜悦;看到了茶商起早收茶、筛茶的艰苦和每天忙碌打包寄运到销区客户的兴奋;更是亲身感受到了茶产业的发展给茶农带来了真正的收益。这段经历,丰富了我的茶人生,也见证了我们新昌茶产业的发展历程。2010年我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2014年荣获“中国茶业行业十大年度经济人物”荣誉。

▲ 2013年4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尉健行视察中国茶市

我已有66周岁了,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歇下来,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了;也有人不理解,都这个年纪了,为什么还这样忙忙碌碌的?岂不知,一旦和茶结上缘,那是一种如痴如迷的情结,那是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如果说“致青春”是当下比较时尚的词语的话,那么“致一物”就是我最深情的表白。因为在与茶结缘的岁月里,茶的清香,让我淡泊明志,茶的雅韵,让我品尽人生如茶沉浮的百般滋味。如果能够明白:人生从来都没有过不去的坎,如果真有,那就绕过去。或许不会再如此焦虑。细想过去,那些曾以为天大的事情,到如今看来不过是小事一桩,云淡风轻,只是当时年少气盛,涉世未深。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生活如茶,短暂的沸腾过后,便是细水长流,即使再轰轰烈烈,已抵不过最后的沉寂。

在此,我叙述与茶的情怀,更是要叙述我与茶结缘过程中,那些对新昌茶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和事。

我们知道,在中国,产茶的地方很多,产茶出名的地方却很少,也很难,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许多名茶都已经历了几百年。而新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县,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仅在20多年的时间里,硬是把“大佛龙井”做出了名,获得国际金奖30多个。新昌茶园15.3万亩,产业链总产值已达到了92亿元,成为茶界的“黑马”,全国茶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新昌模式”。

“新昌模式”的成功之道是五个“领先一步”。即:领先一步“圆改扁”产业转型;领先一步创建市场解决卖难;领先一步注册商标创立品牌;领先一步“四两拨千斤”政府主导;领先一步“三产融合”打造茶业全产业链。

那么“新昌模式”的成功之路就是“五个一”。即:有一支前赴后继的科技队伍;有一帮与茶结缘的茶团队;有一批不折不挠的茶业企业家;有一个重视茶产业发展的党委政府;有一群爱茶的茶文化传播者。

01

茶科技 推进茶产业成功转型

新昌是浙江东部的一个山区县,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总面积不过1200平方公里,是浙江茶叶的主产区之一,是国内出口“珠茶”的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茶叶市场开始放开,传统的“珠茶”销路不畅,原来“只管种,不管卖”的茶农陷入了“卖茶难”的困境。新昌县委、县政府及时地提出了调整结构“圆改扁”的战略性举措,由专业技术人员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安排能手,培训茶农掌握炒制龙井茶的技艺。在这些示范点制作出来的茶叶,被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评为浙江龙井茶的极品。此后,农业部门的茶叶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在全县铺开了“圆改扁”的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500多期,培训了5万多人,形成了一支有10万多人的“圆改扁”生产、采摘、制作队伍。43万总人口中,有18万人从事茶叶及相关产业。当全国茶产业的战略转型刚开始起步时,新昌已完成了人员培训和茶园改造的关键一步,使茶农、茶园成了为“大佛龙井”崛起而储备的战略性资源,为“大佛龙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昌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区变富了,茶农收入大幅增加,大佛龙井也成为新昌的一张金名片。在这过程中,新昌农业部门的一支茶业科技队伍对茶叶技术孜孜不倦地探索,茶科技人员一批退休又一批批接上,名茶科技始终处于领先水平,在新昌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进作用。

程兆敏、凌光汉、史庭智、徐林波四位都是新昌县农业局最早的茶业科技工作者。凌光汉与程兆敏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茶技人员,50年代初就来到新昌从事茶技推广工作,是亲自参与新昌茶产业转型的建设者。

▲ 原茶叶科技人员史庭智培训龙井炒制技术

▲ 原农业局茶叶站科技人员 程兆敏

▲ 原农业局茶叶站科技人员 凌光汉、徐林波

第二批茶科技人员,都是60后科班毕业的,他们专业性强,工作认真负责,在新昌茶产业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利育

原新昌县农业局茶叶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全国农村优秀人才,浙江省人大代表,2020年被评为全国茶产业发展领域“杰出中华茶人”。自1982年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已在新昌茶叶总站工作了40年,经历了新昌茶产业崛起的全过程。“一片叶,一生情”是她对新昌茶产业奉献的真实写照。

▲ 茶叶站研究员 孙利育

周竹定

199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为浙江大学)茶学系,现任新昌县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周站长话语不多,但做事细致。2000年,浙江省农业厅经济特产管理局在新昌西山茶叶良种场创办了浙江省茶树良种示范场,示范场面积要从原先不到200亩的茶园扩大到800亩以上。我与周站长一起到西山茶场负责山地征用、良种引进的工作,其中的艰难和辛苦真的是无法描述。整整10个月,他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身前往西山村,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并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在茶山,他和茶叶站科技人员一起现场指导茶树种植、茶园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每天很晚才能回家,为顺利建成浙江省茶树良种示范场付出了辛勤汗水。2015年6月,担任茶叶站站长以后,带领茶叶站的技术人员积极争取实施茶叶科技项目12个,发表科技论文23篇,荣获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等8项。特别是近两年把主要精力倾注在《新昌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和《新昌县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两个省级项目的实施上,为新昌茶业数字赋能、创新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现任县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周竹定

王士钢

茶叶站还有一位高级农艺师王士钢,也是一位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做事踏实,专业技能水平高,特别是在新昌天姥红茶的研制和开发上付出了很多心血。每到红茶生产季节,他的身影就会穿梭在茶企的炒制车间,亲临一线培训指导。为了研制出新昌天姥红茶的高端优质茶,他吃住在新昌海拔700米以上的雪溪茶山,从品种试验、青叶采摘、摊青萎调、揉捻发酵、手工烘烤等各道工序都由他亲自掌舵。雪溪茶业生产的“雪里红”天姥红茶荣获2019年世界红茶产品质量大赛金奖。

▲ 王士钢和专家一起评审大佛龙井茶

茶业科技人员青出于蓝而胜蓝,后来陆续入职的人员还有黄琳、陈小媛、胡双、白家赫、袁海艳等,他们年轻有为、文化素质较高。

就是这样一支前赴后继的科技队伍,每年几十期地给茶农培训,促使茶农的技能、素质不断提升,全县受过正规培训的茶农累计4万多人次,其中获得《制茶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2000多名,形成了一支既会种茶又会加工掌握一定茶技知识的10万茶农大军。为新昌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02

茶团队 推动茶产业持续发展

新昌茶产业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茶科技队伍,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昌拥有一个对茶叶充满浓厚情怀的团队,默默无闻为新昌茶产业作出贡献。

袁振华

首先要提的是多年为新昌茶产业默默奉献的原政协副主席袁振华,他从2007年开始担任了新昌县名茶协会会长和新昌县茶文化研究会长。16年来,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与省内外的专家部门对接,他不辞辛苦,奔走联络;哪家茶企有困难、有问题需要他出面解决,他不厌其烦,积极协调;茶商有难题需要他帮忙,他不推不拖,热心帮助;尤其是2007年下半年,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期间,他不负重任,针对搬迁中的难点难题,有谋有略做好政策落实工作,有些茶商对搬迁存在顾虑,他耐心细致做好茶商的思想工作。

在他担任名茶协会会长期间,配合做好浙江省两届十大名茶的评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主持“大佛”驰名商标的申报工作,于2011年5月被国家工商总局行政认定为驰名商标,这是浙江省龙井茶类唯一获得行政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参与编撰《新昌茶经》,主持编辑大佛龙井画册,支持《天姥茶话》上下集的发行工作;举办“中国科学饮茶、七彩人生茶文化进社区”活动,宣传《科学饮茶》;组织开展茶文化进校区活动,多次到南岩小学、南明小学举办“茶文化诗歌朗诵会、茶知识普及”等活动;会同社保局、农业局、职技校等单位开展茶艺培训。2017年10月袁振华当选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新昌县名茶协会多次被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在省内外茶界一提到新昌,就会说,向你们袁主席问好!新昌茶界的老少茶人凡说起袁主席为人,都会翘起大拇指对他赞叹不已,称他是新昌茶团队的“大队长”!

吕文君

在新昌茶界,有这么一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但从不出现在茶业的领奖台上,也从来没有他的事迹报道。他就是一直默默无闻耕耘在新昌茶产业事业中的奉献者——吕文君。

▲ 2006年,在绍兴茶文化活动上 ,吕文君

向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等领导介绍大佛龙井

吕文君,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在新昌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工作,曾任特产站、蔬菜站站长。1999年因工作需要,兼任了县农业招展办副主任,专门负责农产品的展示展销。茶叶是新昌县的主导产业,每年都会参加全国各大城市的茶博会、茶展会。23年来,全国各类茶博会都有吕文君忙碌的身影,会前组织展示的茶产品,会中安排各种大佛龙井品牌的推广活动,亲力亲为,忙前忙后,把每次展示展销会和每场品牌推广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众人调侃他说:你这是不务正业哦!因为吕文君在大学里学的不是茶学专业,也不是市场营销专业,但他为提升大佛龙井的品牌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在大佛龙井的事件营销活动中他也是主要策划者。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北京,建国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再次握手,在北京老舍茶馆以茶会友。吕文君到北京参与策划本次茶会,让两位领导人品尝大佛龙井,从茶叶的品质到泡茶的杯子以及泡茶的水质水温等每个细节都一一把关,借助这次亮相大佛龙井的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首访中国,抵达广州,“大佛龙井”成为广州《哥德保号百年享宴》的指定用茶;此外还有杭州西湖博览会,老舍茶馆的“大佛龙井”献劳模,邀请京城老字号茶庄老板聚新昌等宣传活动,每场都有吕文君的心血和辛勤付出。

新昌县大佛龙井茶文化节第一届是在1996年,2009年后每年一届,到今年已连续举办了15届了,每一届的茶文化节吕文君都是主要策划者。每一年的文化节要有新的创意,每一场的活动要对茶产业有助推作用,从文化节的主题活动到邀请全国茶界领导、专家、重点茶企等,吕文君都是细心策划。每年茶文化节的前一个月,吕文君在办公室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为茶文化节成功举办发挥了积极作用。吕文君也多次被评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先进个人。

在新昌的茶团队中,有很多值得赞赏的人。除了有茶科技工作者、名茶协会的副会长茶企单位以外,还有历届农业局分管茶叶的副局长陈玉祥、许仲明、章俊等,还有原县名茶协会秘书长赵玉汀,还有一直在为弘扬茶文化不懈努力的《新昌茶经》主编徐跃龙、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昌学院院长吕美萍、新昌县南明小学校长杨晓琳、新昌县文化馆副馆长潘玉等等,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记述。

▲ 茶团队参加青岛2021浙江绿茶博览会

03

茶企业 带动茶产业良性发展

新昌产茶遍及全县12个镇乡(街道),2021年茶园面积达到15.3万亩,茶产量5858.66吨,茶产值13.23亿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2亿元。全县拥有茶叶企业140多家,经营户613家,大多以生产经营龙井茶为主。有省级龙头茶企2家,市级龙头茶企5家。

其中新昌茶企业的典型代表有:

这些都是新昌茶界的佼佼者,是他们走在前列,领头创建了大佛龙井品牌;是他们坚持品质,为“大佛龙井品牌金名片”夯实了基础;是他们规范标准,有力的带动了新昌茶产业的良性发展。

04

茶县长 助力茶产业持续发展

新昌县从“产茶大县”到“名茶之乡”,再迈进了“名茶强县”行列。这是历届政府都把茶产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免费培训、兴办市场、无性系茶树改造补贴,到品牌推广、茶事活动……在“大佛龙井”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能看到政府挺身而出的身影。

农民日报曾有一篇“四个县长”接力“一片绿叶”专题报道,即钱忠鑫的“调整篇”、程晓帆的“科技红”、徐良平的“品牌账”、柴理明的“资本论”,除了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外,新昌四个分管副县长薪火相传,功不可没。四个县长犹如四个接力队员,为了同一片叶子,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对新昌的茶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都称之为“茶叶县长”。

▲ 时任新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钱忠鑫

到县茶树良种场调研茶树品种改良

▲ 时任新昌县人民政府常委副县长 程晓帆

与茶企老总全国劳模石梦千探讨生态茶园管理

▲ 时任新昌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徐良平

陪同北京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到长诏茶场考察

▲ 时任新昌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柴理明

主持全国首个绿茶价格指数发布会

▲ 2015年4月“天姥论茶”新昌现象研讨会

至目前,“大佛龙井”已获各种国际性金奖30多次,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了400多个直销店和专柜,新昌县也成为声名远播的“中国名茶之乡”。这是全体新昌人民的骄傲,也是历届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心血和结晶。在茶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新昌几乎都出台新政,启迪思路,引领发展,被业界誉为“中国茶业发展的风向标”。

05

结语茶文化 促进“三茶融合”发展

“茶产业发展将出现两大趋势,一方面是分工分业,另一方面则是三茶融合发展。”这是本届政府对新昌茶产业发展提出的新思路。

新昌是中国名茶之乡,茶叶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不仅规模大,而且品牌响。茶叶加工、茶机生产、茶叶包装设计等在内的第二产业高度发达。新昌又是旅游大县,“江南第一大佛”每年吸引着多达百万游客前来观光。这就为新昌茶业从一产、二产向三产延伸,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三茶融合发展的阶段中,新昌有一群爱茶的茶文化传播者,在促进“三茶融合”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昌茶人专辑》中,记述了蔡瑜、吴玉梅、周亚枢三位茶艺师的事迹。这里讲述是另一位年轻的高级茶艺师吴莲莲。

吴莲莲,1996年出生,高级茶艺师,新昌县白云文化艺术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8年以来,她先后获得全国茶艺师技能大赛个人赛银奖、浙江省“西施美人杯”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获得“浙江省高技能人才”“浙江省技术能手”等6项市级以上荣誉。近年来,针对社会上大部分人采用杯泡方法茶汤苦涩味重的问题,她带领白云茶艺师团队对大佛龙井、天姥云雾和天姥红茶采用茶水分离泡法进行研究,制定提出科学的泡法和三要素参数(时间、茶水比、温度),并大力倡导推广。同时,针对饮茶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带队研发了新茶饮。通过调饮、冷泡、冰泡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饮茶行列,迎合了年轻人追求新颖、新鲜、健康的饮茶方式。多次在中国国际茶博会等展示展销活动上进行演示,推广新昌大佛龙井品牌及科学的泡茶、饮茶方法,有效扩大了大佛龙井品牌影响力。她还利用白云书院的平台,走进机关、企业、乡村和学校,向广大茶叶爱好者传授茶叶科普知识,宣传“茶为国饮,科学饮茶,健康生活”的生活理念,吸引更多的人爱茶、学茶、事茶,开启了全民茶艺的新景象。她为人谦和,虚心好学,在业界深得大家好评。

至今,我们全县已拥有茶艺师近百名,其中高级茶艺师10多名,他们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弘扬茶文化已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推动了名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扩大了大佛龙井品牌的荣誉度与影响面。

“淡泊而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茶人的性格和追求。一片茶树的叶,落到哪里都是归宿,我们借茶修为,以茶养德,重在践行,贵在坚持;于朴素里高贵,在含蓄处绽放,最终修得收放自如、生命自在;接引一杯茶的智慧,归真生活,传递能量。这是我们茶人的朴实理想,也是一种时代的茶人情怀。

来源 :中国茶叶加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日本茶饮的革命正悄悄展开,中国茶饮的未来在哪里?

 

2016年“喜茶”获得一亿融资,各地店铺引爆排队狂潮;同样发源于广东省的茶饮品牌“奈雪の茶”也不甘示弱,至2017年底已在全国13城市增设店铺;小型茶饮店也后起直追,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其他店的口味和风格,迅速占领街头巷尾并征服了人们的味蕾。

 

 

无论哪座城市,都没有一条商业街会缺少一家名字中带“茶”的饮品店,如果有,那得怪这条街的跟风程度不够。满街的“茶”字,高得出人意料的融资额与开店速度,似乎在宣告着茶业盛世的到来。而海的对岸,同为饮茶产茶国的日本,也有一场饮茶革命正悄悄展开。

 

日本茶叶市场近年一直在低处徘徊,茶叶产量自2008年以来持续萎靡不振,虽有欧美“抹茶热”提携,贸易出口量有所上升,但国内散茶消费量仍逐年减少。如何唤起年轻人对日本茶的认同感,重新发现日本茶的魅力成为了近年的首要课题。在这样不景气之下,也逐渐出现了新式茶饮店,他们以缓慢却又沉稳的速度逐渐展开,收获了一批年轻拥趸,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中日新式茶饮店有何不同?怀着这样的疑问,我探访了东京的东京茶寮、八茶茶屋、樱井焙茶研究所,静冈San Grams Maru-A两地五处近期人气较旺的茶饮店,五间茶店各有特色,但他们的共通之处也是非常清晰的。

 

1、以日本清茶为中心

五家茶饮店均以煎茶清饮为中心,冷热可选。其中以冷泡煎茶最受欢迎,清爽的口感和翠绿的颜色颜色非常适合炎热的夏日午后。值得一提的是,静冈的San Grams摒弃了日本传统将不同茶园茶混合取长补短的做法,而是开发单茶园茶品售卖。这在国内似乎习以为常的事,在日本可谓开创了一股新风。

 

日式茶饮套餐

 

2、一目了然说明

以东京茶寮为例,在菜单上会附上每种茶的产地说明,涩味鲜味甜味指数也有明确数字标注,让即使完全不懂茶的顾客也能轻松选择。这家店以茶饮套餐形式贩售,顾客可自选两种茶,如此一来,客人在喝的过程中能对各类茶细微的差别有更加直观深刻的感受。另外,位于静冈茶产地菊川的San Gurams还设有经由专业培训的服务员为客人讲解冲泡方法,由客人亲自操作,顾客体验颇高。

 

包装

 

3、与本土文化复兴事业紧密联系

在各茶铺中不仅充满了日本设计元素,与之相配茶点会根据四季变化充分利用本地食材制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店内常设有本地手工作的茶具展卖,常举办地域文化展,讲座等提升文化认同感、复兴本土文化的活动。

 

餐具由本地工匠制作

 

4、共同的信念:想让你喝到好喝的日本茶(おいしい日本茶を飲んでほしい)。

这是一句异常简单却又难做的一句话。在瓶装茶饮料盛行的当下还会自己泡茶喝的日本年青一代实属罕见,喝惯了瓶装饮料的人在第一次喝冷萃茶常会惊异于其巨大的差别:呀!这才是日本茶,原来日本茶可以这么好喝!

 

重新唤起年轻人对茶的兴趣对于传统茶界而言无异于一场革命运动,对茶的重新定位以及饮茶方式的革新成为了中心问题。饮茶方式的革命从冷萃咖啡处得到灵感,由散落在日本各处的传统茶企的年轻继承人发起,试图通过新的冲泡方法,即冷泡和与之相应的新制法来重新唤起日本茶的新生命。而新的日本茶,不仅要充分保留传统日本茶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新的符合现代气息的魅力。

 

 

这种魅力应该是开放的,无论男女老少,国籍背景,知识多寡,都能感受到茶给人带来的身心愉悦;这种魅力要是现代的,传统日本茶想要面向现代日本,现代世界,就需要重新解构其美学语言并通过当下语言和姿态切实传递给受众;这种魅力更是基于传统的,即使制法和饮法有了变化,但茶的真滋味是一脉相承的,若失了茶味何言茶精神呢。

 

除了开设茶店,革命者们还设计出了配合新饮法的茶具;创造了可以与茶相适应的料理并开设餐厅;去往各地参加国际茶展、茶赛;开设面向外国人的茶叶旅行计划;配合日本政府文化事业做出宣传。

 

 

任何革命都需要思想基础做准备,这场柔软饮茶革命得以展开的基础是日本青年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提升。随着2020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接近,日本文化在世界上绽放的奇特光彩比往日更加绚烂。茶也同样,20年间,日本茶的输出量增长了10倍,年轻人们突然发现在国内被忽视的小小一杯茶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识并喜欢。

 

这样一杯小小的日本茶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为了回应大家的疑问,书店中介绍茶的杂志多了起来,这类杂志不仅有关于日本茶详尽可靠的入门介绍,也有茶农对每一片茶田的悉心照料,制茶人对味道的不懈追求,还有艺术家对茶的诠释和发扬,其最终目的,都是引导读者重新认识日本茶的魅力,继而也加强读者身为日本人的自豪感。随着各类茶书和茶杂志的推出,人们对日本茶的认知和接受度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饮用日本茶。

 

 

与日本的保守不同,中国的茶之路一直以来都颇有大破大立之势:从西南边陲的腌茶、烤茶到隋的煮茶,宋朝出现点茶法后唐时煎茶法式微,再后来明太祖禁造团茶,泡茶法开始占据人们的生活。

 

如今遍地开花的网红奶茶店是否将取代泡茶法成为新的饮法?他们常自诩为新式中国茶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引领这场国内茶叶革命呢?

 

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理由有二。

 

首先,新式茶饮店售卖的茶是“甜”茶,没有清饮的真滋味,仍旧以奶茶、奶盖茶、水果茶为主。回顾中国茶之路,即使一变再变,但可以看到在这条漫漫长路中,茶是往越来越精简,越来越忠于原味的方向改变的。这原味,又是充满意趣与生机。

 

滋味是中国茶的灵魂,网红茶店即使使用了比一般茶粉成本高出好几倍的原料,但其中添加的大量糖、奶盖、水果仍然掩盖了茶的大部分本味,有喧宾夺主之嫌,难以代表茶精清淡洁的性格特征。

 

奶盖与水果为主的中式奶茶

 

新式茶店目前多使用高香型红茶、乌龙茶等口味易于大众接受的茶,而滋味更加微妙的白茶、黄茶、普洱茶等则难以登上菜单。另外,变化万千的滋味是中国茶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奶茶店同一茶类仅提供一种茶以供选择,也无法全面为顾客提供同种茶类不同原料或产地之间微妙的差异的对比体验。

 

第二,新式茶饮店经营者多数没有足够的专业背景知识,也未能承担起向公众普及茶叶知识的责任。茶学可以简单到只是看茶泡茶,也可以是复杂到包罗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的大综合学科。茶学在国内其发展不过数十载,可以看到,目前公众对茶仍有诸多疑问和误解,在茶叶复兴路中故弄玄虚,浑水摸鱼的人不在少数。面对如此现状,有责任的领路人应当承担起去愚昧和去媚的责任。

 

同一款茶做成的热饮、冷饮、冰激凌

 

可惜的是,我们很难看到新式茶饮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商业化的今天,茶对多数经营者而言,或许只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其传承与风骨,不过泛泛宣传台词。我们需要创造的是商品茶,不单单只是爆品茶。

 

新式茶店门槛较低,口味新颖,更容易抓住年轻人市场是事实。但对于整体茶叶市场而言,奶茶只是一个小的分支,无法也不能代表灿烂多样的中国茶。

 

各式茶饮料

 

我并不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推广冷泡,中国茶与日本茶拥有各自两套不同的评判系统,冷泡无法体现国人对于茶口感、香味和叶形的追求,对于爱饮热水的中国而言也是一种较难推广开来的方式。

 

但那一份仅仅想让人喝上好喝茶的尝试和对传统味道的坚持,对于“苦”的坚持,却是国内茶界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的中国茶会以怎样面目示人呢?我想一定会有新的革新让茶以最本真又崭新的姿态温润中国人的心。

 

文|安然,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

现为《茶业复兴》自媒体编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 以茶弘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核心是“茶道”。所谓“茶道”说白了就是“以茶悟道”、“以茶弘道”。古往今来的茶人,无不把“以茶悟道”作为饮茶的最高追求和境界。如差不多与《茶经》著者陆羽、“茶道”一词首提者封演同时代(唐代)的重臣刘贞亮,在其“饮茶十德”中就已经认识到 “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精神作用。其实中国禅宗所谓的“茶禅一味”,主要说的也就是“饮茶与悟禅一脉相通”这个道理。但这里的“茶”,不仅是指茶叶本身,更是指以饮茶为中心的茶事活动。既然茶能“行道”、“悟道”,那么,引导、推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岂不就更能起到了“弘道”的作用。所以,在饮茶和其它茶事活动日渐普及的过程中,思考一下茶与“道”的关系,探讨一下“以茶弘道”的问题,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很有价值或意义的。

一、茶里有什么“道”

“道”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里,涵意相当丰富。但从最本质上而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其本意应该是指宇宙万物中包含的具有根本性、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思维或精神才能认识和把握,因而往往代表着人们对事物本性或本质特征的最精深的认识。按照这种理解,宇宙有宇宙的“道”,即“天道”;人类有人类的“道”,即“人道”;而茶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应该也有自己的“道”,即“茶道”。这三种“道”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内核一致但表现不一。其中,“天道”寓于“人道”,“人道”寓于“茶道”;反过来,“茶道”体现“人道”,“人道”体现“天道”。

首先,“茶道”以“天道”为源头。“天道”是中国古代先哲宇宙观的一个基本概念。这里的“天”并非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与“地”相对的“天”,而是指整个的宇宙。其内涵代表着古代先哲们对“宇宙的本源是什么?宇宙是怎样生成的?”等这样一些根本性大问题的思考和所作出的回答。比如,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天)”,它无象可以形容却又真实存在,具有自然而然、自在自为、特立独行、自力更生的本性;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道”自身的阴阳互动化生出来的,世界的生生不息、和谐有序、博大包容都是“道”的本性使然等等。古代先哲对“天道”的认识,代表着古代中华民族最高的智慧和精神,更是几千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中始终、普遍奉行的最大的“大道理”,也是培育、塑造、滋养了中华民族性格和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从根本上,最高层次上支配着古代中华民族对世界,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态度,是统摄一切传统文化现象的灵魂,因而也必然是几千年中国茶道精神的源头活水。

其次,“茶道”以“人道”为土壤。“人道”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先哲宇宙观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因为先哲们在思考宇宙问题的时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而且,在某些先哲,比如儒家看来,这个问题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先哲们认为人作为宇宙的一份子,本质属性上和宇宙是同一的,都认同“天(宇宙)人合一”,因此,“人道”就合理地被看作是对“天道”的体现和顺应。而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二:一是儒家特别强调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认为作为宇宙中唯一有灵性的人不是被动地顺应“天道”,而是“天道”的发现者(明德)、确立者(为天地立心)和弘扬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道家更多地强调人与万物的“齐一”和对“天道”的自然顺应。二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家对人如何顺应天道形成了不同的主张和态度,如儒家强调积极顺应才是尊重,所以主“敬”;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所以主“静”;佛家主张超越,归于空性,所以主“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表面上很多时候是儒家一统天下,但其主流也主要是由儒道释三家互相交流、融合汇集而成的。由于“人道”对“天道”的顺应态度和内容,也就是每个人为人处事(包括茶事)的应有的态度和内容,加之儒道释三家中的文人士大夫、道人、僧众无一不是茶叶的爱好者、推崇者和体味者,说白了也就是传统中国茶道的主要创造者。因此,中国传统的“人道”精神,特别是“敬”、“静”、“净”的态度和理念,直接为“茶道”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动力。

再次“茶道“以“茶性”为依托。“茶道”就精神层面而言,就是指茶包括茶事活动所包含、承载、体现的“道”。而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能体道、载道的事物很多,琴、棋、书、画、诗、酒、茶都有自己的“道”,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就在于载体特性的不同,而这些特性则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历史上,茶从药用、食用到饮用,最终主要定位在饮用上,进入古代两大人工饮料(酒、茶)之列。与酒相比:茶生于高山深谷,保持着大自然的高贵,天性清高;茶的色香味形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茶汤清淡柔和却回味无穷,苦涩香甜皆和谐包容;饮茶之后使人提神醒脑却又不乱性,神清气爽间仍不失礼不失敬等等。这从宋代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的描述可见一斑。正是茶的这些特性,为它与古代中国人宇宙观中许多内容的结合提供了“契机”。在善于“取类比象”思维的中国人那里,茶的这些特性与中国人尊崇的“人道”的许多特性相通,其共同点便是“形而上”的茶道精神。至于这些精神的内涵,尽管本质上一脉相承,但历朝历代还是有不同的解读。就近现代而言,不少专家、学者、茶人曾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茶道精神进行提炼,做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努力,成果也很丰富。其代表性的有:中国台湾茶艺组织归纳的『清、敬、怡、真』;中国大陆权威学者提出的“廉、美、和、敬”;日本至今仍比较奉行的“和、敬、清、寂”等等。可以看出来,这些提法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茶性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结合,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就我自己而言,比较倾向的是“清、雅、和、敬”四个字,尤其是开头一个“清”字,其博大精深的涵意,既体现着古代宇宙观的精妙,又体现了茶性自然、清高、俭朴、雅致的最本质特征,更是儒道释三家思想中最大的公约数,并且是所有茶事活动中自然要第一讲究的。而且,它与“雅”、“和”、“敬”有机衔接,一字排开,看起来是那么和谐,听起来是那么亲切,活脱脱一个中国人性格的体现,活脱脱一个中国“君子”的品格,活脱脱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价值追求!在以饮茶为核心的茶事活动中能体悟这四个字,在日常生活中能践行这四个字,对始终认同、珍爱、恪守自己优秀传统文化,为有五千年文明熏陶而自豪的中国人来说,那在很大程度上,就算是“得道”了。

二,为什么要以茶弘道

既然茶能载道,自然也就可以用来弘道。而这在当今,意义似乎更加重大。

首先,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主要表现在宇宙观、意识形态和个人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三个重要方面。其中,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不乏唯物、辩证、系统、整体的科学内容,包含着极高的智慧,仍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发掘和运用,如果考虑到这是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的,那就更值得骄傲和自豪了。至于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注入了封建统治阶级意志的传统意识形态,比如那些“三纲五常”等,随着当代生产方式的变革,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或被逐步地扬弃。而那些关乎个人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或者说道德与操守则完全可以在摒弃其封建意识形态因素的同时给予当代的弘扬。因为人毕竟是宇宙中最有灵性的动物,在任何时代她都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而那些被历史证明使人向好,也即有利于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人的道德操守,也可以说成是一个人的做人做事之“道”,是应该得到肯定和发扬的。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大丈夫精神,“清、雅、和、敬”的君子品格等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载体,而源远流长的茶道精神,完全可以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欲望横流,污染严重,世风不古的当代历史条件下,上述茶道精神中集老祖宗精神智慧精华,世代褒扬相重的一个“清”字,于心灵、于政治、于生活,都是当头棒喝,其价值是何等的重大。能在茶事活动中弘扬这种观念,不啻是茶文化的头等功劳。我之所以提倡“以茶弘道”,根本原因就在于 “清、雅、和、敬”之道反过来也能“弘人”,为我们民族优秀精神性格的传承,为伟大的民族复兴助一臂之力。

其次,有利于茶文化的建设。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广义上,中国几千年间创造发明的茶叶、茶器、茶具、茶馆、茶书、茶诗、茶画、茶俗、茶艺、茶戏、茶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间不乏精美绝伦的传世珍品。茶文化流传到今天,随着饮茶风俗的进一步普及,茶叶消费量的不断扩大,实际上也是在空前地发展着的。只不过是由于表现形式和手段,传播方法和渠道的更加多样化,普及化,现代化,习惯于把“文化”等同于“古董”的人们见多不多,见“怪”不“怪”,对当今铺天盖地的茶文化创造发明习以为常罢了。不信,可以走进国内一些知名的陶瓷生产企业、民间作坊去看看,到网络上去把有关茶的文章、文化艺术作品搜一搜看看,论体量,论精美都和古代有得一比。但遗憾的是,作为茶文化中最核心,最具普及性的“茶道”却缺乏应有的“精进”,片面向越来越复杂的“茶艺”(作为表演艺术则无可厚非)方向发展,终使众多喜爱“茶道”的人望而却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茶道精髓,茶文化之魂的形而上之茶道精神的提炼、共识和普及不足,因而使茶道乃至茶文化的发展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方向。解决的办法首先是“明道”,明确所有茶文化现象都必须遵循的茶道精神或理念,然后是“弘道”,在各类茶事活动特别是群众性的饮茶活动中予以普及推广。非如此,茶文化难免只是噱头,不可能有实质性发展。比如,如果认同一个“清”字,就足以让当今不知多少茶厂、茶商羞赧;贯彻一个“清“字,就应该有一套清雅、俭朴而丝毫不繁琐做作,更适合当今简约生活,大家喜闻乐做的饮茶方法和礼仪。

再次,有利于推动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茶叶保健作用的宣传和不少人修身养性的需要,茶叶消费量迅速增长,茶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一方面,旺盛的需求刺激着一哄而起的茶叶生茶和茶叶厂商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为逐利,为在竞争中生存而过度炒作,弄虚作假等“失道“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作为茶产业末端的茶农那里,多数人因所生产的原料价格被挤压得十分低廉,因而不得不靠增加产量,薄利多销来维持生存,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就很难避免。以上两个原因的自然叠加,使茶产业乱象频出,不少人“望茶生疑”,“望茶生畏”,有专家甚至告诫人们少喝茶乃至不喝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茶非生活必需品,失去人心,茶产业就没有市场,必将崩塌。解决以上问题固然要靠法律和规范,但道义上的确立、强化也不可缺席。培养熏陶出一代懂得和谨行“清、雅、和、敬”茶道精神的茶人、茶商、茶客,对消除茶产业隐藏的危机,无疑具有更加长远的作用。

三,如何“以茶弘道”

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拥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以茶弘道”,对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十分切实和重大的作用。但从几千年中国茶道的曲折发展历程来看,要真正地做到“以茶弘道”,并非完全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当今而言,要做的事其实很多。

首先,要列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功不可没;现代中国的崛起,与西方先进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密不可分。确立文化自信,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被作为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提了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茶道文化历来是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果说,在古代它主要是在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和僧道之中流行的话,那么,在社会生活水平、社会成员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茶道文化正在向广大的社会群体中延伸,不少人已开始将其作为修身养性乃至培育孩子良好品格的重要选择。但有些遗憾的是,中国茶道文化现今却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徘徊,主要体现在过于复杂的方法、程式这些比较“形而下”的内容上,好一些的发展成为了更适合表演的“茶艺”和加载各种个人观点和情绪的“心灵鸡汤”,差一些的则走向庸俗,成为茶商们装点门面的“噱头”。而真正茶道的文化精神却比较模糊。这不仅限制了茶道本身的发展,也削弱了其“以茶弘道”的功能。事实证明,要弘扬茶道精神,光靠茶家、茶商、茶人的自发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作为“国粹”,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项目,在国家或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及支持引导下才能走上正道,形成气候,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加强对茶文化的整体研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茶道”。设立专门的课题,支持有关文化研究机构与茶界的合作,在传承中国优秀茶道精神的基础上,对茶道“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内容进行梳理创新,建立一套容易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好用,又利于“体道”的茶道程式供全民参考;同时,高度重视对茶道精神的总结、概括、提炼,提出中国人明白、易懂、乐于接受的清晰概念引导人们去体验。惟其如此,才有利于中国茶道的整体构建和功能的最大化实现。

再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国人历来爱茶,生活中几乎不可一日无茶,弘扬茶文化精神在中国有着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关键在于组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发挥中老年人的文化带头作用。中老年人文化积淀深厚,一般对修身养性更加在意,也有较多的能力、精力、时间来从事茶文化活动,体悟茶道精神。不仅如此,他们的思想行为还会对青少年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许多中老年人,特别是六十岁左右的退休人员热衷于打牌、打麻将、跳广场舞,有些活动还成了单位、地方甚至全国性的比赛项目。我想如果有关方面重视,加以引导组织和支持,许多老年人是十分乐意拿出一些精力参与到既保健身体,又陶冶情操的茶文化活动中来的。这个巨大群体的参与和投入,作用会远远超出其本身。二是加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青少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品性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自身的体验不多,因此最容易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建议在条件具备时在青少年中开设中国茶道课程,使他们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国人文明高尚的优秀品格。三是要利用各种场合推而广之。比如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党政群部门的社会交往和礼仪性活动中,都可以因地制宜地加入富于中国“茶道”精神的茶文化活动,既达礼,又明德,更养廉。这方面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已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很受赞誉。

(本文作者为云南老茶客、民间制茶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