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高效标准茶园

找到约1,119条结果 (用时 0.05 秒)

饶平:高效山地茶园建设,全程机械化是必然趋势!

植保无人机只需按下启动键,便可根据设定轨迹自动喷药;山地单轨运输机像小火车一样,在陡峭的茶园上行走;智能农机在茶树间奔腾穿梭,中耕除草、施肥、植保、修剪、运转......

农技乡村行,有我轻骑兵。10月28日,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联合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在饶平县举办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培训,并通过“数字+轻骑兵”农技服务田头课,线上线下结合,向广东茶农提供丘陵山地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茶园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茶园装备智能化水平。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三级调研员梁晓明,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植业技术与种业推广部部长罗学梅、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鉴定部部长张辉,潮州市农业农村副局长林树亮、潮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处主任陈小莉、饶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少鹤、饶平县新丰镇党委副书记林文波等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还得到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潮州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处、潮州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心、饶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饶平县农技推广服务驿站、潮州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及潮州市潮安区金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茶园机械化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紧张,茶叶生产管理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采茶和耕作等茶园作业机械的短缺,已明显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瓶颈。

为更好地服务广大茶农,解决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实际问题,推动茶叶机械化生产,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成立了茶叶农技轻骑兵服务队伍,在潮州、梅州、揭阳、肇庆、河源、清远、韶关等茶叶主产区开展生产一线的技术服务,获得了广大茶农的认可。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程师郭明亮指出,广东拥有130多万亩茶园,大部分属于山地茶园,强化农业科技与装备支撑,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建设高标准茶园适应机械化管理要求,是茶产业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活动现场,一批适宜山地茶园升级改造的设备在潮州市润厚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坪缺林场,下称“润厚公司”)的茶园亮相。农技轻骑兵一一介绍单轨运输车、智能采茶机、背负式修剪机、飞防植保机、除草剂、微耕机、智能喷灌机等先进机械设备,让线上线下的茶农学惊叹不已。


现场工作人员还对多功能碎草机、单轨田园运输机、开沟施肥机、飞防无人机等机具进行了演示应用,并带领学员们观摩室内茶叶生产线中一体化工作过程,让大家切身感受宜机化改造带来的效率提升。

农技轻骑兵举例介绍,单轨运输机载茶重量可在350公斤,爬坡可到45度,一趟运输只需要20分钟,在解放人工劳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茶叶采摘后的运输效率,保证了茶叶的新鲜度。


宜机化改造是茶园机械化应用基础

“要想茶园实现机械化,首先要进行宜机化的改造。”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工程师陈卫灵指出,广东属七山二水一分田土地类型,存在很多非标准茶园,很难进行全程化机械应用,因此因地制宜对茶园进行宜机化改造迫在眉睫。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工程师陈卫灵

陈卫灵介绍,根据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六大环节,通过不同坡度等级,可对丘陵山区地形进行分类改造。以坡度分类,可分为缓坡地(坡度5~15o)、陡坡地(坡度15~35o)、急陡坡地(坡度35o以上)。

他表示,缓坡地茶园生产,可通过土方机械平整为坡度5~6o的平地并在园内整备宽度2米以上的作业道,以便于机械化作业;陡坡地茶园,需整备2m~3m宽的作业道路,改造梯田生产模式;而对于急陡坡地,原则上是设置轨道作业系统,受耕种条件有限,不建议全程机械化。

陈卫灵表示,宜机化茶园规划有一定的标准,行距以1.6-1.8m、走道以0.2m、旋转空間以2.5m~3m、茶行长度以50m为佳。在宜机化改造后,可以配套建设茶园土壤改良作业机、除草作业机、整形修剪作业机、病虫害防治作业机、收获作业机、搬运作业机等,实现种植生产过程装备化,以装备代替人力,节约人力资源,提升种植生产质量。

据悉,以除草作业为例,人工除草3个劳动力一天可完成2亩,每亩作业成本约在225元以上,而采用除草机具作业,每亩可节约成本180多元。


培训班现场

茶园除草不能简单“一刀切”

“一直以来,茶园杂草防控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威鹏博士指出,除采茶外,除草已是茶园生产最大的人工投入所在。很多茶企表示“茶园杂草控制难,请工难,劳动强度大,一年四季都在除草。”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茶园年均控草成本约达767元/亩。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威鹏博士

除草剂、人工控草、机械除草、防草布等是常用的控草管控方式。在实际除草过程中,部分问题比较突出,如散户茶农对除草剂过度依赖。“茶园是茶叶生产第一车间。”林威鹏强调,不合理使用除草剂,会导致水土流失,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品质。他表示,除草时采用“一刀切”,既浪费了劳力,也破坏了茶园生态平衡,降低茶园自身“免疫能力”。

他表示,对于茶园恶性杂草要进行强力消灭,但对于部分有益杂草,也要适当保护留存。

哪些是恶性杂草呢?林威鹏介绍,鸭跖草、微甘菊、乌蔹莓、鸡矢藤、鬼针草等均是恶性杂草,可以科学靶向使用除草剂针对性除草。

人工控草+间作控草+覆盖控草”是当前主流的茶园绿色控草模式。“茶园有很多草也是宝,如广金钱草,既可以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保持土壤活性,还可以提升茶叶品质,应当保留或适当间种。”林威鹏介绍。


广东省茶园主要杂草分类

做好五点避免茶园枯枝败落

除杂草之外,病虫害也是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

广东省潮州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勤介绍,茶叶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会遇到多种病虫害,主要以茶树枝肿病、茶枝毛发病、茶树叶斑病、茶小绿叶蝉、茶红蜘蛛、茶锈蜘蛛、茶梨蚧等最为常见。


广东省潮州市茶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陈勤

其中,茶树枝肿病是造成茶树枯枝败落的主要病害。对于该病害的防控,陈勤表示,需注重茶园修剪,剪除枯枝、病虫枝等进行无害化处理;适当间伐,降低种植密度,增加茶园通风透光性,为茶树生长及茶园耕作提供空间;结合中耕除草,施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育强壮树势,提高茶树抗逆能力;化学防治可选用苯甲?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丁醚?噻虫啉悬浮剂1000倍液+优马修复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


除茶树枝肿病外,在茶叶生产实际管理过程中,许多管理不当的行为都会造成茶园枯枝严重。如茶园长期施用化肥,不施用或极少施用有机肥,茶园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茶园不注重中耕翻土,长期不耕作;以散施的方式施入化肥;长期作用除草剂,不进行锄草等原因都会造成茶树枯枝,应该格外重视。

现场,潮州市潮安区金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饶平县檀润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廖静兰,饶平县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等还为大家分享介绍了潮州市单丛茶园统防统治、茶园用药及植保无人机飞防等社会化服务情况。


潮州市潮安区金富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静兰

来源:南方农村报

来源:饶平政府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生态茶园建设的“广东模式”

2021年3月22日,习总书记赴福建考察,从“智慧公园”到生态茶园,再到历史文化园,总书记一路走来,牵挂深深。

广东与福建同处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华南茶区,其生态茶园建设情况如何呢?

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站长、广东茶产业联盟首任理事长、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操君喜研究员介绍,自2018年12月25日以来,我省已连续启动三批广东生态茶园认定工作,经企业自主申报、样品抽检、专家评审、现场考察等环节,最终有122家企业符合广东生态茶园认定标准,认定辐射带动茶园面积超20万亩,占广东省茶园面积的20%以上。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工作,把生态茶园建设作为推动全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耕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形成了生态茶园建设的“广东模式”,成效显著。

政府引导,政策支持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广东生态茶园建设。2017年10月3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在《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中率先提出了“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茶叶、南药、食用菌、特色林果、食药用森林植物等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岭南红茶和高山绿茶,打造100个生态茶园”的重点任务。

2018年4月20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牵头,整合广东茶产业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协会(学会)、各茶叶产区、各茶类、产业链各环节代表企业组成了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联盟——广东茶产业联盟,凝聚共识,紧紧围绕“生态、特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弘扬岭南茶文化,形成合力,做强做优广东茶叶产业,率先从种植端打出“生态牌”。

同时启动广东春茶品鉴活动,大力推荐广东生态特色茶产品。创新传统茶叶质量评比形式,提升现行评比方法的科学性,实行一票否决制,突出广东生态特色茶的品质特征,形成了团体标准《广东茶叶品质评鉴方法T/GDADI034-2020》,打造成为了广东省茶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明星活动”。促进了茶叶生产与市场接轨,反响强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为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加规模化的生态特色茶产品,塑造了广东生态特色好茶的品牌形象。

科创引领,技术支撑

自2006年开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便以我国农耕文化的宝贵经验为基础,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茶叶生产模式,2013年12月由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唐劲驰研究员团队牵头完成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即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系统集成了一批围绕生态茶园建设的科技成果体系,制定了《T/GZBC5-2018广东生态茶园建设规范》《T/GDNB4-2020广东茶园病虫害减药防控技术规程》《T/GDNB2-2020广东茶园杂草生态防控技术规范》《T/GDNB3-2020广东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规程》等团体标准和《DB44/T2209-2019广东茶园生态管理技术良好规范》等地方标准;其中生态茶园土壤高效可持续培肥技术、生态茶园有机替代培肥关键技术、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广东茶区茶园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广东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等技术多次入选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占全省茶叶主推技术的60%以上,在全省核心产区示范应用5.11万亩,辐射达20多万亩,农药用量和化肥使用量减少分别达25%、30%以上。

企业应用,转化落地

在政府引导、科创引领下,全省各茶叶主产区积极推进生态茶园建设,企业自觉应用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不仅有效节省了种植成本,促进了茶叶优质高效高产,还实现了综合经济效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年均增长15%-30%。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是广东首批生态茶园(高级)认定企业之一,同时还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落地应用广东生态茶园建设系列科技成果,有效实现茶园病虫害的生态治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稳步提升,建成了“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全国标杆生态茶园,茶叶成产过程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实行全天候视频监控,为公司严把茶叶加工质量关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2014年11月,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首届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系列评选活动中,“鸿雁”牌英红九号荣获了茶叶类评比第一名,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广东名茶第一品牌;在2016年广东第二届十大名牌农产品评比中,“鸿雁”牌英红九号也顺利通过复评,公司成为了“英红九号”公共品牌的领跑者和标杆企业。生态茶园建设确保了公司茶产品的优异品质,得到了市场的青睐,效益显著,茶园亩产值实现6-8万元/亩,成为了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打消了茶叶企业对不使用化学农药就能绿色防虫的疑虑,带动省内茶企纷纷效仿学习生态茶园建设成功经验。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生态茶园

茶农引入,增收致富

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是关键,广东生态茶园建设也不例外,始终以保障茶农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广东茶产业联盟积极探索出以英红九号“‘1+N’+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为代表的一批新型产业化模式;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分院、媒体、技术推广体系等各类平台功能,紧密对接茶农,优化茶产业服务内容和力度,把茶农需要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和政策咨询服务适时送到他们身边;加强生态茶园建设技能培训,累计培养了高素质茶农13000多人次,确保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不掉队。

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作为获得广东首批生态茶园认定的企业,自2007年就开始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帮扶关系,采用绿色防虫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坚持以稻草、花生麸、牛粪等有机物为投入品,严把质量关,技术覆盖茶园面积达4000亩,实现全覆盖,坚决杜绝施用农药,多年实现“0农残”、“0添加”。在生态茶园建设过程中,积极投身脱贫攻坚、联农助农事业,带动周边800多户村民就业增收,每年为管理生态茶园的茶农支出劳务费用超600万元,每户增收2.2万元。

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建设的“广东模式”,获得全国同行高度认可,也获得了茶界陈宗懋、刘仲华两位院士的倾力支持。2019年4月,陈宗懋院士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就建立“茶树有害生物高效无害化治理”示范点进行指导时指出: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成效显著,广东建设生态茶园面积占总茶园面积的30%是完全可以做到的”。2019年10月,刘仲华院士在“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2019中国英德红茶文化节”上,对以生态茶园建设为基础的产业化联合体创新模式高度肯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操君喜研究员受邀在2020年中国茶产业联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作《生态茶园引领茶产业创新发展》报告

生态茶园建设的“广东模式”,多次受邀在行业内交流分享,获得国家、省各级行政部门充分肯定,吸引了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全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培训班”率先在广东举行。

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有力地支撑起广东省茶园亩产值达10488元/亩(全国第1)的低碳高效农业典范,积极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文章来源于:凤凰新闻—凤凰网广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海垦茶企着力更新设施、提升标准 建设智慧化高产茶园

萎凋、揉捻、初烘……操作人员在数控屏幕上轻轻按下启动键,萎凋槽、揉捻桶等制茶设备有序调动。8月2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海南农垦茶业生态科技园生产车间里,红茶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

8月3日,海垦茶业生态科技园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茶园实时数据。记者袁琛摄

当前,沿着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海南茶产业再次走向转型发展的新风口。

面对传统模式下,本地茶产业存在的规模小散弱、品牌不响、创新不足等桎梏,海垦茶企以新思索探寻茶业新路径,在技术创新、数字农业、文化打造等方面频频发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

精耕茶产业:全链谋划,严塑标准

走进位于湾岭镇的海南农垦标准化智慧茶园,高挂着的摄像头、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和虫情监测系统等“新鲜”设备引人注目,处处展现着数字科技的力量。

8月3日,海垦茶业生态科技园,工作人员正在加工制茶。记者袁琛摄

“有了这些数字科技,茶园仿佛装上了‘最强大脑’。”海南农垦乌石白马岭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白马岭公司)基地管理部工作人员覃晓东介绍,结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企业可通过无人机遥感、卫星遥感、无人机高清视频巡田等,对茶园进行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在操控中心的数字大屏前,覃晓东进行了一番操作,茶园现场高清画面随即呈现在大数据平台上,各项监测指标数据也一目了然。

为何要建设智慧茶园?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海南茶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良种缺乏,茶园茶种参差不齐,高产、优质、生态茶园建设及有机茶、标准茶园推广滞后的问题。茶产业的散乱差,必须从源头进行改造,茶叶的品质控制住了,才谈得上品牌塑造,才可能有规模化的未来。

今年,琼中计划在全县打造千亩有机茶示范基地,示范推广良种良苗、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等农业新技术,推动茶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

作为当地龙头茶企,海垦白马岭公司承担了其中500亩有机茶园建设任务。今年3月以来,该公司在琼中政府的支持下,垦地联动建设“星空地网一智慧茶园集成示范项目”,打造了涵盖茶园可视化、环境智能监测、产品溯源等功能的5G智慧茶园管理系统。

项目建设以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手段为支撑,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茶叶生长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控,并将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后上传到云平台,建立茶叶产品“溯源”体系,实现物联网智能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和科学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茶园里的摄像头就像是‘眼睛’,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和记录茶叶的生长情况。”覃晓东介绍,通过安装在电信基站上的5G高清全景摄像头,相关人员能看到方圆500米内每一片茶叶的“面孔”,直观了解到虫害等情况。

“智慧茶园建设为我们配备了‘数字军师’。”覃晓东说,比如,茶叶赖以生长的土壤、温度、水分随着自然因素变化波动较大,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实现有效的监测管理。他们通过光谱检测等数字设备端严密监测茶园,将收集到的土壤水分、虫情状况等环境参数上传至智慧平台系统,可有效进行预警研判,帮助茶园实现智慧管理。

此外,该茶园还通过采取人工除草、以花治虫、以草抑草等一系列生态管护措施,加上星空地网系统的应用,茶叶品质持续提升。

“我们希望对有机茶园生产技术环节实行升级改造,促使有机茶园成为标准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有机茶的种植和加工。”海垦白马岭公司总经理李明说。

除种植阶段的精心养护外,种植、推广茶树良种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海垦热作正强化与中国茶科所、云南农大、省农科院茶叶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筛选培育优良独特品种,扩大五指山大叶茶种苗繁育基地面积,配套建设供水等基础设施,标准化、规模化培育茶苗,推广优良品种,支撑茶产业发展。

“全链谋划,严塑标准,筑牢茶产业基础。”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探索出台支持政策,助力茶业、咖啡、胡椒等热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引导其发展先进生产经营方式,引导上中下游企业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的原料基地。

创新茶科技:智能驱动,提质增效

海南农垦茶业生态科技园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忙碌运转。“从白天到晚上,我们的机器不停,茶青一摘下就被送往生产线,一刻不耽误。”海垦白马岭公司生产质量部部长梁开华介绍。

8月3日,俯瞰位于琼中湾岭镇的海垦茶业生态科技园。记者袁琛摄

“我们通过推进深加工产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开发茶叶的利用价值,充分适应市场需求。”海垦热作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豫介绍,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的支持下,海垦热作在湾岭热带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建设茶业生态科技园项目,将与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茶叶精制加工和深加工生产线,提升市场竞争力。

目前,该生产车间投入超千万元,共引进5条智能化生产线,其中2条红茶生产线,2条绿茶生产线,1条名优精制茶生产线,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自动数字化茶叶综合基地。

“我们只需要设置好时间、湿度等各项参数,生产线就会自动化识别、运行,不再需要人工时刻操作。”海垦白马岭公司车间主管区晓波介绍,过去需要三四个人同时操作的工序,现在一个人即可完成,极大节省了人力。

智能化生产线的投用,不仅在于效率的提升,更是品质的稳固。

茶业科技城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投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杀青机改为现代化燃气设备,茶叶杀青效率提升,品质更加稳定,过程更加环保;智能传送带贯穿各道工序,省去了人工搬运原料的麻烦,确保加工过程茶不落地;可设置参数的仪器仪表,让人们更加精准控制加工过程……

目前,海垦热作旗下白沙、乌石各大茶业公司,持续更新升级生产设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机械化大宗茶修剪、采摘工艺,让产业“机器换人”跑出加速度,弥补劳动力缺口,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

借助技术的不断更迭,海垦热作茶业发展思路持续更新,发展重心从简单的制作茶叶产品到打造整套解决方案,包括病虫害绿色防控、多茶类高效组合生产、名优茶自动生产线等,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更多行动正在谋划中。我省正筹划提升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梳理各产业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纳入省重大科技计划专项“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专家团队作用,推动“政产学研”有机结合。

“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打造茶叶规模生产、加工转化、品牌营销、科技示范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

弘扬茶文化:创先争优,书写新篇

业内人士认为,“一泡好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即环境好、品种好、技艺好,三者缺一不可”。

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对特色品种五指山大叶茶的持续挖掘打造,以及省内各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海南茶产业正不断提质升级,夯实品牌建设的基础。

越来越多海垦茶企意识到,创先争优,即打造名优茶,提升品牌效应,是海南茶业的必由之路。品牌建设,愈发成为政企研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以五指山大叶茶为突破口,海南茶及其产品应走中高端和精品路线,向质量、品牌要效益。”海南茶产业专家陈德新此前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南名优茶品牌发展尚存在名茶少、品牌弱,地域局限性明显等问题。

与此同时,海南茶品牌多集中于内销市场,省外市场难寻踪影。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人员对全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情况进行摸底调研,报告显示,包括茶业在内,我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农企宣传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一成,且缺乏系统的品牌宣传思维。

品牌打造,尤其是通过区域公用品牌,不仅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更要重视科技赋能,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提高效率,扬长避短,向技术要空间和要效益,完善全产业链构建。

据了解,目前,省农业农村厅计划编制茶业、文昌鸡等5个产业标准体系和全产业链标准,持续加强品牌建设。

烈日下,海南农垦智慧茶园里,葱茏茶树透着勃发的绿意,一场关于茶业新路的探索正由此延伸……

来源: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1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