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安坦洋功夫茶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茶和天下·雅集”活动暨中摩茶文化展在摩洛哥索维拉启幕

5月22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摩洛哥青年、文化和新闻部、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主办,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中国茶叶博物馆、摩洛哥莫嘎多尔协会共同承办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暨中摩茶文化展在摩洛哥多元文化之城索维拉启幕。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索维拉市长塔里克、马拉喀什-萨菲大区文化厅厅长哈桑、摩洛哥茶和咖啡产业协会主任埃尔阿扎维、福建省福安市副市长兰和鸣、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晏昕、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执行主任贾李斌等100余名中外嘉宾和当地观众出席。

李昌林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中国与世界的纽带。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在拉巴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茶文化因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而获得的新荣誉。中摩虽相距遥远,但中国茶叶从索维拉港口来到摩洛哥,走进摩千家万户,成为两国民众共同喜爱的饮品。今年正值中摩建交65周年,正在筹建中的索维拉中摩茶室和茶博物馆项目将有助于推动两国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合作。

  

李昌林大使致辞

塔里克市长在致欢迎词中表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文化和传统,在摩洛哥家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将全力以赴推进建成中摩茶室和茶博物馆项目。

塔里克市长致辞

哈桑厅长表示,茶叶是中摩两国共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世纪,中国茶叶正是从索维拉港口进入了摩洛哥,逐步成为该国文化和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展览有助于继续推动中摩文明互鉴、加深中摩民众友谊,为未来在该领域的交流创造了更多机会。

哈桑厅长致辞

开幕式上,晏昕副馆长代表中国茶叶博物馆向索维拉Sidi Mohamed ben abdilah博物馆捐赠了两套中国茶具,待中摩茶室和茶博物馆落成后将作为展品收藏。


中国茶叶博物馆向索维拉Sidi Mohamed ben abdilah博物馆捐赠茶具

本次在索维拉举行的“茶和天下·雅集”活动暨中摩茶文化展,是借“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际,在“国际茶日”期间举办的宣传推广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活动。活动分为茶文化展、茶讲座、茶艺展示及品鉴和商务推介等四个板块,邀请了书画、古筝、竹编和太极拳等专业人士现场配合展演活动,使现场嘉宾通过看展、观画、听琴、品茗等方式,深深的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近距离感受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丰富内涵。

中摩茶文化展重点突出两国茶文化的交融,从中摩茶发展历史、茶艺茶俗等角度,展示了茶叶推动两国文明交往共荣。现场还展出了30余件中摩茶具和10余种实物茶叶,包括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铁观音、白毫银针等不同种类的代表名茶,让摩洛哥民众感受到中国丰富多样的茶品种。

中摩茶文化讲座上,晏昕副馆长以“中国茶文化历史”为主题,从茶的起源、茶的饮用方式、茶盏茶具、茶文化形成,以及茶的贸易发展之路等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摩洛哥茶和咖啡协会主任埃尔阿扎维则以摩洛哥茶叶起源和发展为主题做了讲座。

开幕式现场的书画、古筝、太极拳、竹编和茶艺表演等互动环节,吸引了当地民众纷纷驻足,沉浸式休验中摩传统茶文化。其中,来自四川的茶艺师王霏以独具特色的长嘴茶壶展示了蒙顶山茶艺绝活——“龙行十八式”,翻转腾挪、行云流水。一招一式,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了索维拉市长在现场一试身手。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师张佳现场进行了西湖茶礼表演,充分诠释了温婉、优雅的东方茶情调,两种风格的茶艺表演,一动一静,彰显了不同地域的中国茶文化的包容并蓄。

摩方的茶艺师则还原了当地民众的真实生活场景,展示了摩洛哥南北不同地区的茶礼茶俗。

古筝演奏者李雨晴身着汉服,以柔和优美的经典乐曲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幅古典画卷;摩洛哥的欧德琴演奏者且弹且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收一放的民乐演奏,令现场来宾不经意间踏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妙之旅。

此外,摩洛哥皇家武术协会会长蔡飞龙在现场教授太极八段锦,道明竹编成都市级非遗传承人丁春梅展示手工竹编技艺,旅摩华人陈超尘进行书画表演,让嘉宾与观众沉浸式体验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除了丰富多彩的表演与互动活动外,福建省福安市的代表团携带坦洋功夫茶、中国茶文化国际推广大使王霏携带雅安黑茶、广元青川白茶,中国茶叶博物馆携带西湖龙井茶分别在现场进行了商务推介。与此同时,福安市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设立的福安坦洋功夫茶推广中心正式挂牌运营。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8日,活动受到了摩媒体广泛关注,李昌林大使现场接受了摩洛哥主流媒体采访。摩洛哥通讯社(MAP)和CAP24TV等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建茶发展简史(内容较详实)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秦统一中国后,茶叶种植开始在全国推广。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晋太元丙子年(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茶经》及《续茶经》

最早的有关福建茶叶史料记载只有唐朝的陆羽《茶经》。

公元946年,南唐后主李煜派遣擅长制茶的官员为北苑使到建州创建“北苑龙焙”,北苑贡茶开始名扬天下,更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历时四百多年的辉煌。此期间,称为“武夷岩茶”或“半岩茶”的都归属蒸青绿茶制法(蒸青散茶和蒸青团茶)。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建茶(武夷御茶园和北苑龙焙的茶)。建州罢造龙团改制条形芽茶后,因技术未能有效改进,武夷茶叶在1391—1557年间生产处于低迷期。

蔡襄笔迹

明嘉靖年间(1557—1566年),福建东南沿海日本倭寇入侵,泉州地区都曾被倭寇攻陷过,当地闽南居民第一次大举内迁武夷山地区和江西,他们中的茶农移民后仍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并带去了闽南的制茶技术和闽南茶商,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多为闽南人后裔。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歙县松萝茶问市,属炒青绿茶,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茶制法制作武夷茶,武夷茶品资有所提高。同期,闽南茶叶生产全面发展,为炒青绿茶。

大约在1610年左右,传说中的一次偶然,军队路过武夷桐木村,夜宿茶厂,睡在当天摘回的茶青上,茶叶史上的萎凋和热发酵就这样诞生了。第二天茶叶发红,茶农匆忙搓揉后用松木烘干,一看,干茶发黑,汤色橙红带松脂味,因当地都喝绿茶,茶农只好把茶拉到星村当劣质茶贱卖,被漳泉的商人收购运到厦门又被荷兰的商人贩至欧洲,第二年茶商返回订购。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正式粉墨登场,拉开了武夷茶叶史的第二次辉煌,当时统称“武夷茶”。

武夷山

明崇祯九年(1636年)安溪西坪人发明了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随后逐年改进成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此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运用最广泛的茶树繁殖技术。

1640年,荷兰商人将正山小种红茶传人英国,正山小种汤色红艳滋味香醇带桂圆味,深受英国皇室喜爱,正山小种开始在英国、欧洲大陆流行。

英国下午茶

1666年开始批量出口欧洲,茶叶成为继瓷器之后又一重要出口商品。此期间正值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家族牢牢控制着闽南沿海,拥有庞大的海上船队(军舰和商船),掌管着厦门口岸的所有贸易,设置统管各个行业的买卖“牙行”,买卖价格由“牙行”决定,大量的“BOHEA TEA”(正山小种红茶)从武夷运抵厦门,再由荷兰、英国的商人外销欧洲。随着欧洲的“BOHEA TEA”热,出口急增,福建各地争相仿制正山小种红茶,闽南茶区也在其中,《安溪茶歌》中可见。

此时“功夫茶”已在闽南盛行,深谙茶道的阮雯锡(1627—1712)—《武夷茶歌》的作者,同安人,随师曾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手艺。明亡其师尽节,遂周游天下尽享名茶,1685年入武夷天心禅寺为僧,寺内僧人多为闽南人。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退守台湾侍机反攻复明。由于内忧外患同年急病身亡。清康熙于1661年继位,启用“平贼五策”,对东南沿海进行长达20年之久的迁界令,切断郑成功家族的外贸财源,销毁沿海船只,茶叶贸易改经江西从广州出口。

由于海禁政策,闽南沿海开始了继“倭乱”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内迁,部分闽南茶农、茶商进入武夷山,在武夷山各岩开辟茶园建茶厂开茶庄,并在闽南、广东、甚至东南亚设有茶庄分号经营茶叶。

武夷山茶叶种植生产原先为寺庙掌管,寺僧中多为闽南人,闽南茶农、茶商的移民促进了闽南和武夷山两地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交流,奠定了乌龙茶问世的重要基础。

1684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归降大清,随即“海禁”开放,茶叶海外贸易快速发展,此期间出口的茶叶品种主要为红茶和绿茶。

传说:清朝初期,安溪西坪峣阳乡南峰山麓有位名字叫王乌龙的猎人,刚采完茶,遇到一山獐,追杀后背上茶篓内的茶叶红变带香,由此悟到茶叶摇青发酵出香的制法,后人在王乌龙的居住地建“打猎将军庙”纪念他,并称此种制法的茶叫“乌龙茶”,至今庙遗址尚在。

清康熙年间(1693年),安溪青心乌龙品种引入建瓯种植。

清雍正年间(1725—1736年),铁观音在西坪被发现,因各有宗族族谱记载,故有“魏说”和“王说”两种发现版本。

1741年,乾隆御赐“南岩铁观音”,此后在安溪各地繁育种植。

约在1777年以后,广东潮州凤山黄茶用炒焙法发展了凤凰水仙茶,茶农为南迁潮州的畲族人。

清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因台湾乌龙茶外销减少,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发明了包种茶制法,此乃加花熏制乌龙茶与现在的包种茶有所不同。(190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作《调查经济资料报告·茶》中记载)

清道光年间(约1800年始),因外贸出口红茶的需求旺盛,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仿小种红茶制法生产红茶外销。

在广州十三行工作的美国商人亨特著有《旧中国茶叶》和《广州“番鬼”录·茶叶》,书中叙述“只是最近55年内才有了乌龙茶和安溪茶输出,主要输往美国”,以此推断道光年间朝上追溯55年应在乾隆年间就有乌龙茶出口。有趣的是书中一诗《乌龙茶》中赞美道:“神仙的茶;帝王的茶;不是浓烈的绿茶,也不是武夷红茶,而是纯正的乌龙茶”,书中“功夫茶”的英文“Cogo”,工夫红茶的解释是“做工者的茶”。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史称“五口通商”。武夷、闽北茶业出口改为福州,闽南、安溪茶叶出口在厦门。洋商以福州方言称正山小种为“Lapsang Souchong”。

184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到武夷山,找到了红茶原产地,并于1848年12月再次潜入武夷山,把红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及茶树树种窃至印度,同时聘请了8名武夷茶师,印度茶叶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于1900年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了中国。

清代福建茶艺师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安溪西坪峣阳乡王永信首创布巾包揉制法,使茶之“色、香、味、形”俱佳,从此闽南、闽北两大茶区分成两种不同的乌龙茶制法直至今日。

武夷岩茶摇青

1875—1908年间,是武夷茶外销的全盛时期,此期间“武夷茶”是指武夷地区出产的茶,含红茶、绿茶、乌龙茶,现在的“武夷岩茶”是指“武夷乌龙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期是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生产的黄金时代,内销福建、广东,外销美国、日本、东南亚。

1914年7月,正直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红茶外贸滞销,武夷茶区改制乌龙茶(青茶)。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福建乌龙茶生产更是蒸蒸日上。

民国期间,闽西、闽北因国共两党之争,战事不断,武夷山茶叶生产逐年减少,抗战期间几乎停产,直至新中国成立,武夷茶叶再度兴旺。

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南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中国农业出版社

《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

《福建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台湾乌龙茶》、《凤凰单丛》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茶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茶经》陆羽著

《续茶经》陆廷灿著

《武夷茶三起三落》陈椽、杨晓华著

《工夫茶与工夫茶道》黄光武著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再次感谢!

在21国外交官眼里,福建茶香四溢!

3月19日,“外交官看中国•福建行”活动在福州启动。

3月21日,来自阿尔巴尼亚、马达加斯加、塞浦路斯、苏丹、缅甸、佛得角等21个国家近30位驻华使节走进“双世遗”武夷山,考察调研茶产业。

在生态茶园,他们欣赏茶园大美春光,感受绿色生态茶产业。

驻华使节们参观武夷山生态茶园(人民画报 供图)

在八马茶业武夷山智能化生态产业园,他们品好茶,深入了解制茶技艺,并参观了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感受茶科技对茶业的赋能。

驻华使节们参观八马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八马茶业 供图)

在“人地和谐 茶香五洲”驻华使节茶会上,他们品尝了金骏眉、白毫银针、武夷岩茶等代表性福建名茶,感受多彩闽茶的香韵与魅力,沉浸式体验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地和谐 茶香五洲”驻华使节茶会(汪根发 摄)

肯尼亚大使夫人威利·贝特与通仙茶业茶艺师合影(汪根发 摄)

01/多彩闽茶

福建芳香“名片”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是中华茶文化发源地之一。闽茶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代。

多彩闽茶,“茗”星闪耀。福建是乌龙茶、红茶、白茶、花茶的发源地,拥有武夷岩茶(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福安坦洋工夫、白毫银针、白牡丹、福州茉莉花茶等享誉世界的名茶,是中国茶类、名优茶品种最多且最齐全的省份。

2022年11月29日,包括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福鼎白茶、坦洋工夫、漳平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窨制)传统制作技艺等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制作福鼎白茶萎凋技艺(杨巍 摄)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福建省茶园面积361万亩,毛茶产量52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茶叶出口金额5.31亿美元。

茶园与稻田同框(邹玉琴 摄于福建政和)

其中,毛茶单产、全产业链产值、出口金额、茶树良种覆盖率、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02/多彩闽茶

和平友谊使者

闽茶,还是馈赠国外政要的“国礼”,更是增进中外友谊、推动世界和平的使者。

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洲会议”上,福建著名的侨销茶——南安石亭绿茶招待国外元首及亚非各国友人。

南安石亭绿茶(陈勇光 摄)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4两武夷大红袍送给他。这份珍贵的国礼,系采自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8两,因而这份茶礼被周总理戏称为“半壁江山”。另外,毛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时,招待他的也是福州茉莉花茶。

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近几年来在“茶叙外交”中,闽茶频频“出镜”,如金砖国家厦门会晤、中朝茶叙、中英钓鱼台国宾馆茶叙、中印武汉东湖茶叙……

敬一杯香茗,不只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还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中国表达。

03/多彩闽茶

讲好中国故事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打造国际传播力的最佳载体。

2023年“闽茶海丝行”马来西亚站活动现场,华祥苑茶艺师王艳为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奉上一杯闽茶

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茶为媒,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16年5月,由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首倡主办,《茶道》《闽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大型福建茶产业茶文化推广活动——“闽茶海丝行”正式自启动,先后走进各大洲代表性城市,推动以闽茶为代表的中国茶及中华茶文化再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9年,“闽茶海丝行”波兰站现场,波兰茶行业爱好者演绎福建功夫茶

迄今为止,“闽茶海丝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6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成为海外闽茶文化交流、讲好闽茶故事的窗口。

上 外国茶叶爱好者在体验制作茉莉花茶(隆合茶业 供图)

中 2022年“闽茶海丝行”主会场活动期间,外国茶叶爱好者表演福建功夫茶茶艺

下 2016年“闽茶海丝行”印尼站期间,两位外国茶叶爱好者拿到主办方赠送的闽茶“锦囊”很开心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