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凤庆古茶公社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古茶走廊,与茶一次美丽的相遇

仿佛是一首歌,仿佛是一幅画,仿佛是都市休闲的快活林。午后的一刻,我在云南凤庆的古茶走廊,与茶一次美丽的相遇。

还未走进古茶走廊,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茶韵,沿途绿茶茵茵,树木苍翠,石径幽深,与茶楼浑然一体,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尽显古典与现代气质之美。

走进古茶走廊,入雕栏之境,傍小桥之侧,闻流水之声,赏古乐之雅,让人觉得仿佛穿越时空,身处其中,感受到一份快乐与悠闲。一阵风吹过,似乎还有一两枝开放的花儿在轻叩窗门,传递着温馨的气息。伴随着那一阵阵悠然飘来的沉香和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以致于让人不急于马上坐下点上一杯茶,而是先要闭目深吸,享受一下心灵的片刻宁静。

走进文鼓楼,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万象随风动,物于心外;一缘伴茶来,妙在其中。”的对联让你细品茶中人生的滋味,寻找内心的感悟。正门上,“长空舞袖云肪动,高山摆案,嘉木当玄圭,神农作序;大地流风寸翰行,远岭横窗,玉壶呈月砚,陆羽成书。”使人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体会出传统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水乳交融。

茶楼的内部装饰总是别具一格,陆羽、神农的浮雕栩栩如生,古朴的造型设计,古朴的家具摆设,简单的挂画配饰,恰到好处的灯光处理,使这个小空间朴实而又充满着一种回归本色的入世观,茶楼环境装饰设计不在于材料的贵重,不在于装修的豪华,而在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休闲元素的结合,简约的造型设计,青石板的地面、砖墙,木质的吊顶,点缀透彻的射灯,使环境古朴而不沉重。

“盅中道茶,盅盅道茶,盅盅道茶品茶道;座坐知己,座座知己,座座知己唯己知。”茶道,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高雅的品味文化,因为可以满足人们审美欣赏、社会交流、养生保健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际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茶文化更趋于多元化、多样化,所以古茶走廊从茶文化出发,营造富有茶文化的艺术氛围,让人们能在品茗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全身心的放松,体验到心灵的净化与宁静,此处便是休闲又能促进交流的理想场所。

文鼓楼,静静地吐露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的芬芳。茶艺培训,音乐、舞蹈创作,摄影家文化沙龙。或挥毫泼墨,或吟唱谈心,至情至性。茶楼清静幽雅,茶香四溢,音乐缭绕。在这样的环境中,看窗外花开花落,闻流水声声入耳。听古筝高吟低唱,谈纵横古今传说。回归自然之趣,听茶水与时光觥筹交错。有时邀三五好友在此聚首,或与同道茗友一起品茶,甚至于一个人在这幽然之境,去静静地品读一本清心的书。让身心来一次彻底地放松,让平日的慵懒表露得淋漓尽致。“前生后世路相随,旧事无人梦自痴。半套青衣寒露透,一窗暮色寄相思。秦砖汉瓦今何在,唐风宋韵几人知。化羽成仙邀日月,随风起舞唱茶诗。”、“空灵俊秀地呈书,淡雅清香月画图。悟道何需三界外,休闲不在万缘足。前程路碎石阶印,古道秋深大漠枯。万岁茗柯归故地,千年古韵在茶都。”道出了与茶结缘,茶趣与文化素养的茶人合一境界。

古色古香的桌椅和考究的山水画是文香阁的标准配置,茶楼内拥有独一无二的茶座布局,一张张木漆茶桌被擦得铮亮,一套套饱经沧桑的木纹茶具摆在桌面上。“八百年驿道马驰,乃连系九州为友,四海为邻,一物为缘,若寻根日月精华,图宏业盛,礼齐韵雅,首当数彩云之南,古茶公社;五千里沧江龙动,最贵于六国同宗,三省同祖,七市同益,要溯源天地灵秀,山高水长,儒厚文兴,还请看锦绣凤庆,滇红故乡。”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走进文鼓楼二楼,最先迎候客人的总是幽幽的茶香,刚刚出壶的茶汤冲入一只只精巧的白瓷杯里任人品尝。品茶,啜的是一种意境,品的是一份情怀。几枚盈绿,超凡脱俗,在水中观其上下沉浮,仿佛人生的起起落落。而选择一份如茶般清淡与超然的生活态度,则需一种境界。

擎一盏清茶,任丝丝幽香冲淡了浮尘,沉淀了思绪。憩坐都市宁静清雅一角,柔和的音乐若有似无。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简单,似是凝聚了太多的愁绪,太多的愁绪是因了心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烦躁时,恬恬然醉心于一盏佳茗,感受着茶之岁月,壶里春秋,云卷云舒;闲来无事时,赏玩手中或精巧别致或古朴大方的茶具,茶香缭绕,云气袅袅,细啜慢饮,悠悠回味,自觉齿颊生香,清幽扑鼻,疲劳顿消。虽说境由心造,但茶品、器具、美食、美景同样重要,它们能烘托品茶的意境。

文香阁除了茶品系列之外,还有根雕等工艺品,悬挂的字画,无一不跟茶有关,茶室内外郁郁葱葱的树木,绿树成荫的花草,每位顾客都会情不自禁的去抚摸一下真假难辨的假树仿花。工作之余,带着周末的闲情,品一口茶,让人偷得半日闲。一杯茶水,似春的信使,沉淀着自然的讯息。

“品茗,就是品人生”。茶道的意思,是否可理解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轻轻的啜一小口,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醇香。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精致的茶韵工具,一流的泡茶功夫,让茶的艺术在古茶走廊展现得淋漓尽致。"喝茶之意不在茶",文香阁茶楼的茶,能怡情悦性,消去烦躁,使人们身心舒展;能清心醒脑,其乐融融,使人们振奋精神。

是的,时光如水,匆匆而过,或许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太多的快乐或忧伤,浮世的灯火明灭着思想,谁是谁前世的缘分,谁是谁一生的心疼,置身红尘,每个人都需要用一种方式来释放灵魂,而一杯香茗总可以让伤痕累累的心卸下疲惫,尽享一份安宁与通透,正所谓禅茶一味,云淡风轻。“漫履险峰神自定,独居空谷心常明。”能达到此等境界,人生何幸之至。

一杯茶,是一张张美丽的书签;一杯茶,是一首首生活的歌。它的那一丝苦、一丝涩、一丝甜,包含了多少悲喜的激荡,生命的共鸣。在茶韵斋,你可以放下绷紧的心情,尽情地舒展精神,“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茶韵斋楼拥有"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的舒适;拥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热闹景象;拥有“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的清幽;拥有“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的韵味。室内窗明几净,温馨典雅,精美的茶具款款玲珑剔透。各类名茶被主人怜香惜玉般收在吧台的厨柜上,店主和茶女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伴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令你顿生宾至如归之感。

三五个人走进茶韵斋,茶女款款走出,笑意盈盈,彬彬有礼。然后,你随她轻巧地步入茶屋,听她娴熟地说着茶道,她的脸上含着恬淡的笑意,你悠闲地看她用纤指托起一件件茶具,看她小心翼翼地用沸水拭着小巧的杯盏,看她低着眉将茶水注入茶杯内,静静地等候着。稍许,她绽出一痕浅笑来,用手轻轻打开杯盏,茗烟袅袅升起,茶香四溢,然后缓缓地飘散,融入竹窗之外。我们几个人得半日之闲,散坐在雕花木窗下,静心品茗,或斟酌古今,或品味中外,或侃天南地北,或胡扯人间是非曲折。

此时,落座在厚厚的木质古櫈上,听着美轮美奂的轻音乐,接过茶女恭恭敬敬奉上的小盅香茶,音乐响起,随流淌的古乐流泻出赋予磁性的女中音,点拨着呼吸,一呼一吸间,满心的神圣与庄严,敬茶若神,恭敬心起,禅意弥漫,空灵而飘逸。

端杯,闻香,品味,喝茶,入喉,入心,入肺,入胃,滴滴甘怡,润泽身心。一杯,二杯,三杯……手心微汗,足心微汗,额头微汗,身体微汗……茶的魅力,一一彰显。经历了一场茶的洗礼,茶的浸润,让全身释然轻松,恍若飘飘茶仙般空灵。

心,被荡涤,氤氲在袅袅茶味里入定,纯洁,洁净,无欲无求,超然物外。不觉间,尘世的喧嚣和浮躁竟随着缓缓升起的茗烟一道散落开去。那一刻,也许是受气氛的熏染,也许是受环境的烘托,忽然,你便发现自己仿佛真的就有了一派“隐士”的气度和风范了。这时候,品着功夫茶,再看茶美的茶道表演,茶就变得玄妙而神圣了。于是,唐人那首著名的饮茶诗就会自然地闯进记忆中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全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心灵,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沉吟中,一杯香茶下肚,茶的美妙自然便是心知肚明了。真可谓“铅华洗净处,万类见真容。醉卧云天外,痴游大地中。机缘随世事,造化守中庸。欲念何堪尽,浮名毕竟空。”

身处古茶走廊,把自己置身于陶公的世外桃源,忘却一切的世俗,抛弃一切的痛苦,让心与灵魂静静地对话,尽享最原始,最纯净的时光。

【摘自2016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庄文勤(云南凤庆)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9年第七弹 :与茶缘定三生

第十三届“元泰杯”红茶世界征文比赛征稿中!

      回望历史,让我们知道本源;展望未来,让我们预见美好。于是,这便成了我们把握现在的真正意义所在。

      茶,这片神奇的树叶,最早是由中国人发现并利用的。而红茶,却是作为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伟大发明,蕴藏着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它除了给人类带来健康,带来真善美,还曾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

      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红茶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的不只是灿烂辉煌的中华茶史文明,还是伟大时代的耀眼光芒。

      当代,涌动的时代洪流正推动着中国逐步实现从生产到创新、制造到智造的转变。红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制造”,亦是“智造”。因此,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红茶隽永之韵,始终历久弥新,引领我们背负梦想,不断向前。

      昨天,是过去的历史。今天,是未来的历史。传承红茶璀璨文化,智造中国红茶美好未来。共享红茶创客空间,携手复兴红茶事业,共同打造工夫红茶之道。

2007年首届“元泰杯”红茶世界征文比赛新闻发布会

1月24日起,每周入选作品的作者就有机会参与本年度12月28日《盛典红茶日》"元泰杯"冠军的争夺战。快快参与投稿吧!

(投稿内容以围绕红茶文化与元泰产品展开)


本周入选作品

与  茶  缘  定  三  生

作者:许灵锋(云南凤庆)


说实话,我很少喝茶,只因肠胃不好。其实,茶水对于肠胃还是有治疗功效的。凤庆作为滇红之乡,我作为凤庆人,不能不喝茶。我平时还是很喜欢以茶为友,青灯下,泡一杯茶,在案桌边写字,边写边喝别有一番风味。


我最近莫名其妙喜欢上茶文化,去图书馆借书看,研究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凤庆茶文化也历史悠久。茶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茶文化包括饮茶人精神的自我修炼和人格完善的过程。茶是和、清、廉、洁的精神指向和永恒魅力所在。


茶为国饮。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经常围绕茶叶说史、说具、谈艺论道,说茶俗、聊茶馆。


高优生态茶园


最近,凤庆县文联组织会员去参观古茶公社。它栖居为凤城凤梧路,里面有水塘,有钢架建成的亭子,有可容十多辆车的院场。房屋是用木料建造而成,有青石砌成的墙壁,灰白色瓦片,朱红色柱子,古朴庄严,又透着一股秀气、灵气。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失传多年的“太华茶”,颇能慰客,这太华茶与徐霞客游顺宁过高枧槽有关。


经营这家茶庄的是茶金祥总经理。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里面的对联,还是诗词,都是他精心挑选。木料、茅草、石料,都是他认真挑选过的,建筑风格仿古。他还打造了鲁史古镇的阿鲁司客栈,还有其他历史文化。他是以茶为归宿、以茶为友的生意人,自己也会作诗词,也是一个文化人。


在这个茶水人家,深深吸引我的太多了。无论是房子,还是品茶,我都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拥有3200多年栽培型茶祖的凤庆,与茶有关的太多了,马帮驮茶经过的有鲁史古镇、石头村庄、茶马古道,还有青龙桥、马店、马站等。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平时不怎么喝茶,却喜欢茶文化。凤庆的茶品种繁多,茶厂、茶馆、茶舍、茶人、茶园应有尽有。每一棵茶树都有一个故事,每一道茶都有一个传说。凤庆关于茶的故事、传说更是多得不可数。关于茶的民歌、歌谣也是很丰富的。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遍布十多省(区),其中有古茶树分布200多处。距今五千年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记述,是最初把茶作为药用的记载。三千多年前的古巴蜀国的人们开始种茶于园圃,并把茶作为地方的特产进献给周武王。西周时代朝廷祭祀时已经用到茶。两汉魏晋时的文人写下了有关茶的诗文,许多文化思想与茶有关。唐代时,茶始成书,茶始销世,茶始征税,饮茶风俗、品饮、技艺已具形成,中唐时的陆羽《茶经》,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诗人的咏茶诗文,茶马古道形成于唐太宗后期。宋代时,形成茶学,有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沈括的《本朝茶法》、赵佶的《大观茶论》等,《茶录》是宋代的茶学专著,民间出现“斗茶”、“分茶”。辽金元时期有关咏茶的调子也很多。明代顾元庆的《茶谱》、屠隆《茶说》、许次纾《茶疏》也很出名,朱权、唐寅、徐渭、喻政、张源、陆树声、徐献忠等名人喜欢写茶。清代有茶学研究,有宫廷茶礼、茶馆,有名茶品种40多种,如西湖龙井、普洱茶、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等。


采茶  2010年3月  云南凤庆谢凤娟摄影


茶区分一、二级,丘陵茶园分布很广,平地茶园却是更多。制茶工序分为杀青、萎凋、揉捻、发酵、渥堆、闷黄、干燥等。茶分红、绿、黄、白、黑等色的制茶工序。茶分新、陈茶,高山、平地茶,春、夏、秋茶,选茶要看色泽、闻香气、尝滋味、观外形。茶叶保藏要干燥、冷藏、无氧。


在茶具方面,有汉代原始瓷社、东汉的青瓷弦纹杯、东晋青釉盏托、唐代邢窑白釉碗等。“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饮茶、品茶少不了水,水可分山泉水、江河湖水、井水、雪雨水、自来水、纯净水,不同的水泡出来的茶味不一样,以清、洁、轻、甘、冽为择水法。天下佳泉有茶圣口中第一泉庐山康王谷谷帘泉、扬子江中第一泉江苏镇江中冷泉、乾隆御赐第一泉北京玉泉山玉泉、大明湖畔第一泉济南趵突泉等。茶具可分煮水器、备茶器、泡茶器、饮茶器、辅助器,可分不可材质的陶器、瓷器、漆器、玻璃、竹木茶具。


茶艺以人为主可分宫廷茶艺、民俗茶艺、文士茶艺,以茶为主体可分绿茶、白茶、黄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以表现形式可分表演、待客型茶艺。茶艺有人之美、器之美、茶之美、水之美、艺之美、境之美等要素。


饮茶不分男女、老少,茶可治痢疾、降血糖、疗溃疡,与茶有关的书画、诗文、名人更是数不胜数。茶与戏曲、音乐、舞蹈、邮票、诗文、书法、楹联也不失去联系。茶馆、茶俗、茶道,各个时代各有自己的风格。


乡村茶园  2010年3月  云南凤庆许灵锋摄影


这辈子虽然还没有过完,与茶有缘,今生今世都要与茶在一起,永不离弃,与茶缘定三生,今生足矣。不管疾病健康,不论贫穷富贵,定要与你在一起。我们就这样缘定三生吧。



作者:许灵锋,笔名踏雪,1980年6月出生,云南凤庆人,回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现任凤庆县文联副主席,是临沧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沧市诗词协会会员、云南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等,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参花》、《西南作家文学》、《绝妙小小说》、《临沧日报》、《散文诗》、《云南日报》、《初雪》、《特别文摘》、《诗歌月刊》、《齐鲁诗歌》等刊物发表。著有诗集《花样年华》、小说8部等。多次投稿,多次入选,并获得国家、省、市、县级文学奖。2014年出版诗集《灵铁诗集之高原寻梦》。文章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有浪漫气息,但也不能失去现实色彩,不能华而不实,堆砌辞藻,要真实流露感情。

本文所用图片由本期作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什么是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系列“八大爷”

大爷:马邓茶

【地理位置】

马邓茶区位于者东镇及和平镇辖区内,地处镇沅县东部,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马邓茶区主要以麦地、马邓、凹龙、学堂、樟盆、木厂、帮海、东洒、者铁、新村等10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新光、者整、者东光山、丫口、那壮、麻洋等7个村委会。

图与本文无关

【生态特征】

马邓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857—3137.6米之间),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降雨量1500—1770毫米,年平均气温19.8℃,境内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沟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茶区最高海拔是新村的哀牢山无名峰为3137.6米;最低海拔是者干河渡口为857米。茶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

【茶树品种】

马邓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马邓大绿茶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紫娟等无性系品种。马邓古茶树属有性群体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背茸毛多,芽叶生育力较强,产量较高,抗寒、抗旱性均强。

【品质特征】

马邓茶品质优良,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马邓古树茶原料加工而成的晒青茶,条索肥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香气馥郁、茶碱不腻、滋味浓厚回甘。

【人文历史】

马邓茶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孔明大军南征路过哀牢山者干,兵马遭瘟疫所困,寻得茶汤解困,孔明赐了“马登茶”之名,后简称“马邓茶”。据史料记载,当地土著彝民种植马邓茶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咸丰6年(1856),反清义军李文学部将李文东率兵退居镇沅者东、文龙哀牢山一带,千余士兵不幸染上伤寒、痢疾,独有三位体弱老卒安然无恙。问之,谓常饮本地马邓茶。便命人摘取马邓茶,轻者沸水冲泡频饮,重者加生姜、食盐、焦糯米熬汁服用,几日便痊愈。由此,马邓茶在民间声名鹊起,获得广泛认同。

【产业现状】

马邓茶区有现茶园面积3.07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03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4791户18348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39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已有7家企业1.68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2188.2吨。

【产茶历史】

马邓茶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年间,马邓茶曾经作为贡茶进贡清廷,辉煌一时,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马邓茶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种植茶叶,者东政府1995年成立马邓茶叶公司,下辖马邓、波浪、麦地三个茶厂,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马邓茶走上了优质、高产、高效之路。

图与本文无关

二爷:老海塘茶

【地理位置】

老海塘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茶区主要以瓦桥、李家2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岔河、田坝、胜利3个村。瓦桥村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9公里、距镇沅县城68公里。

【生态特征】

老海塘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420-24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老海塘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海塘茶品质优良,茶气十足,条索紧结,墨绿润泽,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特,具有蜜香或花香味,回甘滑顺,杯底留香,回味无穷,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

【产业现状】

老海塘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6845亩,茶农涉及5个村民委员会974户。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已有1家企业12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393吨。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60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海塘古茶园,位于瓦桥村海塘村民小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异。核心区有栽培型古茶树600亩,树龄在300年以上,最早可追溯到1686年,最大茶树基干径27公分,高5米;核心区共有13公分直径以上古茶树2799株,较小的直径13-14公分,最大的直径达50公分。

【产茶历史】

“老海塘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为躲避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年)举家搬迁到老海塘定居,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这蛮荒之地,并开始规模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在当地发现了恩耕盐井,盐茶贸易逐渐兴隆起来,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清朝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民国时期,老海塘的地主艾福明从景谷县引进大量勐库茶种回海塘育苗种植,不断扩大了海塘茶的种植面积。“老海塘茶”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素有“普洱公主”之称,被列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

三爷:砍盆箐茶

【地理位置】

砍盆箐茶区位于镇沅县勐大镇,县境西北部,无量山南麓。砍盆箐茶区核心区为文况村,辐射带动周边库达、白水、半坡、文夺、文卜、马台、西山、大山、新街、文来、文开、文雷、南康等13个村。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坐落于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距离村委会13公里,距离镇政府28公里。

【生态特征】

砍盆箐茶区位于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海拔差异大。地处无量山南麓、勐统河中游两岸,镜内皆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200至2100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茶区周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高差大,沟壑纵横,土夹沙砾的自然地貌,铸就了砍盆箐茶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茶树品种】

砍盆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马邓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砍盆箐茶株高大,自然生长可达5米以上,树姿半开张。

【品质特征】

条索紧实圆直,色泽油润、嫩茎暗红;内质独特,以茶汤金黄明亮,花香层次明显,回甘效果持久,质感饱满,香甘重滑,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砍盆箐茶区生态茶园面积1.392万亩,分布在14个村民委员会。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户,已有2户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初制所9个,有茶叶合作社6家,茶叶总产量778.9吨。

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文况村砍盆箐小组,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4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858棵。

【产茶历史】

砍盆箐茶因产地而得名。据村民祖上相传,原来由外地进入砍盆箐没有道路可走,他们的祖先带着一把斧子,从山中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时又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木盆顺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下了砍盆箐古茶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人活动遗址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栽种的茶树长成茂密的茶园,距今年代已无法考证,仅能从高大粗壮的古茶树推之年代久远。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逐渐被人淡忘。1976年,公社工作组下乡人员到砍盆箐,发现这里的茶好喝,很特别,报告公社、县上,并逐级上报到省上。同年省上派人到砍盆箐采摘鲜叶加工,经茶叶专家化验、评比。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砍盆箐茶近年来因独特品质备受茶商追捧,目前已成为镇沅县境内茶价最高的茶区。

四爷:打笋山茶

【地理位置】

打笋山茶区主要以台头、山街、介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文平、文索、焕习、文兴、文缅、长安、秀山、黄梨、兴隆及勐大镇平和、英德11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55.4平方公里。最远核心区台头村距振太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镇沅县城123公里。台头、山街、介牌村行政上隶属镇沅县振太镇管辖。

【生态特征】

打笋山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1478--2530.1米之间),辖区海拔最高点是文平村宝仓山2530.1米;最低点是文索村老王章组老马坟1478米,平均海拔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气温17℃,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205℃,茶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生物气候,给当地带来温湿多雨的环境。植物生长旺盛,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2.2%,分布有丰富的壳斗科、木楠科、松科、蔷薇科、榆科等植物,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温热、湿度高、雨量充沛,光照资源十分富裕,一年中雨雾天气多,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这里有古茶林、和尚寺、文板水库、丁家凹水库等原生态特色景观。

【茶树品种】

打笋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品种。如打笋山茶区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片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平,叶面平滑,叶缘微波,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齿浅细,叶质柔软。芽叶纤长,黄绿色,茸毛特多,产量较高,适制绿茶,条索纤长,翠绿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品质特征】

打笋山茶区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汤感较甜柔,苦重于涩,茶气足,香气幽野,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如太和甜茶;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稻花香、微涩,回甘持久生津,汤质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经典名品】

打笋山茶区代表性品牌有“太和甜岩”。

太和甜茶”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质量推选“中国红茶类银奖”。

【人文风情】

振太镇有10735户36035人,居住汉族、彝族、傣族等14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37.75%。难搭桥——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普洱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黄桂枢先生曾到此一游,惊叹不已,随手题联一副:“难得飞虹横壁卧,搭通困道顶天开。”

【产业现状】

打笋山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1.0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1560户57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茶农涉及10个村民小组404户1497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18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已有1家企业17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610.1吨。

打笋山茶区主要分布在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村等彝族和汉族混居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220亩,古茶树约1.39万株,种植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质优良。打笋山茶区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位于文索村文和组,单株年产量4公斤。

【产茶历史】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它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

振太小寨难搭桥作为茶马古道遗迹,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几百来一直屹立于深涧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是昔日大理、景东、镇沅出缅甸、泰国茶马大道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当年普洱茶的繁荣,在桥上仿佛回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年代,是山里的先民最早走向外面的茶马大道。

五爷:老乌山茶

【地理位置】

老乌山茶区主要以镇沅县按板、振太2个镇文立、罗家、那布、塘坊、沙河、文怕6个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按板、振太、勐大3个镇文牍、杏城、宣河、红星、联盟、安康、玉河、小寨、文东、文蒙、桂花甲、大井12个村民委员会。北纬23°51'31'',东经100°53'25''。位于镇沅县西南部,地处无量山中段,勐统河下游和威远江上游两岸。东与恩乐镇、古城镇接壤,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镇接界,西与振太镇毗邻,北与勐大镇相连。

【生态特征】

老乌山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12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沙河村岩子头2200米;最低点是桂花甲村以那许1200米,平均海拔为1900米。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年平均气温18℃,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570℃。茶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气候温凉,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老乌山属澜沧江水系,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撒落着水塘、湿地、泉眼无数,其中最大的要数菠萝坝水库、文板水库、二道坝水库、芹菜塘水库,周边还分布有古茶林、山茶谷、樱花谷、桫椤林、杨梅园、和尚寺等原生态特色景观,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为老乌山茶高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天然基础。

【茶树品种】

老乌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乌山茶芽头肥大,条索紧实,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入口爽滑,回甘持久,香高馥郁,品味独特,口感清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叶底肥厚,杯底留香,山野之气强烈。

【产业现状】

老乌山茶区共有茶园面积1.36万亩,分布在18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0.25万户0.98万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9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3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4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856.7吨。老乌山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婉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也因此老乌山被称为“中国藤条茶之乡”。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老乌山是镇沅县境内最大的古茶区,也是普洱地区面积仅次于景迈山的古茶园,从野生型到驯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生长繁茂。老乌山茶区中树龄最大的栽培性古茶树位于文怕村河头组,被尊称为茶神树。

【产茶历史】

无量山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在这个茶树起源中心,无量山中段的老乌山是种植采摘加工茶叶较早的一个地区。现存成片的古茶林成为普洱茶进化发展的见证。据史记载,古城柳追和城(镇沅)茶叶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在唐朝已初具规模。老乌山因茶而兴,成为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集散地。老乌山上遗留下的野生茶林、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普洱茶发展演化的历史,佐证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国时期,南中(即今滇中、滇西及贵州西部地区)的茶已经很有名气。晋代傅巽在《七诲》中将之与大宛国的苹果(宛柰)、天竺的冰糖(西极石蜜)等物并称为一时之名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洱茶不断发展沉淀,通过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传播。“神奇的东方树叶”成为中国茶叶的代表,扬名海外。

汉末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推行先进的腹地农业,教民发展农业、茶叶,轶事、故事颇多,如采茶要祭茶祖,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这些都是老乌山茶文化的特殊内涵。

明清以来,随着内地汉人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藉改土归流对盐、茶、矿等地方资源实施控制,清朝雍正七年(1729),云南总督鄂尔泰垄断茶利,在镇沅府推行岁进用茶进贡的制度,选用最好的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普洱茶成为了贡茶的一员。老乌山罗家古茶树林群落,成为朝廷贡品原料基地。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同时,普洱茶成贡茶中的新宠,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美誉。清乾隆年间,镇沅城内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的罗家茶庄,所生产的龙团、凤饼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老乌山上万亩古茶林成为罗家贡茶茶园,为罗家赢得了不少封赏。一直到清未时期,老乌山茶叶交易逐渐衰落。民国七年(1918),罗大为在按板镇磨庆村响水龙王庙创办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制作加工培训班。办学三年为镇沅、景东、景谷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

六爷:五一茶

【地理位置】

五一茶区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与按板、勐大相连,与砍盆箐茶区相邻。无量山中部,距镇沅县城28公里,核心茶区在恩乐镇五一村,因五一村得名“五一”茶。茶区辐射按按板镇磨庆村,恩乐镇大平掌村、古城镇民主村、南京村、文广村。五一自产茶,野茶遍山,但它实因“五一绿茶”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它清新鲜爽、甘甜润口、幽香杯长,是性价比较好的绿茶,被视为“亲民之茶”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探亲访友馈赠之佳品,“五一茶”也成为新时代镇沅茶的代表名词。

【生态特征】

五一茶区地处无量山向东南延伸余脉,红河江水系,山地海拔差异大,年降雨量达168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茶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的无量山区,这里云雾弥漫、林木苍茫、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五一茶的优良品质。

【茶树品种】

五一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群体品种及云抗-10号无性系品种。

【品质特征】

五一茶品质优良,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主要产品有“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和“五一”普洱茶系列,“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具有“汤色翠绿、香高味醇、回味甘甜、茶碱不腻”等特点,“五一”普洱茶系列具有“滋味醇厚、回甘持久、香气纯高”等特点。

【人文历史】

五一茶区是古茶马道西线进藏的必经之路,修建于清乾隆57年(1793年)的玻烈河石拱桥现保存完好,其建桥碑和茶马古道狗碑故事至今仍在传诵。相传进藏马帮锅头不小心在玻烈大歇场丢失了钱袋子,随行藏獒也同时丢失,当从西藏回普洱再度途径玻烈大歇场时,发现自己的藏獒死在这里,头朝西方,匍匐在地的尸体已腐烂,尸骨下压着主人的钱袋,忠诚的藏獒为了主人守护着钱袋,并献出了生命,主人为了告慰义犬在此立下了“犬冢”。

【产业现状】

五一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0.5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0.56万亩)。涉及7个村民委员会。有古茶树居群(野生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居群)面积2.36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2.28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居群0.08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1家企业0.27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149.7吨,综合产值0.21亿元。

七爷:千家寨茶

【地理位置】

千家寨茶区位于镇沅县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东与新平县者竜乡以哀牢山主峰为界,南与本县者东镇相接,西与景东县花山乡相望,北与楚雄市双柏县鄂嘉镇接壤。千家寨茶区以和平、三台、果吉和九甲4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登高、勐真、甸坑和文岗4个村。

【生态特征】

千家寨茶区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区内,境内地貌复杂、林幽物奇,气候垂直差异突出,形成热带、亚热带、温暖带3种气候类型,森林覆盖率达80%,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种气候类型,造就了千年野生古茶树优越的生长环境,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茶树品种】

千家寨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

【产业现状】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千家寨出好茶,茶区共涉及8个村,茶园面积5892亩,茶农382户。共有茶企业3家,茶叶初制所16家,茶叶合作社4个。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3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361吨。千家寨古茶树分布广泛,100年以上古茶树有上万株,古茶主要分布在和平村拉桌山·麦子山·山门口·蛮崩,三台村大路边·车树,果吉村陈家·看牛场·大田,文岗村争山·肖家·罗家,勐真箐头·杨家。千家寨1号古茶树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千家寨也因此是成为了世界茶人向往的朝拜圣地。

【产茶历史】

千家寨茶区最具代表的野生茶树是树龄为2700年、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的千家寨1号古茶树(上坝)及树龄2500年的千家寨2号古茶树(小吊水),其中千家寨1号古茶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公元1874年5月,大理反清彝族头领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遇害,其部李学东率余众继续战斗。1875年11月,统众到北纬东经101°14′海拔在1700—2800米的牢哀山中,继续与清庭对抗。1876年7月,李学东病逝于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哀牢山彝族抗清起义最后失败,兵败后的彝族起义军移居到现九甲千家寨中。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对李学东余部网开一面,命当时的景东府收编其残余,并区划上至哀牢山60余公里,下至景东嘟噜河口30公里属其势力范围,归其管辖。令所有义军姓千,命其居住地为千家寨。

镇沅县九甲镇和平村委会蛮崩周氏,祖籍江西濂溪堂,先祖周振河迁移云南,第九代传人周家兵任职地方保甲,赶过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将千家寨茶叶运往缅甸(易地)、老挝等地换回食盐布匹等。

八爷:茶山箐茶

【地理位置】

茶山箐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无量山东南麓支系,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南北两面,南面是红河水系,北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各异的老海塘茶区和茶山箐茶区。茶山箐茶区主要以民强村(茶山箐村民小组)为核心区,辐射周边三合、联合2个村民委员会。茶园核心区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距镇沅县城110公里。

【生态特征】

茶山箐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28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840℃,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茶山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茶山箐茶品质优良,条索壮实,色泽黄褐尚润,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和甘甜,香气尚浓,汤汁饱满,叶底黄褐尚亮,杯底留香,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茶山箐茶区茶园面积3070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5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茶山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的混居区,种植历史悠久,呈块状分布,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良。茶区共有茶农463户,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茶叶初制所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已有1家企业20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1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200吨。

【产茶历史】

“茶山箐”中的“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传说史上匪患不断,该茶区山高地偏路远,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茶味独特,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山野气韵强烈,就以“茶山箐”命名。茶山箐茶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转来源:芳香镇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