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冬瓜茶哪里有卖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古树熟普的谎言,害了多少人?

第一个其实是工艺上的差别

虽然说离地发酵、竹筐发酵、专利发酵都是一个概念,但是它起码保证了古树熟茶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干净。然后又有有机物的参与,像笔者讲的水冬瓜木这种木材本身就是一种有机质,上面的菌种决定了熟茶在发酵的过程当中,特色菌种的参与。

所以,它跟原来在这个水泥地上发酵的区别是有的。还要考虑水的干净程度。像原来的老勐海用皮管通水,新的皮管子有可能会有味道,所以在工艺上,可能我们会闻到一种像轮胎一样的味道或烧焦的味道,都是有可能的。



后来有精细化的要求之后,尤其是用这么贵的古树原料发酵,那么用水的时候就必须保证无味,甚至可能会用一些山泉水,这当然要考量成本问题了。笔者曾经喝过临沧一款棠梨山的原料的古树熟茶,当地茶厂把泉水引过来发酵,泉水之中带有特殊的微生物,在风味上就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熟茶了。


也有些茶厂会使用比较便宜的台地原料来养地,使生产的环境完全没有其他的杂味,再放上比较珍贵的古树原料渥堆,造就出古树熟茶相对来说比较优质的品质。



熟茶好坏怎么样来判断?


其实很多人会发现喝熟茶不像生茶那样相差非常悬殊,可能你买到的五十块钱的跟五百块钱的熟茶才有差距,这个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古树熟茶是一个伪概念的一个原因。因为做熟茶之后,古树原料本身有优势的一面可能消失了,但你这个花下去的这个价钱值不值得,作为商人来说,肯定要去考量的。


有人说,普洱熟茶是一个敲门砖,大家接受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人群很广,但是最后要精确区分出来熟茶的好坏的,往往是极少数用心的发烧友,很多的新手是很难去判断古树熟茶到底好在哪里的,换句话说,熟茶的生产过程是微生物参与的、反应程度较高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趋同的过程,最后的成品必然有较多的相似性,需要有相当的品饮经验才能辨别原料的差异。



下面我们来谈谈古树熟普的口感特征


优秀的或者说较合理的针对古树原料的熟茶工艺,必须能充分表达古树的优势。市场上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台地的原料会比古树原料做熟茶更合适,但我还是觉得古树熟茶在口感上有几个特点和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个是有活性


刚才也有朋友问到熟茶到底是喝什么?很多人知道好的熟茶喝起来香甜醇厚滑,但是它要像生茶那样有变化,不是单纯呆板的甜,有活力其实是最难的。古树本身的内涵物质均衡丰富,能够比较好的保留普洱茶当中的活性。


但有些山头的原料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不能避免的在发酵过程中随着各种分子的转化,很多的东西被分解掉了,没有办法保留下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早些年在实验阶段有很多报废掉的产品也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做熟茶的老发酵师,就觉得古树做熟茶第一没有前途,第二高成本、烧钱。



叶底保留相当活性。关于熟茶好与不好,你如果有足够的口腔经验积累,就会很清楚。不好的茶入喉“挂”,喝完之后身体感觉“燥”,还留有不愉悦的“苦”,这些是非常鲜明的。比如某某熟茶,它出的一款产品概念就是喝起来像老生茶一样的口感。老生茶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去除了比较明显的涩和苦,但是保留了普洱生茶比较好的活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特征吧,但本人没有喝过,也是很难评估这个老生茶的口感到底有多活。


好的熟茶其实不仅仅是古树的,只能说古树比较容易做到细腻、滑软。笔者刚才介绍了古树熟茶有活性。



另外一个是细腻


细腻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比如说你去摸粗麻布,会觉得很粗糙。但是你去摸丝绸会觉得很细腻。茶汤进入到我们的口腔然后咽下这个过程,我们感受到的就是这种细腻。为什么古树茶会相对比较火,也因为乔木型大树根很深,它吸收了整个土壤里边更多的物质,茶叶本身含有物质均衡,就会比较细腻。



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古树熟茶是拼配的,单纯纯料的拿到市场上是没有办法销售的。我刚才讲到确实有人拿倚邦的小叶种去做,这种古树熟茶确实有,但是它没法卖,为什么?因为量的原因。它推到市场上去肯定很贵。如果说十公斤的毛茶能压四公斤的生饼,但是十公斤的毛茶肯定做不了十公斤的熟茶。而且压货的周期起码得五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资金成本就会很高,所以价格肯定是非常高,推到市场上的这种可能性也会很低。所以作为成熟的市场产品的古树熟茶肯定是拼配的产品。


有人提到,说像用易武的原料去发酵熟茶,能够做出奶香或者类似于木糖醇一样的质感,这些笔者相信都有可能做到。其实古树熟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个性化的口感特征很明显,像用一个山头的原料去做的话那更加如此,他虽然说消解掉一部分山头特征,但是毕竟跟常规的大宗茶是很不同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并不是那么关心是不是古树、是不是纯料,他只追求这个东西好不好喝,是不是符合我的这种口感要求。所以,我们只有比较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口感诉求,才能够找到我们的喜欢的产品。



古树熟普的未来


有人说普洱茶各种概念都炒遍了,现在提出古树熟普,是一个新的热点,笔者倒不是这么负面的去看这个事情。有些人说古树这个原料本身就非常稀缺的,怎么可能拿去做熟茶?


笔者觉得,首先我们要对整个云南的古茶树资源有一个理解:其实云南古茶树的资源是相当丰富的,目前有统计:整个云南省100年以上的古茶园达到200多万亩(据版纳、普洱、临沧三个普洱主产区的对外宣传信息),如果说古树熟茶这种概念能被消费者接受,尤其是高端的这种高价位产品能够在市场上立得住脚,那么未来更多产区的古树原料被用来做熟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这样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只要相应的成本有回馈,古树熟茶不见得不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另外一点,我们刚才也说到古树茶从资源本身来说具备一些优势,条件是要做出符合消费者口感的产品,并不是说通过熟茶的发酵,把这个优势全部都给消灭掉,它反而有一些优势,这个也是它存在的一个必然基础。从古茶树占到整个云南普洱茶的总量来说,可能就是百分之一的比例,笔者想古树熟茶占到整个熟茶的市场应该要小于百分之一的比例。真正意义上的古树熟茶可能相比古树生茶占整个生茶的比例要少一些,但是总量却依然可观,具备长远发展的基础。

普洱茶产地之江外六大茶山

巴达古茶山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l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l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古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l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发现树基部围1.5~2.5米的大理茶树16株,基部围0.6—0.8米的大理茶树密度为每公顷3~5株,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l910米。野生茶树群落对研究茶树生物基因演变、种质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价值。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分布曼迈、章朗寨和曼皮村委会曼帕勒寨村,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l580~l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较高,在l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其中,章朗布朗族村海拔100~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古茶园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较好。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面积1096亩,平均密度为94株/亩,单产为15公斤/亩。寨里的老人讲.该寨是巴达地区最早建寨、最早修建上座部佛寺站的布朗族寨子,已有l100年的悠久历史。曼迈、曼帕勒两寨古茶园面积分别为836亩、230亩。平均密度为99株/亩。海拔在l500米.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西定片区有栽培型古茶园资源1215亩。品种系普洱茶种,仅分布在西定村委会布朗西定村民小组中,海拔l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35~0.63米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软,叶色黄绿。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大理茶树树基部围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1580-1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西定有栽培型古茶园1215亩。品种系普洱茶种,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山坡地带,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O.5-0.63米之间,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尖渐尖,叶质软,叶色黄绿。

普洱茶,来自世界茶源,乃茶中最原始、自然者,是古法制茶、古茶文化在云南的延续,秘境云南绝无仅有的古树茶园,让现代人喝到唐代的茶。

布朗古茶山

布朗山乡是我国惟一布朗族民族乡,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区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边陲勐海县中缅边境.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洛镇,东北连勐混镇。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o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勐海县土地总面积的l/5,辖7个村委会共53个自然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汉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滇南最为地广人稀的边境民族乡。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那里种茶。布朗族迁徙到布朗山的历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

布朗山茶山拥有栽培型的古茶园资源9505亩,均为普洱茶种。古茶园分布在班章村委会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曼昂村委会帕点和曼糯,新龙村委会曼新龙和曼别,曼囡村委会曼囡老寨和吉良村委会吉良村民小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的班章、勐昴、吉良三个村委会,有普洱茶和苦茶变种两类。属普洱茶的茶树树型为乔木或小乔木,开张,约1人多高.基围0.34~1.73米,叶脉对数10。20对。叶片长×宽在12.6~6.2~19.9~7.0间,叶片椭圆或长椭圆叶面隆起.叶身内折或平。叶质柔软或中,叶色深绿或黄绿,叶尖尾尖,叶基楔形。新班章李爱国家茶园的一株茶老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幅5.86x6.24米,发芽密,芽叶色泽黄绿,芽叶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重1.6克,一芽三叶长10.1厘米,叶片平均长×宽为18.4x6.8,叶脉对数19~2l对,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着一生状上斜,叶身平,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属苦茶变种的树形特征:乔木型,树高5、6米,树基围1.47~1.76米,树幅4.1×4.7×5.25x4.55米间,叶色深绿,叶片光泽性和隆起度强,花之裂,子房茸毛少。因其苦味特重,当地称苦茶。曼糯寨岩书叫家的一株茶树基围1.76米,树高8.25米,树幅5.25~4.55米,在离基部0.36米处有2叉分枝。发芽密度中,芽叶色泽黄绿,茸毛特多,一芽三叶长8.5厘米,叶片平均长×宽为13.4×5.9,叶脉18~2l对,叶形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片着生状下垂,叶身内折,叶尖尾尖,叶基楔形,叶质中,叶齿中、中、锐。

老班章、新班章村古茶园。新、老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是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即为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其中,老班章寨4490亩,新班章1380亩),树龄200多年。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古茶园主要是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海拔l’700~1800米,土壤为黄棕壤,部分地段为黄壤。平均密度为125株/亩,平均单产20公斤/亩。班章古茶山的古茶树茶以“香气高,茶气重”而驰名,晒青毛茶价格比其他茶山同等茶高出50%及数倍,深受我国沿海和港台地区普洱茶消费者喜爱。

老曼娥布朗族村古茶园面积3205亩,分布村四周的森林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土壤为黄壤,古茶园平均密度为103株/亩,平均单产15公斤/亩。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现保存有古茶园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20~60厘米之间,树高3—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此外,曼糯、帕点、曼新龙等寨的风景林中,也有古茶树零星分布。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东与景洪市勐龙镇交界,南和西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连打落镇,东北连勐混镇。全乡地处山区,境内山峦起伏连绵,沟谷纵横交错,海拔在535米~2082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67%。全乡总面积101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人,是勐海县最为地广人稀的一个边境民族乡。乡镇府驻地勐昂,海拔1220米,距勐海县城91公里。布朗山乡是我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全乡有53个村寨,总人口1.6万人,其中布朗族1.1万人,其余为哈尼族、拉祜族和汉族。

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古濮人的一支,他们擅于种茶,寨子迁到哪里,他们就在哪里种茶。布朗族迁到布朗山的历史已有1000年。

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龙等寨子的古茶园。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一,其中种茶历史已有900多年。至今,老曼峨寨子共有128户614人,现存古茶园3205亩,分布在该村四周的森林之中,海拔在1300米左右,该寨还有新茶园852亩。

老班章、新班章均是哈尼族村,原为一个村,迁到布朗山建寨定居已有200多年。哈尼族也擅于栽培茶树,班章古茶园是哈尼族在布朗山栽培利用的最大、最好的一片古茶园,现存5870亩,树龄在200多年。这片古茶园分布在老班章寨子周围及附近的森林中,海拔1700米~1800米,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基围1.73米,树高4.35米,树冠直径6.24米。老班章有新茶园720亩,新班章也有新茶园320亩。

曼新龙布朗族村寨,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为大森林所环抱。曼新龙的布朗族曾经居住在景洪曼西里,后沦为傣族土司的奴隶,因不堪忍受奴役而逃离,迁徙到布朗山有200多年。曼新龙古茶园就位于寨子背后及附近的山坡上、森林中,是布朗族的祖先逃到曼新龙后所种植,现存150多亩。古茶树主干基部直径在0.2~0.6米之间,树高3米~4米,属于普洱茶种,树龄200多年。

景迈古茶山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芒景两个境内,距澜沧县城70公里,距西双版纳景洪市120公里。古茶园山脉呈西北向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18℃。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现有成林成片的采摘面积1万余亩。

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系当地布朗族傣族先民驯化、栽培,据布朗族有关傣文史料和芒景布朗族佛寺木塔石碑记载,古茶园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傣历57年(公元696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关于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由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布朗族的首领哎冷,他勇谋善战、力大无比,还极富有爱民心,在部落中非常有威望,曾率领同胞多次迁徒,最后定居在芒景的山头上。后来哎冷的杰出才能被景洪傣王发现,为防止他的兵马骚扰,傣王把自已的第七个女儿配给他,哎冷从此被封为“叭哎冷”(传说中的首领官职)。景洪傣王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七位女婿中的执政能力,以便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于是便在七位女婿中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活动。哎冷以他出类拔萃的本领赢得了傣王的赏识,但却遭到其他几个女婿的谋害而不幸身亡。叭哎冷的死给布朗族部落造成极大损失,同时也使景洪傣王失去一位得力的将领。哎冷死后不久化灵魂为神仙降落在芒景山头,他看着自已悲痛欲绝的妻子儿女和部落百姓十分难过,为了给活着的人及后代留下光明和幸福,他托梦给他生前的官员角天露说:“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又怕你们吃光用完,给你们留下茶树吧,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还说,如果以后天下发生战争,他都会保佑部落的人平安无事。从此以后,景迈、芒景一带便长出了连片的茶树,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发展成为万亩规模。

孔明山,它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内最高的山,也是景迈和芒景两个村的分界山。关于孔明山的由来,有这样的一则传说:传说三国时期诸葛孔明率部南征,宿营景迈,众将士因水土不服,患了一种奇怪的病,无法征战,随军医师无法医治,孔明也一筹莫展,此时有位布朗族长拿着一把树叶(即茶叶)对孔明说:“只要用此药煎服,病可痊愈”,经给证,果然而有良效。诸葛亮征战胜利后,亲自率将士上山采集茶苗,分发给百姓种植,野生型茶叶便成了人工栽培型茶叶,而诸葛亮采集茶叶的这座山,也被人们称为“孔明山”并流传达至今。

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研究指出: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是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是茶叶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祥地,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气息和活化石,同是它所具有的病虫害自我控制机制,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茶叶驯化和种植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景迈、芒景千年迈亩古茶园让你置身于绿色世界怀抱,聆听着百鸟啼鸣,享受着丰收喜悦,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快乐。这就是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的神奇所在。

勐宋古茶山

终年云蒸雾罩的勐宋古茶山,犹如披着青绿纱巾的候尼仙子,若隐若现,在朝阳照映下,终于露出了清雅迷人的风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生活。位于勐海县东部绵延崇山中的勐宋古茶山茶树资源,是20世纪末才被外界重新发现、加以利用的,这里的古茶树茶以独特的高香和浓郁的茶气为特点。

勐宋东与景洪接壤,南连格朗和乡,西南接勐海镇,北连勐阿。总面积49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19米,最低海拔870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0C,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是西双版纳历史悠久的古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3.3万亩,古茶园3800亩。

勐宋古茶山古茶园分布较广,古茶园3800亩。树龄在100-300年之间,树型小乔木,茶园中代表性植被有野板栗、测红毛树、染饭花等。茶树树龄500-700年之间古茶树大都寄生苔藓、地衣、石斛等林阴植物,许多古茶树老态龙钟。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倒皮椿、红毛树、洗碗叶、飞机器草等。树龄在200-400年之间古茶园土壤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染饭花、飞机草等。主要加工晒青、烘青茶,所产竹筒茶品质佳,声名远扬。

勐龙勐宋古茶山代表性古茶树植株主要有:阿妈央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x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o.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x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青蛙池古茶树:俗名苦茶,学名不详,其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x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同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x5.4厘米,叶脉8-10对,叶而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rle[islsvarassalnlca),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捌高6米,树幅5.2x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叫—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曼卖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slnenslsvarassalnlca),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x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景洪古茶区古茶树资源除植茶历史悠久、面积较大的攸乐、勐宋古茶山外,在勐旺、景洪、景纳乡镇山区也有零星的少量分布。

南峤古茶山

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七年(1729),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茶山如今又被称为勐遮茶山。勐遮是勐海县境内最大的平坝,坝中是万顷优质的稻田,而平坝四周和坝中低矮的山丘上,则是连片种植达万亩的新式茶园。勐遮是傣语地名,意为湖水浸泡过的干坝,可见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波光粼粼,景象万千。明隆庆四年(1570)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以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为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南峤(如今名为勐遮)是享有盛誉的普洱茶源头之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原南峤县),是新六大茶山之一。

南峤(勐遮)地理环境

南峤镇地处勐海县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距县城22公里,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是云南省较大的坝子之一。最高海拔2147米,最低海拔11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255米,海拔相对高差975米。年均气温为18.4℃,年均最高气温26.1℃,年平均最低气温13.3℃,极端最高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1.6毫米,雾日约100天,相对湿度80%,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森林覆盖率为43.9%。素有“滇南粮仓”、“版纳粮库”、“渔米之乡”之称。

南峤(勐遮)古茶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平坦,土地宽广肥沃,风光秀丽迷人。南峤(勐遮)四周的山属于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受孟加拉湾的潮湿气候和干暖西风的交替控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雨量充沛又干湿分明。

南峤(勐遮)的历史

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设十二版纳时,勐遮、景真和勐翁为一版纳,1927年这里设县,当时称五福县,三年后更名为南峤县,这也是南峤古茶山得名的原因。1958年11月,南峤(已改名勐遮)县与勐海县合并,改设为勐遮区。

据史料记载,满清雍正七年(1729年),满清政府派往云南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昔洱府治"在勐海、勐遮(南峤)、易武、倚邦等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叶交易,可见当时的南峤(南峤)茶山的重要。

南峤古茶树分布

南峤茶山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曼岭村曼岭大寨和南楞村委会南列村民小组。古茶园占地面共500亩,茶园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代表性植被有红毛树、火碳果树等。茶树树龄估测在100~200年之间。

南峤普洱茶特点

南峤古茶山茶树属乔木中叶种,乔木茶树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汤色深桔黄,香气上扬,入口甜,生津快,满口生香。

南糯山古茶山

具有l700多年植茶悠久历史的著名古茶区南糯山,属勐海县格朗和乡,位于勐海县城东部.距勐海县城20多公里,东与景洪市接壤,南与勐混镇、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糯山平均海拔l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且常处于云雾笼罩之中,茶叶品质极佳,自古至今是澜沧江下游流域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优质普洱茶的重要原料产地。相传,南糯山垦植茶树,始于三国时期,茶种、栽培技术为诸葛亮南征时所传授,直到唐代南诏时期,南糯茶山一直是布朗族的先民(濮人、濮蛮)在栽培利用茶树。l100多年前.布朗族的先民迁离南糯山,他们遗留的茶树被随后迁来的侵尼人所继承。据当地儇尼人世代相传,他们从墨江迁来南糯山定居已经有57代了。

千百年来,儇尼人对南糯山的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使南糯山茶叶生产不断发展。至清代,南糯山茶园面积达15000多亩,每年产干毛茶300多吨,运往勐海、易武等地加工成各种普洱紧压茶。再销往海内外。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销路不畅、税赋沉重等诸多因素致使江北六大茶山逐渐衰败,同时,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的中心产地,其中,南糯茶I山的地位日益突出,所产茶叶经勐海各茶庄收购加工成各类紧压茶后,经缅、印等国销往西藏,或经缅、泰销往南洋。

1938年,回族商人白孟愚在云南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在南糯山创办了“思普茶业试验场”,从省内外聘请一批技术人员,开展种茶、制茶试验,设立南糯山种茶场、制茶厂,新辟茶园1100亩,在云南首次从印度购进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制茶机器,收购鲜叶或晒青毛茶,加工成红茶、普洱茶,销往境外。1951年8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成立,接管了原南糯种茶场和制茶厂,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科技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工作,组织当地侵尼人对原有荒芜茶园进行复垦,迅速恢复了南糯山的茶叶生产。1953年,南糯山茶叶产量恢复到62.5吨,1958年上升到193.1吨。同时,通过培训、示范,使儇尼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系统栽培、植保、加工等茶叶生产实用技术。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省茶叶研究所、勐海县茶办等单位在南糯山先后实施了茶叶经济生态村、省茶叶综示区、国家级茶叶星火计划,新建立了密植速成高产茶园5000多亩,~2004.年,南糯山村茶叶产量达800多吨,成为云南第一产茶大村,南糯山侵尼人也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南糯古茶山迄今保存有许多珍贵的古茶树资源。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30厘米以上、树高3—5米的大茶树,其中,1951年12月,省茶叶研究所周鹏举在儇尼猎人的带领下,披荆斩棘,深入山箐之中,发现了一株高5.5米、基部干径达1.38米的古茶树。这株古茶树虽然老态龙钟,但依然枝繁叶茂,被尊称为“茶树王”。南糯山发现茶树王的消息在国内开始传播,但由于当时路途艰险,很少有人再去探访茶树王。

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到南糯山考察,由周鹏举的带路跋山涉水到了“茶树王”所在地考察。1957年,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不远万里,不辞劳苦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保守地认为茶树王树龄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作出美好贡献的活见证。茶树王的威名也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通往茶树王所在古茶山的公路修通,慕名前往南糯山考察、探访、参观茶树王的专家、学者、游人不断增多,以亲眼目睹茶树王的风姿为荣。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也专程来到南糯山参拜茶树王。并在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的深山密林之中又新发现了一株古老、较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高5.3米,树冠直径9.35米,主干基部直径76厘米,胸径40厘米,主干分枝6枝,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与茶树王相近。这是南糯茶山植茶悠久历史的又一活见证。

南糯山古茶山包括南糯山、帕沙两个村委会的古茶树分布区域。其中,南糯山村委会辖23寨562户总人口4632人,哈尼族为主体民族;拥有古茶园面积12000亩,古茶树长势较强,密度较大,为169株,亩。帕沙村委会由5个哈尼族自然寨组成。人口1844人,古老茶园面积3000亩.茶树树龄在200~500年之间,茶园密度为125株/亩。古茶园土壤多为红壤,代表性植被有水冬瓜树、红毛树、花皮树、飞机草、叉叉草等,形成了植被丰富、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古茶山儇尼茶民在长期的生茶叶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的方法.使大面积古茶园保持了勃勃的生机。

代表性植株有:半坡老寨茶树l号,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9米,基部围16l厘米,主干胸围147厘米;半坡新寨茶树1号,小乔木型,树姿开张,树高4.0米,基部围170厘米;帕沙茶树1号,小乔木型,树姿半开张,树高7.1米,基部围197厘米,主干胸围192厘米;以及帕沙茶树2号,等等。种属均为学名普洱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

大众茶馆很大众!喝茶的快乐 就是这么简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茶文化体验也成为了日常,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喝茶。各个城市的街头都遍布着大小茶叶店、茶艺馆,可谓“三步一店”。

曾经高大上的茶会所,总与“天价茶”眉来眼去。因为神秘,不见天日,价格自然也不阳光,成为了“天价茶”的温床。

但如今,有别于环境幽雅、茶器讲究的茶馆,一些设在社区内、绿地旁、公园里的大众茶馆和茶摊正回归人们视线,消费不高,乐趣不少,一杯清茶、两张椅子、几碟点心,足以品味百态人生……

熊良彦摄影作品《时光》

近日,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州市大众茶馆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福州率先打造15个以上大众茶馆试点。其中三坊七巷中瑞心选茶坊,梁厝蓝灰厝大众茶馆,台江区南公园大众茶馆已率先营业,到6月底,15家大众茶馆将全部上线。

价格亲民,茶叶可自带;

无限制开水供应;

还会适时开展闽剧、评话;

古琴等演出……

大众茶馆的一杯清茶丰富了许多居民的业余生活,

受到了民众的欢迎!

梁厝大众茶馆 (图:小鱼网)

大众茶馆:

超接地气,必火!

中唐今后,茶道大行,中国人吃茶品茗“殆成风尚”,构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在人人都爱的宋朝,人们把茶文化玩出了新高度,但遍地开花的民间茶馆,也将茶文化渗透到宋朝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身处现代,或许你会发出疑问,喝茶在家里、办公室都能喝,为什么有人会去大众茶馆、茶摊喝茶呢?

福州梁厝历史文化街区

因为大众茶馆有氛围。在家有逃不开的家务事,在公司有不顺心的烦恼。约上老友去茶馆拉拉家常,摆摆道理,几杯茶下肚,就心平气和了。

大众茶馆多设于自然间,或公园,或老街等本土文化气息浓郁的场所。在四季轮换的景色里,邻里街坊,或是不认识的陌生人,都能凑在一起聊家长里短,国家大事。就着茶香,啥也不干,发发呆,吹吹风也行。

不但有美景,有香茶,大众茶馆的消费也很亲民,人均十几元。在福州梁厝蓝灰厝大众茶馆,最便宜的一泡茉莉花茶13元,品质更好些的不到20元,还能无限续开水;冬瓜糖、瓜子、花生等零食售价在9元左右,逛累了过来一边品尝福州花茶和小吃,一边歇歇脚,还可以欣赏评话、茉莉花茶工艺展示等,非常惬意!

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

大众茶馆可谓是老少通吃。年长的人在这里打发时光,年轻的人在这里体验生活,这种茶馆文化的复兴,将掀起全民喝茶的热潮。

只有走向民间,走向大众,茶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茶馆历史:

纪录时代变迁和最市井的地方

大众茶馆,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公共休闲空间。它不仅是大家的日常休闲场所,也是中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

关于茶馆的其它名称,如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茶居、茶邸、茶房等等。它从萌芽,到兴盛,到普及,到衰微,再到如今的复兴,承载了历代中国人的深深记忆。

老舍话剧《茶馆》剧照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始于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茶馆的兴盛时期在宋代,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

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行业聚会等。

元代茶馆业是由宋至明的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品茶之风更盛。

到明清之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民丰物富造成了市民们对各种娱乐生活的需求,而作为一种集休闲、饮食、娱乐、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大众活动场所,茶馆成了人们的首选,因此,茶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式愈益多样,茶馆功能也愈加丰富。

重庆交通茶馆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时期,茶馆也就一度衰微。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对茶馆需求的呼声。1988年北京老舍茶馆正式开业,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现代茶馆开始全面复兴的一个标志。

王家沙隔壁银行路边的茶摊 ( 张才/摄)

这是老舍茶馆创建人尹盛喜(左一)创业之初在北京前门箭楼脚下的茶摊卖大碗茶(资料照片)

经过我们的盘点之后,可见中国茶馆的悠久历史,到了现在,大家仍然喜欢在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交流茶经等等,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又来到一个茶文化盛行的时代,大众茶馆的回归,让喝茶这件事简单而美好。这是一个可以纪录时代变迁和最市井的地方,是藏在城市里最鲜活的“小江湖”。它朴素而自在,豁达而明朗,平凡却不简单,饱含着对本真生活的态度和坚持。

传承:

大众茶馆在思变中迎来春天

设立大众茶馆的初衷,就是让老百姓喝得起安全的好茶,营造最放松、最舒适的喝茶环境。时代不同,“复活”的大众茶馆在服务上也有了变化和调整。

在茶馆里,除了神侃聊天之外,还有丰富的娱乐空间,适时开展闽剧、评话、古琴等演出,让各年龄段群众和外地游客走进茶馆,认识茶文化、喜爱茶文化、关注茶文化。

无论是凛凛寒冬,还是炎炎夏日,这里都成了社区大众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大众茶馆似乎突破了纯粹茶饮的概念,在思变中迎来春天。

梁厝大众茶馆(图:小鱼网)

大众茶馆虽然平民化,但为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在服务和卫生安全上下足了工夫。福州夏季炎热,室外茶馆在防暑降温也将进行优化设计。除了喝茶的功能,还附带销售老百姓最喜欢的商品。

福州是福建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拥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众多知名茶叶品牌以及广大的茶叶消费群体。大众茶馆的出现,更是营造了推广本土文化、地方茶文化的大型消费场景,实现农、商、文、旅业态可以相互交融。

大众茶馆,不但满足了人们的娱乐休闲需求,改善城市生活服务品质,还完善了茶叶等农产品供给,释放了大众消费需求。从以茶惠民,到推动茶产业经营主体转型升级,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意义,值得全国各城市借鉴。

大众茶馆等你来喝茶!

以目前3家大众茶馆的试营业情况看,市民呼声很高,品茶氛围拉满。接下来,还可以去哪里喝茶呢?

这些茶馆设置在公园、江(河、湖)边、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区等大众消费场所。

1

中瑞心选茶坊

位于三坊七巷南华影城,总经营面积约850平方米,经营茉莉花茶等各类茶饮品,配售点心零食,还会适时开展闽剧、评话、古琴等演出。

2

梁厝蓝灰厝大众茶馆

位于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经营面积300平方米,围绕“大众茶 百姓茶”主题,以茶体验为主,主推福州茉莉花茶,融入盖碗茶、大碗茶、福州本地小吃,福州评话、伬唱、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全民饮茶、大众文化、社会交流平台。

3

南公园大众茶馆

位于台江区南公园桑拓园,使用面积500平方米,将打造成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社会交往为一体的福州版“鹤鸣茶馆”,为福州人提供“忆往昔岁月,看时代变迁”的大众活动场所。

4

黎明湖公园大众茶馆

位于黎明湖公园北面入口与乌山防空洞南出口相临处,茶馆内外场总面积约717平方米,主要经营大众平价茶、轻食等业态,预计本月对外营业。

(梁厝蓝灰厝大众茶馆 图:福建春伦集团)

5

温泉公园大众茶馆

位于温泉公园南门旧仓库,占地面积约503平方米,主要经营平价茶水,兼售佐茶糕点、特色小吃,预计6月20日前全面建成并营业。

6

烟台山公园大众茶馆

正在进行装修扫尾工作,进一步细化茶馆内茶饮、茶点消费标准,力争6月底前正式对外营业。

7

江心公园大众茶馆

江心公园的大众茶馆建设计划融入民乐、国学、茶道、民歌等传统文化传习活动,引进非遗传承人、民乐团队、知名文化人士等专家或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创建文化空间,在打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进一步为公园文化传承赋能。

8

牛岗山公园赤米茶舍大众茶馆

位于牛岗山公园环湖区茶馆驿站,目前已完成大众茶馆标识牌设计,计划6月底完成改建,正式对外开放。

9

井店湖公园大众茶馆

共两层,室内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项目已进入施工图设计并开展施工建设招投标前期工作,计划本月动工改建,6月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10

金鸡山公园大众茶馆

位于金鸡山公园观景台,目前共有三层,总面积400多平方米,计划6月底完成改建并对外开放。

11

左海公园大众茶馆

位于左海公园海豚游泳馆旁,打造一处省、市共建的大众茶馆试点,由公园原有旧办公楼一层与外围露天空地构成,总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已进场施工,计划6月25日前全面完成开始营业。

12

福州茉莉花茶美学馆大众茶馆

位于台江区下杭路209号,使用面积865平方米。项目涵盖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福建茶文化及福州茉莉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福州茉莉花茶体验空间、茉莉花新茶饮体验等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打造福州文化地标,预计6月25日前完工。

13

闽剧大观园大众茶馆

位于上杭路86号~90号院落,使用面积为826平方米,提供品茶、观摩服务,计划6月初试运营。

14

鼓岭嘉湖大众茶馆

位于鼓岭风景度假区嘉湖片区的民国主题特色茶馆,室内外总面积约507平方米。茶馆内以复原重现民国时期老福州的评书茶话情景为设计主旨,让游客可以品茶论艺、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计划6月中旬左右完工并对外开放。

15

榕城广场大众茶馆

主体外观及场所布置风格已基本确定,正开展配套桌椅选购工作,计划6月底前对外营业。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