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益云南七子饼茶7572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大益茶史02】经历了“三年大跃进,十年大革命”的勐海茶厂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37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正式成为国字号企业。随着范老出走台湾,茶厂群龙无首。省茶司遂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人深入佛海,恢复茶厂的生产与运营。一行人来到佛海,眼前的景色完全可以用“凄凉”来形容。彼时的茶厂,经历了兵荒马乱,已经完全停产三年,荒草丛生,厂房因长期失修而破旧不堪,与废墟无异。与其说是重建,不如说是新建一个茶厂。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多个人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整顿、清理、修缮厂房,1951年,机器再度轰鸣,茶厂勉强恢复了生产能力。

1952年,为了庆祝茶正式厂复产,也为了彰显自己“国企”的身份,其中一名负责人的提议,“要不咱们改个名吧”,得到大家的同意后,将茶厂名字注册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自此,“庆祝一下改个名吧”成为勐海茶厂的保留节目。根据当时统销统购的要求,除了藏销产品外,都需要使用“中茶”商标。咋看之下没什么不妥,但由于当时的大环境依旧处于民不聊生阶段,在饭都吃不饱的前提下,喝茶无疑是一种奢侈,所以那时的中茶并不好过,因此,使用商标是需要付费的。每贴上一个商标,都需要为中茶支付一笔费用。当然,好处是不用为销售烦恼了。

茶厂的配套也并不完善,经常出问题,没有电,就自己发电;不够吃,就自己种植,不够穿,就找少数民族以物换物。几年下来,茶厂周边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甚至还创办了自己的电影院,子弟学校等。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勐海县的人民背靠茶厂,居然迈向了小康生活。所以后来围绕茶叶系统的商检质检等部门都大量派遣了驻厂代表,城市里限量供应的食物吃不饱,派驻到这个边远之地,反而算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如今的勐海县

从1953年开始,茶厂迎来疯狂改名1.0的时代,

1953年,为了庆祝接管南糯山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4年,为了庆祝进攻紧压茶、绿茶,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6年,为了庆祝没有坏消息,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

1957年,为了庆祝制茶机器改革,加工能力突飞猛进……好吧,改名确实太频繁了,这次就不改了。顺便说一句,这一年,一名叫“邹炳良”的18岁少年中学毕业,分配到了茶厂。享誉海内外的云南七子饼茶也是这一年,在唐庆阳的主持下迎来复产。

1958年,新中国迎来了大跃进时代,“赶英超美”成为人们的口号,吹牛B是人们的基本诉求,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茶厂也立志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于是搬迁计划,也就提上了日程。新厂址选在新茶路一号,也就是如今的勐海茶厂旧址,一边建设新厂,一边疯狂研发产品,在产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只好增添品类,造成创收的假象,单是1959年一年的时间,便研发了“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数款新品。这是非常迎合时代的一个操作。具体口感差异个人没有喝过,但是结合时代环境,个人猜测口感差别不会太大。

· 大跃进时代标志性的海报

1961年1月,为期三年的大跃进结束,新厂也日益完善,两厂并行生产,正式进入改名2.0时代,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62年,茶厂没啥大事儿,但是在遥远南边,一道红光划破海南的夜空,一个吴姓的家庭诞下一名男婴,取名“远之”。有种说法是1966年,这里以百科为准,如果有机会面见这位“男孩”,我再亲自求证一番。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以及前面提到的少年邹炳良先生,也再这一年参加了由国家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开展的为期两年的分级红茶研制工作。旨在提升个人水平,分享制茶工艺,提高中茶的质量与数量。直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相比大跃进而言,文革对于茶厂的影响不大,毕竟茶是一个务实的行业。只要茶厂负责人不出什么事情乱开车的话,安然度过。再说了,当时的茶厂压根就没有厂长,依旧是多名负责人同谋同策。

1967年,勐海以“中茶公司”之名生产砖茶,当时正值“文革”,勐海茶厂所制砖茶,也遂以“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字样署之于茶砖内飞之上,标重250g。款砖茶都带有明显时代符号,因此藏茶的行家也将此砖茶称为“‘文革’砖茶”。虽然这块砖茶不是很贵,但是很有纪念意义,算作一个时代的烙印。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茶厂又改回了“勐海县茶厂”。前后两次改名,约等于改了个寂寞。

1973年,参加了分级红茶研制工作的邹炳良先生已经成为了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也成为了“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的探索者、研究和实验者,他根据多年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自此,与吴启英女士携手成为普洱熟茶的父母。

熟茶父母

1975年,云南茶叶逐步进入了量化生产阶段。人工发酵技术的成熟,研配技术的革新和规范管理给予普洱茶从前有别于山头茶、商号茶统一而稳定的风格。而7542、7572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了。两者被誉为新时代的开端,既有承先启后的味道,又有开放进步的氛围,对普洱茶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他代表了一种旧式生产观念的结束,也开启了新的生产时代,由于它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普洱茶的观念,也间接地改变了云南种植普洱茶的方式,多年来,两款产品均被业内誉为普洱生、熟品质的“评判标准”,成为普洱茶界的一个传奇。这其中,邹炳良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

文革结束后,茶厂负责人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复产20多年,我们居然连一个厂长都没有!于是,周培荣被推举为第二任厂长。我想,周老先生本来只是想以普通人身份和大家相处……

1983年,随着周培荣逝世,唐庆阳成为勐海茶厂第三任厂长,自1938年开始,唐庆阳为云南的茶业躬身奋斗了56年,其中四十余年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勐海茶厂,从俊逸青年到满头白发,‘滇红’有他的心血,藏销紧茶有他的操劳,七子饼茶在他的主持下恢复制作,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勐海茶厂,而是整个云南现代化制茶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但接任厂长时年纪颇大,到了年底便选择了匆匆退休,因此,这个厂长更多属于名誉厂长,是专属唐老的终生成就奖。

接连两任厂长上位,都是在自己的人生末年,难以为茶厂计划长远的发展策略,大家应该是误解了厂长这一职位的功能性,厂长应该是一种职位,并且具备带领茶厂的责任,而非一个成就。因此,勐海茶厂急需一位“年轻人”为茶厂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与长远的规划。1984年,邹炳良老先生唱着“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出现在备选人目录中,彼时的邹炳良,45岁,娶妻生子,已经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加上自身履历确实耀眼,深得民心,就这样,邹炳良成为了新厂长的不二人选。自此,人们看到了茶厂的后续发展的希望。同年,中茶逐渐稳定,统销统购的制度取消,虽然不用再支付使用费,但是市场的消费习惯已经认准了中茶的商标。一时间,销售又成为了勐海的难题。算是给邹炳良上任的第一场大考。为了解出这个答案,邹老用了5年的时间。

1985年,邹炳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邹炳良还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旗下的普洱茶10级、8级顺便获得了省优称号。

1988年,邹炳良依旧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也为勐海茶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基础。

· 邹老的大考

1989年,邹炳良上任5年后,终于悟出了第一场大考的答案,邹炳良先生意识到,海茶厂要做大做强,必须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他与厂领导班子共同创意、研究,因为品饮普洱茶对人体“大大有益”,所以,设计创立了“大益”牌商标,并于1989年成功注册,自此,大益成为了勐海茶厂的独立品牌。也成为了勐海茶厂巨大的无形资产。

除了大益,邹炳良在任期间,建立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供、销体系,发展新茶园10万多亩,建设茶叶初制74所。勐海茶厂工业产值、利润、上缴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乃至云南省的纳税大户。

1996年,57岁的邹炳良从勐海退休,但是与茶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心中万千不舍。短暂休息之后,邹炳良终究还是寂寞了,遂与友人创办了海湾茶业,并推出了耳熟能详的老同志品牌。在茶叶圈,邹炳良是受人尊重的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即使参与了褒贬不一的小罐茶宣传,人们吐槽也只会是小罐茶的营销负责人杜国楹,邹老在茶圈,必然是德高望重的典范。

伴随邹老40余年的勐海生涯结束,【大益茶史】第二集告一段落,下一期,我们将回顾千禧年前,勐海茶厂在下一任厂长带领下,濒临破产日子,至于广大朋友期待的辣个男人的故事,可能还要再等等。

普洱茶唛号:七子饼时代身份证,定制茶时期宣传词

1976年,省茶司向云南各大国营茶厂下发文件《关于加工生产普洱茶的样价及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对普洱茶的品种、花色初步制定了18个茶号。

就是这样一份试验性文件,拉开了普洱茶界数十年的“唛号时代”,7542,7581等经典茶品得以诞生,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和茶友们聊聊普洱茶唛号背后的故事。


唛号的具体含义

唛号,一些新入门的茶友可能会读成“麦号”,但实际上应该读[mà],这个词读音和含义的来源都很有意思。

[mà]的读音最早记录在我国的古籍《说文解字》中,但只是取了它的读音,唛号实际上是译音词。

也有人说取自英文mark,这个单词的原意是在商品的外包装上做标记,也有人说“唛号”是从广东粤语中的“唛头”转化而来的,意思是“商标”、“牌子”,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现如今,唛号特指用数字来表达普洱茶的相关信息,不同的原料等级和创制年份,都有自己独特的唛号,比如7542、7663、Y562等等。

但用这些阿拉伯数字来表示普洱,既不直观,也不贴切,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呢?这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历史。


唛号的历史渊源

唛号的诞生,最早是为了便于红茶、特种茶等茶叶的出口。在过去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在国内红茶的饮用人群不成规模,普洱茶更是无人问津,主要是销往香港和海外。

20世纪50年代左右,云南红茶的唛号是四位数字,早在1957年,云南出口的高端红茶“凤7106”,就在万里之外的伦敦创造出了当时最高的茶叶拍卖记录。

而到了70年代左右,红茶唛号又增加了两位,在1980年的红茶质量评比会上,凤庆茶厂的“022102”唛荣获头筹,勐海茶厂也凭借“022108”唛茶品荣获探花。


同样是在这个时期,普洱茶的经营自主权正式被下放,云南省茶叶公司接过了茶叶生产和分销的重担。自主经营带来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当时云南的各大茶厂,都在铆足了劲地研发新技术,几年后,渥堆发酵技术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普洱熟茶的诞生。

1975年,普洱茶的产能稳步提高,出口市场也欣欣向荣,一批标准化的普洱茶配方开始投入使用,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7581,7542,7572。


但随着出口量剧增,茶叶核对程序繁琐的弊端开始日益显露,每次都需要开箱检验茶叶信息,由于当时的普洱茶都采用了云南七子饼茶的版面,有时还会拿错。

因此为方便出口统销和集中管理,每款出口的茶品都制定了专属的编号,这就是普洱茶唛号的起源。


唛号的演化变迁

据说当时的第一个编号是“7612”,但这时的茶号只有茶类、茶青等级等信息,与后世传统认知中的唛号含义差别很大,这是因为最初的普洱编唛是照搬红茶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与红茶不同的是,普洱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因此茶叶的出厂年代和生产年代可能不一样。而且拼配技术和茶叶产地对普洱很重要,在编号里却没有一席之地。

因此在1976年,省茶司对普洱唛号进行了调整,这个新执行的普洱唛号标准十分合理,一直沿用至今。在下面的表格中,详细记载了各大茶厂新号和原号的变迁。


当时的普洱茶,主要分为紧压茶(饼,砖,沱)和散茶,因此采用两套唛号体系,其中紧压茶对应4位数的唛号,而普洱散茶则用5位数的唛号来表示。

普洱茶的唛号,头两位代表配方的创制年份,第三位代表原料毛茶等级,最后一位数为生产茶厂的代号,其中1为昆明茶厂、2为勐海茶厂、3为下关茶厂、4为普洱茶厂。

普洱散茶唛号的含义则比较复杂,前两位一般为该款茶的生产年份,末尾也依然是生产茶厂的编号,不过第三、四位数字则相对特殊,有时为毛茶原料的等级,有时则有其他意思,好在如今散茶编号已不在使用,茶友们知道这点即可,无需专门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原料等级,唛号标注的等级并不代表这款茶用的都是这个等级的原料,当时的云南七子饼茶,通常是粗老的7-8级茶梗(占比50%-70%)为底茶,5-7级的茶叶构成芯茶(占比50%-30%),单芽撒尖,芽叶撒面(占比10%-8%)。

以经典配方茶7542为例,前两位的75,指1975年确定了这一原料配方,最后的2则是勐海茶厂生产,这些茶友们都很熟悉,我们重点聊聊第三位“4”的含义。

4的定义是综合等级标准,即撒尖、撒面、里茶、底茶的综合等级比例中,7级标准的毛茶,占到了总用料的一半以上,但也有少量的粗老茶梗和细嫩芽尖。因此,很多茶友把7542称为4级茶,这种叫法实际上并不严谨,7542正确的含义,是指综合等级为4级的拼配茶品。

知识延伸:宫廷普洱:等级最高,不代表品质最好

新时代的唛号

有些细心的茶友,可能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今市场上带有唛号的茶品,有一些似乎并不符合以上规律,比如大益的7592,7262,海湾茶厂的7548,918,至于中茶和一些小厂的唛号茶就无律可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特殊唛号的出现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随着时代和行业的发展,唛号的作用已经由最初的便于出口识别,逐渐转变为了广告和宣传词。

这些不符合传统唛号命名规则的新式唛号,大多诞生于90年代中后期,也即云南省茶司改制后,定制茶大量涌现时期,这部分茶品的特点为多采用类七子饼茶包装,内飞不再注明茶厂,而是印“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品”,或者更简单的只印上“八中茶”商标。


90年代中期富华青,特征点大票十二中

当时新的秩序尚未确立,旧的秩序也未消亡,除了常规产品,很多茶商还有个性化要求,不过当时的条件比较简陋,茶品的包装方式也比较朴素,大多是在传统的七子饼版面上做文章。


1999年海湾茶厂事业青,基本延续了传统版面和经典配方的茶品

比如换个颜色(各种蓝印,黄印,红印),改下文字,画些图案,加根丝带(各种红丝带,金丝带),复古版面的(打号级茶名号,走印级茶风格)等等,像99易昌号这种采用篆体特色版面的,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时髦”的存在了,也被很多人争相模仿。


颜色各异的大益茶

当然,并不是说这段时间生产的普洱茶都不是好茶,相反,其中一些茶的品质还有可能高于大厂常规产品,尤其是一些资深茶商的定制品,留到现在已经成为中期茶中的明星茶品。


2000年红印红丝带沱

在这一时期,唛号这一知名度较高的形式也没被大家忘记,比较传统的如海湾茶厂,将自己茶厂的编号定为8后,继续出品了7548,918等经典配方茶;比较创新的如澜沧古茶,001,0081,0085等拳头产品都是唛号命名的;比较混沌的如定制茶,有非常多不按常理出牌的唛号茶,据说还有茶商以自己手机号后四位作为唛号的...


2001年红丝带乔木老树,强调用料,与之类似的还有野生茶,大树茶等

总之,唛号的制定,为当年还比较混乱的普洱茶市场下了一针强心剂,其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区分各大茶厂的手段,还定义了茶叶选料的等级,从此之后,每批普洱茶的品质逐渐稳定,省茶司下达给各茶厂的收茶计划也有章可循。

同时也正是因为唛号的产生,业界也不断涌现出如7542家族,8582家族,7581家族等备受茶客喜爱的经典好茶系列。至于后时代的这些所谓唛号茶,我们就且当成广告词去看吧!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友测评|2017年芒嘎拉古茶云南七子饼(熟茶)—— 试用评测

一、茶品信息

品牌:芒嘎拉古茶

品名:云南七子饼(熟茶)

年份:2017年

规格:357克/饼,7饼/筒,42饼/件

包装及干茶测评】:这款茶包装中规中矩,打开包装能闻到较浓郁的糯香和一股腥甜味儿,这种腥甜不浓重不过分也不令人生厌,可能是这款茶的特色吧,无仓味儿,无堆味儿,也无其他不良气味儿;干茶条索粗壮有少量金芽,茶饼规整压制紧实,撬开可见内外用料一致,见下图: 

  

   

    

   

   


    

   

   

二、测评人简介

性别:男

年龄:30

普洱茶龄:11个月

品饮过的熟普】:大益7572(1702),大益V93(2017),信茂堂坤砖熟茶(2016),下关黄标销法沱(2018),吉普号元熟503(2018),杨普号依止(2015),润元昌景迈丰韵(2018),七彩云南新七彩印象(2018),及部分私家熟茶。

 

三、试饮测评

【日期】:2019年3月11日(上午9:00-11:30)

【坐标】:大连

【天气】:阴,0 ~ 10 C°

【水质】:饮用水

【水温】:90-95 C°

【茶具】:180ml陶壶(每次出汤量120-130ml),130ml水晶品茗杯,350目茶漏,见下图:

   

1、 茶饼撬开后干醒两天,取茶8g,闻干茶糯香带甜,无不良气味儿,见下图:

  

    

2、洗茶一遍(5秒出汤),湿醒5分钟,湿茶有糯香并带有一丝腥甜味儿,无堆味儿。

  

前段:1-4泡(5-10秒出汤)。

  

第1泡茶汤明亮呈琥珀色,闻汤有微弱糯香和腥甜味儿,汤有一定粘稠度,入口顺滑,无苦感,随后口腔迅速回甘并带有生津感,杯底有少量茶沉。 

   

第2泡浓度增加,入口顺滑有粘稠感,有苦感但不强烈,回甘生津都比较明显,杯底有少量茶沉。

  

第3泡浓度不减,入口顺滑有粘稠感,苦感增强集中于喉部和上颌,回甘和生津有一定留存度,杯底茶沉比之前有所增加。

   

第4泡浓度与前一泡相当,苦感减弱,生津徐徐伴着回甘,杯底有少量茶沉,闻茶底仍有淡淡的糯甜香,见下图:

  

  

3、中段:

5-8泡(10-20秒出汤)。

  

第5泡茶汤浓度略降,无苦味儿,茶汤入口有微弱糯香,口腔中有生津回甘且能持续一小会儿。

  

第6泡入口有微弱糯香,有生津和回甘且能持续一小会儿。

  

第7泡茶汤仍有一定厚度,入口甜润有微弱糯香,有生津回甘但不强烈且持续时间不那么长了。

  

第8泡茶汤浓度降低,口感略薄,香气弱,有少许的生津回甘,此时闻茶底香气已经淡了很多,见下图:

  

  

4、后段:

9-10泡(30秒-1分钟出汤),11-12泡(闷泡3分钟)。


第9泡,茶汤入口甜润,仍有少许生津与回甘,只是停留时间短暂,香气微弱,杯底可见少许茶沉。


第10、11泡入口润滑,口感寡淡了不少,仍有少许甜意。


第12泡入口润滑,略有水味儿,回甘已不明显,见下图:

  

  

5、茶底见下图: 

  

  

四、总结

2017年芒嘎拉古茶云南七子饼精选布朗山古树纯料春茶发酵而成,茶汤明亮润滑粘稠度好,糯香中略带腥甜,回甘生津明显且持久,耐泡度很不错,在中段后期依然能够保持比较好的浓度和口感,尾段的甜润口感也很讨喜,整体用料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喝普洱茶近一年时间,刚开始对于熟普喝不出太多滋味儿来,现在基本上能喝出回甘来了,感觉自己的品茶能力有了一点提升,对于熟普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再接再厉吧。


作为新人,喝过的茶不多,对于各种口感的感受和描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我的测评能够帮助大家,也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谢谢。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