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易普洱茶厂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致敬易武 | 回忆普洱茶伟大的复兴时代

  每一次提到易武复兴的时候,都不得不从1994年开始。但这是一个回避不开的时间点,除了百年之前的那些辉煌岁月,易武回到整个普洱世界当中,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那一年,一个名叫吕礼臻的台湾人走进了易武,带着一群台湾人。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时代的交通状况下,从台湾来到易武会需要乘坐多少种交通工具,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但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是在没有政策壁垒和时间耽误的前提下,这也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日甚至到十天才能完成的目标。

  现在看来,这样的艰难历程充满了仪式感——正是这次从台湾茶人开始的易武之行,打开了整个当代普洱茶史上的尤其璀璨的一幕。

  易武复兴,对于整个世界的普洱茶领域来说,这可以媲美文艺复兴对于文化领域的贡献。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普洱茶这个犹如潘多拉魔盒中释放出的精灵,开始出现在整个市场上,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客观地说,这对于家装行业亦有巨大的贡献——在此之后,家庭装修的时候,加装一个茶室开始进入到中产阶级们的菜单当中,而充满中式意味的茶桌和圈椅则成为茶室中的必备品。

  写到这里,我想不得不解释一下关于这里易武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描述的易武,并非仅仅只是指的易武镇为核心的七村八寨。而是说的整个古六大茶山区域,从广义上,这里被称为易武茶区。再具体一些,是说的曼撒、倚邦、攸乐、革登、蛮砖、莽枝共六个区域,这里也是历史上传统的普洱茶最核心产区。

  这些都是现在的常识,而对于1994年之前来说,却都仅仅只是存于故纸堆上的油墨或者铅字,甚至还未被人找出来。吕礼臻们来到这里寻找普洱茶的缘由,也仅仅只是因为流传于台湾普洱茶圈的宋聘、福元昌、同庆、同兴……这些号级茶都来源于易武。所以他们来到易武,究其本质来说也是属于粉丝的朝圣之路。这个因为品饮经验而开启的旅程,最后却开启了一段普洱茶伟大的历史。

  关于吕礼臻们在易武的经历,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描述,在此也不多做赘述。这里需要说的是就在当年,吕礼臻先生遇到了当时还在坚持做普洱茶的易武乡老乡长张毅先生,1995年,以传统的手工石磨压制工艺的“真淳雅号”由张毅开始压制。

  如果说,我们以吕礼臻到访易武作为易武复兴的标志性事件,那么,1995年的“真淳雅号”则是易武复兴的标志性产品。多年之后,有香港着名茶人是这样描述这款茶的:“重新开启了普洱以古董茶为蓝图,私人定制复刻新茶的新世代。”

  此言也并非夸张。无论是“私人作坊生产”,还是“手工石磨压制的传统工艺”,还是“古树茶的原料”,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普遍以国营大厂工业化生产的90年代,都堪称划时代。可以说,从这一年开始,习惯了国营大厂产品的喝茶人重拾了建国前,用一流的原料,传统的工艺,制作力所能及中最优质的普洱茶这样一种制茶理念。最关键的是,在这饼茶后,更多人知道了易武,对不起,准确的描述是重新知道了易武。

  作为当年最负盛名的贡茶发源地,易武原本是辉煌的。“清朝早期,清政府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设立普洱府下设茶叶局,通过考察比较,认为易武百里正山的海拔、空气、温度、湿度、土壤等地质环境是最适合种植茶叶的。于是,在把易武原有的数百年的古乔木茶树保护起来,列为贡茶,仅供皇宫品茗,还召集顶级茶农和茶叶专家到易武种植普洱茶树,形成‘十万茶农进易武’的壮举。”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道光皇帝御赐给贡茶的进士车顺来“瑞贡天朝”匾额。

  1845年,普洱府为了方便贡茶,用官银修了一条宽六尺、长240公里的石板道,从易武经倚邦一直铺到普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茶马古道”。一时间易武地区商贾云集,马帮塞途,成为普洱府六大茶山中最大的制茶中心和贸易集散中心。那时易武闻名中外的大茶号就有20多家,其中一些大茶号在香港、泰国、越南等海外建有商号。

  随着时光流逝,易武渐渐没落,而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场大火,更是烧毁了老街上不少商号,关于老茶号的不少资料,也在那场大火中变为飞灰。1994年,易武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正如文艺复兴历经了两百年一样,易武复兴也并不仅仅是一蹴而就,这同样是一个历经了十数年时间的过程。

  在我们刚刚提到“真淳雅号”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一直都在其中——张毅。他的名字是书写易武复兴史、乃至普洱茶史,都不可回避的。张毅生于1941年,曾任易武乡乡长,而他对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新发掘与梳理,则更早一些。

  从搜集制作七子饼普洱茶的各种传统工具,到向老一辈健在的传统制茶老师傅们、茶庄庄主或传人请教,深入各古茶山、村寨实地考察,收集人文历史资料进行研究,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口述实录。这也是当年吕礼臻选择找张毅合作“真淳雅号”的原因——他是足够了解易武茶传统制作工艺的人。

  1996年张毅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做茶实践上面。1998年他创办了“顺时兴”茶庄,香港的一位茶商知道这一消息后,把他该年生产的春茶全部买下,协议签下后,张毅也不负厚望,用心挑选百年以上贡茶园古树春尖做原料,并以传统制茶手艺压制。这就是今天江湖上已经成为传奇的——1998年易武顺时兴号(春尖)。

  香港客商对此茶的评价是:“这就是我要找的普洱茶,犹如当年的贡茶一样,茶饼银毫显露、条索均匀、饼形周正、压制的松紧也很适度。”第一批的“98易武顺时兴号(春尖)”,因为产量极少,只知在当年香港的卖价就已极高,很多人打听未果,想来某些定藏于港台资深藏家手中,现在更是少有人喝到。

  在这之后,张毅毫无保留地把这套他从易武老茶庄老师傅那里收集整理,并归纳出来的传统工艺传授给了易武、象明、景洪、勐连等其他地区从事及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传统技术迅速普及,有资料显示,之后几年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了100余家,更带动了整个地区产业的发展。

  这是易武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之上,易武才得以如此迅速的恢复了它原本的辉煌。在此之后,随着市场对于易武认知的更深入,传奇性易武普洱茶产品亦开始愈发层出不穷,1999年陈世怀先生、太俊林先生成立的昌泰茶行出品的99易昌号,同年广东茶商叶柄怀订制的易武春秋料制成的99绿大树等等,都是市场基于对易武的理解逐渐深入,开始生产出的易武产品。

  写到这里,我们必须要说明的是,在那个时代,普洱茶的很多概念并不算完善,大多数基础概念只是基于当年的四大国营普洱茶厂的生产经验,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采摘标准的概念、炒制工艺的概念、陈化时间的概念。那个时代,甚至连干仓和湿仓的概念都还没清晰。

  正是因为这些概念在那个年代并不算清晰,而易武制茶工艺又断代了很多年,所以在那些年代制作这些茶的时候,并不算尽善尽美。在这点上,吕礼臻先生就毫不讳言的说,“其实用现在的标准再回看当年刚刚做出来的‘真淳雅号’,很多细节还是达不到要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开始,易武的普洱就永远不会有后续的发展。这一步,是易武茶的一小步,却是普洱茶的一大步。200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茶商或者企业进入到易武,随着整个行业经验的升级,刚刚我们描述的那些概念缺失逐渐开始补齐,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更是开始形成了对于未来的易武最重要的区域概念。麻黑、落水洞、刮风寨……等等名字在茶商和茶人口中开始传播,大家对于原料的理解,也开始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在这里,我们将1994年到2004年这十年,定义为易武复兴的十年,也正是这十年中构建出的产品、概念、认知、体系,带给我们现在对于易武认知的基础,以及易武茶的市场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十年仅仅也只是基础。

  真正关于易武茶区的大体上完整概念的形成,其实时间要推移到2006年,在那一年,有一本名为《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着作出版,这本书是詹英佩女士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花了数年时间,经过十多次深入茶区,与易武乡及倚邦、攸乐、革登、蛮砖、莽枝古六大茶山的村民深入交流,将那些已经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史海钩沉重新挖掘出来,最后完成了这本普洱茶史上的巨着。在这本书之后,关于古六大茶山的所有区域概念及老茶号概念,终于有了足够的理论基础。

  而在詹英佩女士进入茶山的同时,另一位未来注定要和易武抵死缠绵的人也正行走在易武的各个小区域中——2005年,在经过对易武数年的考察之后,这位名叫郑少烘的男子成立了一家将自己产品定位为“纯正易武”的茶企,他为其取名为“岁月知味”。

  那个时候,郑少烘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他只知道,他的目标是让“岁月知味”这四个字,成为未来易武茶的代名词。为了这个目标,岁月知味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深耕易武,而郑少烘先生则走遍了整个大易武茶区的各个细微产区,像个科研人员一般,研究透彻了易武茶的风土、原料、工艺、仓储。

  正是因为这样的投入和执着,十多年后,岁月知味成为了为易武茶的先行者、探索者和标准构建者。而为了对之前易武复兴时代那些先行者表达敬意,岁月知味在2019年推出年度主题产品——“致敬易武·复兴之光”。

  这是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也是对那些曾经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敬意,更是对易武复兴时代的产品的敬意。正是因为这每一点星星之火,最后才汇聚成为了这样的复兴之光。

普洱茶山逐鹿,商家必争之地为什么是易武?

      当今普洱茶三分天下:老茶、熟茶和新茶。

 

      老茶暂时稳中有进,熟茶不温不火,唯有新茶一枝独秀,一年火过一年。引发普洱茶新茶之争的根源,是原料,准确说是云南普洱茶区山头茶的原料资源。现今原料大战的焦点集中在勐海、勐库和易武三个核心茶区。


  战国时期,金戈铁马争霸天下,英雄逐鹿天下,作为兵家,,有一些地区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这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云南普洱的易武茶区近些年茶叶热,作为普洱茶原料争夺大战的核心茶区之一,每年都有很多的茶客到易武古镇去朝圣,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

 


  易武每年茶叶价格不论树龄大小,茶叶价格都非常的坚挺,很多不知道的人觉得其中炒作因素肯定是主要原因,但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喝到易武等级的茶叶,基本都是非常懂她并且喜欢她的人。

 

  易武之所以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至少有三个理由:

 

  一、口感

 

  首先、口感温和,滋味饱满。易武茶被誉为普洱茶茶后,其独特的香扬水柔,一直是公认的。也有人将易武茶比喻为母亲的怀抱,温柔而博爱,喝易武就是喝她的柔和醇厚。随着养生意识的提高,大家的饮食习惯也越来越偏清淡,茶叶也是一样,宜淡饮,对于老茶客来说,淡茶不如喝白水。然而易武茶虽柔和清爽,但茶汤中的香气滋味都非常的饱满,这便成了健康饮食文化中的首选茶品。

 

  二、陈化

 

  其次,后期陈化口感变化层次丰富。易武茶具有很高的后期陈化品饮价值,其口感在陈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独树一帜,深得老茶客的喜欢。

2003年福海茶厂易武正山银毫沱茶

(点击可了解详情)

 

  三、历史

 

  最后,悠久的历史渊源。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易武茶在清朝被列为贡茶。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所产的以早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作为朝廷进贡之用。易武制茶历史较长,并且其制作的经验非常丰富,也使易武茶的外形及口感保持非常独树一帜的风格。

 

  易武茶是柔的代表,是经得住时间及众多茶客考验的茶,喝茶是一个不断寻找契合自己口感的过程,易武茶也许之前喜欢,后面就慢慢的喝其他山头,转一圈最后还是会回到易武。当然茶品很多,只喝一种茶总归觉得有些单调,喜欢当然不代表天天喝,只是会有一种在喝到的时候喜欢罢了。

 

  【附】:易武茶的原料:

 

  1、易武台地茶

 

  易武台地差价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树龄,台地茶也看树龄的,易武台地的龙头,当属易武老街这一片,海拔,树龄都够。海拔低的地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就是橡胶林对茶树的影响,硫磺粉、农药、除草剂。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橡胶树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所以这个海拔以上的无需担心。

 

  2、易武古树茶

 

  易武茶农,主要民族就是汉族和瑶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较早,产量较大的,基本都是汉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树、田坝。这些寨子有个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艺成熟。在06年大树茶价格暴涨之前,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很简单的道理,翻山越岭、爬树钻洞,弄回来一点茶,卖不了几十块钱,那么还不如让它在山上荒废了。

 

  瑶族寨子比较有名的当属刮风寨、弯弓大寨,但是弯弓大寨是没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瑶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弯弓大寨的茶价暴涨,引来附近烂田村村民眼红,发生大规模械斗数起,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由于烂田村本身种有很多小树,这就是为什么买弯弓认准瑶族丁家寨的原因。

 

  刮风寨,属于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个瑶族寨子,时间大约也是06以后,寨子周围也是没多少茶树的,刮风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树,从寨子出发,步行3个小时以上,茶王树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这片茶园中有一棵大约2人合围那么粗的大茶树,听说是影响刮风寨农民种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脑子里大多会涌现这么几个词:易武正山、麻黑、刮风寨,一年前,提起弯弓还都挺神秘,偶尔朋友问我喜欢易武哪里的茶,我会回答:薄荷塘、白茶园、同庆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晕了,偶尔说到麻黑算易武二线名寨,更是遭拍砖无数。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呢,下面我为大家慢慢道来。

 

  这种现象,代表了易武茶几个不同的开发阶段,而广大易武茶爱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节奏。众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厂茶时代,大厂、大品牌,意味着大量,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也只有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能够满足。为了生活,易武也开辟了很多的台地茶,由于远离大城市,山上缺乏能开设大型工厂的土地资源,这样易武茶远离城市、远离工厂、运输成本高,供销系统收茶意愿不强,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声名不显。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厂偶尔会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样的台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号、绿大树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大树茶的发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树、高山寨这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寨子,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风寨、瑶族丁家寨,由于没有种茶传统,古人遗留的茶园大多远离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寻到好茶树,也无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这一阶段,易武地区以麻黑为代表的汉族寨子,加强茶园管理,不断提高加工工艺,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欢,量价齐飞。当大树茶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更偏远一些的刮风寨、丁家寨的农民,也就顺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卖茶的队伍中来。只是初期阶段,没有成熟的制茶技术,甚至连杀青的铁锅都没有,怎么办?用炒菜的小铁锅呗,大家别笑,老班章也是这么来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没黑点(炒焦了)茶商还不认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铁锅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讲究,也不怎么洗锅,这样出来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会满意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某些朋友晒十年八年的纯料刮风寨的可信度?

 

  归纳一下,建国后易武茶第一阶段,台地茶时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时代。第二阶段,古茶园大树茶时代,这个时代离我们比较近,我再补充一些。随着易武大树茶量价齐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对茶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矮化(提高产量、方便采摘)采摘频率提高(发多少采多少、提高产量),开辟新茶园(小茶树)等等,不可避免的带来茶水厚度、滋味变弱,原料的纯度更难保证。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远的刮风寨、丁家寨等瑶寨。前文提到工艺问题,某段时间易武茶有个词叫瑶味,实际上就是工艺问题,炒完菜的锅子马上炒茶叶,当然有味道了,在金钱的鼓舞下,瑶族兄弟开始进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园,刮风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树,更远的冷水河的茶树,就进入开发阶段了,更晚一些,弯弓、一扇磨也同样进入开发阶段。在外来茶商指导下,工艺日渐成熟,自此,瑶汉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园大树茶时代就完美了。也就引来更多茶客对易武茶的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刮风寨周边几个茶园,原本品质就差异性大,加上历史上刮风寨与山背后的老挝来往密切,小茶树的种植,加上老挝的边境茶的入市,混乱。种种情况叠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处,原始森林里零散种植的茶树进入视线,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未开发,与其它各种植物混生,我们称之为杂木林。由于这部分茶树,大多划归国有原始森林,也叫国有林。那么,可以说,顶级易武茶,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林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庆河、薄荷塘等。

普洱茶山逐鹿,商家必争之地为什么是易武?

当今普洱茶三分天下:老茶、熟茶和新茶。

      老茶暂时稳中有进,熟茶不温不火,唯有新茶一枝独秀,一年火过一年。引发普洱茶新茶之争的根源,是原料,准确说是云南普洱茶区山头茶的原料资源。现今原料大战的焦点集中在勐海、勐库和易武三个核心茶区。


  战国时期,金戈铁马争霸天下,英雄逐鹿天下,作为兵家,,有一些地区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这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云南普洱的易武茶区近些年茶叶热,作为普洱茶原料争夺大战的核心茶区之一,每年都有很多的茶客到易武古镇去朝圣,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

 


  易武每年茶叶价格不论树龄大小,茶叶价格都非常的坚挺,很多不知道的人觉得其中炒作因素肯定是主要原因,但真实的情况是只有喝到易武等级的茶叶,基本都是非常懂她并且喜欢她的人。

 

  易武之所以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至少有三个理由:

 

  一、口感

 

  首先、口感温和,滋味饱满。易武茶被誉为普洱茶茶后,其独特的香扬水柔,一直是公认的。也有人将易武茶比喻为母亲的怀抱,温柔而博爱,喝易武就是喝她的柔和醇厚。随着养生意识的提高,大家的饮食习惯也越来越偏清淡,茶叶也是一样,宜淡饮,对于老茶客来说,淡茶不如喝白水。然而易武茶虽柔和清爽,但茶汤中的香气滋味都非常的饱满,这便成了健康饮食文化中的首选茶品。

 

  二、陈化

 

  其次,后期陈化口感变化层次丰富。易武茶具有很高的后期陈化品饮价值,其口感在陈化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独树一帜,深得老茶客的喜欢。

2003年福海茶厂易武正山银毫沱茶

(点击可了解详情)

 

  三、历史

 

  最后,悠久的历史渊源。易武历史上因茶而兴,易武茶在清朝被列为贡茶。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而易武所产的以早春茶为原料蒸压精致的上乘普洱茶作为朝廷进贡之用。易武制茶历史较长,并且其制作的经验非常丰富,也使易武茶的外形及口感保持非常独树一帜的风格。

 

  易武茶是柔的代表,是经得住时间及众多茶客考验的茶,喝茶是一个不断寻找契合自己口感的过程,易武茶也许之前喜欢,后面就慢慢的喝其他山头,转一圈最后还是会回到易武。当然茶品很多,只喝一种茶总归觉得有些单调,喜欢当然不代表天天喝,只是会有一种在喝到的时候喜欢罢了。

 

  【附】:易武茶的原料:

 

  1、易武台地茶

 

  易武台地差价很大,差在哪里呢,一是海拔,二是树龄,台地茶也看树龄的,易武台地的龙头,当属易武老街这一片,海拔,树龄都够。海拔低的地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就是橡胶林对茶树的影响,硫磺粉、农药、除草剂。由于在海拔900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橡胶树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所以这个海拔以上的无需担心。

 

  2、易武古树茶

 

  易武茶农,主要民族就是汉族和瑶族。易武名寨很多,成名较早,产量较大的,基本都是汉族寨子,譬如高山、荒田、曼秀、麻黑、落水洞、大漆树、田坝。这些寨子有个共性,就是交通便利、工艺成熟。在06年大树茶价格暴涨之前,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刮风寨、弯弓、薄荷塘、同庆河这些地方的茶,是不具备经济价值的,很简单的道理,翻山越岭、爬树钻洞,弄回来一点茶,卖不了几十块钱,那么还不如让它在山上荒废了。

 

  瑶族寨子比较有名的当属刮风寨、弯弓大寨,但是弯弓大寨是没有人居住的,只是由瑶族丁家寨管理。由于弯弓大寨的茶价暴涨,引来附近烂田村村民眼红,发生大规模械斗数起,经调解,划走三分之一归烂田村,由于烂田村本身种有很多小树,这就是为什么买弯弓认准瑶族丁家寨的原因。

 

  刮风寨,属于较早被大家熟悉的一个瑶族寨子,时间大约也是06以后,寨子周围也是没多少茶树的,刮风寨最好的茶,出自茶王树,从寨子出发,步行3个小时以上,茶王树这个名字的由来,源自这片茶园中有一棵大约2人合围那么粗的大茶树,听说是影响刮风寨农民种地,在80年代砍掉了。

 

  大部分茶友,提起易武茶,脑子里大多会涌现这么几个词:易武正山、麻黑、刮风寨,一年前,提起弯弓还都挺神秘,偶尔朋友问我喜欢易武哪里的茶,我会回答:薄荷塘、白茶园、同庆河、一扇磨。然后大家都晕了,偶尔说到麻黑算易武二线名寨,更是遭拍砖无数。这到底是个神马情况呢,下面我为大家慢慢道来。

 

  这种现象,代表了易武茶几个不同的开发阶段,而广大易武茶爱好者信息不那么跟得上节奏。众所周知,普洱茶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是大厂茶时代,大厂、大品牌,意味着大量,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也只有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能够满足。为了生活,易武也开辟了很多的台地茶,由于远离大城市,山上缺乏能开设大型工厂的土地资源,这样易武茶远离城市、远离工厂、运输成本高,供销系统收茶意愿不强,在90年代以前,易武茶声名不显。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各大厂偶尔会做一批易武正山字样的台地茶,在90年代后期的普洱茶市场备受追捧,台湾茶商同期进入易武,收料定制。99易昌号、绿大树这些定制茶,在03年后大放异彩,拉动了易武大树茶的发掘。麻黑、落水洞、大漆树、高山寨这些交通较为便利的寨子,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同期,刮风寨、瑶族丁家寨,由于没有种茶传统,古人遗留的茶园大多远离村寨,即便有外地茶人寻到好茶树,也无人加工。所以知之者少。

 

  这一阶段,易武地区以麻黑为代表的汉族寨子,加强茶园管理,不断提高加工工艺,赢得了广大茶友的喜欢,量价齐飞。当大树茶价格达到一定高度后,更偏远一些的刮风寨、丁家寨的农民,也就顺理成章的加入到采茶卖茶的队伍中来。只是初期阶段,没有成熟的制茶技术,甚至连杀青的铁锅都没有,怎么办?用炒菜的小铁锅呗,大家别笑,老班章也是这么来的,09年以前的老班章,没黑点(炒焦了)茶商还不认呢,都知道老班章是小铁锅炒茶。加上民族兄弟大多不太讲究,也不怎么洗锅,这样出来的茶,我想大家都是不会满意的。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点,某些朋友晒十年八年的纯料刮风寨的可信度?

 

  归纳一下,建国后易武茶第一阶段,台地茶时代,也就是易武正山时代。第二阶段,古茶园大树茶时代,这个时代离我们比较近,我再补充一些。随着易武大树茶量价齐升,麻黑、落水洞等交通便利的寨子,对茶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矮化(提高产量、方便采摘)采摘频率提高(发多少采多少、提高产量),开辟新茶园(小茶树)等等,不可避免的带来茶水厚度、滋味变弱,原料的纯度更难保证。收料人的目光,于是投向更偏远的刮风寨、丁家寨等瑶寨。前文提到工艺问题,某段时间易武茶有个词叫瑶味,实际上就是工艺问题,炒完菜的锅子马上炒茶叶,当然有味道了,在金钱的鼓舞下,瑶族兄弟开始进入深山,管理古人留下的古茶园,刮风寨的茶坪、白沙河、茶王树,更远的冷水河的茶树,就进入开发阶段了,更晚一些,弯弓、一扇磨也同样进入开发阶段。在外来茶商指导下,工艺日渐成熟,自此,瑶汉一起努力,易武古茶园大树茶时代就完美了。也就引来更多茶客对易武茶的追捧,价格越来越高,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刮风寨周边几个茶园,原本品质就差异性大,加上历史上刮风寨与山背后的老挝来往密切,小茶树的种植,加上老挝的边境茶的入市,混乱。种种情况叠加,茶商的目光投向大山的更深处,原始森林里零散种植的茶树进入视线,原始森林里的茶树,大多是明朝以前留下,久未开发,与其它各种植物混生,我们称之为杂木林。由于这部分茶树,大多划归国有原始森林,也叫国有林。那么,可以说,顶级易武茶,慢慢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国有林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同庆河、薄荷塘等。

本文来源资深茶人投稿,佚名,图文整理:小茶胡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