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春名山在哪里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4 秒)

澜沧古茶:好熟茶价值回归,底气到底在哪里?

  近日,南宁茶博会上,澜沧古茶一件标价10万元不议价的2009年乌金被藏家买走,引发了广泛关注。

  乌金的再度火热,可见价值非同一般,也表明这是好熟茶的价值回归,好熟茶的春天来了。好的熟茶难得,市场的需求还很巨大,凡是好喝的必定是稀缺的,凡是又好又稀缺的必定是受追捧的。


  熟茶的春天已经到来,底气到底在哪里?

  熟茶的诞生,一开始是满足口感、滋味方面的需求,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熟茶出口到法国,被法国人甘普尔先生委托权威医学机构做了临床试验,被证实了熟茶在降血脂、血糖方面功效显著以后,人们发现熟茶还可以满足健康方面的需求。当年,埃米尔医生报告一经公开,云南熟茶都卖进了药店里。

  随着普洱茶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市场逐渐从混沌走向澄明,消费者的认知也逐渐趋于全面而理性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于是中期茶、熟茶在普洱茶的消费领域迅速升温,尤其是熟茶。

  普洱熟茶、老熟茶在消费领域的迅速升温,熟茶的价值回归,是消费者认知升级使然,也是市场消费升级使然,更是熟茶、特别是真正的好熟茶本身价值使然。

  而越来越多茶企,也认清了普洱茶市场要想健康发展,每年生产出来的茶叶,必须是高品质的茶品,大部分即时品饮消耗,另一部分用来仓储陈化而提升价值。于是,茶企开始提升熟茶发酵技术,选取更优质的原料,优化熟茶的香气、滋味、口感,做出高品质的熟茶产品,让消费者学会品鉴熟茶,发现熟茶之美。

  普洱茶消费的3.0时代 让好熟茶火起来

  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在普洱茶市场中,同样是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驱动着产业结构调整。茶饮从基本解渴需求向品茶需求转变,是普洱茶消费的1.0时代;从品饮需求向健康需求转变,是普洱茶消费的2.0时代;从健康需求向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转变,是普洱茶消费的3.0时代。

  如今,中国有超过2亿的新中产阶层,他们对生活品质有追求,也有态度,有购买能力也更愿意去选择高品质的商品,包括更佳口感、更有品质的茶产品。

  当不断升级的普洱茶消费者开始对熟茶提出了更高的品质需求,少数有先见之明的茶企也从熟茶的原料和工艺上做了提升,生产出优质的熟茶,并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澜沧古茶,是高品质熟茶生产之先行者。早在1999年,就用古树茶原料发酵熟茶0085沱,如今已成为绝唱。近年来,澜沧古茶每年都推出高品质熟茶,如澜沧古茶熟茶的扛鼎之作:乌金和春億熟茶;名山古树熟茶:0085、邦崴熟茶、易武熟茶、曼弄熟茶、大班章熟茶;拼配古树熟茶大马帮熟茶、古木兆春熟茶;宫廷古树熟茶传奇88、五十周年纪念饼等;特色“澜沧味”熟茶八五老茶头、老特、紫龙圆熟茶等,品牌熟茶独特的“澜沧味”气质名声愈响,奠定了澜沧古茶熟茶行业翘楚的地位。

  熟茶扛鼎之作

  这是在澜沧味整个体系中,充满了精神崇尚、凝炼了匠艺风格的代表,它们给予古茶人的,是坚韧、大爱的气质风骨。


  1 乌金

  乌金在普洱茶行业里应该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它的出现奠定了澜沧古茶高端熟茶在业内的地位。第一代乌金(2002年)存量太少,只被少数骨灰级藏家收藏,市面上难觅踪影。第二代乌金(2009年)因为总量太少,上市后很快售罄,更创造了现代普洱茶史上首款当年压制,当年零售价每公斤突破千元大关的神话,称其代表了现代普洱茶熟茶的发展方向。2018年,2009年乌金9年以来品质一直在稳步转化提升,突破20000元一公斤。2016年乌金,以“重器”之名在人民大会堂发布,“乌金”之名家喻户晓,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2 春億熟茶

  春億,以事茶五十余年的“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茶妈妈杜春峄之名命名,采用景迈山古茶林中最顶级原料发酵制作,是茶妈妈匠艺和情感最为凝聚和牵挂之所现。春億熟茶一共出品两代,第一代为2011年春億熟茶,是公司经历景迈山60年来难遇大旱之后特别启用原料仓中景迈山古茶林顶级原料制作,寓意春回大地,意满茶山,长久安适。2018年,茶妈妈荣获“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荣誉,为作纪念,也为回馈古茶会员对品牌的支持,推出第二代春億熟茶。

  2011年春億熟茶


  2018年春億熟茶


  名山古树熟茶

  云南澜沧江流域上中下游三个普洱茶主产区,林立众多有鲜明特色的古茶林。澜沧古茶常年寻味问茶,在各大名山建立了百余个初制所,对鲜叶特性的把握、对原料制作的标准、对原料储备的用心,加上发酵工艺与拼配技术的优势,让名山古树原料制作的高端熟茶,成为“澜沧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 0085

  作为景迈山古树熟茶标杆,0085是景迈古树熟茶的代名词,醇厚、绵滑、饱满,韵长且厚,有资深茶友高调的评论说澜沧古茶的0085是市场上一款很难得而没有争议的好熟茶,被誉为“普洱茶中的瑰宝”。

  2 曼弄熟茶

  2003年,澜沧古茶就认识了曼弄山优异的生长环境和高质量的古树群落,成为首家进入曼弄茶山的茶企。2006年,曼弄茶山进行欧盟有机认证(IMO认证),应欧盟专家要求,品牌做了大胆尝试,用这里的古树料进行发酵,并于2007年以“有机熟茶”之名推出市场,成为澜沧味熟茶体系中的经典之一,也由此建立了澜沧古茶曼弄古树熟茶的标准。此后,澜沧古茶于2014年推出曼弄有机熟茶,2018年推出曼弄熟茶,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纯浓馥郁的香气,绵厚细腻的汤感,醇甜饱满的滋味,及熟茶少有的回甘生津之感。

  3 大班章熟茶

  班章是当代普洱茶最为知名的产区之一,其浓、强、酽的特性,为一些喜爱味蕾挑战的人们追随。澜沧古茶于2009年推出首批班章生茶茶品,因用料纯正讲究,制作工艺成熟严谨,深受茶友喜爱。2017年4月,澜沧古茶以自身熟茶制作的强大优势,以大班章茶区的发酵,开品牌在此茶区产品加工历史的先河。

  4 邦崴熟茶

  邦崴山是澜沧江畔很早就人工植茶的古老原始沃土,也屹立着证明茶树起源中国的邦崴茶王树。2017年3月,澜沧古茶首次推出邦崴熟茶,是品牌继景迈和曼弄古茶山后,再次打造的纯料古树熟茶产品。

  5 易武熟茶

  易武熟茶因其发酵难度大,市场上鲜有同类茶品。澜沧古茶制茶匠人经多年深入掌握的易武茶区茶性,结合纯熟的发酵工艺,将易武古茶的香、柔、甜、滑延续在这款熟茶之中,使其以“香(香韵馥郁)、柔(稠滑细柔)、甜(醇甜生津)、润(甘润绵长)”,带给爱茶人舌尖味蕾上的全新体验。

  拼配古树熟茶

  熟茶的拼配是一种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技术活,与制茶匠人对茶的判断与理解息息相关。这种理解,需要长时间的浸润积累与潜心专研。

  澜沧古茶制茶匠人茶妈妈拥有超半个世纪的制茶经验、四十年的发酵经验,她对普洱茶万千茶山茶质茶性的把握,对茶性的领悟,对技艺的钻研,保证了每一款名山拼配古树熟茶经过制茶匠人的选择、雕琢、弥补、尝试,不失其长,却补其短,让茶品更加温润协调,适口怡人。这种协调感是制茶匠人常年经验总结和感悟中的智慧结晶,是高超拼配技术结出的“硕果”。


  1 大马帮熟茶

  大马帮,熟悉澜沧古茶的茶友都熟悉其特殊的含义,也对三代大马帮生茶印象深刻。2017年8月,品牌推出首款大马帮熟茶,以风格迥异的古茶山原料发酵,拼配出的“澜沧味熟之美与和之美“的典范,预示“一带一路”上开创出普洱茶经典。

  大马帮熟茶精选澜沧江流域临沧、思茅、版纳三大古茶区内勐库、邦崴、蛮砖、倚邦、易武古茶山所产之古树茶为主料,原料来自不同茶区、不同山头、不同品种,涵盖了普洱茶大叶种三大种类的名优树种,是一款多茶区、多山头、多品种揉和的高端古茶调制拼配熟茶。

  2 古木兆春熟茶

  所选原料来自澜沧江流域普洱茶三大主产区古老名山,精选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古树春茶为主料,调入曼弄、布朗、邦崴以及临沧茶区等古树原料。原料于2010-2017年8年间积累,在此期间分批适度发酵,精选高等级紧细匀嫩原料,调入细嫩宫廷级原料,精心存放养护,确保充分合理转化。

  宫廷古树熟茶

  宫廷普洱茶,以水浸出物高、汤质甘润、香气丰富、茶韵长、生津快等特点而著称。宫廷熟茶,在澜沧古茶熟茶体系中占了很大比例,除去春億熟瓜这一旗帜性的珍品外,还有传奇88、五十周年纪念饼、一团和气、龙柱擎天节节高、女儿贡饼、宫廷丹珠等,每一款都各有特色。

  1 传奇88

  澜沧古茶宫廷级古树熟茶中,传奇88是不得不提的一款。其源于2005年创建的0088系列,是澜沧古茶独特的宫廷级别的古树熟茶,澜沧古茶宫廷熟茶中的代表。选用景迈、曼弄宫廷级、女儿级细嫩原料发酵而成,目前已出品了2013年、2015年、2017年共三代。

  2017年传奇88


  特色“澜沧味”熟茶

  1 老特

  “老特”在“澜沧味”体系中表示一种持久的“陈香韵”,一种融在茶汤之中,喝得到的“香”之味觉。

  1999年发酵、2001年出品的“普洱芳沱”,其因为原料级别为特级,所以被古粉称为“老特沱”,在众多茶友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2011年老特沱

  “老特”的原料来自于一个尚未被开发的神秘古茶区。2014年,品牌再次选用这个独特古茶区的健硕肥壮的原料进行发酵,压制成传统的七子饼,并通过原产地储存,经时光二次酿造,于2018年11月以“1966老特”之名推出市场,致敬时光。

  2018年1966老特饼


  2 紫龙圆熟茶

  紫芽茶内含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有很突出的防辐射等保健功效,但却让发酵时间、温湿度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前人从未有过用“紫芽”为原料的熟茶发酵工艺流程的记载,艺高人胆大,面对发酵过程中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老茶人最终降服了这条霸气而刚烈的“紫龙”,制作出这款别具特色的功效性熟茶。

  2016年紫龙圆熟茶


  3 八五老茶头

  老茶头,醇之口感的代表作。不同于市场上因发酵失败碳化的寡味茶块,澜沧古茶的老茶头产品,为古树原料发酵过程中较整个发酵堆子中更为细嫩的芽叶,因糖分、果胶等成分较多,而导致的原料黏连难以打散。其丰富的析出物,无论泡饮,抑或煮品,都能让人体味到难以忘怀的绵滑香糯。2011年古韵金砖是品牌推出的第一款老茶头产品,又于2013年出品八五金砖老茶头,2016年推出八五老茶头。

  2016年八五老茶头


  好的熟茶难得,市场需求巨大。澜沧味,千滋百味,是当我们真正喝到口中时,那种给口腔带来的令人长久难以忘怀的愉悦感。

  “澜沧味”熟茶火起来的原因,不仅包括熟茶适饮范围更广,更与当下人们追求健康、古茶匠人坚持出品高品质熟茶和制茶技艺不断改进、众多古粉多年品饮累积的口碑密不可分。

  我们相信,如今的“熟茶热”不仅是价值的回归,更是普洱茶未来长期发展的趋势,其即时品饮及市场流通性,将创造巨大的市场价值。澜沧古茶,也会继续出品更多高品质、高价值、叫好又叫座的熟茶产品,给广大茶友带来味蕾的体验、健康的享受。

  好茶,让人在时间的味道里流连;好的熟茶,让人在回味中岁月留金。

最早介绍茶文化的《荈赋》中产茶的“灵山”在哪里?

  杜育塑像。

  陆羽《茶经》。

  清嘉庆版《华阳国志》

  文/王克明

  晋代诗人、文学家杜育(?-311年)写的《荈(chuǎn)赋》,是我国重要的茶文化史料,第一次记载了满山满坡的茶园,第一次写到饮茶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的感受。后世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多次引用《荈赋》内容。

  赋中描写的灵山,历来受到茶史研究者的重视。那么,灵山究竟在哪里呢?


  杜育与《荈赋》

  《荈赋》从茶的产地、采摘、冲泡至饮用,较为全面地描述了茶的生产过程,其赋曰: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荈赋》理解起来有点费劲,翻译过来就是:

  钟灵毓秀的灵山,是奇异特产钟爱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盛的荈茶,沿着山谷一直弥漫到山岗。承载着丰沃土地的滋润,享受着阳光雨露的孕育。待到初秋,农闲之时,结伴同行,上山采摘,精心制作。煎茶就用岷江水,只取上游流下的活水清流。品茶的器具,要选择陶瓷制品,那是出自东边浙江一带的越窑陶瓷。酌取茶汤的瓢,是用匏瓜做成,样式就如周朝祖先公刘做的那样。茶汤刚煎好时,茶沫下沉,白华上浮。靓丽犹如积雪,灿烂好似春花。有淳厚的茶汤,与色如青霜的浮华相应和,白黄相间。饮后神清气爽,困倦顿消,慵懒尽除。


  《荈赋》的几个第一

  《荈赋》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第一篇介绍茶文化的专题文章,对茶的产地、生长环境、采收、饮用、择器、用水、饮茶功效等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绘,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饮茶之道与饮茶境界。

  《荈赋》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摘,第一次写到陶瓷最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第一次归纳了茶在情感方面的效用,即调神和内,解倦除慵。

  因为《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陆羽在《茶经》的“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3次使用《荈赋》的论述作为茶经的用典,可见《荈赋》对《茶经》写作的影响之深。

  苏东坡在《寄周安孺茶》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吴淑所作《茶赋》中,也对杜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杜育与陆羽摆在了并肩的位置。

  从《荈赋》与《茶经》的篇章和结构来看,《茶经》是对《荈赋》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昔日灵山今何在?

  《荈赋》中描绘的1700年前就“厥生荈草,弥谷被岗”的灵山在何处?至今未见到确切记载。

  茶史专家朱自振在《茶史初探》中,讲到三国两晋时期产茶史料时,再次提到《荈赋》,肯定了至迟在晋时茶树种植就有一定发展了。

  《茶史初探》中写道:“灵山是指什么地方?现在无从查考。不过,笔者从《宜兴县志》中偶尔发现,这首诗和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杜牧的《题茶山》等诗,都作为歌咏宜兴或宜兴人的作品,而收诸该志的‘艺文’部。如果不是《宜兴县志》编纂搞错,那么这一线索也可证明,两晋时在宜兴的某些山岭,其植茶也相当兴盛了。”

  从上述中可知,朱自振对《宜兴县志》的记载是持有疑问的。他赞赏了《荈赋》对晋时产茶盛况的记载,而对灵山是在宜兴的说法并不支持。

  那么,《荈赋》灵山今何在?“水则岷方之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煮茶或用岷江水?

  清人严可均辑纂的《全晋书》中记载:“(杜)育,字方叔,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

  从杜育的任职经历可见,他到过的地方应该很多。《荈赋》所述的“水则岷方之注”,是说煮茶要用岷江水,可见,杜育是有机会在煮茶时用上岷江水的。

  正因为这样,如果杜育在宜兴品茶也用千里之外的岷江水,是不现实的。所以,杜育品茶和《荈赋》的创作应该在岷江附近,他所见到的“灵山”也应在岷江附近。而在岷江边品茶,用“出自东隅”的陶器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水与茶的关系。有“茶仙”之称的清代陆廷灿,在其《续茶经》“伍·茶之煮”中说,陆羽尝谓:“‘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论诚妙。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耶?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袪宿疾’是也。”

  就《荈赋》中的“灵山”与“岷方之注”而言,结合“水土相宜”的特点,“灵山”只能位于岷江边。


  汉嘉郡地有灵山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嘉县郡治。故青衣羌国也……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其山上合下开,水出其间,至县东与青衣水合,东入于江。土地多山,产名茶。灵山下有灵关,在县北六十里。有峡,口阔三丈,长二百步。关外即夷邑。”

  晋时的汉嘉县,在今四川雅安市,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置,属益州。辖境约为今四川雅安、芦山、名山、宝兴、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

  从“沫水从岷山西来,出灵山下”,可见灵山可能就是雅安的灵关处,今宝兴县有灵关河、灵关镇。这里地属龙门山区,再从“土地多山,产名茶”可见这里在西晋时期就是蜀茶产地之一。在这里,“灵山”和弥谷被岗的“荈草”都能找到出处。

  今宝兴县青衣江支流灵关河畔有灵关镇,距岷江直线距离有100多公里,在灵关河边品茶,要用二三百里外的岷江水,似无道理。


  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西汉时期的扬雄,在赞美成都的《蜀都赋》中写道:“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皋弥望,郁乎青葱,沃野千里……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

  古人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古地图以左为东,以右为西,“灵山揭其右”指灵山标示蜀都之右翼,即灵山在蜀都的西面;“离堆被其东”是指蜀都在离堆的东面。

  离堆为都江堰分水入平原之门户,《史记》中“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即是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绍,“离堆”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代称。

  “离堆被其东”,是指沿着都江堰浇灌的膏腴之地一路向东为蜀都。从“灵山揭其右,离堆被其东”可见“灵山”与“离堆”方位并列。

  《太平环宇记》在“永康军(辖地同于今都江堰市)”条目下有:“通灵山,周地图云上有通灵寺,因名。”《乾隆灌县志》有“(县治)其自西迤北则有灵岩山”。这几条信息,将“灵山”共同指向同一个地方:都江堰市的灵岩山。


  灵岩山上梨儿茶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岸,为玉垒山主峰,山上灵窦泉水清冽甘甜。唐初,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山,修建寺庙,名曰灵岩寺。1000多年来,香火不断,传承至今。

  灵岩山及其周边山脉历来是茶叶产地,其地理条件也正合茶树生长所需的“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良好生态环境。

  灵岩山所在的都江堰市河东地区,在唐代为彭州所辖的导江县,自古产茶,且品质优良,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有“彭州上”的记载,将灵岩山所在的彭州茶叶列为上品。

  五代时,毛文锡在《茶谱》中记载:“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号),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彭州的灌口,为今都江堰市的灌口街道及龙池镇一带,灵岩山今属灌口街道灵岩社区。

  灵岩山一直是茶叶的重要产地。都江堰市档案馆收藏的1982年《灌县农业区划资料》中,就有关于灵岩山有古老茶树的记载:“灌县大茶树——梨儿茶(这次资源调查中发现,海拔980米以上),这类茶树较为古老。现已发现5株在同一地内,其中最大的一株,离地25厘米处直径56厘米,胸径20厘米,树高6.2米,树冠宽3.3米,叶大(形如梨叶,当地人称梨儿茶),芽头重(未作定量分析),发芽早(在当地要比其他小叶种提早10天采摘),枝条粗壮(发现前当地社员隔年进行了一次边茶采割)。其他尚未详查,有待今后组织人力继续资源调查。”

  这种梨儿茶,特点是叶大笋长。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对《茶经》中“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阐述时说:“‘笋者’是笋状芽,它的特点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的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这种芽叶,持嫩性强,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居上。”这是否就是《荈赋》中弥谷被岗的“荈草”呢?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将西晋杜育《荈赋》与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一并收入《方物记》中,明确了《荈赋》描写的是蜀山景色。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蜀地宝藏

  信息贵在分享,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当普洱茶只剩下名山,六百万茶农何去何从?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福音

今天这个话题,我想了很久,虽然可能会有很大争议,但是毕竟是六百万茶农衣食所依,该说还是得说。

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因为种种原因,所有资源过度向少数几个名山集中,这种畸形的发展必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尤其在大的市场环境冷清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整个行业荒芜倒退的系统性风险。

做茶人的耻辱

做普洱茶这些年,有欣慰也有耻辱。

从好的方面来说,在工艺方面,批评伪专家的种种错误工艺,在藏养方面,提倡科学藏养等等。具体细节不讲了,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茶人茶友认可这些观念,体验到了古树普洱的真正魅力,避免了巨大的损失。

但有一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引以为耻。这么多年未见有任何好转,乃至伴随直播兴起,越演越烈,甚至严重威胁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现在市场冷清的情况下,也严重威胁到广大茶农的基本收入。

这就是:

始终无法打破市场对名山的迷信。

请注意,我这里并没有说名山不好,也没有说名山都是浪得虚名,实际上普洱茶随着名山古树兴起,大多数名山的名气都是建立在茶友们口碑的基础上的,虽然有点炒作不可避免,但是总体上还是名副其实的。

我这里说的是“迷信”,就是不谈环境,不谈茶树,不谈茶质,不谈工艺,不谈藏养,不谈品鉴,盲目追求所谓的名山,追求那几个字,这种愚昧盲从的行为。

这种迷信为普洱茶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今年这个情况尤其严重,已经到了严重威胁行业生态的地步。


马太效应

大家都知道现在整个市场大环境不好,茶叶并不好卖,可是真正的名山尖货还是完全不愁卖的。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也做这种顶流的名山古树,只是因为我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不怎么宣传,这种就是多试几家茶农,确认一下茶地和工艺的事儿,两天就能完成,没多大技术含量。

找到一些真正有特色的,品鉴上不低于名山的非名山,让茶友得实惠才是真本事。那要看你对整个产区的理解,对山场小环境和树种的理解,还要看如何利用工艺发挥原料优势,这个就不是谁都能玩的了,这才是我们的正途。

我本来想着今年市场这么差,名山能不能谈谈价,博一点利润空间,答案是基本不可能。无论是曼松古树,还是冰岛古树,都不太接受议价,看着面子可以给你优先,如果你实在不确定,那就麻烦边上让让,等下一批。

另一方面,普通茶山的茶农是真的难,有的寨子好多天都没一个进来的茶商,有的寨子我都不敢去,怕茶农太热情,满怀希望,我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有愧疚。

云南并不是只有年入千万的老班章,大量的是年入几万甚至一两万的普通茶农。几万块钱不够老班章豪宅装个电梯,可是却是这些茶农一整年全家老小的衣食所系。


如果可以选,我宁愿用收冰岛老寨和曼松古树的钱去收这些普通茶山的茶,那样可以帮到很多人,但是市场不同意,我也能力太有限,每年做个几吨纯料非名山古树就到头了,再多我也消化不了。

马太福音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有的人说这是品牌效应,也可以这么说,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品牌效应,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不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说早期名山的出现,对整个普洱茶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拉动作用,现在畸形发展的名山效应,已经成了普洱茶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消费名山的逻辑

既然名山茶本来也不错,但为什么说是迷信?因为很多人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完全就是追慕价格,追慕有钱人,追慕一个名字而已。

有钱又有品味的人有没有?有,很少。大部分是不懂的。

其实接触多了你就明白,咱们这块土地上,文化是稀缺品,有钱人花钱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就两条:买贵的,买有名的。

如果都是有名的,就买更贵的。比如班章和景迈都有名,那必然买班章,因为景迈太便宜了。

如果都很贵,就买更有名的。比如薄荷塘和多依树都很贵,买薄荷塘,因为别人不知道贵怎么办。

这个逻辑的来源是什么呢?来源就是不懂,怕别人说自己不懂。

因为不懂,所以找了两个看似最坚实的理由,有钱人的消费逻辑就是这么简单,可以套用在所有领域。

在品牌比较成熟的领域,有钱人这种选择其实是相对高效的,但是在普洱茶领域其实不太成立。

在品牌成熟的领域,这个品质本身是相对确定的。而在普洱茶领域,班章、冰岛、曼松这些名字根本不能说明什么,不同来源的原料,工艺,藏养都是不确定的,即便你拿到的是这个寨子的纯料,品质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还说的是原料真的前提下,如果原料不真呢?如果你完全不懂的情况下,其实也连原料真假都判断不了,更不要说品鉴好坏了。

不懂没关系,只要你有消费力,你就是大爷,大家就跟着你走,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因为有名,所以不懂的有钱人买,因为有钱人买,大家追捧,就更有名,这种反馈不断叠加,普洱茶非常有限的市场资源几乎全部倾斜到了这里。

除了易武古六山还有一些老茶骨能保持一点独立的判断,其他名山基本就是这个状态,而且按目前的这个节奏,易武早晚也会被同化。

如果说有钱人买这些追求点社交价值还算说得过去,因为这点试错成本对他们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普通人去追求这个就不太明智了,你花几千买个小树,你知不知道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在非名山古树随便挑了,底蕴内涵天差地别,就为了那一个名字,值吗?

越演越烈

马太效应的基本逻辑就是,当获得优势者得到了优势,这个优势会被不断扩大,没有得到优势的,会不断被边缘化。

就普洱茶行业来说,这个效应已经非常明显,赢家通吃,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只有头部的怪物,所有产品都是围绕名山展开,非名山只能靠或高或低的仿名山来苟活,甚至无以为继。

本来这个趋势尚不至于这么严酷,直到短视频直播时代的到来。

没有人能否认直播对普洱茶行业的影响,就像我之前说的,直播在流通渠道中占比越来越大,已经在推动行业的重新整合。

很多人没有关注,直播的本质是靠视觉和听觉来传递信息的,而茶的品鉴主要是味觉嗅觉触觉再加上体感,这些其实都是通过直播根本无法传递的。

那作为一个主播,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不是滋味,不是香气,也不是触感,就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简单的slogon,还有名字背后的故事。

这导致名山效应被进一步放大了。

要知道这个名字谁都可以用,那么谁更有优势呢?谁成本更低,就可以投更多的流量,当然也就更有优势。那么什么样的茶成本更低呢?自己想。所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乱象。

你看那些短视频上整天吹捧名山,天天跑茶园里录视频的,说实话,真正收的名山没多少,还没有我这个不直播还爱挑刺的人收的多。

乱象归乱象,只要名山的名字一再被提起,它的影响力就会潜移默化的不断放大再放大。那些卖假名山的,反而成了放大名山效应的幕后推手。

尤其是有消费力的新进茶友,对普洱茶的认知就是如此塑造的,不买名山买什么呢?而且家家都有,你没有就是你有问题。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对普洱茶行业的伤害是巨大的。


冰岛老寨生态令人堪忧,好在已经缓慢恢复中。

这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裹挟着所有的茶商茶农茶人茶友,通向充满危险的未知之路。

有些在我看来很认真也很有想法的茶人,到了春茶季,也只能围着名山名寨转,为什么?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你要私底下问他们的观点,其实名山名寨也就是那么回事,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理由,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真正天花板,但是市场就是这样,他们也毫无办法。

某音上邦东地区某村直播卖茶,开始阶段是想宣传推广自己村的古树茶,讲了很多特点,花了很多心思。但是进来的十个人,有九个问有没有昔归,根本不听你讲什么,第一天你能忍,第二天你再忍,时间久了,你能不做点真真假假的昔归吗?

你不做,你跟人家说,哪有那么多昔归古树,我们更有性价比。可是你不做为什么别人都能做,还是你不行,你不够NB啊。


昔归古茶园

本来颇有魅力的名山,已经变成各方合力吹起的一个名利的气球,把所有人拉向自己来不断的补充名利的气体,越吹越大,越来越失控了。

这种所谓的品牌效应,正常吗?葡萄酒除了那几大名庄,那么多不同价位的葡萄酒就都不能喝了?都要贴个假的名庄牌子才能卖?还是咖啡除了什么获奖的庄园就都不能卖了?

尤其当市场特别冷清的时候,有限的消费力全部集中在那几个名山,对于其他茶山的茶农,对于不追求名气认真做品质的茶商,都太残酷了。


多么优美的非名山茶园

神话的破灭

我还是要公正的说一句,名山茶的品质是有基础的,并不是有些人说的纯属炒作,你要说名山的平均水平和非名山的平均水平比,肯定是名山更高,即使名山普遍经历过度采摘,这一点也还是毫无疑问的。

名山的茶农总体上也是善良的,有人说名山茶农不像以前那么淳朴热情了,这也怪不得茶农,换你处于这种名利旋涡里,三天两头不断面对各种牛鬼蛇神大忽悠,能保持这样心态就不错了。

我要反对的不是名山,而是对名山的迷信,反对的是行业唯名山化带来种种问题。

有一位朋友是坚定的非名山主义者,他曾经举办了一次茶会,都是陌生的茶友来参加,他把完全一样的两泡非名山古树茶,以同样的条件来冲泡。让大家分享品鉴的感受。

其中一泡他说是五位数名山的挑采,另外一泡说是便宜的古树。

一开始有一半人说果然还是名山的好,汤感香气都不一样。另一半则表示好像差别不大。于是他开始进行引导,同时和前面一半人进行呼应,几泡下来,后一半的茶友也纷纷表示,果然是名山更好,还是自己品鉴的不够细。只有一位老兄坚持认为差不多。这个时候,其实不用再多说什么,只要微笑看着他,再来几泡,这位最后的坚持者也缴械投降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受过专业训练,而且原则性极强的人,很难通过这样的测试。因为品鉴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过程。即使像咖啡葡萄酒那样相对成熟的品鉴体系也无法避免,何况普洱茶根本就是只有审评体系,没有品鉴体系。

反过来说,如果褪去名山名字带来的光环,名山的优势究竟有多大,其实大可打个问号。

如果有的人还是无法认同这个观点,我再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依据的都是公开的资料,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自己去查证。

很多人都听说临沧有个茶山叫绿水塘,卖的很贵,但是具体在哪里,因为没有公布,众说纷纭。

很多人因为绿水塘价格高,想来想去,勐库这边除了冰岛,也就是下磨烈最贵了,于是很多人猜绿水塘就是下磨烈。不信你看现在很多下磨烈茶包装上还是打着绿水塘。

其实一些资深的老茶人是知道的,但是主人不说,也不便透露。前一段“茶农之家”发布了2024云茶价格指数,上面已经公开了绿水塘的信息,说明不需要保密了,那我们就来看看。


当然具体村寨这里面没说,我也不能说,但是根据公布的信息,绿水塘是属于邦东的。

熟悉邦东的朋友知道,邦东除了昔归之外,最贵的那罕也就是一两千元的价位,其余的都是千元之下(古树非单株)。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不是有人发现了绿水塘这个茶园,它的价位应该是多少?

我这里不是否认绿水塘的价值,恰恰相反,我非常认可这种从非名山中发现优质茶园的做法,当然光有好茶还不行,营销也要跟得上。

我这里想提醒大家思考的是,如果不是有人发现了这片茶园的价值,加以宣传包装,这片茶园的价格会是多少?

在非名山大量的优质茶园当中,还有多少这种隐藏的高手?

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究竟差的是什么,真的只是品质吗?名山和非名山的价格我们又将如何评估?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一个行业如果有健康的生态,那应该是不同价位,不同风格的茶,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都有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果只是追求那几个名字,所有的认知都是围绕着这些名字,显然是不健康的。这里面得利最多的,其实就是造假的人。

而当造假的人得势,对行业长远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普洱茶的品鉴,工艺,藏养,都会被这种不良风气影响,无法健康的发展。


形成现在这种局面,有一些深层的原因,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我只希望以微薄之力呼吁一下,多关注一下非名山的茶农和茶叶。云南有六百多万茶农(最近省委书记接受访谈说的数据),涉茶人口过千万,顶级名山从数量来说不及百分之一,如果大家非要往这百分之一里面挤,能不能分到真茶不好说,但是肯定会忽略太多价格不贵的好茶。

对于普洱茶人来说,虽然市场所迫,还要不时围着那几个名山打转,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光想着借名山之势,也要多做一些有自己风格的茶品,多表达一些自己独立的判断,为新进入的茶友建立一些基于品鉴而不是基于名气的认知,这是为普洱茶的未来做的大好事。

健康的生态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不要以为现在这样发展,名山会是最后的赢家,当过度求名而名实不副,假货泛滥,整个行业的生态凋敝,最终名山也没法独善其身,也会受到反噬。

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希望普洱茶能有“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一天。

来源:一碗茗粥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