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艺是干什么的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艺师泡出来的茶会特别好喝吗?茶艺有必要吗?


“茶艺有用吗?不就喝口茶有必要整这么复杂吗?”


每一次出席茶博会,我都会听到这样的调侃……但很奇怪的是,当你一个人静默地坐在那儿,煮水泡茶、洗盏分杯,原本只是像逛园子似的来瞧个新鲜的人,总会慢下脚步,带点不好意思地问你是否可以饮一杯茶?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在说话的时候不自觉地把声音放低,在拿到茶杯的时候不自觉地闻香再饮……


饮茶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茶文化是与其密不可分的存在;茶,从封建王朝的上等人专享到民国时期的全民思潮,从来不是一杯茶汤那么简单。




茶,是一种生活。


汪曾祺先生的文中,写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在昆明住了七年,几乎天天泡茶馆。“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泡”者,长时间地沉溺其中也,与“穷泡”、“泡蘑菇”的“泡”是同一语源联大学生在茶馆里往往一泡就是半天。干什么的都有,聊天、看书、写文章……


你看,这就是茶在民间最强生命力的时候。它是一种生活,是生活里,自由的,蓬勃的,硝烟都无法禁锢的生命与思想,也许也是那个年代里能够短暂地存放沉重、告慰人的心灵的媒介。


也许有人在茶水氤氲里赞叹这个世外桃源,也许有人咽下茶水挥笔写下的是:国破安有真自在,也许……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西湖龙井茶博物馆试营业的那天,遇到了以“探究茶行业近20年来的改变”作为课题的浙大学生。他们采访博物馆馆长问了很多与茶叶有关的问题,比如茶叶价格的变化……馆长细细回答之后,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喝茶吗?”


一阵短暂的沉默后,一个学生说,他家里人经常喝茶,爷爷、爸爸……他自己不……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95后的不饮茶……看满大街一家家雨后春笋一般冒出的奶茶店就能知道,十步一家茶馆,两句不离茶经的时代真的过去了。我觉得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咖啡等多种性饮品的冲击……这一点,看奶茶店跟精致独特的咖啡馆数量对比,就不难发现——大家都是在选择快节奏的饮品,你赶时间我更赶时间……连坐下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不会提供外卖、不会放在一次性杯子里来贩卖的茶。


而是我们在现代化的快节奏里正在变成一个个流水线制造出来的产品……好像发个呆,就会比别人落下一大截;好像没有达到别人的高度,就是loser……我们在别人的定义里活着,如何又在别人的定义里迷茫


别人的定义,从来都是最快节奏的变化。




茶艺,是一种生活态度。


喝茶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就像茶叶,本身就只是树叶子而已,什么好什么坏?是我们赋予了它价值,高价买的难道是几片叶子吗?他们买的从来都是他们的生活,而不是这些东西本身。


我选择喝茶的时候,身着柔软美丽的茶服,用高岭土的盖碗茶具、用进口的水晶器具……那是我对自己的生活的态度。


必须很坦诚地讲,对茶叶没有像研究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师们那样了解,但是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举手投足都变得优雅与淡然……别人说这是附庸风雅,说重视茶艺是本末倒置……说什么都好,我知道我在其中获得的是片刻的平静,是我内心的声音与力量。


我喜欢生活里有些仪式感,让我感觉自己活得“特别美好”,我享受一个人静静地看着茶叶一颗颗在汤水里起起伏伏,像在流言蜚语里摇摆不定的自己……


“有没有必要?”……扮演那么久的功利者,能够暂时美好一会的时候就放下斤斤计较的那份操心,安担一点?




文中茶具摆件图来源:淘宝茶殿旗舰店

普洱老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八七年底,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八八年,台湾茶艺界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当时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市场受香港影响很大。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大量老茶不断涌现。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更多也不知其所以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

    历史的普洱,是源远流长,在昔日有其风光的一页,由文献古籍,可见一斑;本文受限于时间及文长,就以现今普洱发展始末,做切入点,以一位过来人初浅的经历,论述走在茶马古道上一步一脚印的心路旅程。全世界普洱茶发烧、发热,约是六、七年前开始,但对一群茶疯子而言,早在公元一九八0年已开始展开一阵接着一阵毫无间断的追逐骨董普洱茶风。近廿多年光阴如梭,但也扎扎实实地见证普洱茶由黑翻红的传奇。

    时间回溯到公元一九八七年底,海峡两岸关系缓和,普洱茶开始直接地进入台湾市场,在公元一九八八年(民国七十七年),台湾茶艺界就已组团到云南考察,带回来了样品,但以青沱、青饼及七子饼为主,这一趟并未掀起很大涟漪,但却是一个开端的萌芽,亦是较多文献、信息进入宝岛时刻。当时的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普洱茶世界中,仍呈现传统的喝普洱茶方式,尤其是香港、澳门等主要在茶楼饮茶、喝普洱茶,只有少数几家有较专业的各式普洱,对普洱茶称谓,大体上仍以远年普洱、陈年普洱、不知年普洱等称呼,一般市场上受香港影响很大,入仓的普洱味道特殊,因此“臭曝茶”称谓不胫而走。

追寻普洱茶根源萌芽期,约过了二、三年的蛰伏,接着是黎明前暗涛汹涌期。

    先是远年的下关沱茶,接着红印、绿印甲、乙级(香港人称蓝印)、香菇头(鼎兴末代紧茶)、福元昌、同兴、同庆等大量地从香港出仓,让这群疯子感受到一股新的旋风正在吹拂着。此时正是香港九七大限前夕,港人开始大清仓,做后续移民等动作,造成一些不知名的茶饼,不断地涌现,台湾茶人大部分只接触到红印、绿印、黄印及沱茶,最早应是宋聘、双狮等,其余则是一知半解。

    吕礼臻、何健、周渝、邓时海等从香港搜到不少老茶饼,有些虽有内票、内飞等注明出处,但对云南地形实在不熟悉,也不知其所以然;有些则甚至出现法文,到底来自何处,根本查不到数据(后才知道来自越南河内的圆茶),那时是在一片狐疑中,掰开每片老饼,用力的喝,不断的试、不停的比,因为出炉的老茶饼、紧茶,比喝的速度还快,吕礼臻等更是用力的卖,让更多人都有首度接触了骨董普洱茶的机会,以他们的职业敏感度感受到这是“千载难逢”,这股推广之风,也造就了饮古董普洱茶另一股旋风港人受茶楼饮茶风气影响,对熟成的普洱较有兴趣,这些陈年的老普洱就一堆又一堆的进入台湾市场及搜藏家手中。

    直到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云南省思茅举办首届的中国国际普洱茶学术研讨会,这群研究热络的疯子那会错失这种良机,风尘仆仆地飞往参与这场盛会,与来自云南省各主要茶业机构、研究所及云南大学教授、北京中国茶叶公司等大陆的茶叶产、官及学界共同首度面对面的探究普洱茶。但由与会各专家学者及业界提出的论文、会中讨论的内容,加上会场四周及茶叶街逛览,发现所呈现的云南普洱茶,干篇一律是新茶,少数商店可买到渥堆的普洱茶砖,请了李松青、张顺高、王郁凤等喝咖啡,但我们谈的是陈年普洱茶,愈陈愈香的东西,他们却完全停留在绿茶普洱茶概念中,大有“鸡同鸭讲”感慨,不过,邓时海带来的一颗末代紧茶,给曾经在云南做过茶,移居美国的楼杨丹桂女士相当大震撼,她家昔日就是云南古老的茶商,她这次也提出了“新茶路考”的论文,而王郁凤的论文,亦提及清宫普洱等论证让台湾来的寻根茶人感受到异中有同的观念。

    包括王郁凤的《普洱茶与清皇朝》,一位云南大学年轻讲师温一波提出他走访的茶马古道记实,这些概念在日后追查普洱茶历史中,均发挥相当大的魅力,但当时并不被大会所重视,有些论文如茶马古道即使后来出论文集仍未收录,但这也是促成我却追寻茶马古道的根源,利用研讨会空档,立即驱车赶赴普洱府,走了一段[茶庵鸟道],走在崎岖的石板上,正值夕阳西下,一轮夕阳高挂,遥想当时普洱茶还未兴盛状况,真的颇有[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的感触。

    第一年的这一趟,也到了历史名城普洱府及普洱茶厂走一遭,当时普洱茶厂厂长认为他们最好的茶是“普洱绿海白毫”,不卖,可是也大方送每人一百公克做纪念。当时为了争普洱茶的原乡,继思茅之后,西双版纳也在首府景洪配合每年的泼水节盛会接续举办[茶王节]活动,并展示了一些古老普洱茶照片,一点一滴的蛛丝马迹,都成为台湾茶人曰后寻根的主要线索之一,从点、线进而面,逐渐的串连起来,这亦是后记。

    首度参与普洱茶盛会,台湾共有十五人与会,声势相当浩大,事后证明亦是推广普洱茶最有力的生力军。当时在街上买到了《版纳文史资料选辑4》这本书,经过影印后传阅,成为来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九四年进军古六大茶山之一易武重要的线索。这本选辑可贵之处,在于集结了许多散佚的古六大茶山资料,包括易武的断案碑、老茶庄照片、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忆(是由已故倚邦最后一位土司曹仲益记录的),另外,还有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的古六大茶山访问记,上面名列了我们手上有的老茶饼,包括同兴、同庆、同昌等,上面的资料注明是在易武街。

    来年再度上路,由当时的中华茶艺联谊会会长吕礼臻领军,先出席在昆明举办的国际茶文化节活动,与勐海茶厂老茶厂等亦是漏夜长谈,一阵的追问,另一重点锁定在易武,当时当地导游根本没听到这个地方有什么可游之处,还不解的骂我们神经病,到荒郊野外去干什么,易武实在地处偏僻,无旅馆等,第一夜选择了最近的孟仑,睡一间小旅舍,我、何健、吴芳洲摸黑进入颇具规模的植物园,发现一间宿舍亮灯,竟然不分青红皂白闯进去,没想到是找到宝了。当时的主人是一位研究员,工作之余靠搜集蝴蝶标本增加收入,在聊天中,他告诉了我们其家人是易武人,早期制饼完全是手工,有木模和石模,日后何健找到老的“揉茶石”,和这次的夜访偶遇有很大关联。t

就在那一天,踏入易武老街的那一刹那,我被震撼住了。

    或许,这一天应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一行共计十九人,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时刻。有人为文指出,这十九人当中,包括黄教添、陈炳叙及谢木池等,这是错误的,实际上除了我们几个研究者外,大部分是茶艺圈的业者。

    当时易武乡公所的小郑(郑军民,十多年后今天,已高升为易武乡副乡长。当时及之后几年,他对我们帮助相当大,带着我们出入落水洞等地,为人热诚,又毫无怨言,对他心中只有感激)看到一群“蕃仔”来到,他抱怨说,这些居民饭都吃不饱,您们是来干什么的。

    就在公元一九九四年八月,由时任易武乡党委书记兼乡长吴正金,副乡长李家能等人被这群不速之客也惊扰到,不到百人的村民更是以相当惊讶的眼光,看着这群[猴子]到底在玩什么把戏?(如今,这群猴子,却是孙悟空的金棒七十二变,将易武变成繁华小镇,这恐怕是当初这些居民想都没法想的,造化弄人,却也从此改变命运,成为一个普洱新市集)。

    由副乡长李家能找来已退休曾任易武区区长张毅,解说易武的现况及所遗留昔日老茶庄辉煌年代景观,由于他老人家当时正在写乡志,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数据,由其一路导览,使得我们这一群虽第一次踏入被形容是“蛮荒”之地的小镇,却着实有入宝山而归感觉。

    在老乡长解说着一世纪前名扬中外的茶庄时,又是钱利贞宋聘号、又是同兴号,又是车顺号,当时已有[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感觉。清朝的[瑞贡天朝]匾额,就是在这一趟挖掘出来,后来在混沌年代,还有人趁机做出[朝天贡瑞]茶饼,令人啼笑皆非。

    据张毅后来自己写的记录如此形容着“他们边看、边问、边记,还拍照,谢谢之声不离口,连用餐时间前几分钟,都不放过,问这问那…,曾至贤、陈怀远还把我向他们作的介绍材料,逐一的翻,四筒胶卷,全部拍完(当时尚未流行数字相机),带回台湾又用计算机打印出来,这成为他们这次考察最大收获。不错,就是这份数据,光是用计算机打字,就花了我二个多星期时间,后来所有普洱茶书的资料,都是来自我搜集及不眠不休漏夜打的这份资料,可惜,均未向他们收取费用,否则应可收回一些成本,毕竟这是相当大心血,而大部分引用的人却连一声感谢都没有,让人有遗憾的感慨!这次破冰之旅,揭开了易武三大老茶庄宋聘、同兴及同庆神秘面纱,同时也将同昌黄记的老武将房等给曝光了,更点出许多当时作饼茶的老故事,而一条茶马古道历史的传述及追寻,也逐渐被揭露及受到各界重视。

后来拍摄茶马古道影集及茶马古道进京北京,都是在这种历史冲击下成形。我为“断案碑”拓文,也成为重要史料,因为后来它不幸“断裂成两半”,‘十足的“断”案碑。

    当时的易武,实在是荒凉,两条街,一条是老街,一条是让主要干道,一间小吃店,几家杂货店,几乎无外人沓至,有着茶人胸怀的吕礼臻、何健等感慨万千,他站在街头遥望着黄沙滚滚的昔日老街、茶马古道,心中许了一个愿望,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现在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繁荣,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模样,当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斗澡方式解决,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当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古老村庄模样;如今,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流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扭曲掉,功利?名禄?自古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一个历史的偶然,成就了“普洱茶”,但也来之不易,诚心的期待它再回复当初秉持的永续经营,那时历史才会再记录一笔,茶马古道也会再马铃声声慢,一直吹响永远的茶山号角。

【黔茶四十载】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之一)

 【黔茶四十载  寄语黔茶

这些茶人与贵州茶的故事原来这么精彩

(之一)

站在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坚定的发出一个声音:坚持与守望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进行曲。

——徐嘉民(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贵州茶文化走过了一段从文化拿来与借鉴,到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曲折道路。这个过程,亦即从贵州本土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到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再到茶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历程。茶文化是产业文化,更是民生文化,关乎我们这个茶业大省的未来!

——周开迅(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工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王亚兰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唯一。贵州的唯一性就是生态环境:即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空气清新,造就了贵州茶内含物质丰富,香高味浓耐泡的品质特征。我们省有一百万年前的茶籽化石,是茶树的原产地,有悠久的底蕴和文化,并且有本身茶树种的优势,原产地所寄予的品种资源很丰富,产生了很丰富的论文、标本等。种质资源丰富,则奠定本身茶资源的根基。贵州本地民族加上外来民族接近50个。追寻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和少数民族文化离不开。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有自己饮用茶的习惯,如罐罐茶、烤茶、贞丰嬢嬢茶、仡佬族三幺台等,他们已经把茶融入到自己生活习俗中,如婚礼、祭祀、待客等。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的饮茶风俗和习惯,长期以来,古老的饮茶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一些变化。

多彩的贵州有多彩的茶,茶的呈现形式很丰富,不要只限于一杯清饮,红茶可以加奶可以加花,可以把水果切成很漂亮的形状插在被子上,要把他艺术化,这都是年轻人很喜欢的。把各种文化、审美、语言、音乐融入茶里面,让它更丰富多彩,吸引更多年轻人。 (作者系贵州省茶叶专家)


一人 一生 一叶茶

欧平勇

茶,于我而 言,是梦想的追 逐,是青 春的付出,也是一辈子的事业。

1993年从安徽农大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毕业分配到都匀茶场工作后,我的人生就与“都匀毛尖”结缘。在毛尖茶生产过程中我发现,传承的手工制茶存在产量低、品质不稳定、成本高等问题,于是苦心钻研尝试用机械生产都匀毛尖茶。2011年,由我设计制造的都匀毛尖茶促干提香机和都匀毛尖茶恒温电炒锅等获3项技术获得国家技术专利,这坚定了我坚持事茶的决心。

一人一生一叶茶。我将毕生的精力用在贵州茶产业发展上,多年来我的足迹遍布了黔南的每一座茶山,每到春茶生产季节,都要深入到农户家中通指导茶农炒茶,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找到了我存在的价值。把平生所学交给他们,让茶农致富,把都匀毛尖品牌做强做大,是我一生所愿。回想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都匀毛尖以及贵州茶业的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果,虽然其过程十分艰难,但成绩却振奋人心。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将发挥好必生所学,在新时代茶业发展的浪潮中,把黔南茶业做大做强,和众多贵州茶人一起,打响贵州茶叶品牌,推动贵州茶产业不断变革发展,让茶产业成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实践。(作者系中国首批制茶大师、黔南州农委副主任、黔南州茶叶产业化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


燃起企业家精神 激发贵州茶业活力

郑秀梅

面对茶叶市场供大于求、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国际国内行业难题,尤其是面对科技创造力不足、品牌成熟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甚至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不健全、企业家群体总体小、散、弱等自身困境,贵州茶业发展得有怎样的大智大勇,以及推进政策体制聚焦赋力、经营主体创业创新、消费理念更新转变和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协同努力。这其中,作为主体要素的企业家是关键所在,燃起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要实现贵州茶业后发赶超,必须激发更多社会主体投身贵州茶业,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一方面,贵州茶叶企业家,不仅要有迎难而上的冒险精神、锲而不舍的执着本色、诚信经营的商誉基石,更要有敬畏茶学的钻研精神、合作共赢的“结网”力量和不破不立的创新才能。另一方面,党委政府等各界,要注重从法治、市场、舆论等方面为企业家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在贵州茶业后发赶超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作者系安顺市农委副主任)


一片树叶与我的故事

李玲

小时候,在四川走街串巷都能看到盖碗茶,揭开盖闻一闻,再偷尝一口香甜的茉莉花茶,我又跑到另一条巷子里去了。

来到贵州,我就进入茶这个行业中,一切都像是安排好的,一场与茶的修行就从熙苑开始。从一份谋生的工作到爱茶之人,其实没有思考过太多未来道路,但心里知道我不会离开这里,不会离开这个行业。茶赋予了我太多,各茶馆之间的茶会活动使贵州茶人更团结;门前放两石礅,给环卫工人一个歇脚的地;把茶带到敬老院、幼儿园让老老少少的人都参与其中。十二年里,我看到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射影,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茶馆,政府给予了极大的认可。熙苑在去年评上全国五星级茶馆,让我对茶引发了更多思考,在这样个体经营的茶馆中,我们总是在探索未来的发展,全国各地的茶馆学习,中韩日文化的交流,茶山茶厂的调研,让我一点点的了解每一款茶,每一个茶馆的发展模式,每一个茶人背后的故事,这条路真的很远,而我已经爱上了沿途的风景。

从识茶而学茶,从被动到主动,乐不思蜀。习茶的日子里,我与自己相处,懂得生活、懂得爱生活、乐生活,这就是茶给予我的有趣灵魂。茶寿是一百零八岁,那就让我活到一百零九岁吧,在未来我还想为贵州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作为一个巴蜀之地的贵州茶人,我的茶文化是在贵州学的,我想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我与这一片树叶的故事。我的愿望是陪着熙苑,满身茶香优雅老去,老到拿着盖碗也许手有点颤颤巍巍了,还能再和大家说着茶的故事。

未来,我们一起期许贵州茶飘香四溢,一起坚守与甲秀楼交相辉映的熙苑茶楼。(作者系五星级茶馆熙苑茶馆店长)


茶在远方

刘晓霞 

改革开放40年中,我对茶艺的了解和认识,来自于茶叶学会平台上的工作经历。2013年在浙江举办的“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中,全国21个省区市的选手在茶艺展示中一半以上的人注重动作、姿势、形态,甚至少数选手只是为表演而表演,所泡的茶有的不能入口或者直接表演结束走人,没有给评委品尝的想法。评委专家的点评让参加人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自此以后,贵州的茶艺培训从茶叶知识、茶艺知识、与茶有关的传统文化诸方面着手,引导学员爱茶、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因茶修养自己,因茶友爱他人。

2016年在贵州举办的“绿宝石杯“第三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大赛,茶艺基本回归“认识茶、了解茶、用艺术的方式技术性泡好一杯茶”的正轨,贵州取得了个人赛2金(金奖共3个)、2银(银奖共10个)的好成绩。天津市茶叶学会也邀请我为他们做茶艺培训考试。在培训内容考试方式等相关要求达成一致意见后,约定时间前往,结合贵州省茶叶学会培训考核的方式,双方愉快、圆满完成合作。贵州有丰厚的与茶有关的历史文化。贵州人民食茶、喝茶、斗茶,茶风茶俗浓厚,茶品质也得到认可,近几年慕名来贵州旅游、参加评茶、茶艺培训的省外学员越来越多。诗人黄庭坚赞贵州茶“品高闻外江”,庄晚芳先生赞贵州茶“不亚龙井碧螺春”。山高雾绕黔溪水,树低人撷林间茶。怡然静心台前坐,茗香源源遥思家。(作者系贵州茶叶学会副秘书长)


春秋十载 茶香入梦

刘建勇

2008年伊始,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持续大范围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这一年,接踵而来的还有汶川大地震和金融危机,这些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标记了2008年是个不平凡之年。也正是这一年,我第一次深入接触到了茶,也很荣幸为南明区“黔茶飘香•品茗健康”茶文化系列活动做策划,连续两年的南明区茶事活动策划和部分执行工作,以及后来有机会走进贵州的茶区、茶园,让我对贵州茶及茶文化积累了认识。贵州茶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正因为这些茶事活动,让我有机会为贵州的茶旅推开了一扇窗,为我以后的茶路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进入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工作,为贵州茶及茶文化事业尽绵薄之力。那时的我,对于茶文化工作还是个门外汉,不过,我也由此踏上了人生茶路。由于工作性质,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贵州各地的茶叶及茶文化,有机会和全国各地及海外从事茶文化及茶产业的茶人学习和交流,也因此,我的茶路也越走越远,对茶的爱恋也越陷越深,甚至终身为伴!

春秋十载,茶香入梦。愿黔茶,随着新时代的步伐,谱写茶文化新篇章;愿黔茶,乘着改革的春风,茁壮强大;愿黔茶,沿着一带一路,飘香世界!(作者系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见证石阡茶 四十年蜕变

饶登学

茶叶在石阡历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石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过很多商贾富豪。但是在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财力紧张、物质匮乏的条件下,石阡茶业经历了起伏跌宕的过程,八五期间,石阡县将茶叶正式立为全县五大产业支柱,为了重振阡茶雄风,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了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开发出了深受市场欢迎的泉都碧龙、泉都云雾为代表的新产品。进入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茶园作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显著的种植业,得到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在全省率先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退耕还茶和林下套茶,2009年石阡被授予“中国苔茶之乡”称号,2012年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称号”,石阡苔茶先后被评为贵州省“三大名茶”“十大名茶”。2012年被评为“驰名商标”,不仅石阡苔茶品牌已名声远扬,石阡县在绿色防控,草甘膦和禁用农药、化肥的管控方面已在全国前列,而且已是干净茶的代名词。

石阡作为全国的重点贫困县,茶产业在全县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茶产业的实施将助推4000户贫困户,16200人脱贫,而且将长期依赖茶产业生存致富,因此茶产业经过最近1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小种作物快速成长为石阡县的第一产业,其规模在全省仅次于湄潭,是铜仁市的第一产茶县。40年风雨,愿石阡茶越来越好!(作者系铜仁市石阡县茶叶协会秘书长)


我的黔茶故事

龚子焯

每年6万公里,全国20余个城市,只为让消费者喝上一杯贵州茶!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太原、西安、重庆……每年,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茶叶博览会上,总能看我敬业地跟客商们展示贵州茶的优良品质,讲述着客商眼里神秘的贵州和贵州茶产业。在全年近300天的日子里,我奔赴全国40多个城市,近12万公里的行程,只为让国内外的经销商和消费者们喝到一杯贵州茶。

公司在短短6年时间内,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城市组织了300多场茶叶市场推介活动,每一场推介会,我们团队都是带上近2万个纸杯,这些纸杯给前来参观、洽谈和卖茶的经销商和消费者们奉上一杯又一杯的贵州茶,这300多场推介活动,我们一共用掉了500多万个纸杯,我开玩笑说,这些纸杯连起来可以绕地球好几圈。自然,这些活动也给公司带来了市场,我们已在济南、武汉、太原等地建立了分公司,在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地开设茶叶专卖店9家,在京东、天猫等线上建立的茶叶销售渠道,源源不断地把贵州茶输送到全国各地,上游上产企业覆盖茶园近万亩,联动茶农近千户,直接带动近200人就业,为茶区增收致富增砖添瓦。

    我笑称自己是黔茶出山的排头兵,是贵州数千家茶企中的一份子,在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参与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茶产业强省的宏伟战略目标。在新的一年,希望千万的同行们,更加团结,更加努力,抱团出击,贵州茶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作者系正德号茶业集团总经理)


我的黔茶自信

田仁兵

贵州茶产业从几十亩逐步扩展到100万亩、500万亩,直至700多万亩,茶海绿浪滔天。

我从2003年在北京带团队推广贵州农产品(小部分茶叶),至2008年转型,专一推广贵州茶叶,并成立多彩黔农(北京)商贸有限公司,15年来,公司坚持不懈地为贵州茶叶“走进北京、通向全球”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北京成功举办了169起贵州农产品、贵州茶叶推广活动。2012年,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第24届樱花节期间,我们成功承办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亲自出席并高度赞赏。现在,我们秉承“为民服务、做干净茶、茶农增收、好茶共享”的理念,“一辈子做好干净贵州茶、运营贵州茶百年老店品牌”目标;恪守“顾客至上、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共建华北区域以北京为中心的“贵州茶仓”基地(现成为贵州绿茶地理标志北京管理办公室)通过多年的营销网络打造,我们推往北京的产品主要有梵净山茶、梵净山翠峰茶、梵净山毛峰、绿宝石、红宝石、都匀毛尖、遵义红、湄潭翠芽、雷公山脚尧清明茶、雷山银球茶、普安红茶、正安白茶等。

贵州茶产业逐步快速前进,在北京坚守15年宣传推广贵州茶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变化。感谢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茶办、铜仁市农业委员会、市茶办、各县政府大力支持与指导,我们团队销售贵州茶叶,从第一年10多万元到现在每年1500万元的业绩,络绎不绝的顾客找我买贵州绿茶、红茶,贵州茶在市场已经形成好的口碑。

我深刻感受到,贵州茶产业逐步走上黔茶自信的道路。(作者系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铜仁茶叶行业协会北京分会会长)


创新与坚持 共创黔茶辉煌明天

赵吉伟

从2006年由通讯行业转做茶叶,成立沁园春茶业公司至今已有12年,我们基地和厂房所在的湄潭县兴隆镇大庙场村当年是个深度贫困村,虽然有着贡茶历史,是贵州乃至全国最好的茶区之一,但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公路,我每天早上7、8点走路上山,晚上9、10点回家。当时没有一个老百姓认为我们能坚持三年,好心的同行叫我们不要做基地,因为见效慢压力大,亲戚朋友劝我不要做茶叶,说这么辛苦是干什么?

但我们坚持了下来,因为我赶上了好时代,首先贵州省、市、县不断出台了发展茶产业的鼓励文件。其次,省、市、县领导带头为茶叶代言甚至带队卖茶,有些省领导做完眼睛手术,带着墨镜也要带领茶企走丝绸之路,有些领导痔疮发了也要带队走完每年的丝绸之路……

如今大庙场村早已不是贫困村,茶农已过上了幸福日子,沁园春公司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公司要考虑生存的同时,还要考虑作为贵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怎样代表贵州走出去,考虑把我们的经验应用起来带动其他新茶区。我们将继续发挥创新与坚持精神共创黔茶辉煌的明天。(作者系沁园春茶业董事长)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