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饮食

找到约3,408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神农得茶解毒”由来考述

(《吃茶去》杂志)“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这是茶文化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出自成书于汉代、甚至战国的《神农本草经》,但未见出处,多是人云亦云。最近笔者对此作了研究,查到了最早引录该语的,是清代的著名类书——校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文渊阁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引文来源可能是宋、元、明时代的笔记类稀缺版本,与流行的“神农得茶解毒”引语有所差别:

《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笔者结合相关文献,考述如下。

学术不能“莫须有”

将此说归为战国、汉代《神农本草经》的代表性著作有: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编著的《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年初版、2008年再版)第一章《茶的起源》:“我国战国时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就把口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下来。原文是这样说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虽然该书配有三幅《神农本草经三卷》古本书影,但看不出有该语的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蔡镇楚等3人编著的《茶祖神农》,该书2007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以茶祖神农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被作为《神农本草经》引语,与《茶经》引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并列,醒目地印在该书封面上。但这本近25万字的专著,并未说明该语的出处。笔者曾致电请教蔡镇楚教授,含糊地回答说《四库全书》上可能有类似记载,但说不出是何种古籍。

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的《话说中国茶文化》,在插图《神农本草》古本书影的同时,也引用了该语:“据考证,距今五千年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记述,是茶叶作为药用的最早记载。但由于《神农本草经》中的许多内容是后人根据传说的补记,其可靠性值得商榷。”虽然说可能是后人根据传说补记的,值得商榷,但前提还是《神农本草经》有此记载。

今年4月,笔者主编《科学饮茶益身心——2011`中国宁波 ‘茶与健康’研讨会》文集时,40篇来稿中,粗读就有7位专家、学者引用此说,可见影响之大。

其实,此说在任何版本的《神农本草经》,都是找不到出处的,因为该书根本就没有记载。笔者查阅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清代顾观光等著的《神农本草经》,该书被认为是现存较早的《神农本草经》版本,在该书记载的365种中草药中,不仅没有“神农得茶解毒”之语,连“茶”的词条都没有。很多茶文化书籍则将《茶经》引录的唐《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引语“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作为《神农本草经》引语。

如此看来,引用该语的专家、学者多是认为,此说在古本《神农本草经》上应该有的,可能有的,只是现在没发现,也许散佚了。众所周知,言之有据是学术研究的基本点,学术不能搞“莫须有”。

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有引录

最近,笔者在宁波图书馆分别查到了两种清代陈元龙编撰的著名类书《格致镜原》,分别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校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月的文渊阁影印本《钦定四库全书·格致镜原》,和光绪十四年(1888年)印刷的单行本《格致镜原》,两书《饮食类·茶》均有如下引录:

《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陈元龙(1652—1736),浙江海宁人。字广陵,号乾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累擢广西巡抚,在桂七年,吏畏民怀。所建陡河石堤及三十六陡门,尽复汉马援、唐李渤故迹。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简。工诗,有《爱日堂》诗二十七卷,又辑有类书《格致镜原》,《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历十年而成的《格致镜原》,被誉为清代中国传统博物学官方类书的代表,最早校刊于雍正十三年(1735),即作者逝世前一年。该书广记一般博物之属,分一百卷三十大类,子目多至一千七百余条。内容涉天文、地理、身体、冠服、宫室、饮食、布帛、欣赏器物等,几乎无不具备。所谓博物之学,故名“格致”。又“格致”寓致知,即研究事物之意;“镜原”为探求本原,犹事物纪原之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其“采撷极博,而编次且有条理……体例秩然,首尾贯串,无诸家丛冗猥杂之病,亦庶几乎可称精核矣”,是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史的重要参考书。

《格致镜原·饮食类·茶》引录了大量茶事文献,此前,茶文化界未曾关注,除“神农得茶解毒”以外,可能还有其它独家引录的内容,有待详细研究。

两点细微差别,引于何种《本草》有待考证

仔细阅读《格致镜原》“神农得茶解毒”引文,可以发现与常见的《神农本草经》引文,除了结尾多了“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以外,另有两点细微差别:

一是“七十毒”非“七十二毒”。

“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说《淮南子·修务训》有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 《格致镜原》引文原文作者是否由此而来,有待考证。

二是“茶”字非“荼”字。上述两种版本均为“茶”字,而非“荼”字。

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其中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一般说来,隋代之前多为“荼”字;隋、唐时代“荼”、“茶”并用,如成书于隋末的著名类书虞世南《北堂书钞》,已经列出“茶篇”;宋代以后则多用“茶”字。

《格致镜原》引录该语时,只注明是《本草》,未说明年代与作者,由于目前尚未发现其它文献引录该语,给后世留下了疑问。

中国历代《本草》类著作繁多,据北京大学博士、茶文化专家滕军女士转引日本冈西为人《本草概说》统计,中国隋代之前,已有《本草》类著作百种左右,唐代以后更多。

虽然《格致镜原》引文出于什么年代仍需考证,但笔者以为有两点可以确定:

一是此引文肯定出自《本草》原著,因为身为高官的陈元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严谨的学者,从他凡事究其原委的治学态度来看,他是看到该《本草》原著的。

二是可以排除引文出自《神农本草经》。除了最早的茶事文献《北堂书钞》、《茶经》未见《神农本草经》引文,今存《神农本草经》没有“茶”之词条外,从《格致镜原》引文使用“茶”字的信息,又附有“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句,说明该《本草》不会是唐以前的版本,而是宋、元、明时代刊印的笔记类稀缺版本,很可能是明代版本,因印刷甚少而散佚了,或尚有存世而未被发现,如清代稍晚于陈元龙的陆廷灿的著名茶书《续茶经》,也未见引录。

《新义录》记载可能源于《格致镜原》

关于“神农得茶解毒”的话题,《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早在1991、1994年就作过探讨,分别发表过周树斌《“神农得茶解毒”考评》、陈椽《〈“神农得茶解毒”考评〉读后反思》、赵天相《“神农得茶解毒”补考》三篇文章,可惜都没有说清楚,三文都把《格致镜原》书名错为“《格致镜源》”,把另一种记载“神农得茶解毒”的清代文献《新义录》作者孙璧文错为孙壁文,周树斌还颠倒了陈元龙与孙璧文的前后年代,说明他们均未查阅原著。陈椽所持观点也是“莫须有”的。

孙璧文在《新义录》中记载:

《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孙璧文(?—1880),字玉塘, 安徽太平仙源(今黄山市黄山区,原治所为仙源)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一生淡荣利,爱读书,尤善经史,博闻强记,善鉴别,重考证,对人文地理,校勘目录,素有专长,尤对萧统《文选》颇有研究。光绪元年(1875),太平知县邹仲俊、教谕马鹿初,提倡文化,重振仙源书院,璧文募集资金,四出搜集图书,主要从江、浙、沪、湘、鄂、赣、闽、粤等江南诸省市及日本等地购书2150种,计2.74万卷,藏于仙源书院,连同先期邑人捐书,藏书达3.3万余卷。除《新义录》外,另有《仙源书院》续编四卷等。

孙璧文晚陈元龙100多年,一个是清末举人爱书者,一个是清初高官、大学者,《新义录》引文与《格致镜原》完全一样,亦未记载详细出处,笔者以为《新义录》引文可能源于《格致镜原》。

排除《神农本草经》之说并不影响神农的茶祖地位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笔者以为,确立神农氏茶祖地位的,是国人世世代代的传说,尤其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的点睛之笔,“神农得茶解毒”之说是否出于《神农本草经》并不重要,排除该书“神农得茶解毒”之说,丝毫不影响神农的茶祖地位,而将找不到出处的说法,硬是“莫须有”地加于其上,无异于“皇帝的新装”。

附带一笔,因为《神农本草经》“神农得茶解毒”之说查无出处,有心人不妨反证一下,此说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这对当前茶文化界不重文史考证,人云亦云的现状,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本文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竺济法)

裕固族茶俗

在雄伟的祁连山脚下,丝绸古道的戈壁上,生活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裕固族。前不久,在甘肃酒泉旅游时,我们不仅有幸受到了裕固族同胞的盛情接待,吃到了当地有名的美食“肉肠”、“支果干”和手抓羊肉,还喝到了裕固族特有的咸奶茶,领略到了裕固族同胞奇异多姿的独特饮茶习俗。

喜欢旅游的我走过国内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也见过很多与众不同的饮食风俗,但是,裕固族同胞对茶的依赖是我前所未遇的,他们的茶瘾太大了。我在酒泉市肃州区的黄泥堡裕固族乡看到,当地裕固族同胞,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嗜茶如命,不仅天天饮茶,而且是时时饮茶,光吃一顿饭就要喝三到五次茶。家里家外,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茶杯茶壶。导游向我们介绍:在当地,一些裕固族老年人若是一日不喝茶,就会流鼻涕、淌眼泪,浑身上下不舒服,精神萎靡,就像得了一场大病一样。而妇女若是连续两天不饮茶,就会头昏脑胀打哈欠,什么家务也做不下去。裕固族同袍对茶的迷恋,真让我开了眼界。

裕固族同胞喝的茶主要是奶茶,但他们喝奶茶不像蒙古族的奶茶那样挤下来便一饮而尽,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熬茶程序:先将茶砖捣碎,把碎茶块与当地产的草果、姜片、茴香,一并放入清水锅中熬煮,待锅中的茶水熬到沸腾多时,且茶水颜色变成赭红色时,用当地产的芨芨草编织的漏勺掠去茶叶等杂物,再放入鲜奶,用勺子反复搅匀后,使茶乳完全交融,再次煮沸后,裕固族闻名的“芨孜根”茶(即经过过滤的酥油奶茶)便熬好了——不过,此时的奶茶水还不能喝,熬茶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喝茶前,裕固族同胞会预先在茶碗中放入炒面、酥油、奶皮和曲拉(一种块状奶制品),再用熬好的茶水一沏,这才是裕固人常饮的奶茶了。别忙,这会儿的奶茶还是不能直接喝,因为奶茶还缺少一味重要的“调料”——食盐!奶茶中放一些盐,不仅能调味,还可使“芨孜根”热茶凉置一天而不会变味、变质。在当地,“淡奶茶”是喝不到的,裕固族同胞认为:没有放盐的奶茶少滋寡味,跟白开水没什么区别,更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所以,裕固族同胞喝的奶茶都是咸的!当地甚至有“茶内无盐水一般”之说。

这种咸奶茶,与其说是一种提神醒目的茶水,不如说是一种营养食品:茶水中加入了酥油、曲拉、奶皮、炒面、食盐等“佐料”,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所以裕固族同胞才嗜茶如命,养成了每天“三茶一饭”的饮食习惯。

熬茶有讲究,喝茶也有“说道”。裕固族同胞生性豪爽豁达、热情好客,在裕固族同胞家中做客,享受到的礼遇是:先敬茶,后敬酒,最后是端上来的一大盘手抓羊肉!在裕固族人家喝茶时,因茶碗中最上层飘着厚厚的滚烫的酥油,所以饮茶时茶碗要从左至右不断转动,同时要用嘴往茶碗里用力吹风,吹几次喝一口,每吹一次需甩头或摆头,所以,当地人管这种敬茶礼节叫作喝“甩头茶”或 “摆头茶”。饮茶前,裕固族人都不会忘记一件事:先留一小勺热茶,洒在帐篷、房舍周围,用来敬神避邪,消灾免祸。

“人入乡而随俗,船入港而随湾”。民俗的魅力就在这种传承与坚持中熠熠闪光。裕固族独特的茶俗,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祁连山脚下这个古老而年轻民族的厚重的民俗文化。

【摘自2018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钱国宏(辽宁台安)。标题有改动,原文标题为:茶内无盐水一般】

上海茶博会丨雅致东方•生活美学系列活动②—宋瓷官窑之美

如梦似幻的北宋官窑陶瓷纹路

土火相遇,绽放于文明之始的陶瓷之美

当我们沿着历史长河溯源而上,在漫长的岁月之前,在人类文明最开始的地方,一定能发现陶土的踪迹。

远古先人们抟土造陶瓷

祖先们抟土烧陶,进而后世化陶作瓷,文明与技艺镌刻于上,随着时光流转,代代相传,绵延不息。

制作陶瓷是一种土与火的艺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最早的尝试之一。

陶瓷的出现使人类得以进食经过高温处理的食物,改变人类饮食结构,促进体质发展,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茶瓷相和,风靡于古今中外的文化之光

茶之清香,瓷之华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茶之故乡,自神农始,悠悠数千年,茶香氤氲从未断绝,温润着一代代华夏子孙。

中国,亦是外邦诸国向往不已的瓷器古国,外国人口中代代相传的“China”,溢满了对中华瓷器之美的仰慕。

在那些远去的年代,沿着古老漫长的丝绸之路,沿着波涛凶险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着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崎岖的茶马古道等,产自中国的佳茗美瓷,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与瓷,向域外各邦描绘出了一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古国、一个繁荣昌盛的盛世中华。

宋瓷官窑,师法于自然之道的巅峰之作

民国大师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总览二十四史,两宋文化绝对算得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代表,而宋文化的代表则又是赫赫有名的“两ci”——宋瓷和宋词。

与唐诗齐名的宋词,自不必多言,那些传唱千年的长短佳句,道尽了有宋一代的文人风情。

而宋瓷,于中国文化艺术史的影响,亦是不遑多让。

史籍记载,宋代有五大名窑,北宋官窑位列其一,它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可谓是享誉世界,书写了中世纪我国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的一页。

宋代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处于空前绝后的水平,宋瓷则是宋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两宋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

北宋官窑开中国古陶瓷官窑之先河,是其后历代官窑所不能比拟的。

宋代官窑瓷,从造型到纹饰、从胎釉到形制都具有严格的规范,做工极为考究。

北宋官窑御用礼器为青瓷大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类,纯天然矿石的选料,精湛的烧制技艺,即使到如今依旧还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器形要求合乎法度,色泽淡雅清幽,莹润如玉,洗尽铅华,儒雅内蕴,是古人尚玉、师法自然、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上海茶博,一场跨越千年的宋瓷演绎

佳瓷难觅,属于瓷中珍品的宋瓷官窑,我们在生活中更是难以略其芳华。

室有佳人,不觅其颜;河有芳草,难窥其踪。

美好的事物,让人心向往之,却又不能亲身接近一睹风采,确是憾事。

5月28-31日,逛茶博、品佳茗、圆憾事、赏宋瓷。

作为每年华东地区备受瞩目的春茶盛宴,今年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茶业(交易)春季博览会将在往届展会各方面优中更优的基础上,特别开展【雅致东方·生活美学】系列活动,宋瓷官窑之美演绎是其重要的一项。

届时,在展会现场,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东霞老师的作品为载体,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宋官窑为重点,通过赴展观众的零距离接触,感受北宋官窑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领略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王东霞,女,北宋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得主,中国工艺美术百花杯金奖得主,中国收藏家协会工艺品收藏委员会特聘艺术家,徐州市文化艺术促进会艺术顾问,杭州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艺术顾问,河南省女陶艺家分会执行会长,亚太收藏家最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

孟红村,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河南女陶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徽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霞官窑传承谱系传承人,师承北宋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东霞女士。

找到约3,370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