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白族的饮食烤茶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第一届云南“火塘”杯普洱茶烤茶大赛在昆明举办

2月25日至26日,由云南省茶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云南一塘茶叶有限公司主办,贞木茶学承办,有茶居、昆明星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一届云南“火塘”杯普洱茶烤茶大赛在昆明市火塘烤茶茶馆举办。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州市的烤茶爱好者积极参与,烤茶大赛也为广大茶友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为烤茶文化的复苏凝聚群众力量。


“回溯历史,烤茶文化是云南饮茶文化中更为传统的品饮方式。”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表示,烤茶的出现在茶文化发展脉络上极具标志性,它代表着茶叶从药用变为了饮料,同时,从科学角度分析,烤茶也颇具健康价值。本次大赛旨在重拾“烤茶”这一民族茶文化瑰宝,回溯、致敬茶山少数民族自然的生活方式,提升大众烤茶技艺,推广烤茶品饮文化,让这一蒙尘的瑰宝重燃生命力。


第一届云南“火塘”杯普洱茶烤茶大赛分淘汰赛和决赛两部分进行,赛事吸引16名选手报名参加,报名观摩人次达80人,15名学界业届专家评委分场次针对烤茶滋味严格评审。比赛间隙还开展了《烤茶的历史》专题讲座,茶人徐松带来纳西族“龙虎斗”烤茶表演,茶人小乔带来白族“三道茶”烤茶表演等,丰富和延伸了此次活动的内涵,让选手和烤茶爱好者们大饱眼福、口福。


据介绍,此次赛事举办场地别有用心,举办场地是云南一塘茶叶有限公司主理人顾乙经营多年的火塘烤茶茶馆。这一藏在闹市中别有洞天的茶馆还原了云南少数民族茶山火塘的原始样貌,整个茶馆幽暗中透露着宁静、质朴、温暖的气息。比赛期间,选手们分组别在不同的火塘边激烈比拼,而观摩者则可以自行选择观赛或到指定火塘品茶。顾乙已从事烤茶文化推广8年有余,除了经营火塘烤茶茶馆,他还通过“抖音”平台账号“火塘烤茶”让网友们感受藏在深山中古老的烤茶文化。


“很多时候我们去喝茶,会觉得茶席很美,但其实,它并不是云南本土原汁原味的饮茶方式。借这次机会,我希望能给行业增添一种不一样的声音,一种思辨的声音。虽然这是一条漫长且布满荆棘的拾荒之路,但我一定会继续坚持。”顾乙说。比赛选手杨医芬是来自红河州绿春县的彝族,她谈到,自己的祖辈世代都有饮烤茶的习惯,她从小的饮食中也少不了烤茶。此次比赛不仅提供了专业知识,也助力了本土烤茶文化的传承、发扬。

赛事现场,选手们紧张角逐,观众们则领略着别开生面的烤茶现场。“我第一次观看烤茶大赛,感受到了组织方的热情和专业,来自不同城市,甚至国家的参赛者都保持着积极、谦虚的态度,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当然,滋味绝佳的烤茶也令我回味无穷。”观摩者戴丽娜感叹道。经过两天的茶艺较量,最终烤茶大师由露萍获得,最优技法的荣誉由毛立休和明渊斩获最美烤茶大师花落曦曦和张静远,最佳进步奖由肖付双获得。

“我是怀揣着想要深入了解云南火塘烤茶发展脉络的初心来参与的,比赛中,我感受到了评委们的专业和用心,深刻、精彩的点评不仅帮助我将烤茶技艺发挥得更好,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烤茶的魅力。”来自西安的比赛选手张静远说。在现场,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外国选手毛立修格外吸引眼球,据了解,他不仅热爱饮茶,作为西双版纳女婿的他更多年将中国的茶叶通过外贸出口到自己的国家,以茶为媒,联通了世界。

图为一塘茶业有限公司供图

来源:云南网(记者龙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的这些吃法 你知道几个?


茶叶泡着喝,是我们早已接受的约定俗成,以至于看似舶来的“抹茶”能火爆那么多年。


许多少许民族日常“烹饪”茶叶的习惯,既古朴,又独树一帜。在率真的乡民们看来,与茶相处,没那么多讲究。


1、“打”出来的油茶盛宴

在广西北部的恭城一带,有居住在山地的瑶族人。通常,他们的一天便是从一锅热气腾腾的“油茶”开始的。


先把茶叶用开水浸泡5-10分钟,热锅里下少许猪油,放入浸泡好的茶叶、老姜和蒜翻炒,再加入少量开水,熬煮片刻,浓浓的油茶香已经传到了门外。


正宗的油茶不是炒出来的,也不是煮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打油茶要有三样专门的器具。第一,一口铁质的小茶锅。它的锅口稍大于一个巴掌,底部略深,锅壁厚且结实。分量不轻的茶锅,倒扣起来像一个乌龟壳。还有一个锅嘴负责出茶,加上不导热的木制把柄,方便握在手里操作。


用锅煮好茶,茶槌登场。这是一根天然弯曲近似90°的茶树枝干,用来把茶汤里的茶叶捻碎,释放里头的营养物质,再与老姜、猪油和蒜在茶汤中混合出一股浓香。


紧接着,再用竹篾篦子把残渣过滤掉,汤水干净的油茶就可以上桌了。此时,桌上的小碗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切好的小葱、香菜、蒜子,有花生米、炒米花、油果、馓子,有芋头粑、南瓜粑、白糍粑等各色小吃。


茶叶、生姜和油盐的融合搭配,对山居生活非常有益。不仅能祛除湿气,提神醒脑,还作为主食的辅助,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各种维生素。山里人一天都不能离开油茶,否则“没力气走路”。



客家擂茶:汪曾祺曾为它写诗


在饮茶文化流行的广东,有精致讲究的工夫茶文化,同时还有一种重要饮茶习俗:擂茶。


擂茶又叫做三生汤,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和湖南益阳、常德等地。顾名思义,这种茶的精髓在于一个“擂”字,听起来比“打”油茶的动静还要大。


擂茶可泡米饭吃,也可加入炒好的豌豆、花生、玉米之类的佐料,看上去更像一碗五谷杂粮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用擂茶来招待贵客,是很多地方客家人的传统。



甘肃罐罐茶:一罐一罐,消磨时光


西北的甘肃陇南、天水,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有一种罐罐茶,是当地农家古今相沿的一种独特的饮茶风俗。


罐罐茶的制作并不复杂。用一小瓦罐在炉火上烧水,同时在炉子旁烤枣,等枣烤出焦香味后放到瓦罐里。最后,放入茶叶再煮一会,等茶香和枣香渗入茶汤,就能喝了。还可以在罐子里放枸杞、龙眼和葡萄干等配料,若是喜欢甜口儿,就加入冰糖。


罐罐茶的操作虽然简单,但很可以打发日子。冬季农闲时,人们聚在屋里围炉而坐,炉子上一罐一罐地烧着茶,再不停烤着枣,茶慢慢煮,人慢慢等,一边聊着闲天,日子很好消磨。


老一辈这种悠闲的生活,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只有逢年过节才能享受得到啦。



蒙古奶茶:茶叶遇上奶,怎能不好喝?


说起内蒙的传统饮食,必少不了 蒙古奶茶。作为马背上的草原民族,肉食和奶制品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茶叶从中原地区传到草原,成了 蒙古奶制品的完美CP。


蒙古奶茶大多使用青砖茶。这种砖茶把茶叶压得很实,体积小巧,有利于长距离运输,也适合草原的游牧生活。用铜锅把水烧沸,投入适量砖茶,熬煮十分钟,直到茶汤浓郁,再加入鲜牛奶,不断搅拌扬沸,使茶汤与牛奶充分融合,最后放适量盐。


蒙古奶茶与我们平常喝的奶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鲜咸味的。凡是加入了盐的茶饮,都有一个特点,即从“纯饮料”的性质往“主食”方向发展。所以, 蒙古奶茶也是 蒙古人主食的一部分。配上奶皮、奶豆腐、炸果子、炒米、牛肉干等各种小吃,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正餐。


2、去茶马古道走一遭


不同地方的人对待茶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这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沿着一条茶叶传播的路线走一遭,就会更清晰地感受茶叶与生活精彩纷呈的融合。



西双版纳:别处喝不到的酸茶


先到云南的西双版纳看看,这里是南方茶马古道的起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六大茶山,使得西双版纳成为中国茶叶最主要的产地之一。在层层叠叠的绿色茶山之间,聚居着许多生活方式不同的少数民族。


景颇族和德昂族最具特色的茶饮是酸茶。制酸茶与做酸菜的方法差不多,都是腌制发酵。德昂族有古法制作酸茶的方式:采回新鲜茶叶,用芭蕉叶子包裹起来,放入土坑中,盖上土。掩埋七天之后取出,揉搓、晾晒,两天之后放回到坑里,再掩埋三天,取出晒干就可以食用了。发酵好的酸茶直接用开水冲泡,味道酸中带苦,有清洁口腔和清热解暑的功效,非常适合当地炎热的气候。


基诺族的凉拌茶则更为古朴,他们把茶叶直接当成了菜叶子。将现采的茶叶嫩梢洗净,双手揉捻片刻,加入碎黄果叶、辣椒和食盐,再添少许泉水拌匀,静置十五分钟即可食用。吃起来酸酸辣辣,带点茶叶的清香微苦,令人胃口大开。



大理、丽江:“烤”出来的茶,别具风味


沿着澜沧江往西北方向,来到大理和丽江,这里是茶马古道上的中心地带。


大理白族人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唐代樊绰的《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和烹而饮之。”银生,指现今的景谷至西双版纳一带。这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双版纳就已经盛产茶叶,并源源不断地运到大理。


云南很多民族都有烤茶的习俗。


大理流行的“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种。第一道就是平常的小罐烤茶。用一土陶小罐在炉火上加热,加少量茶叶,手腕抖动,使茶叶受热均匀烤至金黄色,随后注入开水,水在小罐中翻腾,“嚓嚓”作响,在罐口沸腾的茶汤泡沫宛如绣球花。第二道甜茶,在茶汤里加上核桃片、乳扇丝、红糖末。第三道回味茶,需加上蜂蜜、花椒、姜片、桂皮末。


丽江永胜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流行的永胜油茶,与白族烤茶有相似的操作。


不同的是,永胜人在烤茶叶之前,先在小罐里加入大米烤香,放少许猪油,其后再投入茶叶。做成第一道油茶底汤之后,可根据不同口味,加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红糖,还可以加鸡蛋和米干皮,或甜或咸,是十分爽口的风味小吃。



藏族:一日三餐离不了酥油茶


远在茶马古道的另一端,酥油茶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饮食。


藏族人用牦牛奶制作酥油,前一天挤好奶,静置一夜。次日,在酥油桶里挤压数百下,才能使水和油分离。取出浮在表面的脂肪层,冷却后便是金黄色的酥油。做酥油茶时,往打茶桶里注入砖茶煮成的茶水,加入一小块酥油,上下挤压十几下,使茶汤和酥油充分融合,一份卡路里燃烧的酥油茶就做好了。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朝时期。《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


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茶叶很好地补充了藏族人饮食结构中缺失的维生素,由此发展出了喝酥油茶的饮食习惯。相对于内地人来说,高原地区的人其实更依赖茶叶,一日三餐都要喝茶。


昔日的马帮,便是沿着古老崎岖的山路,从云南和四川费尽艰难的抵达青藏高原。经过漫漫路途,到了拉萨,一部分茶叶卖给藏族人,还有一部分继续翻山越岭,往印度方向去了。


来源:网络资料

【茶世界】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茶俗

编者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福建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在【茶世界】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导 语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不同的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茶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五彩缤纷的饮茶习俗。




我 国 不 同 少 数 民 族 的 茶 俗


01

白族茶俗


白族自古就有饮茶的习俗。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具,家里来了客人,先敬茶,用完茶后才吃饭。


雷响茶 雷响茶是白族农村中最常见的饮茶方式。把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上一把茶叶,边烤边抖,让茶叶受热均匀,等到茶叶散发出香味后,冲入一些开水,这时罐内会发出雷鸣似的响声,雷响茶由此得名。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客人见此也会特别开心。冲入开水茶汤便会涌起丰富的泡沫,泡沫下沉之后,再加一些开水对入茶中,这样雷响茶就做好了。雷响茶茶汁苦涩,但回味无穷。



三道茶 白族著名的“三道茶”是在传统烤茶的基础上创新和规范的一种礼茶。“三道茶”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还与白族歌舞、曲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独特的表演形式。第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茶为“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02

佤族茶俗


烧茶 烧茶是佤族流传久远的一种饮茶风俗,烧茶冲泡的方法很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出清香,叶色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人茶碗中饮用。



苦茶 佤族也喜欢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很好的解渴作用。



03

基诺族茶俗


凉拌茶 基诺山是基诺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也是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栽利用茶树的历史已有千年,至今还保留有古朴、原始的茶俗。如在基诺山的一些基诺族子里还保留着吃凉拌茶的习俗。他们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再按个人的口味放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静置几分钟,凉拌茶就做成了。当地人将这种凉拌茶称为“拉拨批皮”。



在民俗茶艺表演中,基诺族的凉拌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通常是先用土锅烧一锅开水,再将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随后将茶叶捞入小盆中,放入食盐、辣椒、味精等作料,拌匀后即可用小碟子盛茶请客人品尝。


04

布朗族茶俗


布朗族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其茶文化广泛浸融和发展到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茶叶是布朗族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园集中在寨子周围,生长的茶树分属各个个体农户所有,并且茶树可以世代继承,也可以给女儿作为陪嫁,或在村赛范围内赠送或出卖给其他人。竹筒茶、酸茶和锅帽茶都是布朗族所特有的饮茶习俗。


竹筒茶 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然后用芭蕉叶封口保存。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后剖开竹筒,再用开水冲泡。这样的茶汤在浓烈的茶香中还有种竹子的清香味。



酸茶 将鲜茶炒熟,置放到潮湿处,待发酵后放入竹筒,封口埋入土中,1个月后取出饮用。许多妇女还把酸茶放入口中细嚼,可以助消化和生津解渴。村民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锅帽茶 人们在铁锅中投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然后上下抖动铁锅,让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烟冒出,可以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再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锅里,加水煮几分钟即可。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做法。



05

德昂族茶俗


德昂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茶是德昂人的命脉,德昂族把茶当作他们的图腾,称自己是茶的子孙。德昂族一般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地都种茶,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周围,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备受人们的珍视和保护,寨中人以能拥有“茶王”而感到自豪。


水茶 水茶是德昂族传统的菜肴,他们将鲜嫩茶叶经日晒萎凋后,拌上盐装入小竹篓中再一层层压紧,大约1周后水茶就做成了。这种茶清香可口,带有咸味,能解渴消乏。当地人多将其直接放在嘴里嚼着吃。



06

拉祜族茶俗


拉祜族居住的地区盛产茶叶,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不得茶喝头会疼”是拉祜族人常说的一句话。


烤茶 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用文火焙烤,等到有焦香味儿出来的时候,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再煨煮几分钟后倒出饮用,这种茶被称为“烤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拉枯人必会用烤茶来招待。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给客人品饮。



07

傣族茶俗


竹筒茶 傣族喝的竹筒茶和其他民族的竹筒茶不太一样,他们将毛茶放在竹筒中,分层压实,再将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在烘烤的时侯,不停翻滚竹筒,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等到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可停止烘烤。用刀劈开竹筒,就可以看到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饮用的时候取适量竹筒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静置几分钟后可饮用。



08

哈尼族茶俗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哈尼族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茶在哈尼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土锅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特色饮料之一。土锅茶的制作简便,用土锅将水烧开,在沸水中加入适量鲜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就可以饮用了。土锅茶汤色绿黄、清香润喉、回味无穷,哈尼族人常用其招待客人。平日,哈尼族一家人也聚在火塘旁,边喝茶边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竹筒茶 哈尼族也喝竹筒茶,制作方式和傣族的竹筒茶有所不同。他们将泉水放入竹筒中煮,等到水沸腾时,将新鲜的茶叶塞入竹筒内,再用芭蕉叶把竹筒封口,煮10分钟左右,把竹筒拨出火塘,竹筒茶就做好了。这种竹筒茶,味道比较清淡,茶汤颜色清翠赏心悦目。



09

苗族茶俗


万花茶 在湖南西部苗寨流行着一种万花茶。制作万花茶的工序很复杂,要将橘子皮、冬瓜皮等切成或雕成各种形状,并反复晾晒。每次饮用时,只取几片放进杯子里,再用沸水冲泡,各种形状的“干皮”在水中漂浮沉落,十分好看。喝到口里顿时会觉得清醇爽口,芳香甜美,颇具开胃生津的作用。



油茶 苗族的油茶是颇具特色的,当地人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的说法。苗家油茶的做法与侗族油茶不同。他们将油、食盐、生姜和茶叶倒入锅内一起炒,再加入清水煮沸。饮用的时候,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的碗里,再放一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为作料。夏、秋两季,可用豆角,冬季可用红薯丁等泡油茶。喝茶的时候主人会给客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茶碗上。否则,主人会一直陪你喝下去。



10

藏族茶俗


藏族地区干燥、寒冷、缺氧,食物以牛、羊肉和糌粑等油腻物品为主,缺少蔬菜。茶中富含茶碱、单宁酸、维生素,具有清热、润燥、解毒、利尿等功能,正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不足,可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症,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酥油茶 是每个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食品。人们常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不算到过西藏高原。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加水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木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上下来回抽搅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人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主人会热情地给客人倒上满满一碗酥油茶,可刚倒下的酥油,客人一般不能马上喝,要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能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奶茶 奶茶也是藏民喜爱的一种饮料。清茶熬好后,将适量的鲜奶倒入茶锅内,搅拌均匀,就制成了奶茶,有些还加上盐、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等。这种茶奶香浓郁,口味独特。



11

维吾尔族茶俗


维吾尔族喜欢喝砖茶,在饮茶习惯上又因所处的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奶茶天山以北(北疆)的维吾尔族多喝奶茶。维吾尔族奶茶的做法是将茶叶放入壶里,等壶里的开水煮沸后,放入鲜牛奶或已经熬好的带奶皮的牛奶,再加入适量的盐。


香茶 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平常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



12

回族茶俗


三炮台 盖碗茶,流行于许多民族,但回族的盖碗茶却与众不同,它不只是茶,茶中还有其他饮品。在回族家中做客,以茶礼为重,主人请客人上炕入座,接着敬上一碗盖碗茶,因其包括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故在回族地区又被称为三炮台、三炮台碗子。茶碗内除放茶叶外,还要放入冰糖、桂圆、大枣等,味道甘甜,香气四溢。客人一边饮茶,主人一边斟茶,别有情趣。这种盖碗茶,除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中盛行外,在当地的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中也很盛行,成为待客的重要茶俗。



罐罐茶 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一带的回族,除了与汉族相同的盖碗茶、八宝茶习俗以外,还与回族杂居的苗族、彝族、羌族一样有喝罐罐茶的习俗。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荼。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人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若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茶、边嚼香食,趣味横生。



13

畲族茶俗


畲族自称“山哈”,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茶是畲族人民必备的饮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


春节茶 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贮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们就争先邀请爹姆及亲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制名茶时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为净洁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镂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少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浅,观沏在杯中的名茶,汤色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的叶芽,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茶杯,见香雾缭缭、云气袅袅;啜杯中茶味,回味悠长,清香扑鼻,令长辈尝后心旷神怡。据当地老人讲叙,畲家媳妇用茶敬孝上辈、邻里和睦是传统风俗,只是发展到今天,使娌妯茶俗更增添了温馨的家庭气氛。畲家客人进门不分生熟,必给敬茶。客人喝茶要让主人一冲一泡,当地称喝二道茶,不饮二道就走视为失礼。如果客人确实不喜饮茶,也要事先声明,第三道主人就随客意不再冲泡了。但在惠明寺附近一带,这里由于长年云雾缭绕,使得惠明茶不仅香高味甘,且数冲不淡,因此客人若冲三杯、五杯,主人更为高兴,已显示自己的茶叶品质优佳。总之,作客畲家,主人必以茶敬待,让你喝个够,喝出“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味犹存”的惠明茶韵。



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女方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男方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女方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5碗热茶,这5碗热茶像叠罗汉式叠成3层:一碗垫底,中间3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地献给代表男方的“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3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4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在献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


鸣谢:本文来源于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的《话说中国茶》,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