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盐漱口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百年辉煌 —— 茅台酒与毛尖茶

茅台酿酒 · 历史考据

1、《史记》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品尝到了茅台产的“枸酱”,然后将其带回,献给汉武帝。

2、元朝以后,始称“茅台村”。后因商业发达,清代曾一度改名“益商镇”。但终因人们习惯称茅台,已经难以改变,因而再度改为“茅台镇”。

3、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邬氏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茅台村临近有酿酒作坊,其时1599年,距今422年。

4、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记载:“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诗云:“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

5、清光绪年间,“茅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已远销诸省,其独特工艺也大体定型。

6、1915年王茅、华茅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两家为了争金牌而打了酒业第一场知识产权官司。

茅台酒 · 价值的确凿依据

1、收藏市场价格对比?8090茅台酒/五粮液>4倍

2、香味物质数量多少?酱香已知:1400种

3、消费忠诚不可逆转!品类选择>品牌选择

4、同类厂家不可超越!工艺繁复到难以复制只能接近

推论:茅台酒本身乃世界顶尖

在世界酒类里,茅台酒的品味乃世界顶尖:闻香幽雅的美感第一,口味丰满的力量感第一,回味悠长的层次感第一,饮后舒适的醉感第一。我们勿以品牌而忽视它的产品本身。

目前在赤水河酱香产区,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原料、同样的环境,只能无限接近,难以超越。

茅台镇河谷环境的稀缺性,茅台工艺的独特性,喝的是酒,酒即是文化。

第一式观色

酱酒微黄,随着年份渐长,则颜色更深,由于易于添加,故前提是自己私藏。一般买来的酒,酒体微黄,过黄则需怀疑,除非瓶贮老酒。通过白纸作为背景,则可以细细区分两种酒的色泽。

举杯齐眉,已观其色,微黄透明。倾斜酒杯,慢慢转动,挂杯明显。珍珠链垂,如美人泪,留满天星。

注解:一般情况,倒入品酒杯1/3~2/3都是可以的。酱香适宜在家里、办公室里小酌品鉴,环境清爽,开瓶即可享受酒香带来的愉悦感,满室生香,香而不艳。实际上,只有已知好酒才会观看挂杯。一般倾斜酒杯,慢慢转动,稍作等待,开始闻香。但眼睛是靠不住的!

第二式闻香

嗅觉感受 —— 主要是体会酒香,是品酒过程中最引人入胜的步骤。开瓶香、酒体香、空杯香。何为幽雅?香而不艳,尤似兰花,沁人心脾。

置于鼻下,1—2cm初闻,自然吸气,感受前香,深嗅,感受体香,层次丰富,待杯中酒饮尽,还可以嗅闻空杯,感受空杯留香持久。

注解:闻香是品鉴的核心,源于两个原因:一、嗅觉敏感,比较客观,闻香也体现美感。二、难以作假,比较真实,体现酱香基酒的品质。一般闻香不过关,则直接不需尝味,也难以通过贮存、勾调改善。闻香过关,尝味欠佳,则可通过贮存、勾调改善酒体。茅台酒的曲香明显,一闻则知。只可对着酒杯吸气,呼气则转头向外,稍作休息。

第三式尝味

入口:轻轻张合嘴巴、使酒液布满舌面。感受酒在舌面的张力,酒液自然向里流淌,爆发的力量感。下咽:酒液沿着喉咙下滑,感受酒的后味,体会丝滑和醇厚的感觉。闭口:下咽后,闭口呼气,感受香味向鼻腔的窜动,余味缭绕,回味悠长。

一抿,嘴中细品味,酒液醇厚。二咂,沿喉咙下滑,丝滑醇厚。三呵,从鼻腔呼气,回味悠长。

注解:尝味是品酒的最后一步,专业品鉴之后还有综合评价看风格,此处省略。味觉不敏感,不同心情、不同气候、不同顺序,都会影响尝味的感觉。加之酱香酒,风味复杂,随着贮存时间味道都在改变,往往有“怀旧情结”,总觉得上次喝的更好。一般上午10点左右最佳。其次下午3点左右适宜。推荐4杯法,两种酒分别两杯,选出最好的两杯,两两一致则出优劣。两杯之间要饮水或漱口,稍微休息,恢复味觉。

酱香其实不是香型,而是代表了香味的丰满感、口味的层次感。所以酱香需要三年贮存,五年出厂,即使如此,也有点微微辛辣。不善品酒者,往往喜欢麸曲酱香(碎沙)的甜且顺,而以为大曲酱香(坤沙)酸涩苦辣。

酱香的柔是基于丰满基础上,岁月赋予的一种成长。像有点“酱”的孙猴子,刚开始有点冲,才真实。一开始就柔,则最后是软弱寡淡。一般茅台酒,仍需瓶贮三年,表现更佳。风味单一带来的柔,刚刚酿出即可饮用。所以,好酱酒,存着喝,是比较科学的饮用习惯。

何为好酒

第一是闻香幽雅,幽雅程度代表了酱香工艺的至臻境界。不善品酒者,依然可通过空杯留香来判断优劣。酱香的空杯留香,是不可作假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二是口味丰满,丰满度、层次感是世界上顶尖好酒的通用标准。丰满基础上,还有细腻、协调等因素。

第三是岁月醇和,柔和感排在最后,这是岁月赋予的自然成长。前提是闻香和口感都是卓越的,才能完美成长。单纯的柔和,没有成长生命力,是没有意义的。

来源:信阳市茶文化协会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刘心武:古典名著中的茶香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曾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中国古典小说里,三国演义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上是点到为止,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经历多次误会,又立候多时,方才终于见到真佛诸葛亮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什么茶?不再交代,茶具用水更略而不提。

水浒则进了一步,对生活场景的描摹,有粗有细,拿写茶来说,就相当细致了水浒中的王婆贪贿说风情等情节里,写到王婆的茶肆,那其实应该算是一个冷热饮店,不仅卖茶,也卖别的饮品,如王婆就主动给西门庆推荐过梅汤与和合汤作者写这些细节,不光是留下了社会生活的斑斓图象,有助于展拓读者阅读时的想象空间,也是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性格的巧妙手段。

梅汤,即酸梅汤,应是用酸梅合冰糖熬煮,再添加玫瑰汁桂、百合等辅料,放凉后,再拌以天然冰碎屑,兑成的夏日上等冷饮王婆向西门庆推荐梅汤,是看穿了西门庆想勾搭潘金莲的野心,以此来暗示自己可以为其做媒后来西门庆踅来踅去,傍晚又踅进王婆的店来,径去帘底下那座头上坐了,朝着武大门前只是顾望,王婆道:大官人,吃个和合汤如何?和合汤应是用百合红枣银耳桂圆等炖煮的甜饮,一般用在婚宴上,作为最后一道菜,象征夫妻百年和好,王婆向西门庆推荐和合汤,是进一步向他暗示,自己有帮助他和潘金莲成就好事的能力。在水浒接下来的文本里,还写到了姜茶宽煎叶儿茶,以及点道茶,撒上些白松子胡桃肉,等等,可谓茶香渐浓。

中国古典小说,彻底摆脱三国式的讲史,以及水浒式的英雄传奇,长篇大套地讲述俗世中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描写最常态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生老病死,始作俑者当推《金瓶梅》里有不少露骨的性描写,不但少儿不宜,就是对成年人,如果心性不够健康者,恐怕也确会产生出诲淫的负面作用但那生动而细腻地描摹日常生活场景,镶金嵌玉般地铺排出令人目不暇接的种种细节,至少作为一个艺术流派的翘楚,是值得我们肯定赞叹的。

金瓶梅从水浒中王婆贪贿说风情前后的情节生发出它的故事,借树开化,起头的文字不仅是模仿,而且是爽性完全照搬,但在那嫁接的过程中,它也有了若干微妙的变化,比如写王婆点茶,水浒是点道茶,撒上白松子胡桃肉,《金瓶梅》就直书胡桃松子泡茶了。

 

在《金瓶梅》里,不仅写到王婆茶肆的茶,也写到市民家中自饮的茶与待客的茶比如福仁泡茶,福仁即福建所产的橄榄仁,可以用来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盐笋应是盐渍过的笋干,这茶肯定有咸味;梅桂泼卤瓜仁泡茶,有专家指出梅桂即玫瑰,这茶大概是甜的;江南凤团雀舌芽茶,这是一种产量很小,极名贵的供品茶,宋朝已值二十两黄金一饼,而且还往往是有价无市,想买也买不到;蜜蜡香茶,把蜜蜂窝压榨后可提炼出蜜蜂蜡,但俗话把根本出不来味道形容成味同嚼蜡,不知怎么当时有人用蜜蜡沏茶,怪哉!榛松泡茶;木樨青豆泡茶;咸樱桃的茶;土豆泡茶;芫荽芝麻茶真是茶香阵阵,袭鼻催津。

但是,看到如许多的关于茶的描写后,我们不禁要问:怎么当时(著书人所处的明朝,或前推到书中所托称的宋朝)人们饮茶,除了茶叶外,往往还要往茶盏里搁那么多其它的东西?又为什么,到清朝以后迄今,这种饮茶习惯竟几乎湮灭无存?

金瓶梅第七十二回,写到潘金莲为了讨好西门庆,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酽酽,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欢喜这盏茶,除正经茶叶六安雀舌芽茶外,竟一古脑加入了十种辅料!其中一看就懂的有芝麻盐笋(干)瓜仁核桃木樨(桂花)玫瑰泼卤(玫瑰浓汁)六种,其余四种,栗系应是栗子切成的细丝,核桃仁里所夹的春不老应是一种剁碎的腌咸菜,海青可能是橄榄,天鹅可能是银杏即白果,海青拿天鹅可能是橄榄肉里嵌着白果肉这哪里是茶,分明是一盏汤了!而且酸甜苦辣咸诸味齐备,固体多于液体,西门庆呷了一口后会觉得美味香甜,大概是醉翁之意不在茶吧!

红楼梦承袭了金瓶梅写日常生活的艺术传统,但是,它起码在两点上极大地超越了金瓶梅,一是文本里浸透了浪漫气息与批判意识,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想;一是基本上摆脱了艳情的描写套路,虽然也写性,却大体上是**描写(**与**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容当另文阐释)红楼梦里写茶的地方也很不少,但往茶汤里配那么多辅料的例子一个也没有了。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到荣国府,饭后丫头捧上茶来,林黛玉也算大宦人家出来的了,颇为纳闷她家从养生角度考虑,是不兴饭后马上吃茶的啊到后来才悟出,荣国府饭后那第一道茶是漱口的,盥手毕,那第二道,才是吃的茶一个关于茶的细节,对展示贵族府第气派和揭示人物心理特征都起到了作用。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不仅写到茶本身,还写到种种珍奇的茶具,以及烹茶所用的水,旧年蠲的雨水已然令人感到何其讲究乃尔,谁知那妙玉给林黛玉等人吃体己茶时,更用了从太湖边上的玄墓蟠香寺里,梅花上收的雪是储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后,才开出来的!在这一回关于品茶的描写中,不仅凸现出妙玉偏僻诡奇的性格,也通过成窑五彩小盖钟这个道具,草蛇灰线绵延千里,为八十回后妙玉的命运结局,埋下伏笔我的红学探佚小说妙玉之死,便由这盏成瓷杯推衍开去,圆己一说

红楼梦里还出现过一盏枫露茶,是用香枫嫩叶,入甑蒸之,取其凝露,几次泡沁而成,这碗茶后来竟酿成丫头茜雪无辜被撵,而八十回后,茜雪又在贾宝玉陷狱时,出现在狱神庙中,我在妙玉之死中,写到了那一场景古典名著中的茶香飘缈,既助我们消遣消闲,又为我们提供了多么开阔的想象空间,融注进了多么丰富的思想内涵啊!

桥上熙熙攘攘,桥下川流不息,我呢!只是等着,

你呢!好久不见,我在茶馆阅《中国茶叶市场》。

 

《中国茶叶市场杂志

 

茶行业内重要的推广和资讯平台

我们最新的杂志《中国茶叶市场》133期也将新鲜出炉了哟,以心待茶,以茶养性,给自己一次与茶对话,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借由《中国茶叶市场》杂志,以心驭茶,以茶融心,欢迎订阅!!!

【版权信息】

图文来源于历口茶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于茶抗新冠病毒,您怎么看?

连日来,茶界媒体一直保持默言。自疫情发生以来,茗边平台1月23日首发了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后周继红的论文《喝茶有助抗病毒感染,但没有证据表明茶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为帮助广大读者树立预防流感之举措与饮茶行为二者之间的科学观念,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毫无疑问,新型冠状病毒成了现在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刷屏朋友圈的是大量与疫情相关的内容。茗边关注到茶频道于1月31日发布的《浙大屠幼英教授接受专访:喝茶不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但能预防!建议天天喝!》在发送不到一天时间就被删除,茶能预防新冠病毒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其实细看文章,屠教授并没有肯定地说茶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只是从她的专业出发,解读了饮茶可以提升免疫力,茶与抗病毒研究进展的知识。由于一些质疑者及自媒体对茶界专家没有能力拿到新冠病毒毒株推断出茶叶专家一定没有做过相关的预防专门指向的新冠病毒实验便发难有关专家甚至浙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被辟为谣言,更有甚者开始抨击浙大,认为茶界专家的言论不够严谨,同时也给浙大内部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时间,茶界专家集体失言!现在来看,屠幼英教授也是躺着中枪,也是很委屈的。

不同的声音断断续续不绝于耳,事件渐渐平息后,直到2月26日下午,浙江省疾控中心官方微信发布了一篇题为《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复制》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茶水能抑制病毒引发了热议,其中有认同转发的,有否定批判的,还有趁机卖茶的,但随后文章便被发布者自行删除。来自于信息源的稿件删除,但很多大众媒体基于事实的真实存在,未作删稿处理。为何删稿?据中新经纬客户端消息称:经采访浙江省疾控中心办公室负责人,虽然文章中的实验已经完成,但由于文章中的数据还未经领导审批,因此做出了删除。后续,最新消息会发布在官方微信。


从刷屏到删稿,我们就“为何删稿”进行了剖析,这会是继“双黄连事件”的又一次社会信息传递的乌龙吗?防疫当前,从发布刷屏到删稿事实上已经产生负面影响。有人嘲笑“浙江疾控抽风了”

在标榜高尚的人面前谈高尚很难,同样,在标榜真理的人面前说真理也难!

面对广大网友的质疑,有关免疫学专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的是肺泡上皮细胞,“但我们喝茶,无论如何,茶水是不会灌到肺里去的。”即便体外试验证明茶水可以抑制或灭杀病毒,并不等于“喝茶就可以抑制或灭杀病毒”。

话是这么说,但是浙江疾控中心专家实验证明茶水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报告是真实的,目前只是体外的病毒抑制试验,专家们也是兴奋了,急着发布的确有那么一点点不够谨慎。


删稿事件后,使得喷子们抓住软肋,对既定的事实也进行了质疑。但是浙江疾控中心的这一项目是浙江科技局正式立项的研究课题,再者“茶能防治病毒”的原理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茶中的某些成分尤其是茶多酚类里含有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的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







对此,本刊收集了各平台涌现的不同声音。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王岳飞表示:茶叶具有突出的抗病毒活性,平时多喝茶有一定的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现在浙江省疾控这个实验也证明茶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但茶叶的抗病毒功效并非是防止病毒侵袭的“保护盾”或者治疗病毒感染的“特效药”,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际,最为重要的当然是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外出佩戴口罩,勤通风勤洗手,避免劳累、熬夜等损害身体免疫功能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多多饮茶、茶水漱口也是对人体大有裨益的选择,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一定的降低病毒感染之风险。

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华中农业大学茶学系讲师王耀民专门向本刊发来专函:就文章本身而言,依据文中进行的实验是无法得出“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复制”的结论的,直接下这样的结论很容易造成误导,对倡导科学饮茶、科学利用茶是不利的。原因如下:一、文章撰写不严谨,”用50 mL开水(实测90℃)“开水以杭州地区海拔怎么可能是90℃,是一直保持水浴还是一直保持90℃温度?“浸泡绿茶、铁观音与大红袍 30 min, 浓度计为40 mg/ml (即通常泡茶时的头道茶水)”这一点更难以理解,我们通常泡茶头道茶水不可能是浸泡30 min后的茶水,此外浓度计为40 mg/mL, 那么50 mL开水的话是2000 mg, 即2 g,说明实验用的2 g茶完全溶解在了开水里,连叶底都算进去了,这是不可能的,由此可推断初始浓度实验中未测定,后文中稀释后的浓度是很不严谨的。“本研究首次发现以茶多酚……“绿茶主要是茶多酚,铁观音和大红袍水浸出成分和绿茶很不一样,是没办法直接下这样的结论的。二、依据细胞实验得出文章中的结论是过度引申。细胞实验只是最最基础的实验,细胞体外培养环境和人体内的环境差异极其巨大,就文章中细胞体外实验设计而言,如果增加一些醋、盐、酒精等组,醋、盐、酒精等很可能对文中病毒的作用也特别明显;而且,细胞实验的浓度是远远高于人体可以利用的浓度的,茶多酚类物质的人生物利用度是很低的,到达作用靶点的量更是微乎其微。三、“茶能治病”的结论是不能下的,喝茶有益,能预防一些疾病,但茶是不能当作药来治病的。一直关注茗边,茗边发布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报道,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可能一些消费者对科学研究的具体流程了解不太多,很容易被一些消息误导,茗边若是在茶的科学传播领域做成领域内的权威,对中国茶的健康发展将大有裨益。

茶人李乐骏表示:科学家要有科学家的样子。茶叶一定要能打败冠状病毒,才能好卖吗?茶不应寻求成为药,茶道或可能是“药”。前者盯着物质,后者放眼文化与精神。疫情期间,一口气上马了两百多项新冠临床试验,很多试验设计,既没有坚持随机、对照,也没有使用盲法评价。之前被媒体争相报道的“双黄连”、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诸如此类,仅仅基于体外实验就被推向受众、推向患者。人命关天,不要只担心生意。世卫官员很着重地提到:目前只有一种真正有效的药物:"瑞德西韦",原文是:Only one drug with real efficacy, remdesivir。这个结论在中文翻译稿中被“漏掉”了。相关部门也要有相关部门的样子。有知识,有权利之辈都不像个样子!想做一个合格公民,每天刷新认知上的“九死一生”。太难了。

关于反对派的声音,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是头号代表。他被“腾讯较真”树为辟谣权威专家。在“浙大门”事件后,茶界专家几乎集体失声,腾讯关于茶抗病毒方面的辟谣都是基于此人的言论,仿佛只有美国言论是科学依据,甚至成为了腾讯的“一家之言”。

还有不久前有谣言称,引发此次疫情的是实验室病毒逃逸。有批评者拿此类推浙江疾控中心专家对于实验中的病毒毒株是否也会流传到社会,一副杞人忧天的样子。而对于实验组用了什么茶,也喷!指责浙江为名优绿茶做商业炒作,质疑这是在为浙江绿茶打广告,“莫须有”的帽子一顶又一顶!真的有那么一种“在标榜高尚的人面前谈高尚很难,同样,在标榜真理的人面前说真理也难”的无奈!

面对疫情,希望大家可以做到明辨是非,不散布谣言,不陷入恐慌,不做网络喷子,理智对待每一条信息。


就在本刊发布本文之前又有消息传来称: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点、传播特征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的应急需求,联合昆明生物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了病毒防治的紧急科技攻关和相关制剂的研发,重点从食药同源植物分子中筛选能够阻断病毒感染、具有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分子。目前,研究团队在盛军教授带领攻关下,取得了突破进展。

来源:茗边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