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研发基地成立

找到约1,170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郴州市茶叶协会一行到郴州市农科所茶叶研究基地考察调研

2 月 17日,郴州市茶叶协会一行到郴州市农科所茶叶研究基地调研。参加此次调研的有:郴州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黄孝健,郴州市政府原副市长、市茶叶协会名誉会长李五一,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市茶叶协会会长罗海运,郴州市茶协刘贵芳、罗亚非、肖雪峰等。这次调研活动主要是考察调研郴州市农科所茶叶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加工新技术研发、地方茶树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开发利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郴州福茶产业发展研究院”的组建等有关内容。

调研组在郴州市农科所所长刘爱廷、总农艺师刘跃荣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听取了该所茶叶科研团队现阶段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报告,考察了基地品种示范园、种质资源圃中不同茶树品种在郴州引种的适应情况,查看了汝城白毛茶穴盘苗、营养钵苗在非原产地的存活率、生长情况等。

在座谈会上,郴州市农科所所长刘爱廷汇报了“郴州福茶产 业发展研究院”组建方案。他说,在去年第十四届湖南茶业博览会期间,由黄老市长带队郴州市茶协和市农科所一行专门前往湖南农业大 学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并召开了“郴州茶产业科技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上就郴州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发展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刘仲华院士认真听取了郴州情况介绍后, 对郴州茶叶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一是夯实基础,建设“郴州福茶”技术支撑体系,把现有几个优势茶的产品品质做好。二是大力推进公共品牌建设,做大做强“郴州福茶”品牌。三是加强“郴州福茶”市场体系建设,升级营销手段,巩固内销市场,开发海外市场。刘仲华院士对郴州市农科所拟组建“郴州福茶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表示大力支持,同意担任名誉院长、首席顾问,并表示要通 过“郴州福茶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争取政府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引领龙头企业做好产品,做好品牌。刘爱廷介绍说,为落实这次座谈会精神,郴州市农科所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拟定了“郴州福茶产业发展研究院”组建方案,并就方案内容一一进行了说明。

在听取了郴州市农科所汇报后,考察组几位老领导充分肯定了郴州市农科所 与时俱进,组建茶叶研究室,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地方茶树种质 资源收集评价和开发利用,着力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工作,为郴州市科技兴茶做出了贡献。同时表示聘请刘仲华院士来郴助力郴茶产业科技研发,是一件谋划了好几年的大事,现确实要抓好落实。针对郴州市农科所提出的“郴州福茶产业发展研究院”组建方案,几位老领导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罗海运会长指出,组建方案总体很好,有几处则需要再完善。比如名称是否要加上“技术创新”几个字;组织架构最好由刘仲华院士定;产业研发资金的渠道要明确,要落实,这是关键;筹建指挥部人选要考虑合适。操作层面的工作则要主动细致,要向郴州市委、市政府分管领 导、牵头领导做好汇报,同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具体沟通好、对接好。

李五一名誉会长表示,组建方案做得很细,动了脑筋。但要具体落实,首先要郴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牵头领导和部门很重要,他们能争取主要领导重视,由郴州市委、市政府聘请刘仲华院士来郴。关于方案其他内容,他提出研究院名称定位要适当,要将科技推广这块放进来,方案内容要精练,太细的东西另搞个实施方案或者放到建议里面讲,争取召开一个协调会,完善各项工作后还要有一个情况汇报。

黄孝健名誉会长最后讲话,他完全同意五一、海运同志的意见。建议先搞一个筹建方案,批准后再做一个实施方案,要将郴茶百亿产 业发展的优势写进去,把刘仲华院士的重视支持和表态写进去,争取郴州市领导重视,才会有政策和资金支持,事情才能办成做好。

郴州市农科所领导在听取几位老领导意见建议后表态,将认真修改好方案,向郴州市领导做好汇报,争取得到支持,务实高效地把这件事办好。

文/罗亚非 图/肖雪峰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年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跑品牌”长沙绿茶: 茗动三湘 茶香九洲

9月26-29日,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启幕。来自乌干达、坦桑尼亚等近40个非洲国家、国内26个省区市的特色产品齐聚一堂,竞相绽放。在这场高规格盛会上,长沙绿茶被选定为指定茶品牌,作为国礼茶迎接四海宾朋,致敬中非友谊!

长沙绿茶,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在政府、行业组织、茶企等共同努力下快速崛起,成为高端绿茶的杰出代表。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上,被授予“袁隆平特别奖”;2020年被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2020首届湖南气候好产品”。

在湖南“五彩湘茶”发展格局中,长沙绿茶是绿茶板块名副其实的“核心”之一:截至2019年底,长沙市发展态势良好,茶园面积在全省排名第六位,实现农业产值和农业亩产值排名第二位,综合产值排第六位,特别是绿茶产量为3.61万吨,全省绿茶产量为10.8579万吨,占比为33.25%,名列全省绿茶产量第1位,长沙绿茶农业产值105578万元,全省绿茶农业产值为782160万元,占比为13.5%,位列全省绿茶产值第2位,逐步又在引领湖南千亿茶产业,特别是主版绿茶产业,已经实际成为湖南绿茶产业的核心区域。

湖南打造“千亿茶产业”,长沙绿茶引领湖南绿茶产业发展,一直处在发展前列!

发掘品牌“基础力”,打造产业新“明珠”

长沙,全国人气最高的新晋网红城市、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之一。它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著名的娱乐之都、消费之都、美食之都、文化之都。在这座魅力值满分的“千年古城”,诞生了一个古朴而年轻的品牌——长沙绿茶。

它底蕴深厚——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茶与茶具,到唐代潭州(长沙古称)刺史张渭的“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再到明清时期“高桥48家茶庄”,长沙茶叶早已蜚声天下。

▲70年代的岳麓山茶园

它底色出彩——

位于北纬28°附近黄金产茶带,长沙绿茶具有明显的品种、地域和工艺特点,为我国卷曲型名优绿茶的代表性产品,其外形条索紧细,色泽翠绿显毫,干茶匀整度好且匀净,内质嫩香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匀齐,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刘仲华曾点赞长沙绿茶:多喝绿茶有助延缓衰老,并题词:品长沙绿茶,享美好生活。历代长沙绿茶名品辈出,如高桥银峰、金井毛尖、湘波绿等都是长沙绿茶的名品。

▲湖南浏阳河茶业有限公司产品

它底气十足——

其原产地长沙,茶园良种率达到82%以上,是全省茶园良种化率最高的区域之一;全市良种茶苗繁育量超过1亿株,是全国茶苗繁育量最大的市。金井茶厂茶园基地是湖南省首个获得农业部有机认证的基地。

长沙聚集了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省茶叶技术体系首席研究员包小村等茶业界专家,是全国茶叶科研与教学力量最强、技术人才最多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沙绿茶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配套资金。2019年,下发一号文件,明确以长沙县为主体,用5年时间,将长沙绿茶打造成为品牌产业、高效产业、富民产业,建成标准化优质茶园10万亩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

长沙绿茶加速快跑。截至2020年底,长沙市茶园总面积23.96万亩,农业部认定的有机基地1个(1100亩),有机认证产品4个,绿色认证基地3个(3430亩),绿色认证产品7个。

“一廊三片”以长沙县百里茶廊为核心,与宁乡沩山、浏阳淳口、望城乌山格塘,形成了“长沙绿茶”主产区。2020年,长沙绿茶产量达到8.18万吨,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88.53%,实现茶叶产值15.6852亿元,占全市茶叶总产值为的60.46%。长沙绿茶综合产值47.126亿元,占全市茶业综合产值的60.72%。

▲长沙县百里茶廊的金井茶园

▲望城格塘-乌山片区的云游茶园

▲宁乡沩山片区的沩山茶园

全市涌现出规模以上茶叶生产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湘丰、金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怡清源、沩山、湘茗、金洲、炎羽、云游、乌山贡),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家(长沙县福泰茶叶专业合作社、长沙市望城区千龙茶叶科技专业合作社、宁乡楚留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宁乡沩山和谐茶叶专业合作社、宁乡沩山振兴茶叶专业合作社),产值过亿元的茶叶企业3家(金井茶业、湘丰茶业,怡清源茶业)。

不过短短几年,占据省会城市独特优势资源的长沙绿茶,已成为“五彩湘茶”产业皇冠上一颗亮眼的明珠。

强化品牌“发展力”,激发产业新动能

从挖掘区域文化切入,以系统化、整体化的规划设计角度,通过品牌开发、推广到最终形成区域品牌产品的全产业链思维,是长沙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018年,国家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长沙绿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长沙市政府成立了长沙绿茶区域公共品牌管理领导小组,市茶业协会成立了长沙绿茶区域公共品牌管理运营中心。

品控上“精益求精”——制定《“长沙绿茶”团体标准》、《长沙绿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长沙绿茶加工技术规程》,并邀请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开展“长沙绿茶”名优茶品质评价工作,全面提升长沙绿茶品质。

▲品质评价活动现场

品推上“多管齐下”——借力主流媒体、专业媒体、户外媒介推广,“走出去”抱团参展集中亮相,举办重大茶事节会,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湖南·长沙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扩大长沙绿茶影响力、宣传长沙茶文化、茶旅游的一张名片。2019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暨“长沙绿茶”公共品牌推介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全面推介“长沙绿茶”,更是在行业内外掀起了一股“绿色旋风”。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推介长沙绿茶

“长沙绿茶”旗下品牌“全面开花”。截止2020年底,长沙绿茶产业共有金井、湘丰、怡清源、湘茗4个茶叶“中国驰名商标”,金井、湘丰、怡清源、鸿大、湘茗、沩山、云游、乌山贡、银峰、淳峰、沩峰、密印寺、湘沩、金洲等17个湖南省著名商标,长沙绿茶加工工艺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长沙绿茶全力推进“科技兴茶”。实施《长沙绿茶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建立全省茶叶人才资源库,组建湖南省茶叶人才服务中心;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咨询机制,建立了“长沙绿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为首席专家的15人专家团队组建“长沙绿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进驻到长沙绿茶区域公共品牌管理运营中心,按照“12345”选派模式(即:1个品牌运营中心、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茶叶专业示范村、4个重点项目单位、5个新扩茶园)派驻科技特派员,全流程各环节帮扶,形成了从茶产业研发、品牌打造、品种改良、加工销售,到茶生态旅游和研学游等各个环节服务链条,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科技特派员在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2020年,“长沙绿茶”名优茶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为首席专家,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县人民政府为建设单位,共同推动长沙绿茶更好地走向世界。

▲“长沙绿茶”名优茶创新中心揭牌

2021年,湖南农业大学和望城区人民政府签订茶业产学研基地合作项目,并设立“湖南农业大学——望城区茶树种业联合创新中心”,为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打造高科技茶产业夯实基础。

▲湖南农业大学和望城区政府签订茶叶产学研基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湘丰茶业成立了“湘丰创新研究院”。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定点于湘丰茶业庄园的中科院有机茶示范基地。近年来,公司开展多茶类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主持制定了1项地方标准,获得省级科技成果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自主拥有发明专利16个,实用新型40余项。

▲湘丰茶业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环境观测站

科技赋能,长沙绿茶乘势而上,推动一、二、三产有机融合、跨界发展。

发挥技术优势,打造全国茶树育繁推一体化育苗中心。2019年新建良种繁育基地778亩,出苗超过1.5亿株,产值达到4062.5万元。

▲长沙县高桥镇腾辉茶苗繁育基地

发挥智造优势,建设全国智能茶机研发制造中心。长沙湘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建起国家茶叶加工装备研发专业中心、湖南省茶叶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茶叶加工装备智能化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被列入长沙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项和长沙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等重要国家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拥有省级成果鉴定7项,获得茶叶装备相关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

▲湘丰智能装备研发的智能化红茶生产线

发挥科技优势,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湘丰茶业、金井茶业、湖南省山水悠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宝莱、尚木兰亭、金龙生物等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发展精深加工,开发特色产品,实现茶从简单的生活饮品向食用、药用、美容等多领域拓展。尚木兰亭以创新型的时尚茶饮使“长沙绿茶”成功对接年轻消费群体,2020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万元。

发挥资源优势,实现茶-文化、茶-旅游的有机融合。长沙“百里茶廊”旅游、长沙茶亭旅游、宁乡沩山-密印寺、浏阳道吾山-大围山……一条条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生态茶园为基,以茶叶加工为本,以茶旅融合为形的精品线路,焕发勃勃生机。2020年,长沙县实现茶旅营业收入8.61亿元,增长18%,在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打造茶旅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彰显品牌“带动力”,共筑幸福新景象

一片茶叶,能带来什么?

能给一个乡镇一年带来14亿元的产值,给一个产茶大村农民带来人均32000元的年收入;能把普通农村打造成绿色生态大观园、休闲养生大乐园,吸引一年近百万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能让曾经以工业著称的中西部第一县形成“工农”比翼双飞,农文旅并驾齐驱的高质量发展局面,让乡村产业更兴旺、生态更宜居、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效、生活更富裕!

行走在湖南省特色农业小镇——长沙县金井镇,这是我们找到的答案。

▲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金井茶园

近年来,金井绿茶小镇以茶叶产业为主导,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让镇村居民、外地游客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有幸”。

在湘丰村,有近5000人“靠茶吃饭”,茶产业为全村70%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吸引了200多人回乡创业就业。由脱甲茶街、三珍虎园、生态稻田、猕猴桃果园、茶博园、农家花园组成的“一街带五园”发展模式,让湘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0多万元。湘丰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科技示范村。

▲湘丰茶业庄园

在金龙村,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的金井茶园吸引了八方游客,每年来茶园及周边观光、体验的游客超过2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0万元/年。金井茶业与金龙村探索村企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打造“美丽宜居村庄”,村容村貌变美了,乡村治理更有效了,老百姓生活越过越红火!

▲游客在乌山贡茶园体验采茶

▲溪清茶园“拍大片”

“过去长沙绿茶是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现在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梁。”长沙市茶业协会会长周长树感叹。

围绕“茶园变公园,作坊似画坊”“千层茶树翻碧浪,新型业态富农家”,长沙着力保护好自然环境,积极发展“乡村游、研学游、农耕游、体验游”茶旅产业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演绎成鲜活的图腾。

茶叶企业与农户、与当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推动了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促进了农民致富、集体经济增收。茶文化蕴含的人文美,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独特资源,推动了乡风文明。长沙绿茶,成为广袤乡村的迷人风景,成为强村富民的重要载体。

“作为后起之秀,长沙绿茶力争用3-5年时间,全市茶园面积突破并稳定在23万亩以上,茶叶产量达到10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做全国知名公共区域品牌,真正实现茶园开一片、绿一片、夯实一片、带动一片。”周长树信心满怀。

如今,这股来自星城的“绿旋风”正茗动三湘、茶香九洲,成为助力湖南茶叶产业腾飞的一股劲风!是美丽家乡生态美、乡村富的阵阵春风!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为主导 广东英德市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来源:三农号

  一块块茶园镶嵌在茂林修竹之间,与环绕的群山编织出一幅美妙的画卷。

  茶叶种植规模居广东全省县级行政区首位,被誉为“中国红茶之乡”的清远市英德市,茶园种植面积14.7万亩,主要分布于英红镇、横石塘镇、石牯塘镇等10余个乡镇。在千年种植的基础上,近年来英德市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着手规划创建总面积1879.8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品种改良、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加工等措施,以及红茶产业强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清远市红茶优势产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的政策叠加,打开一片绿叶的产业化之路,并在产业升级发展中探索出了多种长效联农带农机制。今年,英德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名单。

  “在产业园建设中,我们充分发挥园区平台吸引社会资本,聚集科研和各类生产要素的功能,以安全优质为抓手,推动了茶叶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发展,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脱贫奔康。”英德市副市长、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罗伟权说。

  研发支撑,改进贯穿到产业全链条

  英德市是广东省农业大市,特色产业主要包括茶叶、蚕桑、甘蔗、粮油、麻竹笋等传统优势种植业以及养殖生猪、家禽、“四大”家鱼为主的牧渔养殖业。其中茶叶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200多年前的唐代。

  延续千年历史,今天英德茶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品种到栽培,加工,再到安全标准制定等全方位的革新。位于产业园内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试验基地是这种革新需求主要研发支撑。

  “近些年来,我们开展了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评、茶树品种引进与新品种选育、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工艺及设备研发、茶叶产品研发与品牌打造、茶叶质量安全与标准制定、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等多项科研工作。”试验基地高级农艺师陈海强说。

  在茶树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方面,基地着重定位于高香型红茶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技术研究、特色功能茶新品种选育应用、专用茶树品种(系)筛选以及广东地方特色茶树品种选育等方向。同时,还开展高花青素、特色保健苦茶、高茶氨酸、不冬眠茶树新品种以及油茶新品种选育研究,筛选适合机械化采摘的优质高产品种(系)和对小绿叶蝉、螨类等抗性强的茶树新品种(系)。目前,已育成的英红九号、英红一号、秀红、五岭红、云大淡绿等属大叶种红茶优良品种。

  “我们种植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安全,高效优质的栽培综合技术与应用方面,在茶叶加工则主要定位于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及加工工艺和加工装备等方面。”陈海强说,在茶叶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和深加工方面,试验研究也取得了多项进展。

  “立足研究所试验基地,英德针对大众消费和时尚消费两个大市场,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孔随说,具体一方面抓好高端红茶的发展,以提高红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引导种植户和茶企多样化发展种植金萱、鸿雁12号、金观音等适合加工花香型红茶的品种。

  同时,园区还通过茶叶研究所成立的广东鸿雁茶业公司,英德八百秀才茶叶公司、英九庄园等企业示范种植技术,改进加工工艺,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绿色生产,由智能加工倒逼标准化种植

  “这个是粘虫板,这个是吸虫灯,这个是超声波驱虫器。而且我们的粘虫板上是红黄格相间的设计,与单纯黄板相比可以大大减少对益虫的粘吸。”在英德市英州红茶业公司位于石灰铺镇勤丰村的种植示范基地里,公司办公室主任吴庆尚一一指着茶园里的病虫害防控设备介绍说,茶园种植管理完全按照绿色生态标准执行,做到了化肥、除草剂和杀虫剂的零使用。

  英州红茶叶种植基地正是英德市在产业园建设中,以高效、生态为核心,着重培育的一批示范效果显著的高产高效生态茶园之一。在这批茶园的示范带动下,全市茶叶种植的绿色标准迅速得到推广,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已覆盖了产业园的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据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蓝志坚介绍,产业园建设重点加大了茶叶生产优质高效集成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科技攻关、应用与推广,制定了茶园管理规程,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护、统防统治,提高茶叶采摘质量,从种植源头上为培育绿色生态有机茶叶,提升茶叶品质,增强英德红茶品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保障。

  在茶叶绿色安全的原材料有了保证的前提下,英德茶叶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也步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在产业园内,鸿雁茶业公司建成国内第一条红条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实现了红条茶加工的机械化与连续化。

  英德市的核心产茶区英红镇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引进自动化红茶加工生产线,建设红茶区域化加工中心,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提升生产效率和加工水平,稳定英德红茶产品品质。

  位于英红镇的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公司,新近落成了一条智能化全程不落地红茶生产线。“我们这条生产线的一个特点就是大面积使用萎凋槽,实现了茶叶加工的精细化。”公司董事长易振华说,“而且,智能化生产线可以将传统的制茶工艺经验转化为数据,并经过茶叶品质分析不断调整优化参数,实现生产的优质化和标准化。”

  “另外,加工环节的标准化需要茶青品质的标准化,所以智能加工可以倒逼种植环节的标准化。”易振华说,种植的标准化其实不能简单理解为施肥浇水的整齐划一,而是因地施策达到品质和成分指数的标准化。

  目前,八百秀才茶叶公司也在投资引进现代化茶叶精加工设备设施,建设可视化生产加工设施及5G系统,通过加工环节引导种植标准的精细化。

  联农带农,试点推行“一地生五金”

  在产业园的建设中,50多岁的勤丰村村民林观金家有了稳定的收入,除了采茶每年3万元以上的务工收入,参与村里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每年还可获得3500元以上的分红收益。

  林观金是英德产业园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民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我们通过培育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300多家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园区农民参与和分享全产业链收益,建立和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显著致富增收。”郭孔随说。

  近年来,产业园推广的合作经营模式有“企业+基地+茶农”“合作社+基地+茶农”“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技术+加工+品牌+销售+家庭农场(农户)”等等。

  另外,政府与龙头企业探索激活农村土地活力渠道,开展“百企扶百村”行动,试点推出了“一地生五金”扶贫模式。“五金”具体包括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益和扶贫爱心基金。其中经营收入包括贫困户承包茶树经营权获得收益,通过参与企业电商平台、批发市场、茶园景区摊位销售所得收入等,资产性收益为村集体将扶贫资金入股茶企获得的分红收益。

  “我们企业共吸入两个村100万的扶贫资金入股,不管经营状况如何,每年都要向村集体保底10万进行分红,然后村集体再向贫困户进行分配。”英德市怡品茗茶叶公司董事长助理沙丽娟说。

  在英九庄园,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有实行保护价收购茶青、代加工茶叶、吸收农户入股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联农带农模式,可以更好地将家庭农场导入茶产业链,让不同主体在产业链上共同参与价值创造和成果分享。”董事长易振华说,只有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切实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注:内容源自三农号,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59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