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骗局的茶叶价值

找到约64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深度|小罐茶中的白茶

 

 

 

文|槽哥· 茶圈那点事儿 · 第25期

 

 

 

 

2016年,原本每年从我这里买一些高端茶叶的两个山东客户让我帮助联系小罐茶做代理。最终,他们都如愿了。是的,如你所想,仿佛年轻时亲手把自己的女朋友送给她喜欢的那个男人一样。

---槽哥

 

 

我开始认识小罐茶,就是引子里这般。

真实的无法再真实,现实的无法再现实。

从那时开始,我便开始关注小罐茶。

 

无论是谁,客户被抢了,

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1

 

小罐茶现象

 

 

 

 

 

形容小罐茶是横空出世,并不为过。小罐茶的出现,仿佛在茶圈投了一颗原子弹。2016年以来,似乎每一个找槽哥喝茶的业内人士甚至茶友,都会聊起小罐茶,每次聊天的观点基本大同小异。

 

总结下来,小罐茶有七宗罪

 

◆ 大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做茶,扯淡

◆ 每罐4g完全是不懂茶的外行才会这么干

◆ 我喝了小罐茶,品质很一般

◆ 太贵了,完全不考虑大众,圈钱骗局

◆ 充氮,太扯了,完全不考虑自然陈化

◆ 懂茶的老茶客根本不会喝小罐茶

◆ 过度营销,创始人杜国楹根本不懂茶

 

我听了,网上查了,也了解了。对于我这样被小罐茶毫不留情夺走了客户的卖茶人,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

 

对吗?小罐茶。

 

今天,我把我知道的和我想说的关于小罐茶的都写在这里。我想说的,就是我知道的。为了弥补部分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后会出现的不适感。

 

先一起看看美女养养眼吧。

 

2

 

你看过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吗?

 

 

 

 

意大利国宝级女神莫妮卡·贝鲁奇演绎了主角"玛琳娜"。美的不可方物,性感的无法不心动。

 

电影里,玛琳娜

没有男人不喜欢

没有女人不妒忌

 

是的,她做过女神,为了吃饭出卖过身体,甚至为了生存做过妓女。

 

 

 

莫妮卡·贝鲁奇

 

可是,抛开二战不谈,抛开玛琳娜为了活着的本能所做的一切不谈。

 

其实,小罐茶就好比玛琳娜

 

男人就像小罐茶的代理商

女人就像茶行业的从业者

 

你若没看过这部电影,你可以去看。

据说有人看到了色情,有人看到了战争,有人看到了本能,有人看到了人性。你看到了什么?

 

 

 

 

3

 

iPhone成功吗?

 

聊小罐茶之前,再聊一聊iPhone吧。

 

乔布斯对于禅宗的理解以及禅意美学的运用,后续会写,我喜欢乔帮主,就像我讨厌借着乔帮主说相声的老罗和借着禅宗祖师达摩炒作谢谢您的极白一样。

 

2007年,乔帮主在iPhone发布会上说这将是改变世界的一款产品。也许我们现在觉得乔帮主很牛逼,iPhone很牛逼。无论是因为乔布斯太超前了也好,还是颠覆了当时手机行业的认知也好。

 

现实是,2007年iPhone发布时,手机圈内唱衰之声一片。

 

 

 

 

 

当时手机圈是这样评价iPhone的:

 

◆ 微软营销总监 斯普雷格:天知道会有谁去买iPhone这种玩意。

◆ 微软前Ceo鲍尔默:iPhone太贵了,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

◆ 摩托罗拉Ceo桑德尔这样回应记者:我们挑战iPhone,可笑,你应该问问iPhone怎么挑战我们。

◆ Palm前Ceo是这样调侃iPhone的:做电脑起家的苹果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做一部手机。

◆ 诺基亚的高层是这样调侃的:没有键盘的iPhone能玩吗?我们诺基亚三楼扔下去都不会摔坏。

 

每一位评价者都是手机圈内最牛逼的。

 

10年后的今天......

 

iPhone成功吗?

 

4

 

看完一部电影,聊完一部手机,现在我可以聊聊小罐茶了。其实第23期《扒扒小罐茶的大师》(可点击阅读)原本计划的是一次写完关于小罐茶的文章,因事耽搁了,便有今天的第二篇也是关于小罐茶可能是我写的最后一篇。当然,只是可能。

 

 

 

《小罐茶的七宗罪》

 

 

 

我试图从这七宗罪里找到小罐茶的弱点,夺回我的客户。

 

 

宗罪  ◆ 

 

大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做茶,扯淡。

 

 

 

 

 

关于小罐茶的大师,没看过的请参看下面的链接,尤其看看评论,就像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

 

文章:扒一扒小罐茶的大师

 

小罐茶能集合8位大师,这一点我或许也能做到,但无非照猫画虎,所以我也无法因为这一点让我的客户回来。

 

 

宗罪  ◆ 

 

每罐4g完全是不懂茶的外行才会这么干。

 

 

 

 

小玉是潮汕人,前几年在珠海驻京办那里开了一间茶室。每次去喝她泡的单丛,他的潮汕同乡们都喝的过瘾,我却每次都心里暗暗叫苦。

 

她每泡的投茶量,达到了15g,壶由特别小,一泡倒出来刚好只有三小杯。貌似知名茶企武夷星就有一款15g小袋包装的大红袍。她那个圈子里,几乎每个人都如此,那是他们喝茶的标准。所以你看,槽哥这样的老茶客遇到小玉她们的圈子,也一样存在标准的问题。

 

敢于把岩茶也标准到4g一罐,不得不说这种勇气是值得佩服的。如果让我去设计,我决计想不到。久居茶圈,其实很多思维已经固化了。

 

记得有一天一个老茶客跟蔓姐说:“小罐茶这帮人到底懂不懂茶,大红袍4g,怎么喝!”

 

我现在还记得蔓姐的回话:

“一罐不够就两罐,两罐不够就三罐,一罐茶量少,水就少加点。”

 

很多时候,蔓姐客观的不像个女人。

 

是的,关于投茶量,本就是因人而异的,浓茶原本就不是被提倡的,所以这一点,我无法说服我的客户。

 

 

三宗罪  ◆ 

 

我喝了小罐茶,很一般

 

 

 

 

这一点,跟槽哥聊过小罐茶的圈内人大多都会这样讲。其实中国茶,符合了国家标准之后,就变得没有标准了。

 

每个行业都存在同样的现象

“他们家那个品质,在我这里一半价钱都不用。”

“他们那款茶,跟我这款比茶太远了。”

 

开始,槽哥也没喝过小罐茶,不好评价,我一直认为一款茶自己没有喝过是不能给予评判的。可是我惊讶的发现茶圈的很多人其实根本没喝过,却同样给出了小罐茶不好喝的论调。

 

同行相轻也好,茶人相轻也罢。其中小罐茶被抨击最多的就是那款普洱熟茶,知乎有一个会员是这样写的:“感觉成本就30块钱一斤。”

 

我喝了那款茶,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不堪。我后来特意问了普洱茶行业很知名的一位老师。他这样回答我:“其实不管原料还是品质都算不错的,邹老也不至于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

 

茶圈一位很有名的老师跟我讲过:茶这个东西,以前我年轻时总是评价,你知道我什么现在很少发表评论了吗?因为茶没有标准,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所以,如果我评价小罐茶一般,其实很多人也会评价我的茶一般。这似乎无法说服我的客户,因为他们也不懂茶。

 

 

四宗罪  ◆ 

 

太贵了,完全不考虑大众,圈钱骗局

 

 

 

 

坦白说,槽哥也觉得太贵了。相比较槽哥每月那3000块的收入,喝小罐茶确实太奢侈了。用这一点定罪,很难站住脚。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定位,就像槽哥日里夜里都渴望的爱马仕,也像槽哥看着流口水的宾利。他们从来不会考虑月薪3000的槽哥是不是买得起。

 

我不是他们的用户。

 

中国茶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全价格链覆盖。以天福茗茶为例,永远都是什么好卖卖什么,什么价位都有,生怕漏掉每一个客户。

 

“是的,每一个喝茶人都是我的用户。”天福茗茶们这样说。

 

但事实呢,抛开奢侈品不谈,在中国,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提升,一大批定位中产阶层的品牌应运而生。如 一条、网易优选等等。

 

一个品牌精准定位自己的用户群,这其实是对用户的尊重。

 

槽哥的两个客户一个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一个是投资公司的。他们日常需要送茶的都是所谓高端人士。所以对他们来说,便宜?我还不愿意做呢。

 

 

 

五宗罪  ◆ 

 

充氮,太扯了,完全不考虑自然陈化

 

 

 

 

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存的。我曾经跟很多茶厂聊过,尤其是云南茶企。去库存是他们最头疼的事情。相信经历方舟子事件后,这件头疼的事只怕会更加头疼。

 

充氮保鲜对于绿茶品类是有价值的。小罐茶充氮保鲜这一举措意义很明显。让绿茶更持久的保鲜,相比较我们日常用冰箱保鲜还是有所进步。

 

我初始以为小罐茶的普洱和白茶也是如此保鲜,后来发现不是,所以充氮这一点我仍然无法说服我的客户。

 

 

六宗罪  ◆ 

 

懂茶的老茶客根本不会喝小罐茶

 

 

 

 

老茶客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槽哥认识很多老茶客,聊起茶来头头是道,山场,水感,海拔,年份等等等等。他们对茶有太多的见解,但他们似乎又有一个共同点,对于名气大的茶他们通常的最高评语无非就是说:这茶,也就那样吧,能喝。

 

如果一个茶企把自己的目标客户定位为这些老茶客,那么趁早死掉算了。因为在他们眼里,永远没有好这一说,挑刺本就是他们彰显自己水平的方式,除了他们自己收藏的不知道从哪淘来的那块黑乎乎的宝贝以外。

 

雷军曾经把小米手机定位:“为发烧而生。”雷军和黎万强组建的米粉前期的核心就是一群手机硬件的发烧友。最顶级的配置,最高的性价比。

 

历经辉煌后,小米销量先后被OPPO,VIVO,华为拉了下来。气人的是尤其前面那两个品牌,不但价格卖得比小米贵,性价比似乎更不如小米高。

 

还好,小米终于意识到了市场不应该是专为极客们准备的。极客们的要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所以你看,小米变了。

 

现在的小米,学习了Costco,MUJI的长处,正在走向品质电商的康庄大道。

 

很多时候,所谓极致未必就是最好。击中消费者内心的某个痛点才是最重要的。就像OPPO能让凤姐自拍成范冰冰一样。

 

有些茶品牌,本就不是为老茶客准备的。所以这一点,我无法说服我的客户。

 

 

 

七宗罪  ◆ 

 

过度营销,创始人杜国楹根本不懂茶

 

 

 

 

◆  营销最重要的是占据心智

 

徐浪七岁的小侄女从小就跟着她父亲泡茶,喝茶。尤其到了冬天,淡淡煮好的老白茶几乎是每天必备。

 

徐浪弟弟本人不太喜欢看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一类的节目,却又喜欢家里有点电视的声音,感觉那样有家庭的气息,所以客厅的电视常年就是中央九频道。

 

侄女跟着徐浪一起看《航拍中国》,一起被中国之美震惊。

 

 

 

 

侄女跟着他一起看《文化之旅》,一起好奇的探索谭盾那楼梯都能奏乐的水乐堂。

 

 

 

 

但据说侄女最喜欢的是动物,各种各样的动物。

 

因为中央九看的多,现在每次泡茶,她经常念叨:“小罐茶,大师作”。

 

◆  营销

 

我问过一位做营销的资深人士如何看待小罐茶的营销,她说:小罐茶的营销炉火纯青,简直无懈可击,精准的用户定位,精准的产品定位,精准的广告投放。

 

营销上,小罐茶是花了足够心思的,无论哪个脑子没毛病的品牌创始人,花了大代价做营销,对产品的要求都不会太低。

 

无论是谁,真金白银砸进茶行业来,都是要未来的。

哪怕对中国的茶行业有一点促进,都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我们要的是茶行业的发展,而不是固步自封。

 

无论我多么嫌弃讨厌小罐茶的广告,我也只能叹服“小罐茶,大师作”,我记住了,我的客户也记住了,我的客户的客户也记住了。

 

所以,我仍然无法说服我的客户。

 

 

槽哥说  ◆ 

 

 

其实有两件事是槽哥思考最多的。既然槽哥列举了小罐茶的七宗罪最终仍然无法夺回自己的客户,那么唯寄希望于茶行业的其他从业者。

 

1、当下,茶行业中谁能成为小罐茶的对手?

 

槽哥极为推崇的竹叶青一直陷在绿茶的泥沼里不能自拔,这其实也是对的。所以竹叶青无法以单品类去抗衡综合品类小罐茶。

 

一向主打全价格链什么好卖卖什么根本不区分用户、店面跟杂货市场一样的天福茗茶一类的综合品牌更加不是对手。

 

难道是电商自居的醉品网?还是自媒体起家的茶语网?

 

B2C醉品商城做了多年了,烧了不少钱,销售量据说一直低的吓人半死不活的。后来又做了茶帮通,试图做B2B的茶叶全品类电商,再后来就做了醉品朴茶。实话说,除了醉品朴茶加盟招商算是接点地气外,实在毫无亮点,雷军到底看上醉品哪一点了,我一直没想明白,也许雷军的品质电商未来进军茶品类时需要醉品这样的懂茶全品类的团队。

 

或许,也就仅此而已。

 

茶语网最亮眼的大概就是尽可能的用一定的标准化方法对茶进行评测。

 

坦白说:中国茶行业太复杂了,种类太多了。做全品类全价格链茶商未来没人知道结果。

 

所以,我至今也没看到一个可以未来三年内成为小罐茶对手的品牌。这是我焦虑的。

 

2、小罐茶的隐患:打蛇当然要打七寸。

 

服务: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喝茶先品。所以你看竹叶青价位并不便宜,但你去北京望京新世界负一楼的竹叶青专卖店看一下,永远有一个端着茶杯热情的女茶艺师。

 

因为公司在北京望京的缘故,我几乎每周都要去四元桥的家乐福。小罐茶的专卖店没学会奢侈品品牌爱马仕的范倒是先学会了禁欲系女生杜鹃的高冷,这是小罐茶店员给我的第一感受。冷冰冰的店,无人搭理的尴尬和一纸杯里的凉茶汤。

 

后来我再去,试喝是要花钱买的,一罐50。试吗?

 

如果持续以这样的服务和管理下去,就好比想成为海底捞的一家火锅企业突然遇到了后厨蟑螂事件的海底捞一样。

 

海底捞遇到蟑螂死不了,但,你不是海底捞,你没有这么多年的积累。

 

大师:

 

大师被小罐茶塑造成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我看来这即是成功也是最大的隐患。

 

八位大师有名有姓各自有品牌。我不知道小罐茶跟大师之间的竞业协议。但我知道两点。

 

A、大师不是小罐茶的固有资产

B、大师并不可控

 

当年在正山堂做技术的梁骏德先生尚且离职创办了骏德茶叶,何况本身就有品牌的八位大师。

 

我清晰的看到几位大师正在跟其他品牌合作推出茶品。我甚至惊讶的发现几乎所有的传承人和大师都被各个品牌签约了。

 

大师之幸,匠人之幸。?

 

虽然小罐茶是我的对手,我还是希望它一路走好。

 

 

不必疑惑,今天这篇文章,是我一边喝着小罐茶,一边写的。

 

 

 

 

 

 

 

结语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小罐茶的未来,留待三年后评说吧。

感谢小罐茶,给茶行业带来的思考。

期待越来越多的小罐茶进入茶行业。

推动着我们所有的从业者一起进步。

推动中国茶行业整体升级一路前行。

 

 

 

 

曼鼓--声音曼妙的心灵乐器

茶艺师联盟出品

全国经销商招募中

微信|13161699698

 

 

 

 

————————END———————

作者:槽哥

 

槽哥

或许是最喜欢茶艺师的那个人

 

    槽哥:一个混迹于茶人圈,每日喝茶却假装不懂茶其实也真不懂茶的连伪茶人都算不上的一个糙人。每个礼拜天,槽哥将在茶艺师联盟平台上无门槛有底线的吐槽。

    在我眼里,一个会泡茶又懂生活美学的茶艺师 ,本就是茶行业的一股清流。 或许我就是最喜欢茶艺师的那个人。

   

 

 

 

茶叶品牌的无奈:茶叶金融的路上,大闹一场!最终,黯然离场!

茶行业,难有大品牌。

除了少数几十年大厂。大多数品牌,终其一生,也会默默无闻。

然而,品牌,又是普洱茶发展的最终归宿。


-01-做不起来的品牌

2005年,小王大学刚毕业,在广州给人做策划工作。

然而,那一年,普洱茶爆火,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全国。

小王一看,老家云南的普洱茶火了。小王仿佛看到了普洱茶产业下,自己不可限量的未来。

于是,信心满满的小王,带着打工攒下来的2万块钱,回云南做普洱茶的经销商。

做了5年经销商,积累了一些客户。

2009年,古树茶崛起,有了一些客户的小王,整合各大名山资源,开始干自己的品牌(是有理念、有连续产品开发产品那种)。

小王的理想也很简单:别人没做品牌的时候,我先人一步做品牌,等别人做品牌的时候,或许我已经做大了。

于是,每年春茶,小王都跑到茶山,承包茶园。冰岛中的坝歪、南迫,磨烈、正气塘、小户赛、懂过,昔归、纳罕,永德梅子箐等,小王都有涉及。

做真正的山头原料。从茶农手里承包下来,做成毛料,批发给客户。

不仅收获了一批客户,还跟茶农建立了不错的合作关系。

靠着倒卖原料的娴熟技能,在古树茶红利那几年,小王也赚到了一些钱。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小王也变成了老王。做茶多年,却没有积累。

卖原料的钱都用来养品牌了。开发产品、压饼宣传、售卖品牌茶,靠卖原料挣来的钱,似乎根本不够花。

如今,仍然在康乐茶城旁边的小区里,租了一个房子,一边努力,一边感叹人生如茶、苦尽甘来。继续咬牙坚持着卖茶大业。


看着自己做品牌积累下来的十几吨山头茶库存。其中,还有相当可观的古树存量。老王时常也会想:

难道是我不够努力?做真正的山头茶,如今还自己跑到茶山看着做的老板有几个?

难道品牌理念不行?也不对啊。整合各大名山资源的品牌,为啥就是做不起来呢?

终究,茶叶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做成品牌的。

然而,人生也好,事业也罢。

终归,还是要适合事宜。

-02-原始积累与烧钱之路

大多数茶老板,通过原料生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之后,才开始做品牌。

做的太早,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会被品牌拖垮。做的太晚,局部已经形成小垄断,再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古树茶红利

在山头茶风风火火那几年,最好做的生意是:在茶山倒卖原料。

从2009年到2021年上半年,都算得上是古树茶的红利期。2009-2014上半年,山头茶上半场,玩的是古树茶的收藏。

2016-2021年上半年,山头茶下半场,玩的是茶山行的大背景下,名山古树的品饮价值。

这两个阶段,最赚钱的生意模式都是:

在山头卖原料。但凡心无旁骛、一心倒卖原料的茶老板,大多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但是,卖原料的生意总有到头的时候,茶企的发展,最终还是会走上品牌这条路。

好比这两年,茶农开始直播,源头越来越透明,茶老板的原料生意不好做了。

而且,2022年开始,古树茶之后,很难再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茶行业,已经到了拼资本的时代。

这时候,赚到钱的人,要么看到了茶叶品牌前方的吞金巨兽,果断转行了。但大多数把茶当作终生事业的老板,在原料不好做的时候,会把前些年积累的钱用来做品牌。

而那些在山头茶红利期,没有完成原始积累的,或者赚到钱,却提前败掉的老板。

到了茶行业开始拼资本的时候,茶叶品牌这条路上,会越来越难。

茶叶品牌,很烧钱

有的茶老板,自己注册个商标,开个公司,

收点原料,压个饼,今年印昔归,明年印大雪山,成本也不太大。还大胆地说:做品牌嘛,也就这样,哪有那么烧钱。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还是在卖原料,不是品牌。

品牌,从产品的理念设计,到开发落地,每一款产品都寄托着一个品牌的做茶理念。

有的不大不小的茶企,光一个新品的包装,就烧了80多万。真正的茶叶品牌,有多少茶企撑得住。

总之,要把一个小品牌做起来,很烧钱,少说也是千万元起步。而且,花了钱也不一定能做起来。

然而,不做品牌,茶企又能做什么呢?

人到中年,中途转行?茶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大多数做茶的人,一旦进入,就是一生。

还是一辈子倒卖原料?倒卖原料的事,现在就很难了,未来会更难。

大多数用心做茶的人,到最后,或许出于本心,或许出于无奈,一定会走上品牌这条烧钱的不归路。

写在最后:

万物自有它的宿命。

普洱茶的品牌,发展到最后,多是茶叶金融。

这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投资属性、茶的文化属性、以及资本逐利一起决定的。

当一个品牌有足够的历史底蕴(年代),足够的知名度和受众。

就算品牌不想金融化,普洱茶玩家和藏家,也会根据这么品牌的价值,自己玩金融。

那时,原本几万元的茶叶,会在小圈子里,被人炒到几百万一件。

这种茶叶金融的神奇操作,又会反过来波及品牌,把品牌搞残、甚至搞死。搞残了,休整几年重新复活。搞死了,新的企业又重新顶上。

总之,万物有生有灭,能在金融的路上坚持多久,要看茶企自己的命。

然而,必须说的是:

玩茶叶金融,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属性,历史底蕴、知名度和受众,三者缺一不可。

但凡没有历史底蕴和受众,强行用资本放大金融属性的茶企。到最后,十有八九结局凄凉:

要么先天不足,玩成传销,茶企老板玩火自焚。要么成为赤裸裸的骗局,让无数“投资者”倾家荡产。

然而,也不必过于忧心。

大多数茶叶品牌,还是会好好卖品饮的茶,不做金融的梦。

因为,99.9999%的茶叶品牌,等不到变身金融的那一天,就已经挂了。

花钱做品牌,如果经销商不多,撑不起流水。品牌还没做起来,钱就花没了。

茶产业是重资产运营,尤其原料成本,够每个茶企喝上一壶的。做名山起家,继续做名山,原料成本是无底洞。玩拼配,品质下降,消费者不买单。大多数茶企,还没等到品牌做起来,就已经被库存拖垮。


终究,大多数茶老板,在梦想的路上,一边做着品饮的生意,一边望着自己无边的库存、做着茶叶金融的美梦。

年复一年,花大价钱收茶,花大价钱开发宣传。看着一堆堆茶叶,仿佛看到了无限的未来。

如此,茶叶江湖,每天都有人进入品牌,每天都有人因为卖茶的流水养不起品牌,无奈地从市场默默退出。

你方唱罢我登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逐利的路上,普洱茶圈,热闹非凡。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小罐茶,其实是茶行业的“救星”

茶红是非多

11月21日,“创新中国茶”论坛落幕,杜国楹以一句“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回应外界对小罐茶的所有质疑。

小罐茶2018年的“风头”延续到2019年,在很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灼灼其华,继续一枝独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市场向来对这类“独秀”,很不友好!小罐茶成为“众矢之的”,招来不少麻烦。对于茶界那些碌碌无为者而言,这无疑是眼中钉、肉中刺,喉中之鲠。

马丁·海德格尔说:“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说话,话在说人。”

自小罐茶问世,短短时间内一举赢下市场和口碑,网上就冒出很多“喷子”,质疑“小罐茶”的营销“就是收‘智商税’”,无来由地谩骂小罐茶品质不佳、口感不好。

果真如此?

我常想,小罐茶装的不止是一罐好茶呀!更是一种喝茶的欲望和美的享受。

从“高冷”或“老土”的印象,到“随性”“自然”“便捷”的形象,小罐茶改写了喝茶的历史,简而有至的铺开一罐一泡、一人一茶的喝茶方式,推及我们的私人生活。

看来眼前的一切“负效应”怕只是应了海德格尔的思索,这些“无脑喷”以“嫉妒”为家,激烈、偏执的言辞道出了他们的痛处,执意“面向死亡而存在”。

“良心唯有经常以沉默形式来讲话”——马丁·海德格尔。

茶界的“智商税”是否存在的,这主要交给恶意炒作、天价茶叶等市场行为;交给“千羽孔雀”,八八青饼,“轩辕号”,“天价岩茶”,小青柑,碎银子,白水清和邹家驹。但对小罐茶的“智商税”,不可流于道听。

今年初,我曾写就一篇题为《“渣男”吴秀波,“渣茶”小罐茶?》反问市场。

小罐茶确实不便宜,但人家的定位就是高端茶。谩骂小罐茶收“智商税”,本质就是一种典型的“贼喊捉贼”。某些贪婪的炒作“砖家”,眼看小罐茶俘去了大部分传统消费者的青睐,自己所预谋的“智商税”化为泡影,分外眼红,急忙反咬一口。

这一族群,就是所谓的“智商税”的收割者,他们蔑视广大消费者的智商,企图永无止境的巧取豪夺。

然而,小罐茶本身的品质形象和市场份额,再次给了这些标榜“唯我独清”的阴谋家一记狠巴掌,令其火冒咬牙,却咬不到半点好。

正应了那一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消费者并非“无脑”,他们看重的是小罐茶诞生后带来的全新理念,看重的是品质和设计,是茶的饮用属性和实用性、方便性。可以说,小罐茶颠覆了一直以来饮茶、存茶的所谓“大手笔”概念,来自于价格、年份等方面的习惯标准发生了逆转式的变化。小罐之小,在雅致,在精到,在随意,在率真。它成为一种全新的消费语言,一种关注当下、关注瞬间感受的“在场”语言,一种彻底有别于收藏家、炒作者的“亲民”语言。

杜国楹的选择充满自信与理智,他有用科学方法打造卓越茶品牌的决心,一份让中国茶重新走向世界的坚持。以至于小罐茶能够先行茶行业基于用户需求,把茶做透明的范式性道路。

小罐茶周遭口诛笔伐,若非高逼格的“广告”,精良的品质,以及突破传统的生产理念和营销思路,作为一种新形象,很难在市场、现实、未来趋势等方面如此脱俗。

现在,我依然站在小罐茶这头。相信时间、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会证明一切!

小罐方盈,需求为本

对的时间和对的选择同等重要。若2019年还没有意识到“小罐茶”的商机,对于一个茶人来说,无异于1911年当了太监,1948年在农村买地,1976年投靠“四人帮”,2015年结扎。

中国茶史千年有余,看似从未凋零,但从未有过像小罐茶这样鲜艳亮丽的。小罐茶有“革命”性的意义。革命的本身,就是新事物的上位和旧势力的败退。

小罐茶的出现,好比“白话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的登场,茶的本质完好无损,但它更加适应现代性的日常生活,引领一个全新的茶业时代。而现在,这朵花才刚刚开始绽放。

杜国楹先生把茶品牌的品质,工艺,原料,价格,包装都透明化、标准化,旨在让消费者消费得心安,这是茶行业从未敢做的,可以说是茶行业的良心。

本来是要引导人民放心消费的标准化营销理念,却被茶行业的某些利益体攻击为“智商税”收割行为,这与其说是小罐茶的不幸,倒不如说是整个中国茶行业的悲哀。

这种悲哀的根源在于,中国茶茶市思想的固步自封,总以为传统就是好,老等于优质,不求新变。甚至,依然有人希望依靠编茶话故事,利用不对称的信息,来浑水摸鱼,维护自己的“屯粮积货”。

只可惜,现在的茶人和消费者,都不再是过去习惯于盲听盲从,任人忽悠宰割的那一代了,靠编故事蒙混过关的“商道”,早已不可往复。

但无论你是否跟得上节奏,小罐茶推开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浪潮,是历史的洪流,势不可挡,注定会为行业带来一次关键性的变革。

面对同行的成功,作为制造者和销售者,与其绞尽脑汁算计别人,不如多研究研究自己,虚心接受,学习别人优秀的制茶营销理念,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思考如何去自强不息,而非一味地损人利己。

当然,这种“智商税”观念的背后,或许是两种截然背道的商业思维和价值观的冲突,是农产品思维和工业化思维的分歧,是经验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较量,是品牌思维和农产品思维的碰撞。

我们回到原点看看,为什么国外的高端品牌,国人趋之若鹜,而国产的高端品牌,却总被冠之以“智商税”,之中是否是传统思维的结果,还是别有心机?

在混乱的茶市,我们所经历的骗局实在太多,以至于我们无法考辨真伪。尤其是对那些新事物,我们总要观望一阵,徘徊一会儿。

其实,任何高端品牌,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功能需求,更多的是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这是消费发展的趋势。

无论是功能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本质上与不明真相的坑蒙拐骗,和纳“智商税”有天壤之别。

而这一系列“需求”所纳的税,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消费税,是品质税,是美学税,是创新税,是价值观税,是消费者自愿缴纳的税。

灾星”还是“救星”?

“需求”之税,这在小罐茶的产制营销中,表现、反映得淋漓尽致。中国的品牌,无论茶与其它,除了廉价制造、覆盖市场,需要更多地具备这种能力。

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水平相应升级——消费升级升什么?升的就是功能体验和心理满足。

消费者越加看中茶的品饮价值,看中生态健康,好喝能喝,喝起来舒服方便,看起来有品位等关键词,而小罐茶正是这些关键词的集合,它越来越多的体现出茶的本体性和现代性。

很多研究茶产区、山头、古树茶、茶艺、香气、口感,及茶史茶话故事的学者,都会关注一个共同的话题,即是茶的益生性。喝茶喝的就是这种益生性:生态、健康、舒适。

小罐茶的理念与宗旨,即是凝合传统与科学,本体与个性,市场与销售诸方面,利用科学研究和先进的营销理念,最大限度挖掘中国茶的商业潜力和市场潜力,推广茶饮文化。

这体现着茶的一种科学与现代性的构建,古人的经验主义对应神秘古朴的茶学认知,这种认知主宰中国茶至今已逾千年光景。

茅檐方小,坡上青青草。小罐茶的出现,正是对这种认知的继承、创新,甚至是对传统平庸化的反抗,引导一种全新的科学主义的新鲜血液主导新的认识。

在市场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将中国茶推向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进而与时俱进的将茶做到高端化、生活化、年轻化、渠道化和垂直化,这无疑是中国茶产业发展和开拓市场的经典法则。

小罐茶的制茶和营销理念,实际上解决了中国茶原本一直存在的困惑,包括功能本质、消费市场、消费群体、时空发展等诸多问题。

当然,对于极少部分的发烧友来说,小罐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有能力或者有渠道,可以找到品质更优,性价比更高的茶。但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小罐茶以及以小罐茶为代表的品牌茶,或许是最对的选择,因为它简单、方便、透明,品质有保证,安全有保障,它也许到不了100分,但至少在85分以上。

任何茶饮的评价都离不开生态、安全、健康三大基本标准,而这也是小罐茶能够成为行业翘楚之根本原因,新事物的诞生和发展,终究需要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是非成败就让时间和消费者去评判。

而我们的人生,最惨的失误莫过于把“救星”当了“灾星”,小罐茶根本不是茶行业的“灾星”,而是茶行业的希望、良心和“救星”。

你若不信,你再观望一阵,徘徊一会儿。试着等等“机会”的末班车,让“破产”的狂浪,冲一冲你的“执着”。

原标题丨“灾星”小罐茶,其实是茶行业的“救星”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