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盒等木制包装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福建松溪:从“一片叶”到“一条链” 茶产业联合体崭露头角

“按照海关数据的趋势分析,今年的冠军还是属于我们的!”龙坛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江岩财自豪地说。这家位于南平市松溪县河东乡的加工出口茶企,自2013年开始深耕西非、北非市场,已蝉联两年全省茶企出口集装箱总量冠军。

作为福建省重点茶区之一,近年来,松溪结合本地产业特点,采取“茶叶+”模式支持涉茶企业发展壮大,一个新兴的茶产业联合体正在闽北群山中“冉冉升起”。

图:说茶tv

茶企出国门

走进龙坛茶业厂区,新增的两条茶叶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熟练地将加工茶包装入印有英文、法文和阿拉伯文的小盒内。卡车源源不断地拉进成吨的茶青原料,再将成箱的盒装茶运出,一派忙碌景象。

“这种小盒是非洲最流行的茶叶包装样式,茶的口味也是我们根据当地需求精心调制的。”江岩财告诉记者,茶叶主要出口至马里、阿尔及利亚、几内亚、尼日尔等国家,公司年产量可达3000吨,已在各国建立了营销办事处和海外仓,预计今年出口额达1500万美元。市场逐渐扩大,但回想起早期开拓市场的艰难,江岩财仍历历在目。

松溪县约有2.3万户农民种茶,全年茶青产量近5万吨,产量虽大,但低档茶叶滞销的问题一度困扰着当地茶农。低档茶叶种植者多为劳动能力不足的困难户,愿意低价将茶青批发出去;而西非、北非国民因饮食结构对廉价茶需求较大。于是,江岩财瞄准了这片鲜有人问津的蓝海。

江岩财说,2014年前后,他和翻译带着满包的茶叶,睡在机场和皮卡车上,每个月往返非洲两次都是家常便饭。

随着经销商被江岩财一家家“拿下”,松溪县也及时帮助企业申报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和食品生产QS认证,龙坛茶业打造的6个海外品牌已在20多个国家注册成功。如今,作为全省最大的蒸青绿茶出口基地和唯一的抹茶加工生产县,松溪茶叶的加工销售渠道正不断拓宽。

为推动茶产业集群发展,松溪注重涉茶企业梯度培育,引进一批延链补链的茶叶精深加工项目。目前全县共有注册茶叶加工企业248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茶点亦飘香

除茶叶外,百年蔗也是松溪农民致富的有力帮手。这两张让当地深以为傲的闪亮名片,借由民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一盘盘茶点,实现了“梦幻联动”。

“松溪主产的绿茶、白茶性偏寒,如果搭配含糖的茶点,能减少其对肠胃的刺激。”在民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志强看来,适用于制糖的百年蔗,是当地茶叶的好搭档。

2019年起,在政府的积极协调推动下,当地食品公司投入百年蔗茶点的研发,仅用一年多时间便打造了六款特色茶点,并入选南平市“武夷山水”公共品牌。松溪的酸枣、地瓜等农产品,也作为原料搭上了茶点产业的“顺风车”。

“希望百年蔗茶点能早日成为闽北茶叶的‘标配’。”松溪县茶业发展中心主任周泉介绍,虽然百年蔗茶点刚刚起步,但已被近50家当地茶企常态化收购作为茶产品的附赠礼,未来合作前景广阔。“茶叶带动了百年蔗等农产品的增值,各类农产品也反哺了茶叶种植,这是松溪生态茶园的一大特色。”周泉说。

在公司实验室内,周志强向记者展示了两袋即将送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测样的茶叶,用于对比验证百年蔗渣作为生态肥的效果。“百年蔗渣中富含多糖,施用生态肥茶叶的色泽和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周志强表示,公司运营的百年蔗每年能产生400多万斤蔗渣,如果生态肥效果得到专家认可并推广,对蔗农和茶农都将是一个好消息。

周泉告诉记者,松溪鼓励引导茶企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生物防治、绿肥套种、作物回田等手段推进茶园减肥减药,未来5年,全县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预计将达到5万亩。

挖掘茶文化

松溪深厚的工匠文化同样与茶有着不解之缘。在春秋时代欧冶子铸剑的“天下第一剑山”湛卢山上,依然保留着摩崖石刻“香岩”茶记。时至今日,古老的技艺在松溪匠人手中,再次与茶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县铸剑厂最盛时多达30余家。”松溪青虹剑业负责人叶向春从小学习铸剑,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宝剑市场不断紧缩,许多老师傅的炉子也渐渐冷了下来。2014年,不甘传统手艺式微的叶向春决心借力茶文化,将目光投向了尚属小众的茶刀。

早期市面上的茶刀多为木制或不锈钢简易造型,主要用于切割茶饼、茶砖、茶叶包装,缺乏文化和收藏价值。叶向春察觉到了重塑行业的可能性,他翻阅古籍,将铸剑技术运用到茶刀生产中,推出的系列产品一举夺得德国红点奖等多项设计大奖,其售价能达到简易茶刀的10倍以上。

“多家本地剑企进行了转型,加上县里不遗余力地推介,使茶刀成了松溪远近闻名的特色产品。今年厦洽会,公司收获了上千把海外订单。”叶向春说,如今已有近30家茶刀销售网店入驻松溪电商孵化园。

目前,松溪茶具类电商销售额已超亿元,颇具当地特色的九龙窑瓷器、茶盘、茶车,也在各自的茶衍生市场上“攻城略地”。“松溪茶具产业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我们将进一步推进茶生活方式创新、茶旅融合,构建系统化的茶文化品牌体系。”周泉说。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雅安茶曾是茶马互市专用商品

1939年,工人在“板凳坡”上加工揉制茶叶 孙明经 摄

四川边茶的制作

四川边茶的采茶时节一般是在春耕过后,茶农用特制的小刀将嫩干嫩枝带叶子全部砍下来,带回家里晒干后堆放在屋里,等候茶厂来收购。茶厂购茶称之为“踩茶”——因为购装茶叶时是用麻袋来盛,要用脚一层一层踩实,每袋一两百斤。茶商把茶收购进厂后,堆放在四面通风的仓房里,随时进行翻晒。茶叶晒干后就进行分级,去掉杂物,按级别质量分堆;然后将茶叶连枝干带叶用铡刀铡成半寸以内的短节,再将铡好的茶拌上一层熬好的糯米浆,粗茶多上,砖茶不上,金玉少上;然后将茶上“炕”——烘焙茶叶的“炕”是一圆锥体的灶,用石头砌成,在灶内用柴火加热,灶外铺撒茶叶烘焙,再将烘焙好的茶叶,按一定重量(粗茶五斤,金玉四斤,砖茶一斤)用细麻袋盛装,放到大木桶甑里蒸,蒸好的茶叶要趁热连麻袋一起甩到顺墙摆放的有一定坡度的“板凳坡”上,由人上去来回上下踩踏,一直到将茶叶踩绒为止;最后才是舂包、倒包——按茶包的大小尺寸用木头做一个可以拆卸的长方盒子,内放篾篼,再把已经上过板凳坡踩踏又回甑蒸热的一甑茶倒在盒里,用一块木制的舂板将茶冲压成块,此为一甑,四甑为一包,拆盒后就可以连篾篼带茶一起取出,等到过一些时候水汽干了,从篾篼里倒翻出来,一甑一甑连带说明书和藏文商标包好,再用原来的篾篼重新包装,并在四面印上藏汉文商标,在封口处还打上黑巴一块表示原封,捆扎后就成一个茶包。砖茶则是砖包一次,四砖包成一甑,四甑一包。有经验的藏商,无论包里包外,几乎一眼就能辨别出是哪家的茶,并能识别真伪。

边茶一般按质量分为砖茶、金尖、金玉、金仓(粗茶)数级,砖茶、金尖供藏族上层人士饮用,金仓多为农牧民饮用,金玉是中等茶,可上可下。到民国时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际上只有砖茶、金玉和粗茶三级茶了。

1939年6月,雅安第五茶场女工在挑拣茶叶  孙明经  摄

官营茶马互市结束

四川盆地西缘与横断山脉衔接的雅安、名山、邛崃、天全与荥经一带,就是历史上边茶的主产区。种茶、采茶和卖茶,历来是这一地区农民的主要副业收入。采茶、卖茶一般在春耕以后,秋收以前,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正好可用茶叶的收入弥补青黄不接时的不足,所以农民都把茶叶亲切地称为“二季粮食”。自打箭炉(康定)茶市开辟以后,作为南路边茶主产地的荥经,茶叶产量剧增,茶农笑逐颜开,茶商获利更丰,当时还流行这样一首观音茶歌:“纷纷儿女叩观音,保佑年年茶事盛;观音有灵应嗟叹,吾民不肯如人家。多年抛弃蚕丝业,竞唱山歌来采茶。”据推算,清代全川茶叶年总产量在20余万担,是明代全川茶年产量不到10万担的一倍以上。现在,这里仍然茶园密布,仍然是供应藏地茶叶需求的主要产地。

名山茶叶味道醇厚,很为西南和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喜爱。宋王朝曾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于是名山茶叶成为茶马互市的专用商品和主打产品,成为内地汉族与边地少数民族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明末清初,官方控制的茶马互市大为废弛,许多商人纷纷私自来往于汉藏之间贩运茶叶,藏商更是看好茶叶的高额利润,趋之若鹜,各寺院的代理人也纷至沓来,在其他货物贸易中大量夹带私茶,“其由打箭炉入口买茶者,络绎不绝于道。”官方已很难单方面操纵茶叶贸易,而且,茶贵马贱,藏族方面觉得以马换茶已不合算,不愿再以马换茶,再加上清政府控制了西北、西南各游牧地区,马匹已不是稀缺之物。据布罗代尔研究,当时的中国皇帝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骑兵,数字精确:38.9万匹战马和17.5万匹驿马。“当然,全体臣民拥有的马匹总数看来要比君主的马匹多得多。”因而也就先后裁撤了五个茶马御史,停止易马,将宋、明两代的以茶易马,改为“设引招商”的“引岸制度”,改变了以前“以茶驭番”的政策,积极而开放地推行民间互市,四川的边茶基本由商人经营,政府只收取较前朝为低的税课,而且放弃以往限制边茶引额的做法,实行充分供应,满足藏族民众的消费需求。这样就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官营茶马互市,民间的茶叶贸易顿然兴起,虽还谈不上自由贸易,但已经比从前宽松了许多。

茶马古道的兴衰

康熙以后的统治者继续大力经营蒙藏地区,充分利用茶叶以加强与西藏上层及广大藏族民众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四川茶叶入藏的最繁盛时代,甚至清廷历任驻藏官员均在赴藏前于康定购买大量茶叶,以备沿途的赏赐和馈赠。在西藏方面,茶叶和山货贸易成为西藏商人的重要利源,西藏地方政府、寺院以及上层人士也纷纷经营茶叶,甚至将川茶运销到它曾经管辖过的锡金、拉达克,以及廓尔喀、尼泊尔等西藏边境诸国,使之成为政府、寺院和个人的重要收入来源。《雅州府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四川边茶产销就达96902担;雍正八年,四川南路边茶,加上西路边茶,总计达123224担;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前,在打箭炉(康定)上市的茶叶每年达到14万担以上;到光绪年间,两路边茶加起来仍有11万担。直到清朝末年,当时的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还积极谋划振兴茶务,以便与来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英印商竞争。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茶马古道的活力。

清代在大力发展与西藏地区的贸易后,拓宽了地方物资交流,四川边茶已西运到拉萨以远,甚至到达廓尔喀、拉达克地区,北运则到达甘肃、青海藏地,茶驮商旅络绎不绝于途,清政府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或征剿,或安抚,保障茶道的畅通,使得茶马古道更加繁盛畅行起来。

民国时期,由于长年军阀混战、地方不靖,同时受到印度产茶叶从亚东、帕里入藏的冲击(其中部分是经缅甸跨印度洋运入的云南普洱茶),四川的边茶贸易受影响而呈现衰落迹象。

到了抗战中后期,由于中国各条对外通道均被日军封锁,茶马古道成为通往同盟国的唯一陆上出路,一时间,这条道路上的茶叶山货,以及英印产物资的贸易陡然间兴盛起来,达到了一个短暂的高峰。这些传统经济形态的交通市场网络的一度兴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抗战期间重要的战时经济支柱,维持了抗战的持久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未完待续)

摘自李旭《茶马古道——从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

【原标题】云南学者脚下的川藏茶马古道(二)雅安茶曾是茶马互市专用商品

注:内容来源雅安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桌上有这些举动,可能会遭人厌!

一个人喝茶,有一个人的快乐和宁静;一群人喝茶,有一群人的乐趣。古有“竹林七贤”吟诗作赋;今有约谈合作、共话家常。

有时候,找到一款好茶、一个畅聊的话题,就想约上几位好友一同饮茶聊天。

不怕大家口味不一,想尝就倒上一杯尝尝;接受不了这个味道,再烧一壶水,再拿一只公道的事。各饮各的茶味,交换、交流,才是良性的分享。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喝茶三观一致的前提上,若是在喝茶时遇到一些讨人厌的行为,再好脾气的茶友都会嗤之以鼻。

下面是不少茶友们纷纷吐槽的九种无礼之举,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共鸣?

01迟到

讨厌指数:★☆☆☆☆☆☆☆☆☆

俗话说:“吃饭都赶不上热的”,喝茶也是。本来饮茶讲究的就是慢体验,但你火急火燎地跑进来,身上喘着气,心更难平静下来。这时候,喝茶还是喝水都是为了解渴,想要好好品尝茶味怕是不可能了。

迟到,也不好意思让别人在等着你吧?大家正在聊天喝茶,兴致总会被你突然的闯入而打断。

02茶具粗俗

讨厌指数:★★☆☆☆☆☆☆☆☆

很多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专属茶具,一些素雅的青花点缀犹如杯子的画龙点睛,但有些图案确实让人不堪入目。

除了图案粗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茶宠也“变了味”。淘宝上一搜,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打着“行为艺术”旗号的女性体形茶宠出现在首页,甚至还有一些恶意丑化中国古代神兽的造型。

喝茶的人,最忌讳这些“恶趣味”糟蹋真正的茶文化。

03每个步骤都要拍照

讨厌指数:★★★☆☆☆☆☆☆☆

有些人不仅喜欢用手机给美食“开光”,茶汤出水,冲泡过程也要拍几张照片。

你泡茶正准备出汤,他突然打断你:“等一下!我拍个小视频发朋友圈!”然后迅速掏出手机对着你。

喝茶需要的仪式感,是对茶的尊敬,而不是每个画面都要定格留念。

04使用一次性杯子

讨厌指数:★★★★☆☆☆☆☆☆

喝茶的人一切讲究回归自然,喜欢用木制的茶盘,泥质的壶,陶瓷的杯子,很符合现代“环保主义”的讲究。

所以如果你端个一次性纸杯来喝茶,可能大家真的会对你皱皱眉头。如果有可能,还会专门给你洗个白瓷杯让你换掉。

你觉得一次性茶具会更卫生,但其实养成自己带茶杯喝茶的习惯既卫生,还环保。

05茶叶与茶具不搭

讨厌指数:★★★★★☆☆☆☆☆

你见过紫砂泡绿茶的吗?可以直接给你闷出黄茶的味道;想想用玻璃壶泡普洱,玻璃材质的透气性怎么能跟紫砂比,浓浓水味直接闷进茶里,普洱再醇厚也扛不住啊。

就更不说那些用保温杯泡茶的了,保温杯的功能是保持水的温度,水和茶太长时间高温泡在一起,苦涩味都出来了。所以泡茶器具,还是要有点讲究才行。

06什么东西都配在一起喝

讨厌指数:★★★★★★☆☆☆☆

红茶拼点奶茶、蜂蜜,味道还不算太奇怪;也有很多人喝茶的时候喜欢加点花茶、柠檬调个味道,只要比例保持的好,味道自然也很舒服。

但是还有一种人,喝茶喜欢乱加中药材,看到一些药效不错的中药,一股脑的全加进茶里。看到一壶黑乎乎的东西,还以为是在煲汤。建议喝茶喜欢加中药材的朋友,一定要了解药效和用量,谨遵医嘱。茶味串味都是小事,喝坏了身子可不好了。

07播放不符合氛围的音乐

讨厌指数:★★★★★★★☆☆☆

其实平时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很多快餐厅喜欢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这样可以促进人们的进食速度;一些小资的西餐厅,则会选择舒缓的音乐,希望你再点支红酒好好享受这顿晚餐。

要是有人拿着手机开到最大声,放着嘈杂的流行歌曲,整个喝茶的节奏都被加快了,不容易进入一种宁静的心态,甚至会觉得吵。

08对比价格

讨厌指数:★★★★★★★★☆☆

一听到这个,肯定很多茶友点头同意。有时候你买到很心意的一款茶,带给大家一起分享喜悦,这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你这个茶被骗了,哪哪的才几块钱一包。喝茶都心情都被破坏了,更不要谈喜悦了。

其实同一款茶,价格相差大是很正常的。不同的手艺、产地、等级,会影响茶的品质;不同的包装、年份,又影响茶的售价。别听着名字都叫铁观音,你买10块一袋的和100块一盒的,味道和耐泡程度真的差很多。

09夸张功效

讨厌指数:★★★★★★★★★☆

一听你喝茶,就跑来问你:“喝什么茶治近视?”“喝什么茶能减肥?”

其实,少玩手机,多去外面看看绿色植物,才是缓解近视的好方法;多动腿少动嘴,自然就会瘦了。喝茶只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调理身子,但不能刻意为了某一功效去喝茶。

10“我的最好”

讨厌指数:★★★★★★★★★★

一定要较个高下:你的杯子是瓷的?那肯定没有我紫砂的好;你的乌龙是厂家生产的?那我的大师监制肯定更好;你的茶盘是竹制的?那我楠木的茶盘肯定是最好的......

这是不是大家最讨厌的行为?喝茶从来不是为了攀比,是为了自己的感受,从别人那里获得喝茶的乐趣,真的很低级。

俗话说:“吃饭见修养,餐桌见人品”,这句话用在喝茶上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仪式感”,不仅是尊重茶,也是尊重在座的每一位爱茶之人。

喝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准备了难得的好茶,约上三观一致的人,静心品饮,交心畅谈。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