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木制茶叶盒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作为一个南方人你必须要了解茶叶受潮后的小知识

家庭存茶最担心的就是茶叶发霉,而发霉的原因就是因为茶叶受潮,尤其是近来江南的天气寒冷,空气潮湿,如果不注意存储,极容易导致茶叶受潮。

今天就来说说如何辨别“茶叶受潮”,以及茶叶受潮后该怎么做吧。


1 如何辨别茶叶受潮?


茶叶受潮其实就是干湿度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说,鉴别茶叶干湿度的一个标准是含水量,含水量7%以下为正常,若是高于7%,则茶叶容易受潮变质。那么生活中,如何来辨别呢?


捏:最简单鉴别茶叶是否受潮的方法,只要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啦!


• 如果捏一下就碎了,说明没有受潮;

• 如果茶叶变成碎末状则表明轻度受潮;

• 如果茶叶变碎并变成块状或条状,表明茶叶基本受潮;

• 茶叶没成碎末,而是维持原形或者变动不大,则表明茶叶已经完全受潮。


泡:如果是受潮发霉的茶,一般可以在表面看到白色的霉斑,深嗅多有潮湿阴霉的气味。若是冲泡当中这种气味更为明显。另外,泡出的汤色会呈暗红甚至黑色,茶渣呈黑色且缺少活性。


尝:香气低沉有水闷味,那就是受潮了。香气、滋味都很正常则没有受潮。



2 茶叶受潮后还能饮用吗?


首先,应该鉴别一下茶叶是否变质,如果发现霉点,就说明茶叶已经变质,不能再饮用。如果只是单单受潮,是可以喝的,只是香气口感会受到影响。


那么,发现茶叶受潮后,如何处理呢?



3. 手把手教你拯救“受潮茶叶”


用太阳晒


茶叶如果只是受潮没有变质变味,就找个大晴天,把茶叶放到太阳下晒,经常翻动。


但此方法有一个缺点,在阳光紫外线的暴晒下,茶叶中的各种成分会被破坏,茶叶的色、香、味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用微波炉煨


这个方法要注意每次少放茶叶,多次煨烤。


每次定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茶叶烧焦有更难闻的异味。如果一次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反复多次。


用此方法可以很好改变茶叶香味,还可以杀菌。


用电饭锅烤


这个方法比较实用,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这个工具。


记住在使用此方法的时候,电饭锅不要盖锅盖。电饭锅的开关自动跳起后,翻动茶叶后再次按下开关。


这样多次反复,茶香就开始飘出来,达到你自己满意的效果就可以停止了。



用铁锅炒


先使用煤气炉上的最小火烤热铁锅,再放入茶叶,不改变火的状态,一直采用最小火,不停的翻动茶叶,注意最好使用木制器具,用力要轻。不要破坏茶叶的完整度。


用烘焙机烘


如果你的受潮变质茶叶很多,还是去找你买茶叶或者你熟识的茶行帮你用烘焙机烘焙。


快速风干


将茶叶用干净、无异味的纱布裹好、摊开,用吹风的低温热风档,边吹边翻动,至干,或用无异味的、质量好的纸巾裹好、摊开,吸水份,再用低温热风档边吹边翻动,至干。


用铁锅炒


先使用煤气炉上的最小火烤热铁锅,再放入茶叶,不改变火的状态,一直采用最小火,不停的翻动茶叶,注意最好使用木制器具,用力要轻。不要破坏茶叶的完整度。



以上几种方法都可以拯救受潮的茶叶,但特别提醒,无论哪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 温度不能太高,保持在40-60度左右最好。

• 干燥茶叶的环境必须干燥、干净、无异味,盛装茶叶的容器必须干净、无油、无异味!

• 不能用报纸作垫底,茶叶会吸收报纸的油墨味和铅。


如果茶叶大面积的受潮,可以不再饮用,以防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要想不让茶叶受潮,就要妥善储存。


不要把茶放起来就不管不顾了,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控制好温湿度,定时地检查茶叶是否受潮、发霉或者变质。


桃源原生态红散茶礼盒装750g,会员批发价108元1盒,360元6盒!



声明:本文来源茶文化(有改动),版权归属原作者,我们尊重原创,本文仅供交流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邓颖)

精读丨茶叶江山,一茶一江山

各说各话 By:WinToGo

 

 

 

 

 

 

本期主题:洗茶

 

 

 

 

 

您有什么想说的?

 

 

 

 

 

文末点击“写留言”处提交您的分享。

 

 

精读笔记第十五期

《茶叶江山——

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书名:

 

茶叶江山

作者:

周重林/李乐骏

出版日期:

2014年12月

 

 

内容梗概

千百年中,茶怎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与血脉?近代以来,茶运与国运如何相互影响?今天,我们还能经由这片叶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吗?一本有关茶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讲茶叶,里面有我们的味道、情感、历史,牵扯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很多事情。

 

 

 

内容亮点

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国家与生活

喝茶与爱国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精读笔记

 

 

 

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

 

茶叶是一种观念的产物,茶园成为江山的界线,国家情怀就在其中。

 

▲ 詹英佩版古六大茶山分布图

 

对于中国、老挝边境上的诸多边民而言,国籍大部分时候只是身份证上的标识。一个卖普洱茶的老挝籍姑娘张天丽,来云南好多年,卖过木材、翡翠、现在又开始卖普洱茶,她的笔记标注过普洱茶的分类、工艺、茶祖、茶山、干仓、湿仓等问题,从这些笔记深入剖析普洱茶文化、起源、国家、生活。

 

 普洱茶的古六大茶山

 

古六大茶山版本非常之多,考证过程也异常繁杂。詹英佩出版《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后,她所绘制的六大茶山分布图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

另外一个女作家阮殿蓉写的《六大茶山》,那个时候,阮殿蓉以六大茶山命名自己的产品:“易武正山”“倚邦野生饼”“攸乐野生茶”“班章野生茶”,从命名方式来看,她把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合并,这个变化在詹英佩写第二本书《普洱茶的原产地西双版纳》时,访问的就是新六大茶山。

这些茶山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重新“回归到经纬度之中”,被重新确认、传播,以至于单单一副茶山地图,就可以卖到10到20元。文化的疆域伴着茶叶的疆域,最后在商业帝国时代被合二为一,成为茶人聂怀宇口中经常唠叨的“文化经济联合体”。

 

  茶祖是谁?  

 

张天丽准备考茶艺师时的疑惑,茶祖到底是谁?

在云南,“茶祖是谁”成了一个概率事件,答案取决于你遇到谁,碰到当地人,“诸葛亮是茶祖”这个答案的几率要大一些,甚至把布朗族的茶祖叭岩冷都比下去。

叭岩冷是当地人自己的茶祖,但是关于这个高贵冷艳的名字许多人是从苏国文那里才了解到。他那段关于茶祖遗产的诗性描述与独白,打动过许多人:

茶祖临终遗言,我给你们牛马,怕遭自然灾害死光。

要给你们金银财宝,你们也会吃完用完。

给你们留下一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决不能让它遗失。

 


▲2013年11月18日,由王冲霄执导的6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CCTV开播,
该纪录片团队足迹遍及中国、英国、日本、印度等茶叶国度,试图通过小小的一片茶叶,把历史于当下,中国与世界贯穿起来。

 

苏国文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布朗王子,景迈山茶园的掌灯人。2009年景迈山古茶园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就意味着景迈山古茶园拿到了申请世界遗产的入场券。

事实上,依靠景迈山卫生的布朗族,早就在苏国文的带领下确立了《保护利用古茶园公约》,规范了古茶园的开发利用。这既是遵从祖辈的遗命,也是保护他们赖以为生的源泉。就像祖先所教导的那样:“给你们留下一片古茶园和这些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它,决不能让它遗失”。

 

喝茶与爱国  

 

将喝茶与爱国关联起来,这并非中国独有的孤例。英国人在殖民地印度种植茶叶期间,饮用印度茶而不是中国茶,同样被视为一种对王室效忠的爱国表现;等到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也号召同胞抵制英国运输来的茶叶——不喝茶就是爱国的表现。

詹英佩在《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修订版)前言里提过,清政府为了稳固南疆、安抚夷民,把六大茶山作为贡茶和官茶采办地,六大茶山从冷寥走向繁荣,詹英佩回应了梁秋实在《忆故知》里的发问:“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吗?”她提醒读者:“会种茶而不种茶也难成中国人。”茶园成为江山的界线,家国情怀就在其中,不喝茶的中国人也被视为“不爱国”。

 

历史激荡中的茶叶救国之路

 

曾经一度,网络上就云南普洱茶用老挝茶来做引起了口水战,闹的沸沸扬扬。了解的茶客都知道云南茶用缅甸茶、北越茶以及老挝茶来做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以老挝茶与云南茶口感上区别不大,甚至有几个激动的茶客都说,那边产茶的地方,原本就是版纳的,被法国人抢过去了至今没有归还,搞得现在十二版纳都不完整。

清廷的割让领土之举,带来的是思茅被辟为通商口岸,对茶叶出口课税。茶山之利,终落外人之手,中国茶销路遇阻。

直到1937年5月1日,在“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之下,云南作为备选茶区,1938年湖南、湖北等地茶区被日军占领,在日本大举侵华的背景下,中国茶叶云南分公司成立,此后,云南茶叶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若问云南茶之于中国的价值,倒不如问云南之于中国的价值。要知道,正是在“国将不国”的语境下,“云南要素”才被重新予以重视。

 


▲ 图为1951年中国人保为茶公司云南分公司开具的运输保险费收据,由陈泰敏供图。

 

 

茶:昔日的荣耀,今天捡回来了吗?

 

因茶而引发的讨论,自晚清以降,从未停息。因为茶在英国和印度的崛起,古老的中国茶丢掉了荣誉的光环,这一事件现在还如肉中刺,撩拨着国人神经。他们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是茶的籍贯,还是茶人的尊严?

 


▲1940年,时任福建示范厂厂长的张天福,
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木制手推揉茶机,

为了“勿忘国耻”,他将其命名为“九一八式揉茶机”。图为张天福当年与他设计的揉茶机合影照。

 

中国vs印度:茶叶原产地之争

 

英国为了不在茶叶问题上受制于中国,又因为英国本土无法种植茶树,所以他们只能把茶树移到殖民地,而在印度开辟茶园就是英国人普遍理解为一种爱国行动,就像他们倡导饮茶是对王室效忠那样。

但是,要引进中国茶树、茶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没有中国官方许可,这些植物只能靠偷运引进。后来,英国人根据乌克斯在《茶叶全书》里的梳理,宣布在印度发现本土茶树的消息。然而,这一发现并未获得广泛认可。事实上,西方著作中有关印度人吃茶的记录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阿萨姆地区离云南西北部最近,现今在阿萨姆地区从事茶树种植的村民有不少为景颇族,他们仍保留着类似云南景颇族的民居和着装等生活习俗,由此推断阿萨姆的景颇族和茶树都是与云南同宗同祖的。

英国人一方面成立阿萨姆茶叶公司,在印度广泛培育,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茶树的偷盗。罗伯特·福琼曾4次来华,盗走茶苗、茶种及制茶技术,到1840年底,阿萨姆茶叶公司发展惊人,1848年开始盈利,1852年开始分红,到了1855年,产量高大58.3万磅。

 


▲图为福琼所绘华人担茶图,茶箱里装的是君眉。

 

印度茶叶实现机械化大生产

 

随着茶园面积的扩大,制茶机器也开始诞生。而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茶园的扩张。到了1888年,印度茶产品高达8600万磅,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的数量全面超过中国。也在同年,为了向中国就近倾销茶叶,英军悍然发动第一次青藏战争。战争结果就是,清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藏印条约》与《藏印续约》,承认锡金(条约称为哲孟雄)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领事裁判权以及进口货物5年不纳税等特权。从此西藏门户洞开,印茶长驱直入。

 

 

茶马古道上的茶叶复兴

 

长期以来,北纬39°及其以北无法种植茶叶,这决定了许多区域只能从南方购买茶叶,这是茶马古道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茶叶的“远征”和渗透,茶的精神属性也慢慢浮现。沿途城镇弥漫着茶香,有着独树一帜的茶生活。南来北往的马帮故事,早已经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传奇。

 

普洱复兴的关键人物

 

制作普洱茶的传统晒青工艺,因为易武的坚持,今天得以恢复并被广泛采用。这件事情,与一个已逝的老乡长张毅有很大关系。

 

▲如今张毅已然离世,但他为普洱复兴所做的事情、所写的文字,依然惠泽后人。图为张毅之孙张建华,他背后的墙上挂的就是张毅生前的照片,照片里的张毅手中拿着他所做的“易武顺时兴”。栗强供图。

 

一个叫吕礼臻的台湾人在1990年代中期来易武找过张毅,订购一批古茶树,就是这批茶,让海外许多爱好普洱茶的人认识了他,曾经一度凋敝的易武小镇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这是张毅的茶叶疆域,他所认知的普洱茶,从易武小镇出发,被传播到了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接着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奥地利、美国、法国等多国的普洱茶爱好者认识。但他没有料到的是,自己为吕礼臻做的这批茶,二十多年后,一泡的价格都飙升到近万元。

张毅写过一本书,叫《易武乡茶叶发展情况》,书中回顾了易武种茶的历史。分别说到了易武的地理环境,易武老茶树群,易武老式茶园的种植及采摘等。张毅访问过老茶商后,总结了8条茶马古道线路,这8条线路是易武茶构筑的茶叶疆域,连接起来就是一个世界版图。

 

▲图为张毅总结的8条茶马古道路线

 

不去勐海,敢说自己是茶人?

 

茶叶之于勐海,好比石油之于今天的中东。勐海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边境小城,与缅甸接壤,因茶而繁荣。中国茶界大名鼎鼎的勐海茶厂就座落在这里,也是普洱茶界最大的企业。

许多人也会说,要做茶生意,每年不到勐海走走,你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卖茶的。到勐海卖茶是近年的一个行规,不要说大理茶商,就连临沧、普洱的茶商也会把茶叶不惜成本运送到勐海。勐海所辐射的是整个云南茶区,这种辐射力与它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关,现在的勐海,又重新成为“茶的都市”。

 

▲傣族人被视为世界上最先学会饮茶的民族之一,茶叶被誉为“绿色黄金”,图为19世纪末法国人路易·德拉波特绘制的傣族人物群像。

 

追寻普洱的传统

 

普洱茶讲究一山一味,因此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制茶思路。一个用正山纯料制作普洱茶,比如著名老字号“同庆号”“宋聘号”;二是把各山茶原料打散、拼配,再做成普洱茶。前者一直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号级茶为我们追寻普洱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是普洱茶能够大热天下的第一驱动力。另外,拼配是茶叶能够市场化最大的传统。拼配只是一个科学概念,来源于英国人掌控下的印度,而非中国。纯料与拼配之争可以说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想介入,只想结束。在品牌力量没有形成是,追求某地与某差的对应关系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百年的“同庆号”茶饼极为罕见,全世界总量可能不到百片。图为1920年以前同庆号所使用的内票:本庄尚在云南,久历百年。

 

沙溪:马帮的往事与近事

 

沙溪是一个很小的小镇,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与北京长城、陕西大秦宝塔、上海欧黑尔·蕾切尔、犹太教堂并列“2002年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上沙溪有4条对外通道通向东西南北,分别设有关卡,人们称为“沙溪四卡”。沙溪四通八达,又是山路弯弯中难得的坝子,成为一个热闹的集市似乎有其必然性。

 

▲图为19世纪末路易·德拉波画中的马帮

 

马帮络绎不绝的身影如今已看不到了,但自百年前到现在,外国人对古道的兴趣从未衰减。马帮选择这里,也许真的始自一次偶然的闯入、落脚,但历史告诉我们,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这里就开始青铜冶炼。1980年发掘的鳌峰山青铜文化古墓群证实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遥远到我们必须借助更高级的科技才能还原出它最初的样子。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在藏族人眼中,茶叶是第一等重要的物资。香格里拉藏族古谚语里说:“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过来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大理因为生产和加工茶,触摸到了藏区人民最柔软的地方。

 

茶马古道和松赞林寺

 

要了解茶马古道,先了解松赞林寺。茶马古道考察队员最先到的庙就是归化寺(也是我们常言的松赞林寺)。他们认为:高山、峡谷、草原、河流、湖泊,点点绝妙;酥油、糌粑、青稞、藏狗、牦牛、虫草、贝母、麝香,自有境界。

 

▲图为云南藏区第一寺——松赞林寺

 

1980年代末,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木霁弘等人在中甸做方言调查时,却意外发现马帮走过的石路,当他们将古道、铁索桥、藏族的印茶习俗、藏传佛教与茶等因素联系起来后,孕育出“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1990年,在木霁弘的倡导下,陈保亚、李旭、徐涌涛和王晓松、李林等青年学者(此即后来所谓“茶马古道六君子”)对滇川藏大三角做了一次文化考察,并六人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文化论》。文章中,“六君子”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将沿途两千多公里的种种神奇与独特的文化生动的描述出来。抓住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后,根据曾经活跃在这一带的“马帮”的足迹,重申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
 


▲图为六君子当年考察茶马古道时留影。木霁弘供图。

 

 

青海:茶叶贸易缔造的种种奇迹

 

在这里,茶叶所缔造的奇迹俯首可拾。茶从茶马古道进入到千家万户,滋润着广大民众日常的饮食、交往、生计以及深藏于内心的信仰,参透到炕上、集市、茶馆、书房以及佛堂的每个角落。



▲图为法国里昂设计师珀朗·瑞吉设计的一款海报,
佛像巨大的头部旁边是一盒云南沱茶,把西藏、佛教信仰与茶引结合得天衣无缝

 

茶马古道和松赞林寺

 

丹噶尔地处汉藏交汇的咽喉一地,在和平期时是汉藏之间贸易之地。丹噶尔来自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而“东科尔”这地名来源于“东科尔寺”,这里曾是东科尔寺的旧址。对丹噶尔发展有深远影响的两次贸易,即清代乾隆年间蒙古族准噶尔部落入藏的两次熬茶布施。丹噶尔是准噶尔人换取入藏物资的贸易地,在这两次贸易中,他们共获得了近20万两白银。也是由于丹噶尔的贸易历史,让丹噶尔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现在我们把由茶的传播、贸易与消费所形成古道称为茶马古道,并以申报遗产的形式加以保护,是因为古道见证了华夏大地各族人民在生活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塔尔寺:信仰创造的奇迹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圣地,与事茶有关的物件尚有许多。塔尔寺的大铜锅同时熬茶,能够供应一千多人饮用。乾隆年间,准噶尔人也是两次到塔尔寺熬茶布施。到了1939年,德国党卫军考察团进入西藏也拍下了许多熬茶布施的场面。

 

▲图为鲁沙尔镇名匠王守礼为塔尔寺锻造特大铜锅,直径2.6米、深1.3米。

 

现在,到塔尔寺来的信众,都会自己随身携带茶叶,寺院免费为他们提供开水。如果能躲过那些一路推销纪念品的小贩,坐在这里吃土豆、喝酸奶,看游人如织,也别有滋味。

 

 

《茶叶江山》就如后记中说的,多少情怀尽在茶中一样,这本书说的不仅仅是茶叶的知识,更多的是文化层次的深入了解,让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对茶叶本身、茶文化、茶与国家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书中处处都洋溢着作为一个茶人,特别是中国茶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所以,与其说茶叶是一种饮食,还不如说它是象征着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

 

本文为《茶叶江山》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的茶文化知识。

 

 

 

 

 

 

 

作者简介

 

 

 

 


 

周重林 中国茶叶新复兴计划联合发起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研究员、《普洱》杂志联合创始人,近年来致力于茶叶知识的研究、普及、传播。代表作有《茶叶江山》《茶叶战争》《茶叶的秘密》。

 

李乐骏喜爱诗歌、美酒、旅行、收藏及一切精致事物的当代茶人,致力于连接生活美学的过去与未来。弘益系文化品牌创始人,工作之余热衷于茶有关的行走、写作。现为云南弘瑞君益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华茶青年会主席、中华茶馆联盟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喝茶忆往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去沂蒙山区看望一个多年朋友的老父亲。

也许是朋友早就给家打过电话的缘故,远远地在离朋友父亲家的路上,我就发现了他翘首期盼的老父亲,老人在临近路口的位置上等待着我们,也不知道他在路口等了多长时间。也许是离外多年的缘故,见到朋友的父亲,心里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自然多了一份亲近感,也似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一样的伫立街头,一样的舐犊情深,一样的含辛茹苦,一样的望子成龙,一样的人前满足,一样的背后孤独,一样的渴盼团聚,一样的忍受着离别的无奈。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也许是自己也早已成为父亲,才更多地理解了父母,才懂得了儿女在父母眼中的位置,也知道了如何才能让父母欢心。多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涯,已使我和朋友结下深厚的兄弟般的情谊,某种程度上讲,去看望他的老父亲,也有一些替久不在家的朋友尽点孝心的意思。

朋友的家,就坐落在一座山脚下,木制的窗户、红砖、红瓦和木板子夹成的篱笆墙,看上去至少经历了50多年的风雨,已赶不上时下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这老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尽管两个家庭的环境、背景和人员组成截然不同,但我好象也看到了彼此童年的影子。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树、这里的鸡、这里的鸭、这里的犬吠……,都是这么的熟悉、这么的自然、这么的亲近。

朋友父亲热情地把我们引到家里,屋里已摆放好炒好的瓜子,还有两盒平时舍不得抽的名牌香烟。老人殷勤地让我们抽烟,见我们都不吸烟,又失落般张落着沏茶,好象我们这个年龄不应该不会抽烟似的。这时,我注意到了这把用来沏茶的茶壶,这茶壶是现在市面上少见的紫砂壶,可能经常沏茶的缘故,壶把和壶盖已被手磨得发亮,无言地述说着历经的沧桑。看着朋友的妹妹(已经是5岁孩子的母亲),打开铁制的茶叶盒子,取出一撮说不出名字的茶叶放进茶壶,又倒入暖瓶里的开水。她拿出事先洗得透亮干净的茶杯,一一在圆桌上摆好,又把茶壶里的水轻轻倒入一个茶杯,接着把本以为要呈给客人的这第一杯茶水又重新倒入壶内。少许时间,她才开始逐个往茶杯里倒水,茶翻滚着透露出清澈的绿色,随着袅袅的热气飘出淡淡地茶香。不知什么感觉,我突然象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和童年的老屋,是这茶香引起了我久违了的思绪。在这沂蒙山深处,依然保持着我小时候农村老家沏茶的程序,这一古老而又简单,又容易引起人们回忆的喝茶待客的方式。我不知道这是茶道的雏形,还是茶道的简化,但来客人敬茶、喝茶分明传递着待客的基本礼节,保留着、延续着农村古老的待客风俗。当然,茶叶的好坏也反映了主人家的经济状况,但不管如何,家里来了客人,喝茶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或说是重要内容。喝茶就象宴客必有酒一样,传递着主人好客的心情,承载着主人和客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

我喝茶的历史,还要追溯至上小学或是刚记事的时候开始。那时,爷爷有一手好剃头手艺,年轻时就四处奔波,大半辈子的漂泊,已经过上了含饴弄孙、子孙绕膝的田园生活。家里说不上富有,但爷爷有存款、爸爸在村里党支部书记、妈妈会给村里人做衣服,这些已足够让村里人羡慕。八十年代初的农村是贫困的,但我们家里的这帮小孩子们,却并没有感到经济上的拮据,可以说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童年生活。

上学了,课间休息时间,我和弟弟妹妹约好似的跑回家,因为爷爷早算好了时间,已经把茶沏好,凉在家里院子中间那棵大槐树下的矮桌子上。我们跑回家中,不管是那一个的碗端起来就喝,有时甚至一口气喝个三碗两碗的。一旁的爷爷,一边拿着蒲扇驱赶着苍蝇,一边嘴里喊着“别急,别烫着,有的是……”。那茶是清凉的,那茶是解渴的,那茶是温馨的,那茶是避暑的,那茶是爷爷的拳拳之心,那茶是爷爷的殷殷之情,那茶是我们童年的期待,那茶又是我们童年的加油站。喝完茶,我们又都一阵风儿似的往学校跑去,背后是爷爷的“慢点,别磕倒了……”。

爷爷是慈祥的,是爱护他的儿孙的,有时他的那种宽容简直没有原则,也许是多年在外的漂泊,他太需要家的慰藉;一个人长年在外的孤独,使他害怕失去家人中的任何一个。就是我们犯了错误,他也都能以笑容相对,他象欣赏件件作品一样欣赏着我和弟弟、妹妹们,在他的眼里犯错误的孩子也是可爱的。也许就是这种心境,我的爸爸和爷爷始终没有分家,一直和睦地相处着。虽然到我们这一代已各在天涯,但这种家风和传统在我们身上得到延续,并埋下深深的种子,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妻儿。

现在来看,我包括我的女儿愿意喝茶,都是得到当年爷爷的遗传。因为我爱喝茶,所以女儿喝茶的历史也早些。记得女儿小时候,她睡的早,突然醒来说口渴,我顺手把自己的茶杯端过去,女儿用小手捧着杯子“咕咚、咕咚”地连喝几大口,又把杯子推给我,非常麻利地躺下,很快又睡着了。

喝茶对我来说,也成为工作、生活的必需,上班时沏一杯清茶,接打电话、看文件、资料或是在电脑上写东西之余,顺手取过茶杯自然不自然地品咂一口,非常惬意。晚上在外面有了应酬,喝多了点酒,最想念的也是妻早已泡好的茶水,回到家里喝上几杯,解乏也解酒。这几年,随着年龄和越历的增多,我涉猎的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花茶、绿茶、普洱茶、龙井茶、乌龙茶等等都喝过,前段时间愿意喝铁观音,最近又恋上了龙井。业余时间我也陪朋友喝过早茶和晚茶,品过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和藏族的酥油茶,也随朋友到茶楼泡过功夫茶、喝过午后茶,但都喝不出爷爷凉在大槐树下的大碗茶的味道了。当年爷爷喝的茶叶,不过是在农村供销社买到的普通的散装茶叶,现在也不会超过几十元一市斤,但那茶香已深深地扎在童年的记忆里,那茶趣已成为我们后辈对爷爷莫大的怀念,成为对老家深深的眷恋。

今天,到了朋友家,看到这沏茶的程序,品着这山泉沏出的茶水,又好似回到了童年,但这茶的味道也已不同于儿时的味道。只是感到,这老屋、这茶香、这热情让人怀念,让人感动。

离开朋友的家,看着越野车两旁闪过的茂密的林木,偶尔路过的小溪流水,望着远方弯弯曲曲的出山的路,感慨我的朋友能够从这样的大山里走出来,确实隐含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不容易。

车,走很远了,我还在想朋友家那清澈的茶水,还有那爷爷凉在大槐树下的大碗茶……

【摘自2009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王涛(湖北武汉)】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