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长兴白茶交易市场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浙江:一片茶叶扶起一个产业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茶产业的发展,为各地振兴茶产业谋篇布局,使茶产业成为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为广大百姓打开了致富之门。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撰写了《世界茶乡看浙江》一文,并提出,浙江茶叶连续20年的持续增长,不仅解决了百万户农民的增收问题,也为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观摩龙井茶炒制,鼓励大家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多年来,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快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浙江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茶叶产销形势两旺,茶叶品牌效应凸显,茶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茶文化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我丈夫在外地打工赚钱,我在家干农活。一年下来,能解决温饱我们就很开心了。”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说起30多年前的日子,年近六旬的钟玉英由衷地发出感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杜村曾是安吉县最贫困的乡村之一,村中全是黄泥路,甚至有3个自然村还没通电。“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其他指标,我们村每年在全乡甚至在全县经常能拿个第一。不过,这个第一是倒数第一。”黄杜村党总支委员、村监委主任丁建芳的话音刚一落下,村党总支委员阮波马上补充道:“而且那时候村里的青壮年,能外出打工的都外出打工去了。男青年找对象都成问题,女方父母一听说男方家是黄杜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地方太穷了’。”虽然贫困,但是勤劳的黄杜村村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种毛竹、种板栗、种辣椒、种菊花、种西瓜……“大家种过许多东西,但是都没有赚到什么钱。”钟玉英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黄杜村迎来了发展的转折点。1981年,安吉县林科所工作人员刘益民、盛振乾在做茶叶普查时,在海拔700米的山顶上发现了新的野生茶叶物种,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安吉白茶。调查研究后他们发现,安吉县尤其是溪龙乡的土质、气候、温度、海拔等各方面都非常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盛振乾还于1987年在黄杜村种下1.1亩茶苗,这便是黄杜村出产的第一批安吉白茶。随后,安吉县茶叶科研部门建议溪龙乡党委、政府推广种植安吉白茶,黄杜村也成为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黄杜村原党支部书记盛阿林看好种植安吉白茶的前景,他号召村民一起种植。“当时,虽然农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这里适合种植安吉白茶,但是茶树从种植到产出需要3—5年,后续销路也是问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盛阿林回忆说。

村民不看好,怎么办?那就党员干部带头。盛阿林带头种了两亩多安吉白茶,到第3年出产时,茶叶的价格是每斤600元左右,这两亩多茶叶的收益超过1万元,比普通农户一年的收入还多。盛阿林抓住机会,鼓励村民规模种植。对于没钱买茶苗的村民,村里为每户提供1万元的无息贷款,盛阿林为种植户担保。溪龙乡党委、政府也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并承诺只要村民参与种植安吉白茶,乡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助。就这样,黄杜村于1997年完成了安吉白茶种植1000亩的计划,3年后,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黄杜村考察,给予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高度评价,这大大激发了黄杜村村民种茶致富的动力。

“我们富起来了,也要带领贫困地区的百姓一起致富。”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2018年4月,黄杜村20名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安吉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件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受到总书记的回信肯定后,盛阿伟和村里其他党员干部、茶叶种植大户,深入湖南古丈、四川青川以及贵州沿河、普安等地细致考察。2020年,1500万株茶苗在湖南、四川和贵州等地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扎下根来,带动受捐地1862户5839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要真正走上茶旅融合的转型之路”

十多年来,黄杜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做精安吉白茶产业,实现了党建飘“红”、产业透“绿”、百姓增“金”、民生添“彩”。

中国白茶看安吉,安吉白茶看黄杜。丁建芳介绍,作为安吉白茶的核心产区,如今的黄杜村享有“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美誉,并建有国家级生态白茶基地,曾获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高质量就业村等。全村白茶种植经营户达325户,拥有茶园面积1.2万亩,该村村民还在外承包了3.8万亩茶园,总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说起如今的日子,钟玉英满是感慨:“做生意,销路是关键。以前我们都是挑着茶叶到县里、市里的茶叶店、茶叶交易市场去卖。现在安吉白茶名声大了,每年一到春季,外地的收购商都会上门收购。”

为进一步拓宽销售路径、拓展客源,黄杜村村民紧跟时代潮流,在各大电商平台开网店、卖茶叶。同时,青年返乡创业为该村的白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今年,他们在茶园里进行抖音直播带货,收益达1700多万元。今年38岁的贾伟此前在南京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2013年,他回到老家黄杜村和种植安吉白茶的父母一起从事茶产业。“我们成立了茶业公司,近几年每年的营业额都在1000万元左右。”

“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是都往回跑。”阮波说。

此外,从前年开始,乡政府还多次组织茶农到国外进行安吉白茶展销,如今,安吉白茶已经走出了国门。

除了拓宽销售渠道外,黄杜村还加快要素集聚,助力白茶产业发展。近年来,黄杜村的茶园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少影视公司也前来取景拍摄。目前,该村的金叶子景区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村里的民宿逐年增加,糕点、奶茶、茶叶枕头等衍生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下一步,我们要真正走上茶旅融合的转型之路,创建4A级景区,在各茶山之间装上缆车,让游客可在缆车上俯瞰我们的万亩茶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盛阿伟说。

“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黄杜村是浙江省发展茶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省各地深入贯彻“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目标定位,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生态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机器换人、数字赋能和全产业链发展,做强主导品牌,壮大龙头主体,着力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浙江省各地始终坚持“名茶战略”,持续推进名优茶开发,不断提升品种、品质、品牌优势,名优绿茶绝对主导地位切实稳固,大众茶生产稳步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有了新突破。目前,浙江省名优茶产值比重居全国之首。去年,全省抹茶产品产量超3700吨,产值4.2亿元。

产销形势保持两旺。浙江省各地坚持走“稳面积、稳产量、提效益”的路子,稳定茶园面积,改善生产方式,保持了茶叶生产稳定、质量提升、效益增加的好势头,同时,把开拓市场作为产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改变销售方式、培育消费市场,合力促进产品销售。2022年,全省产地市场交易总量和总额分别达15.5万吨、258.7亿元;茶叶出口量15.4万吨、出口额4.8亿美元,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2位。

茶叶品牌效应凸显。浙江省各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目前全省培育各类茶叶品牌200多个,其中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多个,逐步形成了龙井茶、安吉白茶、丽水香茶、浙南早茶等品牌集群。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浙江入围百强品牌达14个,与福建并列第一,合计总价值431.4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茶业科技创新显著。浙江省各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研发推广,大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加大机械化采摘、连续化加工设施研发,强化生态化绿色化茶园生产技术推广,加强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茶叶科技贡献率和生产经营水平。目前全省无性系良种化率达78.2%、名优茶机制率达99.1%、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达到501条,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茶产业大脑,9家茶企认定为数字农业工厂,有力支撑了茶产业效益领跑全国。

茶文化蔚然成风。通过多年努力,浙江省茶文化得以挖掘传播,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快速融合兴起,涌现出杭州梅家坞、临海羊岩山、松阳大木山等一批茶休闲养生点,西湖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全省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第三产业产值达150亿元。传统优秀茶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茶道茶艺不断弘扬,茶艺术品不断涌现,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金华婺州举岩、长兴紫笋茶、余杭径山茶宴、磐安赶茶场等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世界非遗。

(戴鼎威  张恒金)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3年07月07日01版)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名茶荟萃,等你来“浙”!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之浙江馆风采

  

茶叶是浙江农业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按照“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的要求,各地积极调整优化茶类结构,扎实推进茶叶机械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初步构建起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和茶旅游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一、产业稳步发展,名茶主导优势突出。

浙江产茶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茶叶生产特别是名优绿茶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茶叶品种结构优化,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不断壮大,名优茶主导地位突出。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农业产值分别达到20.5万公顷、19.1万吨、238.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0.2万吨,产值213.4亿元,创历史新高,居全国前列。

二、茶类结构持续优化,绿茶主导优势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绿茶为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2020年绿茶产量、产值占全省茶叶总量的90%和91%,其他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产值均有大幅度提升。从生产布局看,浙江省茶叶产业优势区域重点在以杭州、绍兴两市及天台、磐安、东阳三县市的龙井茶产区,以安吉、长兴为主的浙北白茶产区,以永嘉、泰顺、乐清为主的浙南早茶产区,以丽水、衢州两市、武义为主的浙西优质茶产区等。

通过合理调整茶类结构,错开茶类加工时段,有效优化了全省茶叶生产。全省除黑茶外的其他茶类整体增势良好,黄茶产值同比增长16.12%;红茶同比增长12.54%;桂花红茶、腊梅白茶、黄大茶等一批新产品推向市场。精深加工持续较快发展,全省生产企业增至111家,消化原料茶20.6万吨,同比增长10.85%;实现产值43.7亿元,同比增长26.64%。抹茶产量同比增长8.06%,产值同比增长15.06%,而碾茶产量同比减少11.85%。

三、品牌效应凸显,龙井茶品牌集群成型

浙江名茶荟萃,累计培育茶叶品牌200多个,打造了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4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以40多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品牌,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品牌格局,龙井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享誉国内外。

龙井茶是浙江名茶的代表,于2008年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井茶地理标志法定产区涉及杭州、绍兴、金华和台州共4个市,覆盖18个县(市、区):杭州市下辖的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萧山区、滨江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绍兴市下辖的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新昌县、嵊州市、诸暨市,金华市下辖的磐安县、东阳市,及台州市下辖的天台县。龙井茶商标使用面不断扩大,除西湖龙井外,大佛龙井茶、越乡龙井茶、千岛湖龙井茶等已发展成为龙井茶旗下重要区域性品牌,形成龙井茶品牌集群。2020年,龙井茶产量2.45万吨,农业产值52.81亿元。

四、营销措施形式多样,产地市场稳健发展

自2006年提出“浙江绿茶”品牌发展战略以来,浙江省每年在省外举办浙江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专场推介。“十二五”以来,先后在哈尔滨、南京、太原、郑州、西宁、银川等地举办茶博会。此外,以中国茶商大会(松阳)、中国茶叶大会(新昌)、安吉白茶博览会、温州早茶品牌展为代表的市县重大茶事活动每年超30场。浙江茶叶产地市场建设起步早,成效大,其中,两大产地交易市场量值持续增长。2020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8.09万吨、交易总额62.09亿元;新昌中国茶市交易总量1.71万吨,交易总额55.14亿元,其中龙井茶交易稳中有进,交易量1.55万吨,交易额48.8亿元。

五、功能不断拓展,动能持续增强。

近年来,浙江茶区各地出台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通过挖掘茶文化内涵,茶产业融合不断加快,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及茶体验功能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杭州梅家坞、临海羊岩山、松阳大木山等一批茶休闲养生热点,西湖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渐入佳境。2020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达111家,产值43.7亿元;茶休闲、茶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达91亿元,较2015年增长108%。茶技水平不断提升,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项、省级12项,茶叶非遗传承人100多人。

六、茶叶外销市场稳固,出口居全国第一。

浙江茶叶出口到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前10位依次是:摩洛哥、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喀麦隆、贝宁、阿尔及利亚、俄罗斯、马里、日本。2020年全国茶叶出口量34.88万吨,出口额20.38亿美元。浙江出口茶叶数量14.62万吨,占比41.90%;出口金额4.47亿美元,占比21.95%,继续保持领先,位居全国出口量和出口额第一位,但占比小幅下降。

来源:茗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浙江省展团篇 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优选展商

5月20—24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将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浙江各地政府将携当地品牌企业组团参展

为广大茶友带来浙江好茶~

国际茶博会开展在即

展团风采一睹为快!

杭州市展团

T602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是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千百年来茶文化十分兴盛,延绵不绝。杭州产茶历史悠久,杭州的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食用“原始茶”,自唐至今1200多年。杭州茶叶久负盛名,尤以西湖龙井茶为誉,享有“天下名茶数龙井”之赞。同时,沿着钱塘江流域一路向西,形成了“湘湖龙井”“径山茶”“九曲红梅”“天目青顶”“安顶云雾”“雪山云绿”“建德苞茶”“千岛湖茶”等地方公用品牌百花齐放的新格局。2022年11月,“西湖龙井”及“径山茶宴”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市茶园总面积57.50万亩,茶叶总产量2.828万吨,一产产值43.68亿元,茶产业发展稳步提升。

展会期间,杭州展示馆将会有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展示、径山茶宴点茶表演、各区域公共品牌名茶品茗等互动环节,欢迎全国茶友来现场参观品鉴!

宁波市展团

T628

宁波,简称“甬”,取“海定则波宁”之意,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现辖6区2市2县,产茶历史悠久,是海上茶路的起航地,也是中国茶文化之乡。

连续九届举办宁波国际茶文化节,“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质量推选永久落户宁波,已举办十届评比活动,成为国内著名的名优绿茶质量评优品牌。望海茶入选首届浙江十大名茶,品牌价值达13.7亿元;余姚瀑布仙茗、奉化曲毫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品牌价值超10亿元。

本届茶博会,宁波市组织14家茶叶企业参展,展位设计时尚简约,充分体现宁波作为“海上茶路启航地”的深厚底蕴,展示产品包括曾获得浙江十大名茶之一的望海茶、瀑布仙茗、它山堰、后起之秀“太白滴翠”等公共区域品牌和知名企业名牌,诚邀大家前往宁波展区品茗论茶。

温州市展团

T629

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古为瓯地,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气候温暖和众多的特早生茶树良种两大资源优势,使温州早茶从古至今享有“早茶”的美誉,成为区域性早茶产区,温州早茶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温州早茶具有独特的品质特征:“嫩、鲜、甘”。

本次展会温州有泰顺、平阳、乐清、永嘉4个县(市)的28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温州早茶的整体形象和发展成效。展示产品有温州早茶、乐清雁荡毛峰、永嘉乌牛早、泰顺三杯香、平阳黄汤、苍南翠龙茶、文成贡茶、瑞安清明早等公共区域名茶及知名企业品牌,欢迎全国茶友来现场品鉴!

湖州市展团

T601

“茶经故里,湖州名茶”,湖州是浙江省最北的地级市,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陆羽《茶经》的诞生地,是皎然“茶道”思想的发源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这里有文字记载最早的贡茶----温山御荈,有最早的贡茶院----大唐贡茶院,有“安吉白茶”“长兴紫笋”“莫干黄芽”等名茶,见证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奇迹,实现了“一片叶子富裕八方”的期待。

绍兴市展团

T651  

绍兴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品质久负盛名,是全国最大的龙井茶原产地、重要的绿茶出口地和世界最大的珠茶加工集散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中国茶市”、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大佛龙井”。享有“世界绿茶核心产区”“世界著名茶乡”“世界珠茶之源”等众多美誉。“越茗”是绍兴市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绿剑茶为浙江省十大名茶。全市茶园面积60.47万亩,茶叶产量3.78万吨、综合产值148.57亿元,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

“越茗”是绍兴市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绿剑茶为浙江省十大名茶。本届茶博会将以“越江南茗世界”为主题,集中展示以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平水日铸、觉农翠茗、西施石笕等区域公用品牌和绿剑、会稽红、御茶村等知名企业名牌为代表的“越茗”品牌集群风采。

金华市展团

T641  

金华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对“东白山茶”和婺州窑茶碗的记载和赞许;“婺州举岩”成为古代贡茶、磐安的玉山古茶场被誉为茶业史上的“活化石”。全市形成了武义、磐安、东阳、婺城四个茶叶主产区,武义县被授予“中国有机茶之乡”,磐安县被授予“中国生态龙井茶之乡”、婺城区被授予“中国茶文化之乡”。“武阳春雨”被评为省十大名茶之一,并与“磐安云峰”、“兰溪毛峰”、“箬阳龙珍”获批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而新兴产业“金华抹茶”更是成为了茶产业的新名片,近期我市“婺州举岩”制作技艺及赶茶场习俗被列入人类非遗,全省6个金华占其二。目前全市茶叶种植面积35万亩,茶叶总产量3万吨,总产值21亿,位居全省前列。茶产业带动就业人数25万人,茶产业不仅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金华市以“金华名茶品味精华”为主题,组织全市9个县市区3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展销,展位设计时尚简约,展示产品有武阳春雨、磐安云峰、兰溪毛峰、箬阳龙珍等公共区域名茶及知名企业品牌,同时还有金华抹茶(抹茶食品)、金华茉莉花茶等特色产品。金华中心展位还设置活动区域,将举办精彩纷呈的推介活动,诚邀大家来金华展区品茗拿奖品!

衢州市展团

T615  

衢州茶叶起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通过举办斗茶大赛、举行全民饮茶日等活动,传承、宣传和普及茶文化,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红茶、扁茶、卷曲型茶、白茶、香茶、黄茶、保健茶、速溶茶和茶食品等为补充的多门类、多层次的茶品结构。

截至2022年底,衢州市茶园面积21.61万亩,总产量9027吨,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标准化名茶加工企业31家,茶叶生产经营企业347家;从事茶叶行业人员12.2万人左右。2019年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茶机之都”称号。

舟山市展团

T653

舟山群岛得天独厚的海岛区位,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孕育了普陀佛茶、定海山茶、蓬莱仙芝等海岛茶独特的气质神韵。其中,普陀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产于佛教圣地“海天佛国”普陀山及周围海岛,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20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普陀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滋味鲜醇爽口,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扬芬芳,欢迎大家前往“浙江-舟山馆”品鉴。

台州市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是江南植茶始祖地,享有“江南茶祖,日韩茶源”之美誉,以盛产天台山云雾茶、羊岩勾青、天台黄茶、临海蟠毫、玉环火山茶而闻名遐迩。天台黄茶为近年发现的珍稀品种和高端品牌,该品种春季新梢鹅黄色,颜色鲜亮,夏秋季新梢淡黄色,特色明显,内质高氨基酸、高叶黄素,所制的茶呈“三绿透三黄”的独特景象,2013年通过浙江省林木品种认定,产品深受国内专家和消费者认可,是国内茶叶产业的又一新星。

丽水市展团

T616


世界茶乡看浙江,浙江绿茶丽水香”。2022年,丽水全市茶园面积62.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6.4万亩,全年茶叶产量5.02万吨,茶产业链产值160亿元,其中一产产值55.7亿元,同比2021年增加7.12%,茶叶种植面积、产量位列全省第一。其中红茶生产占据全省半壁江山(47.5%),青茶(乌龙茶)占61%。

“丽水香茶”是丽水市、县共同打造的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景宁金奖惠明”、“松阳银猴”是全省十大名茶。丽水拥有全国最大的绿茶市场——浙南茶叶市场(中国绿茶第一市),2022年销售额达65.4亿元。丽水茶叶线上销售规模较大,仅松阳2021年在电商平台茶叶订单2860多万件,网络零售额25.9亿元。丽水茶产业坚持“守正创新,点绿成金,多茶共舞,集群发展”理念,以中国多茶类生产实践区为发展目标,目前已实现传统六大茶类全面布局。特别是近年来荒野茶精品开发,深受部分高端客户的青睐,“荒野丽歌”、“九山半水”,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金奖惠明茶、松阳银猴茶、遂昌龙谷茶、缙云黄茶、莲都莲城雾峰茶、龙泉红、青田御茶、云和仙宫雪毫、庆元龙溪茶等为丽水精品名茶代表。其中金奖惠明茶、松阳银猴茶为浙江省十大名茶。金奖惠明茶是中华民族之瑰宝,素以“一杯淡,二杯鲜,三杯醇,四杯五杯韵尤存”而著称于世,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次展会,丽水市组团九县(市区)35家茶企亮相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来源:华巨臣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