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长沙到安化黑的

找到约101条结果 (用时 0.064 秒)

“湖红”安化红茶的历史

中国茶叶融入世界市场后,给安化茶叶带了新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国外对红茶需求的剧增,在原本不产红茶的安化催生了闻名世界的安化红茶。

(红碎茶)

安化历来以生产黑茶著称,安化产制红茶,始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五口通商以来,广东成为我国茶叶最大的出口口岸,广东茶商货源严重不足,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以出产优质茶叶闻名的安化,从湘潭进入安化境内后,见境内山峰重叠,河溪网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叶资源丰富,加上人工工资低廉,于是设庄收买鲜叶,传授当地茶农初制技术,制造红茶,称为广庄红茶。

最初开始时,茶商收购茶农的红毛茶后,精制成箱,仿照武夷红茶式样,以武夷红茶的名义,销往欧美,市场反响良好,于是公开使用安化牌号,同样很受欢迎。随着红茶加工技术的提高,品质逐渐改进,成茶色泽乌润,汤色红亮,市场信誉日益高涨,俄国、英国、美国等国茶商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由于安化红茶生产效果良好,汉寿、新化、醴陵、湘阴、浏阳、长沙、平江等县,也相继仿制生产。《湖南的土特产》记载:湘茶(红茶)出口最盛时期,为光绪中叶,达九十万箱,岁值一万两以上。

安化红茶迅速走红,很快兴起了“红茶热”,“嗣因红茶销路畅旺,售价亦佳,一般茶商乃纷纷改制红茶,即向日晋商之专制黑茶者,至此亦以采制红茶为尚。”《湖南之茶业》上是这样记载的。

安化茶商以广帮、西帮、本帮为主,并有其它各帮,兴盛时期,在广帮的影响下,各地茶商纷纷涌入东坪、小淹、江南、酉州、黄沙坪等处经营茶叶,正式悬牌经营者约200余家,规模大的茶行有80余家,年出产茶叶70至80万箱。

当时,茶叶产量大、销量大,而且售价高,以当时的红茶细货而论,品质只相当于现在的三、四级标准,最高价格,每百斤可折换大米2816斤,一般价格也在1000至1800斤大米之间,每百斤折合白银60至80两,比其他各县红茶售价高出一倍以上,当年茶农有“斗米斤茶”的说法。茶叶收入成为茶农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证。

这段时期,外销红茶最多的年份可达35至40万箱(一箱为0.5关担,一关担为60.48公斤,合10584至12096吨),数量占全国出口红茶的12.1%,占湖南的44.5%。其中汉口输出22万箱,其余输送恰克图和广州、上海出口,茶叶售价每关担一般在42至56两白银之间,最高的达80两,茶商获利颇厚,政府税收充盈。

(1985年安化茶叶产区图)

清末民初,安化“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立,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更引人自豪的是:在1915年(民国四年),安化红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同时获得此殊荣的还有贵州茅台酒。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盛况)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

据日本《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记载: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安化茶人就在此制作红茶,当时年产十万箱,十分之六、七销往俄国,其余销往英美,成为“湖红”的发源地(雷男《安化茶业调查》)。光绪年间,安化红茶大发展,年产多达四十万箱(《湖南之财政》第三章)。

“湖红”安化红茶首获国际金奖,轰动了世界茶叶界,美、日各国和国内各省茶叶界人士纷至沓来。在湖南省主席谭延闿的支持下,1916年(民国五年),中国第一个茶叶学校——湖南省茶业讲习所成立,招收茶商茶农子弟,预设两个班,展开茶学专业教育。1934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在《湖南省茶叶视察报告》中指出:“湖南茶叶学校(即茶叶讲习所)较其他各省完备。”

1920年湖南省茶业讲习所由岳麓山迁往安化小淹,1927年迁黄沙坪而酉州。1928年7月,因办学经费困难,教务主任冯绍裘奉命宣布停办,将其改为湖南省茶事实验场,即著名的安化茶叶试验场前身,冯绍裘担任第一任场长,采取“审慎计划,扩大规模,试制红、绿、黑各茶,以图技术上之改进”的办场方针。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湖南私立修业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由长沙迁往安化茶厂所在地的东坪酉州,使之成为湖南省安化茶厂的地理基础与最早的茶学教育根基。

1942年,曾任安化茶场副场长的茶学专家王云飞撰著《茶作学》一书,由蓝田书报刊社正式出版二册,湖南黑茶学会发行。这是湖南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茶学专著,开创了湖南茶学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湖南省安化茶厂)

1952年9月,苏联科学院院士、著名茶学专家贝可夫,率领索利卫也夫、哈利巴法与研究生鲁奇金一行,来到安化茶厂考察从事红茶、黑茶研究工作。安化茶厂成为湖南首个接受外国茶学专家的厂家。

湖南安化茶厂的发展历史,成就了两位茶学大师:一是“红茶大师”冯绍裘;二是茶学专家黄本鸿。

(冯绍裘铜像)

冯绍裘,湖南衡阳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农业专科学校。1924年春,冯绍裘担任湖南省茶叶讲习所教务主任。1928年7月,冯绍裘奉命去安化,将茶叶讲习所改为湖南省茶叶试验场,即著名的安化茶场,亲自担任第一任场长。解放后担任湖南省茶业公司总经理,武汉大学茶叶专修科副教授。他是“红茶大师”,在安化茶场从事茶叶科学研究14年,创制红茶精制加工工艺流程70多道工序,被尊为“红茶大师”。1936年他将红茶制作技术传授到云南,成为“滇红”的创始人。1995年云南凤庆茶厂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意在厂内为他雕塑一尊铜像。

(黄本鸿编著的《红茶精制》)

黄本鸿,字石舞,湖南湘乡人。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湖南大学前身之一),192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先后担任汉阳兵工厂、江西安源煤矿工程师和湖南省湘岸榷运局会计师。1938年,黄本鸿担任第三农事实验场安化茶场主任兼技师与精致茶叶示范厂厂长。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奉命成立中国茶叶公司湖南分公司,将酉州的华安、晋安、大中华等私营茶叶加工厂合并之,成立湖南省安化茶厂,委任黄本鸿为第一任厂长。

1940年初,黄本鸿在安化率先组织茶叶合作社,而后又土法上马,提炼红茶素成功,每50千克低级红茶可提炼红茶素1—3磅(1磅为453·59克),每磅价格为100银元。1950年湖南省安化红茶厂成立,他继任解放后湖南最大茶厂第一任厂长。这年冬天,新中国在杭州举办首届全国性制茶技术培训班上,他被聘请为技术课长;1951年他在中南地区茶叶经理厂长会上介绍《试行定额管理的制茶方法》,并在武汉大学讲学;1953年编著《红茶精制》一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红茶精制专著。

注:资料综合益阳日报、安化黑茶零售网、网络,转自世品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钧泽源:想了解安化黑茶的历史,看这篇就够了

黑茶的起源一直是个迷。古时有神农尝百草,人们便开始利用茶,因而有茶专家推断,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茶即为安化黑茶。若安化黑茶可追溯到汉代,则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据史料记载,安化黑茶的雏形则出现于唐朝。

公元856年唐代时,杨晔所记录的安化茶——“渠江薄片”,说明安化人早已开始了茶叶生产。五代(公元936年)毛文锡《茶谱》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的记载。渠江,就是现在安化县的渠江镇。“其色如铁”的“渠江薄片茶”就是勤劳智慧的安化人民制作出来的早期安化黑茶。

北宋战事多,战马紧缺,南方的茶叶是换取马匹的重要物资。朝廷专门派军队到安化收茶,再押运西北,换成战马,这种实施茶马政策的军队,被叫做“茶商军”。南宋取消了茶叶专卖,但茶叶征税特重,茶商因无利可取,就联合起来,也组织茶商军,武装贩茶抗税。

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以安化为起点的万里茶路,沿路商贾云集,人烟如稠,安化黑茶被正式定义为官茶。清朝时,安化黑茶中的天尖茶和贡尖茶在皇室贵族中奉为珍品,被皇帝嘉庆、道光看上,赞誉“安化天尖如雀舌”。从此天尖茶和贡尖茶被定为廷贡茶,成为皇家贡品。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安化黑茶都是政府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抗战爆发后,茶叶西运路线阻塞,南方黑茶滞销,北方军民闹茶荒,人民难寻生计。由此迎来安化黑茶新的转折点。

1939年3月,为接济民生,盘活经济支持抗战,湖南省茶业管理处派副处长彭先泽至安化,筹设茶厂研制砖茶。他在总结前人压制砖茶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片黑砖茶”。8月,成立“湖南省茶叶管理处砖茶厂”,这便是白沙溪的前身。

1939年至1945年,白沙溪茶厂共压制黑砖茶7000多吨,一部分运往香港出口,一部分则销往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有效地解决了当时西北的茶荒。还有一部分则由中国茶叶公司销往苏联,作为偿还贷款及购换物资之用。安化黑茶在抗战存亡的时刻,成为连接西北少数民族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了统购统销,保障供给的民族优先政策,起到了维系民族团结稳定和经济贸易的作用,为民族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白沙溪茶厂为了使安化千两茶生产技术得以流传于世,并充实生产力量,特在安化边江村招收刘应斌、刘雨瑞二人(千两茶技艺传承者)入厂带徒传艺,千两茶踩制技艺遂为白沙溪部分工人所掌握,安化千两茶得以传世。

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始产于陕西泾阳,古称“泾阳砖”,所用原料便取自湖南安化的黑毛茶。从1952年开始,白沙溪茶厂组建专门研制机构,还从陕西泾阳取水进行对比试验,通过严格的控温控湿,反复试验,终于在1953年生产出湖南第一片茯砖茶。从此,白沙溪茶厂打破了“离开了泾阳的技术、离开了泾阳的水、离开了泾阳的空气,就不可能制出茯砖茶”的技术瓶颈,结束了300余年相沿成习的湖南产毛茶、陕西发花的历史,实现了茯砖茶”移地筑制“的神话。

“大跃进”时期,由于花卷茶生产人力财力消耗大、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白沙溪茶厂开创制茶先河,采用千两茶生产的部分工艺,利用压制黑砖茶的机械设备,两者结合将花卷茶改压为花砖茶。由于采用烘房火温干燥,缩短了生产周期45天左右,减轻了劳动强度,便于运输和销售,并由季节生产变为常年生产,促进了生产发展。自此,白沙溪诞生了中国第一片花砖茶。

安化黑茶中的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曾一度是皇家贡茶,“三尖茶”在文革期间被视为封建思想的产物。1967年,白沙溪茶厂巧妙地将天尖茶、贡尖茶、生尖茶分别更名为湘尖一号、湘尖二号、湘尖三号,从而得以保存。

1958年,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且工效低,白沙溪茶厂始创了以机械生产花砖茶进而取代千两茶,至此停止了对千两茶的生产。此后二十余年间都没有再生产过千两茶。为了不使千两茶的制作工艺失传,白沙溪茶厂于1983年尝试恢复千两茶的生产。同年,“三尖茶”也恢复了原名。

2008年,国务院将“千两茶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至此,有“世界茶王”之称的千两茶真正成为了中国传统黑茶文化的瑰宝。

2013年,钧泽源原土移栽安化县茶叶试验场百年古茶树,打造千亩有机茶园,全程进行有机培管,填补了安化黑茶生态有机茶的空缺。

2017年,钧泽源完成了茶园和加工厂的双有机认证。加工厂里独立的发酵木箱、毛茶仓储室和标准化生产线,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立的有机认证加工生产线,给产品提供了纯正、优质、健康、安全、卫生的强有力工艺保障,打造极富品牌特色的有机黑茶味道,开启了安化有机黑茶新时代。

渠江黑茶的前世今生

作为资氺的一条主要支流,两千三百年前的渠江流水,一定是直接见证过安化黑茶从农家土屋到皇室宫廷的全过程的。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掘,众多的帛书、帛画、竹简、服装、漆器、乐器等汉代珍贵文物的出土固然令人惊喜和惊叹,那个已然沉睡了两千一百多年的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的妻子出土如新的惊世奇迹固然更加震撼全球。而紧随这种奇观出现在考古学家眼前的,却还有两个最不起眼也最让人费解的竹篓和装在竹篓里的黑色颗粒。

没有人想到,这黑色颗粒居然是来自渠江河畔的一种古茶。

更没有人想到,这种来自安化民间的农家茶叶,居然还是一种皇室贡品。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的《茶谱》就有如是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宋代《茶赋》也有如是记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明代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也说到:“昔贤所称,大约谓唐人尚茶,茶品益众,有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

这些文献中说到的渠江,就是现在的安化县的渠江茶镇,如果不是马王堆汉墓的出土,又有谁知道,看起来黑不溜秋的安化黑茶,竟然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了汉代朝廷的贡茶并被誉为唐代“渠江皇家薄片”呢?

从已知的史书文献记载来考证,安化黑茶历史可追溯到1400多年前唐代的 “渠江薄片”。可现在,马王堆汉墓里惊现的安化黑茶,却让现在已经成为市场抢手货的安化黑茶又向前推了900多年,也就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

当然,对于安化黑茶的历史认定,无论是在中国茶界还是史界,都有过一段激烈的争论和分歧。最终认定马王堆出土的那两竹篓米状的黑色颗粒是安化黑茶,当然是缘于安化黑茶那诸多无懈可击的人文依据。

从地域位置来考证,汉唐时期,安化立县时就隶属长沙郡。而安化茶叶历来就有“山崖水傍,不种自生”的野性,放荡不羁的安化茶,自然也就有了一种原汁原味的野味,就像安化山野那些土生土长的乡村女子,甘冽而又醇厚,朴拙而又甜润。所以,这种茶固然会成为当时上层人士的首选佳茗。

从茶叶存放时间来考证,绿茶或其他茶类根本不具备长久的存放期,更何况两千多年居然还没碳化,还保持那么完整的颗粒,还散发着那么清雅的沉香。长时间存放都不变形不变质不变味的茶叶,只有黑茶,可黑茶又唯安化独有。

从历史背景来考证,汉末三国时期,吴、蜀两国都曾屯兵益阳。尤为重要的史实是,关羽曾经还用一包包以竹篾包裹的茶叶为他的将士们治过病。而竹篾竹篓又是安化黑茶特有的包装原料和包装工具,马王堆出土的黑茶正好也是装在竹篓里。而且,早期的安化黑茶几乎都是用松枝、松木火烘烤制作的,松枝或松木火烘干制作的安化黑茶具有气味芳香、杀菌防腐的功效,这种具有杀菌防腐作用的茶叶,无疑会成为当时那些死去的皇室贵族为保持棺椁干燥不可或缺的陪葬品。再说,马王堆出土的茶叶都是黑色小颗粒,这一外形特征也与历来的安化散装黑茶的外形特征如出一辙。

如果这些考证还不可以充分验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两竹篓黑茶源于安化,中央电视台记者先后数次在安化渠江考证得到的诸种实证,应该足可以得出一个有迹可循的结论了。央视记者在安化渠江镇神吉山张家冲,发现一个大型古屋基地,其周边不仅有水车房、古学堂、茶祖庙、制茶坊、茶祖塔、古茶亭等遗址,还有古代石制制茶工具。

而且,仅在安化渠江境内,记者们就发现了十处与黑茶起源有关的名胜古迹。其中有桃坪村神吉黑茶宗祖古庙,桃坪神吉茶马古廊,桃坪神吉古茶园,大仓村古杉茶马亭,连里茶马古亭,连塘茶马古亭,大安茶祖牌坊……

种种实物和遗址佐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竹篓黑米状的小颗粒,就是古代安化渠江镇的黑茶无疑。

顺着这个结论,有关专家又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推断,安化黑茶早在汉代就已开始生产,至少有2300年的制作加工历史,而汉代渠江皇家薄片,就是安化黑茶的宗祖。

安化黑茶在得到准确定论之后,还有一个历史人物也更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黑茶的有功之臣。

这个人叫张良。

张良是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一,而且还排在韩信和萧何的前面,可想而知他有多高的智囊,可想而知他对刘邦建立大汉江山所立下的功勋有多大。

可这个张良还只有五十岁就主动辞官隐退了。退出大汉政坛后,张良就四处云游天下去了。当他看完了自己想看的每一处山山水水,他就带着几个徒子徒孙跑到位于雪峰山余脉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张家冲,隐居在神仙屋场,开始潜心修道,并在这里兴修了一座庙宇和一座道家学堂。直到现在,渠江镇纸槽村神吉组还留有神仙屋场、道家学堂和修道庙宇遗址。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张良修道期间,渠江一带突然瘟疫肆虐,当地百姓纷纷被瘟疫夺去性命。张良本来就是一个智慧过人的大汉名臣,曾经经常为刘邦出谋划策,现在这里的老百姓正在被瘟疫无情的吞噬,他又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足智多谋的张良,于是就想到了渠江神吉山漫山遍野的茶叶。

一向喜欢品茶的张良,以他平时对茶叶功效的了解,他决定一试。

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徒子徒孙们爬上了神吉山,采回来一篓篓的茶叶,将其提炼成多种形状的茶片,散发给疫区的乡民。这里的老百姓向来对张良就敬重有加,对张良的足智多谋更是深信不疑。他们本来祖祖辈辈就对喝茶情有独钟,现在听说这茶还能治疗瘟疫,虽然将信将疑,但凭着他们对张良的尊重和信赖,他们都愿意配合张良,哪怕不会发生奇迹,这也是张良的一份苦心和爱意。于是,渠江一带到处漂荡着一缕缕浓烈的茶香。奇迹还真的发生了,那些茶香就像渠江里的水,将一场恐慌冲走了,瘟疫逐渐得到控制。又过了一段时间,令人毛骨悚然的瘟疫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渠江一带的瘟疫被张良赶跑之后,当地百姓从此开始上山采茶,并由张良亲手传授制茶技艺。制作出来的茶片,老百姓就自发地将其取名为“张良薄片”,把自己满腹的感恩之情全部溶于那一个个茶叶薄片里。

也因为这种“张良薄片”的问世,安化一带乡民从此形成了采茶制茶喝茶的习惯。既能保健祛病,又能解渴,而且这种茶叶薄片又方便携带和长时间存放收藏。

于是,“张良薄片”很快就名声大振,且越传越远,以致传到了大汉皇宫。

于是,涛涛渠江载着安化独有的黑茶薄片,过资江,入洞庭,进长江,从湖南楚地流

进中原城池,成了西汉皇室的珍稀贡品。

张良虽然早已远游仙境,早已在张家界的青岩山安然沉睡,可安化黑茶却从此被历代皇帝视为茶叶上品,尤其是到了唐代的皇室玉案上,还得了一个“皇室薄片”的至尊美誉。

安化黑茶,在沉寂了很长一段岁月之后,因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两竹篓黑茶的惊世复活,又重新带着它特有的皇室至尊,顺着时光的浊浪,踏着渠江的清波,再次散发出跨越时空的千年幽香。

我虽然不懂茶道,但我早已喝茶成瘾。长沙一个收藏书画的朋友,既收藏书画,又经营黑茶。每次来永州,她都给我带上一件喝茶。我有个好兄弟知道我有这种附庸风雅的爱好,居然还将他父亲藏了二十多年的一饼黑砖送给了我。这么珍贵的陈年黑茶我哪舍得喝呀,我知道安化黑茶是有灵魂的,就一直将这饼黑茶藏进了我书柜的抽屉里,珍藏着这份友情,也更想珍藏那一缕永久的茶魂。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凌鹰(湖南永州),系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湖南永州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放牧流水》《巨轮的远影》《蔚蓝天空上十八朵云彩》《美丽潇湘.山水卷》《美丽潇湘.文物卷》等】

找到约9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