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具和茶

找到约11,443条结果 (用时 0.045 秒)

茶具和茶器的区分是什么?


在习茶的过程中,我们很少把茶具和茶器去做严格的区分,经常把二者笼统地混为一谈,茶器于茶具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一个笼统概括,或茶具就是茶器,或茶器等于茶具。

陆羽在《茶经》里对茶具和茶器,从概念上做了明确的定义,分别单列在第二章和第四章将茶器于茶具的严格分类。

他把关于采茶、制茶的工具,定义为茶具。

把与烹茶相关的不可缺少的用具,把对茶的育化有改善作用的工具,全部定义为茶器。

并着重对茶器做了详细的阐述,从而赋予了茶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茶器以载道,茶道由器传,而非茶具。

陆羽在《四之器》里列出了详细的煎茶器清单,共计二十六种。若平时不用,或携带外出时,其他的二十五器。

 

具 

(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jǔ)。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无用突者。

,用唇口者。

甑(zèng ),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箄(bì)之,篾(miè)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箄;既其熟也,出乎箄。釜涸,注于甑中,又以榖(gǔ)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 duì ),惟恒用者佳。

,一曰模,一曰棬(juàn)。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一曰台,一曰砧(zhēn)。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yán),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bì)莉,一曰赢子,一曰蒡(bàng)莨(láng),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棨(qǐ),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解,押解,搬运)

,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榖(gǔ)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yūn)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器 

风炉(灰承) 筥(jǔ 炭檛(zhuā)  火筴(jiā)   鍑(fù)交床   夹   纸囊   碾

罗合 则   水方   漉水囊   瓢    竹筴鹾(cuó)簋楬(jiē)  熟盂  碗    畚(běn)

札  涤方    滓(zǐ)方  巾   具列    都篮 

 

风炉(灰承)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wū)墁(màn)。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 xùn)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biāo)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dì)㙞(niè)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xùn )。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pán)抬之。

 

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 xuàn)。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利箧(qiè)口,铄之。

 

炭檛

炭檛(zhuā ),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檛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鎚,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筴

火筴,一名筯,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钩鏁( suǒ)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音辅,或作釜,或作鬴)

 

交床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 wān)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

纸囊,以剡(shàn)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拂末)

 

罗合

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罗)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故云则也。

 

水方

水方,以椆(zhòu)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

 

 

竹筴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cuó)簋

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léi),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熟盂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畚(běn)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缉栟(bīng)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

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qiū)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zǐ)方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以絁(shī)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

 

都篮



免责声明:本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茶具世界】中国茶具的演变(一)

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致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点茶法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而茶历经千年,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部分取材于于观亭先生所著《观亭茶道》)

       (编辑:林文彬)

        来源:茶馆网    北京茶世界

茶具的演变(1)

中国茶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一、食酒茶具的混用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或喝酒的器具。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那是没有专用茶具,就像无专门的“茶”字ー样。

1、“茶具”一词的出现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对饮茶已比较讲究,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2、第一个专用的煮茶鼎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

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

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3、第一个专用茶盏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

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4、茶壶原型鸡首汤瓶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

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二、专用茶具的发展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而陆羽写成了的《茶经》,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的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

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1、唐代的南青北白茶具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

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

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

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2、宋代的五大名窑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

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3、点茶宝碗一一黑釉盏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黑釉的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

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

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手,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水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叙述。

4.茶壶的前身一一汤瓶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

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

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且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点茶法也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茶历经千年,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对中国人而言,茶已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254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