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壶图

找到约39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文徵明及其《品茶图》

明代的文徵明,既是著名书画家,又是文学家且崇道家。文徵明生于1470年11月,初名壁,字徵明,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吴县)人。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文徵明出身仕宦之家,早年攻诗文书画,师从吴宽、李应祯、沈周等。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次科考不中。直到54岁时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才得以直接入吏部参加考核,授翰林待诏一职。此时文徵明的书画已负盛名,求购者甚多,因而不免受到翰林院同僚的羡慕嫉妒恨。故文徵明心中闷闷不乐,在三年中三次上书请辞才获批准。57岁辞归乘舟南下,回苏州定居,以翰墨自娱,无意仕进。文徵明的山水画有“粗笔”“细笔”两种风貌,人称“粗文”和“细文”。

文徵明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受白居易、苏轼影响较大,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普田集》三十五卷。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岁次辛卯年,文徵明以写实手法创作了著名《品茶图》,图中记述了当日的山中茶舍有宾主三人,其中的两人端坐茶舍内谈兴正浓,正享受对啜之趣,而有一茶僮正在侧屋准备间正忙着对炉煮水,这时,茶舍外不远处,有应邀参加茶会的另一文友、茶友正趋步过桥前来的情景。

《品茶图》题诗云:“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跋文写道:“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徵明制。”(钤“文徵明印”白文印及“衡山”朱文印)。

《品茶图》跋文中提到的陆子传即陆师道,字子传,号元洲,改号五湖,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人。嘉靖十七年(1538 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礼部主事、尚宝司少卿。陆子传平日嗜茶作画,后来以母亲年迈请辞归乡,家居十四年师事文徵明,工小楷、古篆,著有《左史子汉镌》《五湖集》。其书画代表作为《乔柯翠林图》。陆子传一家可谓书画之家,其女陆卿子亦工诗画,但其子陆士仁喜欢仿制其父书画。

《品茶图》画面茶舍中人物正是文徵明与陆子传师徒对饮图,大有借品茶来互相欣赏对方才气之意,这种场景,正如明代文人杨慎所言:“不独品茶兼品士。”品茶于山水间是文人雅趣,“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大抵文人品茶对饮,通山水之魂魄。一山一水,一室一茶,人心之隔阂,彼此之是非,俱远矣。茅屋几间,画中几人,一壶茶即通心灵世界。

为了弘扬中国茶文化与品茗意境之美,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及与茶事相关古画为题材,台湾中华邮政在2016年5月5日发行《三茶图古画》邮票一套三枚。此邮票全张枚数十八枚,票幅30×50(毫米),共发行九十万套。三茶图邮票除了上述文徵明《品茶图》(面值25元)之外,另有宋代刘松年创作的《撵茶图》(面值5元)和宋代钱选创作的《卢仝烹茶图》(面值15元)。

《撵茶图》所呈现宋代点茶法。一人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左手持茶盏,右手执茶瓶正在点茶。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卢仝烹茶图》画中以宜兴朱泥茶壶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叶茶泡法。一人煽火烹茶,炉上置单柄壶,旁置双层朱泥提梁壶;正面白衣文士为唐代诗人卢仝,身旁摆放三足朱泥茶壶、白瓷茶瓯、朱漆茶托、书画册等,反映品茗论书的隐逸生活。(舒曼茶话写于2019年1月18日浦东清茗斋)

古人饮茶图,带你领略古人饮茶习俗

古代人对茶的讲究与重视

大大超于现在

泡茶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

庆幸画家把这些场景画了下来

通过这些画

一起去围观古人喝茶

中国古人以各种形式留下了许多关于用茶、品茶、斗茶的图画,这些图片资料是了解古代饮茶习俗的重要资料,从图片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古代的各种饮茶方式,还可以了解茶具的变化史。今天就介绍一下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部分茶图。

元墓壁画:茶道图

茶道图 [元] 作者不详

彩绘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河北宣化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辽]

作者不详

壁画中共有6人, 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辽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辽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卢仝烹茶图 [南宋] 刘松年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

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宫乐图(会茗图) [唐]

宫乐图(会茗图) [唐] 作者不详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 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饮茶图

团扇绢本设色

纵35.8厘米 横35.9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中画一侍女双手捧茶盘,一妇人伸手盘中拿茶具。右边一贵夕3面向她们而立,仪态端庄娴静。后随侍女双手捧一锦盒。画风承唐代周吩,典雅浓丽。旧题南唐周文矩画,然观其时代气息,应为宋人所作。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斗茶图卷 [唐] 阎立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赵原:陆羽烹茶图(元)

纵27.0厘米,横7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会图 [明] 文征明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山窗清供图 [清] 薛怀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表现的十分好。画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 “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

復竹炉煮茶图 [清] 董诰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茅屋数间,屋前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有山水,。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 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煮茶图 [明] 丁云鹏

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背景有盛开的白玉兰,假山石和花草。

来源:遵义茶业集团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茶道茶艺,中国历代饮茶图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调琴啜茗图卷 (听琴图) [唐] 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

晚唐《唐人宫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轴,绢本,设色画。

本图描写後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 顾闳中

绘画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

《卓歇图》卷,五代,胡瓌作(传)

该图旧传为五代契丹画家胡瓌作。据画中大多数人物髡顶、脑后垂双辫的发式和方顶黑巾等特点,当属金代女真人的风俗,故极可能出自金代汉族画家的手笔。

文会图 [北宋] 赵佶,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赵佶,即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此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盛大热烈。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图中的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撵茶图 [南宋] 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茶罗(筛茶)、茶盒(贮茶)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僧就是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充分展示了贵族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卢仝烹茶图 [南宋] 刘松年 绢本着色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松槐交错,环境清幽。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辽] 作者不详

纵170厘米,横145厘米,1993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右边有四个人物,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锅轴。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置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桌上放些茶碗、贮茶瓶等物,画左侧有四童躲在柜后嬉乐探望。壁画反映了辽代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

韩师训墓壁画--妇人饮茶听曲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将进茶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壁画中间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盏,似准备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炉火正旺正在煮水。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瀹茶敬茶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壁画中桌子上放着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将茶汤从壶中注入另一人端着的茶碗中。

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壁画中有一幅备经图

茶道图

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下湾子5号墓发现若干个不同场面的茶道图。如羊山1号的西南壁茶道图中5个契丹长男子围着一个高桌,有的在捧食,有的在端盏。桌上摆有罐、盘、碗,内盛果品。桌前有一髡发男童正鼾睡。桌旁三足炭火盆内,有两个瓜棱执壶。头扎双髻的女童在煮茶汤。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放着茶托、茶盏。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辽]

1993年,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壁画中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 [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1号墓出土。壁画描绘了两人配合正在点茶的情景。

斗茶图 [元] 赵孟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元 冯道真墓画奉茶图

茶道图 [元] 作者不详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画面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惠山茶会图 [明] 文征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品茶图 [明] 文征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矮桌,文征明、陆子傅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玉川煮茶图 [明] 丁云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图中描述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描绘了煮泉品茗的情景。

山窗清供图 [清] 薛怀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表现的十分好。画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

来源:茶艺师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8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