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房茶

找到约21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临沧云县: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云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居住着以彝族为主的22个少数民族。县城处于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水电站的中心腹地,是北往大理,西进保山,东上昆明,南下孟定、南伞边贸口岸乃至缅甸的中心点,是中国通往印度洋和东南亚各国的咽喉要道及重要的商品物资集散地,距省会昆明444公里,距临沧市政府所在地74公里,是临沧的重要交通枢纽,为全市物流的重要节点,是临沧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开发的前沿和窗口,云县作为临沧发展“北大门”的区位优势便日益凸显。


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纵横交错之地。云县自明万历26年(1598年)改土归流后,大批汉族迁居县内,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外地客商也不断拥入,货币逐步取代了以茶易货的原始交换形式。清朝以来,云县由于地处东出昆明,西通缅甸的要冲,商品出口多在此集散。到民国年间,县城既有大量的行商,也有一定数量的坐商,经营以盐、糖、茶、布为大宗商品。1953年以前,云县没有公路。云县人民为与内地和周边邻县,乃至国外的沟通与交往,互商互市,开辟了云县通往外界驿道,史称茶马古道(交易商道)。主要茶叶交易通道有6条,其中国道3条、省道1条、县道2条,茶马古道为内地与边疆的物资流通和中外友好交往架起了和平友谊的桥梁。这些驿道,不论是发展经济、对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拥有丰富庞大的古茶树资源。云县地处世界茶树起源和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叶品种众多,古茶树资源丰富,漫湾白莺山茶区、大朝山西镇菖蒲塘、纸山箐、茶房村头村、幸福安腊、爱华河中、茂兰定喜、忙怀忙贵、大寨慢赖、龙潭和涌宝等地现已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4.24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7.65万亩,其中有17个31625亩栽培古茶园和789株栽培古茶树进入临沧市栽培型古茶园(树)认定名录。其中,漫湾镇白莺山片区古茶园12400亩进入临沧市第一批栽培古茶园认定名录。

茶叶“三品一标”申报认证稳步推进。全县茶园面积25.86万亩,其中:获雨林联盟认证茶园面积2000亩,获省、市、县“绿色食品牌基地”认定茶园面积9.61万亩,有机茶园认证(含转换期)面积40488.85亩,获有机产品认证数量35个,认证茶叶产品产量10424吨;云县大朝山茶和云县白莺山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云县茶房茶、云县河中茶、云县慢赖茶、云县定喜茶、云县翠屏山茶、云县安腊山茶正在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全县共注册茶叶商标30多个,其中: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个,被认定为中国著名品牌和云南名牌农产品1个,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6个。有6户茶企的产品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户茶企的产品获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6户茶企的产品获得出口食品生产卫生注册登记证,1户茶企的产品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茶业种类、面积、产量在全省独占鳌头。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业百强县,2022年位列全国茶业百强县第43位。境内茶叶资源丰富,茶叶生长自然条件好,品质优良。云县境内12个乡(镇)均种植茶叶,普遍推广种植的国家级、省级公认的地方茶叶良种共有13个品种;古老的野生古茶树和栽培型古茶树遍布县内各个茶区。全县茶园面积25.86万亩,采摘茶园23.91万亩。以茶叶品种分类,有群体种茶园21.7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3.6万亩;有野生古茶树资源4.24万亩,栽培型古茶园7.65万亩;高优生态茶园6.07万亩。


拥有全省最大的普洱茶原料交易中心。建设的滇西茶城地理区位优异,在云县工业园区1号路与德胜村祥临二级路交叉口旁,聚集了普洱茶质量检验检测、生产加工、展示、交易、仓储、体验、科研、金融、茶旅融合、线上线下数字化直播基地等十大核心功能,滇西茶城总占地面积220亩,截至目前,入驻商家200多户,茶叶年吞吐量5万余吨,年交易额近30亿元。

茶叶加工及销售成效可喜。云县获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SC)的茶叶精加工企业38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龙头企业3户,市级龙头企业7户;有规范化茶叶初制所656户;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97个。2022年,全县茶叶农业总产量25106吨,农业生产总值91988.6万元,毛茶价格36.6元/公斤;精制茶产量13186吨,精制茶价格155元/公斤,实现工业总产值204383万元。

文图/沈仕春

来源:云南张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世遗大会 | 世界遗产地和茶还有这样的渊源!(一)

我们介绍了“双世遗”名山的中国名茶,而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还有不少遗产地也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和美丽的茶园。今日,我们继续世界遗产地的茶文化之旅!

明清故宫

地点:北京、辽宁沈阳

入遗时间:1987年(北京),2004年(沈阳)

亮点:清朝历史、满足和北方部族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在紫禁城里一直有茶的身影,自古皇帝、文人士大夫皆爱茶,高士无茶不风流。他们以茶论文,以文论道;以诗会友,以茶待客。

在清朝紫禁城内,还设有茶库、御茶房、御茶膳房、奶茶房等房间。除了大内宫廷外,皇家御苑圆明园、沈阳盛京的皇宫、甚至皇陵也设有相应的司茶建筑。从此茶库、茶房、茶膳房成为了清代皇家宫廷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安兵马俑

地点:陕西西安

入遗时间:1987年

亮点: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和成千上万件陶俑。

古城西安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秦汉两个大一统的王朝定都之地,同时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拉开“丝绸之路”的大幕,茶叶就是通过这里传向了世界,与西安文化相结合,促使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

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地点:西藏拉萨

入遗时间:1994年(布达拉宫);2000年(大昭寺);2001年(罗布林卡)

亮点: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西藏,本不是茶叶的原产区,直到大唐与吐蕃之间开始了茶马贸易,茶叶正式进入西藏,使西藏人民饮茶日益成风。千百年来,茶文化已经深入到西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渐渐从茶叶分类、茶具、饮茶习俗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藏茶文化。

藏族老百姓在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一定要有茶。客人来访时,碗中需斟上茶。订婚时,带上茶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

咬一口糌粑,割一块肉,再喝上一口酥油茶。不论是简单的家庭聚会还是宾客之间友好的往来,大家围坐在一起,这就是最幸福的时刻,这就是人与茶,饮食与文化交融得最自然、最完美的时刻。

庐山国家森林公园

地点:江西九江

入遗时间:1996年

亮点:集风景、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

黄山以云海闻名中外,而庐山以其缥缈的云雾也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庐山峡谷深幽,云雾漫山间,变幻莫测,而在这层层云雾之下则隐藏着中国又一名茶——庐山云雾茶。

庐山云雾是绿茶的一种,由于其受庐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了叶厚,毫多,醇甘耐泡的特点。所以庐山云雾茶虽与西湖龙井同属于绿茶,却不似西湖龙井那般清爽鲜香,而是多了一番醇厚之感,更是让品茗者回味无穷。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期庐山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唐朝白居易曾在卢山峰挖药种茶,并写下“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鹳是交游”的诗句。庐山茶又经过唐宋的发展,明朝时期,终于以庐山云雾的名称出现于《庐山志》。也正是在明代庐山云雾开始闻名全国。

如今的庐山云雾茶得到了迅速发展,种植规模极大,茶园分布于庐山的多个山峰寺庵中。已先后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的特种名茶、江西八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等等,有着极高的声誉。

丽江古城

地点:云南丽江

入遗时间:1997年

亮点: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联合在一起。

云南以普洱闻名,随着文成公主进藏,饮茶在藏族也流行起来,于是便有了茶马交易。重走茶马古道,是丽江之行一个重要的部分。

茶马古道是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品的汉藏民族之间以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商贸交通通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而在云南,普洱茶类的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红茶类的滇红制作技艺,和黑茶类的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都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福建土楼

地点:福建龙岩、漳州

入选时间:2008年

亮点: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版的山村居民建筑。

走进福建几座著名的土楼旅游点,最先迎候客人的总是幽幽的茶香,刚刚出壶的茶汤急切切冲入一只只精巧的白瓷杯里任人品尝,喝多少都没有关系,贩售茶叶的土楼人家热情得无以复加,迎来送往一壶壶,品茗话仙,热茶生财!

龙岩和漳州都产茶,龙岩的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漳平水仙茶是乌龙茶类唯一紧压茶,品质珍奇,经久藏,耐冲泡,茶色赤黄,细品有水仙花香,喉润好,有回甘,更有久饮多饮而不伤胃的特点,畅销于闽西各地及广东、厦门一带,并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另外,龙岩还有一种采自当地菜茶制作的斜背茶,以独特的香气(带艾香)、浓厚的滋味、犹如新鲜橄榄的回味吸引着广大斜背茶的爱好者。

漳州茶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时就已有种茶饮茶的记载。漳州主要产乌龙茶类,其中以白芽奇兰茶闻名,还有诏安八仙茶、南靖丹桂、华安铁观音、云霄黄观音、古雷水仙也深受茶客喜爱。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地点:2011年

入遗时间:浙江杭州

亮点:从古至今,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吟咏兴叹。

杭州早在唐代就是名茶产区,茶文化历史悠久。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

西湖龙井制作技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历史。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

湖龙井茶与西湖一样,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结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青城山 都江堰

地点:四川都江堰市

入遗时间:2000年

亮点: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到:“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

都江堰市因堰而名,因水而兴,作为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不仅是天府之源,润泽沃野万里,更是成都市三大茶叶重点产区之一,在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茶文化独尊其席。正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成就了天府之国,富饶了成都平原,成都的休闲文化应运而生。而喝茶就是这份休闲文化的代表之一。

都江堰市作为茶马古道的起点,追溯史料,西汉时期已经有迹可循。据考证,青城山早在唐代时已是有名的茶产区,并入贡,这就是名闻中外的“青城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向来喜欢喝茶,更爱在户外喝茶,河边、山中、林下、街头巷尾往往都有卖茶的小摊。

来源:茶道传媒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图片描述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的梳理成一个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盖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图片描述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保健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昆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黄、乌龙、黑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 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宫皇帝最喜欢饮用普洱贡茶来说,主要采取两种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找到约20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