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的美

找到约12,517条结果 (用时 0.039 秒)

茶的味外之味——舌尖上的禅意

锣鼓听响,听话听音。“蓄音喉指间,得意唱奏外。”意,是心上之音,不是语言文字的表面文章。

当年,在灵山法会上,释迦随手拈起一枝花,众人皆愕然不解,只有迦叶展颜一笑。禅宗就是在这悄然无声,优雅寂静中降临尘世的。

以心印心,以心传心。禅,首先,作为无声的艺术,炎炎文章,尽在舌底鸣泉。它打破了线性思维,进入非线性思维。可由“拈花示意”或参话头牵引出大疑情,“情接万古,思接九荒。”用天真圆明的心感受宇宙真理,迎接智慧具足的人性。

其次,禅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在无做无为的静谧中,引爆激情,流露出天然智慧,归根复命。

所以禅宗,“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从这种独特的传教方式上,不难看出,禅的教旨,在于突破我们现已掌握的文字思想,现有的文明,对宇宙万物向更深远的范围去探索。让我们从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欲望,从别人塑造的“幸福”、“成功”的概念里,从传说的教条禁锢中摆脱出来。让心灵得大自由,得大解放,澄净澄明澄怀素味。

在这种单纯和质朴中,才能扑捉到生命中的真。

不知禅味,难知茶味。

喝大碗茶,一饮而尽,为了解渴;细细品茗,才能品到茶魂,品到茶的味外之味。就像很多人读过很多书,一目十行。如果翻阅后能说出书中一二事,就自诩为过目不忘。其实,各人心里有数,大多数人不过是自欺欺人,“五柳先生”遍地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饮茶的门外汉认为,茶叶纤细者必定味同甘露,粗大者不过糟粕而已。

茶的味外之味,不是一般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领悟到的。正如读书,也不是端起书本,粗粗浏览一下,找几个哗众取宠的新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新观点就能解决的。

读书、饮茶追求的是回味无穷。有些人把书本只作寻章摘句的渊源。这样,既使翻尽万卷,也可以说没读通一本。哪里知道味外之味。吃糖很甜,但吃多了反而酸。饮茶起初会觉得有些苦,不久,则“不胜其甘”。

很多人,一谈茶就提多少钱一斤,那个山头长的。这些与禅无关;经常听茶界“高人”言必谈口感,那款茶什么香,什么色,什么形,这些与禅亦无关;还有人高深地谈及循经走脉的体感。果真如此,倒是离开了凡夫俗子的造作,顺着这条路径,在往前走,就可达到无心的觉悟境界。

茶是万物之中至清至德的高贵灵物,在药为万药之王,在饮品为心灵之饮。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若要寻觅其中的“至味”,必须是精行简德之人,时时自觉自悟。需要像佛陀那样对生命有究竟追求,并有兼济天下的伟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走进茶的世界,领悟其中的真性情。

茶道,是禅的生活化,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禀持的人生态度,一种修行方式。它崇拜的对象是一些具有美感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存在于浩瀚的天地宇宙间,而存在于茶事活动中的琐碎事务上。所以说茶道,是启动自我教育改造精神世界的生活禅。

儒家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心正意的修为可在日日行茶中获得。禅家是炼心的,所谓“为心师而不以心为师”。达到“制心一处,无处不治”自觉的精神境界。所以说,以禅为依归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意,茶味。古往今来,谈茶必谈禅,茶禅一味。

再好的茶,茶味只在一得之间,过颊即空;禅机只在电光火石间,稍纵即逝,快捷如剑。

说到无声的艺术,因为茶道是无为无做的表达。茶道的艺术有着宗教式的审美。

从饮品角度上讲,茶道是心灵之饮。“风雨故人来”时,那茶,喝的是人情一杯,风月两肩;“寒夜客来茶当酒”,喝的是人间温暖,是光明,是希望。

一般人所能看到的茶道,是在文人情趣背景下的茶事活动。茶道师主持整个茶事的流程。主题茶席,禅意空间,有着空灵意蕴的音乐,灯光,有三昧之境的主题挂轴。。。。。。所有的元素都在完成一个任务——让时光在人心中流淌着,让茶心把人带回每一个当下。

尼采对自然之美曾经是这样解读的,“最高贵的美是这样一种美,它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种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人们几乎不知不觉把它带走,一席在梦中与它重逢。可是,它在悄悄久留我们心中之后,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是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用这种美来解读点茶吃茶之路,由茶至心之路,由心至茶之路,是被深化了的高扬的心境之路。在无声无为无做中,用茶道仪轨导入精神空间。

茶道的仪式感极为严谨。依轨而行,传承了先贤的宇宙观。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有太极、易象的心体情画,以手印体,以体印心,以心印万物的流畅的心灵程序。茶道威仪,在敬天敬地敬祖先的仪式中不仅可以使饮茶程式化,使人“谨兮敬兮清兮寂兮”,达到天人合一。

它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引人出离凡俗的藩篱,去触摸心灵,迎接上天的恩赐。

这时的茶道师,已成了表法之器,载法之器。像墙上唐卡中的菩萨一般庄严,用肃穆纯净的茶汤点化众生。

茶道的意思是不二。即“于相不着相,念念相续而不著一念。无所执着。这种空灵的心境下,不再有物我、善恶等一切区别对立。以这种浑然自在,澄明空寂的心境接人待物,就能够无往而不适,随时实地拥有安宁、淡远的情怀,达到永恒的和谐。”只有自然和谐才能消解一切对立、矛盾、束缚,成就最高的佛性。

冲茶时只冲茶,倒水时只倒水。中有将身心摄住,这样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不会散乱。品茶时只品茶,不能说东道西,左思右想,跑了茶心。这是最上乘功夫:一心一意地安住在当下,住在行处而生其禅心。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至淳如神。

(摘自2013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好熟茶的十大指标,能懂五条就已经是高手!

昨天,一位只喝熟茶的朋友跟我说:“我现在终于看懂你写的那篇《好熟茶的十大标准》,三年前我看不懂,喝的熟茶越多,回过头再看这篇文章,突然就懂了。”这篇文章是我在2016年10月写的,随后被很多人转载,有的人还把文中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到处宣扬,至于他们是真懂还是假懂,就不得而知了。借着后月第十二、十三款众筹茶正在众筹之际,重新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吕建锋  2020年11月4日于杭州



好的熟茶不一定是古熟熟茶,但如果古树熟茶不是好的熟茶,个人认为完全没有做的必要。今天狭隘一些,就只谈古树熟茶。
可以说我从第一天开始接触茶基本以熟茶为主,后来众筹集中精力恶补了一下生茶的课,但熟茶还是关注最多的。上一片纸上谈茶说过我们51普洱网的熟茶销量远大于生茶,这也是我长时间关注熟茶的重要原因。

做众筹之后,由于对高端生茶的了解增多,我发现熟茶新的天地。以前简单的香甜厚滑熟茶四大指标我觉得远远不够,梳理了一下我认为的好熟茶的十大指标。一家之言,姑且听之。还是那句话,认为我乱讲甚至放屁的,也是你的意见,总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否,才能把茶做好,人云亦云只更坏的结果。



No.1

闻香识女人我不懂,但闻香识茶是第一位的。茶香有三种,泡茶空气中飘香为下,容器挂杯闻叶底香为中,茶汤含香为上。好茶一般都是三香齐备的。香还有浓淡之分,庸脂俗粉隔屋三间都闻得到,但刺鼻令人不舒服,好茶的香一定是淡淡的,优雅的,若有若无,这种感觉很舒服的香才是最高贵的香。


No.2

甜也一样,加了糖精的甜谁也不喜欢,好茶的甜也是淡淡的,凉凉的,当时觉得有点甜,离开茶之后在路上半天还能回味无穷的甜才是好茶应有的甜。


No.3

滑最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年份稍长的茶大多有滑度。滑的最高境界我认为就是这个茶都没怎么下咽,就自己下喉入肚,喝的人会觉得很惊讶,我还没咽呢。滑和厚也有一定的关系。



No.4

我喜欢喝热稀饭,口腔感觉和喉韵都很好,饱满有滋味;凉稀饭就感觉味道不够,水水的。这是我能找到关于茶的厚度最形象的比喻。有人说浓度是厚,有人说滋味猛烈是厚,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厚是有果胶包裹的浓度或者烈度,有果胶加厚度的茶一般都有滑度,只有浓度或者烈度那是不对的,这种茶我个人认为对身体是有害的。


No.5

醇是指口感的纯及陈放后的岁月之味。口感的纯,没有明显的堆味、水味等,就纯纯的熟茶味,也没有新茶的刺激性,柔醇可口。岁月之味,茶的滋味越来越平和,烈不见了,剩下了醇和,柔弱的力量,是醇的另一种诠释。

No.6

生茶我们经常讲汤的细度,熟茶讲细度的不多见,是因为好的熟茶确实少。好的熟茶同样要汤水细润,入口就非常舒服,越喝越喜欢。



No.7

茶汤的软我和不少同行、茶友交流过,大部分认知软就是细和顺滑的一种感觉,我不大认同。有一个词,叫珠圆玉润,圆润的茶汤是没有毛刺,没有菱角的,茶汤从喉咙过是没有任何不舒服感觉的,身体好像也不用费任何力气适应。口感很舒服,身体更舒服,喝多了也不会有丝毫伤身体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不知道如何去更多描述,我觉得就是要多喝,多对比,比如我们的众筹第三款晒红茶汤就很软,接下来的第四款众筹熟茶茶汤还是很软,对比喝,一个人静静去体会,就比较容易明白。
软的对立面就是硬,又细又硬的茶是最伤身体的,硬的茶喝进身体,你需要用身体的力量去吸收他,几泡茶下来你会似乎有点累,胃好像也有点身体不舒服,很多老茶友就觉得这是不耐茶,会不敢喝,要不就会胃痛、或者晚上睡不着,其实主要就是茶的硬让身体难受,有这种感觉的可以试试软的茶,多对比试试。细就会让人觉得这个茶很高档忍不住多喝,身体就受不了,这也是我在众筹晒红的时候推出一个口号,不拘泥于口感的纠缠,做健康的茶;事实上也是这样,不少参加晒红众筹的伙伴都有这样的感觉,经常喝我们众筹晒红茶,发现之前的很多认为非常好喝的茶有点难以下咽的感觉,我想茶会说话最好的表现莫过于此。

梁老师经常讲裂解这个词,我开始也是莫名其妙,后来喝过大量的茶对比,突然有一天我就明白了。茶的学问真的很多,我跟随梁老师还有黄老师,学习到很多,甚感幸运,裂解这个词我觉得就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词,对于普洱茶如此,其他茶亦如此。裂解茶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汤感细软温润,让身体不受茶之累,感觉茶的美。



No.8

净是指身体的一种感觉,这个茶很纯净,茶就是茶,没有农残,没有工艺、仓储的缺陷。要保证净度高,从工艺就要全程把控,原料要选好,粗制要用心,摊凉(萎凋)离地,适度杀青,揉捻及时到位,无污染晒干,这部分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纸上谈茶》之一:做茶和做菜做成毛茶后需要静放一段时间才能去发酵。

发酵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更多了,改天另文专述。茶做得很好,但如果仓储有问题也不行。鲜叶如果有问题如用了农药化肥是做不到净度的,工艺不讲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变净。


No.9

顺,也是身体的感觉。顺的茶喝进去不会有不适,和软的感觉一样,软主要是指口腔胃部的感觉,顺就是整个身体的感觉。顺的对立面就是不顺,黄老师把不顺叫做滞,顺表示一个循环,循环不已就是顺,身体就会很舒服。不顺的茶可能会腹部涨、头痛,甚至身体软软的,没劲,就是各种不舒服就对了。



No.10

韵,就是茶的一个画面感。听到最多的是喝出了太阳的味道,这就是一种韵,茶有韵,韵味让身体愉悦,身体可能呈现一个画面,个人认为画面感是喝茶舒适的至高境界。有人差的茶也会有不好的画面感。


                                                                                                           ——原文写于2016年10月3日


















茶之美,美在忘我

美,总是产生在懂得欣赏的眼光里。

茶,美在爱茶人的眼中,也美在爱茶人的心中

玻璃杯是透明的,它真实而完整的记录了名优绿茶、黄茶、白茶外形的秀美,浮浮沉沉间体现了茶在水中舞姿的优雅。

茶叶的起起落落更充分的展示了茶的灵秀之美。

茶叶的美吸收了水的灵气,也吸收了茶叶原产地美景的灵气。茶叶的美吸收了天地云雾的精华,也吸收了日夜星辰的寄托。

茶叶的美是在水中缓缓绽放的美。

茶的美也是泡茶的水之美

《茶经》中记载:“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对煮水的要求,《茶经》中记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好水遇见好茶是一种幸运,再遇见好的茶师,更是幸中之幸。

茶的美体现在泡茶器皿的美

一个普通的直身玻璃杯,一只素雅的瓷质盖碗,一把古朴雅致的紫砂壶,看似不经意间的相遇,却是多年以前就已经修下的缘分。

茶器美在素雅、安静、光润、细腻,美在简单、真实、素净、爽气。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在某一天,同时遇见好茶、好器、好水和好茶师。

如此而得的茶汤,得饮一杯,真是可以成仙了。

茶的美是茶席之美

茶具的布置体现了茶师的独具匠心,茶师在茶席上布器的时候把每一件茶器放在他最顺手的位置上,这样的细致与安然体现了茶师的细心与认真。

茶师在茶席上布器时,除了顺手还要兼顾艺术的美感。

例如有的茶师在放置品茗杯的时候,会选择以北斗七星的位置来分布,这就体现了茶师的知识、涵养和匠心。茶师的平淡和宽厚与茶和茶席融为一体。

茶的美更是茶艺之美,茶艺之美,美在茶与人的交融。

茶艺之美,美在品饮的过程。茶与人与器与水的交融过程,也就是茶师倒茶、分茶的过程。

一个最简单的动作,一再重复,就是一种美。

把一个最简单的动作,无数次重复,不厌其烦地,每一次重复都当做第一次做那样的虔诚和认真,才是最美的。

茶的美,美在茶师待茶和待客的心

不论茶叶优劣都一样认真对待,不论客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不论重复多少次倒茶的动作始终虔诚如一。

茶师面对再粗老的茶叶都要以泡优质茶叶的心去对待,来尽可能泡出茶叶最佳的滋味。

茶师的不疾不徐,茶师的涵养修为,都在他倒给客人的每一杯茶里。茶师从他倒的每一杯茶里把内心的美好、善良、公平、公正一一传达出去。

茶的美,美在品饮茶的人眼里和心中

饮茶的人可以精通茶道,也可以对茶一窍不通,但是饮茶的人眼中要懂得茶的美:

茶美、水美、器美、茶席的布置美、茶师的动作美、茶师的心灵美、饮茶的人要懂得这一切的美。

要懂得饮入口中的并不是单纯的茶水,而是融合无意和有意的一切而产生的美感。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247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7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