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一般以茶树

找到约5,222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闲话客家茶

客家人常说:有山总有客,有客必有茶。茶,作为山野的灵性植物,一直就与客家人一起以山为家,繁衍生息。而长年生活在山区的客家人,也总是与自然地与茶相邻,和谐共处,日常生活中自然少不了种茶、做茶、食茶,人谓之客家茶。久而来之,自然就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茶文化。

客家人也说,有客家人的地方总有悦耳的歌声,有歌声的地方就有飘香的茶。客家人之所以爱茶,也许是他们世代聚居深山,山高林密,阳光雨露,云缠雾绕,修长岁月在养育着一方客家子民,也朝夕滋润满山葱郁灵性的茶树林,同顶一方天,同踏一方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茶叶的清冽、甘美的山泉泡出的茶汤,落喉爽净,口齿留香,解渴润嗓,让爱唱山歌的客家人唱起山歌来分外清新、明亮,随着山风的飘拂,百鸟的和鸣,歌声飘过一山又一山,近山远山都听见。

何来让客家人这样钟情于茶,其渊源可追溯至西晋,唐宋,迄今已是千余年。正是其悠久的历史,让那独特的客家茶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和进化而散出更加发浓郁山乡生活情趣的内涵,以及浸漫于客家茶文化中的那种清纯、醇和的人间真情,古朴的民风,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性美。也正是千年前就茶进入了客家人的生活,并成为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休闲、交友增加无穷乐趣,增添一道古老的客家民俗风情。

客家茶的种类繁多。客家人习惯自家种茶,且种的茶大多在田间輋地、也不论在溪边地角,都有它的身影,山窝荒崖,有土有水皆有种植。正所谓,好茶莫不与崖泉为邻。客家茶种类较多。在茶的种类上,有以颜色(或制作工艺)分有绿茶 黄茶 白茶 青茶 红茶 黑茶;以味觉分还有苦茶、甜茶。有茶叶茶、茶子壳茶、树叶茶、草药茶四种。草药茶是客家地区农村群众常用的一种传统保健饮料,也被称为凉茶。客家地区地处山区,可以用制草药茶的原料很多,把那些有药用价值的田园蔬菜、树叶、草采集起来,洗净晒干,可随时泡用。草药茶品种繁多,药用功效各异,在农村家庭较普遍饮用的草药茶有:消暑去痧的“布惊仁茶”、去积止泄的“萝卜苗茶”、清热开胃的“柏子叶茶”、清炎止痢的“葫芦茶”等等。其中又以河源紫金县的特产“竹壳茶”最为著名,具有清热、去积、消炎、降血脂、减肥等多种功效,并已远销海内外,被海外华人华侨称为“胞茶”。此外,客家茶从制茶的方法分,有冲泡茶、煎煮茶、浸泡茶;从口感角度分,有甜茶(用甜树叶泡制)、苦茶(用葛树叶泡制)、涩茶(用中草药泡制)、滑茶(用陈老茶叶泡制)等。

客家茶的作用明确。客家共大致可分为八种:祭奉茶,是客家人早上用清洗干净的茶具专泡一壶供祭奉的茶,这种茶主人不能优先品尝;敬宾茶,是泡茶时加有适量冰糖或白糖,专供贵宾饮用的茶;待客茶,是取家中最好的茶叶泡制,用来接待客人的茶;招客茶,是经商店主为招揽顾客,用普通茶叶泡制的茶;消暑茶,是用消解暑气的中草药煎煮的茶;清凉茶,是用菊花、竹叶和少量甘草等泡制的清心降火的茶;解渴茶,是用茶叶头或茶子壳浸泡的专用补充身体水分的茶,这是客家人的常用茶;积德茶,是行善者用茶子壳浸泡的免费供应过往行人解渴的茶。若伤风感冒,则喝红糖姜茶。常言“一碗糖姜茶,一盆滚水浴”,它是客家人保健的良方。

客家茶的采制讲究。尤其十分注重茶质的色、香、味。以客家绿茶的制作为例,从选料就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凉晒、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从而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保留着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从而形成了茶的“绿叶清汤,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采制一般有春夏秋茶之分。春茶,又名头春茶、清明茶。为清明至夏至节气所采制成的茶。茶叶至嫩,品质甚佳。夏茶,即在夏至节前后,所新发的茶叶采制成的茶。秋茶,即夏茶采后一个月所采制的茶。客家茶的制作法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即炒青茶、烘青茶、蒸青茶和晒青茶。客家茶的制作一般流程除采摘外,可简单地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关键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以达到绿茶的品质特征。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作用,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团搓成粒,体积缩小,且便于冲泡和储存。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对提高茶滋味浓度也有重要作用。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并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的功能。

客家人饮茶风俗纯朴浓厚。客来敬茶是客家人的传统礼节。在家中,有客人来,客家人都会泡上一壶暖暖的香茶,先倒入茶杯(碗),再恭敬地端在客人面前,表示对客人的礼貌,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或以手指叩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礼。朋友、亲戚之间在公共场合的交往,一般都在圩镇的茶馆中,首先泡一壶茶再点些茶点,边喝茶边交谈。同时,客家人还把茶与婚俗联系在一起:客家人谈婚论嫁,男女双方及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都在圩镇的饭(酒、茶)店中进行,称之为“吃茶”;双方同意之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客家人叫“茶礼”;在嫁娶仪式中,男女双方在举办酒席的同时,都会举行一次“茶话会”;在娶亲仪式中,新人谒见长辈要行“敬茶”礼,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和感恩。

在客家茶中,甜茶是客家茶的一部分。主要有客家擂茶:擂茶是把茶叶、芝麻、花生等原料放进擂钵里研磨后冲开水喝,以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有婚庆甜茶:婚庆茶是多数地方在婚庆日喝甜茶的的风俗习惯,是用红糖或白糖加开水调兑而成。结婚当日,男方用甜茶宴请亲朋好友,并由婆婆或新郎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甜茶。还有正宗的野生甜茶:正宗的野生甜茶树类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甜茶树喜荫,生长在高山陡壁杂树丛中,高度一般为1-2米,直径2厘米以下。甜茶树不易种植,以野生自然生长为主。甜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味甜,但不含糖份,属天然甜植物,无毒性。类似茶树,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植物。甜茶喜荫,生长在高山陡壁杂树丛中,高度一般为1-2米,直径2厘米以下。甜茶不易种植,以野生自然生长为主。甜茶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味微甜,但不含糖份,属天然甜植物,适合糖尿病人食用。野生甜茶除具备普通绿茶的功效外同时还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预防中风、防癌作用、预防牙齿疾病等药效,当地人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

说到甜茶,我就喝(鲜嚼)过甜茶!那甜茶虽然是山野之物,却还真的很特别,真美味!汤色碧绿清爽,气味芳鲜醇和;那碧嫩的鲜叶,红绿相间,放进口里起初味道虽带着点青涩,但细嚼后,青涩之中带甘略甜,嚼完吞下,口舌鼻腔弥留着甘甜香味,让你流连忘返。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样甜茶这么香甜?在民间我们客家山区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说的是在这奇峰清幽的大岭山里,常年茶树婆娑,藤蔓攀绕,山花烂漫,翠绿摇缀,参差披拂,郁郁葱葱,宛如一张张绿色的绒毛毯,把大大小小的山头坡地蒙得严严实实,好一个绿色的“世外桃园”,绿得透明清澈,绿得闪闪发亮,绿得勃勃生气。在山上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客家年轻夫妇,男的叫阿牛,为人憨厚朴实,是山里难得的打柴郎,女的叫阿恬,聪明俊俏,是方圆几十里闻名的种茶能手,山里人都叫阿牛为牛哥,叫阿恬作恬姑。小两口在山里打柴种茶,克勤克俭,生活虽然清苦,可是却过得有滋有味。一日,山下的一恶霸来到山上欣赏山里的云海风光,发现了牛哥和恬姑栽种的这片茶林,长得青葱葱、嫩生生的,空气中飘荡着一股醉人的茶叶清香。恶霸从此起了歹心,且一直想霸占这片茶林,但一直都未能得成。一天,恶霸的管家又来威胁,对牛哥说:“穷打柴的,我家老爷看中你的这片茶林,并拿出河对面坡上那片树林与你调换!”牛哥说:“我家世代住在这山上,这片茶林是我和我妻子辛辛苦苦用汗水浇出来的,谁稀罕你的树林?我们不换!”管家回来与恶霸说后,顿时恼羞成怒,并对阿牛放话威胁道:“你个蠢牛,敬酒不吃要吃罚酒,叫你明天就给我搬走!不然我就打断你的腿,让你永远不得安生!”恶霸走后,牛哥和恬姑发愁了,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从小生活惯了的地方,可是又想不出其它办法来。最后,恬姑对牛哥说:“牛哥哥,他不是要夺我们的茶林吗?如果硬要掠夺,我们就忍痛把这片茶林全砍掉,不种茶了,也不用自己的茶林去换那坏蛋的树林。以后我就随你上山砍柴打猎,也照样可维持生活的。”牛哥思来想去,也只能这样,于是他们便忍痛把茶林全砍了。看着一片好好的茶林砍得只剩下最后一棵了,这棵茶树长得特别茂盛,还结着不少茶籽。恬姑看着那横七竖八倒在坡上的无数棵茶树,不禁一阵心酸,痛苦的泪珠夺眶而出。她伸手从那最后一棵茶树上选出一粒最大最饱满的茶籽,放进口中,吞进肚里,更是闭上眼睛,忍悲含愤举刀向茶树砍去……第二天,恶霸带着一帮狗腿子来接收茶林,牛哥冷冷地说道:“我们不要你的树林,你也别再想我的那片茶林,你能耐你自己种去吧!”当恶霸走到茶林一瞧,哦,全都砍光了!气得恶霸直咬牙,便命令狗腿子前捉拿牛哥和怡姑。牛哥与恬姑不得不向山上逃走,但恶霸和其狗腿却紧追不放,牛哥被追急了,一不小心掉下悬崖摔死了。恶霸看见牛哥已摔死,便继续追赶恬姑,越追越近,也渐渐看清恬姑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媳妇,顿起邪心,心想得不到茶林,得个美人儿也不错。于是恶霸便对跟来的狗腿子们说:“你们不要追了,量她一个女人家,也逃不脱我的掌心,并叫其手下快回去抬一乘轿来,好抬这美人回府成亲。”说完恶霸又赶紧追去,追着,追着,就要追到山顶了,却不见了恬姑,只有一棵挺拔青秀的茶树立在悬崖边上。恶霸走向前去,伸头向悬崖下望,也不见恬姑的身影,当他回转头来时,忽然刚才看见的那棵茶树不见了,却在茶树的地方站着一个美丽的少妇,仔细一看那正是恬姑。只见恬姑两眼怒火,义愤填膺,乘恶霸心神未定之时,箭步如飞冲向站在悬崖边的恶霸,并用尽全身之力,把恶霸推下了深深的峡谷中。恬姑为牛哥报仇泄恨后,仍伤心不已地望着牛哥坠崖的方向,一动不动,慢慢地她的身体变成了一棵茂盛的茶树。等狗腿子们抬着轿赶来时,才发现其老爷早已葬身山崖下的深谷。山崖上除了长着一棵碧绿的茶树外,并没有恬姑的踪影,狗腿们只好下去寻找恶霸尸体走了。后来,由善良美丽的恬姑变成的那棵茶树,一年四季都碧绿婆娑,鲜嫩可人的叶子带着一种特有的清甜甘香,造福着山里所有的人们。为了缅念牛哥和恬姑,人们便把那座山取名为牛牯墩(山名),把山上的那棵茶树取名为甜姑茶。再到后来,这牛牯墩上的甜茶经人们不断繁育培植,便成了当地客家山村的有名土特产。这当然是只是客家人的民间传说而已,未必可信,但人们疾恶如仇,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愿望是真实可信的。

小时候我记得家乡的围龙屋后山就有野生甜茶,孩提时同屋的孩子们就常常到山后去搞甜茶叶,从甜茶树枝上摘下叶子或鲜吃,或将叶子晒(炒)成茶后,或解渴或作为防治咽喉等疾病的药。我对野生甜茶的记忆,是那甜茶叶的滋味,似乎有点苦涩味,又有糖蜜味,还有点似甘草味;但当你再深入地细嚼,这才觉得它甘甜、醇香,有点似甘草泡梨,让你一腔韵味无穷。过去我们这些山村的孩子们,常常都会上山去采摘一些甜茶叶装在衣袋里,待回家或上学时,偶尔抓一片放进嘴里,边走边嚼,或到学校分给同学吃。每当吃着笑着,又甜又甘,好似吃的不单是“甜茶树叶”,而是享受那快乐无比,幸福温馨的童年时光。

是啊!客家人喜欢吃茶,来了客人都是选用好茶好水款待,尤其是用石崖山泉水清冽香甜,是冲茶的理想泉水。把水烧开以后稍待片刻,冲入有茶叶的壶内,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不但提神醒脑,且助兴添劲。客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茶文化,在客家人中,就常以茶为题材融入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里,唱出客家人以茶逗情,以情品茶的丰富的客家文化生活和怡情乐趣。在客家的采茶调和山歌调里就有歌词唱道:“阿妹村中一枝花,好比高山嫩细茶。阿哥好比山泉水,好水专泡嫩细茶。”“饮君细茶领君情,杯中照影影照人。连杯带茶吞落肚,永生永世不忘情。”“阿妹好比嫩细茶,滚水一冲沉底下。阿哥盖子盖呀等,此刻正来开心花”等以茶喻人,以人抒情,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情景交融的客家山歌特色,难怪客家采茶戏、客家山歌名扬海内外了。

啊!温馨的客家茶,璀璨的客家茶文化!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赖运胜(广东潮州)】

干货:口粮茶选择宝典

  

江西宁都的窨制荷花茶

中国茶就如中国菜一样,品类繁多、众口难调。虽称宝典,其实也只能是一些经验之谈。

如何选择口粮茶,对于老茶客来说如同自己要穿多大的衬衫喜欢什么样的内裤一样娴熟。

而对于那些一只脚刚踏入门槛说起茶还一头雾水、一脸懵懂的茶小白们;或者那些装了半桶水到处摇晃遇到棘手问题还要靠百度的茶小红们。如何选好口粮茶对他们来说很重要,毕竟茫茫人生总是波澜不惊,还要靠茶续命。

口粮茶口粮茶,入口之粮,内涵第一。选口粮茶不是选女(男)朋友,颜值并不是最重要(当然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谁都喜欢)。

选择口粮茶的第一要素,就是选择自己喜欢喝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气,选择自己喜欢的滋味,最后还要掂量一下自己的钱包。

选喜欢的女(男)朋友我们要选有气质与品味的,选茶也一样,茶叶一定得有“气质”与“品味”,“气质”是香气,“品味”是滋味。

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气、自己喜欢的滋味。

定好“择偶”标准后,我们再理一理很容易犯的错误。

黄山猴坑的猴魁

1、一般来说便宜没好货,但也不绝对。按市场照角度来说成本越低卖价才越低,但不乏在市场源头遇到一些质优价廉的好茶,市场信息总是不对称的时候多,很多源头好茶经过一层层流通环节才能到消费者手里,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如果你掌握了源头信息,就有可能找到便宜的好茶。

2、一般来说贵的一定是好货,但也不绝对。茶叶的贵分为两种,一种是物以稀为贵的原料贵;一种是获过XX奖、XX十大名茶之一等外在荣誉与知名度的高附加值的贵。两者商品价值都有泡沫,但前者毕竟是有贵的理由,后者只是拿个茶样去参赛,获奖了与他家其他茶品无关,但他家出厂的都会打上“获得XX大奖"等字样。

3、相信原产地,但不迷信。我以前总感觉只有重庆的火锅最好吃,出了重庆哪里的都不地道;现在去吃海底捞感觉哪里的都一样。谁都知道龙井要选西湖龙井、毛峰要选黄山毛峰、岩茶要选武夷山正岩、单从要选乌岽山、普洱茶要选知名山(寨)。没错,这些地方都出一流的好茶,但并非一定全都是最好的茶。如有新昌产地的龙井胜过西湖产区的、有祁门产区的毛峰胜过黄山风景区的、我喝到过比同级别岩茶品质更好的邵武岩茶、好喝的鸭屎香雪片乌岽山上根本没有、很多产地不知名的普洱茶与知名山(寨)茶不相上下........

4、跟对人,多喝茶。小时候跟乡下的土拳师学武,当时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太三脚猫;小时候只认得家乡的龙井茶,以为天下只有这种茶是最好喝的,以后才知道天下好喝的茶多了去了。跟对人是让你能够喝到更接近高品质的茶,不至于尚未入门就被带歪;多喝茶是为了增加你的视野和经验,不至于坐井观天、牖中窥日。

有人问,口粮茶有价位区间吗?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人分三六九等,各有喜好恶憎。年薪百万的跟年薪十万的消费观肯定不同、我和杰克马的消费水准肯定不同。所以,口粮茶也应人而异,应口感喜好而异,应财务自由程度而异,应各种条件影响而异。

以当下的物价指数和普罗大众的消费水平来看,只要每市斤售价在100到1000之间的茶叶我们都可以将它纳入口粮茶范畴。当然,如果你是996,也不妨碍你去买30一斤的茶;如果你是高富帅,也不阻挡你喝3000以上一斤的茶。

所以,什么价格区间的茶算口粮茶其实是没有绝对定义的。

既然说是口粮茶选择宝典,那就得学会认识茶叶,认识的越多选择才不容易出错。万物皆有规律,规律与事物的结果成正比,虽然也没绝对。茶叶也一样,任何茶叶的选择(包括口粮茶)都以季节、产地、品种、工艺这四个标准为参照。

湖北秭归的群体种

一、季节春花秋实、夏茂冬眠,每一种植物生长都有自己的生长时令,茶叶也是如此。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纬18度到38度横跨几千里间都产茶,最早的海南白沙绿每年腊月间就可以品尝了,传统意义上的春天都没到,当然海南也没有春天;最迟的崂山绿至少要五月初才开采,都到立夏了。

每一个地方名茶都有自己的采收节气,早了或迟了总有不妥和不好的地方。

如西湖龙井群体中正常在三月底清明前几天才上市,如果你三月初就买到了那肯定不对了。

如武夷山正山小种,桐木关上气候寒冷,正常每年的茶青采摘要到五月上旬和中旬,如果清明时节有人向你推销正山小种新茶那肯定是假的了。

如有人跟你说这是乌岽山顶的雪片,那他一定是在撒谎或是无知,乌岽山上的茶树深秋后早就休眠了,哪里还有茶叶可采,雪片只有海拔较低的地方才有。

我们会发现这些年的采茶季节已经变得越来越早,这是因为一些江南茶区的特早生品引种到了西南茶区,如今年立春前就开始采摘的贵州六盘水、立春日开始采摘的四川筠连,都是浙江引过去的乌牛早品种。

请大家记住一点,茶叶的“早”与“品质”未必成正比,每个产茶地都有自己的产茶季节,超出当地正常产茶季节的茶品尝尝鲜可以,但不宜选择作口粮茶。

二、产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茶。农产品讲究道地,茶叶当然也是,所以才有原产地理标志,才有各地名茶的产地特色。

如同样的品种,浙江新昌本地的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滑,芽叶粗壮、色泽黄绿,炒豆香明显。而从四川、贵州等地过来的“龙井茶”外形似扁平却不光滑,芽叶略显干瘦,色泽暗淡,香气不显,工艺水准天差地别,放在一起一眼就能看出云泥之分。

浙江新昌的龙井茶

四川名山的“龙井茶”

如桐木关出产的正山金骏眉都是以本地菜茶茶芽为原料,干茶外观特征芽头紧瘦、微微卷曲、黑色居多,一些芽尖上略带金黄、通体油润。而那些全黑、全褐或全金黄的芽茶肯定不是桐木关的。桐木关金骏眉香气为天然的果香、花香、蜜香、玉米甜香,且持久悠长,闻起来是一种让人心情愉悦的感觉。

而仿制的闻起来不是火功香、就是薯香或者焦糖香。不光品质,而且价格也是差的很多,桐木关的金骏眉光茶青就要七八百一斤,四斤多茶青做一斤干茶,成本就要3500多块,高成本就要高利润,一般没有五千来块起是买不到的,不到这个价格能买到的肯定不是正山菜茶品种。

而广西三江产的“金骏眉”都是以福云六号品种为原料,干茶可能一两百一斤都能买到,差别不是一般的大。

但以颜值论茶的小白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下图2金毫满披的“金骏眉”。

600多一两的桐木关正山金骏眉

248一斤的三江“金骏眉”

三、品种有茶友会问一个问题:是不是同一棵茶树上采下来的茶青可以做成任何茶呢?理论上讲是没错的,但是每个茶树品种都有自己的适制性,比如龙井43适合做绿茶;福鼎大毫适合做白茶;柿大种适合做太平猴魁;肉桂适合做岩茶;鸭屎香适合做单从;云台大叶适合做安化黑茶......这些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是几百年来各地茶人们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谓一个品种的适制性就是它加工成某类茶的最佳品质表现。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创新茶,反其道而行之未尝不可,但如果难以得到最佳的品质口感,作为口粮茶并非最佳选择。

四、工艺工艺分采摘工艺和制作工艺。绿茶界有个顽固的通病,那就是以貌取茶,不管是制作流通环节、还是消费群体,都是要好看的,芽叶要越小越好,色泽要越绿越好。红茶大多数时候也是芽叶、条索越小越好卖,口感如何再说。

茶乃饮品,要入口的东西肯定是香气和滋味的内涵第一,而非以形和色的外在取胜,当下这种本末倒置的取舍风气或习惯非常不利于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会让人们在选择口粮茶时产生误区和误导。

如同很多美女的颜值与内涵不匹配一样,很多茶叶的颜值也与内涵不成正比。但凡颜色绿翠欲滴、鲜活漂亮的基本不好喝,又苦又涩又锁喉,空有一副好皮囊。这样的茶基本没有做干,含水量偏高,也不适宜保存。倘若干度做到4%(含水量)以内的绿茶会呈黄绿色或墨绿色,只有这样的干度才能泡出炒青绿茶应有的香气和滋味。

外貌丑陋却兰花香四溢的舒城小兰花

颗颗芽头、绿翠欲滴的名山蒙顶石花,干茶含水量很高,青涩、寡淡毫无品饮价值

最后,讲几点去茶店、市场选购茶叶小技巧:

1、抓一把茶叶哈一口气,立马去闻茶叶有没有香气,如果是绿茶一般做到位的茶叶会有火香、板栗香、豆香、花香等香气,如果能闻到烟火味、馊味、青臭味无需再看。如果是红茶只要原料好工艺到位会散发怡人的花香、果香,一般的泛薯香、薯蜜香,再次焦糖香,如果有酸馊味或者闻不出气味就别再看了。

2、拿起一片(根)茶叶放到门牙上咬,酥脆的合格,外酥里韧的干度还不到,有点韧劲的含水量较高(如上图蒙顶石花,就是典型的金宝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茶叶哪怕闻起来有很好的香气也是表香,所以最好还是冲泡一下来确定是否真的好喝。但晒青类茶叶除外(如普洱生茶、晒红这些茶含水量会高一点,达不到酥脆的程度,太干了反而不易转化)。

3、如果干茶闻起来尚有香味,开汤后却香气消失,而且滋味寡淡有水青气、或稍有沤味的则要怀疑是否是雨天采摘制作的,不选择。

4、同样的日期、天气、品种和工艺的茶类低海拔的香气平淡、滋味苦涩或寡淡,高海拔的则香气悠长、滋味甘甜鲜爽。但也不排除用创新工艺提高香气与口感的绿茶和红茶。

以上检测方法适合一切绿茶。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茶,静默不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息不止,为人类所用。让我们跟随这片叶子穿越时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图片描述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的梳理成一个时间表:

一、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用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二、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食。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工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文化的影响,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为朱元璋废团改散,出现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盖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


图片描述  

  历史上有记载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时期的神农氏。《神农本草》有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茶了。


  先秦时代的人在神农氏的引导下,估计是拿茶当作一种保健食品来吃,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虽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后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劳累之后的疲乏。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采摘茶树枝条和芽叶,一起放在水中烧煮,然后将茶汤一饮而尽,这就是古人说的“粥茶法”,即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


        别误会,不是把茶叶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觉得之前的那种茶汤饮起来比较苦涩,于是想着怎么改良粥茶法。他们会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用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其实就是加了些调味品的粥茶法。


      这让昆仑想起了现代还在饮用的擂茶,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于汉,盛于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入开水和匀,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叫《荈赋》,诞生于晋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写。“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看看这句美轮美奂的句子,不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怎么出来这个效果呢?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孙皓、桓温、左思、刘琨等都留下了与饮茶有关的轶事。


  茶就这么走进了唐代,时代也成就了一位茶圣陆羽和他写的《茶经》。书中记载了“煎茶法”,即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后,就将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制的竹笑搅动,可以适当加入盐来调和茶的苦涩味,等到茶沫满溢之后,将茶汁酌入茶碗中饮用。


      用煎茶法饮茶时,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是为了口渴而饮,那就可以作罢了。


  在《茶经》中,陆羽开始说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设计的风炉。其状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多为铜或铁铸造。炉内为泥壁,炉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风,因而称为“风炉”。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开始玩新花样了,制作一款茶样要经过七道工序,分为采、蒸、捣、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阳还没升起,露水未干之时,“采’’下茶口十,放进专用的甑釜中“蒸”煮,随后将蒸好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成团饼“焙”干,最后将茶饼“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饼,必须使用相应的模具,称为“规承”。这其中,“规”为铁制,形状为圆或方,“承”也称“台”,一般用石头做成。如此复杂的工艺,称为“贡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后期,一种更为新颖的饮茶方法被创造了出来,就是将茶末置于茶盏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后,再持茶瓶注入茶盏中冲点,此法被称为“点茶法”。


  点茶法格外重视点汤的技法,强调注水时水流的通畅、水量的适度和落水点的精准。在点茶的过程中,还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击拂,以求生成浓郁而悬浮的泡沫,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


  我们看宋代的一些古画,如宋徽宗的《文会图》,就重现了当时宫廷盛行点茶的种种画面,继而在宋代民间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斗茶”的茶事活动游戏。


       当然,那时的斗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斗茶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人拿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昂贵的茶,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的所谓“斗”,最后往往以价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结果。


      而古人“斗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静心和在这个基础上的点茶技术:一比茶汤表面的色泽与均匀程度,汤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出现水痕的快慢,汤花紧贴盏壁不散退叫“咬盏”,汤花散退后在盏壁留下水痕叫“云脚散”,为了延长“咬盏”时间,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使茶与水交融似乳。


      谁先现水痕便输了“一水”,比赛规则一般是三局二胜。以上两条标准以第二条更为重要。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黄、乌龙、黑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


      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 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宫皇帝最喜欢饮用普洱贡茶来说,主要采取两种清茶饮法,即普洱茶与水的融合,这与宫内饮绿茶、花茶等茶品一样,只需沸水冲泡、帝后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监,预先备开水与茶叶,传唤后随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饮茶。《宫女谈往录》中提到:


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可知这就是饮清茶。


有时,皇帝亲自将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饮。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试茗活动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边饮边吟诗作赋,字里行间对普洱茶赞赏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饮法,也常见于宫内举行活动,皇帝赐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圆明园举行的万寿庆典,一些外国使臣有幸安排看戏,当他们正兴致勃勃观看着戏剧时,皇帝对入宴者赏赐吃食与茶叶。


其中朝鲜使节“臣仁点、臣浩修各赐苹果一碟,普洱茶一壶,茶膏一匣;臣百亨赐苹,普洱茶一壶”。普洱茶是可以带走的赏赐物,无需现场饮用。


      清宫饮普洱茶的多样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质、功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为后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为清宫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很快饮茶就上升为茶文化活动。

      至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经是把茶的生活化、大众化和品饮艺术结合为一体了。

找到约5,110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