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藏族人的茶叶图片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茶世界】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茶俗

编者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在“一带一路”的时事背景之下,茶业界正在实现产业升级,再度复兴中国茶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福建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山海侨优势凸显,大有可为。在【茶世界】里读懂茶,从茶里看世界。



导 语

茶俗是我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不同的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茶俗文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五彩缤纷的饮茶习俗。




我 国 不 同 少 数 民 族 的 茶 俗


01

白族茶俗


白族自古就有饮茶的习俗。一般家庭都备有茶具,家里来了客人,先敬茶,用完茶后才吃饭。


雷响茶 雷响茶是白族农村中最常见的饮茶方式。把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上一把茶叶,边烤边抖,让茶叶受热均匀,等到茶叶散发出香味后,冲入一些开水,这时罐内会发出雷鸣似的响声,雷响茶由此得名。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客人见此也会特别开心。冲入开水茶汤便会涌起丰富的泡沫,泡沫下沉之后,再加一些开水对入茶中,这样雷响茶就做好了。雷响茶茶汁苦涩,但回味无穷。



三道茶 白族著名的“三道茶”是在传统烤茶的基础上创新和规范的一种礼茶。“三道茶”不仅仅是一种饮茶方式,还与白族歌舞、曲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独特的表演形式。第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茶为“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02

佤族茶俗


烧茶 烧茶是佤族流传久远的一种饮茶风俗,烧茶冲泡的方法很别致。通常先用茶壶将水煮开,与此同时,另选一块清洁的薄铁板,上放适量茶叶,移到烧水的火塘边烘烤。为使茶叶受热均匀,还得轻轻抖动铁板,待茶叶发出清香,叶色转黄时,随即将茶叶倾入开水壶中进行煮茶约3分钟后,即可将茶置人茶碗中饮用。



苦茶 佤族也喜欢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很好的解渴作用。



03

基诺族茶俗


凉拌茶 基诺山是基诺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地,也是六大茶山之一。基诺族栽利用茶树的历史已有千年,至今还保留有古朴、原始的茶俗。如在基诺山的一些基诺族子里还保留着吃凉拌茶的习俗。他们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再按个人的口味放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静置几分钟,凉拌茶就做成了。当地人将这种凉拌茶称为“拉拨批皮”。



在民俗茶艺表演中,基诺族的凉拌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通常是先用土锅烧一锅开水,再将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随后将茶叶捞入小盆中,放入食盐、辣椒、味精等作料,拌匀后即可用小碟子盛茶请客人品尝。


04

布朗族茶俗


布朗族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其茶文化广泛浸融和发展到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茶叶是布朗族重要的经济作物。茶园集中在寨子周围,生长的茶树分属各个个体农户所有,并且茶树可以世代继承,也可以给女儿作为陪嫁,或在村赛范围内赠送或出卖给其他人。竹筒茶、酸茶和锅帽茶都是布朗族所特有的饮茶习俗。


竹筒茶 将夏天采集的茶叶炒熟后,置入竹筒内,然后用芭蕉叶封口保存。饮用时再将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直到把竹筒烤至焦黄后剖开竹筒,再用开水冲泡。这样的茶汤在浓烈的茶香中还有种竹子的清香味。



酸茶 将鲜茶炒熟,置放到潮湿处,待发酵后放入竹筒,封口埋入土中,1个月后取出饮用。许多妇女还把酸茶放入口中细嚼,可以助消化和生津解渴。村民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



锅帽茶 人们在铁锅中投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然后上下抖动铁锅,让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烟冒出,可以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再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锅里,加水煮几分钟即可。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做法。



05

德昂族茶俗


德昂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州。茶是德昂人的命脉,德昂族把茶当作他们的图腾,称自己是茶的子孙。德昂族一般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地都种茶,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周围,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备受人们的珍视和保护,寨中人以能拥有“茶王”而感到自豪。


水茶 水茶是德昂族传统的菜肴,他们将鲜嫩茶叶经日晒萎凋后,拌上盐装入小竹篓中再一层层压紧,大约1周后水茶就做成了。这种茶清香可口,带有咸味,能解渴消乏。当地人多将其直接放在嘴里嚼着吃。



06

拉祜族茶俗


拉祜族居住的地区盛产茶叶,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不得茶喝头会疼”是拉祜族人常说的一句话。


烤茶 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用文火焙烤,等到有焦香味儿出来的时候,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再煨煮几分钟后倒出饮用,这种茶被称为“烤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拉枯人必会用烤茶来招待。按习惯,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而是主人自己喝,以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饮用;第二道茶清香四溢,茶味正浓,给客人品饮。



07

傣族茶俗


竹筒茶 傣族喝的竹筒茶和其他民族的竹筒茶不太一样,他们将毛茶放在竹筒中,分层压实,再将竹筒放在火塘边烘烤。在烘烤的时侯,不停翻滚竹筒,使筒内茶叶受热均匀,等到竹筒色泽由绿转黄时,可停止烘烤。用刀劈开竹筒,就可以看到形似长筒的竹筒香茶。饮用的时候取适量竹筒茶,置于碗中,用刚沸腾的开水冲泡,静置几分钟后可饮用。



08

哈尼族茶俗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哈尼族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茶在哈尼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土锅茶 土锅茶是哈尼族的特色饮料之一。土锅茶的制作简便,用土锅将水烧开,在沸水中加入适量鲜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3~5分钟后,将茶水倾入用竹制的茶盅内,就可以饮用了。土锅茶汤色绿黄、清香润喉、回味无穷,哈尼族人常用其招待客人。平日,哈尼族一家人也聚在火塘旁,边喝茶边叙家常,以享天伦之乐。



竹筒茶 哈尼族也喝竹筒茶,制作方式和傣族的竹筒茶有所不同。他们将泉水放入竹筒中煮,等到水沸腾时,将新鲜的茶叶塞入竹筒内,再用芭蕉叶把竹筒封口,煮10分钟左右,把竹筒拨出火塘,竹筒茶就做好了。这种竹筒茶,味道比较清淡,茶汤颜色清翠赏心悦目。



09

苗族茶俗


万花茶 在湖南西部苗寨流行着一种万花茶。制作万花茶的工序很复杂,要将橘子皮、冬瓜皮等切成或雕成各种形状,并反复晾晒。每次饮用时,只取几片放进杯子里,再用沸水冲泡,各种形状的“干皮”在水中漂浮沉落,十分好看。喝到口里顿时会觉得清醇爽口,芳香甜美,颇具开胃生津的作用。



油茶 苗族的油茶是颇具特色的,当地人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的说法。苗家油茶的做法与侗族油茶不同。他们将油、食盐、生姜和茶叶倒入锅内一起炒,再加入清水煮沸。饮用的时候,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的碗里,再放一些葱花、蒜叶、胡椒粉和山胡椒为作料。夏、秋两季,可用豆角,冬季可用红薯丁等泡油茶。喝茶的时候主人会给客人一根筷子,如果不再喝了,就把筷子架在茶碗上。否则,主人会一直陪你喝下去。



10

藏族茶俗


藏族地区干燥、寒冷、缺氧,食物以牛、羊肉和糌粑等油腻物品为主,缺少蔬菜。茶中富含茶碱、单宁酸、维生素,具有清热、润燥、解毒、利尿等功能,正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不足,可防治消化不良等病症,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酥油茶 是每个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食品。人们常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不算到过西藏高原。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加水熬成浓汁,把茶水倒入木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上下来回抽搅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再倒进锅里加热便成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人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主人会热情地给客人倒上满满一碗酥油茶,可刚倒下的酥油,客人一般不能马上喝,要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能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奶茶 奶茶也是藏民喜爱的一种饮料。清茶熬好后,将适量的鲜奶倒入茶锅内,搅拌均匀,就制成了奶茶,有些还加上盐、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等。这种茶奶香浓郁,口味独特。



11

维吾尔族茶俗


维吾尔族喜欢喝砖茶,在饮茶习惯上又因所处的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奶茶天山以北(北疆)的维吾尔族多喝奶茶。维吾尔族奶茶的做法是将茶叶放入壶里,等壶里的开水煮沸后,放入鲜牛奶或已经熬好的带奶皮的牛奶,再加入适量的盐。


香茶 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平常爱喝香茶。他们认为,香茶有养胃提神的作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饮料。南疆维吾尔族煮香茶时,使用的是铜制的长颈茶壶,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这与北疆维吾尔族煮奶茶使用的茶具是不一样的。南疆维吾尔族老乡喝香茶,习惯于一日三次,与早、中、晚三餐同时进行,通常是一边吃馕,一边喝茶。



12

回族茶俗


三炮台 盖碗茶,流行于许多民族,但回族的盖碗茶却与众不同,它不只是茶,茶中还有其他饮品。在回族家中做客,以茶礼为重,主人请客人上炕入座,接着敬上一碗盖碗茶,因其包括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故在回族地区又被称为三炮台、三炮台碗子。茶碗内除放茶叶外,还要放入冰糖、桂圆、大枣等,味道甘甜,香气四溢。客人一边饮茶,主人一边斟茶,别有情趣。这种盖碗茶,除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回族中盛行外,在当地的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民族中也很盛行,成为待客的重要茶俗。



罐罐茶 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一带的回族,除了与汉族相同的盖碗茶、八宝茶习俗以外,还与回族杂居的苗族、彝族、羌族一样有喝罐罐茶的习俗。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荼。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人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喝罐罐茶还是当地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倘若亲朋进门,他们就会一同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之类,如此边喝茶、边嚼香食,趣味横生。



13

畲族茶俗


畲族自称“山哈”,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茶是畲族人民必备的饮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


春节茶 每年逢清明采茶时节,畲家的媳妇必亲自采制几斤绝对上等的名茶,并加以密封贮藏,每到大年初一娌妯们就争先邀请爹姆及亲戚叔嫂到自家敬品一杯“春节茶”,她们不仅在采制名茶时就十分考究,在沏泡时也十分注重技巧,煮茶的用水必取村中最为净洁的山泉,煮沸的开水必稍搁片刻再行沏泡,茶具必选用半透明镂空细花的薄胎瓷碗,冲泡时必先以少量开水润湿茶叶,然后泡至七分满浅,观沏在杯中的名茶,汤色亦浓亦淡,如酽如醇;看盏中的叶芽,若眉若花,栩栩如生;赏手中茶杯,见香雾缭缭、云气袅袅;啜杯中茶味,回味悠长,清香扑鼻,令长辈尝后心旷神怡。据当地老人讲叙,畲家媳妇用茶敬孝上辈、邻里和睦是传统风俗,只是发展到今天,使娌妯茶俗更增添了温馨的家庭气氛。畲家客人进门不分生熟,必给敬茶。客人喝茶要让主人一冲一泡,当地称喝二道茶,不饮二道就走视为失礼。如果客人确实不喜饮茶,也要事先声明,第三道主人就随客意不再冲泡了。但在惠明寺附近一带,这里由于长年云雾缭绕,使得惠明茶不仅香高味甘,且数冲不淡,因此客人若冲三杯、五杯,主人更为高兴,已显示自己的茶叶品质优佳。总之,作客畲家,主人必以茶敬待,让你喝个够,喝出“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味犹存”的惠明茶韵。



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建福安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女方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男方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女方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5碗热茶,这5碗热茶像叠罗汉式叠成3层:一碗垫底,中间3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地献给代表男方的“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3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4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在献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


鸣谢:本文来源于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的《话说中国茶》,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湖南安化黑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是茶家族中的中重要的外交代表

中国文明上下走过了五千年,茶便跟着沉淀了五千年。


湖南安化黑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是茶家族中的中重要的外交代表。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茶家族曾派出安化黑茶与多位名人相交,留下了许多人口相传的故事。


文成公主与安化黑茶


藏民们以酥油茶著称,一杯浓郁的酥油茶体现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关于酥油茶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我国唐朝时,汉藏关系和好,边藏安定,这和当时的文成公主远嫁边疆有很大的关系。文成公主去藏时,唐代汉人的饮茶之风已十分兴盛,在文成公主丰富庞大的家庄里,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无数,因为文成公主喜欢喝茶,她便随行带了许多湖南黑茶来到西藏。


文成公主刚刚入藏时,对这里寒冷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尤其不适应藏族人以肉食为主,多腥膳的生活习惯。为此,她常常眉头紧锁,茶饭不思,对于多肉的饭食好长时间都不适应,牛羊奶的气味也是她很不习惯。




后来,她想出一办法,就是早餐时,先喝半杯奶,然后再喝半杯茶,这样感觉会舒服一些。后来为了方便,就干脆将茶和奶放在一起来喝.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喝茶时加上一些奶和糖,这就是最初的奶茶。


文成公主的这种做法逐渐引起宫中群臣权贵的效仿,文成公主也常常以奶茶赏赐群臣,款待亲朋。从宫中到藏族居住区,人们很快的效仿起文成公主的这种做法来,饮茶之风一时盛行,人们甚至认为文成公主所以如此美丽与饮茶有关。



为了满足宫中及藏民们日益增多的茶的需求,公主还建议用种种西藏土特产如牛羊、毛皮、鹿茸等去内地换取茶叶。在长期的饮茶体验中,人们逐渐体会到饮茶的种种妙处,既可以醒脑提神,又能去除油腻,这对于以肉食为主的藏民们尤为重要。同时,为了增加喝茶的品味和乐趣,文成公主还在煮茶时加入松子仁、酥油等,并根据人们的喜好加糖或盐巴,酥油茶于是而成。



现在,这种喝酥油茶的风气已遍及藏族居住区,只要你来到西藏,在任何一个藏民家,都会看到一套专门的打酥油茶的长筒,都会见到一套精美的茶具。好客的主人会端上香喷喷的酥油茶及香脆的糍粑饼。也许在品尝酥油茶之余,还会听到人们满怀深情的讲文成公主喝酥油茶的故事呢。



朱元璋与安化黑茶


从明朝开始,安化黑茶成为茶马古道上运送的主要茶叶产品。明朝初期,安化茶农对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进行深加工,开始大批量生产。即使经过长期存放也能保存茶香的安化黑茶它在长途运输后可以维持品质的稳定,特别适合边销。很快就受到茶马古道沿线少数民族的喜爱。


可这些茶农万万没有想到,黑茶的出现,却给当时皇帝出了一道难题。原来为了加强对茶叶市场的控制,明王朝把四川和陕西的茶叶定为专门在边疆地区销售的官茶而其他地区出产的茶叶是不允许边销的茶。



安化县生产出黑茶以后,很快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很多人宁愿冒着被砍头的危险,也要贩运安化黑茶,这其中甚至于包括一些皇亲国戚。


公元1379年,大明朝巡检司官员郑公炎上奏,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在边疆地区依次就私贩了10万斤安化黑茶,现在已经被抓获归案,这个奏折让年老的皇帝头疼不已。


当时明朝的法律规定,私贩一万斤就要砍头,那次欧阳伦一次就贩卖了十万斤安化黑茶,在甘肃那边被边关的人捉住了,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依照法律就把欧阳伦砍了,也就成就了中国封建史上唯一的一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美谈。



但是皇帝女婿的人头,也没能租住西边民族对安化黑茶的需求。公元1490年来自江南的驿卒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几个西藏的僧人,在朝贡以后回到西藏时,竟然婉拒了朝廷赏赐的茶叶而绕道湖南安化来采购黑茶,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朝廷的震惊。


终于在万历23年,明王朝将安化黑茶定为了官茶。


左宗棠与安化黑茶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左宗棠(1812—1885)曾在安化生活八年,熟知安化黑茶。后来他调任陕甘总督,任内曾上奏获准将茶叶经营管理中实行茶票制度,革除了以往茶政之弊。



为了鼓励茶商运茶,他与湖南巡抚协商,凡是领有陕甘茶课的茶商,运黑茶过境,只缴纳税额的20%,其余的80%由陕甘负责补贴。茶商们到湖南安化贩运黑茶,运到陕西的泾阳县,再压制成“泾阳砖”,包装成封,运到兰州销往西北地区。左宗棠这一茶事制度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


毛泽东与安化黑茶


1917年暑期,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邀了同学萧子升,外出“游学”(社会调查)。在安化县城,只见店铺、茶馆林立,茶商云集,热闹非凡,尤以黑茶馆引人注目。


他们到一家“来去茶馆”,毛泽东出口成章:“有茶有酒,香飘满楼。”两人各来一杯黑茶,闻其香,品上一口,味美香醇,连称:“好,妙!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茶馆老板高兴不已,并当场索请毛泽东书写对联。年轻气盛的毛泽东挥毫写就:“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黑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好酒来。”


1951年,安化茶叶试验场的杨润奎仿制蒸青玉露名茶成功,产品敬献毛泽东。毛主席对1917年品尝安化黑茶记忆犹新,马上回信给予勉励,并让秘书按价把茶钱汇去。


又要到冬日严寒来临之际,不管你是得意抑或失意,一杯黑茶在手,总能品出不同的芳香味道来。那缕缕芳香,漂染了岁月和时空之曼,伴随浓浓淡淡、清风滋润的水质,不正是人生的写意么?


凛冽寒风里,一起泡上一杯好茶,滋润我们的身心吧。


中茶 湖南安化黑茶 千两茶礼饼600g 

▲点击图片购买


▌声明:我们尊重原著版权,部分作品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孙沛沛)

藏客——茶马古道马帮传奇(九)

并不是所有走西藏草地的“藏客”都像赵应仙那样,在滇藏茶马古道上来来往往,来去匆匆,而且最终又回到丽江,回到那座让人无比眷恋的古城。“藏客”中有不少人就在西藏结婚安家,扎根落户。

在滇藏贸易兴盛的时候,许多马锅头和“小伙计”(商号的学徒帮工)以穿藏装和会说藏话为荣耀。而像赵应仙的老板李达三这样的人物更是靠祖辈走西藏、融入西藏,变得比藏族还藏族,这才兴旺发达起来。李达三自己就十分通晓藏族人的习俗和心理,他的名字在藏区众人皆知。

有些纳西人就干脆在西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虽然他们仍被人们视为“藏客”,但已经名不符实。距丽江古城大研镇仅四五公里处束河一带的皮手艺人,就以走西藏草地并在那儿成家立业而著名。束河是出皮匠的地方,这里的纳西人往往从“一张皮”“一根针”开始创业,散布到藏区各地谋生。当地有一句俗话:“只要乌鸦飞,必有龙泉人”。他们靠加工皮革、贩卖皮革制品致富后,就购买骡马,开始组建自己的马帮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还在晚清时代,就有智斗土匪强盗的杨开,从事马帮运输发起家来,成为丽江赫赫有名的大户,在故里建造了大宅院。就是这位杨开,还在西藏娶了一位藏族巨商的千金作妻子,并曾将她带回过丽江。

杨开肯定不是丽江纳西人里娶藏族媳妇的第一人,更不是最后一个。

从我现在掌握的一些材料看,那时的丽江毫无疑问存在着这样的婚姻家庭现象:走西藏草地的丽江纳西族商人、马锅头和赶马人,有一些在故乡与个纳西姑娘结婚成家后,又在西藏娶一个藏族姑娘,在西藏又安一个家。用现在的法律来衡量,这当然是犯了重婚罪。但在马帮们走西藏草地的时候,这样的法律还管不到地处边疆的边民头上,而且在时人的心目中,那样的婚姻家庭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对那种双重婚姻没存多少非议。有人甚至认为那是可取的,是必需的。在丽江和西藏两头结婚安家往往不仅是生理、心理上的需要,也是生意上的需要。

云南省文联的纳西族学者戈阿干就曾在拉萨邂逅过几位有着上述经历的“藏客”,其中一位是已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李玉三。李老先生是丽江束河纳西人,早年在丽江、维西一带作商号的小伙计,后来就到了德钦,在李达三家的永兴号当了近10年的雇员。他27岁那年在德钦结了第一次婚,第一个妻子是他的老乡——丽江束河的纳西姑娘。1943年时,李玉三跟随仁和昌的赖敬禹经昌都来到拉萨,并为了仁和昌的生意前往印度。那时他已有32岁。他在印度前后逗留了三个月,到过噶伦堡、加尔各答等地。从印度返回西藏后,他受命在西藏最南端的边境口岸亚东县的帕里镇,负责进出口货物的转运事务。于是他在那座被人们称为世界最高之镇的地方待了三年。其间他只因为在丽江的母亲病故,回过丽江老家一趟,第二年又来到拉萨赖家仁和昌供职。到西藏做事的第二年,李玉三就在拉萨娶了第二个妻子——藏族妻子。随着西藏的和平解放,李玉三也就在拉萨栖身下来,在那里做农民,当石匠,跟他的藏族妻子生活在一起。

大研镇有名的杨家的故事则更像一部长篇小说。杨家世代都在西藏草地赶马做生意,而且每一代人都有两个家:一个在丽江,一个在藏区。在丽江娶的自然是纳西女子,在藏区娶的当然是藏族女子。到了杨以知、杨训知两兄弟这一代,这一传统在杨以知那里有了一点点变化。

生于1892年的杨以知,字守其,丽江人都叫他守其,他的名反而没几个人知道。杨守其于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去了拉萨,到了那里才知道父亲萃吉已经去了成都,他只身一人在拉萨没法待,只得去印度投靠三叔乾吉,恰好他三叔回丽江娶亲,到了云南腾冲受瘴气病死,杨守其就在加尔各答落了脚,先在杨家的“永聚兴”做学徒,“永聚兴”败落后,他自己开了个丽丰商号,经营山货药材,经缅甸仰光跟新加坡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合伙做生意,其间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缅甸小姐做妻子,并在其岳父老黄的带领下,直接到普洱茶的原产地与当地茶叶巨商李拂一合伙制造贩运原山茶,打通了直接由西双版纳普洱茶山经缅甸到印度再进入西藏的道路。

杨守其1957年死于印度,黄氏于1943年不幸死于难产。杨守其和小他15岁的黄映泰共同生活了22年,育有长女丹桂、长子象文、次子象康、次女桂兰,这些后人散布在世界各地——大女儿大儿子在美国,二儿子在英国,小女儿在加拿大。其大女儿杨丹桂在改革开放后经常回中国,在云南大学设立纳西学子奖学金,并将杨守其的骨灰从印度噶伦堡搬回丽江祖茔安葬。马铸材先生的长子马家夔说:“守其先生为数十万的藏民作出了极大贡献,藏民们会永远怀念他的功绩。”

杨守其的哥哥杨训知则按照他们杨家的传统行事。他本来就出生在拉萨,长大成人后,回丽江老家娶了一个纳西妻子,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贡嘎县金顶区娶了一位富有的藏族媳妇。他在丽江的纳西族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杨象禹。杨象禹在丽江念完高中后,在大研镇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师。

在杨象禹22岁那年,即1942年,也踏着父辈的足迹,从滇藏茶马古道走向了西藏高原。他在拉萨作短暂停留后,就径直到印度,投靠叔父杨守其。杨象禹在叔父的商号里一边学习经商,一边学习英语,就这样在那儿一待就是四年。1946年,杨象禹才返回拉萨,回到父亲家里。1947年,他在叔父杨守其的劝说下,送父亲回丽江。

杨训知、杨象禹父子回到丽江后,于1945年在大研镇杨家巷建成了一幢漂亮的宅院,建房的钱是杨守其从缅甸寄回的,换成中国钱后才建的房子。房子建成后还没来得及刷油漆,全家就在新宅前照了张合影。他们还开了个商店,做杂货生意,同时经营滇藏茶马古道上的茶、糖、粉丝、洋烟等生意。

原文发表于2010年5月28日《云南政协报》6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旭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