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班章和老班章的区别

找到约524条结果 (用时 0.028 秒)

普洱茶香气和后发酵的关系

  我们在喝一款茶的时候,对香气的判断和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普洱茶闻香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热嗅,温嗅和冷嗅这三种,一般来说,在趁着盖碗和水汽都还热的时候,对茶香进行闻嗅,判断普洱茶香味的类型,高低,纯净度等,可称之为热嗅,

  待盖碗温度稍微下去一点的时候再进行闻香,称之为温嗅,而冷嗅亦是如此,在不同的温度下,普洱茶所呈现出来的香气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茶香来评判其香气的持久度。

  普洱茶的香气,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类:品种香、地域香、时间香、工艺香。品种香和地域香是茶叶本身带有的香气,时间香指越陈越香,优质的普洱茶经过一段时间的存储后,香气会更显著。工艺香则是茶叶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艺带给茶品的香气。花香果香,基本上都属于工艺香。而工艺香,是不该出现在普洱茶中的。

  如何辨别普洱茶的香气是否属于工艺缺陷呢?使用“363普洱茶审评法”,在润茶和30秒、60秒、30秒的三次冲泡过程中,分别嗅闻杯盖香气、水汽香气和叶底香气来判断香气类型。正确工艺的产品,三泡的气息不管增加或减弱,类型相同。而前发酵工艺的产品气息,会在三次冲泡中呈现类型的变化。

  普洱茶具有的香气,通常来说主要是时间香(也就是陈香)、品种香、地域香,如果引入了其他茶类的制作工艺,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不该有的花香、果香、焦糖香等,也就是“工艺香”。为了对普洱茶的香气有更细致的评判,闻香环节就贯穿于品鉴过程的始终。

  在正式开始冲泡前,在观察茶饼外观的同时,闻茶饼或者是撬好的干茶,可以对一款普洱茶在香气方面的表现有一个大致判断。从醒茶开始,就进入闻香的关键环节。经过开水冲泡后,茶叶的内含物质开始逐步释放,其中也包括香气物质。嗅茶汤香、杯底香、盖碗中水汽蒸发出来的香气、叶底散发的香气……不同的闻香形式,都能为我们在分辨普洱茶香气类型时提供许多信息。

  无论是原料本身的香气,或者是时间沉淀的香气,甚至是工艺赋予的香气、从存储环境中吸附的其他异杂气息,经过冲泡后几乎都能有所体现。特别是如果使用363普洱茶审评冲泡(363普洱茶审评法是专业评审普洱茶的方法),则能将普洱茶的所有香气类型,包括工艺香、其他异杂气息等都暴露无疑。

  香气是普洱茶很重要的组成元素,如果有异杂气息,茶叶品质也会大打折扣的。经过存储后,普洱茶不仅可以更浓,也可以更香。香气是否纯正,这也是普洱茶核心价值的体现之一,所以,在品鉴普洱茶的过程中,闻香不仅是品鉴流程之一,同时也能为我们辨别普洱茶的品质提供依据。

  茶香的形成关键

  茶香主要由茶叶的糖苷类物质中的有机酸离开水后形成,按其香气类型,大致分为挥发性香气和溶于水的香气(水含香),蜜香、花香、花香大都用来形容挥发性香气,而木香、陈香等多是形容水含香。

  茶香又由芳香类物质引起,芳香物质由醇类、酚类、过氧化物类、酯类、酮类、酸类等多达14类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含量的多寡、有无,都会造成不同茶类香气不同,甚至同种茶类,按相同制茶工艺,制成的茶,都能带来不同香气感受。

  且茶香不是单一的,而是以上芳香类物质组合形成,不同类别、不同浓度的组合。这也从侧面印证,内含物质丰富的茶叶,芳香物质也同样丰富,茶香自然也就丰沛,而好的制茶工艺则能最大限度将茶叶香气展现出来。

  同寨也有不同香

  就拿老班章寨子来说,同样是老班章茶,种植的不仅有大叶种,还有云抗十号新品种,两种茶叶香气的自然有所区别,并不一定都是花蜜香。同一品种,如老曼峨苦茶,采摘同一片地上的茶叶,同种工艺制成,嫩叶会有毫香,且香甜明显,一芽两叶却又多出花香。所以,茶友们在品茶时不要被茶区固有香型所局限,你闻到、喝到哪种那便是哪种。

  香气浓郁的茶就是好茶?

  如按上文所说,很多茶友就问了,那香气好的茶,不就是芳香物质丰富,就算得上好茶了。芳香物质丰富的茶=香气好,但反过来说香气好≠芳香物质丰富。简单说来,好茶香气一定醇厚浓郁,但香气浓郁的茶,并不意味着就是好茶,只不过是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一款高品质好茶,多呈现出浓郁茶香,即使品饮十多泡后,香气依然持续,且纯净度很高,没有混合其他令人不适的味道。相反,香气低且混有杂味,则是低品质茶香,茶品质也不见得好,“高、长、纯”是判断茶香优异的三个重要指标。

  很多人喜欢喝普洱茶,一是沉醉于茶的香、醇、润、厚、滑、甜,以及苦涩浓淡方面的口感滋味,另一方面还在于普洱茶香型变化所带来的无限诱惑力。喝普洱茶不仅能够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品饮普洱的过程中调动各个味蕾因子,在盈盈一水间的普洱茶香中感受茶的美好。但你知道普洱茶的香气由来吗?

  1、兰香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这是描写普洱茶最美的诗句。用较嫩的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后期转化之后,泡起来会有兰花香,纯正优雅,风韵迷人。一般来说,条索较细长,色泽较墨绿,泡开的茶叶底明显是比较细嫩的茶菁,这种普洱茶品经长期醇化后,兰香较为浑厚;而较粗老的茶菁加工而成的产品,纯化后兰香更为清纯。后期转化出来香,与茶的成长环境、茶叶级别有很大的关系,在品鉴普洱茶过程中,了解茶的生长环境及嫩度,可以预见茶的香型转变。

  2、荷香

  “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女儿茶亦芽茶之类。”这里形容普洱茶幼嫩茶菁所具有的特色香气,“味淡香如荷”,雨前毛尖非常幼嫩,茶汤清淡,有莲荷香气。云南大叶种普洱茶菁有强烈的青草气,经适当的醇化后发酵,幼嫩的芽茶去掉青草气之后,自然留下淡淡荷香。荷香来自幼嫩的普洱茶菁,一般为散茶后期醇化或幼嫩毛茶经人工渥堆发酵所致,荷香属于飘荡茶香,清雅娓娓。

  3、蜜香

  普洱茶之蜜香主要有三种,花蜜香、果蜜香、蜂蜜香。花蜜香似花粉蜜,花香中透漏阵阵甜蜜。带有花蜜香的茶品一般经过一定的时期陈化,香气逐渐显露,如易武茶等。果蜜香甜而高雅,为普洱茶典型原香,勐宋那卡茶、景迈茶尤为突出,通过闻品茗杯,感受更为显著,有“挂杯香”之说法。蜂蜜香顾名思义,一般在熟茶中更为明显,主要因为熟茶经过渥堆发酵工艺所致,有些陈化期较长的茶品中,特别是陈化期较长的熟茶中更为明显。

  4、花果香

  普洱茶中常见的花果香有玫瑰花香、稻谷花香、香兰花香、桂花香、梅子香、板栗香等,还有许多不知名而又特别突出的野花香型。普洱茶之花果香型非常广泛,且因区域环境及初制工艺不同,香型亦不同。很多地域有典型的地域香,如班章老曼娥茶有稻谷花香,布朗山、巴达山呈典型的梅子香,南糯山有高雅的糯米香.

  5、清香

  清香在普洱茶中亦属于最为常见、典型的茶体香,即通常所说的茶香。幼嫩的芽茶做成的茶品清香最为明显,香气不像花果香、蜜香等有独特的定位,而展现清雅、原滋原味的感觉。品鉴清香型普洱茶主要看其原料和生产季节,一般来说,春茶和幼嫩茶清香更为明显。

  6、甜香

  甜香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糖香,是焦糖或红糖香,透漏出甜味;另一种为无糖的气息,纯粹为甜的气息。甜香主要为熟茶的香型,是在发酵过程中大量纤维素降解后形成茶多糖、低聚糖及单糖所呈现的味道。

  7、枣香

  枣香主要有青枣香和红枣香,青枣香同样属于花果香类别,区分较为容易。红枣香则为熟茶所特有,甜而带有红枣气味。一般而言,红枣香为适度发酵所致,新发酵的半成品香味较为清淡,产品经过陈化后,红枣香将逐渐凸显。

  8、烟香

  烟香主要来自晒青原料加工过程中,因为加工规模小,雨水多,无法进行完全晒干,农户将晒制一定程度的原料挂在厨房顶上,通过厨房烧火的余温进行晾干,从而产生烟香。后来,市场对带有烟香茶非常青睐,烟香的重制工艺逐渐成为独特的加工工艺,在很多地方加以推广。具有烟香的原料产地较广,澜沧、临翔、凤庆等地区原料中多含有烟香。

  9、木香

  木香在普洱茶中常见,但对其说法不一,有的说松香就是木香,有的说樟香就是木香,甚至有的把陈香说成木香。木香,主要来自产品木质素降解产生的气味,似“烂木头味”,但韵味清幽、高雅而轻盈上扬。普洱茶中的木香主要来自梗的陈化,一般带梗较多的产品,经后期陈化后,木香较为突出。要注意木香与陈香的区分,木香能够直观的感受,特别在梗多的茶品中更为突出,而陈香只有在经过一定陈化时间的产品中才能明显的感觉到。

  10、陈香

  品味陈香是普洱茶体验的至高境界与享受,喜爱普洱茶的茶友都知道,普洱茶以陈为贵,越陈越香。但何为陈香?有说如老的木房子所散发出的那种气味,有说如灰土气味的。其实前者将陈香误认为木香,而后者将茶中尘味误判为陈香,都有偏差。陈香展现为时间的气息,历史的气息,感觉似老酒醇活之底蕴,轻淡而优雅,低沉而缠绵,迷迭香绕,令品茗者愉悦且沉醉。所以说陈香是普洱茶随时间流逝而逐渐变化所散发出的香味,闻着有让人迷醉的感觉。陈香感在老茶中更为明显,气韵悠长,轻淡而缠绵,似有醉意。

  茶之香,其类型之多,说法之众,无法全述,亦无法说透。品鉴普洱茶,感受香气是美的收获,因茶品不同、香型不同而觉复杂,因时间不同、香韵不同而觉妙趣。人们通过普洱茶香之暗示,透知普洱茶之真性、故事、心境,而产生一种共鸣,一种美感的共鸣。

  在日常品饮普洱生茶的过程中,香气具有容易引发人们共鸣的特质。主要原因在于,普洱生茶中较为浓郁的香气具备一定的安神作用,并在喝茶的过程中触发令人愉悦的感受。我们常见的对于普洱生茶具体香气类型的表述,比如清香、毫香、花香、蜜香等,主要是普洱生茶中充足的芳香类物质形成了特定的感官印象,并在过程中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气息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香气类型。

  茶叶的香气成分属于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按其性质分类有:碳氢化合物、醇、酮、内酯、酸、酚、氧化合物、硫化合物、氨化合物等,至少有300种以上,但是含量极少。茶叶香气成分的浓缩物称为精油,仅为茶叶干物重的0.005%—0.02%,也就是1万公斤的成品茶叶仅有0.5-2公斤的精油(香气化学成分)。

  茶叶香气成分的数量与茶树品种、栽培方式、土质、海拔及加工方式有关。绿茶、乌龙茶(含铁观音)、红茶、普洱茶,因其发酵程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茶叶香气成分组成,但同类茶如乌龙茶,其香气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仅是香气成分含量比例不同,而突出该类茶的香气特征,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香气成分或主要成分能代表该茶类香气。

  茶叶香气是300种以上的香气化学成分含量比例不同的综合表现。香气化学成分有其不同属性,如属嫩叶清香型的顺-3-己烯-1-醇及其酯类;清雅花香型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玫瑰花香型的香叶醇、2-苯乙醇;茉莉花香型的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类、B-紫罗酮及其他紫罗酮化合物;果香型的茉莉内酯及其他内酯类、茶螺烯酮;木香型的雪松醇、4-乙烯基酚:烘焙香型的吡嗪类、吡咯类、吡喃类等。

  普洱茶由云南大叶种制成,适合于长期存放,在这个过程中香气物质会不断散失,当低沸点易散逸的香气物质散失殆尽时,就会显现出本来被掩盖而不明显的另一种香型。所以,一片略带青气的新茶饼,能在合理的存放过程中渐渐转为纯正清香,进而转化为花香、果香、蜜糖香、梅子香、杏仁香、木香等等,而最终同归为纯粹陈香。

  对于茶叶香气的研究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荷兰化学家RomburghP.V从2.5吨发酵茶叶中分离和鉴定了β、γ-乙烯醇和水杨酸甲酯。到了30年代,日本的S.Takei和R.Yamamot分离鉴定出茶中30种主要成分。由于当时技术落后,对香气的研究开展非常困难,每次试验都需要耗费成吨的茶叶来抽提香气,即便如此,当时的茶叶科学家仍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了60年代,气象色谱技术的发展则彻底打开了局面,科学家通过努力渐渐解开了香气之谜。

  科学研究已呈现了香气的秘密,需要注意的是,香型一般不会单独出现,而且同样的香气物质在不同的浓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香型特征,因此一种茶会具有多重香型特征。

  有人说:“茶地里种香樟树,茶叶就有香樟味;地里长兰花茶就有兰香味,施芒果皮就会有芒果味……”。这是没有科学依据,按照这种说法在茶地施羊粪就会有羊粪味。

  茶叶所谓的香气是指茶叶中的芳香物质。芳香物质,也称"挥发性香气组分(VFC)",是茶叶中易挥发性物质的总称。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所谓不同的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的组合,表现出各种香气风味。即便是同一种芳香物质,不同浓度,嗅觉表现出来的香型都不一样。

  1、“香,芳也。从黍从甘”,这是《说文解字》给香下的定义,其本义指食物味道好,引申为气味好闻。

  食品中挥发性呈香物质的微粒悬浮于空气中,经过鼻腔刺激嗅觉细胞,然后传至大脑的中枢神经,即产生嗅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嗅觉纳入了审美的范围。只有令人喜爱的或是让人感到愉悦的气息,才会被称之为香气。所谓茶香,实际是不同芳香物质以不同浓度组合,并对嗅觉神经综合作用所形成的茶叶特有的香型。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并不是指陈化中普洱茶芳香物质绝对量的増加,而是指香气和香型变得更优雅纯正,丰满而和谐,沉稳而不飘;滋味变得较醇甜生津,回甘加强,苦涩味减轻而柔和,饱满和谐而不刺激。气与味的完美融合,是越陈越香最高级的表现形式。

  2、茶叶香气也称为挥发性香气组分(VFC),在茶叶中的绝对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质量的0.01%~0.05%,迄今为止,从茶鲜叶中被检测出的芳香物质有大约100种,从各种茶类中分离鉴定出的香气物质约有700多种,其中从绿茶中鉴定出来的香气成分有300多种,而红茶和乌龙茶中鉴定出来的香气成分达到了400种以上。

  普洱茶中香气物质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性香气物质,由鲜叶中固有的芳香物质产生;另一类是次生性香气物质,在加工或贮存的过程中由某些物质转化而成。

  影响普洱茶香气的因子很多,而且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不同土壤、不同气候、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树龄、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不同老嫩程度的茶树鲜叶中,其固有的芳香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均会存有一些差异。我们常所说的品种香、地域香、气候香、季节香、树龄香等都可以归纳到原料(鲜叶)的范畴。

  鲜叶本身自带的芳香物质在加工的过程中,随着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不同的加工工艺),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芳香物质。而陈化生香,则又是普洱茶有别于其他茶的一大品质特征。普洱茶的香气,在常规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仓储环节的变数。因此,在我看来,对普洱茶香气物质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实质上是与好普洱茶三要素是一一对应的。即:原料、工艺和仓储。

  3、关于普洱茶香气

  一是因为普洱茶的香气本就玄妙且捉摸不定,难以准确去描述;

  其二,目前已经从普洱茶中分离鉴定出来具有香气活性的化合物110种,其中醇类化合物30种,醛类化合物20种,酮类化合物18种,酯类化合物11种,甲氧基苯类化合物8种,碳氢化合物10种,酚类化合物2种,酸类化合物4种,内酯类化合物3种,含氮化合物1种,其他化合物3种,涵盖了有机化学分类中的十余大类化合物。这些生化名词大多生涩难记,足以让人头晕目眩,节选部分以作参考:

  其三,普洱茶的香气种类繁多,从大的范围可以分为生茶香、熟茶香和老茶香,细分下来又有花香、果香、蜜香、木香、菌香、荷香、糯米香、枣香等,而一个花香,又会衍生出百十种香气类型……

  4、茶的香气来源于茶的内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原料是根本。

  普洱茶是以云南特色大叶种(实际上也包含部分中小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精制而成,分为生茶和熟茶两大类。普洱生茶不需发酵生产工序,未经贮藏的普洱生茶与晒青绿茶品质相似,它可通过自然发酵过程转化为普洱陈茶。普洱熟茶则是将晒青毛茶通过人工渥堆发酵技术转化产生。

  晒青毛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因品种、产地、季节、原料老嫰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品种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的茶叶在香气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在香气前体物质的含量、组成比例以及内含糖苷水解酶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

  云南茶树品种资源多样,至今保存着从野生古茶树到过渡型野生古茶树、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乔木大茶树、人工栽培型台地茶树,从大叶种茶树到中、小叶种茶树的完整茶树序列。

  云南大叶种分布较广,常见的有勐库大叶种、邦东大叶种、勐海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南糯山大叶种等。中小叶种以倚邦曼松为代表,勐海勐宋、澜沧景迈山、邦崴等地也有分布。在新制晒青毛茶阶段,中小叶种的香气要明显优于大叶品种。

  季节

  茶叶根据生产季节的不同有春茶、夏茶和秋茶(云南部分茶区还有冬茶之说)之分,不同季节的茶叶香气品质受气候条件如光照、温湿度、光质、雨量等影响,制成的茶叶香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春茶香气最高,秋茶次之,夏茶香气最低。春茶和夏茶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多,物质组成较为相似,且春茶主导香气成分多呈现为花香型;秋茶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少,主导香气成分与春夏两季不同。

▲春(A)夏(B)秋(C)季绿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分布比较

  醇类及顺-茉莉酮等化合物在春茶中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季节,它们的香气特征普遍为草本的清香及花果香;夏茶中甜香及脂肪香的醛酮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中(反、反)-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秋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最为单一,仅清香、花香及木香型的脱氢芳樟醇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余化合物并未在秋茶中有明显规律性。

  香叶醇是茶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认为是茶叶花香来源的关键化合物;芳樟醇具百合或玉兰花香气,它本身大量存在于茶树鲜叶中,也来源于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的水解,因此在成品茶中有极高的含量,同样也被认为是茶叶花香的重要来源。

  等级

  普洱茶原料的级别(老嫩程度)与其香气密切相关。

  在普洱生茶(晒青毛茶)的香气成分中,醛类(己醛、青叶醛、苯甲醛、苯乙醛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茶叶嫩度的降低而下降;萜类(芳樟醇、α-松油醇、橙花醇、香叶醇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茶叶嫩度的降低而下降。而酮类和内酯类(α-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紫罗兰酮、二氢弥猴桃内酯、法尼基丙酮等)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随茶叶嫩度的降低而增加。

  嫩度高的鲜叶制成的晒青毛茶,清香浓郁;嫩度低的醇厚平和。

  过去的“普洱老茶”和近些年市面上大多数普洱紧压生茶,其晒青原料多未做分级处理,含有部分粗叶老梗。虽然其主要的萜类香气成分较低,但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则明显偏高。这些成熟叶和粗老叶对形成普洱茶的特殊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产地、树龄

  不同产地的晒青毛料由于各地独特的生长环境(海拔、土壤、朝向)、气候特征等自然条件不同,品质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人们普遍认为高山茶的香气较平地茶更好,有研究也表明在一定高度范围内的茶鲜叶香气品质随着海拔的增加而提高。这是因为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茶叶生长缓慢,利于茶叶香气前体物和水解酶类的积累。再加上高山云雾多,可见光中的漫射光加强,茶叶中糖类和氨基酸增多,这些物质的积累也有利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充分发挥和释放。

  施肥也会改变茶叶致香物质的含量和比例,进而改善茶叶的香气特征。已有研究表明:施钾后脂肪酸类中具青草气的庚醛含量降低,而花香气味的壬醛、辛醇含量增。

  茶树生长需要一定的土壤基础,土壤条件直接影响茶叶的香气品质特征。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石缝、乱石堆里长的茶树,历来就备受推崇。临沧的邦东和马台两地可谓是烂石产好茶的最典型代表。茶树与岩石共生,土质肥沃疏松,茶树根深叶茂,吸收了大量岩石风化后的矿物质,形成了独特的岩韵兰香。另有研究结果表明,砂砾土壤的昼夜温差大,茶树根生长量多,利于茶树对土壤养分物质的吸收与积累,茶叶香气品质好。永德忙肺茶就大多长在结构疏松、透气透水的沙子地,其香气馥郁高扬,也可看做是砾壤茶的代表。

▲9个产地的台地茶和老树茶的12种主要成分对比表

  台地茶和老树茶是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台地茶讲的是茶园管理模式,老树茶指的是树龄的大小。但在这里拿来比对,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云南的台地茶园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与之前云南常见的满天星式茶园、混林茶园等老树茶的栽培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时间节点。

  近些年,随着古树概念的兴起,感官审评上多认为老树茶的香气、滋味、汤色等方面均要优于台地茶。但研究中发现,目前还不能简单的从某些香气物质成分含量高低来判断香气的优劣,普洱茶特殊的香味是各种成分协调作用的结果。

  5、普洱茶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看做是香气的制造过程。

  在尚未采摘之前,茶树叶的香气其实不太明显。采摘之后,鲜叶中含量最高的是青叶醛和青叶醇等低沸点芳香物质,所以闻起来有一股浓浓的青草气。在加工过程中,大部分低沸点物质被挥发稀释或转化,剩下一些高沸点的具有良好香气的芳香物质便显露出来。

  在加工过程中,茶叶内部香气物质主要发生三方面的变化:

  一是,糖苷化合物等香气前体物质酵解生成游离的香气成分,该反应使香气物质释放,对茶叶香气影响最大;

  二是,某些化合物氧化或降解产生香气物质,如蛋白质降解形成氧基酸,儿茶素的氧化作用使类胡萝卜素生成紫罗酮等物质,脂类物质的氧化降解等;

  三是,在加工中还有可能吸附外界物质使得茶叶香气发生变化,如干燥过程中,初制场所的炉灶密封性差,致毛茶出现烟熏味。

  鲜叶摊放时间

  传统的晒青毛茶加工主要包括杀青、揉捻和干燥三大工序,摊放一直未被作为一个加工工序,只作为加工过程的一个前处理。

  鲜叶特别是雨水叶与露水叶在杀青前进行适当的摊放,将促进香气物质的形成与转化,这对提高茶叶香气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摊放失水要适度,并且要依气温、湿度、叶片老嫩程度及摊放厚度的不同而灵活掌握。

  研究表明,摊放至鲜叶含水量70-74%时,对茶叶香气物质的形成最有利。因为此阶段处理中高沸点的花香型的萜烯醇类、烯类物质、酮类和酯类物质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而具有青气的低沸点脂肪酸醇类、芳香族醇类和酯类等香气成分含量处于较低的水平。

  摊放时间与摊放条件、摊放叶的状态等有关。大多研究认为摊放时长在6~12小时的范围内比较合理。

  杀青方式

  杀青是晒青毛茶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其实质是酶的热变过程,低沸点的青草气物质大部分挥发散失,高沸点的芳香物质显露出来,在热的作用下,既有酶促作用,还有热裂解作用和酯化作用,使芳香物质从含量到种类都显著增加。

  云南茶区传统的晒青毛茶加工中的杀青作业均是在斜锅杀青灶上用手工进行的,近些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很多初制场所配置了滚筒杀青机,这种杀青机器主要是模拟铁锅人工杀青方式,锅温也是靠人工添减木柴控制。

  不同的杀青温度、不同的杀青时间、不同的杀青手法均会产生一定的香气差异。

  杀青温度过高,易产生烟焦味;杀青不足,香气带生青;杀青过度,则香气钝熟(豆香)。

  揉捻方式

  揉捻是指运用搓揉、捻条的方法,使茶叶的组织细胞被破坏,挤出的茶汁会粘附在茶叶表面,并使叶片索紧成条的茶叶初制工序。

  揉捻对于晒青毛茶的香气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研究发现揉捻过后的茶叶除了苯乙腈、芳樟醇氧化物Ⅲ、茶螺烯酮等十五种香气成分高于未揉捻茶叶外,其余香气成分都比未揉捻茶叶都要低。揉捻的时间越长,细胞破碎率越高,茶汁大量溢出,茶叶内含的香气成分就越低。

  干燥方式

  日晒干燥工艺是晒青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所在。即使在条件不允许(阴雨天)的情况下,毛茶的干燥过程也只能在低温下进行,历经高温制程(高温烘干)的毛料是不太适宜作为普洱茶的原料的。

  加热干燥会使茶叶中的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的热化学变化,促使茶叶中的葡萄糖和谷氨酸大量向香气物质转化,可生成一些高沸点的吡嗪、吡咯、喹啉类的挥发性物质,其中尤以高温条件下转化较多。

  加热条件不同,化学转化的情况也不同,因而香气特征也不同。低温处理(晒干)主要产生清香,高温处理(烘干、炒干)则产生甜香、高火香,且比低温处理的高长。

  传统的晒青茶是在竹蔑上、于自然通风环境中进行,以日光当天晒干为好(毛茶含水率在10%左右)。

  茶叶本身易吸附异味,因此晒场的空气质量必定会对晒青茶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晒制的场地密闭不通风,干茶就会带有一定程度的闷而不爽气味。此外晒场的所用材质对晒青茶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竹蔑上晒制的茶叶比在水泥地上晒制的茶叶香气更纯正,滋味更清甜。

  注:鲜叶摊晾→杀青→揉捻→晒干,至此,晒青毛茶初制工序完成。在实际操作中,各初制场所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有些步骤可能会改变晒青毛茶内含的香气物质成分。如鲜叶摊晾时间过长,引起轻萎凋作用,成茶的香气和滋味红茶化;如杀青时采取低温长炒的方式,成茶花香显扬;又如在揉捻前或后增加闷堆工序,则成茶汤色泛黄红,香气增加为酸甜香等。

  渥堆发酵

  渥堆发酵(快速后发酵)是现代普洱茶生产的关键工序,也是形成普洱熟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因素。与晒青毛茶相比较,其内部的各类化学物质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湿热渥堆过程中,叶细胞中相互分隔的内源酶、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外源酶和各种形式的香气前体相互接触,发生复杂的酶促和非酶促化学反应。这些物质的综合变化,使普洱茶的香气由渥堆发酵前的清香变为普洱茶特有的陈香,形成其独特的品质风格。

  有研究人员在普洱生茶鉴定出香气物质47种,熟茶中鉴定出70种。在生茶中仅鉴定出13种熟茶中不含有的香气成分,而在熟茶中检测到生茶中不含有的香气成分共36种。

  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中含量高的10种香气成分有8种成分相同,且所占的香气比重和基本一致,均以萜烯类和甲氧基苯类为主要成分,只是含量有所偏重。生茶香气以具有木香、花香的萜烯类和具有强烈的新鲜叶草香气的二氢猕猴桃内酯为主。熟茶以具有霉味和陈香的甲氧基苯类为主。

  晒青毛茶到普洱熟茶出堆过程中,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急剧减少而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含量持续增加,甲氧基苯类是普洱茶中含量最丰富的香气成分,也是构成普洱茶典型陈香最重要的香气成分,而其余成分起到协调支配作用,各种香气成分不同比例恰当的综合构成了普洱熟茶陈香浓郁的香气特征。

  渥堆之后的干燥方式

  渥堆是形成普洱茶汤色红亮、陈香独特、滋味醇厚回甘的基础。而渥堆后的干燥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色的保证。

  研究认为,晒干样品带有日晒气、辛辣味,而烘干样品则带有烘烤香。晾干处理(室温17~23℃)所得到的茶叶香气成分最符合普洱茶陈醇的香型特征,干燥温度低于60℃能相对较好的保证普洱茶多酚类物质的转化、茶褐素的积累和特征香气成分的生成。

  6、茶叶从鲜叶变成产品,中间经历了为数众多的复杂的热化学物理变化。对于大多数成品茶来说,从运输到上架销售、贮藏直至被冲泡的那一刻之前,是一个漫长的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品质劣变的过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品质大多呈下降趋势。然而对于新制的普洱茶来说,美好才刚刚开始。

  无仓不成普洱。

  好的仓储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重要环节。对普洱茶而言,仓储是普洱茶加工中的关键一环,它已不仅仅是贮藏,而是向着香、醇、甘、润、滑方向转变的重要步骤。

  新制的普洱生茶,以花香、果香等清香型香气为主,部分有蜜香。因初制工艺的不同,有些还会带有明显的生青气息。自然陈化的过程中,其内含物质在微生物、酶、湿热、氧化等综合作用下缓慢发生转化。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普洱生茶香气成分及组成发生变化,生青味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香气沉稳内敛,木香等老茶特有的味道开始显露出来。其中酮类、含氮类化合物和醇类呈下降趋势,而甲氧基苯类则呈增加趋势。醇类香气常具有特殊的花果香,且其中一些香气成分(如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松油醇)还伴有木香,对普洱生茶陈香有较好的协调作用;而甲氧基苯类香气及其衍生物是使普洱生茶具有独特陈香的主要原因。

  新制的普洱熟茶,大多会带有一些令人不甚愉悦气息(因渥堆而产生的特殊气味),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堆味慢慢减退,出现糯米香、熟果香等香气。近些年随着熟茶工艺的不断进化,新制普洱熟茶的堆味已明显减轻,当年出堆的茶品,就已能加工出成品销售。

  研究表明,普洱熟茶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醛类、含氮类、萜烯类及其衍生物相对含量呈现减小趋势,甲氧基苯类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醇类、酯类、酮类含量基本上维持不变。

  贮藏时间只是普洱茶陈化的一个因子,已有研究表明,同种普洱茶在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贮藏相同时间后,香型上变化差异显著,香气成分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贮藏中普洱茶不但香气含量会因贮藏条件而改变,而且香气种类上也会发生显著变化,贮藏中会有一些新的香气组分生成。

  7、甲氧基苯类物质在晒青毛茶的渥堆发酵阶段和普洱生茶的陈化期间显得特别活跃,应受到特别关注。

  在晒青毛茶和新制的普洱生茶中,甲氧基苯类并不存在。自然贮藏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被检测出来,而在经过人工后发酵的普洱熟茶中含量尤其丰富。

  已有研究表明,甲氧基苯类化合物是普洱茶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许多研究认为,甲氧基苯及其衍生物类物质能够有效的改善茶叶的粗老味,甲氧基苯类香气物质赋予了普洱茶典型霉味和陈香,是普洱茶陈香甘醇的主要原因,是普洱茶的重要陈香之一。是普洱茶挥发性成分中的独有的可用来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性成分。

  8、大多数茶品,在加工完成之后,其香气就固定于某一个范围之内。

  但普洱茶不一样,它的香,永无定性。普洱茶的香气密码,很难完全用理化的指标去诠释。有人说,香气是茶叶的灵魂。那么,对于普洱茶来说,它的灵魂,或许一直在路上。

  小贴士:

  1、香气一定是让人愉悦的,无论是新生茶、老生茶或是熟茶,如若气味让人感觉不适,就一定要慎重。陈香味与霉味不同,霉味是一种变质的味道,而陈香却是沉稳内敛,沁人心脾,闻之使人神清气爽。

  2、将新制普洱生茶用陶罐焙干后煮饮,很容易出现菌香或枣香;而木香在正常仓储十余年的生茶中也比较常见。而某些大师推崇的樟香,或因本人资历尚浅,暂时无缘得尝。倒是有研究证实,樟香主要成分来自樟科植物之中,与山茶科植物无任何联系。所以,茶树附近多樟树而产生樟香的言论不听也罢,更不要想着用樟木箱子来存茶。

  3、普洱茶的梅子香味,是贮藏出来的,在陈年普洱生茶中表现明显。

  4、茶叶香气物质组成复杂、含量低、不稳定、易挥发,在提取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基团转移等反应。提取方法可以分为溶剂萃取法、整流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等,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和含量会有一些差异。

  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普洱茶的后续发酵,即陈化的过程,对普洱茶香气的产生与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不同年份普洱茶芳香类物质检测中,发现了多种甲氧基苯类物质,这是因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乙-甲氧基-4-乙基苯等由微生物转移甲氧基阳形成的,是微生物发酵和氧化而形成的物质。

  普洱茶的香气类型主要由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组成。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它的含量和茶树品种的关系密切,云南大叶种含量最高。它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未发酵的普洱茶其内含的芳樟醇呈兰花香气,是普洱茶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

  普洱茶的后续发酵,即陈化的过程,对普洱茶香气的产生与转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不同年份普洱茶芳香类物质检测中,发现了多种甲氧基苯类物质,这是因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乙-甲氧基-4-乙基苯等由微生物转移甲氧基阳形成的,是微生物发酵和氧化而形成的物质。

  换句话说,普洱茶香气的生成与绿茶与乌龙茶高温提香不同,它是通过生物酶降解产生芳香类物质的过程。这是一条与高温提香截然相反的“路径”。即:微生物—→酶—→脂—→芳香类物质

  这种微生物产酶,酶产脂类物质,脂又产芳香类物质的“路径”,是忌高温的过程,突出体现普洱茶独有的陈化机理。

  正因为这一点,普洱茶的香气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普洱茶陈化的过程产生有续变化。以普洱茶生茶自然发酵为例,在发酵的最初阶段,普洱茶的香气多以樟香、荷香、兰香等为主;发酵进展到一定阶段,其香气偏重于栗香或木香等;当发酵转入深度时,则会体现较明显的枣香或浓郁的果糖香;在发酵达到成熟并趋于稳定时,会出现淡淡的中药香。我们在这里没有给出年份的香气类型,是因为不同存储条件、不同茶叶拼配的情况都可能影响普洱茶香气的生成,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表。

  由于普洱茶的香气是一个繁杂庞大的体系,我们目前对这一体系还知之甚少,更缺少大量的化学分析做为依据。还有待普洱茶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才能解决。

周重林重磅原创:云南古茶园的9种类型

古茶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大自然的力量,信仰的奇迹,良知的坚守,物种的强大,手艺的传承,缺一不可。

云南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连片古茶园的地方,云南现存古茶树资源总分布面积约为329.68万亩,野生种古茶树居群的分布面积约为265.75万亩,栽培种古茶树(园)的分布面积约为63.93万亩[1],拥有巨大想象空间,然而长久以来,世人对此一无所知。


周重林与前云南省农业厅厅长王敏正、BBC茶纪录片制片一行在保塘考察


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那棵南糯山古茶树在1958年才被正式确认,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云南古树茶走上了数字纪元年代。最先被标识的正是这棵南糯山古茶树:800年。以此为标的物,稍后确立的巴达古茶树是1700年,镇沅千家寨的古茶树是2700年……


云南人把古树茶当作经济作物更是在2004年左右才出现,规模化的商品古树茶在2012年才在市场铺开,而云南省政府在2018年11月才正式发文承认云南古茶树的遗产价值与经济价值[2]。


周重林,张敏一行在南糯山茶王树旧址考察


所以说云南古茶树是新物种,真是一点也不奇怪。但在茶乡,古茶树是一种朝昔相伴的植物,古茶树就像茶农的体外器官一样,从他们出生开始,就无法割舍。对大部分民族来说,他们说到茶,专指古树茶;我们今天所谓的台地茶,小树茶,是非常后起的概念。


那么,我们要怎么认识古树茶?从何处着手开始才会最少犯错?


古树茶,古树茶,当然是从古树讲起。从古茶树上摘下来的才是古树茶,对不对?所以,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树,不是草;是乔木,不是灌木。


多少年的树才算古树?100年。中国《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第三条有说明,“本办法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中国多地人大立法,也把古树的法定年龄界定为“百年”,所以本书言及的“古茶树”也是指那些树龄超过100年的茶树。而古茶园,自然也是指拥有诸多百年古树的茶园。


郑显静先生拍摄于1990s初期


我们把古茶园与现代茶园比较,就会发现,云南以外的大部分现代茶园里的茶树都是扦插无性繁殖为主,看一棵茶树与另一棵有无区别,顶多就是茶园里园艺师傅把茶园修剪成某种形状而已,或是在茶园里种一些点缀的观赏性植物,增点一点游园的乐趣罢了。


保塘茶树王


但古茶园非常不同,一棵有一棵的看头,一片有一片的看头,你抬头仰视的时候,它与蓝天白云为伴;你低头的时候,它深深地扎根在泥土里,当你随手摘下一片嫩芽放入口中咀嚼的时候,自然与人类早期的秘密生活也逐一呈现出来,甘苦自知。


为了更好地认识古茶园,我们从自然生态、土壤气候、人为干预、民族饮食、采摘工艺等等层面来对古茶园进行分类,分别有9种:野生古茶园、望天古茶园、高叉古茶园、奇迹古茶园科考古茶园、苦甜古茶园、混种古茶园、藤条古茶园以及火烧古茶园。


 本文全文字数14000+

建议收藏阅读

1

野生古茶园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野生种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海拔1600m—2400m的森林之中,有相当多的数量处于自然保护区内,多呈居群状分布。在中国,将树体高大、年代久远的野生型或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统称为野生古茶树,但它尚无确切的高度和粗度标准以及具体的年代概念[3]。


从1952年在南糯山发现大茶树开始,云南从未停止过寻找野生大茶树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物种质资源考察队先后在云南又再次发现数量惊人的野生古茶树。这些大茶树的主要形态是:高大乔木、叶大革质,嫩枝、顶芽、叶片均无毛。


进山必备


探访版纳之巅滑竹梁子野生古茶园,沿途我们一直在森林中穿行,各种高大的乔木均直刺天空,乔木下是密密麻麻的的灌木丛,除了蜿蜒崎岖的山路,我们没有看到任何裸露的土地,甚至,连我们行走的狭窄的山路都不断被各种植物尝试着侵占,植物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哪怕是苔藓类、蕨类,都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一块空间。


路途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片人工栽培型的古茶园,均在山路两边,但也只能说稍有一点规模,因为稍远处就是其它植物的地盘;我们刚好看到本地的一位茶农在自己的古茶园里砍断一棵异常高大的绿萝(攀援在一棵较为高大的古茶树上)。



在其它地方所向披靡的皮卡车,在这里是禁区;即使是摩托车,也非得有超群的技术以及对这片区域不一般的山路熟悉度才能至此……管理的成本高昂,其中包括人工、时间,毕竟来回一趟也不是几分钟就能搞定;如到春茶季,采摘时间紧张,所耗费的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将成倍增加。


所以人类索性放弃对自然的管理,让它自己来。


在野生型大茶树下,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一棵茶树的葳蕤苍莽,不止是一棵茶树的风姿与无数茶花的静美,还有一棵茶树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的寄生植物都拼命在它身上寻求更大的生长空间,二者的较量在经年里从未停止,且会继续较量。在没有被人类驯化之前,它如此警惕,浑身散发出抗拒的气息,那些被制成茶的半成品,真是难喝啊。它不用讨好人类,它要与野生板栗树、多依果树、苔藓类、蕨类等等植物继续一较高下。

勐库野生茶


可即使这样,植物学家也不怎么待见它,告诉世人,野生茶树的茶叶最好不要喝,有微毒。野茶属于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 Melch.),较周边的普洱茶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 var. assamica)要更有光泽度,叶脉不是特别凸显,叶片革质,开的花朵也要比普洱茶种大。但,它长成了活标本,到来的人都是寻根之人。这些人,就像翻山越岭去巴达,去勐库大雪山看野生茶树的人一样,探访即朝圣


今天,我们置身野生型古茶树,会感慨于海拔高度的极限,会感慨砂质土壤、乱石丛生与“上者生烂石”“野者上”的高度契合。远离人类的活动范围,没有人类的干预,它们与万物竞争,又与万物相融,跨越了时间的轮回,能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形成今天的口感风味,都是大自然的功劳,与人无关。


 2

望天古茶园

最接近野生古茶园的,是近几年普洱茶界比较热门的国有林望天古茶园,这些茶树并不是野生的,是人类有意种下的。因为民族迁徙、战乱、天灾等等原因,人类撤出了这些区域,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茶树的生长都没有遭到人类的任何干预,这也是许多科学家会把望天古茶园当作野生古茶园的缘故。先有古茶园,后有国有林。今天人们看到这些茶树,都与热带雨林的望天树一样,树干笔直,从根部开始就直挺挺奔着蓝天白云而去。

这种类型的古茶树,树干高度是其重要指标,也是最容易分辨与判断的特征。普通的、也是最常见的望天古茶树有十几、二十多米,少了这个高度,也难以被称呼为“望天古树”;较高的望天古茶树能高达40多米,你看到这些树的时候,会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既视感,与普通的古茶树相比,一如长颈鹿站在羊群里,会产生一种天生的喜感。


今天,我们感谢这些树,让世人知晓,如果没有人类的干预,茶树其实会长得更好。来到原始森林,你也会发现,人类世界所谓的农药、化肥,完全体现了人类急功近利的一面。


作者周重林在易武多依树考察望天古茶园


望天古树茶做出来的干毛茶,条索粗壮硕长,光润亮泽。茶农采摘鲜叶的时候,会等到茶叶全面长开,可以采到一芽四叶或五叶这个极限,叶子长开而不老,与茶的持嫩度有关。这个区域的古茶树几乎没有分枝,来自树根的深层营养供给到顶部,需要走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显得漫长。但正是“慢”造就了好茶,茶乡的人也说“害地出好茶”,都是说长得慢的树,茶叶喝起来更饱满。望天古树汤感丰富、金黄透亮,一样得益于自然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藤条茶就是模仿国有林望天古树茶,把多余的叶子、花、果都除去,把营养都供给到顶端。



望天古茶树足够高,有独享的阳光,故香气高扬,梗长叶厚,故甜感要明显,这两者与日照带来的副作用——涩感一起构成了独特的喉韵,形成了驰骋江湖的“山野气韵”。望天古树茶的风味成因,是人类极少干预的例子。要复制这样的经验,就需要更大范围的森林以及允许茶树生长的空间,但这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这是一个矛盾体:只有优异的森林资源中长成的望天古茶树才能企及如此的风味,是破坏森林?还是种下茶籽?取舍之间,心已艰难。


   3

高叉古茶园

在野生古茶园、望天古茶园后,我们来认识下高叉古茶园。这类古茶园,以章朗古茶园为代表。


章朗古茶园的大部分古茶树都是分叉比较高,主干笔直粗大,在离地2.5米左右处开始伸展枝叶,显示出了与他处茶园相比独特的清秀和不可言说的超凡脱俗之美。

人类干预了茶树的生长,但时间比较晚,干预程度也不深。比较野生古茶园与望天古茶园我们得知,要是人类不干预茶树生长,茶树就会像所有热带雨林的古木一样,它的分枝会随着长势而自动脱落;等我们看到的时候,它看起来就像从未有过分叉。章朗茶园里,有人类刀斧干预的痕迹,是为让古茶树发出更多的枝、长出更多的叶,把笔直生长的树引导为横向生长,人类需要更大的树冠,以便采摘更多,获利更多。



章朗古茶园把自己巧妙地融进了大自然中,与那些参天古木友好相处,努力避开藤蔓,阻止竹林蔓延,遏制树下草木过分地扩散。


人类伸出的一双双手,献上膝盖与头颅,让树感受到了温度,弥补了被大自然遮蔽的阳光。布朗族用石头与树木堆砌起来的祭祀台,更像是对干预自然后的忏悔,必须向自然表达敬畏之心。布朗族相信万物都有灵性,万物皆有感情。一草一树,均不可伤害。世人眼中,他们从千百年刀耕火种的过去走来,心怀信仰的他们,一直甘心守护着老祖宗种下的古茶树,守望福祉。



在这片远离农耕的土地上,布朗族衣食之源全依赖这片无法穿越的原始森林。他们可以沿着佛祖东传之路半个月走到泰国,但他们世代却无法看透这片林子,他们循组训,袭民俗,种茶树,摘茶叶,吃茶叶……


当我们用那些评审现代茶园的术语来评审像章朗古茶园的茶时,就会发现种种的不适应,那种古老的自然气息,那种吸收了大量阴雨气的凛冽感,那种工艺怎么都扑灭不了的雾气,你确定你的经验可以适用?而现在,我们只是提供了认识它的一种方式。


 4

奇迹古茶园

云南境内最常规最常见的古茶园,就是贺开古茶园这个样子的,只不过贺开古茶园因为保护得当,俨然成为云南古茶园里的翘楚,它的连片面积最大,古茶树数目也最多。


这是上天的恩赐,也是信仰的奇迹。

总有会人会问,为什么在这里还有如此规模巨大的古茶园?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拉祜族的信仰世界中去。


拉祜族百岁老人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古树是有灵魂的,所以他们不砍古茶树。和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这个从河湟一带迁徙南下的氐羌后裔有祭祀树神的传统,这是他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范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贺开一带的拉祜族在很多祭祀仪式中都会用到茶叶。在贺开,因为山远地偏,医疗条件落后,寨子里有人生病的时候除了用一些山上的草药,“仪式治疗”也是重要的一步。蜡条、茶、酒、盐、米是拉祜族在仪式中献祭神灵的物品,所以茶是拉祜族沟通神灵的媒介之一。[4]贺开茶山博物馆的主理人聂素娥就告诉我们,前几年和他合作的一个茶农,房子都要绕着树盖,挪房子都不会挪树。


除了万物有灵的思想,这片古茶园的留存也与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古茶树是祖先留下的财富,不能砍。寨子里的年轻人觉得这是古茶园留下的重要原因。据当地拉祜族说,他们在这座山已经居住了20多代。一些茶园在他们祖先来到这里之前就存在了,祖祖辈辈都以茶园为伴,茶叶能喝,能做仪式,能创造财富,确实没有砍的必要。而且这一代林木资源比较丰富,日常用的柴火充足,不用砍茶树。


长期以来,拉祜族的农耕技术比较落后,而茶园恰好不需要太多管理,所以他们没有把茶树砍了栽种其他作物。历史上,茶树被砍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在茶地栽种其他植物。在这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地广人稀,土地充足。拉祜族的农耕技术确实限制了他们对山林的开发,这反而起到了保护茶园的作用。除了茶叶,贺开茶山的拉祜族还种植包谷、旱谷。一直到今天,他们栽种的蔬菜种类都很少,新鲜的茶叶就是他们的蔬菜。


贺开古茶树


贺开是傣语的音译,意思是水的源头、开始的地方。我们抵达贺开的时候,水源地已经被沙土淹没,变成暗涌在地表层奔流;听不到叮咚声,只有虫鸣鸟叫伴随着沙沙作响。流水带走了盘踞地表的沃土,让这里成为民众口中的“害地”。确实也是,贺开古茶园古茶树上有很多寄生植物,但树下却是光秃秃,窜来窜去的冬瓜猪真的啃光所有草木?还是表层营养确实不支持一些草本植物生长?

贺开古茶园著名的古树单猪


在经典农学的分类里,把茶园土壤的类型分为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高山草甸土和潮土茶园等。在《勐海土壤研究》一书中提到,在勐海一地,海拔1500-24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的是红壤,红壤主要由多种岩石风化而来,再细分,贺开周边分布的主要是沙页岩红壤。要分清楚这些土壤类型,需要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在这里,我们任性一些,为贺开古茶园的土壤另起一个分类。我们把贺开古茶园称为“沙地古茶园”,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沙”字,你看得见,摸得到,也喝得懂。



沙土为主的“害地”,是良田的对立面,却是茶树最好的生长地。陆羽很早就总结了这种经验,他说产在烂石与沙地里的茶才是好茶。“地害出好茶”也是云南茶农最基本的认知,他们自己吃的茶,就是害地茶,成长慢,滋味饱满。


我们品贺开茶的时候,会发现这里茶性的顽固。一些茶会受海拨、气温、水温以及泡茶手的干预,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滋味。但贺开茶却不同,在昆明,在青岛、在北京,在勐海……无论在那里开泡,品饮者都能很快找到其独特的风格特征:沙滑


清泉石上,沙流河底。



我们的身体就像河床,茶水入口,顺舌而下,过喉,直下肠胃。在喉咙处,产生了喉韵,喉韵就是沙滑。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再次走过贺开古茶园,再次闻到鸟语花香,再次听到虫鸣鸟叫,再次听到沙沙作响。


如果茶汤极其顺滑,一顺到底,反而不会给人特别顺滑的观感,就像抚摸空气你无法觉察这种顺滑一般,但抚摸细腻的毛皮则给人以温润顺滑的感觉。茶汤亦如是,细微的滋味残留造成了绵延的回响,这就叫质感,茶汤的质感就在喉韵中,在沙滑感中体现得玲离尽致。


 5

科考古茶园


很多人第一次来云南看古茶园,到的就是南糯山古茶园。

很多人第一次喝云南古树茶,喝到的就是南糯山古树茶。

很多植物学家对古茶树的研究,也是从南糯山开始的。

 

1960年,茶学大家陈文怀到南糯山看茶王树


南糯山半坡老寨古茶园,可能是造访人数最多的古茶园,也是较早进入人类研究视野的古茶园。这里茶园,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都与“试验”两个字有关。在这里试验种茶,试验制茶,试验品种,试验技法……人为干预程度很深,时间也较早。在植物学划分上,有“南糯山群体种”;25年前(1993),李远烈就在研究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保护实践[5]



南糯山是景洪与勐海气候的分水岭,昼夜温差大,雨水多,湿气大,酸性土质,是茶树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生活在这里的爱伲人,是哈尼族的分支,与傣族比较来说,爱伲人特别不喜欢大寨子,人一多就要分寨子,他们所到一个地方,都喜欢栽茶树以及其他草木,所迁徙地,大都形成村寨与茶树与森林完美融合的特征。爱伲人喝茶,直接把树上带着四五片老叶的鲜叶连同枝条折下,带回家放到火上烤到呈黄黑状,再把叶子丢进壶里烧开,便可直接饮用。


早在1957年,茶叶专家肖时英就发现,在南糯山存在两种专门针对大叶种茶树的茶园艺术:弯枝法与垫石法。弯枝法就是为了不让茶树长得太高,能让采茶人够得着,就把直着长的茶树主干弯下来,用野藤绑住,让侧枝成为主干,然后再绑一次,再让新的侧枝成为直立主干,如此反复。南糯山新茶王树,所分的主干多达6棵。垫石法就是在树枝之间夹上石块,可以把树干挤开,同时为采摘人采茶的时候提供落脚点。弯枝法与垫石法的双重效果导致了茶树多主干横向生长,低矮易采,树冠增大,整个茶树看起来像一把伞的样子[6]。除此两种常规法外,南糯山的哈尼族还会用刀去干预直向生长的树干。今天的古茶园里,会看到许多古树树干上长满树瘤,就是被人为干预的例证。


名古屋 桥本实教授 ,来源:庄晚芳茶史散论


1964年,肖时英采用南糯山茶树弯枝法在现代茶园做试验,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弯枝法在树幅扩大、降低分枝高度、增加分枝数量和叶片数量等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的短截修剪和当年不剪次年重剪。这门古老技术再现的成果得到当年的茶学权威陈兴琰以及刘祖生的赞赏。


南糯山的哈尼族向世人最早展现了杰出的民族园艺学,他们的先民早就洞悉了自然的力量,并把从中领悟的奥义与技艺代代相传,延绵五十八代人。


品南糯山早年的茶,经常会喝到烟味,就是因为这里雨水天多,晒青条件不足,茶农把晒青毛茶从屋外转移到了屋内,难免会带上烟火味。



正常情况下,南糯山的古树茶,茶青颜色整体偏黑,香气为果蜜香,入口有苦涩感,喉韵带着甜润,体感怡人。南糯山所有的这些特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字:内敛。无论是什么场面,无论见什么人,你只要拿出南糯山的古树茶,就对了。这里古茶树,本来也是什么人都见识过啊。渐渐地,它变成了我们期待的那种人的样子。

在世俗里,我们把这种人称为“君子”。


 6

苦甜古茶园

最先被布朗山苦茶与甜茶征服的,是广东人与香港人。苦茶与甜茶能为潮湿的广东带来清凉,这种口感也非常接近他们日常饮用的另一种非茶之茶:凉茶。就连分类也是高度一致,广东凉茶也分为苦茶与甜茶。苦茶就是以辛、苦、寒、凉的中药为主的凉茶,如癍痧、廿四味等;甜茶是以清润甘甜药材为主的凉茶,如菊花雪梨水、竹蔗茅根水、罗汉果五花茶等。



常年做广东市场的老大益茶厂,为了持续扩大广东的市场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不惜重金跑到遥远的布朗山与巴达建了两片万亩茶园。同时期,广东人也跑到布朗山来购买茶苗,分别栽种在英德与当时属于广东管辖的海南,他们对这一带茶的口感非常着迷。


苦茶,茶味极苦,这是世间唯一以风味作区别的树。当江南地区还在为要把茶叶要做成绿茶还是红茶绞尽脑汁的时候,生活在老曼峨的布朗族先民已经把苦茶树当作重要的礼节在流通,他们以棵为单位,把茶树分封给跟随者,于是苦茶树开始布朗山蔓延;一些北上的民族,比如哈尼族,带来了帕沙、南糯山以及其他地方的甜茶,于是这块土地上神奇地出现了两种口感并存的茶园。


老曼峨佛寺里的苦茶


苦茶模本最早在靠近西双版纳的红河金平发现,只分布在红河州与西双版纳州[7],我们在布朗山考察过程中,在地图上划出布朗山片区,布朗山往南和西到缅甸边界一线,布朗山往北到老班章一线,布朗山之外的其他茶区很少有甜茶与苦茶之分,甚至于没有苦茶。


在很长的时间里,苦茶树与甜茶树在布朗山系都是混种的,混种混采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口感的协调。在没有严格区分的时候,这种协调全部依赖种植比例。我们推测每一片茶园,都是因为选择树种的结果,随着老曼娥这个母体在布朗山的不断扩张,他们终于在老班章这个地方实验种植出了苦甜茶的最佳种植比例,这种比例造就的口感也刚好迎合了某一部分广东人与香港人的味觉追寻,于是这里便成为寻味者的角逐天堂。



在口感选择上,同样有着功利的一面。但这种功利性原则,是在漫长的周期里形成的。在市场没有细分之前,茶是不分苦甜的,有经验的制茶师傅,再次面对这样的产品的时候,找的也是协调性。在那个区域里,不用班章的料也能做成班章味,是因为他们刚好找到了协调的点。科学上有数据支撑,这也是古茶树了不起的地方。

苦茶,其实就是更苦的茶而已。而甜茶,是相对不太苦的茶。


32万老班章采摘现场


在傣族人的饮食传统里,能够生吃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不能生吃的就是不好的,茶叶也是一样。布朗族婚配要送的茶礼就是腌制竹筒茶,腌制会降低苦感,就像汉族做腌菜一样。同样的还有苦笋变成酸笋。在烧烤与鲜叶的结合中,苦变成了味觉追忆,也是有利于排泄之物。所以,在缺乏蔬菜的西藏,茶叶就被当做利于消化之物。后来的俄罗斯人、英国人,都把中国的茶叶与大黄当做通便利器。[8]


腌制后的竹筒茶


过去我们力图用人的存在去证明树存在过,但现在我们需要用古茶树验证人类存活过,这些树不仅见证了人类的繁衍,重要的是见证了他们对生活的孜孜以求。从树种到滋味,是非常大的变化。一个地区如果是原住民多的话,地方口味就不会有大变化,但如果不断有新民族进来,口感就会不断变化,达到最协调的口感。从老曼娥到老班章,本身就是一条滋味与品位之路。


在回雨林庄园的路上,我们看到在老曼峨与老班章、新班章的大山里,热衷做实验的人,还在小树茶上嫁接了老班章的茶树,这得多操心啊。


 7

混种古茶园


这里的混种,特指大叶种与中、小叶种在茶园里的混种,而不涉及茶树树种。


云南大叶种有“茶中英豪”美称,市面上流通的商品普洱茶大部是大叶种茶,但经常被忽略的是,云南还有中小叶种的茶。好多地方的小叶种茶,已经风光了好多年,比如曼松小叶种,倚邦猫耳朵,那卡的小叶种,景迈的小叶种,困鹿山的小叶种……中小叶种其实遍布整个云南茶区,长期以来,正是大叶种、中小叶种的混种混采为茶客带来丰富多样的细腻口感。


大叶子比大脸周重林的脸还大


大叶种,顾名思义,就是叶子大,小叶种就是叶子比较小,中叶种在大小之间。举个例子,小叶种叶子一般有成年人的大拇指大小,而大叶种有手掌那么多,特别长的比42码的鞋子还长。


根据茶树成熟叶片的面积大小将茶树分为特大、大、中、小叶种。茶叶叶面积计算通常采用日本人田边贡的计算方式:叶面积(平方厘米)=叶长(不含叶柄和叶尖)*叶宽(叶基和叶尖对折后的中间位置)*0.7(系数),以成熟叶为标准。


60平方厘米以上的为特大叶,40—60平方厘米之间的为大叶,20—40平方厘米之间的为中叶,20平方厘米以下的为小叶。


倚邦猫耳朵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一般认为,大叶种才是云南的原生种,而小叶种是外来种,有江西说与四川说,来云南经商的四川人或江西人把家乡的茶树带到了茶山,混种在大叶种茶园中,今天在倚邦还有江西湾古茶园。外来的茶种要存活下来非常不易,因为它要适应当地的土壤及生态环境,要能抗寒,还要能抗高温以及抗病虫害。为了存活下来,茶树都会产生变异,改变它在原产地原有的性状。这也是云南的小叶种与其他地方的小叶种茶口感有很大区别的主因。


曼松甜润、倚邦猫耳朵高香、那卡小叶种细腻、攸乐小叶种清甜、困鹿山小叶种清雅,这些茶与大叶种混在一起,共同形成了独特的云南茶风味:形成粗中有细、细中有精的多层次风格。



有小叶种的地方,往往有贡茶的说法。仔细想来,这是一种依附绿茶观念很强的说法。比如在曼松、在困鹿山、在那卡都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因为这里的茶尖,可以在水里倒(直)立,可这刚好就是绿茶的销售话术。现在随着故宫档案的披露,我们知道其实云南真正进入满清皇宫的茶数量是非常惊人的,道光皇帝平均每天就要消耗4两普洱茶,满清的皇帝也不喜欢什么绿茶,游牧民族的满清贵族更喜欢用大叶子的普洱茶加上牛奶、羊奶一起喝,这样可以消除吃肉的油腻[9]。

卓越的生态


我们如今所做的工作,正是要重建普洱茶的自信。


对云南茶而言,最大的惊喜常常就来自大叶种、中叶种与小叶种的混种区域所带来的混合口感。小叶种在“革命老区”倚邦的卓越表现,在新区腾冲的惊艳亮相,在那卡的混搭出场,都说明,构成茶叶独特滋味的,除了品种,还有生态,还有文化,由此显现独到的茶文明特征。

那卡著名的老茶人


 8

藤条古茶园


藤条茶,就是枝条像藤条或柳条的茶树,在勐库坝糯,茶农称为“藤条”;在易武,茶农称为“柳条。”如果在春季进入到藤条茶园,你目光所及之处,全是茶芽,多得涨眼、撑镜头;如果你在非采茶季节到了藤条茶园,那么你看到的,几乎都是迎风飘舞的枝条,稀疏的叶子只是点缀。



藤条茶园是一种古老又先进的养护模式,不像大叶种、小叶种这样的叶子分类,也不是大理种、勐海种这样的品种分类,更不是苦茶、甜茶的味道分类,它完完全全是园艺学上的奇迹,靠一双双手经过数百年打磨而成。它没有粗壮的树枝,有的只是千千万万纤细柔长的枝条。


这也与南糯山的弯枝法不同,藤条茶园没有把主干驯化成横行生长,也没有刺激侧枝发展为主干。事实上,藤条茶园模拟的是望天古树茶园的生长模式:除去多余,顶部供养。望天古茶园里古茶树像电线杆一样的存在,没有分枝以及多余的叶子,是因为它有自动脱枝的功能,藤条茶园则是通过双手去干预,把茶、花、果多余都逐一抹掉。这样发出来的茶与叶,也可与望天古树茶园媲美,梗长,叶多。我们探访发现,整个勐海茶区,只有曼糯的采摘法接近易武地区,一芽三四叶,有些时候会到五叶,能够做到这点,就在于曼糯是藤条茶园。


张家湾藤条茶


在云南境内,易武的张家湾、勐往的曼糯、景谷的苦竹山、勐库的坝糯、邦东的昔归都是非常典型的藤条茶产地。


藤条茶有三大特点:

第一、枝条柔韧性强。

茶条不会轻易被折断,拉着枝条站在树下采摘,一个人可以从18岁摘到81岁。采摘藤条茶的时候,要用巧力,因为梗很有韧性,指尖掐不断,硬扯更不行,需要指力掰,带着马蹄摘下后要快速把马蹄丢弃。掰枝的同时,要抹叶,把老叶抹丢,采茶人手里的嫩叶越来越多,树下的老叶也越来越多。


第二、芽肥叶厚梗长。发芽多,外型好看,很压秤。

春季茶的时候,走进藤条茶园,看到的是一簇簇油亮的嫩叶。藤条茶的养护模式,是顶部营养供给模式,去除掉花、叶、茶果,茶树便不进行生殖生长而专心长叶进行营养生长。只在顶上留两片叶子,下一次,新发芽的叶子就会从这两片叶子上面发出来,形成新的枝叶。这种头部效应,今天在商业上大行其道,殊不知这是茶农都知道的浅显道理。


第三、香气高扬。

朝阳照得到,夕阳映得着。风吹得到每一寸枝叶,蜘蛛网都难挂起来。在太阳与风力的双重加持下,藤条茶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味。


曼糯藤条茶


这种养护方式目前只存在云南古茶园,云南著名的育种专家肖时英是湖南人,20世纪50年代他第一次在易武看到藤条茶园的时候非常吃惊,这种养护方式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从种植到养护都精耕细作,其采摘手艺代代相传,直到今天都还是除了这个村,别的村都不会。


藤条茶这种采摘模式,从目前分布村寨以汉人居多来看,可以推测是一种外来汉人带来的管理技术。藤条茶在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现,同样也是民族融合和迁徙的见证。


在藤条茶区域,还伴随着古老的加工方法,比如在易武一带,采摘完鲜叶后,是分拣鲜叶,之后分开杀青,三叶四叶连同长梗的还要成堆捂一夜。在茶乡人的回忆里,做茶是很长的工序,很磨人的工作。最后才是石磨压饼这样的当代人眼中的古法,其实到了这一步,都是精制环节了。



100多年前的易武以及古六大茶山,茶园的养护模式都是藤条茶园的养护模式,加工法也都是古法。现在在“古”的语境下,除了古茶园本身,留给我们的,就是这弥足珍贵的古老采摘法了。易武老乡长张毅在《古六大茶山纪实》里详细介绍过采摘法。采春茶时除留鱼叶(发育不好的第一片叶)外,视情留1-2片真叶;采二水茶时上次留的老叶抹去,留1-2片真叶;采三水茶时又把老叶去掉,留1-2片真叶;采秋茶时全部叶片抹掉,枯枝、病枝、寄生物全部去掉[10]。


20世纪50年代,云南茶科所的陈清华做过藤条茶与现代茶园的比较,结果是:藤条茶新生茶叶的持嫩性好,60%-78%的新枝上的一芽三叶长得肥实柔嫩,比现行的采法单芽平均重量增加0.1g,水浸物增加1%-2%,茶多酚增加4%-6%。


古往今来,农产品能成为爆品的三个要素:优质的产地、悠久的传统与独特的技法,藤条茶园都一一具备了。


 9

  

火烧古茶园


在云南,说到古茶树,老年人的叙事往往是最这样的:他说不仅自己小时候看到的茶树有那么大,“爷爷奶奶跟我讲,他们小时候看到这棵的时候就有这么了。”


过去对这段话的解读,焦点往往都放在有关茶树的年龄上。但我们似乎忘记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茶树变化得如此不明显?毕竟也是上百年时间啊。难道只是为了侧面说,茶树是生长缓慢的物种?但现实又不太支持这样的说法。


倚邦断头茶,《易武与古六大茶山》封面用的就是这张


再有,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古六大茶山,为什么连片的古茶园没有想象中那么多?那些古茶树到底去哪里了?遍访古六大茶山的结论是:砍光了或烧光了。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茶树,都是再次或是多次长出来的古茶树。如果不是赶上这一轮的茶叶上涨热潮,估计这些古茶园很难逃过被覆灭的命运。砍古茶树并非多么遥远的时候,从2003年到2012年,我们都亲眼看到有茶农砍伐古茶树,其目的也很直接:为了种玉米这样的农作物,为了栽种像橡胶这样的经济植物。地方就那么大,植物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古六大茶山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本古茶树的消亡史。



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沿用道光年间的旧志说,古六大茶山的古树茶,“老树则叶稀多瘤,如云雾状,大者,制为瓶,甚古雅;细者,如栲栳,可为杖。”这段描述,与我们今天在古六大茶山所见的古茶园并没有两样,到处是伤痕累累的多瘤古茶树。早在200年前,外地人看到的云南茶园,就已经是古茶园。只是那些在城里喝着茶为志书做注释的书生,从未站在一棵古茶树下自习端详过,他怎么也想象不出古茶树的样子。


茶界老说“看茶做茶”,在云南,则是要“看茶喝茶”。不然,你理解不了什么叫“多瘤”。“树瘤”是指古茶树被砍后产生的愈伤组织,每当树被外力强力物理干预后,树里的细胞就会繁殖形成树瘤,这是树天然的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不形成树瘤,树的天敌白蚁之类的就会沿着伤口一步步把树的主干蚕食,许多古茶树因此而走向死亡。而把树瘤加工成花瓶以及烟斗,即使是在现代也非常受欢迎。



《普洱府志》其实是告诉我们,在之前的茶乡,茶农不只是通过茶叶获利,还会通过茶干获利,做成花瓶或手杖是不是也会散发出茶香?砍伐茶树的一个很久远的传统,陆羽在《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唐时代的茶树,有许多古茶树,砍了上千年后,巴山峡川再也没有古茶树了。今天在四川一带、贵州等地也有古茶树的发现,但零散,像贺开古茶园这样连片有规模的,一片也没有。而且,其他地方的古茶树,真的只是作为植物存在,根本找不到饮用的记录,没有形成任何可以探寻的茶俗。


但在云南,随便一个民族,不仅有久远的茶俗传统,还有古老的茶祖兴茶传说。接着要问的也许是,为什么这里的树居然未砍完?一个主要原因,是这里的民族信仰万物有灵,不会去破坏森林。第二个原因是,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这些狩猎民族,森林才是他们食物的来源。他们无法向一片荒山讨要一只麂子、一只野鸡。可以佐证的是,在汉族聚集最多的地方,比如古六大茶山,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所以古茶树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今天我们还能喝到这些地方的古树茶,又得益于古茶树砍不死、烧不尽的涅槃精神,而科学上来讲,就是其树种实在好,有可以深扎底下的根系,保证了树的长命以及续命。猫有九命,古树茶可能还不止。



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下这种砍不死、烧不尽的古茶树涅槃精神,像极了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历史。


1951年,一份在古六山调查的资料说,野火是古茶园的最大天敌,但“砍树烧山避瘴气”也是人为因素。

 

日本占领缅甸期间,茶叶滞销,茶农苦于无法,遂对茶园不加整枝刈草,任其荒芜。至今虽然销路略开,但仍有大半茶山,处于杂木横生、枝条未整;茶山被砍或毁于野火者,亦时有所闻。如佛海县城郊的曼真,原有思普垦殖场经营的近20亩茶、樟林,曾以“砍树烧山以避瘴气”之名,全被砍光,农民私营茶园亦有砍光者,类似现象目前已加纠正。野火烧毁则教砍伐更为常见。如思普茶厂的系树,原有170,000株,近数年来遭受三次火灾,且前仅残剩70,000株左右了。

 

10万棵古茶树就这么消失了!


三炷香茶树


1957年,茶学家蒋铨在丁家寨考察,为当地失去茶园非常惋惜,“年年火烧,现已无存”。更早的时候,茶山战火频繁,烧茶园、烧庙宇的事情更是多得数不完。以前弯弓是人声鼎沸的乡镇,现在是国有林。蒋铨在易武见到的那片古茶园,都是6米高,大的围茎1.2米,最小的也有50cm左右。


今天去革登路上,在嶍崆岔口还有一个地方叫火烧茶园,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大片茶园,革登还是史料里有茶王树的地方,现在成了古六大茶山里古茶树最少的地方。


《勐腊县志》记载说:清嘉庆年间(1796-1820)革登八角树寨附近有株茶王树,春茶一季可产干茶一担,已枯死。另在阿卡村附近的山梁上曾有年产一担干茶的两棵大茶树,后被野火烧死。



曹仲益《倚邦茶山的历史传说回忆录》里说,革登有棵奇特的茶王树,生长在新发寨背后的山顶上,一年能产六到七担茶。光绪年间死了,但民国时候根部还在存活。


从一棵树,到一群树,命运多舛。


1993年,邓时海在写《越陈越香——普洱茶高品味的探讨》时候,谈到台湾品茗界的看法,大家一致喜欢“老树普洱”。那个时候,他尚未到云南,一切都是听说。“据说过去云南茶园,每株茶树都是已经树龄很老,每过些年后,便将树干砍掉,树根重新再抽出新嫩茶树。如此树根越长而越深越广,所生长的茶叶品质越好。”



易武本地人怎么看这个问题?易武老乡长张毅在黑水良子考察的时候,当地人说1998年的一场野火,烧死了10多棵高10米的大茶树。在考察中张毅得知,1985年易武黑水垭口一棵大茶树被烧死。


最神奇的就是易武金厂河的这棵大茶树!两次被人工砍伐,两次被野火烧,依旧发芽抽枝。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张毅提到在弯弓,曾有一棵可以产干茶90公斤的茶王树,20世纪初期,树围约3.4米,高12米,树冠很大,1935年枯死后,又发出新枝,但无人照看的新枝遭到几次野火焚烧,几次种地砍伐后,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有一位到处跑山的专家,出了本谈古茶树的书,仅仅以发现的茶树来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是某茶的“始祖”,他质疑古六大茶山的领衔资格。问题在于,“看到”的面貌与历史的并不一致。所以当我们说一棵树的年龄多大的时候,考验人类的是,我们看到的这棵树的主干是不是一直以来就是主干,因为它有被支干替代的可能,现在许多古茶园里,有许多支干长成了主干。


没有遭到破坏的古茶树,长成了“望天古树”,这些屡次被火烧、刀砍的古茶树,要经过很多次的抽枝发芽才能长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我们尽可能动用史料以及当地人的记忆来描述古茶树在一个地方的劫难,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古茶树拥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砍不死、烧不尽,只要根不灭,茶树便能再生。于是我们就一直努力寻找这强大的树根,可是难啊,总不能一棵棵去刨吧?


好在,这些年云南茶乡,大部分地方都在修路,有些路刚好经过古茶园,留下一个带有树根的横切面给我们观察。是的,我们看到了。



在保塘,我们看到的一棵古树茶,虬曲的主根蜿蜒延伸,看不到头在那里,侧根、须根相互缠绕,突破黄壤土的包围,联袂向下,它原本应该深埋地下,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见天日,掀开了一场认知大戏。这像极了古树茶的历史,被岁月淹没多年,因各种机缘浮了出来。


在大曼吕一片被矮化过的古茶园,从茶园里走的时候,茶树不过齐腰高,但从路边的横切面看,我们可见、可测量的树根超过3米。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根有多深,树原本就有多高呀。


这些年,我们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看了超过百种这样的树根以及这样的横切面。树根有些根深达10多米,但地面可测的只是几十厘米的茶树而已,有些甚至只剩下一些细枝。



观察横切面除了可以看到茶树发达的根系与旺盛的生命力外,还让我们对土壤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在保塘,我们发现土壤层至少分三部分:沃土层、沙土层以及深层。沃土层(黄壤层)由落叶以及草本植物组成,过去我们认为这些营养是供给给茶树的,现在发现并不是,茶树的主要的营养来自更深的土壤层,沃土层养活的草本植物通过生长带动了土壤的松动,进而可以让雨水渗透下去,这个原理与翻土是一样的。雨水穿过沙土层(红壤层),这是一个不结块的松软层,树根极易穿越,也不会造成雨水的过分堆积。穿过两层的树根,来到深层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古茶树能够穿越三层,吸收不同的营养,树干上长出只有黄壤土才能存活的苔藓,自身就是一个生态圈,这哪是台地茶可以做到的?那些扦插的茶树,连主根都没有。



所以我们在这部分会得出一个主要的结论,盘根错节的古茶树的根系才是其成为王者的主因,判断一棵茶树是不是古茶树,不能仅仅依靠肉眼所见的部分,还要刨根问底,去找那些被深埋在地底的根。


我们需要顺着望天古树仰望星空,也要扎根泥土,找到向下的那股力量。


古茶树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这根向上以及向下的力量,告诉了我们,自然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怎么可以辜负她?



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就是不辜负大自然。

要做的也很简单——抬起茶杯。


是我们选择了古茶树,还是古茶树选择了我们?


 (全文完)


作者:周重林 茶文化研究者,著有「茶叶战争」等畅销作品。他最新的著作是「茶道方法论」 私人微信:zhuizizhou 

《茶业复兴》编辑杨静茜、杨春、罗安然、陈朦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炳生主编,2016,《云南古树茶资源概况》,云南美术出版社。

[2]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http://www.yn.gov.cn/yn_zwlanmu/qy/wj/yzf/201811/P020181115641012965557.pdf20181112

[3]黄兴奇主编,2007,云南作物种质资源(食用菌篇、桑树篇、烟草篇、茶叶篇),云南科技出版社。(黄兴奇,2007:672-673

[4]朱力平《西双版纳拉祜族传统祭祀活动: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曼迈寨考察》

[5]朱力平《西双版纳拉祜族传统祭祀活动: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曼迈寨考察》

[6]肖时英,2015,《我们亲历的云南茶:感时木荣》,云南美术出版社。

[7]梁明志,田易萍,蒋会兵主编,2016,《云南茶树种质资源》。

[8]周重林,《茶叶战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万秀锋,刘宝建,王慧,付超,2014,《清代贡茶研究》,故宫出版社。

[10]张毅,2006,《古六大茶山纪实》,云南民族出版社。


“周重林重走版纳古茶山”项目第一阶段已经完成

周重林带领团队在2018年走完版纳全境古茶园

探访古茶树、古茶园、古道,

追寻古老的饮茶风俗


特别鸣谢雨林古茶坊对此次考察的支持!


大益普洱茶为什么炒的这么贵?是金融骗术,还是市场需求?

导语:说起普洱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大益,一方面它是普洱茶市场的标杆,一方面它又是广大消费者唾骂的金融茶始作俑者,数年来,各种关于大益普洱茶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已成为茶界的最大热议点。

本文作者曾为大益客户经理,其内容是客观描述、还是为大益洗地?请各位看官评判,并在文后发表意见。

—— 以下为正文 ——

炒,炒作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凡是我们看不懂逻辑的我们都可以认为后面有东西操控一切,炒作这个词可真流行,什么都可以和它联系上,不信在微信上搜一搜!

为什么炒作总会存在,因为人性使然,总有人想着要赚快钱。这不是指责什么,只是描述客观实际,你能讲清楚无数的道理,但你战胜不了人性!

大益茶有炒作吗?当然有!大益茶有投资价值吗?当然也有了!我们需要抵制炒作,但炒作同样是无法避免的,需要明白的是不能因为炒作而否定大益茶的投资价值。

但你要说大益茶是炒作的结果,是博傻,庞氏骗局,或者击鼓传花造就的传奇就是天方夜谭,信口开河了。大益茶之所以被炒作,恰恰是因为它有投资价值。

金融界有一句话:有投资价值的东西必然会导致炒作,但很多炒作的东西往往并没有投资价值,仅限于投机,注意区别。

如果觉得拗口,相似的俗语可以借鉴:人有两条腿,但有两条腿的不一定是人,套用到这句话上就是这样:有投资价值的东西会被炒作,但被炒作的东西不一定有投资价值。

举个曾经的例子,2010年的绿豆涨价事件,起因是湖南电视台一手打造的野生营养专家张悟本过度宣扬绿豆的药用价值,张大师敢说,湖南台敢播。在张大师的口水四溅中,绿豆的功效包括但不限于:治疗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近视数十种疑难杂症,湖南台超高的曝光率,恰逢刚富起来的中国人对养生的重视,资本迅速介入,囤积绿豆,绿豆开始飙涨。

2010年7块一斤的绿豆, 在资本的介入下,在2010年5月份一度飙升到了16元一斤的天价,后来在政府的打击下才逐步回落,最后又恢复到了7-10块的范围,当然这次的绿豆涨价事件与当时的绿豆减产也有关系。

现在的问题来了,绿豆有投资价值吗,没有!因为绿豆是一种普遍性,可社会性大规模复制和生产的东西,特别是在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的今天。

那可以被投机吗,可以!但这个投机需要有一个窗口期,偶然性的突发事件是投机的最佳时期。比如灾荒造成的粮食大减产,导致的粮食价格暴涨,这经常见于古代的记载,时不时有人发国难财就是这么来的;非洲猪瘟致使猪肉供不应求;某款鞋子产量有限而市场需求旺盛产生一时的供给紧张;强势资本的深度介入,自买自卖,对敲,坐庄,吸引散户接盘。

投机的窗口期往往很短,昙花一现,炒作就是典型的投资行为,二者可以直接划等号!

这里再次延伸出一个定理:有投资价值的东西一定可以投机,但投机的东西不一定有投资价值。(后面文中投机一律称为炒作)

但炒作也要分情况,那就是有投资价值的产品炒作,和没有投资价值的产品炒作有什么区别呢,主要有三点。

从性质上讲:有(投资)价值的产品炒作是一种涸泽而渔,是透支,是泡沫,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赚,短期内产品的价值被掏空,得渡过一段潜伏期,价格才能起来。一句话就是:短期的亏损性,长久的盈利性。大益茶,股票都有这样的特质。

没有(投资)价值的产品炒作就是击鼓传花,博傻,旁氏骗局,最后炒高找人接盘,谁接盘谁死,是永久的损失性。比如P2P暴雷,数字货币的崩塌(除比特币外,比特币确实有投资价值)。

从时效性来说:有(投资)价值的产品始终伴随炒作,时不时被炒作的产品往往就有投资价值,它是可持续的。而没有(投资)价值的产品的炒作是时效很短的东西,昙花一现,一锤子买卖,你买了被套住了,就别想再赚回来。

从产品属性看:有(投资)价值的东西通常都有类金融属性,建立其上的炒作是一种正常现象,比如牛市被爆炒的股价(企业的成长性带来的金融属性),市场火热期飙涨太高的大益茶(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带来的金融属性),被囤积居奇拉高的茅台(也是越陈越香);没有(投资)价值的东西的炒作无类金融属性,建立其上的炒作是一种异常现象,比如前面的绿豆,近期的猪肉,鞋子等等暴涨,不是一种常态!

以后碰上炒作,按照这三条分析,你不会判断失误。

大益茶是明显具有投资价值的,它被炒作是一种表象,而不像绿豆涨价是纯粹的资本运作。不能因为大益茶存在市场炒作而否定其投资价值,就好像一个脾气温和的人,偶尔看到他发动肝火就给他贴上脾气不好的标签,这是片面而有失公允的。

何况,如果大益茶是炒作的结果,那这个门槛未免太低了,普洱茶行业那么多企业,炒作的手法那么多,有钱的企业也不少,为何这么多年只成就了大益的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同样的白酒行业,只造就了一个茅台,五粮液没钱,没办法?

最近茅台董事长出事,官媒质疑茅台炒作,新上任的董事长为了打击炒作,去金融化,在茅台官网投放了大量的库存,近段时间几乎天天定时放,一些茅台的经销商也出来响应号召。但似乎适得其反,投资炒作茅台的本来就不是一个小圈子,这么大规模的放货让很多抢到茅台的小白、外围尝到了甜头,这无形中又扩大了这个圈子,提高了茅台的热度,简直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所以你要知道另外一点,凡是有投资价值的产品,它都是有深厚的市场基础的,这是市场经济这个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棍棒是打不倒市场规律的,这是我们长久计划经济付出惨重代价的经验教训。无论如何质疑大益炒作,始终都有人拿它来喝,拿来收藏,拿来投资,就是这么的受欢迎。

如果你不服气,那就炒作一个五毛钱的大益,茅台出来看看!

因此大益茶有投资价值是一种市场行为,并不是企业行为,承认这一点会死吗?从本世纪初到2019年,都快20年了,质疑、谩骂、攻击大益茶炒作的人如过江之鲫,绵延不绝,换了一波又一波,到现在还是有人做文章,可大益仍旧屹立不倒,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那些无端造谣,质疑谩骂大益茶的炒作的人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大益将长久在中国茶叶市场为消费者,投资者创造着价值,二者相比,高下立现!

结论很明显了:大益茶虽然有不可避免的炒作,但这种炒作是市场行为,不可提倡。与此同时要明白,大益茶是有投资价值的,炒作只是副产品,不能因为炒作而否定大益。

而具体谈到大益茶为什么有投资价值,且为什么能在普洱茶行业中脱颖而出,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这会解决两个疑惑:

1.普洱茶都有类金融属性,为什么单单大益才具备投资价值?

2. 究竟大益有什么特质,使得投资市场选择了它?

当我们探究成因的时候,发现这既是大益的惨淡经营,筚路蓝缕,也是上天眷顾,阴差阳错的幸运。

普洱茶无论以伦比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它21世纪初的崛起,云南的生态环境毋庸置疑,每年国家市场质量监督局都要抽查全国的农产品,普洱茶在所有茶类中,农残是最低的,历年都是如此,无一例外,喝普洱茶就是喝健康,而大益茶是普洱茶中的知名品牌,是龙头企业。

所谓的1999年进入十大名茶,前面都没进过,是因为它的价值还没被发现,普洱茶在老不在新,讲究拼配不讲究嫩度,讲究后发酵,讲究越陈越香,这是对中国茶类的离经叛道,之前从学术界和市场都没认识它的价值,所以进入的少,而如今进去的越来越多,2020年的最新十大名茶就有普洱茶!

大益悠久的历史是最为重要的原因,1940年诞生到现在,明年80周年了。80多年的企业在中国简直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普洱茶行业内更是唯一。这说明这个企业活得足够久,足够长,当年在抗战的炮火中没死掉,在建国解放战争中没死掉,在计划经济放开后面对市场岌岌可危仍旧没死掉,那它就很难死掉了。

最可能死掉的时候没死,后面就更难了,投资投的是产品,也是企业,投资者最怕的事情是:茶还在,企业挂了!而大家是很健忘的,以后很多人都不会记得这个企业,那你的茶就很难出手了,没有知名度美誉度的东西,谁要呢?

投资茶也是投资企业,和企业一起成长是最好的,这和选媳妇不一样,媳妇当然是年轻貌美,但投资茶选择企业却要徐娘半老,越老越好,越老生命力越顽强,抗风险能力越厉害,生存周期长,更容易挺住。

活得久,活得长才能多折腾,多干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此大益才能在漫长的80年内生产出无数的跨年度,配方稳定成系列的经典产品。大红印,73青,88青,8582,8592,97水蓝印,99绿大树,六星孔雀,白菜班章,橡筋饼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些产品年份久,品质高,以稀缺的数量和古董的特质,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形象直观的证明了大益茶投资价值,这些是标杆,是投资的榜样。如果大益活得不够久,这些茶怕早已经湮灭了!

大益实际创造了一个记录:它是行业唯一一家80年来传承,没有断代,不间断生产,产品成体系延续的普洱茶企业,没有之一。

另外两家接近大益的企业,X茶在90年代断了代,贴牌货太多,产品系列混乱;X关虽然从未断过代,也是不间断生产,可生产的普洱茶不成体系,企业历史注水严重,且生产的多是沱沱,还是不能归入普洱茶的烘青沱。

80年来延续不断的产品体系也造成了大益茶的另外一个无以伦比的优势,那就是产品的年份价值。我有大量的老茶,你没有,就算你想追上我,仓储陈化出一堆老茶也得时间,而我的老茶则是更老了,你的茶还在茶的范畴,我的成古董了,你怎么比?

这种差距,不是靠技术,靠资金可以弥补的,普洱茶的年份价值一旦拉开差距,那就是永远的鸿沟。你可以复制产品,但你无法回到当年当月当日,时光是不可倒流的,穿越也只是定格在荧幕中,大益茶的年份价值是先发制人,早早上车,让别人望洋兴叹,徒呼奈何!

大益茶的稀缺,保证了它的类金融属性和投资价值。可能很多人会质疑这一点,大益那么大的产量,哪里来的稀缺?

从总产量来说,改制前产量稀少是肯定的,毋庸置疑。(微信公众号:大益行情网)而现在呢,以2018年为例,整个普洱茶行业的产量是17万吨,大益呢,2018年的产量是2900多吨,也就是说大益占比仅仅在1.71%,特别是这些年来,大益走精品,高端,奢侈品的路线,产量越来越低,而这个行业的产量却越来越高,预计未来大益茶的占比将更低,这难道不稀缺?

而具体到大益茶产品体系内,大益的投资效应是被夸大的,实际上大益每年具备投资价值,市场热度,被追棒的就那么几款茶。大量的茶只是在中低端消耗,或者轻微的有涨幅,即便2004年以前的老茶,仍旧大把有几百块一片的,2005-2019年就更多了,百元以下的都有。

投资茶占大益茶的比重极低,一个年度,大益出20-30款产品,投资茶可能只会出现3-5款,这就是基本的现实,千羽,轩辕爆红,价格飙涨,市场热度高,那只是个别产品的眼球效应,你不能据此认为所有的大益茶都能拿来炒,拿来投资,这是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了一船人。

没有稀缺,就不能保证投资价值的实现,没见过烂大街的白菜,或者无处不在的空气能被投资,炒作赚钱的(特殊情况例外)。不稀缺你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投资从何谈起?想想就不靠谱,有些人骂大益,产量那么多,还能炒起来,没节操,没下线,就是没搞清楚状况。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产品不可复制的年份价值,以及不断的消耗导致的稀缺。当年的产品就那么多,就算多,在漫长的时间里,消费品饮,仓储损坏都会造成产品的大量减少,你是无法再生产代替当年产品的,1201的岩韵就是2012年的,它生产出来,601的岩韵不能增加,谁也控制不住601岩韵日渐减少的事实,这就是年份价值的不可复制导致的客观稀缺,也是大益老茶何以能源源不断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市场体系的自我建设,自我组织是大益茶投资最终成为一个产业的重要外因,因为大益茶的投资效应,市场自动集聚,逐步形成了一个一二级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以及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的行业。生产者,发行者,中介二手,投资者,藏家鱼贯其中,期货交易从2010年开始逐步完备,芳村成为普洱茶的华尔街,行情报价系统让大益茶更加透明,大益茶投资市场至此完全成型。

大益的投资买卖有了最为坚实的市场基础,制度基础,以及组织基础,也就是说投资大益茶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一个成型的行业,是很难短时间内消亡的,而茶则存在了几千年的,古老而悠久,不可替代,生命力顽强。

大益高超的经营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是内因。范和均不屈不挠,不避艰险,在抗战的炮火中于蛮瘴之地的佛海建立佛海茶厂(勐海前身),唐庆阳在建国后远赴边陲,复兴勐海茶厂,吴远之把濒临倒闭破产的勐海茶厂做到了中国茶叶第一强,在数次的危机中拯救了垂死挣扎的大益,这不仅是天降神人,也是天佑大益。

2007年初大益预料到市场风险,不再收购原料,清库存,逃过一劫,这是超前的战略眼光所致,2014年大益大小马补货导致市场崩盘以后,大益则在之后迅速纠正错误,不再对投资产品二次补货,直到今天。这是一个知错就改,有远大战略的企业。

迄今大益有业内最为成熟的拼配,发酵技术,库存极为庞大的原料仓库,存茶4-5万吨,最为完善,最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最完整的品控体系。互联网有已经雄起的益友会,称霸天猫双11茶类四连冠的天猫店,东盟俱乐部,大益文学等等,大益一直在不断耕耘,将触角伸向社会的方方面面,一直在不断推广大益茶,这都是其孜孜不倦,艰苦创业的例证。

高超的经营实力也造就了一个强势的大益茶,纵观整个普洱茶行业,企业屡屡被中间商,渠道,经销商绑架,骑虎难下,市场不能掌控,客户不是自己的,无法形成合力面向市场推广宣传,内耗严重。2004年的大益也是如此,2004年以后大益才逐步严格控制经销体系,中央集权,牢牢掌握住了市场渠道,才最终让大益登顶。

一个软弱无力的企业,有软骨头病,处处妥协不坚持原则的企业看似客户是上帝,实则对客户极端不负责任。企业不强势,如何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销路如何打开,如何征服消费者,最终企业不行了,大家的利益都受损,满盘皆输。

软弱的企业,生命力是堪忧的,短命是大概率的事情,如此,你如何保证投资者的权益?

优质的产品质量是大益的根本,很多人特别是普洱茶圈子里面的肯定不以为然,大益的茶是拿来炒的,不是拿来喝的?拿来炒的茶就不好喝啊,炒的房子就不好住吗?这来源于一些企业和个人奇葩的比较方法,拿着自己的大树茶和大益的7542比,然后指责大益茶不好喝,我的乖乖啊,有本事你拿自己的茶和六星孔雀比,和白菜比啊,再不济和88青比,怎么不比?

大益牛逼的一点是,同类产品中它可以做到最好,拼配保证了产品的陈化年限,陈化空间,可保证它在老茶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不服气的,你可以买点陈化超过十几年的7542,绝对秒杀你大部分的古树,大树,这就是拼配的力量,这年头拿着个大树古树就想横行天下?况且你的大树古树还来历不明呢!

现在大厂拼配越来越占主导,拼配的价值被肯定,而所谓的纯料则奄奄一息,华南广东体现的最为明显,对古树单株还有妄想的现在只能去北方收割智商了。

大益的这一条条,都是别的企业无法相背,复制和超越的,它们不是护城河,是天堑,绝大部分的企业越不过去,这些从根本上锚定了大益茶投资价值的唯一,持久,坚挺。

近些年,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全社会反炒作的呼声越来越高,抵制炒裙子,炒鞋,炒房,这是好事情,炒作始终是弊大于利的事情。可有时候不明就里的群众和媒体也会矫枉过正,对一些真正有投资价值的产品进行错杀,也将其归入纯粹炒作的行业,比如质疑茅台的高价,这是反市场经济的行为,最终要被打脸。

很多人不爽大益,因为在他们看来,大益赚钱太容易了,可是你看没有看到大益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笔者的结论更会让一些人咬牙切齿,我知道,如果得出大益是炒作,是骗局,绝对会get到一些人的G点,产生强烈的认同,我也能收获大家对我正直,客观,有良心,敢说真话的赞誉,有些大师不就是这样吗,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说你喜欢听的话,然后他就可以收割了。

可事实不是这样的,如今的网络时代,最大的一个弊端可能在于,网络太迎合大家了,很多人沉迷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里面无法自拔。淘宝京东买货也总能马上找到自己喜欢的,简直不要太爽,可是你知道吗,这是后台根据你的喜好推荐给你的,于是你越沉浸其中越喜欢,这是一种可怕的精神鸦片,让你上瘾,让你戒不掉,犹如躲在井里面的青蛙,你以为是世界,其实你自己的幻象!

当有一天你看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你会暴跳如雷,你藏在自己的舒适区太久了,笔者得出大益茶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同样会让很多人不以为然,就是因为他是这么认为的,别人也是这么告诉他的,他已经无法接受截然不同的观点,年龄越大越是!

可是这无助于大家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以及自我的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的质疑太多了,而少了探究,我们经常问:怎么会这样?我们很少问:它为什么会在这样?前一种是惊讶,质疑,有阴谋论的意味;后一种是疑问,探索,会让人进步!

大益为什么会这样,需要你认真的深入考究,探讨,而不是一句炒作就可以概括一切的。这样的话,不仅冤枉大益,还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如果世界如此简洁明了,还要科学,艺术做什么?

我们不会质疑天价的拉菲,82年的拉菲十几万没几个人吐槽,就算是拉菲的新酒价格高昂也没人打问号?我们会问为什么2000年的茅台上万一瓶,就是炒作,我们会问大益的88青十几万一片,肯定也是炒作,中外态度对比明显,有些人压根瞧不上自己的民族品牌,外国品牌如何天价无所谓,自己的民族品牌就是割韭菜,有些人跪久了,呵呵,MYQ!

至于说大益只有80年的历史,很多老字号比它时间长这就属于不理解历史了,很多如今的老字号,都是断代的老字号,56年公私合营之后很多都没了,除了一些国营的老字号,其他老字号都是后来国家放开市场经济后新办的,没有传承,没有延续,除了名字,新的不能再新,普洱茶行业的勐海福元昌和陈升福元昌都是21世纪新设立的,创始人也福元昌的本家都不是,同庆号更不用说了,是别人把老字号新注册的,车顺号的倒是后人新成立的,但以前的制茶技艺几乎没保留下来什么。

所谓的1000年日本企业不炒,人家日本人不炒,架不住你中国人炒啊,你炒马桶盖,炒电饭煲,这不还就是我说的myq,最后还发现这些都是中国生产的,在国内就可以买到!

设想一下,如何大益是国外品牌的话,大家会不会这么看,会不会追捧和无脑狂买,一定会!

原来中国品牌就是原罪!

文章来源于大益行情 ,作者大益行情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95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