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徽茶叶的广

找到约529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皖西茶叶的地理与谱系

安徽

西汉以后,茶树产地北移,沿川陕,经河南向东折入皖西淮南地区,沿着大别山的沟谷,河南南部的信阳至安徽西部的六安,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为重要的茶叶走廊。

顾曼桢说到自己是六安州人。沈世钧道:“那儿就是那出茶叶的地方,你到那儿去过没?”

在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中,六安是一个以茶叶而知名的地方。张爱玲的外曾祖父李鸿章是合肥人,合肥与六安同在长江以北,两地相距不到100公里,张爱玲自然知道六安的茶。

现在六安市内还有个叫“茶叶拐子”的地方,位于鼓楼北街夏家巷口,此地原有福源、茶源和汪德茂3家茶楼。解放前,六安市只有2万多人口,却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和集散地,茶叶主要销往长江以北各省。

瓜片

瓜片的主要产地金寨县原分属豫、鄂、皖三省。1932年蒋介石为表彰卫立煌的“剿共之功”,在地图上随手一划,圈入河南商城、湖北黄石、麻城、安徽六安各一部分,合为“六煌县”。解放后将这个地名改为金寨县。

六安产茶历史久远,唐代的“庐州六安”、明代的“六安片茶”都是古代的名茶。明代茶人许次杼在《茶疏》中留下“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有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的记载。

西汉以后,茶树产地北移,沿川陕,经河南向东折入皖西淮南地区。沿着大别山的沟谷,河南南部的信阳至安徽西部的六安,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为重要的茶叶走廊。茶树在这里找到了合适的气候与土壤。

宋太祖乾德年间,政府就在现在六安金寨县麻埠镇设立了茶站收购茶叶。由此,麻埠镇一直成为皖西茶叶、丝麻的交易集散地。直到上世纪50年代,修建响洪甸水库,这座千年古镇被沉入水底。宋仁宗嘉裕六年实行茶叶专卖,全国设立13个茶场收购茶叶,六安境内就有麻埠场、霍山场、开顺场、舒城王同场4个,收茶量占全国的30%。

至明清时期,六安茶已成为朝廷贡品。《六安州志》卷之十一茶供篇说:“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裕其新茶速进,故他供由督抚而六安知州,则自拜表,经贡新茶达礼部为上供也。”1856年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被晋升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的饮食标准特立一项:每月供给“齐山云雾”茶叶14两。

六安茶叶种植加工时间久远,茶叶谱系众多,而最负盛名的瓜片茶的产生却是近百年来的事。

其中,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种。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峰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另一个说法是,麻埠附近有个祝财主,与袁世凯是亲戚。祝家常以土产孝敬。袁饮茶成癖,茶叶自是不可缺少的礼物,但其时当地所产之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满意。祝家为取悦于袁,不惜工本,雇用当地有经验的茶农炮制贡茶。1905年前后,有人在附近的后冲专采春茶第一、二片嫩叶,用刺茅的花穗扎成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制成新茶,形质俱丽,获得袁的赞赏。当地茶商也悬高价收买,促使周围茶农仿制。这种新茶登市之后,蜚声遐迩,连当时茶市上的峰翅也逊色很多。瓜片无论是色、香、味、形和采制方法,与大茶相比已有了脱胎换骨。

时过境迁,虚实难辨,但上述两种传说有三点则是一致的。其一:六安瓜片问世于1905年前后;其二:六安瓜片的产地在金寨县麻埠齐头山附近,麻埠已随响洪甸水库的建成而淹没消失,但过去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其三:六安瓜片采制技术是在大茶的基础上,汲取兰花茶、毛尖制造技术之精华,逐渐创制成功的。目前在制茶工具及技术方面,仍有许多与黄大茶相似之处。瓜片产区目前春茶制瓜片,夏茶仍制大茶,形成组合生产。

所谓大茶,现在多指黄大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黄大茶的叶质比较粗老,但要求茶树长势好,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黄大茶的历史比瓜片早很多,但在加工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分生锅、熟锅杀青,要拉毛火和小火。最大的不同在于,黄大茶在拉毛火后有一个堆积发酵的工艺,发酵5~7天,在这个过程中叶色变黄。从这个工艺看,黄大茶应该是属于轻微发酵的黄茶类。现在黄大茶还有生产,不过产量很少,茶叶装在大篓中,销往山西、山东的农村,尤其是麦收时节销量最好。这种茶有比较重的焦苦味,很多农民爱饮之解乏。

瓜片茶由于产地与产量的限制一直流通不广。长江以南产茶区较多,饮茶口味比较固定,多饮当地茶,瓜片的主要市场在长江以北,尤其是大户人家之中。《六安县志》中记载,上世纪30年代,一斤瓜片的价格与大约28斤大米相近,与国内龙井茶和武夷茶的价格一样。茶区有“斤茶斗米”的说法,即一斤瓜片茶可换一斗(25市斤)大米。

瓜片制作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步——“拉老火”

瓜片真正名声鹊起,在于新四军叶挺将军的钟爱。上世纪30年代,叶挺将军率军部进驻云岭后,凡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或各种宴会,均用六安瓜片款待。1939年,周安来赴云岭视察,叶挺赠他一桶新炒的瓜片。新中国成立后,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供茶。周总理去世前仍念叨着要喝六安瓜片,他说喝了这种茶就仿佛见到了叶挺将军。

除了瓜片,六安本地名茶还包括霍山银芽、舒城兰花、金寨翠眉、华山银毫,它们与瓜片并称六安的五朵金花。六安下辖两区五县,几乎每一个县都对应一种名茶,百里之内必有好茶。这5种茶的产区和采摘部位有所不同,但是加工方法与工具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大同小异。

采摘最早的是霍山银芽,清明后就可以采了,连芽头带一叶或二叶一起采。霍山黄芽现产于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山、金山头和太阳河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黄芽外形似雀舌,芽叶细嫩多毫,叶色嫩黄,汤色黄绿清明,香气鲜爽,有熟栗子香,滋味醇厚回甜,叶底黄亮,嫩匀厚实。

舒城县盛产兰花,兰花茶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芽叶相连于枝上,形状好像一枝兰草花;二是说,采制时正值山中兰花盛开,茶叶吸附兰花香。

以前兰花茶有两种。舒城县的晓天、山七里河、梅河、毛竹园等地,主产大兰花,舒城南港、沟二口和庐江的汤池、桐城大关等地,主产小兰花。本世纪50年代后因改制“舒炒青”,兰花茶产量减少,且都为小兰花。大兰花现已不再生产了。目前兰花茶以白桑园、磨子园所产最为著名。其采摘时间与瓜片相似,都为谷雨前后,采摘部位则与霍山黄芽相似,都是连芽带叶一起采。

兰花茶沏开后,条索细卷呈弯勾状,芽叶成朵,色泽翠绿匀润,毫峰显露,散发兰花香气,汤色嫩绿明净,泛浅金黄色光泽,叶底匀整,呈嫩黄绿色,梗嫩芽壮,叶质厚实,冲泡时形似兰花绽开。

华山银毫为芽蕊茶,产于六安市东河口镇的大九华山和毛坦厂镇的东石笋一带。从采摘到成品整套工艺不触人手,无汗液,也减少了其他污染。每斤茶中有14万颗芽蕊,是世界上最嫩的茶。冲泡时,杯中如万龙飞舞、云雨连绵,片刻徐徐下沉,芽心如金似玉。

金寨翠眉与瓜片一样都是产于金寨县。金寨翠眉外形纤细如眉,汤色清澈,冲泡时嫩芽在杯中三浮三沉,犹如万笋林立。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11期

[ 一片茶叶的年终总结 ],请注意查收!

2018进入倒计时,仔细一算,连 0.2% 都不到了。 

我的这一年,一如既往的奔波。

见过早春时狮峰的采摘盛况;

闻过桐木关的松烟香;

品过三坑两涧的岩骨花香;

也听过西双版纳的茶林风声。

 

我的故乡遍布全国,最终却汇集于同一个目的地——茶席



不瞒你说,在外头久了,我也会想家。

  

我不上网、不看报、也没有日历,所有的时间概念,看看自己的状态、听听桌间的对话,就明白了。

 

一年,四季,十二月。每一个时节,都可以在我身上找到印迹。



西湖龙井

我在明前生长萌发,初采龙井的消息传遍南北,是谓春季

铁观音

我在炎热时节送一杯清凉,消解暑意,是谓夏季

祁门工夫

桂香满飘,寒意渐起,我以香甜滋味暖心,是谓秋季

政和寿眉

窗外凛冽,生炉子烤炭火,煮一壶老白茶,是谓冬季


我的工作范围在一张桌子上,偶尔也会在山林溪涧。


热水依然是我的最佳拍档,盖碗茶壶则看心情选择和我合作。


 

白瓷温润,朱泥朴雅;柴烧独特,汝窑莹润。


要问我更喜欢哪位?那也得看我当时的状态了。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会在意自己的工作成果——一小杯有颜色、有滋味、有香气的水。


我并不过于追求桌上人们的赞叹,那毕竟不是我一叶的力量

 

 

人们总说,2018是“复杂”的一年,甚至还专门罗列了十大流行词来概括。

 

对于我来说,这一年,可以用五种心情来做总结。

 

揪 心

 

芳村,位于广州,是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成交量最大、辐射面最广的茶叶专业集散地。



2月4日,芳村南方茶叶市场发生火灾。据报道,着火的仓库存有上万吨茶叶,损失上亿元。


 

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广州,珠江江水突然上涨,整个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几乎全数淹没,茶叶满街漂流,商户损失非常惨重。




随着茶叶市场的逐步发展,人们也要加强意识,防患于未然,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固的居所呀。

 

愤 怒

 

几个月前,我发现身边多了一群奇奇怪怪的“同伴”们,仔细一看,竟然有“假茶”,也有人们利用骗术设套售卖的“烂茶”!

 



部分茶叶厂商仿冒知名茶叶品牌,如“大益”、“中茶”等,并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来销售假茶,从而牟取暴利。

 

而另一边,有相继冒出的诈骗团伙以“失恋卖茶女”的名义,引诱顾客上钩,并购买茶叶。


 

他们销售的茶叶,大多滥竽充数,有的茶叶加入了香料,有的甚至是喝过的二手茶晾干后重新包装。



这些行为,完全是在扰乱茶叶市场


当我们辛苦积累、被茶人们精心制作,最后竟然让一些被利益蒙蔽了双眼的人这样对待,心情又是何等愤怒啊

 

委 屈

 


3月,一篇名为《【央视曝光】你喝的不是茶,而是毒药!》的文章在微信平台快速传播。文中称“我国98%茶树都喷农药,茶农都不敢喝自己种的茶”,让茶叶的安全性一下子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很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食事药闻”对此辟谣:该文章拿2013年的报道视频放到文章里描述当下的茶行业现状,是人为拼凑,有断章取义、造谣蛊惑的嫌疑。




在茶园中使用农药是正常的农业措施,问题是农药的品种、剂量和安全间隔期。只要按照规定采摘,经加工制成的茶叶产品都是安全的。

 

无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出于怎样的目的,农残的这口锅,我们绝大部分正经茶叶真的不想再背了!

 

自 豪

 


陈宗懋院士团队攻克茶叶“蒽醌超标”出口症结

年初,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领衔主持的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茶叶中蒽醌来源的研究通过专家组验收。该研究课题的完成,对于破除欧盟技术壁垒,提升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加工水平,促进茶叶贸易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破解,揭开茶叶中富含独特风味物质之谜

4月,由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宛晓春团队牵头的多个研究团队,破解了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为研究山茶属植物的物种进化、茶叶风味物质形成机理与品质调控、分子育种等奠定了基础。


茶多酚或可促进糖尿病伤口愈合

8月2日,《美国实验生物学联合会会刊》(TheFASEBJournal,IF:5.595)在线发表了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教授研发团队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茶多酚主要成分EGCG通过抑制糖尿病伤口炎症靶点(Notch),能有效促进糖尿病小鼠皮肤伤口愈合。



人们对我的研究更深入、透彻,就意味着我能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期 待

 

一直以来,我时而感觉到年轻人们对我有一些偏见和误解,好像我就是年长者的专属,融入不了他们的生活。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周围的年轻人们开始谈论我了,甚至有人为我排队数小时

 


新式茶饮市场正在快速扩张。3月中旬,新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估值达60亿元;4月下旬,喜茶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达4亿元。



 

茶饮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加入了水果、奶盖等新鲜元素,口感丰富,受到人们热捧。

 

我从老派一下子跃到了轻松、时髦的行列。年轻人在追逐新潮事物的同时,顺便完成了对我的基础认知,而我也渐渐摸清了他们的口味。相互了解,更是相互磨合。

 

同时,茶行业品牌也在今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八马、品品香、中茶等茶叶品牌的市场销售额大幅增长,消费者对茶叶品牌的认识度越来越高,进入品牌红利阶段。

 

 

时光流转,2018的身影,渐行渐远,快走到终点。


收拾好一年来的喜怒哀乐,期待新一轮的春夏秋冬。

感谢与每一个你相遇,无论茶席间、茶饮店里、还是办公桌上。

期待我们在2019年,很快相逢。

(注: 来源:茶香记生活家,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立即删除)

从醒神药物到大众国饮,古人对茶叶的认知都经历了哪些转变?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咙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古籍《淮南子.修务训》的这句记载,道明了先民曾饱受疾病、毒、外伤之苦,而寻找各种药物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作为一种功能强大,方便易得的植物,茶叶虽然在很早就是古人疗伤益体的一味草药,不过与如今的国饮地位还相差甚远,这其中都经历了哪些变迁?

功能强大的茶药

在茶的药用功能上,古人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最出名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传说,就介绍了先民是怎么认识的掌握茶的解毒功能的。

而茶叶更直观的作用是醒神,华佗《食经》把茶的功能描述为明目、轻身、少卧、益思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茶叶中的咖啡碱,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的兴奋作用。

此外,拉祜族、彝族等茶山民族也世代流传着用捣碎茶叶挤汁止血疗伤的“茶疗方”,这是因为茶叶含有的酚类、醇类、醛类物质能杀菌,而茶叶芳香物质里的酸类化合物又有抑制炎症,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而茶从“食用”到“药用”之间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明确将“茶”列为一种“药”,而非“食物”。

(注:《神农本草经》的版本众多,先后有蔡邕、吴普等人所著版本,但没有完全按照“三品分类法”描述药物性质,后经陶弘景整理编著为《神农本草经集注》,一直沿用至明代,才被李时珍所定的新体例取代。)

《神农本草经集注》记载:“苦菜,味苦寒,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这里所说的“苦菜”就是茶,也是《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药材。

有益身心的国饮

陶弘景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对茶叶的重视程度,除了说明茶的药理作用已经被纳入中医学研究的领域外,更反映了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古人们对死亡的畏惧,与中国道教中的养生文化。

实际上自远古时期,中国“鬼神当道,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以及为神仙思想服务的服食习俗就已经产生并流行,有大量的实例和历史教训都证明了这点。

从描述商周时期的《封神》,到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乃至一统七国的秦始皇都曾派“方士”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而汉高祖刘邦是楚国人,“信巫鬼,重淫祀”的楚风乡俗更是根深蒂固。


之后的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选出的董仲舒却是一个带有浓厚“方士”色彩的儒生,导致这种鬼神信仰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中国整整盛行了近2500年。

古代封建道教养生术强调“服食药饵,羽化登仙”,而金石类的“金丹”被看做长生不老的重要条件,于是炼丹术就风靡历代统治阶层,从东汉到盛行至隋唐,而茶只是调理身体健康的“草木类”。

然而,服食“金丹”等金石药物费用高昂,只有帝王贵族、巨商富贾阶层才能享用,平民百姓用以养生的,其实是价格实惠的”草木类“药材。

其中茶就占据了平民饮食习俗的很大一部分,当时除原有的云南,四川茶区外,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区都在辟园种茶。

茶叶产量增加,地方饮茶风俗兴盛,江南部分地区就有茶粥、茶饮,甚至还出现过“坐客竞下饮、比屋皆饮之”的饮茶盛况。

更严重的是,很多炼出的“金丹”重金属严重超标,长期服用只会在痛苦中死去,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等6位皇帝的死就与“金丹”直接相关。

面对诸多教训,痴迷于长生的权贵人士才逐渐认清了现实,由此,原本就在普罗大众流行的茶,慢慢在所有社会阶层中风靡,还出现了大量功效记载。


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茶治便脓血甚效”,认为茶叶可以治疗痢疾,改善肠道功能。后来《壶居士食忌》和陶弘景的《杂录》都认为食茶也可以“成仙”。

而随着茶叶的不断普及,人们最关注的还是茶叶的提神效果,《神农食经》称“茶茗久饮,令人有力悦志”;张揖的《广雅》认为茶“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久而久之,茶叶还有了“不夜侯”的雅称。

自此,喝茶已经成为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国饮,但此时的茶叶形式,主要还是加入各种佐料和蔬菜的“汤菜类杂食”,与今日主流的清饮差别甚大。

而对饮茶形式作出重大调整与贡献的,正是我们熟悉的那位茶圣——陆羽。下篇专题文章,让我们来聊聊《茶经》。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18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