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化老茶场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黑茶红了,安化千年味道世界共享

龙吟资水、虎踞雪峰,安化两件“镇县之宝”——黑茶、羽毛球,举世亮眼。

这里是“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摇篮”,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羽星”振羽翱翔。

这里是“中国黑茶之乡”,一片茶叶浸泡千年时光,香醇味道世界共享。

沉寂半个多世纪,“万里茶道”苏醒。


千年发酵,黑茶“黑马”红了


青年毛泽东两次到过安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来“游学”;实地调查并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安化老县城梅城茶馆林立、茶商云集,毛泽东点赞“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解放后,杨开慧兄长、茶技师杨开智兼任安化茶场场长,带领技术团队创制了“安化松针”,献礼新中国十周岁。毛泽东与安化茶久别重逢,回信鼓励安化振兴茶业。


载于唐、贡于明、盛于清,自千年历史深处走来,安化山山种茶、四季运茶,诞生了世界第一支千两茶,中国第一片黑砖茶、第一块机制茯砖茶。


安化“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依赖自然生态治理茶园,不扰乱生物链,“生态茶”理念造就,茶品卓尔不群。时间陈化,安化黑茶“后发酵”,成茶机理独特,可消脂袪油,令高脂饮食地区追捧,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黑茶曾是战略物资,历代王朝“以茶易马”,且经茶马古道,在“一带一路”上联结商贸、文化交流。


继丝绸之路后,欧亚大陆又趟出一条国际商道——“万里茶道”。纵贯中蒙俄,200多座城镇因“万里茶道”而兴。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将“万里茶道”和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万里茶道”重要起点安化,黑茶随一路驼铃,拉高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十月底,第四届安化黑茶文化节首日,白沙溪茶码头,“万里茶道起点”揭牌。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安化跟“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激活文化存量、激扬商贸热情,聚力复兴古老茶道。


第四届安化黑茶文化节,茶界“安化时间”。山城山门洞开,秀茶乡风貌,娓娓讲述黑茶故事、进取路径。汇通古今厚积,安化黑茶香飘俄罗斯、中亚、欧洲……“美丽中国”一个靓丽符号,世界瞩目。


黑茶产量第一县、中国生态产茶第一县,连续7年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盛世兴茶愈战愈勇,安化去年茶园达33万亩,综合产值152个亿。安化黑茶品牌估值近36个亿,一匹“黑马”蹄疾步稳。安化黑茶红了,县委书记熊哲文说,黑茶已成安化规模最大、带动能力最强的富民主导产业,湖南“千亿湘茶战略”一支方面军向前冲。


千年时光发酵,承载历史荣光,迎接未来辉煌,安化黑茶的势能排山倒海。


茶旅产业融合,以茶兴旅、以旅促茶。


茶旅融合,“美丽”决胜贫困


观光茶园、悬崖宾馆……东坪镇杨林社区,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占地2500亩,是益阳市、安化县两级重点工程,志在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茶旅生态景观,下活一招“大棋”,欲成安化茶旅业一个引爆点。


凡茶园群集处,必具风景。梅山文化发祥地安化,享有“中国最美小城”荣誉。举黑茶文化旗,安化以茶兴旅、以旅促茶,高打“雪峰胜境、茶马古道、陶澍故里、梅山古国”特色旅游牌,丰富乡村旅游“后备箱”,全域旅游促全民脱贫。


中国名优茶种之一大叶种野生茶,于云台山“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大自然的杰作云台山原本寂静,如今有了玻璃栈道、玻璃民宿、云上茶园,渐渐热闹起来。今年5月,云台山首届梅山斗牛文化节,“甜歌皇后”杨钰莹现身,献唱《茶山情歌》等经典歌曲。三场斗牛赛穿插,跟梅山文化震撼交融。云台山斗牛演艺广场能同时容纳5000观众,耸立起安化旅游新地标。


茶文化因子移步即见,安化立足黑茶特色产业、优质生态禀赋,茶山生态观光“全域旅游”业态,去年吸附游客4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个亿。


湖南业已摘帽的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饭”吃得香喷喷。安化茶旅融合,凭借“美丽”资本决胜贫困,产业精准扶贫迸发出可持续动力。


黑茶产业“摇钱树”,精准扶贫的中流砥柱。


精准扶贫,栽产业“摇钱树”


山区、库区、老区安化,贫困人口占益阳市建档立卡人口一半。坚守“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理念,坚定“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信念,安化栽好产业“摇钱树”,黑茶、旅游等当急先锋,勇做精准扶贫的中流砥柱。


每卖一块茶,注入5元扶贫基金,湖南华莱公司荷香茯砖黑茶,人称“扶贫茶”。借助这一模式,安化将扶贫嵌进黑茶全产业链中。


茶企属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一人上班,全家脱贫。”华莱公司产业扶贫茶叶基地,茶农能三次就业、三次获益:茶叶种植培管环节,第一次就业,人均年工资达3.6万;采摘鲜叶、初加工黑毛茶,第二次就业,日挣70—120元;农户农闲时到茶企制茶、包装、捡梗,第三次就业。一而再、再而三,茶农全年家门口就业,黑茶产业无缝对接精准扶贫。


引导贫困户深耕几亩茶园脱贫,安化已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5个亿,对老茶园改造、新建基地,每亩补贴500—2000元,基地年增速2万多亩;对有机茶园每亩补贴500元,全县共18万亩生态茶园,强劲推动原料绿色环保的“安化模式”。


茶产业的软实力为茶文化,而茶艺师则是茶文化传播者、茶企“加速器”。安化着力实施“阳光计划”,将制茶师、茶艺师培训结合扶贫技能提升,培养出近万名茶艺师,遍布全国各地。茶艺师这块金字招牌,既给安化黑茶产业以人才支持,也缓解了大量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难。


黑茶堪称安化的“基因”,依托黑茶强基蓄势,安化善作善成,兴旺茶产业全面增强贫困人口的创业能力,资源优势转化出发展优势,全县茶产业及关联从业者达32万,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强,近7万人因茶脱贫,茶产业立稳安化就业支柱、脱贫支撑。


茶马古道虽然艰险,沿途壮丽景观却能激发潜能。新时代“万里茶道”从头越,安化开拓创业精神持续升华。


一品千年,安化黑茶的岁月味道,历久弥香。茶里绿色发展成果、精准扶贫功效,日渐释放出丰富内涵。(文章来源:红网  作者:陈乘,转载自:大茶视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安化黑砖茶的起源

    黑茶为安化一大特产。早在明末清初即已畅销蒙古、苏俄和广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它以历史悠久、质量优良而驰名中外,至今仍是有一定发展前途的传统产品。

     抗日战争期间,交通受阻,安化黑茶大量积压,而西北市场出现茶荒。


     彭先泽先生积极为原产地研制砖茶、解决运输困难、沟通产销渠道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饮茶可以帮助消化,有益于人体健康,这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尤其是我国西北食肉饮酪的少数民族更有"宁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但是西北并不产茶,这种日常生活必需品,必须依靠西南及东南部产茶区供应。


     安化黑茶,是供应西北市场的主要来源,迄今已有400多年的经营历史。古时由安化至西北交通困难,茶商贸易一直由山西、陕西、甘肃以及本省的资本家分别组合经营,属于本省者称"本帮",来自外省的叫"外帮",或称"客帮"。其中以山西的资本雄厚,首屈一指。


     茶商纳税认领引票后,来安化设置茶号采办黑茶。引票有"引引"和"甘引"之分,一般"革引"约占3/4,最盛时期,从小淹到东坪沿资工一带,有茶号200多家,大都集中于小淹、边江、江南坪、黄沙坪,酉州、桥口、东坪等处,其中采办黑茶的占1/2左右。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因交通受阻,茶运停滞。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西北茶叶停运达10年之久。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以后,西北战争平息,左宗棠改以票制取代引制,茶叶销售遂逐年增加。自光绪中叶至民国初年,每年运销西北黑茶达2000引以上,每引老秤6000斤,约合120000多担。最高年产传闻有4000引之巨。在这段时间,资水沿岸茶园密布,生产发展较快,就茶叶发展及茶规石碑考证,东坪以下当时为黑茶区。大农户年产黑茶40~50包,每包净重25斤,小农户也能产一两担。每到新茶上市,各地茶商云集,茶区经济活跃,到处呈现着一派兴旺景象。


    安化黑茶长期以来只能作为原料,用篾篓踩成160斤的大包,顺资水而下,过洞庭,经武昌,再逆汉水而上,辗转运输,才到达陕西的泾阳压制成砖,然后以兰州为集散地,销售于陕、青、宁、新等地。

     抗战期间,运输阻塞。虽有少数商人设法从襄河北运紫荆关,再转折运到泾阳加工,但崇山峻岭,路途艰险,有三四年尚未运到者。即或运到一点,也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西北市场需要。

    如果改由湖南人川,经广元,褒城进陕,路程既远,而时间、费用两不划算,以致茶商裹足,相继停业,造成了泾砖毛茶原料中断、西北市场砖茶奇缺、而安化黑茶又大量积压运不出去的严重局面。如1939年至1942年,安化境内4年共积压引包1500来引,花卷20000担,引茶原料12000多包以上。这种产销脱节,是造成生产日益萎缩、茶叶经济大受打击,茶农生活痛苦不堪的生要原因。


    早在清末民初,小淹、江南一带茶商也曾有人仿效泾阳砖的生产方式试压砖茶,但没有成功。于是众说纷坛,总之一句话,"在安化不能压砖"。彭先泽科学地分析了上述情况,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依据。撰写了《辟在安化不能压砖》一文,公诸报端,深得各方人士关注,纷纷来电来函支持。1940年3月,正式开工试压,在彭的主持下,通过切磋技艺,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样砖寄重庆中国茶叶公司检验,认为"堪合俄销"。8月1日遂与中茶公司湖南办事处签订首批砖茶2000箱的合同。11月如约运抵衡阳。复经经济部商品检验局衡阳分处鉴定,认为"砖茶水份和灰份均合法定标准",并填发了出口证书。

安化黑茶砖试压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黑茶滞销困难,还是安化黑茶生产历史上一次技术大突破!

结束了长期以来黑茶产于安化而成砖于泾阳的不合理的落后局面。

1941年,由于发展与俄换货贸易,砖茶生产改归建设厅领导,更名为湖南省砖茶厂,彭先泽继任厂长,于是加赁"德和俊记"及"德和云记"两茶行,同时增设桃源分厂(1943年改为工作站)充实设备,扩大生产。

同年7月,第一批砖茶10万片运抵兰州后,获得各方好评。安化黑茶砖产销首战告捷,从此驰名于西北各省。


改为国营以后,资金较前充裕,乃扩大产制业务。于是江南坪的总厂厂房扩充到九家茶行,分设12个工场,压机由6部增加到50部,延聘复旦大学茶业系及修业农校茶科毕业生多人,以充实技术力量。为适应边销与外销需要,次年10月增设酉州分厂,大量进行压制。


1943年,为完成俄销砖茶任务600万片,由中茶公司一次向茶农贷款7000万元进行扶植,到年底共收黑毛茶61300百余担,投放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



安化黑茶砖创制成功后,由于经营有利,一些私商纷纷设厂压制。


1947年4月,由官商合资成立安化茶叶公司,分别在小淹、东坪设立制茶厂,江南坪开设私营安太和天泰庆砖茶厂;


1948年,原制小型京砖(即斤砖)的两仪茶厂和原制红茶的大中华茶厂也改压黑茶砖;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营砖茶厂停业,由省农业改进所安化茶场成立砖茶部。


1946年8月,又改为湖南制茶厂,以生产黑茶砖为主,实行官商合营,安化茶场并入该厂作为研究单位。从此以后,安化的砖茶改进事业,却变成了官商争压利润的角逐场所。



    安化黑茶砖的创制成功,不仅改变了茶叶的生产局面,而且对发展山区经济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据有关资料统计,由彭先泽参与工作的几个厂,从1939年至1948年10年时间里,共收购黑毛茶181370担,压制黑茶砖4441209片;商营砖茶厂从1943年至1948年6年时间,共压砖2235122片,这于战后农村也不无裨益。

黑茶的历史

龙吟资水、虎踞雪峰,安化两件“镇县之宝”——黑茶、羽毛球,举世亮眼。


这里是“羽毛球世界冠军的摇篮”,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羽星”振羽翱翔。


这里是“中国黑茶之乡”,一片茶叶浸泡千年时光,香醇味道世界共享。


沉寂半个多世纪,“万里茶道”苏醒。


千年发酵,黑茶“黑马”红了


青年毛泽东两次到过安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来“游学”;实地调查并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安化老县城梅城茶馆林立、茶商云集,毛泽东点赞“黑茶之乡,名不虚传”。解放后,杨开慧兄长、茶技师杨开智兼任安化茶场场长,带领技术团队创制了“安化松针”,献礼新中国十周岁。毛泽东与安化茶久别重逢,回信鼓励安化振兴茶业。


载于唐、贡于明、盛于清,自千年历史深处走来,安化山山种茶、四季运茶,诞生了世界第一支千两茶,中国第一片黑砖茶、第一块机制茯砖茶。


安化“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依赖自然生态治理茶园,不扰乱生物链,“生态茶”理念造就,茶品卓尔不群。时间陈化,安化黑茶“后发酵”,成茶机理独特,可消脂袪油,令高脂饮食地区追捧,边疆牧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黑茶曾是战略物资,历代王朝“以茶易马”,且经茶马古道,在“一带一路”上联结商贸、文化交流。


继丝绸之路后,欧亚大陆又趟出一条国际商道——“万里茶道”。纵贯中蒙俄,200多座城镇因“万里茶道”而兴。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将“万里茶道”和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万里茶道”重要起点安化,黑茶随一路驼铃,拉高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十月底,第四届安化黑茶文化节首日,白沙溪茶码头,“万里茶道起点”揭牌。沉寂了半个多世纪,安化跟“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激活文化存量、激扬商贸热情,聚力复兴古老茶道。


第四届安化黑茶文化节,茶界“安化时间”。山城山门洞开,秀茶乡风貌,娓娓讲述黑茶故事、进取路径。汇通古今厚积,安化黑茶香飘俄罗斯、中亚、欧洲……“美丽中国”一个靓丽符号,世界瞩目。


黑茶产量第一县、中国生态产茶第一县,连续7年居全国重点产茶县前四强,盛世兴茶愈战愈勇,安化去年茶园达33万亩,综合产值152个亿。安化黑茶品牌估值近36个亿,一匹“黑马”蹄疾步稳。安化黑茶红了,县委书记熊哲文说,黑茶已成安化规模最大、带动能力最强的富民主导产业,湖南“千亿湘茶战略”一支方面军向前冲。


千年时光发酵,承载历史荣光,迎接未来辉煌,安化黑茶的势能排山倒海。


茶旅产业融合,以茶兴旅、以旅促茶。


茶旅融合,“美丽”决胜贫困


观光茶园、悬崖宾馆……东坪镇杨林社区,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占地2500亩,是益阳市、安化县两级重点工程,志在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茶旅生态景观,下活一招“大棋”,欲成安化茶旅业一个引爆点。


凡茶园群集处,必具风景。梅山文化发祥地安化,享有“中国最美小城”荣誉。举黑茶文化旗,安化以茶兴旅、以旅促茶,高打“雪峰胜境、茶马古道、陶澍故里、梅山古国”特色旅游牌,丰富乡村旅游“后备箱”,全域旅游促全民脱贫。


中国名优茶种之一大叶种野生茶,于云台山“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大自然的杰作云台山原本寂静,如今有了玻璃栈道、玻璃民宿、云上茶园,渐渐热闹起来。今年5月,云台山首届梅山斗牛文化节,“甜歌皇后”杨钰莹现身,献唱《茶山情歌》等经典歌曲。三场斗牛赛穿插,跟梅山文化震撼交融。云台山斗牛演艺广场能同时容纳5000观众,耸立起安化旅游新地标。


茶文化因子移步即见,安化立足黑茶特色产业、优质生态禀赋,茶山生态观光“全域旅游”业态,去年吸附游客4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个亿。


湖南业已摘帽的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旅游饭”吃得香喷喷。安化茶旅融合,凭借“美丽”资本决胜贫困,产业精准扶贫迸发出可持续动力。


黑茶产业“摇钱树”,精准扶贫的中流砥柱。


精准扶贫,栽产业“摇钱树”


山区、库区、老区安化,贫困人口占益阳市建档立卡人口一半。坚守“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理念,坚定“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信念,安化栽好产业“摇钱树”,黑茶、旅游等当急先锋,勇做精准扶贫的中流砥柱。


每卖一块茶,注入5元扶贫基金,湖南华莱公司荷香茯砖黑茶,人称“扶贫茶”。借助这一模式,安化将扶贫嵌进黑茶全产业链中。


茶企属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旺盛。“一人上班,全家脱贫。”华莱公司产业扶贫茶叶基地,茶农能三次就业、三次获益:茶叶种植培管环节,第一次就业,人均年工资达3.6万;采摘鲜叶、初加工黑毛茶,第二次就业,日挣70—120元;农户农闲时到茶企制茶、包装、捡梗,第三次就业。一而再、再而三,茶农全年家门口就业,黑茶产业无缝对接精准扶贫。


引导贫困户深耕几亩茶园脱贫,安化已累计整合涉农资金3.5个亿,对老茶园改造、新建基地,每亩补贴500—2000元,基地年增速2万多亩;对有机茶园每亩补贴500元,全县共18万亩生态茶园,强劲推动原料绿色环保的“安化模式”。


茶产业的软实力为茶文化,而茶艺师则是茶文化传播者、茶企“加速器”。安化着力实施“阳光计划”,将制茶师、茶艺师培训结合扶贫技能提升,培养出近万名茶艺师,遍布全国各地。茶艺师这块金字招牌,既给安化黑茶产业以人才支持,也缓解了大量贫困劳动力的就业难。


黑茶堪称安化的“基因”,依托黑茶强基蓄势,安化善作善成,兴旺茶产业全面增强贫困人口的创业能力,资源优势转化出发展优势,全县茶产业及关联从业者达32万,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强,近7万人因茶脱贫,茶产业立稳安化就业支柱、脱贫支撑。


茶马古道虽然艰险,沿途壮丽景观却能激发潜能。新时代“万里茶道”从头越,安化开拓创业精神持续升华。


一品千年,安化黑茶的岁月味道,历久弥香。茶里绿色发展成果、精准扶贫功效,日渐释放出丰富内涵。


▌声明:文章来源:红网  作者:陈乘,仅交流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朱文正 )

找到约4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