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艾和茶道

找到约5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晋商办茶:武夷岩茶踏上路途遥远的万里茶道

  9月11日上午,在福建武夷山市的下梅村,秋雨连绵。

  10时许,跨当溪而建的祖师桥上空,憋足了劲儿的阳光穿透云层,绵绵细雨停了,天空顿时变得晴朗起来。

  此时,沉寂了百余年的下梅村梅溪岸边的景隆号渡口变得热闹起来:在一位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商人的带领下,一队身穿短衣肥裤、手推独轮车的伙计组成的运茶队伍,在景隆号古渡口边的验货门前停下。

  “足斤足两——起运码头——吉时已到——响鼓喧声……”卸下的茶箱堆放在码头岸边,经现场验重、验货、封箱等手续后,被手脚麻利的伙计们七手八脚地搬至停靠在渡口边的竹筏上,船工驾筏顺梅溪西进崇阳溪,达崇安县城登岸北上,由脚夫运往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

  至此,武夷岩茶进入江西境内,然后踏上路途遥远的万里茶道。

  当天,“爱上晋中、牵手南平、出发武夷——万里茶道再出发”出征发车仪式在武夷山市下梅村举行。9月12日上午,作为晋商故里的晋中市,在茶香四溢的武夷山下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文旅推介暨招商宣传活动。

  在古渡口祖师桥前的贩茶实景表演,真实重现了300多年前晋商在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贩茶时的一幕。

  当溪边上南北两条街是过去的老茶市,站满了下梅的父老乡亲,他们兴奋地说“当年的晋商又回来了!”山西晚报记者遇到了55岁的毛志英:“今天下雨了,‘水’就是财,贵人来了才下雨,贵人给我们带来了财运,晋商就是下梅茶商的财神。”

  一片看似普通的绿色叶子,经多道工序加工,就变成众人喜闻乐见的饮品。

  人们端杯品茶,啧啧称奇之余,更为一个传奇的经历而感慨不已:山西,作为一个不种茶的内陆省份,缘何能与相距遥远的产茶区武夷山结下数百年之缘?当年的晋商是如何在武夷山寻找到了这一驰骋300多年的传奇商机?并由此开创了为后人所称道的纵跨中蒙俄三国的万里通商古茶道?

  考察“万里茶道”的晋中人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叶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人类“饮料之王”和“健康天使”的美誉。

  65岁的张维东,曾任晋中市外事旅游局副局长、调研员,是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兼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从2006年起,为了考察当年晋商贩茶的艰辛创业历史,他追寻山西茶商当年的足迹,一直沿万里茶道到节点城市寻访,进行实地考证,国内的节点城市去过多次,3次去蒙古国、4次到俄罗斯考察。

  2011年,他与《茶叶之路》的作者、美国作家艾·梅霞相约,到蒙古国去考察。2014年,他又与俄罗斯伟大的茶叶之路研究会一起以自驾车的方式,用40多天的时间,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横跨欧亚大陆。

  张维东曾经4次带领摄制组到茶路沿线拍摄影像资料。万里茶道主路13000余公里,就是经过他的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使这条晋商靠脚走出来的茶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

  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竖立在下梅古村的“晋商万里茶路起点”石碑,就是他参与策划的,为的是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亘古未见的历史。

  万里茶道最初起点为福建建宁府崇安县(现武夷山市)下梅村,而与下梅相距20多公里的星村、五六公里的赤石两镇也先后成为茶市,其中尤以星村茶市为盛,贸易量较大。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下梅村,面积为9.6平方公里,600多户2800多口人。

  “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艘,转运不绝。”从《崇安县志》中记载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个从规模上看算不得大乡村的村庄,从清初期已是武夷茶外销的集散地,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十分活跃。清乾隆年间,武夷山茶在下梅集运转销,遂形成崇安最大的茶市。

  张维东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国内学者们不断得出新的研究成果,对晋商万里茶路的学术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哪位晋商最早来到下梅村?

  山西商人来武夷山贩茶,被当地人称为“西客”。

  这些“西客”在每年清明前,就来到崇安,官吏眼中的商人是“财神”,热情招待,礼遇有加。据民国时期的衷斡《茶市杂咏》记:“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返络绎不绝……”

  那么,晋商中是谁家最早来到武夷山采办茶叶的?张维东认为,因时间久远,史料缺乏,难以定论。不过他认为,目前还是有多条线索可供参考,值得探讨。

  李晨光在《晋商茶路》中先后提出,祁县渠家可能是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武夷山的茶商。“大盛魁”的分号“三玉川”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武夷山已有茶山5000亩和茶场7座。榆次常家九世的“万”字辈也从雍正、乾隆年间进入下梅茶市,与下梅邹家联手经营。

  据此,从现有的晋商各大家族史料来看,具备最早远涉武夷山资格的只可能是祁县县城内的渠氏家族。

  另据《晋商冀家》记载,晋商介休北辛武冀家,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冀家十四世冀州升在武夷山下梅村与茶商李氏学习焙茶技艺、学习销茶贸易多达一个多月。

  以上线索准确与否已无从考证,却足以说明晋商到武夷山办茶历史悠久。

  为啥晋商找到“茶”商机?

  茶,对于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来说就是“天使”。

  游牧民族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茶叶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这句话并非夸张之言。

  蒙古人、俄罗斯人是怎么喜欢上中国茶的?

  1638年,蒙古浩特阔特阿勒坦汗与俄罗斯特使斯达尔科夫会面,送给俄国沙皇包括200包茶叶在内的礼物被带回莫斯科。

  估计这位蒙古汗王也没能料到,随着俄罗斯上层贵族痴迷茶叶欲罢不能,后来逐步走进俄罗斯百姓生活之中,成为家庭中必备的饮品,一天不喝上几杯茶就不出工。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也就会出现商机。

  境内并不产茶的山西,在当时信息传递手段并不快捷的条件下,晋商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到“俄蒙客户需要茶叶”这一千载难逢的市场商业信息?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和生产茶叶的国家,而武夷山是出好茶的地方。

  早在唐宋时期,武夷山的“龙团凤饼”作为官茶已名扬天下,而且是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熬制奶茶的必需品。

  从明代一直到清中期,由于政府长期实行禁海政策,导致武夷茶销路不畅,使得武夷山一带的茶叶无法从海路运往海外及东南亚市场等地销售,这对当地茶农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由于滞销,寻找茶叶新的销售渠道,成为当地茶农和茶商的当务之急。而政府也只能以降低税赋来吸引晋商等茶商前来贩购,无形中也就为晋商降低成本创造利润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晋商正是在诸多利好因素的汇集下,敏锐地瞄准了出现的市场需求,在确认武夷山茶的质量前提下,终于历经磨难将武夷茶运至恰克图进行以物易物的贸易,用商人的脚板和驼队蹚出300多年的商业辉煌。从此,万里茶道载入史册!

  山西晚报记者李吉毅

  山西晚报记者寇宁马立明摄

  原标题:武夷山下梅村缘何成为晋商办茶首选地

中国茶文化散论

中国茶文化散论

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

1、茶文化事例举隅

茶随着唐宋以来的普及,首先被当作饮品而成为中国人的国饮,且与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尤其农耕稻文化相融合,深刻烙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脱离物质属性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说日常的客来敬茶、朋友清谈,乃至热闹的茶宴、茶话会、茶令等无不与茶相关。与茶文化相关的茶事数不胜数,下面试举数例。

1.1“茶色”

颜色是人们通过眼睛、大脑以及生活经验等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色彩变化颇微妙难状。作为颜色的象征,其中有一种就叫“茶色(褐色)”。宋代梅尧臣诗曰“来衣茶色袍,归变橙色服”。茶色也可以称为“茶褐”,这个词也是颜色名,即茶色。

1.2“一盏茶”

作为时间单位,明清小说中常有“一盏茶”“一炷香”的说法。古人无钟表而有饮茶的习惯,自然爱以饮茶的时间单位来计时。古人又是以小杯子(即盏,如建盏)饮茶喝酒,故有“一盏茶”的时长之说。那么“一盏茶”到底多久呢?按照当时的计算方法,一天有十二时辰,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约15分钟(14.4分钟为一刻)。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一盏茶”的时间约是现在的十分钟。那么古人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喝一盏茶呢?简言之,是因为唐宋元时期多是固形茶(如团饼茶),如宋元人喝的茶在冲泡前需经炙热(烤)、碾碎、筛末等程序,把加工后像面粉状的茶末装进茶盒,再用勺子舀到茶盏,然后用汤水点斗,是一个比后来喝散茶、叶茶复杂得多的过程。

1.3“茶水费”

茶字作为语言来看,未必专指茶叶类饮料。茶水,过去也许是作为茶与水的意义上使用,但现在社会中它作为饮料意义上使用的场合非常多。比如,宾馆、餐饮业等提供的“茶水”;而其收取的服务费也有叫茶水费。转而引申为辛苦费、小费。如付给为自己提供服务的人一点辛苦费;又如购买房屋时,除支付中介费之外,往往也有付给茶水费的。

1.4“茶寿”

作为长寿的象征,有“茶寿(108岁)”之说。古人对于人生的年龄,有各种形象的称谓或比喻,其来源颇不一致,但大多数是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行为特征而命名。《礼记·曲记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后人常把“幼学”“弱冠”“少壮”“强壮”“耄耋”“期颐”等作为不同年龄的称谓,实来自此。也有一些是根据前贤名言发展成为固定称谓的。《论语·为政》: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常说的“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不逾矩”之年等,就来自此。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古稀之年”也成为七十岁的别称。倘能活到一百四十岁,则称“双稀之年”“双庆之年”。有些年龄称谓是有性别专用的,如专指女性的七岁叫髫年;十三四岁叫“豆蔻之年”,语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五岁叫“及笄之年”“加笄之年”,典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我国古代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一为“还历之年”的说法。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还有根据其写法、字形等称呼年龄。如喜寿:77岁,因“喜”字草书看似七十七;伞寿:80岁,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米寿: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卆(同卒)寿:90岁,因卆字可拆成九十;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茶寿:108岁,茶字上面草头代表廿,中间人是八,下面木字拆开是八十,三者相加是108,故人活到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

1.5“茶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茶作为礼物分送亲朋好友,以示问候和敬意,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如唐代李群玉《答友人寄新茗》诗:满火芳香碾麴尘,吴瓯湘水绿新花。愧君千里分滋味,寄与春风酒渴人。尤其婚姻的聘礼有“茶礼”之说,因为旧时聘礼多用茶为礼品之一,故名。清朝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曰:“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茶礼”也叫“茶银”“下茶”。清代袁于令《西楼梦》即称:“母亲写下婚书,茶银五百亲收。”那么,古人的婚姻为什么会与茶发生如此密切的关系呢?原来,古人认为茶树不宜移植,种茶只能直接播种茶籽。宋代以来的道学家们,为了宣传、贯彻“存天理、灭人欲”的婚姻从一而终思想,断定茶树不可移植。据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二介绍:淮人聘妇,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戚友。按《品茶录》载: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云云。是宋时已有此俗矣。可见婚姻茶礼乃始自宋代的风俗,后人蹈袭而已。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也说“种茶下子,不可移植。”陈耀文《天中记》卷44《茶》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他所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把茶列为婚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物。这样,茶就获得象征或表达整个婚礼的含义。“今谓聘金为茶礼,义本此。”(清·王棠:《燕在阁知新录·茶礼》)“今俗聘妇者,礼先吃茶。”(清·朱亦栋:《群书札记·吃茶》)流风所及,当今农村中还有一些地方,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下茶礼,把订婚的订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并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反映了旧时婚礼遗俗犹存的现实。藏族同胞以砖茶为订婚的聘礼,云南边疆地区民族的新婚夫妇要同饮一杯普洱茶泡成的红艳茶汤,都含有茶“至性不移”之意。

2、茶道与人生智慧散论

如前所述,茶,首先被当作饮品,并且是中国人的“国饮”。其次,茶与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相融合,尤其与农耕稻文化密不可分,并脱离物质属性而发展为茶文化和茶道。最后,从饮茶升华到一种人生哲理的高度。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是茶道哲学的境界所在。三毛对此的体悟是: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甜似爱情,第三道茶淡若清风。当代茶圣吴觉农则把饮茶视为一种艺术,一种精神享受,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而曾自署“茶仙”的宋儒朱熹,更通过饮茶阐明“理而后和”的大道理。《朱子语类》卷138《杂类》载:先生因吃茶罢,曰:“物之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却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礼本天下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又如家人嚆嚆,悔厉吉;妇子嬉嬉,终吝。都是此理。”所谓“理而后和”,可知礼是和的前提,有礼方有和。行礼如“各得其分”,便能得“至和”之理。他多次强调,礼本于天下之至严。礼行,则黎民各得其分,则至和。这种治平思想,与饮茶先苦后甜的道理如出一辙。这是朱熹对茶“礼”的思想升华。吃茶重礼,提升国人生活的文化品质;礼和人际关系,迄今功用仍如斯也。茶文化的触角既然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升华为茶道,既是实用人生,也是艺术人生,兼顾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兼具形而下与形而上,表达了外来咖啡、可可等饮料无法表达的文化内涵。如茶道中隐含着“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渐臻返璞归真、物我两忘之妙境。又如国人饮茶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无欲故静”的境界,让饮茶变得平和、空灵、静寂而深邃,易与心灵对话。因而无论在饮茶环境、茶具、茶水的选择上,还是在群己界分、为人处世上,莫不如此。再如茶道提倡“俭”的精神、“敬”的礼仪、“静”的精髓、中庸的人生哲理、儒释道兼收并蓄的调和观,都有助于饮茶者修身养性,使自己的秉性更加平和、淡定、包容。所谓“平常心是道,茶是平常心,茶中亦有道”是也。所以,尽管近年来茶作为饮料,正经受着舶来品咖啡、可可的挑战,茶饮在现代社会中也在寻求新的突破点,但饮茶之风日兴,茶文化日盛,也是有目共睹的。(Sakura.A)

注:内容来源世界与茶叶,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黑茶“变形记”:从万里茶道走向时尚茶饮

2020年5月21日,安化茶企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安化黑茶。当日是首个“国际茶日”。为弘扬茶文化,活跃茶贸易,“黑茶之乡”湖南省安化县的十余家茶企在长沙市举行安化黑茶品鉴会。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新华社长沙12月23日电(记者阮周围)黑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边销茶”,在现代茶饮文化中也拥有广泛的市场。不久前,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安化黑茶的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湖南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区之一,也是亚欧万里茶道的主要货源和起始段之一。湖南安化县的千两茶便是当时远销西北的黑茶品类之一,为方便马匹运输,千两茶会被制成圆柱状。

从万里茶道走向时尚茶饮,一些风靡中国的新式茶饮品牌为黑茶这一小众茶叶赋上了现代色彩。打开外卖平台App搜索“黑茶”,在长沙本土新式茶饮店铺中出现两款黑茶茶底的奶茶,它们被命名为“悠哉悠哉”和“浮生半日”两个颇具古风的名字。

“我喜欢喝奶茶,但又怕发胖,听说黑茶‘刮油’,求个心理安慰。加之这款奶茶口感独特,所以经常点。”37岁的长沙市民彭先生是“悠哉悠哉”的忠实粉丝,平时上班“嘴馋”时便会在线上点这一款奶茶。

近年来,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崛起。艾媒咨询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有26.2%的中国新式茶饮消费者表示未来消费频率将变多。消费者的需求将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更多商家向精细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力。露天茶馆、“围炉煮茶论道”等通过还原场景,力求“沉浸式体验”,为中国青年群体提供社交场所的新选择,也为黑茶等小众茶叶打开了新的市场渠道。

2020年5月21日,安化茶企工作人员在准备茶饮。当日是首个“国际茶日”。为弘扬茶文化,活跃茶贸易,“黑茶之乡”湖南省安化县的十余家茶企在长沙市举行安化黑茶品鉴会。新华社发(陈振海摄)

进入寒冬,在长沙市湘江岸边,林立的写字楼间,一家新式茶馆的外摆区域座无虚席。顾客们煮茶聊天,像极了人们围着吧台喝酒,只不过“主角”由酒变成一壶温暖的茶,佐餐小吃不乏含茶叶的蛋糕等点心。

千两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胜夫认为,奶茶、茶点糕点等食品都适合融入黑茶,“安化黑茶的独特香味和后发酵茶的属性适合进行二次加工。只要‘磨合’得当,相信安化黑茶的衍生食品能被越来越多人喜爱。”

历史悠久的安化黑茶发展至今,除了本身的饮用功能,其保健、养生功能也逐渐得到大众认可。黑茶冻干粉、黄精黑茶冻干粉、黄精黑茶酒……琳琅满目的黑茶商品,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

李胜夫全程参与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报非遗工作,当他得知申遗成功后,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欢呼庆祝:“这一刻是茶人的荣光时刻!”

“茶叶拥有无限可能。”李胜夫说,申遗成功将带动劳动技艺的发扬光大,带动农村的相关产业,组合放大优势,从种植户到茶企到经销商等,产业链活力得到开发。

来源: 新华社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