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40年普洱

找到约2,068条结果 (用时 0.166 秒)

老徐谈茶:东莞藏普洱茶40多万吨, 够全国喝40年? 这个说法可信吗?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炒了很多遍的老话题,就是普洱茶的存量问题。我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的现象,其它茶类的销售遇到一点问题就会有各种普洱茶的负面消息满天飞,远的咱们就不说了,说一下近一年来的什么农残问题、金融茶暴跌事件、天价茶问题、霉菌问题等等,现在又把炒了很多年、炒了不知多少遍的普洱茶存量问题翻出来再一次炒作。依稀记得这个问题在2009年就炒作过了,至今12年间翻炒了多次,几乎每隔一年春茶上市时就要翻出来说一下,我也留意了其中的一些说法,真的是没有一个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的,基本上都是属于瞎猜,或者是以点带面的昏说一气。

以这次炒作的所谓广东东莞有40多万吨普洱茶这事说一下吧,不可否认东莞确实是存储普洱茶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它也是全中国最懂品鉴普洱茶的城市。这样说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换一种说法,广东省是中国最懂得品鉴普洱茶的省份,没有之一,这个说法应该大家都认可了,包括普洱茶的故乡云南在内,真正懂得品鉴普洱茶的人远少于广东。过去广东喝普洱茶的茶客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现在广东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接受普洱了,你去任何一家广东的酒家包括路边大排档吃饭饮茶,给你上的茶水绝大部分是普洱,就连潮汕一带过去只喝岩茶、铁观音、单枞的那些老茶客现在也接受了普洱。再加上广东省的富裕程度在中国名列前茅,有这样的基础,广东收藏普洱最多也在情理之中。

究竟在广东收藏有多少量的普洱茶?估计没有人能说清楚,包括我在内。现在一些自媒体狂炒东莞藏有40多万吨普洱茶,应该是来自于2016年不知出自哪里的一个数据,也有5年了,还说够全国人民喝40年了。我们且不说这40万吨数据是否靠谱,就按这个数据来算一下账,看看是否够全国人民喝40年。按照最新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广东共有1.2亿人口,其中15-59岁的人口为8660万,60岁以上人口为1550万,做个靠谱一点的假设,25岁以上的人才开始经常喝茶,我想这个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在15-59岁这个区间的人口基础上大致的平均一下,减去2千万不喝茶的,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来:适合经常喝茶的人口为6660+1550=8210万人,我们再按男女各一半来算,实际不止,广东的男性人口是105,女性人口是95,女士喝茶可能会少一些,就不计算在内了,这里只是做一个比较保守的推测,并不代表我们认为女士们是不喝茶的。那就是有4100万人口适合常年喝茶,以普洱茶在广东省的普及程度,在适合常年喝茶的人口中有1/2也就是一半常年喝普洱茶,应该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据了。

一个广东省常年喝普洱茶的人应该有2000万以上,每人每天平均只喝一泡茶以8克计(实际上应该远不止这个数,如果你在广东呆过1个月以上就明白了),每个人一年消耗普洱茶3公斤左右,整个广东省一年消费普洱茶量至少6000万公斤也就是6万吨,东莞存茶40万吨也就够广东省的本地人消费7年,而这刚好就是普洱茶存储后进入适口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它基本上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存储量,况且它并不只针对广东市场,它是一个面向全球的普洱茶存储基地。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内地有多少人常年喝普洱,以少的计算了,在广东省的基础上加一倍,应该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据了吧,那也是至少4000万以上的人常年喝普洱,一年至少需要消费12万吨的普洱茶,有喝普洱传统的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常年喝普洱茶的人应该不会低于1000万人,所以普洱茶的消费量应该至少一年在15万吨以上,这也大致等于云南普洱茶一年的产量。那广东40万吨存储量也仅够这帮常年喝普洱茶的人2年多的消费,这40万吨在2年多喝完怎么办?是不是大家都喝当年新下树的茶?我就不知道供应全国人够喝40年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老茶贵一些是有道理的,因为需求远大于供给,要知道广东人可是中国最会经商的人,别当别人是s子,如果你真这样认为,那么你肯定是最s的那一个。

来源:老徐谈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吉普号:40年,做好一杯云南茶

从茶地到茶厂、从茶学生到茶专家,吉普号的行业引路人徐亚和老师,耕耘茶行业40余年,集茶学知识与茶叶种植、制作经验于一身。

12年前结识徐老师,他科学理性的茶学思维,塑造了吉普号团队对普洱茶的基本认知,也造就了吉普号理性的品牌底色。

茶界泰斗徐亚和

40年做好一杯云南茶

“云南大叶种应该是什么样的?”

“该为茶友们呈现怎样的一杯茶?”

是徐老师40余年,持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2013年至今,吉普号与徐亚和老师合作了6款茶品,从熟普到生普,从中期茶到新春茶,每一款,都在用口感品质回答”什么是好喝的云南茶?”的追问。

云南大叶种独有的高水浸出物,加上饱满平衡的适口性,使得这6款茶品,既能轻松入口,也值得边品边藏,11年间,它们持续获得了众多茶友们的好评和高复购。

吉普号 × 徐亚和老师

40年经验,呈现一杯好春茶

2024年,吉普号与徐亚和老师再合作,交出一份承载40年制茶经验的答卷:徐亚和从业40周年纪念茶【泰斗】,重磅上新。

泰斗

徐亚和老师认为:云南大叶种的独特性,体现在内含物质的丰富上,【泰斗】的茶料,挑的是水浸出物超过47%的邦东大叶种茶。

云南临沧的邦东茶区,夹石夹沙地貌,茶树扎根于岩石缝中,借助沙石土壤超强的容氮能力,孕育出凛冽鲜爽的口感,陆羽《茶经》中描述的优质茶地“上者生烂石”于此验证。

为了兼顾适口性、均衡感,【泰斗】拼配了石介、枕石与昔归的跨年份古树茶料。石介提供框架感、昔归增加浓强度、枕石增添鲜爽度。

整体口感呈现出鲜爽、浓郁和独特兰花香的融合,正是临沧邦东茶的风骨灵韵。

613枕石

徐亚和老师指导制作的613枕石,自2022年上市至今,好评复购不断。

它的茶料来自临沧邦东夹沙夹石地块,这样的地貌,土壤透气性好,茶树根系能扎得很深,更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

同时受澜沧江水气滋养,茶地里常年云雾环绕,遮阴较好,因此【613枕石】在口感上呈现出高鲜爽的特点,更拥有难得的紫苏香气。

徐亚和老师

从业40年履历

徐亚和老师投身于云南茶产业中,已有40年。专注研究普洱茶树栽培、普洱茶制茶工艺,集丰富的茶学理论与科研实践于一身。

1981年~1986年,在茶农学校,稳扎稳打学习农业及茶叶相关知识;

1984年~1998年,在临沧农校“茶学专业”执教15年;

1992年~1998年任教期间,参与创办云南蒸青绿茶企业“女儿绿”;

1998年~1999年,调任至临沧茶叶技术推广中心,主持茶叶科研与行政管理工作;

1999年~2004年,任职国营花园茶厂厂长,在制茶一线把控普洱茶出品标准;

2004年起,转做个体经济,参与创办“云南茶叶信息港”,开启云南茶叶互联网销售先河;

撰写茶学专著,《亚和说茶》、《普洱茶百问百答》、《中国普洱茶文化大观》等成为很多茶客入门普洱茶的教科书。

目前兼任,双江三茶统筹研究院执行院长,主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工作。

……

2024年春茶

2024版【泰斗】

2024版【215大雪山(200g版)】

2024版【205小班章】

2024版【403蛮魄】、【425蛮蕴】

好春味,定不负等待

芳村茶史 | 芳村40年:荣辱兴衰,砥砺前行——访陈国昌

芳村40年:荣辱兴衰,砥砺前行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已近40年。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广州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在诸多领域为全国探路、领全国之先。而茶,是广州的代表性元素,尤其是芳村,中国较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所在地,她的故事又是怎样,我们来为大家慢慢解读。

其实,芳村茶源,历史悠久。

据芳村《东漖镇志》记载:“南宋朱开禧元年(1215年)黎氏、严氏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广州,后有定居芳村花棣(地)之南者,寻根溯源其祖籍在江浙,以种茶为业,历经百年,人口逐渐繁衍、兴旺,便建新村,命名为‘茶滘村’”。南迁广州的黎氏与严氏不仅在这里种茶,还种花。茶园与花园相融,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花地,人称“岭南第一花乡”。花,是芳村传统产业。其实芳村的茶,与花有关,可谓“先有花,后有茶”,是鲜花产业带动了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芳村因花市兴盛,终日车水马龙,附近茶楼、茶园兴起如雨后春笋。

清朝,珠江南岸芳村出产茶叶,当时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北岸十三行出口茶叶,一“产”一“出”相得益彰。我国早年闻名世界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都是经过这里飘洋过海、源源不断地出口异国他乡,这让芳村人引以为傲!

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动荡,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粮食紧缺。村民们被迫毁茶种粮,以求温饱,所以,芳村地区从此不再种茶。

而后,改革春风,再续茶缘。

陈国昌:“茶”纳百川,有容乃大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排在最末一位,说明人们是先解决温饱问题,才会延续其它享受。改革开放的春风,也是一个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才越来越被重视。”今年已71岁的老广州人——陈国昌先生说道。陈国昌,是原广州南方茶叶商会会长、原广州市南方茶叶市场董事长、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2007茶业年度经济人物。芳村由一个单纯茶叶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为中国茶产业的历程,他则是核心的见证者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芳村和山村主要种植蔬菜、稻谷、茉莉花等,计划经济时,采摘的茉莉花要按任务量上交国家。后来,多余的茉莉花,人们则开拓思维,用来加工成茉莉花茶。著名的百花香料厂就在芳村,最高峰时,芳村花厂达到100多家。

80年代时,所谓的芳村茶叶市场,其实是洞企石路、山村、石围塘等,零散有一些人在做茶和卖茶,路两边是临时建筑,初期只有三四十家,到了80年代末期,大概一百多家经营户,主营茶类包括花茶、绿茶、乌龙茶、红茶等。

众人齐力,茶飘香

而对于广宁人,据陈国昌介绍,70年代,就有广宁人过来芳村建厂;80-90年代,陆续也有一些湖南人、云南人、福建人、浙江人、广西人等来此做茶叶生意。其中,80年代时广宁人数量占的比例较大。

“茶讲究‘和’,具有包容性,任何茶都是好朋友。而一个茶业市场的发展和强大,也需要各个地方的人们,一起来奋斗!”

确实,那些为茶付出大半辈子乃至一生的老茶人,是让人敬佩的!在采访过程中,他时不时会提起一些老茶人的名字,比如:七八十年代即到芳村从事茶业的先锋(曾大成、谭其文、吴奕镕,刘洪波,黄朝财、江绍楼、陈林生等)、茶学教授专家(袁学培、王登良、曹藩荣等)、力推茶文化的老领导(邬梦兆)、专注茶艺者(陈国璋、范增平等),以及已故的“茶界泰斗”张天福、陈国本等,说起这些名字时,他的眼里闪烁着光,充满了回忆……他说,茶业的发展,要好好感谢这一类老茶人的辛勤付出。

90年代,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而芳村茶业市场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基本形成茶文化产业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芳村创业,期待在这挖第一桶金。1995年,南方茶叶总汇挂牌成立。1997年,南方茶叶商会成立,市场的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规范。

“1998年至2004年,是福建乌龙茶很兴盛的时期,很多人的第一桶金来自销售乌龙茶类。”

2001年,第二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的“中国茶王拍卖”中,100克铁观音“茶王”拍出了12万元的高价。

2002年11月25日,芳村茶博会拍卖再掀高潮,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被一商家以18万元的天价拍走,再次创下广东茶叶拍卖史上的惊人纪录。

2004年10月14日,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举行茶王拍卖,在“安溪茗茶铁观音茶王评比大赛”中评出的100克铁观音茶王,最终以20.4万元的拍卖价成交。(还有往年的拍卖高价,在此暂不一一列举。)

致富热潮,疯狂普洱

对于普洱茶“热”,是缘于何时?答案是21世纪。

陈国昌说:“这有一个过程。”接着,他拿出珍藏已久的两款茶,神秘地告诉笔者,“我今天带来两款特别的普洱茶,估计在市场比较少能见到!”

原来,第一款是2002年广州市芳村春光茶叶厂生产的“茗缘”牌茶叶,荣获2002年广州博览交易会普洱金奖,据说后来拍卖出2.6万元/斤的高价。

第二款是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博览交易会上,第四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大赛中,荣获散茶茶王的番禺德利茶业(陈家华侨)旧普洱。6月17日由博晟拍卖行承拍,50克旧普洱茶以13万元拍出,被誉为“王中王”旧普洱散茶。

可见,普洱茶在21世纪初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据悉,曾任广州市委副书记、第八届广州市政协主席的邬梦兆退居二线后,一心一意推进广州茶文化。2000年创办了“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广州国际茶博会”,并连续成功举办十多年,首届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茶贸易,推动茶经济的发展。当时芳村区政府强烈要求在芳村举办第二届茶文化节,促进芳村茶叶的发展。以前芳村的交通都是泥泞的小路,后来市政府拨款3000多万元,加上区里拿出一笔钱来完善道路建设。南方茶叶市场在2001年落成,并举办第二届、第三届茶文化博览会。

此外,从2003年起,邬梦兆在全国率先组织策划如“普洱陈茶一条龙展”、“听千年琴声,品百载普洱”等各种类型的普洱茶普及活动。

2004年,自大益改制以来,切入的市场点便是珠三角等地,尤其是“两广地区”的东莞芳村等地,有效促进普洱市场的发展。

2004年起,芳村普洱茶市场越来越“热”,催生了全国普洱茶“热”,尤其是在2006年和2007年初期,普洱茶非常“大热”,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当市场达到非常饱和后,四月份某一天,普洱茶市场似乎“停滞”了。陈国昌说:“之前价格的过度上升,是市场不健康的表现,高达一定程度后,市场会让其回归‘正常’”。

笔者想说:确实如此,当社会供需关系处于宏观不平衡,市场价格达到一定峰值后,市场则会进行自发性的“市场调节”, 即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

回归理性,稳步发展

2008年—2017年,无论是茶商、茶人,都开始逐渐回归理性。也有不少品牌更加追求品质,认真做茶。

各地举办许多与茶相关的活动,大力宣扬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比如:全民饮茶日、马帮贡茶万里行等。

除了上文提及的南方茶叶市场,后来,各大茶叶市场相继落成,如:广东芳村茶业城、启秀茶城、山村茶叶城、芳村茶叶批发市场、承鸿茶世界、锦桂茶叶市场、正好茶叶市场、江南茶博园、万象茶叶城、大笨象茶叶城、明阳茶业市场……

芳村,逐渐成为全国世界范围内规模较大、辐射面较广、商户较集中的大型茶叶集散中心。

“广州不产茶,为何却有这么大的交易市场?”对此,陈国昌说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广州人常说:“得闲(有空)过来饮茶啦!”而不是说“饮酒”等,“饮茶”文化深入民心,已成为一种表示友善、亲切的代名词。第二,广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外地人也进入广州从事茶生意。第三,得到政府、协会等的支持。第四,茶是一种健康的饮品,至于哪款茶好,那就是适合你自己的就好。

目前,普洱茶仍然是芳村茶叶市场的主体茶类,陈国昌表示:“未来,普洱茶应该会平稳发展,但其它茶类也会百花齐放。”

最后,他说,无论大小型茶品牌,都是在为茶业市场发展作付出,他对茶企寄语:

找到约2,007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找到约6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