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400一斤的普洱散茶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根本不够抢!“胖东来茶叶店”一天最高卖100万,有什么绝招?

一茶难求、多品种缺货,门口大排长龙,最高日收100万……

这种盛况出现在胖东来仅160平的茶叶店里。

胖东来的茶叶,为什么这么火?我专门到许昌胖东来实地探访了一番。

一家店1天最高卖100万胖东来的茶叶,到底有多火?

3月的一个工作日上午,胖东来天使城还未营业,门口已聚集起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

10分钟后,当我被人流推到茶叶店门口,现场令我感到震惊——门店几乎被重重包围,5米宽的走廊已经无法下脚,人声鼎沸堪比菜市场。

见证过喜茶人民广场的排队盛况(2017年),也采访过鹿角巷“排6小时买奶茶”(2019年),仍被这种“抢购热潮”深深裹挟。

首先,胖东来的茶叶,不是排队就能买到,“如果没有提前抢号,排到天黑也进不去的。”一位热心顾客提醒。

一天仅发放400个号,需要在门店50公里范围内的定位,提前一天去小程序抢号,抢到之后再到店排队,按照号码排的时间进店。

其次,即便抢到了号,也不能放开买,很多爆款“每人限购一盒”,另外还有多个爆款如布朗熟沱、茉莉飘雪、罐装小青柑等经常缺货。

即便如此,顾客基本都是“按筐买”,不少人一买就是两三筐。我观察到,客单低于1000元的不多。

一家店一天的营业额有多少?3月26日,在中国超市周论坛上,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回答了:“原来茶叶店一天卖3~4万,现在两个茶叶店加起来一天卖100万左右,最高峰时,一家店一天就能卖100万。”

令人艳羡的是,这种抢购狂潮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一直如此。”一位许昌市民告诉我。

和新茶饮相比,胖东来卖的是普普通通的原叶茶,没有好看的杯子,没有大片场景,更没有新奇特周边。和普通的茶叶店相比,也没有茶艺师泡茶试喝,没有人讲千年古树/山头故事,更没有任何促销折扣。

涌进胖东来抢茶叶的人,到底抢的是什么?

卖爆的胖东来茶叶

能给茶饮带来什么启发?

很多人的第一答案是信任——胖东来十几年诚信经营,是茶叶的强大背书。

因为在中国,茶,是信任成本最高的产品之一。正如很多消费者所说:“同样买2000元的茶叶,胖东来挣300 元,其他地方可能挣1900元。”

还有人分析,胖东来已经将品牌本身做成了渠道,将信任做成了流量。因此,卖什么都会有销量。

但我认为不尽然,国内很多茶叶连锁品牌都能解决基本的信任问题,比如在八马、文新、张一元茶庄等,都能买到不错的口粮茶;茶里、一念草木中等新锐品牌,主打时尚不贵;而高端礼品领域,有做了多年的小罐茶。

为什么只有胖东来的茶叶,天天排队、供不应求?

从早上10点排队到下午3点结账,买了3000多块的茶叶,我发现胖东来卖茶叶有3个生意经。

1、价格带丰富,从9元/罐到2.7万/公斤,丰俭由人

在胖东来茶叶店,很容易开启“沉浸式购物”。

有9元一罐的花草茶、15元一盒的袋泡茶,不到百元就能买上一大袋。

而52元的老白茶茶饼,有人一买就是10饼;58元的茶礼盒,包装精美,还配专属手提袋,无论自用还是送人都适用。

很多平价爆款,比如足足2斤重的布朗熟沱,280元一斤的小青柑、5个小饼组成的有机茶,都是买了绝不心疼的口粮茶。

在往上看,从二三百到两三千的茶礼盒,都有对应的选项。

而行业里吊足胃口的“天价茶”,比如牛栏坑肉桂,2.7万/公斤,胖东来十分贴心地做成了龙珠、单包等小包装,一泡的价格200~300元不等,想尝鲜的消费者也能负担得起。

散称茶一斤从几十元到几千元,明码标价,顾客随喜购买。

总之,在胖东来买茶叶,不会有背刺的体验,更不会被价格吓得空手而归,一千多个SKU,绝对丰富的价格带,让消费者可以“毫无压力、自由购买”。

或许这种愉悦体验,才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走进胖东来的原因。

2、场景多元,口粮茶、招待茶到姨妈茶,总有一款适合你

有人说消费者喜欢盲从,但如果产品不适合,即便价格再优惠,任谁也很难再来第二次。

胖东来茶叶第二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就在于品类众多、场景多元,总有一款适合你。

茶饮老饕可以选择不同价格带的散称茉莉飘雪、明前龙井和毛尖,或者一两千一饼的陈年普洱、陈年白茶等。

喝个新鲜的年轻人,不到百元一饼的白茶,买了不心疼;40元一盒的墨红玫瑰礼盒,颜值高、拍照好看;办公室日常喝,可选便捷的商务小饼。

小姐姐们能找到暖胃的红糖姜茶;热衷养生的打工人,可选赤小豆茯苓薏仁茶、蒲公英茶、不同年份的陈皮礼盒等。

胖东来茶叶店甚至考虑到了,“给女性朋友带伴手礼”的场景,提供人参阿胶女神茶、石斛玫瑰杞参茶等多款女神小罐茶。

总之,不同人群都有针对性产品;自喝、送礼、家庭、办公、旅途等场景,面面俱到。这一点值得做零售的茶饮品牌学习。

3、灵活售卖,一片陈皮也卖,10块的散茶也能称

胖东来茶叶第三个让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售卖方式极度灵活。

和大部分茶叶店只能按照一罐、一盒、半斤等规格售卖不同,胖东来的散茶没有最低的起卖量,哪怕只要5块、10块也能称。

类似小青柑这样的爆款,没有限制,一颗起卖。

一位许昌的朋友告诉我,胖东来茶叶店的员工会鼓励顾客一次少买,这样就能喝到更新鲜的茶叶。

据说,有一些市民每天都进店,一次只买一片陈皮,即便如此也能受到热情接待。

这种灵活的售卖方式,让茶叶店多了像邻里街坊一样的亲近感,充满了人情味,信任和口碑越积越多、广为流传。

我不由得想到,当茶饮规模越做越大时,那种扎根社区,长久陪伴的质朴和人情就会越来越稀缺,这或是值得茶饮品牌思考的。

主打一个“赚取合理利润”

让年轻人重新爱上中国茶

其实国内茶叶店走红,胖东来不是个案,去年四季度,北京老字号张一元茶庄也翻红了,其茉莉高碎花茶售卖现场,队伍能排出十几米,春节期间更为火爆。

有业内人士告诉我,胖东来茶叶店的模式和张一元茶庄很像,都是把大众的口粮茶做成了标准产品,等级公开、明码标价,主打一个“赚取合理利润”,吸引了大量不太懂茶的消费者。

我认为,无论是胖东来茶叶店、还是张一元,能做成的本质是,喝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现制茶饮近10年的市场教育,让中国茶重新触达了年轻人,比如重茶感的轻乳茶日渐主流,围炉煮茶走红,新中式茶馆遍地开花。

在今年的联商东来总裁班上,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提到:“今年要规划更大的仓储式卖场,其中要做一个5000平的茶叶店,做成中国最有特色的茶叶店。”

中国茶成了年轻人当下的潮流消费。未来或会诞生更多“网红茶叶店”、“茶叶连锁店”。

这对茶饮品牌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市场——用年轻化方式重新改造中国茶。

来源:咖门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诗中的“贡茶”史


古时候,中国的文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现实的生活写入诗歌之中,因此中国的诗歌丰富多彩,既能抒发情感,又能表现现实。


而茶诗也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中应运而生。茶诗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创作而出,或写出茶之滋味、或写出饮茶情绪等等。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诗,来寻找一下关于贡茶的历史吧


⻄晋左思的《娇⼥》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因急着要品⾹茗,就⽤嘴对着烧⽔的“鼎”吹⽓。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咏茶诗:⼀⾸是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


⼀⾸是孙楚的《孙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兰出⾼⼭”的诗句,点明了茶的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们⽂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历代的名茶绝大部分被列为贡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专人送入皇宫,供皇帝享用,往往是为了表示特別的恩宠,皇帝才舍得用茶赏赐亲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一文中写出了得到皇帝赐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诚惶诚恐、欣喜无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临,时珍俯及,捧载惊忭,以喜以惶。……衔恩敢同以尝酒,涤虑方切于饮水,抚事循涯,陨越无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纵观古今诗词,它们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会职能。透过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绪表达,思想内涵,更能从中观察出当时的社会民情,风气习俗等。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人欧阳修《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当小龙团被列为贡品以后,更是难以得到。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辅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赏赐。


只有在“南郊大礼,致斋之夕”四位高级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饼,分割成四份各自带回家中宝藏,仅是在贵客到来时,才拿出来传观展玩。



珍贵如此,无以复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一诗中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此外,黄庭坚的《谢送碾赐壑源拣芽》,杨万里的《谢木媪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中都专门吟咏了赐茶之事,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赠茶习俗。


到了元代,贡茶一直是传统的团饼茶,也还在沿用宋代的龙团茶制法,龙凤团、密云龙的名称仍在。元代皇帝也经常赐给大臣贡茶,“讲筵分赐密云龙”。


龙团茶仍要经过碾末,然后烹点。大臣虞集写过这样的诗句:“摩挲旧赐碾龙团,紫磨无声玉井寒。”宰相耶律楚材写道:“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品饮贡茶的这种情趣与宋代别无二致。



但是在民间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渐渐发生着转变。元代诗人汪炎昶在《咀丛间新茶二绝》中,写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觉极有韵味,不经过复杂的制作,尝到了茶叶的本真滋味,诗中写道:


湿带烟霏绿乍芒,不经烟火韵尤长。铜瓶雪滚伤真味,石皑尘飞泄嫩香。


       从诗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种强烈的减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叶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经产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宫廷,民间饮用散茶已经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为皇宫修贡的武夷地区,也在大量生产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诗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诗中写道:“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这个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武夷讲学时经常品茶的地方。朱熹当年所饮之茶,应是散茶无疑。当时朱熹带领学生亲自种茶采茶,品饮的就是制作简单而不失真味的芽叶散茶。


        明朝开国之始,贡茶主要由武夷地区的建宁府贡进,还是依照宋代以来的方式,研造成团茶,有大龙团、小龙团。

这滞后于茶事发展的状况,是一种恪守陈规的作法,从概念上人们仍以加工繁琐的龙团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团饼茶了,这道诏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团茶的转折点。


明太祖的这一诏令,的确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从此,散茶成为绝对主流,由此炒青也成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续至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意下发这么一道诏令?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诗人张岱曾在诗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写道:“白瓯沸雪发兰香,色若梨花透窗纸。”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茶叶的香气以及颜色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且描绘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觉。


这证明明朝的诗人更加赞赏茶香清幽似兰,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关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质。


图片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韵》清·乾隆皇帝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这是一首乾隆皇帝赞美普洱茶的茶诗妙句,乾隆尤爱普洱,曾作御制诗赞普洱多首,诗中多为极尽赞颂之语,写出了诗人饮罢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对普洱的喜爱之情。


纵观我国的茶文化,以茶作诗为载体起起伏伏发展。尽管茶文化有过落寞的时候,但茶诗却依然在诗歌发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最初的普洱茶是“七子饼”吗?是,但又不是!

喝过普洱茶的人,都知道普洱茶是紧压茶,最基本形态有砖、饼、沱三种。

当然,普洱茶除了紧压茶,还有散茶、茶膏的存在。即便是紧压茶,也有柱茶、团茶、金瓜茶、蘑菇茶、龙珠等多种形态。


①柱茶&饼茶


②团茶


③龙珠

今天,我们重点了解普洱茶的饼茶:①普洱饼茶的历史有多久?②现代“七子饼”为什么是357克?


1、普洱茶的饼茶史

普洱茶起源,有人追溯至三国时期的“武侯遗种”,有人追溯至唐代的“银生茶”。晚明《滇略》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为后世提供了较为可信的普洱茶史料。

实际上,中国茶叶发展到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推动下,经历了从压制茶向散茶发展的变革。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这场变革的影响较小,普洱茶“蒸而成团”的紧压形态得以保留,更利于茶叶内质转化,获得“越陈越香”赋能,这正是魅力之所在。


清代以前,有关普洱茶的史料比较匮乏。雍正七年(1729),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并设立普洱府,普洱茶正式成为贡茶。从雍正时期开始,关于普洱茶的记载逐渐丰富起来。

普洱贡茶,“团茶”是最重要的形态。但民间贸易,“饼茶”却不遑多让。

雍正十三年(1735),官府针对饼茶出台了税收政策,《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


其实雍正之前,朝廷已有赏赐普洱茶的先例,康熙皇帝就曾赐给文臣查慎行普洱茶饼。查慎行赋诗致谢,用北宋“龙团凤饼”赞美康熙帝所赐之茶饼。

《谢赐普洱茶》

清·查慎行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2、“七子饼”为何357克?

上文《大清会典事例》载“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已具“七子饼”雏形。

封建时代,中国实行“十六两制”,一斤16两,成语“半斤八两”就是形容两者相当。



具体到雍正十三年,一斤约597克,一两约37.3克,彼时“七两饼”约261克,与现代“七子饼”重量有一定差距。

我们今天使用“十两制”,规定“一两=50克”,那是1959年《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颁发以后的事。


大家熟悉的现代“七子饼”,每饼357克,七饼为一筒,用笋壳扎筒。据陈智同《深邃的七子世界》,“七子饼”始于1958年试制“侨销圆茶”,后畅销日韩、港澳台、东南亚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陈智同著《深邃的七子世界》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是“357”克呢?

当年云南普洱茶畅销海外,为了出口,必须同国际接轨。

标准件30公斤的普洱茶,按照国际惯例每件包装12筒,每筒7饼,“30公斤÷12÷7”,计算得出每饼357克。

【当年“侨销圆茶”357克,“内销圆茶”250克,内、外有别,可作旁证。】


网络上有些营销说辞,刻意宣传“3”代表“天地人”,“5”代表“金木水火土”,“7”寓意“繁多”,只能“呵呵”了之。

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往往具有一定的偶合性、不完美性,没必要牵强附会。不然,人为规定“七子饼”每饼360克难道不比357克更香(寓意更美)吗?


抛开“七子饼”出口创汇的特定历史背景,普洱茶饼的克数,茶企可“自由定义”,200克、360克、400克、500克、1公斤、3公斤的茶饼,市面上比比皆是,各有各的精彩!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