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3g茶叶

找到约42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星球测评 | 如何挑选一款心仪的红茶?


​既已错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寒风也开始凛冽,那我们就用暖暖的红茶补偿一下自己吧~只要简单三步,就可以选出一款自己心仪的红茶啦。



怎么选? 

简单点,从市面最常见的:祁红、滇红、英红 入手吧~

市面上红茶的品类很多,正山小种、金骏眉、苏红、川红、宁红.....我们一开始选了两款红茶:祁红、滇红。


茶叶星球测评小姐姐开播啦:先看测评再买茶,什么是“好喝不贵““最佳性价比”咱们一目了然~~~


看外形:就是看颜值与身材啦 

为什么要看干茶?怎么看?

①WHY看 ?学会看茶是泡茶好喝的基础。

很多小伙伴都说自己不会泡茶,怕泡的不好喝~其实,泡茶是有秘诀的:看茶泡茶!

②How看?比如这三款茶,你会发现英红、滇红要比祁红粗壮一些,这是因为他们的树种不同:英红和滇红是大叶种,祁红是小叶种,所以在水温方面,泡祁红的开水温度要比英红、滇红低一些。

新鲜的茶叶经过揉捻,变成了一根根的“条索状”,英红、滇红中有金色的条索,这些是茶芽,茶芽上的绒毛经发酵后变成了金黄色(有时我们看到生普上的茶芽是银白色,颜色不同与制作工艺有关)。茶芽较多的茶,说明嫩度高(嫩度与茶叶采摘等级有关),也需要适当降温。很多小伙伴觉得英红和滇红有点像,没错!它们真的有血缘关系(文末揭晓~)


我们来做个小总结:

泡茶:就是试她的内涵啦~

看汤色、闻香气、尝滋味

看完干茶,该怎么泡呢?泡茶有三要素:投茶量、水温、时间(出汤时间、浸泡时间)当我们固定一个变量,适当的调整另两个,多试几次,基本可以泡出不难喝的茶,比如固定5g茶叶,温度在100°-85°之间做调整,出汤时间根据冲泡次数做调整。

泡出来的茶汤我们可以根据:汤色(茶汤颜色)、香气、滋味,进行判断。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款茶,欢迎和我们“隔空约泡”哦~第一泡,10秒出汤:英红汤色金黄透亮,滋味甜爽、叶底有花香、红薯香;滇红汤色金黄透亮,入口甘甜,带有类似梅子的水果味,叶底是花果蜜香;祁红汤色金黄明亮,很鲜爽,带有苹果的气味,叶底是馥郁的花香、果香,三款茶中持久度最好。

看叶底:可以看出做工好不好哦

最后,如果想检验自己在干茶判断时是否准确,那就看看叶底吧~比如,匀整度、洁净度、色泽、嫩度等。判断嫩度时可用手指背触碰茶叶,如果感到扎手茶叶较老、柔软茶叶较嫩。


再来总结一下:

红茶国家标准审评法,了解一下

3g茶叶,水温100°C,闷泡5分钟



结果出来啦

英红滋味浓醇鲜爽,花果香明显,微涩

滇红滋味甜醇较爽,果味明显,略带果酸

祁红滋味鲜醇甜,有玫瑰花香,香气持久


SO——

追求口感饱满、花果香的朋友可以选英红。

喜欢水果甜香的可以选滇红。

喜欢甜蜜花香的可以选祁红。


能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了吗?

最后剧透,这仨哪款最适合做奶茶呢?


问:红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答:1、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

2、可利尿、消除水肿,

3、强壮心脏功能,红茶中“富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

在红茶的茶汤中可以看到“金圈”,这是红茶中的茶黄素,被称作“软黄金”可以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问:在办公室就可以做奶茶,是真的吗?

答:当然!按照我说的做,不好喝你打我~

准备:水杯(带盖)、3g茶叶,150ml开水,10ml牛奶

步骤:

1、闷泡茶叶:3g茶叶放入杯中,注入150ml开水,盖上盖子,闷泡5分钟

2、温度降到60度左右(温度过高会破坏牛奶营养价值),加入10ml牛奶(可依个人口味调整奶量、糖量)。

茶叶星球的小伙伴一致认为:英红做奶茶最好喝!

英红奶茶:茶香、奶香、花香、果香完美融合,茶汤绵密顺滑,令人回味无穷!

滇红奶茶:酸奶茶

祁红奶茶:过分甜腻,受不鸟。。。


问:滇红与英红真的是亲戚?

答:是哒!50年代初,为响应新中国出口创汇的战略需要,“适宜种茶,适宜种好茶”的英德从云南引进大叶种进行繁育种植。繁育推广茶树良种、建设高标准茶园、探索茶叶深加工,英德红茶就这样出现啦~


问:世界三大高香红茶都是啥?

答:记住啦!

中国——祁门红茶

印度——大吉岭红茶

斯里兰卡——锡兰红茶

有问题评论区留言哦~


国家标准:评茶员必考,了解一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 1243-2019

勐海茶业联盟团体标准T/MHC 005—2020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1086—2009


后记:喜茶可,爱茶甚可~~

茶为国饮,what's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我们是茶星90后、00后评茶员,触茶习茶一段时间,我们觉得吧,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很是真切。有点像“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禅一味”的茶道,等我们再大一点,自然有所体会。

现在让我们协助大家,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茶,然后,爱上她~~

以茶叶等级来区分的白茶3种冲泡法

不管是喝哪一种茶类,冲泡都是必须的步骤,今天为大家介绍个超实用的白茶冲泡攻略。

以茶叶等级来区分的3种冲泡法:

1、白毫银针的泡法

冲泡白毫银针,主要注意事项有二:

其一,茶芽纤长细嫩,水温不宜过高,90度左右即可;

其二,这种上好的白茶浑身披满白毫,冲泡时,热水不可直冲茶芽,应当沿杯(或壶)壁入冲。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即不会损伤茶芽品相,又不至于因为茶芽大量脱毫令茶汤变浊、而影响其汤色的美感。

白毫银针茶形虽然纤小细嫩,因为茶芽肥壮丰腴,出汤时间较长,十分耐泡,即便泡至十道,汤色尤在,虽然口味淡了不少,但还是可以从中品到其余韵的。

冲泡白毫银针,还有一个秘诀,每回往外分茶汤,可留汤底约三分之一。

这样,续过新水之后,茶汤还能沿承原来的韵味。

2、白牡丹的泡法

白牡丹一芽一两叶,旗枪兼具,茶芽细嫩纤巧,茶叶粗犷豪放,水温不可过低。

低则茶味难出,水温若是太高,则又会伤及茶芽,若配以玻璃茶具,则其水中倩影尽收眼底。

所以,白牡丹的冲泡温度,最好控制在90-95度之间。其它注意事项,类似白毫银针。

3、贡眉或寿眉的泡法

贡眉或寿眉皆以茶叶为主,其形粗放,尽显古朴之风,其靓丽之处有三:

其茶汤深红美艳,其滋味醇厚浓郁,其功效较为卓越。

所以,冲泡白茶,水温可在95-100度,而且可以多泡一会。

这样,就会充分享受到其最美的部分。


以不同器具来区分的6种冲泡法

1、玻璃杯泡法

玻璃杯泡白茶,好处是方便简单,居家办公旅行皆可。

根据玻璃杯容量大小,1:50的比例,1克茶50ML水。一般玻璃杯3-5克白茶量。

温具:先取温水烫杯,避免正式冲泡由于热而导致玻璃杯破裂。

接着向杯中投至3-5克茶叶,借着杯子的热量余温,摇动干茶在杯中,借以闻香,此为摇香,体会白茶的干茶毫香、清香、甜醇香、药香、荷香等。

润茶:注入85-100度的水(白毫银针85度左右,牡丹90度左右,寿眉老白茶100度左右,水温下面几种方式相同),盖着干茶的量即可,轻微转动玻璃杯,使茶叶浸润,然后快速倒出水并沥干。此时可以再次闻杯中茶香,与刚刚的摇香又是不同的感觉。

冲泡:注水,沿杯壁轻缓注入杯子的七分满即可。注水时可以采用“凤凰三点头”手法沿杯壁注入,以示对客人的尊敬,亦可欣赏银针飞舞,上下纷飞。

品饮:稍待一二分钟即可品饮,待杯中水饮到刚刚盖过茶叶时续水七分满,每次不饮干再续水,是为了保持几道茶汤的滋味均匀。

2、盖碗泡法

盖碗泡法分为温碗、投茶、洗茶、冲泡、出汤四个步骤。

温碗:用沸水汤洗碗盏,目的有二,一是洁具,二是方便接下来投入干茶后的摇香闻香。

投茶:根据盖碗容量的大小来定,一般投茶量为盖碗量的三分之一,记住宁少勿多这个词就好。

摇香闻香:入茶后,借助刚刚的碗的热度,激发干茶的香,可以细细品味茶香,及有无异杂味等。同时摇后,如果有碎末会粘附于碗盖上,又可以用水冲去,利于下面泡出更美味的茶汤,而较少苦涩,因碎茶与完整条索浸出内质快慢不同,带来泡茶的难度。这些,皆是泡茶的艺术了。

润茶:洗茶即醒茶,又称温润泡,用温度适中的开水,快速出汤弃头汤不饮,然后,并不要急于接着注水,可以稍等几秒种,等待茶儿的苏醒,此为用“润”的手法慢慢将茶叶唤醒。

冲泡:冲泡的水温宜高,手法是沿盖碗边沿缓缓注入,水流一定要低,不能对着茶叶冲。

出汤:出汤要把握两点,就是时间和手法,注完水后停留5秒即可出汤,手法要平、稳、快,碗要端平,到了出汤的时间千万别犹豫,一定要快,尽快沥干;沥干后,盖碗归位,盖子可稍微打开,让茶叶通通氧气,这样茶汤会更好喝。


3、紫砂壶冲泡

“方不一相,圆非一式”的紫砂壶,品饮的不止是白茶的美味,更是紫砂的器美欣赏。同时,对于老茶,粗枝大叶的茶,更能达到茶熟香温的韵。冲泡过程同盖碗并无大的差异。

有茶友说银针万不可壶泡,其实未必,看你有几多柔情、如何小心伺候、泡茶艺术达到哪层了,每道水温要把握好、每次出汤快些,并不宜闷盖即可。

茶,是个最温厚包容的佳人,茅屋住得、精舍亦能安放身心,关键在于你的柔情以待。

紫砂壶冲泡分为温具、置茶、醒茶、冲泡、出汤、分茶和品茗7个步骤。

温具:沸水冲洗茶具。

置茶:茶量约占紫砂壶的三分之一(根据自己口味浓淡稍增减)。有友说银针万不可壶泡,其实未必,看你如何小心伺候了,每道水温要把握好、每次出汤快些,并不宜闷盖即可。

润茶:快速润茶1-2次(老白茶可两遍),以便唤醒茶味。

冲泡:沿壶沿注水,不可直冲壶心。

出汤:稍待10-30秒即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如果每次冲泡间隔时间很短,可留少量茶汤在壶中,以确保每一泡茶汤味道不变。当然每次沥干是泡出好茶汤滋味最保险的做法)。

分茶:将公道杯中的茶依次分入品茗杯中,请宾客享用。

品茗:闻其香,观其色,品其味。

4、煮泡法

老白茶煮泡法分为温具、置茶、冲泡、出汤、分茶和品茗6个步骤。

温具:沸水冲洗茶具。

置茶:三个不同的方式:a.可先将沸水倒入紫砂壶中,再将盖碗或紫砂壶冲泡四五道后的叶底倒入紫砂壶或别的可煮的容器中。b.可用冷水倒入煮茶容器中,再加入老白茶,慢慢煮,煮至香、色你认为皆可时即可;c.亦可以有条件时把老白茶干茶放入陶器中,在火上慢烤,烤出茶香四溢满屋时,再注入沸水煮,初注水,听那茶遇水舍己的哧哧声,是不是在浅吟低唱,为你献出最后的温润。

冲泡:待茶水沸腾后30-60秒之后即可出汤(可煮久一点)。

出汤:茶汤呈琥珀色后即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每次煮泡可留少量茶汤在煮器中,以确保每一泡茶汤味道均匀)。

分茶:将公道杯中的茶依次分入品茗杯中,宾客享用。

品茗:闻其香,观其色,品其味。


5、飘逸杯泡法

飘逸杯被称为为“万能茶具”、“懒人茶具”、“办公室泡茶神器”.

无论在哪里,都很方便实用,又茶汤分离,既当泡茶器、又可当品饮杯。

上层空间里放茶叶,注水泡茶;下层空间里容纳茶汤。

投茶:三四克左右。

润茶:不同白茶根据前面说的相应水温快速润一下。

冲泡:冲入不同白茶适宜的水温。

出汤:注水后稍待10-30秒后按压沥汤按钮,茶汤自然流入到飘逸杯下层空间中。

品饮或分汤:取下飘逸杯上层泡茶格;一人时可以直接用此飘逸杯品茶;多人时充当公道杯分汤品饮。

续水:把上层泡茶格放上飘逸杯上,再注水出汤,如此可以多次循环冲泡了。

6、冷泡法

出门在外,无茶不欢,又苦于无精妙茶器具,此时一瓶简单的矿泉水、纯净水即可简单搞定,并且茶汤美味不减功夫泡。

把三五克白茶先用冷水润洗一下,然后装入瓶中,拧上盖慢慢待白茶仙子释放青春吧,提前三两个小时泡上,渴时开盖即饮。

要制用冰凉冷饮,只需把此瓶白茶放入冰箱冷藏格,慢慢冷上几个小时。

准备清单:水瓶或玻璃罐,3g茶叶/300ml水配比。

推荐茶类:白牡丹或白毫银针。

注意事项:用冷水先将茶叶冲洗一次,更好出味。

冷藏时间:冷藏4小时左右,滋味最鲜爽。

风味说明:白茶冷泡后滋味鲜爽。

操作禁忌:投茶后,不可摇晃,保持静止,否则茶的涩味会加重,得不偿失。

来源:黑白茶文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叶感官审评:贯穿“茶”始末的别样科学——专访浙江大学教授、国家茶产业体系茶叶评价岗位科学家龚淑英

《中华茶人》从79期开始至2020年,将对建国以来,在茶叶的科研教育、经济贸易、文化传播、生产技术创新等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突出贡献的中国茶业功勋人物,以及仍然活跃在中国茶业界的杰出人物,进行系列、持续、深度的报道,传承发扬吴觉农茶学思想,弘扬茶人精神,为祖国母亲70周年华诞奉上中国茶业的献礼。

茶叶感官审评:贯穿“茶”始末的别样科学

——专访浙江大学教授、国家茶产业体系茶叶评价岗位科学家龚淑英

文 | 李倩


龚淑英,浙江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评价岗位科学家,著名茶叶审评专家。现任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学会感官审评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9)委员,全国感官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66)委员。

 

茶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要风味饮品,其品质感观分析标准的应用和推广对于茶叶产品标准化程度提升、茶叶品质管理、茶产业技术进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龚淑英教授说:“茶叶品质感官审评贯穿了茶叶从栽培、加工、生产、研发、销售的各个环节,是一门综合科学。”



龚淑英长期从事“制茶工程与茶叶品质评价”的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研究领域包括六大茶类加工工艺、品质形成、品质感官评价、感官评价与智能评价的关联性、茶叶标准及标准化研究以及茶叶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


主持制定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行业标准《莫干黄芽茶》GH/T1235、《武阳春雨茶》GH/T1234、地方标准《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范》DB/T2164,参与制定《茶叶标准样的制备》GB/T18795、《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14487》、《龙井茶》GB/T18650、《茉莉花茶加工技术规范》GB/T34779等2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担任主编、副主编编著《安全优质茶的选购与消费》、《品茶与养生》、《中国茶谱》、《制茶学》、《中国茶产品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近10部。主持省、厅科研项目与企业委托项目近5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多项,在国内外重点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多次担任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中茶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中绿杯”、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国际名优茶评比”、世界茶联合会“名茶评比”等全国性、国际性茶叶质量评比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主评,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参加茶叶质量评比担任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茶人:茶叶审评在很多环节都会用到,但茶叶审评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很多人并不清楚,请您简单讲讲茶叶审评学,包括哪些方面?


龚淑英:茶叶审评我们也叫茶叶品质评价,是一种感官评价,是指依靠人(评茶员)的感觉器官(简称感官),即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通过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来鉴评茶叶品质的优次、等级以及经济价值的方法。茶叶感官审评的作用(包括茶叶质量检验和茶叶生产、经营)是检验质量、判别级别、确定茶叶价格和价值。 也包括好不好喝、喜不喜欢。



茶叶品质评价有2种评判标准与方法。一种是人员经过严格训练、客观的,有系统的知识背景与知识体系,了解产品品质形成的原理,比如:茶树的品种、采摘标准、采摘时期、加工工艺、加工技术与品质的关系等,审评人员对于这些判断因子是可以掌握的,可以量化的,是客观,且有据可循的,且有标准的;另一种是普通人,只凭感觉,是主观的,他(她)的评定与个人的生活背景、生理情况、情感、性格、爱好有关,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爱喝的就是好的,与嗜好性有关,也称嗜好性评价,从这个维度来讲,每个人的判断标准是不一样,所以这个标准非社会统一标准,这部分不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我们重点研究的是第一种方法,用人的感官进行客观、科学的评判,是科学的评价。

 


中华茶人:据我们了解,您参加过很多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国家甚至世界的名优茶评比并担任专家组长,全国性的茶样评比,茶样差异很大,如果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龚淑英: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评茶师,应该能够根据不同的审评目标灵活地调整审评的标准与尺度。如同样是名优茶评比,就有多种形式,不同的形式,标准与尺度是不一致的。


如全国名优茶评比,基本采用“全盲”评比,就是说,放在评茶师面前的茶是没有任何背景资料的,需要评茶师用感官对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比,我们只遵从一个标准,即品质的高低优劣,不考虑品类与风格。所以写评语打分都是参照“品质”这一个尺度。品质高低与品种、采摘标准(嫩度)、加工工艺与技术有关,从而表现在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的不一致。每个专家都会有评价的标准与科学尺度,不同的专家评价的标准与尺度会基本一致。如遇到同样嫩度的产品,如果茶的风格不太一致,评比时就会比较难取舍,作为专业审评人士,我遇到这种情况,取舍的标准不是我个人喜不喜欢,而是要对它的香气、滋味进行评价,首先推测大部分消费者的喜好度,如果两种风格都比较受大众喜欢的情况下,接下来就要考虑产品加工的难度,加工难度大的会有加分,因为它在制作上会考验加工人员的水平。但如果是为企业进行评审的话,我就会为加工相对简单的那个产品加分。所以不同的评比考虑的因素是不一样的。为企业挑选新产品,加工难度低的往前推,进行名优茶评比,加工难度高的往前推,对企业要考虑成本问题,要让产品的获得更加容易,而名优茶评比则要考虑加工技术难度、鼓励加工技术发展。所以,一个优秀的审评专业人员,心中不是只有一个标准,而是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评判,现在很多审评人员可能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另外,我认为茶叶审评一定要精准,品质差不多的茶,打分有差距但不能差很多,要与品质差异相符,这对评茶师而言是很难的,因为不仅要有好的眼力,敏感的嗅觉、味觉,还要具备很强的记忆力。



还有一种茶叶评比,如地方性的名优茶评比,是在有部分背景资料的情况下进行的,比如西湖龙井评比、洞庭碧螺春评比。这类评比要求评茶师对所评茶类的品质风格细微特征非常熟悉,首先评茶师要判别参评的茶是否是西湖龙井?是否是洞庭碧螺春?然后在再对品质高低进行审评,相当于多了一层标准。


综上,审评方法一样,目的不同,审评人员尺度的掌握是不同的。真正专业的茶叶审评人员要依据具体情况调整标准,并非用同一个尺度进行审评。

 


中华茶人:通过具备感性因素的人来进行客观评价就会存在非客观因素,您认为如何把客观标准以客观方式呈现,茶叶审评的主观意见如何与客观实际结合,如何成为合格的评茶员?


龚淑英:现在的评茶员分五个等级,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在主观情况下,将客观标准以客观方式呈现需要对评茶员进行训练,我是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茶叶评价岗位科学家,原来岗位名称叫做茶叶品质评价,现在是茶叶品质评价与精制拼配,其中有一件事情我们已经坚持了近十年,我认为这项工作对我们国家的茶叶感官评价工作是有促进和提升作用的。具体做法是:每年,我统一采购茶样,将它分成30多份,发放到各个高校和研究所(国家研究所、省级研究所),请评茶员(师)进行感官审评,让他们写评语、打分,并把结果寄回给我。收到后,我们对审评结果再进行统计分析,第一步是将每个茶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变异系数统计出来;第二步是分析每位评茶员(师)对同一个茶的品质描述,提炼出共同的且接近品质特征的描述评语;第三步,将评分(每个茶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打印出来再寄回(反馈过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审评结果与近30人的审评结果比对,这对不同省份不同单位评茶员(师)的评价标准及审评尺度的统一是很有意义的。这项工作我们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系统的支持下已经进行了十年,观察十年的审评结果我感受还是很深的,经常在一起做审评工作的和一直坚持参加这项工作的评茶员(师)的审评结果比较接近,偶尔参与的评茶员(师)与平均分偏离就比较大。人与人之间的评判结果要统一难度的确比较大,对于专业的评茶员(师),需要阶段性地组织培训,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讨论与技术交流非常重要。



关于评茶员(师)的培训,在我们学校,每年要组织大概三至四次的培训,最近一期上周刚刚结束,我们发现培训后效果很好。针对审评结果一致性的问题,我们团队有时会组织进行学术研讨,中国茶叶学会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每年也会组织一次技术交流,通过在一起进行审评交流,打分的一致性就比不在一起的人要好得多。评价员在食品行业标准推广的更好一些,在评比之前他们首先统一对评价员进行专业训练,比如苹果,它的酸度、甜度每个等级都有标准,评比之前先吃标准样品,确认标准样品特点后再品尝样品,用记忆力对比标准样,做出判断。


我们很多规范的茶叶企业,他们也都有自己产品的实物标准样品,做内部品控和产品出厂时也是对照标准样审评产品,合格了才推向市场。


我们现在也在推动地方产品茶叶标准实物样的制定,大多数茶叶审评专家因为经验丰富,没有标准样在审评过程中也不会遇到什么太大困难,原因是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样品数据。但对于没有经验的人,如果没有标准样,在审评时就会无从下手,很难得出结果。标准实物样的制定对缺乏经验的评审人员是很重要的参照标准,与此同时,对学习审评的人也很重要。



在生产与管理过程中依据实物标准样进行生产与管理,在管理人才培养、评茶员(师)的培训中用规范标准的教学茶样和科学的教学体系来培养人才,才能较好地将主观意见与客观实际想结合、才能在脑海中构建正确标准的框架,才能培养出对相同产品得出相同结果的合格评茶员(师)。


做茶叶审评工作,要求评茶员(师)有特定的天赋,要求敏感性好,辨别能力强,记忆力强,联想迅速,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这些素质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现在很多人加入这项工作,学习评茶员(师)很热门,希望大家认真考虑,学习评茶不是只要认真多花时间就可以的。当然,花的时间多、品评的茶多、受到的教学是正确的,进步会很大。


现在专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是在工作中偶尔用到。农业高等院校茶学专业在教学中有开设《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有专业教师从事这门课的教学,但是作为研究内容,感官审评很难写成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所以在茶学研究领域影响不大、专业研究这个领域的人才也不多。在生产领域,我们的茶叶品牌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茶叶质量的品控要求不高,随着茶叶品牌建设的发展,对茶叶品质管理人员越来越高,茶叶审评技术及对评茶员(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而且要做好茶叶审评工作,除了上述所强调的能力外,还要具备丰富的茶叶加工经验,相关的茶树生理、茶树栽培、品种等知识。我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岗位科学家,一是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几十年来的坚守,有着丰富的经验;二是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构架有利于得出正确的茶叶品质评价结果。

 


中华茶人:您认为茶叶审评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茶叶审评未来是否可以利用大数据手段进行智能化操作?比如开发相应的系统等。


龚淑英:茶叶品质评价这项工作贯穿了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它可以用在育种方面,优良品种的选育离不开品质的审评。用在加工方面,合理的工艺与技术参数通过最终产品的质量表现出来,我们常说做加工的人不会评茶做不出太好的茶,做评茶的人不会加工,评茶分析不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评茶师。所以,评茶师要具备茶叶加工的能力。我现在在浙江大学茶学系负责的就是“制茶工程与品质评价”,即研究加工也研究品质,我们方向的研究生主要研究茶叶加工与品质形成的相关性、茶叶品质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除此之外,茶叶审评还可以用于产品研发、创新以及后续的市场流通环节,非常重要。



至于大数据智能化操作,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因为采集数据比较难、工作量也会比较大。目前,我们实验室在做一些基础的工作,比如我带的博士生在龙井茶感官审评与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还将每年的感官审评结果收集整理、与相应的理化分析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日积月累,会形成大数据库。随着分析仪器与设备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提升,智能化审评还是有前景的。要做好数据库,智能化审评,重要的是要做好产品的标准化,我们现在产品的标准化还在实现的过程中,大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智能化审评,前景很好,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实施起来困难也不少。

 


中华茶人:请您谈谈安全优质茶的选购与消费,并给公众一些建议,比如如何学习简易的茶叶审评操作?


龚淑英:安全优质茶的选购与消费,首先我们谈安全,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安全很关注,质量安全,是茶叶品质控制的基本底线,质量安全的茶叶才能销售。质量安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这些是无法通过感官审评检测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标志标签获得信息,1)如有“有机”、“绿色”标志的产品,应该是比较安全的;2)包装标志标签齐全规范,可追溯的产品,应该是比较安全的;3)包装不规范、不可追溯的产品,质量安全是不保证的。


优质,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说,标准可能是不一样的。普通消费者选茶,自己喜欢最重要。对公众而言,选茶采用嗜好性评价,就是喝着好、喜欢,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再专业一点,最快掌握评判的方法就是先掌握产品的主要特征,然后再去评判。就是说,先要了解所要选购茶叶的品质特征,在脑海中构建产品特征,然后到实地进行对比分析,选择自己想要的产品。具体操作先看产品外观,有条件取2-3g茶叶用少量热水最好是开水冲泡,闻香气是否是自己喜欢的且想要的,然后冲100-150ml水在品尝味道,综合考评决定选购。简单的说,你想买西湖龙井,就得知道西湖龙井的品质风格,否则,购买的可能是竹叶青。



在我们刚刚结束的这期评茶师培训中,我就很认真地进行了教学样品的挑选,特意选取了不同产地(山头)的西湖龙井,自己认真审评过后总结了特点,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摸索就很难。通过教学,如果知识点掌握的好的,今后就能辨别是否正宗西湖龙井了。


还有,普通消费者,对茶了解不多、不够专业,在从科普资料上,从文字中上很难读懂香气与味道,想要选适合自己喝的茶,可以选择比较大的品牌企业,大型的茶叶企业都有著名的评茶师把控质量,在产品呈现给公众前,他们会为公众挑选各种适合的产品,在那里,我觉得可以选到你想要的产品,简单方便。

 


中华茶人:您在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会议暨白茶发展论坛上分享了《品种与工艺对白茶品质及功能性成分影响》的研究报告。请您谈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龚淑英:我们在白茶品质形成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主要为:


1)影响白茶的滋味成分,有五个方面:一是儿茶素类,它作为白茶中的一种多酚类物质,表现出较强烈的苦涩味,其含量占比为6%-12%,通常高于红茶,低于绿茶。二是氨基酸,在白茶物质成分中约占2%-5%,是白茶鲜爽性的主要贡献成分,且其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五大茶类,故白茶品尝起来分外鲜浓爽口。三是生物碱,其含量占比与氨基酸相当,是白茶中的苦味物质,主要包括咖啡碱、可可碱与茶叶碱,其中咖啡碱占比90%以上。四是黄酮类,该物质是白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特征性物质,在白茶中含量丰富。五是芳香物质,构成白茶香气特征的物质基础,以醇类、酯类、醛类化合物为主。


2)白茶中的有效功能成分。白茶一直被当地人民喜爱并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白茶的强身健体之效。其中,儿茶素类具有抗氧化、抗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表现为能够清除自由基,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能增加生物体内白细胞数量(白细胞是体内的免疫细胞)。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性,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有益于抵抗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能降低血糖、胆固醇。白茶中的茶黄素占0.25%-0.5%、茶红素占3%-5%,这些比例不同于红茶或绿茶。茶色素除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血脂,抗菌抗病毒外,还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速率。咖啡碱具有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高血压、头痛、心肌梗塞等药理和生理作用。氨基酸中的茶氨酸具有镇静、降血压、提高记忆力、保护神经细胞、增强抗肿瘤药物效果、抑制肝癌细胞浸润等功能。白茶中的γ-氨基丁酸居六大茶类之首,具有镇静、降血压、提高脑活力、促进乙醇代谢等作用。而白茶中的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和维生素C。维生素能抗脚气、辅助DNA修复、防止突变等功效;维生素C具有防止坏血病、抗氧化、预防癌症等功效。白茶中矿物质以钾盐、磷酸盐为主,其次为钙、镁、锰等。矿物质对增强骨质、促进血红蛋白生成、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人抵抗力均有重要作用。

3)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常用的萎凋工艺有室内自然萎凋、日光复合萎凋、萎凋槽萎凋、控温萎凋。增加萎凋温度,缩短萎凋时间,白茶中的功能性成分含量降低。高温度增强多酚氧化酶活性,加快多酚尤其是儿茶素类的氧化;咖啡碱、氨基酸在萎凋过程中含量均增加,过短的萎凋时间造成含量累计不足。反之,降低萎凋温度,延长萎凋时间,白茶中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增加。其中,28℃控温萎凋条件下的白茶抗氧化能力最强,室内自然萎凋条件下的抗氧化鞥能力最弱;白茶在陈化后,抗氧化能力会增强。针对烘干工艺,常见的:50℃烘干2小时、80℃烘干45分钟、100℃烘干30分钟。随烘干温度增加与烘干时间的缩短,茶多酚与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增加,咖啡碱由于分子结构较为稳定,故不同烘干条件对其含量影响不显著。更高温度的烘干会促进茶叶中氨基酸与糖类等羧基物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引起氨基酸含量减少。而新工艺较传统工艺增加了捻揉工序,对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咖啡碱含量显著升高。而增加的做青工序,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咖啡碱含量显著升高,氨基酸无明显变化。

(本文刊载自《中华茶人》第85期)

找到约42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