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2012年世界茶叶贸易中绿茶比重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22 秒)

2010到2019年世界茶叶产销形势发展报告

  世界茶叶产销形势

  执笔人:梅宇、梁晓

  2019年,全球宏观经济整体继续呈疲弱态势。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放缓,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也出现放慢迹象。分领域看,世界工业增长低缓,贸易表现低迷,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中国与印度是全球茶叶主产国与主消费国,也是全球经济增速较快的两大发展中国家。在中、印两国的强势带动下,2019年全球茶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总体表现为:茶园面积继续扩大,茶叶产量保持增长,出口量持续缓增,价格稳中略增,消费需求缓慢释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茶叶消费市场成为全球茶产业关注的重点。但从全球茶产业的角度看,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仍是重要命题。

  产销

  (一)生产情况

  1.茶叶种植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数据,2019年世界茶园面积达到500万公顷,较2018年增长2.5%。2010-2019年十年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增长了116万公顷,2019年比2010年增长了30.2%(图1),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

  分国家看,茶叶种植面积在10万公顷以上国家有6个。其中,面积最大的仍是中国,2019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为306.6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61.4%;印度稳居第二,茶叶种植面积为63.7万公顷,占全球12.7%;其余依次是肯尼亚26.9万公顷,斯里兰卡20.3万公顷,越南13.0万公顷,印度尼西亚11.4万公顷(表1)。

  2.茶叶产量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数据。2019年,在中国茶叶产量增长的强势带动下,全球茶叶总产量延续增长势头。2019年世界茶叶产量达到615万吨,较2018年增长3.1%,增速略有放缓。2010-2019年十年间世界茶叶产量增长了185.1万吨,2019年比2010年增长了43.1%(图2),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1%。

  分国家看。2019年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仍然是中国(279.9万吨),第二的依然是印度(139.0万吨),排位第3-10名的依次是肯尼亚(45.9万吨)、斯里兰卡(30.0万吨)、土耳其(26.8万吨)、越南(19.0万吨)、印尼(12.9万吨)、孟加拉(9.6万吨)、阿根廷(7.7万吨)、和日本(7.65万吨)(表2)。位居前十的国家中,除中国大幅增长外,孟加拉国产量增长明显,增速达到17%,印度和越南小幅上涨;其余国家产量均不同幅度减少。中、印两国茶叶产量仍稳居全球前二,两国茶叶总量达418.9万吨,占到世界茶叶总产量的68.1%。

  (二)销售情况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根据世界各主要茶叶出口国家和地区(包含主要再出口国)的海关数据统计显示:在茶叶生产国家和地区中,2019年,出口量超过1万吨的茶叶生产国和地区达到14个,中国台湾地区的出口均价最高,为12.09美元/千克;其次是中国,近年来中国茶叶的出口均价持续上涨,2019年达到5.51美元/千克;排在第三的是斯里兰卡4.57美元/千克,而肯尼亚茶叶出口量虽然全球最大,但出口均价相对较低,仅2.33美元/公斤。日本茶叶出口量保持在5000多吨,但出口均价全球最高,达到了26.41美元/千克,巴西的出口均价也达到了6.09美元/千克。茶叶消费国家和地区的再出口均价相对较高,法国再出口均价为21.38美元/千克,其次是德国,为10.98美元/公斤,英国为7.11美元/公斤(图3,表3)。

  从全球各大茶叶拍卖行交易情况看。2019年全球主要茶叶拍卖市场交易量为141.86万吨。交易量居世界第一的是肯尼亚蒙巴萨拍卖行(45.4万吨),第二的是斯里兰卡科伦坡拍卖行(29.05万吨),排位第3-10名的拍卖行依次是加尔各答(印)(16.82万吨)、古瓦哈提(印)(15.00万吨)、西里古里(印)(14.26万吨)、吉大港(孟)(8.50万吨)、古努尔(印)(6.02万吨)、科钦(印)(4.62万吨)、哥印拜陀(印)(1.32万吨)、林贝(马拉维)(0.89万吨)(图4)。

 从拍卖成交价格来看,全球拍卖成交均价整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非洲、斯里兰卡等地区的拍卖成交均下滑明显。

  三大拍卖行中。非洲最主要拍卖市场——蒙巴萨拍卖行2019年的成交均价为204美分/千克,同比下滑16.0%,连续两年出现下滑。十年来,蒙巴萨的成交均价一直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提升,价格最高为2012年的288美分/千克(图5)。

  印度最主要拍卖市场——加尔各答拍卖行2019年的成交均价为170.68印度卢比/千克,较2018年增长1.96%。十年来,加尔各答拍卖行的成交均价保持稳定上升状态,从2010年的130.39印度卢比/千克上涨到170.68印度卢比/千克,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0%(图6)。

  斯里兰卡最主要拍卖市场——科伦坡拍卖行2019年的成交均价为545.05斯里兰卡卢比/千克,较2018年降低6.34%,连续两年出现价格下滑。十年来,科伦坡拍卖行的成交均价呈波动上升的态势,近两年出现回落,从2010年的370.48斯里兰卡卢比/千克提升到2019年的545.05斯里兰卡卢比/千克,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图7)。

  消费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ITC)统计数据。2019年,世界茶叶消费总量为585.9万吨。最大的国家仍是中国,达227.6万吨,居第二位是印度,为110.9万吨,其次是土耳其26.3万吨,巴基斯坦20.6万吨,俄罗斯14.4万吨,美国11.7万吨,埃及10.9万吨,日本10.3万吨,英国10.1万吨,印度尼西亚9.7万吨(表4)。

  在产茶国中,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消费大国,茶叶生产国仍然是目前全球茶叶主要消费国。非传统产茶国中,巴基斯坦、俄罗斯、美国、英国、埃及均是非常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从人均消费看,2019年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土耳其,人均每年消费茶叶3.04千克,第二位是利比亚的3.02千克/人/年,第三位是摩洛哥的2.07千克/人/年。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均排在人均消费量的前15位,其中中国香港排在第六(1.59千克/人/年),中国大陆排第七(1.55千克/人/年),中国台湾排第十一(1.31千克/人/年)(图8)。主要茶叶生产国中的印度、肯尼亚的人均消费量未排进前十五,仍有很大的消费提升空间。

  国际贸易

  1.茶叶出口

  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近年来世界茶叶出口市场整体保持在平稳状态,2019年世界茶叶出口为189.5万吨(图9),比2018年的185.4万吨增加了4.1万吨,增长了2.2%,延续近年来的升势,创造了近10年全球出口量的新高。近十年来,世界茶叶出口在2012-2013年有一次大幅攀升,此后有所下降,2017年后开始重新上涨,连续两年突破180万吨。2019年全球茶叶总出口量占总产量比重为30.8%,占总产量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图10),世界70%的茶叶在生产国本国内直接消费或存贮,在全球茶叶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世界茶叶贸易增长缓慢。

  从主要生产国出口情况看(表5):2019年,世界茶叶出口量排在第一位的是肯尼亚,达49.7万吨,占26.2%,其次是中国,为36.7万吨,占19.4%,第三是斯里兰卡,29.0万吨,占15.3%,印度24.4万吨,越南13.6万吨,阿根廷7.5万吨。出口量前十国家和地区中,肯尼亚、中国、斯里兰卡、越南、阿根廷、卢旺达等六国在2019年茶叶出口实现正增长,其中,2019年越南茶叶出口增长率达到14%;印度、乌干达、印尼、马拉维等四国茶叶出口比上一年都有所减少,印尼更是连续两年出现10%以上降幅。

  2.茶叶进口

  2019年世界茶叶总进口量为180.4万吨(图11),较2018年增长1.6%。2010-2019年十年间全球茶叶进口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170万吨上下,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0.96%。

  分国家进口情况:2019年,世界茶叶进口量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巴基斯坦,达20.6万吨,占11.4%,其次是俄罗斯,为14.4万吨,第三是美国,11.7万吨,往后依次为英国10.4万吨,埃及10.9万吨,摩洛哥8.3万吨,伊朗8.1万吨,阿联酋4.8万吨,伊拉克4.3万吨(表6)。

  在各主要进口国中,巴基斯坦2019年茶叶进口量延续上涨趋势,进口20.6万吨,增长7.3%,稳居全球第一,主要供应国为肯尼亚,从肯尼亚进口15.8万吨,占比77%;埃及、摩洛哥、伊朗等国家茶叶进口量增长明显,俄罗斯、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的茶叶进口量在2019年持续下滑,俄罗斯的进口量在2019年更是减少了近10%;此外,阿联酋和伊拉克的进口量也有出现不同幅度下滑。

  结束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挑战公共卫生安全,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运行,深刻影响社会生活运转。从全球茶产业的角度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虽然不会对茶产业本身造成实质性改变,但对短期内的产销格局、交易方式等都形成了影响。尽管目前尚无法评估其对茶产业远期发展的深层次影响,但安全、健康的理念已明显深植人心,指明了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根据当前资讯,可以预见:2020年,全球茶园面积扩大的趋势将明显停滞,茶叶总产量回调10%以上;尽管茶叶消费总量的惯性缓增将继续带动全球茶叶贸易量增加,但价格增幅有所趋缓;茶叶产销不平衡格局将出现短时性缓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茶叶消费主要增长仍将源自茶叶主产国的内销增长,新兴国家的茶叶消费将在短期内达到阶段性顶峰。全球原叶茶仍以红茶、绿茶为主,但白茶等特种茶类的市场份额将缓慢增大,新品类将丰富市场,也带来新的变化。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健康需求,对原茶、花草茶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天然植物功能饮料市场前景广阔。

  在茶叶主产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仍是重要话题。受历史文化影响,当前全球不同茶叶主产国的生产、加工、交易模式处于工业化与农业化的两极,对上、下游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分歧。如何兼顾上游的稳定和下游的持续增加,各国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给出的答案也难以统一。而传统茶叶消费国的消费持续乃至增长,则包含了消费国对产茶国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观念认同、科技认同,甚至更多层面理解与认可。

  产品开发上,在拓展原叶茶消费市场的同时,茶产业应加强对花草茶、果味茶的开发;不断创新新型茶叶饮用形态;各国应联手拓展中高档名优茶、特种茶的国际市场;还应依托茶叶深加工技术的提升,推进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的国际化。

  在营销方式上,应加大对跨境电商的运用,依托科技创新尽快实现体验式消费,谋求营销模式的突围。当然,产品与技术的标准化运用是前提。此外,产品的价值提升与文化认同关联性极大,应采用文化植入的方式,通过抖音等现代传播手段去影响、培养甚至改变消费国的生活方式。

  面对严峻的产销不平衡形势,全球产业协作势在必行。各国茶叶产业要以开放促协同,促进全方位互联互通,发挥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资源集聚和产业协同优势,推进世界级先进茶叶集群建设。以创新提质量,提升茶叶种植科技应用水平,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以时尚求跃变,不断提升茶叶品饮时尚引领能力,深化对各国文化元素的发掘与应用,强化设计能力、丰富产品品类、完善品牌建设,不断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以绿色增潜力,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全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茶行业“命运共同体”。

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发展规划 |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茶业是浙江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浙江茶产业再创辉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茶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政策引导、品牌提升、团队协作、科技支撑、保险保障、茶园茶厂工程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同时对“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01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概况

“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完成了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的基本构建。

1、产业规模历史新高,生产发展势态良好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势态,规模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受2016年全省春霜夏旱严重灾情和2020年空前的新冠疫情影响,产值增速表现为明显的“两头低、中间高”。

202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20.5万公顷、19.1万吨、238.6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4.2%、11.7%、43.8%,再创历史新高。“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较好地遵循了20多年来坚持的“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提效益”的发展方针。

杭州市、绍兴市和湖州市“三足鼎立”的态势继续保持,其中茶园面积方面,前三位差距依然不大,茶叶产量方面,丽水大幅增加反超绍兴,茶叶产值方面,湖州、丽水增长较多,前三位差距逐步拉开。

2、茶类结构合理优化,主导优势保持良好

浙江茶产业中绿茶依然保持绝对主导优势,2020年绿茶产量、产值占全省茶叶总量的90.23%和91.31%。其它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产值比重达9.77%、8.69%,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2.69%和2.70%。其中红茶、黄茶、白茶、花茶均有大幅提升,红茶产值已占全省茶叶总量的6.80%,白茶、黄茶的产量、产值也有非常大的提升。此外,从少量生产到渐成规模,金华茉莉花茶实现复兴,占据一定市场。浙江形成了以绿茶为绝对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既突出了浙茶的资源禀赋特点,又兼顾了市场需求。

3、品牌打造层层有序,市场影响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名优茶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达到10.2万吨、213.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18%、89.43%,分别比2015年提高6.28%和0.57%,名优茶主导地位更加稳固。

全省已有茶叶品牌200多个,形成了省级品牌龙井茶、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40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代表的40多个企业品牌等层次分明的品牌格局。特别是龙井茶,2020年生产茶园面积7.4万公顷,产量2.5万吨,产值52.8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3.01%、22.13%,已成为我国产区范围最广、涉及茶农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区域优势最强、对茶产业贡献最大的地理标志绿茶品牌。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持续保持产销顺畅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春季,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优势品牌产区和品牌茶企大都实现了量增价升的畅销态势,为浙江茶产业成功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作出了贡献。

4、茶树良种化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增力鼓劲

2020年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4万公顷,无性系良种率75.33%,比2015年提高了7.98%。

在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和黄金芽热潮的带动下,浙江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叶色特异品种55个,浙江有39个,占比超70%,其中安吉白茶已成为浙江栽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黄金芽、中黄1号、景白2号等均有万亩以上规模种植。

茶树的良种化和特异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更增进了浙江茶产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5、抹茶发展迅猛初具规模,成为全球最大产地

随着新式抹茶饮品风靡市场,“十三五”抹茶消费快速兴起,浙江抹茶产业发展迅猛并初具规模。

2018年时,全球抹茶产量近5000吨,国内产量约3000吨,而浙江抹茶产量已达1709吨,已成为全球抹茶最大的产地,并形成了绍兴越城区、杭州余杭区和金华产区三大抹茶主产区。到2020年,浙江已有抹茶原料生产茶园3585公顷,抹茶生产企业35家,产量增加到3698吨,产值4.08亿元。

另外,还有碾茶流水线机械生产厂家6家、抹茶机械生产厂家5家,以及成熟的抹茶产业化成套技术,为全国抹茶的快速发展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

6、匠人队伍不断涌现,产业接班后继有人

到2020年,浙江省内已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项、省级12项、县级4项,省级红茶非遗制作技艺1项,全省茶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人。

安吉、余杭“茶二代”全面接班,丽水“茶二代”全面培育、景宁“茶二代”显示新的活力,宁波余姚、宁海的“青茶培养”计划有序推进,2020年浙江省农艺师学员新生中事茶学员超过四分之一,全省茶专业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

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能大赛等赛事的召开也筛选培育出新的技术接班人,浙江茶叶“匠人”不断涌现。在2020年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上,面对来自全国14个省(区)的60名制茶能工巧匠,浙江茶人分别取得第一、第三、第十二的成绩,浙江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一。

7、文化助推强劲有力,茶艺生活蔚然成风

在茶文化的社团组织建设方面,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地活跃着80余个茶文化社团组织,有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以及各地以中国(国际)茶商大会、中国茶叶大会、安吉白茶博览会、温州早茶品牌展为代表的30余场重大茶事活动更是成为浙江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重要载体。

随着茶文化与茶科学的有序普及,斗茶和茶艺创新大赛的不断涌现,生活茶艺成为了学习的热潮,茶空间也逐步进入寻常人家,茶文化已深度融入浙江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8、云端推介成新常态,市场拓展双向并举

2015年以来,浙江茶叶市场整体产销两旺,到2020年全省总交易量、交易额分别达15.6万吨、235.5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8.33%、22.98%。茶市交易趋向整合集中,各类茶市从110家减少到86家。规模最大的浙南茶叶市场省外茶叶比重持续稳步增加,交易量已超半数,“总部经济”越加突现。

随着中国电商业的发展和浙江全球电商高地的崛起,“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叶网上销售快速发展,大部分茶品牌已涉足电商,领军品牌艺福堂2020年“双11”销售额达到2750万元。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将茶事活动搬至线上,开启了“云节庆”的新模式,举办各类云上茶展、推介和直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补充和稳定了茶叶销售形势,助力了浙江茶叶疫情期间的逆势上扬。其中松阳香茶网络茶叶节完成线上成交额600余万元、线下成交超2000万元,带动全年线上茶产品销售额超7亿元。

9、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内涵深度拓展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不断做长产业链、做宽茶业态。精深加工持续快速发展,2020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增至111家,利用茶叶20.6万吨,实现产值43.7亿元,比2015年的10.84万吨、18.97亿元增长90.04%和130.36%。

抹茶成为浙江省深加工产业中最有成效的品类,2020年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584吨和3.97亿元,同比上涨8.06%和15.06%。

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模式集群化发展,建成杭州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齐溪茶叶特色强镇等一批茶业特色强镇,其中龙坞茶镇已成为全国茶事活动的集聚地。2020年首次现场发布的“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串联10个市、40个县(市、区)的包括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及茶旅游在内的相关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浙探茶、识茶、爱茶、事茶。到2020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值达91.1亿元,比2015年的43.9亿元增长107.51%。

02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措施亮点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有力施策,作用显著、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台专项政策意见,明确茶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2016年1月“十三五”开局之始,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1号),明确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8月,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全省茶产业传承发展工作推进现场会,对各产茶县(市、区)茶业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各重点产茶县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2018年,省农业厅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组织制订《推进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调整重点发展方向,在2019年与省发改委、省林业局联合出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2018~2020年)》(浙农产发〔2019〕7号)中,将调整后的重点发展予以明确,并划定浙中龙井茶、浙北白茶、浙南早茶、浙西香茶等四个优势区域和39个茶叶优势县。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之际,第一时间下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建议》,稳定了全省茶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浙江茶叶逆势上扬、转忧为喜、增产增值成功助力。

2、组织兴办茶展会,浙茶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2016年底,经浙江倾力争取,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展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永久落户杭州,并已连续举办三届。

· 2017年首届茶博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发来贺信,作出“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

· 2018年第二届茶博会上不仅规模扩大至7万平方米,更是举办了全球茶叶界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第23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会议,通过了权威国际展览业组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为杭州首个获得UFI认证的展会。

· 2019年第三届茶博会上,不仅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第十四届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更是取得了丰硕的展销成果,30多个国家1563家企业参展,5天时间客流量达18.5万人次,达成茶叶交易量5255吨、交易额55.8亿元。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世界茶叶盛会,而2020年在杭州举办的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更是把浙江推上了新的焦点,国家领导再次发来贺信,《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

此外,首次跨越中国南北举办的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西宁、银川、深圳),以及松阳(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嵊州(国际绍兴绿茶大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搭建了众多广阔的交流平台,为浙江茶叶做强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品牌内外影响力、促进市场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3、中央财政项目引领,两大标准工程圆满完成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浙江省茶产业各项工程顺序推进、成效显著。

2017年完成的中央财政立项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投入3年时间、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亿元,完成20个县共3905公顷标准茶园建设、73家初制茶厂改造和44条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配置,推动“标准茶园”和“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圆满完成。

2009~2016年浙江完成25个共3853公顷农业部标准茶园工程创建,到2019年全省创建各级标准茶园4.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1.24%;2012~2017年的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共认定128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到2020年建成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349条,生产量达1.0万吨,达到全省名优茶产量(10.2万吨)的9.8%。

两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带动了全省茶园种植和名优茶加工两个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下一阶段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全面推进技术进步

2014年成立、2019年换届的两届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形成了“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为浙江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投入资金2500万元开展的“十三五”茶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已育成中黄1号、中白1号等新品种25个,申报鸠16、杭茶119等植物新品种保护36个,收集种质资源180余份,申报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标准8项,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茶树育种技术储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

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两轮投入1020万元,其中2018年首轮项目3个、2020年第二轮项目4个,聚集关键技术的全套熟化推广,分别从生态茶园体系、抹茶产业化、龙井茶标准化和绿色精准防控、红茶提质增效、白化茶关键技术、智慧茶园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支撑浙江生态茶园、抹茶、龙井茶、红茶、白茶等方面的高水平发展。

产业技术项目三轮投入2360万元,其中2016~2018年首轮33项、2018~2020年第二轮42项、2020~2022年第三轮47项,开展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已完成的两轮项目累计集成新模式54种,制定技术规程48份,引进推广中黄1号、金牡丹等茶树无性系良种47个,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6.67万公顷,直接带动浙江各地茶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发展。

5、生态茶园工程启动

为实现茶产业的高水平绿色发展,2018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包括生态茶园在内的“五园创建”工程。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组织、部级重大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集成、各级茶园项目支持、省茶叶产业团队专家指导下,到2020年生态茶园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年时间建成178个省级生态示范茶园,共计6704公顷。并带动全省建成各级生态茶园646个、共计1.3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4%,基地内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7.0%、化肥使用量降低34.7%,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茶叶品质明显提升、茶园效益明显提高,亩产值达939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31元。

2020年,以生态茶园为重点、每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的“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立项,武义更香茶业、安吉宋茗茶业等纷纷通过数字化项目立项,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数千万元,成为浙江省提升推动新生态茶园工程和探索智慧茶园工程的新支撑、新载体。

6、茶园保险增点扩面

春茶季是浙江茶业最重要的产季,产值占全年的近75%,春季霜冻是对产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浙江于2015年率先在绍兴市、丽水市和湖州安吉县试行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对春茶生产发挥了较好的防灾止损作用。首批低温保险试点工作在2017年完美收官,三年累计赔款772.18万元,平均赔付率达106.85%。

全省重度霜冻年份如2016年赔付率可达151%,普通年份如2017年和2018年可达60%左右,带动全省茶园低温保险在2017~2019年快速推广、全面普及,推广县(市、区)达42个,基本覆盖了各重点产茶县,到2019年全省参保达到最高值,投保面积1.41万公顷、保费3545万元,已结束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安吉县,主体自行投保,面积不减。

2019年和2020年茶园保险期内温度适宜、霜冻少,赔付率仅20%左右,虽然2020年投保面积有所减少,但政策性保险对茶产业的稳定与抵御自然风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3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展望

虽然“十三五”的浙江茶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仍存在劳动力短缺、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成熟且应用滞后、茶叶出口萎缩、经营主体强弱分化等短板,许多瓶颈亟需破解,也面临着国内外局势影响的冲击,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四五”的浙江茶产业,将在茶叶产销矛盾不断起伏、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的新形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新一轮茶消费热潮将至

随着5月21日国际茶日意义被逐渐广泛认识,推动茶消费的活动在全球的热度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茶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重视,茶的保健功能将得到普遍、深刻认识。同时茶产品的日趋多样化也将助推消费热潮在全球的掀起。

2、茶文化将成为引导消费重要动能

随着我国文化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强化,全民对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茶的历史、人文、典故等茶文化的关注将逐渐成为重点之一。同时,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将助推茶作为文化产品载体作用的显现。尤其是茶艺、茶文化呈现的日常化、常态化和竞技化,将形成更为浓厚的茶消费氛围。

3、茶产业智能化(智慧茶业)有序推进

随着智慧茶园、茶树病虫害精准防控设施、茶叶数字化工艺加工生产线、茶叶智能化产品分类设备等分段模块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及茶叶开采时间、产量质量、病虫害精准测报、茶树水肥营养、灾情监测、加工在线监测等分析评判模型日趋成熟,特别是全省范围智慧茶业多地试点、有序推进,智慧茶业将如星星之火、快速燎原。

4、茶人尤其是“茶匠”将成为广受尊重的群体

茶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精髓,决定了茶人在新时代的独特地位,并进一步受到正视,茶对人类健康、物质与精神协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茶人是盛世时代倍受关注的人群。崇尚用心做茶的风气越来越浓,匠人将越来越多并愈加受人敬重。茶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科技支撑作用显现,茶人获得感也将得到提升。同时,随着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茶人在引导、宣传与服务茶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

5、中国茶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联合国尤其是粮农组织对茶叶的推崇有效促进了品类丰富的中国茶的全球化消费。同时,茶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经营中国茶的规模不断升级。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强,来中国体验茶生活与学习茶文化的人群也将越来越大。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茶叶成为全球华人首选礼品的时代将悄然到来。

6、浙江将成为全球茶叶聚焦中心

永久落户杭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力将日益增强,其中国第一茶展、国际第一茶叶博览会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同时,浙江的包容、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与茶消费增长强劲将吸引全球茶叶生产商与经销商汇聚浙江。互联网高地、电商总部、国际化城市的特殊地位也将支持全球茶叶的不断聚焦。还有茶叶研究中心、茶学教育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对全球茶人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突显。这些趋势将为浙江茶叶带来更多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04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对策建议

“十四五”的浙江茶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制订“十四五”浙江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接轨全球化总体要求,以“匠心精品、绿色发展”为目标,充分优化浙江省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聚焦、文化活跃等优势,以智能化、机械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全面构建茶产业、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推动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全力打造世界茶叶生产、展览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休闲养生中心,努力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共享美好生活作出浙江的贡献。

2、强化基础要素,提升标准化水平

切实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的杠杆作用。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快名优茶采摘机械的研发与应用、引导茶园运送机械、巡检机械配置,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品牌化名优茶整体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和肥药双减,深入实施茶区园林化、茶树多样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培管科学化,在现有178个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础上,开展高品质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增点扩面与生态茶园支撑技术体系深化提升实践,到2025年,全省占总面积70%以上的茶园生态明显改善,其中省市县三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面积达到6.67万公顷(100万亩)。

3、强化品牌打造,推进龙头企业培育

打造一批内销生产经营型品牌(如安吉白茶)、匠人精品传承型品牌(如径山茶、惠明茶)和多品类企业型品牌(如柯桥玉龙茶业、仙居茶叶实业),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利益联结紧密,带动三产融合,探索建立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的“浙茶利益共同体”。支持浙江茶叶出口企业建立浙江茶叶出口同业联盟,合力打造自主国际品牌。

4、保障科技支撑,加快智慧茶业进程

优化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等高校的茶叶专业发展和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等建设,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茶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强化茶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三农六方合作,充分发挥人才聚焦、协同作为的作用,全面巩固茶产业科技水平制高点。加强茶业智能化规划制订,加快茶业智能化平台设计和茶业数字区块与模块研发,从智慧茶园着手,逐步拓展至智慧茶厂和智慧市场,率先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品控等全环节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茶业全产业链,为全国茶叶树立浙江标杆。

5、抓好平台建设,推进国际融合发展

强化“茶叶是浙江金名片”的认识,丰富“世界茶乡看浙江”的内涵,把茶产业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和国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打造世界茶叶博览交易平台。整合资源优势,打造全球茶叶电商总部平台。发挥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定价权和话语权。做强做大3~5个产地市场,夯实“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服务平台。深入构建农创客发展平台,培育茶叶创业创新人才。纵横拓展共生、共享、共融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谱写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作者简介:

12

罗列万

推广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茶叶专业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第二届浙江省茶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组长等。长期从事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技术研发推广、茶品牌建设、茶叶市场拓展和茶产业管理等相关工作。浙江省近3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制定者、农业农村部20多年茶产业政策文件参与起草人;参与策划了13届浙江绿茶博览会、3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被认定为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获浙江省委宣传部与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最美科技人”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授予的“觉农勋章”等荣誉称号。

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0804);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020-202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C160004)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1年第1期文章《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页码:6-12,作者:罗列万,冯海强,胡双。

引用格式:罗列万, 冯海强, 胡双. 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 中国茶叶加工, 2021(1): 6-12.

来源: 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溪铁观音的困局与破局

福州至厦门高速,中国车流最繁忙的高速之一。曾几何时,安溪铁观音占据了高速两边众多的广告位,如今这条高速上很难看到安溪铁观音的广告了,坚守广告位的几家安溪茶企的广告画面也都换成了武夷岩茶或者是乌龙茶,不再像过去大胆的、自信的突出“安溪铁观音”。

2020年,八马、华祥苑、山国饮艺等几家安溪铁观音的领跑者,超过一半甚至更多的业绩来自普洱茶和铁观音以外茶类的贡献……

这样的现象令人唏嘘,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安溪铁观音还是全国1000多个产茶县里的“带头大哥”。

安溪铁观音产值被普洱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追赶或超越

数据来源:蒋同团队整理

安溪铁观音

中国茶叶曾经的“带头大哥”

安溪铁观音,传统十大名茶,产于福建泉州安溪县,属于乌龙茶类(青茶)。“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一年可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四季采摘,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

据不完全统计,安溪县有80多万从事和茶相关的行业,安溪铁观音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福建省著名商标36件,安溪茶园面积60万亩, 产业总值近160亿元,并形成覆盖一、二、三产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全县农民人均1.3万元的可支配收入,茶业收入占56%。

安溪县因此连续11 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荣获“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中国驰名商标”、 “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等数十个国家级荣誉。安溪县政府已在日、俄、韩、美、新、马、泰及欧盟等20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延伸注册“安溪铁观音”商标。开设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开设专营店,组织赴米兰参加世博会,参加马来西亚、香港等地的专业展会,举办茶文化宣传活动……安溪铁观音吹响进军世界的集结号,阔步走向世界!

安溪铁观音的崛起:

爱拼才会赢

安溪地处闽南。

在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家喻户晓,这首歌正是闽商“爱拼敢赢”的性格写照。

西晋时期“五胡乱华”开始,中原地区人口陆续南迁,先到吴越(江浙一带),因资源有限,大户人家留下,剩余人群继续南迁,到闽北、闽南、甚至到潮汕地区,留在闽南的成为今天的闽南人。闽南资源匮乏,将“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的中原人改造成了敢闯、爱拼的闽南人。闽南人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争气不争财”。明朝开始朝廷持续颁布禁海令,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颁布“一口通商”政策,关闭了闽、浙、江三大海关,只保留粤海关,土地资源本就匮乏的福建也失去港口贸易的天然优势。逼得闽南人远走他乡,足迹遍及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浙南,甚至在新加坡、东南亚、欧美都有闽南人生活。

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内地,闽南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闽南几乎没什么影响力。闽商闯荡全球的历史显现出典型的海洋文化特征。在经商传统的影响下,“办企业当老板”成为闽南人的价值取向之一,“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崇尚“三分本事七分胆”的闽南人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他们认为创业过程是一种最大的满足。他们充满冒险精神,崇尚外出“掘金”,一旦认准目标就不放弃,“赚一块钱再借一块钱”投进去,依靠自己的拼搏精神取得成功。

历经千年的演变,如果说第一代闽商是为生计而远走他乡,现代的闽商则是为了发展而向外扩张,“开放、拓展”等意识早已融入他们的血液,成为闽商文化特有的禀赋。创造了恒安、三安光电、新华都、安踏等众多闽南商业奇迹。

安溪铁观音的崛起,是闽南人敢闯、爱拼的缩影。从安溪到汕头,从北京到全国各大城市,记载了闽南人与安溪铁观音励志故事,凝聚着闽南人敢闯、爱拼的精神。

全民皆兵:

安溪铁观音的三个阶段

“提着脑袋做外贸”的产品时代。统购统销时期,全国的茶都是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供应,禁止民间私自卖茶。1978年实行农村责任承包制之后,少部分安溪茶农不满足统购统销带来的收益,顶风做起外贸。他们将茶叶拉到广东汕头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地,比起统购统销的方式,茶农获得了更高的收益,充分调动了茶农生产积极性。安溪茶农依靠外贸,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办起茶厂。

“遍地开花茶王赛”的渠道时代。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国际茶叶价格制约,茶叶外贸受到限制。安溪人由外贸转向国内市场。通过举办茶王赛,打响进军国内市场的第一枪。陆续在安溪、泉州、广州、北京、上海等举办茶王赛,邀请全国茶界专家和茶商参加,不仅茶王拍卖价每斤从1万元增长16万元,而且获得全国媒体的关注,安溪铁观音的销售商越来越多。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西安义务茶叶市场、济南茶叶市场都有数百上千的安溪茶商,其中多数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到此,如今很多已经靠着安溪铁观音积累了人生财富,但谁能想到当年孤身闯北时被质疑的彷徨,推销的艰辛,以及面对市场变幻的落寞与无奈。也正是闽南人这种在困境中敢闯爱拼的精神让铁观音突破了茶叶市场的区域性限制,成为改革开放后走向全国的第一茶,掀起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第一波浪潮。

“英雄引领”的品牌时代。在大好市场行情下,诞生了一大批铁观音品牌茶企,如安溪铁观音集团、八马、华祥苑、山国饮艺、中闽魏氏等,请外部咨询公司做策划,塑造品牌形象,全国化连锁,层出不穷的产品创意。在这些品牌茶企以及成千上万商户的带动下,安溪铁观音一跃成为全国名茶。2005年,安溪县茶叶产值已达到45亿元,此时全国茶叶产值过10亿元的产茶县凤毛麟角,整个云南省普洱茶产值仅18.7亿,福鼎白茶产值不足5亿,安化黑茶不足0.5亿。

盛极必衰:失效的市场

被农残、假冒伪劣产品拖入困境。在大好的行业形势下,从2009年开始,安溪铁观音农残、重金属、香精色素、以次充好等市场乱象被纷纷曝光。安溪铁观音的“茶叶安全”“生产标准”竟成为热搜词,到2017年,农残问题被全国各大媒体曝光,百度指数呈现顶峰。

因农残事件,安溪铁观音百度搜数指数呈现十年峰值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官网

廉价推销火上浇油。随着电商的兴起,电话、短信轰炸营销、淘宝9.9包邮等让安溪铁观音的“形象”再度下跌。

在种种市场乱象下,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几乎与“农药茶”“低端茶”划等号,安溪铁观音的龙头企业八马等,逐渐布局普洱等其他茶类,产业整体进入发展困局。此消彼长,曾经远落后于安溪铁观音的普洱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在过去十年飞速发展,无论产值还是市场影响力已接近或超过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市场影响力被普洱茶、安化黑茶和福鼎白茶超越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透过现象看本质:三大困局

安溪县政府为突破铁观音的发展瓶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10年聘请顶尖的茶叶科技专家刘仲华(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铁观音保健功效做研究;2012年组建安溪茶学院加大人才培养;自2017年举办多届铁观音大师赛,设置百万大奖,恢复传统工艺,提升安溪铁观音品质;2019年通过央视焦点访谈推出《舌尖上的安全》,宣传铁观音严格监控农药、化肥使用,应用一品一码,保障从茶园到茶杯可以全程溯源,重塑铁观音安全形象……。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市场对安溪铁观音的质量怀疑,但未能根本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蒋同团队看来,安溪铁观音产业问题在于三点:

1

企业:重战术轻战略

无论是散兵游勇采取的香精、电话轰炸销售、9.9元包邮,还是正规军企业的各种花样翻新的营销活动,其行为背后反映出安溪铁观音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重战术轻战略的经营意识。

一提到战略,很多人会想到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才会需要,小企业不需要战略——这是认识上的错误。事实证明,那些长期没有战略的企业,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八马在连锁渠道和超级单品的战略选择上长期骑墙,越来越象天福,其公司价值长期被低估。华祥苑打出“庄园茶”旗号,但其渠道尚不扎实,过早出击会引起八方挑战。曾经的老大安溪铁观音集团干脆将市场收缩至工业旅游。山国饮艺过于依赖区域代理商,而这些代理商的销售基本上都是人脉资源,很不牢靠……

战略是创造独一无二的价值,营销是把独一无二的价值传播给消费者。蒋同团队研究发现这些老牌的安溪茶企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它们的营销还在依靠传播硬往消费者脑袋里塞五花八门的概念,以至于这么多年来,安溪的茶企还在市场上相互硬碰硬的竞争,结果导致原本领先的市场地位被普洱茶、安化黑茶、福鼎白茶的企业超越。生存的压力逼迫这些安溪铁观音的头部企业纷纷布局普洱茶、武夷山茶、福鼎白茶,铁观音占其业绩比重渐低。

闽南企业领头羊恒安集团长期重视战略,在提及二十多年稳步发展的秘诀,许连捷先生坦言关键在品牌责任和使命感,恒安心相印在产品开发上重质量,敢创新;在品牌营销方面,积极与消费者沟通,传递温馨和关爱;同时放眼全球,进军国际市场。为了战略的落地,恒安集团积极主动的自我变革,迄今为止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略层面的管理变革。特别是从2013年底开始的第三次管理变革,是恒安集团在大数据时代的一次企业再造工程,开辟了行业先河,其力度之大,影响力之深远前所未有。

2

政府:产业规划不以市场导向

中国茶叶已经产大于销,2019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279万吨,而国内茶叶销量为202.6万吨,出口量为36.65万吨,我国茶叶产量与消费量的差额为39.75万吨,生产增速高于消费与出口增速,且差额在逐年增大,市场已进入此消彼长的阶段。

如何在同质化的产业中脱颖而出(上千种茶),取得商业规模,造福一方人民,是2856个县(区)地方政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命题,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抓住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蒋同团队的咨询实践证明,普洱茶、安化黑茶、安吉白茶、泾阳茯茶等这些年大发展的产业无一不是市场导向的产业战略。

安溪县政府制定了铁观音的产业规划,主要针对上游的茶园建设、茶树改良、加工等技术性方面的规划,政府成为资源主要供给方,外部资源如何整合?并没有统一思想和明确方法。产业战略就是重塑产业资源,再造产业价值,打造产业的独一无二,只有独一无二,资源才会主动聚集,政府才能抓住产业主动权。由于不是市场导向,很有创意的“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没能形成良好的品牌拉力,扭转安溪铁观音的负面口碑,非常可惜。同样是“茶文化系统”,临沧(普洱茶的三大产区之一)的锦绣茶尊古茶树,成为地球上最神圣的茶叶品牌符号,临沧的冰岛、昔归等茶山成为世界茶人的朝圣地,极大化的激发消费者口碑传播。

3

封闭的组织和生态

企业层面:一流人才涌进的产业,迟早是一流的产业,一流人才涌入的企业,迟早是一流的企业。闽南人闯天下所面临生存环境常常比较恶劣,促使他们内部非常团结,形成抱团发展的模式。但是这种抱团发展的方式容易导致组织不开放,企业管理尤其中小企业多呈现家族管理特征,难以吸纳全国优秀的人才,铁观音茶企体现尤甚。同样的是闽南企业,那些率先突破组织地缘化的企业,都取的大发展,如恒安、新华都等,他们建立了开放的组织,吸纳全国优秀的人才,让企业的组织始终处于活力状态。毛泽东曾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习近平总书记在干部选用上,也提倡“五湖四海”,这里的“五湖四海”,既有全国各地之意,亦有团结之喻。这一点,安溪的茶企要深思且必须变革。

产业层面:普洱茶不是十大名茶,但现在在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龙头企业数量都远超十大名茶。普洱茶生态很开放,除了云南本地人,还有有广东人、福建人、河南人、北京人、东北人,甚至还有台湾人、马来西亚人、东南亚人,越来越多的安溪人正在奔赴去普洱茶,不同地区的人一起做云南普洱茶,大家带来了理念、资源、人才。安溪铁观音基本是拘泥于本地人,理念、资源、人才还局限在很小的地理范围,产业生态、组织不开放——这是安溪铁观音困局最根本的原因。

当前,中国正在崛起,中华文化正在复兴,茶作为中华文化名片,重新风靡世界为期不远。安溪铁观音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相当数量全国影响力的企业,蒋同团队相信通过正确战略调整,重塑产业资源,再造产业价值,安溪铁观音定会突破困局,再次进入发展的快轨道,重回产业巅峰。

来源:中国茶产业观察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