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月浮梁买茶,今日茶乡议事,从县域发展看中国茶

随着茶器作品展的闭展,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为期六天的2024“浮梁买茶”供销大会落下帷幕。在茶瓷融合、茶旅融合的发展战略下,浮梁县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开启了“江西茶·香天下,浮梁茶·享天下”的崭新篇章。在近年来浮梁茶对外知名度攀高、品牌价值力增强的基础上,浮梁继续创造着茶瓷共荣的产销盛景。本次大会购销平台现场达成的订购签约额达5.5亿元。


浮梁茶的前世今生

浮梁被誉为“瓷源茶乡”,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是当时全国主要产茶区和重要的茶叶交易集散市场,创造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辉煌,贸易占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一,“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以数据记载了盛况。

浮梁茶俘获历代人心,古时多有文人墨客为之折服。一生嗜茶、自称“别茶人”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留下了65首关于茶的诗作,而他在千古名篇《琵琶行》中写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使得浮梁茶名声大噪千余年。明时汤显祖也盛赞“浮梁之茗,闻于天下”。在海上丝路贸易的影响下,元青花成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转折点和中国瓷代表,创制于清的浮梁红茶则成为被国际市场誉为“群芳最”的高端茶。

如今,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古树红茶核心产区”、“红茶重点产区”、“绿茶重点产区”,还先后荣获“千年茶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茶业品牌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浮梁茶入选《2024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TOP50》,浮梁茶文化系统也入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3年浮梁茶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品牌评估价值达33.07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认为浮梁利用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制茶工艺,以文化和科技赋能助力继续乡村振兴。浮梁县县委书记程新宇表示,浮梁未来将继续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推动浮梁茶的茶科技研发、茶品质提升、茶品牌打造、茶文化传播、茶文旅发展、茶产业升级,努力构建浮梁茶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圈。

新型茶文旅赋能县域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销售额之外,浮梁茶瓷一体的县域文化基因正在以各种形态进行着当代表达,以“艺术在浮梁”等案例为引领的茶旅融合创新实践,助推了浮梁茶瓷文化以文旅形式在近年破圈。

为了进一步推动浮梁茶旅融合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秘书长、浮梁乡创学院院长殷秩松在大会期间发布了一项新型城乡文旅探索体验系统——“浮梁茶旅奇妙游”,并宣布“浮梁TeaWalk创意大赛”正式启动。

“浮梁茶旅奇妙游”平台通过有剧情、有任务、有玩法、有奖励的剧本游,将浮梁的茶、瓷特色与传统村落策划重组,串联起各个文旅点位,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游戏式文旅新体验,赋予浮梁新的打开方式。为浮梁茶打造的“资深茶人”白居易IP形象也同期亮相,并将作为奇妙游引路人,带领游客“玩转”浮梁。

白居易IP形象

此前,国风实景沙盒剧本杀《幻乡·沧溪风华录》即以浮梁1700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沧溪村的文、武、商三脉历史为背景,将沧溪竹林溪水环绕的山水美景打造为沉浸式体验探索空间,让游客化身玩家,通过叙事和沙盒式游戏关卡设定等方式,感受了穿越千年保留下来的沧溪文化与秘境之韵。“浮梁茶旅奇妙游”也将通过故事和游戏来呈现浮梁县的独特魅力。

“浮梁茶旅奇妙游”源起于清华大学文创院的“奇妙城市”理念,殷秩松介绍道,旨在新的历史阶段以文创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再‘文化感’、‘生活气’、‘青春度’、‘传播力’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提升”。大众内心需求发生从“造房子”到“找乐子”的时代转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不仅关心物质性空间,更关注精神性空间。

每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历史印迹是城市宝贵的文化基因,要对其予以保护、创新性转化与展示,来创造给人以奇妙感的文化体验。同时,重视烟火气、市井气、人情味等独属于每座城市的生活气息,来建构和维系人对城市的强烈归属感。青年的聚集与活跃是城市活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把握青年特点,激发青年创意,能为城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新时代,创意是生产力,传播是放大器,掌握战略传播观念与创意传播能力,就掌握了推动城乡发展的强大杠杆。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指导,浮梁县委组织部统筹,浮梁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茶产业发展中心支持,浮梁乡创学院推动实施。配合“茶乡之旅”和“瓷源之旅”两条浮梁茶旅路线的探访活动,“浮梁茶旅奇妙游”小程序平台在大会期间开启了内测,并计划于年内正式上线。

为激活青年力量,策动青年共创,“浮梁TeaWalk创意大赛”也同步启动,集结浮梁各大高校加入茶旅路线创作比拼,鼓励大学生群体深入探索和挖掘浮梁县的文旅魅力,以浮梁的「茶与器」为主题,进行一次县域探访路线创作,通过青年的新颖表达为浮梁茶旅注入多元视角与新生力量。

参赛者将围绕「茶与器」主题策划探游世界观、任务剧情等内容,创作出能为用户提供强烈带入感和情绪价值的文旅体验,让用户在探访过程中通过故事趣味性地了解浮梁的“茶”和“器”,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商家进行联合创作,提升相关茶瓷产业的影响力,带动产业增长。据悉,提案获奖者将获得奖金与组织部、高校颁发的荣誉称号证书,也可成为“奇妙联盟”的首批活动主理人。

茶瓷一体的产业发展与东方美学文化传播

为了推动浮梁茶的文化传播、品牌建构和产业发展,浮梁乡创学院在大会期间举办了2024“浮梁新茶旅青年沙龙”,特邀三位茶人,“艺手好礼”品牌创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国“30Under30”上榜者李子润,烧窑类非遗传承品牌“迹艺”柴窑窑主叶娇娇,独立茶人、茶产业短视频直播专家童亚圣,分别围绕茶旅新品牌、新业态、新传播进行主题分享,并与地方政府代表、浮梁茶企代表、乡创特派员代表、茶相关专业大学生等展开互动交流。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副秘书长、浮梁乡创学院副院长洪涛

沙龙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创专委会副秘书长、浮梁乡创学院副院长洪涛主持。他对“新茶旅”和“青年”两大核心主题进行阐释,表示希望通过青年力量参与的新茶旅构建出属于浮梁的文创新质生产力。

洪涛强调,围绕“新茶旅”展开对话,是为了突破传统语境谈及茶产业发展时对加工生产、供应链部署的单一化聚焦,加强对于新型品牌建构、新型销售渠道的关注,探索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出海则需要依靠“青年”力量,以青年的方式倡导茶生活、茶文化,以青年的消费带动茶产业的发展。


“艺手好礼”品牌创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国“30Under30”上榜者李子润

李子润从自身在各地与友饮茶的感受出发,分享了有关中国茶出海的思考和实践规划,并号召在场的青年才俊积极加入文化产业事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价值。

自18年与福布斯中国结缘后,李子润进而以商业实践飞行导师、组委会核心成员身份与之合作,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传播。此次重点围绕正在展开的一系列助力中国茶品牌出海计划,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善用福布斯作为百年财经媒体的国际影响力,可以对中国茶品牌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他指出,西方语境的“tea”与中国茶存在本质区别,不能代表中国茶与茶文化,而中国茶的出海是向海外华人和广大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承担着向世界讲清楚到底何为中国茶的责任。为此,他发出倡议,呼吁广大青年、茶人在对外传播中直接以“茶”的音译“Cha”指代中国茶,从语言符号着手修正世界对中国茶意涵的理解,并谈及制定标准来定义中国茶、界定各种茶的生态位,对于出海至关重要。

李子润结合助推中国茶品牌出海的榜单、峰会、展览等项目,从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大角度解析了中国茶品牌的评价标准和关键发展要素。站在茶文化角度,茶品牌的文化影响力、跨文化传播力和相关的茶文旅发展情况,都是重要的评价维度。而针对茶产业,他则以新锐品牌tea'stone为例,说明了新型茶业态所创造的“第三空间”,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符合消费者切身需求,相较于近年强势的咖啡类品牌,中国茶又具有独特的健康价值,因此打造“茶空间”是中国茶品牌拓展市场潜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路径。

大会期间,一场名为“茶韵器华·共生之美”的浮梁茶与器生活美学展在大唐茶市开展,通过“琴棋书画茶香花台器席”的类文人空间立体呈现,为观展者带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重维度、沉浸式的美学体验,并以素雅、场景化的展陈和多位茶艺师、陶瓷艺术家的茶艺、茶技与茶器,带领观者感受了以茶为核心的东方美学生活方式。在琴音箫语中,展览复现了古人焚香、煮茶、插花、挂画的四大时趣,参观者既体验了被称为“冶茶”的唐朝饮茶方式,也了解了当代浮梁的茶、器与人。


展览由素朴文化水涛策展、导览。茶艺大师李艳萍、不惑匠屋古法柴窑瓷空间创始人常红、迹艺柴窑窑主叶娇娇分别主理三席茶台。创新器物、复原唐朝饮茶方式的艺术家倪湛岚、南箫远之带来现场冶茶体验。皿花器道创始人张丽以花器、花艺为空间置展。胡家旺等陶艺家的多件国家级、市级非遗器物出展。

李子润认为这场特展打造出了茶空间的优秀样板,形成了吸引人长久驻留的场域氛围,值得广大茶人、茶企学习。一众浮梁茶企代表不仅携茶参展,还在沙龙中与嘉宾积极探讨如何通过茶空间提升茶叶销售。对此,嘉宾们建议要打造有生活感的场景,注重空间美感,避免刻板,将好风景与好茶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才能有效传播茶文化。

除了运用媒体力量构建文化影响力,李子润多年来也一直在用文创的方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身兼媒体人和文化产业从业者双重视角,他强调,做文化、做文创不能只将古人的智慧拿来就用,而是要在传承的同时去创新,不是复制、挪用,而是以现代表达进行演绎。身为U30一员,李子润的视野是国际化的,心绪却是紧系中国文化的,浑身散发着一种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他鼓励在场的年轻人不要被社会的动荡困顿和舆论的消极悲观所影响,而要以创业者的心态成为自己的光,笃定地为自己立“慧命”。


烧窑类非遗传承品牌“迹艺”柴窑窑主叶娇娇

叶娇娇以《无器之器,为茶为美》为主题发言,立足不同时代的茶文化和茶器史,介绍了自己主理窑口以来的心路历程、对当代茶文化的思考、和茶器作品背后的设计故事。她解释道,制瓷需要“空杯”心态才能成就好的茶器,而制作茶器则是为了让世界爱上茶,爱上东方之美。

出身景德镇制瓷家族,叶娇娇继承了父亲的匠心和制作柴窑的梦想,而接受西式教育的经历又帮她习得了创新的思维与技法。在茶叶的时代,肩负起成为家族窑主的责任,她选择了柴烧,她坦言,这是源于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也源于“守正不守旧”的传承心态。如今,在烧制作品时,叶娇娇也贯彻了“让自然与自然相见”的理念。

叶娇娇融合自身懂器又懂茶的双重经验,深耕茶与器的关系,怀抱着“让茶更好喝”的宗旨和目标去了解中国茶,去研发和制作茶器,并在2018年达到了能够因人、因茶定制的水准,结合不同茶的特性和不同喝茶人的口味偏好打造器物。身为90后,叶娇娇喝茶的心态倾向于如何发现不同茶的独特美,而非评判茶的优缺对错。于她而言,判断茶器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彰显茶滋味”。为此,她会在为特定茶叶定制茶器时,分析茶叶茶汤的个性特点,定位顾客人群,并以多维度的严谨标准进行器型、材质、工艺等设计,将其做到极致。

叶娇娇认为除了茶叶的品质之外,水、器、冲泡手法、场域空间、喝茶人状态五大维度都会对茶是否好喝产生影响。其中关于器,她详细介绍了为浮梁红茶研发茶器套组的思考。浮梁红具有茶叶条索油亮、紧致,茶汤宜清甜的特性,叶娇娇力求通过茶器的细节设计来彰显浮梁红所具有的“春日生发之气的力量感”,突出它的“仙气”,例如在杯型设计中融入古琴音律之韵、考虑从头至尾每一泡茶味感等等巧思。对于水,她提出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茶而定”,而关于场,她则在积极探索一种名为“器室”的新型茶空间运营模式,打造高端茶的“第三空间”,并邀请广大同行一起为中国茶创造与场相配的“味道符号”,延续和发挥中国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财富。

作为陶瓷传承人和新生代茶人,叶娇娇在复现传承中国茶与器文化的同时,始终秉持着注重个性的饮茶、制器哲学,将人的生机、生气放在第一位,茶无最好,适口为珍。她也提倡茶人通过茶、器、水、场、人的合奏,塑造自己独特的茶文化。活动上,她也分享了未来三十年的目标愿景,表示要为六大茶定制茶器,并让柴烧的话语权回归中华,将中华柴烧器道传承下去。


独立茶人、茶产业短视频直播专家童亚圣

童亚圣以《方寸见天地》为题发言,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将茶人和传播者双重身份相结合,“透过取景器”去掌握时运、磨炼技巧的。发言中,他不仅分享了有关正念冥想、饮茶斗茶的经历和认识,也表示伴随着“一席一谈”栏目的制作,自己的茶缘也在变好,而他结识、采访的许多茶人也通过更多的表达,增强了茶缘。

从15年前后成为传播推手,童亚圣在多平台孵化过头部账号,深谙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和趋势。如今,与茶结缘,童亚圣开启了一档茶类访谈栏目“一席一谈”,在视频号等平台创作起个人IP系列短视频,以返璞归真的方式,一人一机,与100位身份各异的爱茶之人展开100席深入对话,传播茶文化,也以此为媒参与推动茶产业的销售与运营。他结合“一席一谈”的节目内容,分享了许多具体的短视频传播和直播运营方法。

童亚圣提出,不同于现实中的强连接,弱连接关系是互联网中的主导关系模式,无论是否与强连接相结合,建构好弱连接都是线上传播不可或缺的关键。而基于对互联网关系的观察,他将“贴标签”列为线上传播的重点工作,投入了大量思考和设计。他强调,标签需要足够清晰简洁,因为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线上表达就必须精准,要追求细腻表达的主题化输出,避免意识流。他以茶主题的内容传播为例,指出“茶技”、“茶艺”就是不同的标签,需要明确区分和传达来为内容定位。

好的内容能够打动人,来源于内容制作者深厚的积累。童亚圣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真实经历和体验,才能建立起“面遇人、器过手、茶见胃”的细腻感知。在明晰的标签之外,情绪价值也是做内容IP时需要着重考虑与传达的关键点,拥有足够聚焦的“情绪穿透力”才能让人喜欢。因此如何将线下深厚的感知转化为线上的情绪穿透力,是做茶传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答案的核心是“聚焦”。

同时,情绪价值也需要保护,避免过度损耗。镜头和屏幕组成的“方寸”会将被拍摄对象的优缺点和情绪都放大十倍百倍,“方寸”的扭曲时常导致“本我”的丧失。童亚圣认为线上表达需要呈现真实的“本我”,尽管“超我”容易展现,却缺乏真实性,不可信,“真实”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只有将“本我”与“超我”相结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长久地获得受众的追随。另外,他也观察到各平台上的爆火内容都在呈现一种由“外求”向“内观”的转变,因此展现“本我”也同样符合趋势。真实的粗粝也许比华丽的繁荣更好,能够为受众解决问题、提供价值才是关键,单机位也可以制作出审美好、有艺术感的视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童亚圣提醒大家要对所传播的内容抱有敬畏心,因为有了敬畏心,才能与之产生连接、开启对话,才能真正明白如何进行线上表达。在他看来,敬畏心远比专业度重要。此外,他表示对于线上传播工作本身,也要有敬畏心,要去了解各平台的特性、规则、趋势,并且特别强调了战略思考的重要性。所谓“落子成局”,他认为行动之前,就要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走得长远应“与谁同行”。

结合不同平台的特点属性,他建议浮梁茶企利用好视频号,将弱连接与强连接相结合,打通线上内容变现渠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浮梁茶品牌,集中精力将县域的线上茶IP做大,以此推动茶产业发展;而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则建议匹配自身阶段和优势,从成长型、重裂变的小红书起号,参与茶文化传播。


通过大会期间的展览、沙龙,各路茶人汇聚浮梁、深度交流,从茶文化、茶产业、茶文旅等各个角度为浮梁茶的发展建言献策、探寻路径。从景德镇本土艺术家到国内、国际的传播者,从乡创特派员到在地年轻人,因茶结缘的新老茶人,为中国茶的发展开启了同心共创。

来源:中国日报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