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东到云南思茅

找到约10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从贡茶到号级茶: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产业崛起

  普洱茶火了,许多不懂历史与时代背景的人,就以为普洱茶的祖上有多荣光,在做一个天大的产业。其实历史不可细读,普洱茶虽然贵为贡茶,但长期产业化水平极低,其政治地位与产业经济地位极不相称。这是由于普洱茶原产地——滇西南地处边疆,清朝长期以维稳为主,云南参与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程度低,没有大市场的支撑,带不来包括普洱茶在内的云南茶产业大发展。

  云南茶真正纳入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是杜文秀起义被镇压以后,普洱茶由贡茶进入了号级茶唱主角的时代。这标志着云南茶产业的真正崛起。我们也要看到,云南茶虽然纳入了东南亚——大西南——华南贸易大循环,但喝普洱茶的人口有限,导致清末民国普洱茶的产销量不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口热,普洱茶虽然销往香港、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台湾、韩国与马来西亚等众多海外国家与地区,但消费普洱茶的人并不多,导致普洱茶的年生产量才几千吨。

  因此,我们要知道普洱作为历史名茶,其带来的辉煌长期仅是政治与文化意义的,比如作为边销茶稳定藏区民族团结,作为满清皇家贡茶,作为民国政府抗战的战略物资,作为建国后出口创汇的特种茶,但改变不了普洱茶在2003年之前市场容量与产销量低的事实。普洱茶真正大产业化发展还是2003年以后的事,国内大市场的激活推动着普洱茶产业的狂飙突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

  从产销量来讲,80年代是属于滇红的,90年代是属于滇绿的,普洱茶在产销量方面只是配角。为什么云南人在2000年不认识普洱茶,是因为云南人喝滇青的传统,在80年代被大渡岗绿茶、90年代被临沧蒸酶茶所改变,老一辈喝滇青三春茶的记忆,已经被70后、80后只喝绿茶所改变。这就是“云南人不喝普洱茶”说法之由来!

  在云南绿茶的黄金时代(1993——2002),我们不会正眼看一下勐海茶与勐海茶厂,当年勐海茶拉到思茅五一停车场交易是低端茶的代名词。这世界变化快!

  2003年之前,普洱茶的产量少得可怜,从来没突破一万吨。八十年代,一年能出口两三千吨就觉得自己很牛了,而且这是1985年才实现的。99年销量因台湾与德国市场引爆而剧增,许多人98年99年2000年淘到普洱茶第一桶金,然后成为什么普洱茶教父……

  一个几千吨的小市场小产业,被过度包装成大经典大神话,浪费了多少祖国宝贵的纸张。

  然后说民国、清朝有多牛,这么火,为什么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运销量这么低!为什么低?因为种多了卖不掉!说老字号有多牛,我跑到易武见那些老字号的老宅,很小家子气,证明当年不会做太大生意。商人、文人为名利喜欢拔高历史,但我们要尊重历史……

  本文将首次从国内国际贸易大循环的角度讲云南茶的历史……

  解释一下,为什么普洱茶贵为贡茶,在有清一代种植面积、产量与运销量又那么小?这种产业化规模小,是与福建茶区、两湖茶区、安徽茶区与江浙茶区相比较的,云南边地茶与内地主产区的产业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宁洱不产茶(困鹿山原属景谷,不能证明宁洱产茶),其实道理很简单,茶叶种多了卖给谁?没有大市场支撑,宁洱人种茶动力不足。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产业,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形成商品化的产茶区很少,以思茅厅古六山最为出名。道光以后,尤其是杜文秀起义被镇压以后,商品化茶叶种植基地才开始遍及澜沧江中下游两岸,与之对应的是民间私商茶叶经济的兴起,普洱茶由贡茶时代进入了号级茶时代,才真正使云南茶在清未民国进入了规模产业化时期。翻历史资料,云南许多产茶县,大面积种茶都在光绪年间到民国,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大都成立于1870年之后。

  云南茶产业不发达,首先是远离销区,云南多山,产业效率极其低下的马帮运输极大阻碍了云南茶的产业化进程。内地的福建茶、两湖茶、皖茶、江浙茶,不但处于内销腹地,而且纳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而且可以利用江河湖海搞低成本的内河与海洋运输,在运输效率与大市场接轨方面,是云南茶不可想象的。

  茶马古道,其实是云南古代近代的商路,茶叶运输量其实很小。比如,滇缅贸易量最大的商品——棉花,许多搞茶文化的都不知道……

  云南的茶文化就是,当代普洱茶荣光,祖上就一定无限荣光。云南的茶走山路,靠马帮,运输成本高,影响了大规模商品化。看看两湖江浙安徽福建茶区,全部是江河湖海运河运输,水运比马帮运输成本低多了,茶叶商品化远超云南,而且福建、两湖、安徽、江浙茶区纳入了国际贸易,而云南……

  看下古代近代中国茶叶主产区发达的通航水系。以武夷茶为例,到广州,到福州,到上海,除走一小段陆路外,全是水路……

  在中国东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全部被支流与运河连通,成为一条河。所以,中国有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农业与繁荣的工商业。一条被黄河夺道消灭的古济水,从北到南,将黄河与淮河连在一起,加上吴国开邗沟,连通江淮,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江淮黄河已沟通成一水。

  四川雅安茶虽然也是人背马驮,但其离藏区比滇西南、滇西产茶区近得多,故以雅安茶为代表的川茶输藏量远超云南茶,以至于今天雅安茶被称为“藏茶”。

  云南周边长期没有茶叶销售的腹地,要超远距离拉到藏区卖,这是清朝严控边疆产业与贸易政策造成的。

  宋元以降,明清两朝不以贸易立国,相反对海疆与边疆的对外贸易极为警惕,比如东部沿海走私集团带来了倭寇,出身海盗的郑成功父子长期盘踞台湾,所以朝廷要海禁,生意只能到广州十三行去做。清朝的中缅关系决定了朝廷对滇西南的开发极为保守,以稳定为主,不出乱子就好,发不发展关系不大。

  明代,前有“三征麓川”,后有缅甸东吁王朝的崛起。乾隆年间,爆发了中缅战争,虽最终和平解决,但中国吃了大亏。云南的西部与西南部边疆战乱不断,经常出现危及国运的大事件。中缅边境有明遗民问题——桂家、敏家集团,朝廷担心,内地汉人跑到边境土司地开矿垦殖,会形成数万人聚集的大银厂,这些武装银厂再跟缅甸、边境土司与明遗民勾结起来造反或武装割据,成为大清国的边患,故只主张在边地实行有限度的拓植。桂家首领宫里雁在缅甸木邦开发波龙银厂,石屏人吴尚贤在葫芦王地开发茂隆银厂,成为聚众上万,与缅甸及边境土司的关系盘根错节,有雄厚财力支撑的政商军事集团,为朝廷所忌,最终想方设法除去,以消弭边境心腹之患。

  古六山允许发展茶叶经济,是因为江内改土归流,江外宜土不宜流,古六山属江内(澜沧江以北),在雍正朝改土归流,朝廷有统治基础,可以大力发展茶产业,而不担心汉人来多了,与境外势力勾结生乱。不过总量还是要控制的,可以发展,但不能太过于发展,以至于尾大不掉。中缅关系紧张,加上边境土司与明遗民问题复杂,清朝将滇西南视为严格控制开发的地区,云南与东南亚没有形成繁荣贸易的条件,云南茶除了本省消化以外,只能远距离卖藏区。交通不便,没有深入参与国内市场大循环,更没怎么参与国际贸易大循环,导致云南茶发展缺乏大市场驱动,长期产业化水平低。

  接下来,讲讲清朝中叶的人口大爆发、杜文秀起义与中缅棉花贸易圈对云南茶规模产业化的决定性影响。

  我们知道,康雍乾盛世也是中国人口爆炸性增长的一百多年,到了乾隆晚年中国内地已经人满为患,越生越穷,过剩的人口就向人口少的边地移民,甚至移民东南亚与美州。清廷在人口压力下,也只好松驰边地严控移民的政策,对大规模的自发移民睁只眼睛闭只眼睛,只要不太过份,保持容忍态度。于是,从18世纪晚期起,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而云南内地也“穷走夷方急走厂”,出现了石屏人大规模向滇西南移民拓殖——走西头。古六山的茶叶经济,就是石屏人拓植的一个重镇,通过小本经营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开茶庄办商号搞多种经营,从而将普洱茶从贡茶时代推向号级茶时代。

  乾隆晚年兴起的边地大移民过程中,汉民不敢过多深入持敌意的边境土司地,但杜文秀起义造成的战乱将边地土司政权摧毁,汉民随汉军与流官政府深入边地——夷方,在汉文化的推动下,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纷纷种茶,云南茶产业在光绪年间进入了产业化大开发时期。杜文秀起义军多回民,回民善贾,起义失败后杜部回民大量逃往边境与缅甸、老挝、泰国,这些会做生意的人牵扯了一张东南亚与云南乃至大西南的庞大贸易网,其中茶叶是重要商品。这样一来,云南茶除藏销与瑞贡京城外拥有了东南亚——云贵川藏统一大市场,这对云南茶在1870年以后的崛起功不可没。

  1885年,英国攻占上缅甸,吞并了整个缅甸,缅甸以殖民地经济的形式纳入了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缅甸掸邦高原产棉花,但缺生丝,云南产茶,四川产丝,但缺棉花,于是以中缅棉花贸易为主的“缅甸——中国西南贸易网”形成,云南的大商号,比如永昌祥、茂恒等,到缅甸进棉花卖给四川,将四川生丝卖给缅甸,再顺手将云南茶卖到云南内地、四川、贵州、西藏、广东、香港与东南亚。这样一来,云南茶就纳入了国际国内贸易双循环。

  滇西南第一次淘金热,是盐银,带动了澜沧江下游古六山的兴起。这是石屏帮的贡献。第二次是中缅棉花贸易的淘金热,云南的腾越帮、鹤庆帮、喜州帮、玉溪通海帮,乃至四川商帮参与,以棉花纺织业构建了西南三省之商业贸易版图。

  这些商帮除了经营棉花、棉布、丝绸之外,也做茶叶、玉石、毛皮、大烟、日用品、土特产、五金生产生活工具等赚钱生意。为什么西南三省喝不发酵的沱茶、方砖、散茶,就是这些商帮的功劳。从缅甸进口棉花,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是当时一些大商帮的经营重点。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三茶”统筹 云南向茶业强省迈进

2022年

云南茶园面积795.5万亩、居全国第一

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

绿色有机茶园244.7万亩、居全国第一

7个县区入选2022年度

中国茶叶百强县

全省规模以上茶企业达158家

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有26家

景迈山古茶林,山林与茶园和谐共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种茶、用茶、饮茶历史悠久。云南是中国茶业大省,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近年来,围绕“三茶”统筹发展,云南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激励、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云南正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阔步迈进。

传播茶文化焕活云茶内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竞争十分激烈。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种植接近5000万亩、产量超300万吨。云茶凭什么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世界各地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采访中,业内人士给出同一个答案,普洱茶“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越陈越香”正是普洱茶在茶领域独步天下的“武器”。

云南的先人们从茶鲜叶采摘开始,精心摊晾、揉捻、晒干(渥堆)、蒸压成型、干燥。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茶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压成型的普洱茶被静置于仓室中,在岁月洗礼下,经历漫长的氧化、发酵过程,因积累、变化、蜕变,口感醇厚顺滑、香味陈韵绵长。可以说,云茶之美,美在生态自然、美在天作技艺、美在时光雕琢、美在人文之光。

讲好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故事,云南不仅停留在已有成果上。

云南省现代农业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吕才有表示,“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特征及特性的具体体现,是普洱茶再加工链延伸的理论基础,因此延伸出普洱茶的贮藏理论与技术,但这些理论和技术大都还停留在经验的积累、工匠的打造,碎片化特色明显,无论是干仓、湿仓,还是各种以贮藏地命名的“广东仓”“东莞仓”“昆明仓”以及“原产地仓”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支撑和技术支持。基于此,我们研究力度有待加大,要通过系统的、大量的、不同条件的样品,系统分析得出科学的、有效的、体系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神秘的普洱茶依然很神秘,神秘密码解锁工作依然在路上。

近年来,围绕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一特性,云南农业大学开展了多项研究,如贮藏过程主要物质的变化趋势、环境条件影响、智能化仓储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然,普洱茶能讲好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古茶园里冒新芽。

“澜沧江流域是茶文化的起点和发端,孕育了中华民族茶文化,也是孕育、产生、传播茶树物种的第一渠道。”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蓝增全说。

他认为,人与茶相遇、相识,发现茶的价值,对其进行驯化、栽培、利用,这是茶文化的开端,也是茶文化的本源。讲好“澜沧江流域茶文化”的故事对云茶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省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等两项工作。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建设为载体,融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作品、茶技能竞赛、茶事活动等,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推进云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近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云茶产业上,将成为云南弘扬茶文化、讲好民族茶故事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做好茶产业产区齐头并进

小小一杯茶,传承千年传统文化,也承载着当代乡村振兴的梦想。茶产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10+3”重点产业之一,以茶兴业、以茶兴旺,事关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介绍,云茶种植面积已达795.5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绿色有机茶园244.7万亩、居全国第一。

“三个第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省茶叶重点产区快速发展。

从云南地形图上不难看出,沿怒江、澜沧江而下的横断山脉,分布着我省最主要的茶叶产区。其中自然条件优越的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集中了最优质的茶叶原料基地,也诞生了一批一线品牌茶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搭建多渠道网络销售平台;举办各类茶叶品鉴会,提升品牌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抓好品质管理,提高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目前已拥有茶园143.1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252.4亿元。

将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普洱市,不仅有文化底蕴深、原料规模大、产业服务保障全、品牌效应凸显等特点,还有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这一世界唯一的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走出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

临沧市是世界茶树重要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茶树资源丰富,是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基因库。近年来,临沧以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深化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球最重要的茶叶产业中心、世界闻名的“红茶之都·天下茶仓”和“天下茶尊”。

2022年,我省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的勐海工业园区、普洱工业园区和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加工量总计达2.87万吨,产值达87亿元,上缴税收达15亿元,入驻茶叶企业达153户。各地茶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园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茶叶加工平台建设不断推进。

目前,全省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年产毛茶万吨以上的县(市、区)有20个,其中有11个县(市、区)产量达2万吨以上。2022年,全省30个茶叶重点县区茶全产业链产值达11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占全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的80.4%,其中有机茶园面积总和达147.7万亩,较上年增59.2万亩。7个县区入选2022年度中国茶叶百强县,其中勐海县、凤庆县、昌宁县、景谷县、临翔区、云县连续4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


昔归忙麓山上采茶忙。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县域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已成为云茶产业的一大亮点和趋势。

随着产区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云茶产业不断发展,普洱茶、滇红茶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出产的普洱茶近70%销往省外,云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云茶产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机认证总量(规模)大幅增加。2022年,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2.5%,成品茶认证产量占全省成品茶总产量的47.5%,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自2015年以来,稳居全国第一,绿色认证总量稳定增长,绿色茶园认证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0.4%。

古茶树资源保护不断规范。《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云南省古茶树保护进入法治轨道。林业行业标准《古茶树》自2023年4月1日起实施,让古茶树资源保护有了技术规范。

茶企规模实力不断壮大。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茶企业15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26家,产值亿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有130家。

我省开展茶叶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以来,勐海、思茅、双江3个示范创建县累计产业投资达42亿元。2022年度,3县茶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47.5亿元,同比增长13.8%,茶农来自茶产业的平均收入达1.3万元,同比增长9.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近0.8万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兴旺也带动我省茶农收入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省茶农人数442万余人,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0.5187万元,同比增长10.2%,自2016年以来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幅超过10%。

提升茶科技走出创新之路

如果说,云茶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魂、以茶产业为基础,那么茶科技就是内生动力,为深入稳健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增添了活力。

10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将在昆明举行,展会以“绿色云茶·天下普洱”为主题,有来自云茶主产区的6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大益、陈升、澜沧古茶、祖祥等16家“10大名茶”企业将进行特装展示。展前,记者深入采访多家参展茶企,发现茶科技成为茶企最引以为傲的“法宝”及最吸引消费者的亮点。

“‘茶科技’就是帝泊洱赖以生存的核心。企业以全产业链创新为主线,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使传统的普洱茶实现了安全性、功能性、便捷性及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截至目前,企业已形成了一套速溶茶产业链科研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建立了茶园种植、茶初制加工、普洱茶发酵、叶组配方、提取分离和包装等10个模块172项技术组成的帝泊洱产业链技术体系,形成了科研技术创新的长短期规划。”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销售计划部部长李欧介绍。

当“越陈越香”成为普洱茶一大卖点时,云茶人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吕才有表示,“越陈越香”说明普洱茶有耐贮藏性,因此赋予普洱茶时间性、收藏性、文化性。与此同时,没有科学依据的“过度”陈化也会给产业带来负面影响。在一杯老茶中找寻历史文化味道属小众消费,产业发展还需要定位在大众消费上。

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口味求新、保健意识增强、文化品位提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香气纯正、特点鲜明的普洱茶成为新时尚。从“古董”到“新宠”,科技赋能的作用也不断显现。

“澜沧古茶注重以创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融合的创新理念和技术保障,积极参与到云南实施茶叶加工提质工程的事业中。企业结合不同地区的特产性食养品种,融合澜沧古茶50多年的制茶技艺、40多年的熟茶发酵工艺,把具有品牌特色的‘澜沧味’古树宫廷普洱与广东新会核心产区的柑果结合,研制开发出茶行业内第一款食养产品茶妈妈小青柑。”澜沧古茶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陈国宏说,茶妈妈小青柑这一爆款产品的出现,让小青柑成为行业热点,有力撬动了广东新会陈皮和云南普洱熟茶两大市场。茶妈妈小青柑的热销唤醒了市场对普洱茶熟茶沉寂已久的需求,形成了持续的、海量的增长;同时,结束了广东新会陈皮持续10年的行业低迷,促进了新会陈皮行业从产值规模不足10亿元到190多亿元的飞跃。

如今,茶科技已经远不止在云茶种植端、生产端体现,它也正在为“消费者运营”带来新的契机。

大益集团副总裁、新零售事业群负责人肖海军表示,大益集团正借力行业头部服务商进行全面升级,如依托SaaS服务商微盟在私域经营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茶叶产品的终端经营数字化,包括产品的线上销售、社交媒体营销和数据分析等方面,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让茶叶更贴近消费者需求。

大益茶数字云店经营的微盟运营经理介绍,微盟与大益集团围绕私域直播达成相关合作,在微盟直播平台的第一场直播,就让大益实现了800万元营收额。

茶科技让精深加工拓展了消费边界,用不断创新来破解云茶产业面临的难题,推进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届茶博会上,“三茶统筹”引领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多巴胺的原野等活动的举行,将汇聚业内专家、企业家为云茶发展再助力。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云南出台了《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在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从绿色茶园基地建设、云茶企业高质量发展、云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云茶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高质量绿色云茶产业。

来源:云南网 记者 王淑娟 摄影 报道,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涉茶数字有三个全国第一

2022年,云南涉茶数字有三个全国第一:茶园面积795.5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绿色有机茶园244.7万亩、居全国第一。7个县区入选2022年度、中国茶叶百强县,全省规模以上茶企业达15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有26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栽培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种茶、用茶、饮茶历史悠久。云南是中国茶业大省,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普洱茶的故乡。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近年来,围绕“三茶”统筹发展,云南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激励、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科技创新、茶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全方位构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云茶产业体系,云南正由“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阔步迈进。

传播茶文化焕活云茶内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国内竞争十分激烈。数据显示,中国茶叶种植接近5000万亩、产量超300万吨。云茶凭什么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世界各地拥有越来越多的“粉丝”?采访中,业内人士给出同一个答案,普洱茶“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越陈越香”正是普洱茶在茶领域独步天下的“武器”。

昔归忙麓山上采茶忙。记者 王淑娟 文/图

云南的先人们从茶鲜叶采摘开始,精心摊晾、揉捻、晒干(渥堆)、蒸压成型、干燥。每一个步骤,都承载着茶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压成型的普洱茶被静置于仓室中,在岁月洗礼下,经历漫长的氧化、发酵过程,因积累、变化、蜕变,口感醇厚顺滑、香味陈韵绵长。可以说,云茶之美,美在生态自然、美在天作技艺、美在时光雕琢、美在人文之光。

讲好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故事,云南不仅停留在已有成果上。

云南省现代农业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吕才有表示,“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特征及特性的具体体现,是普洱茶再加工链延伸的理论基础,因此延伸出普洱茶的贮藏理论与技术,但这些理论和技术大都还停留在经验的积累、工匠的打造,碎片化特色明显,无论是干仓、湿仓,还是各种以贮藏地命名的“广东仓”“东莞仓”“昆明仓”以及“原产地仓”等,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支撑和技术支持。基于此,我们研究力度有待加大,要通过系统的、大量的、不同条件的样品,系统分析得出科学的、有效的、体系化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神秘的普洱茶依然很神秘,神秘密码解锁工作依然在路上。

近年来,围绕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一特性,云南农业大学开展了多项研究,如贮藏过程主要物质的变化趋势、环境条件影响、智能化仓储等,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然,普洱茶能讲好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澜沧江流域是茶文化的起点和发端,孕育了中华民族茶文化,也是孕育、产生、传播茶树物种的第一渠道。”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蓝增全说。

他认为,人与茶相遇、相识,发现茶的价值,对其进行驯化、栽培、利用,这是茶文化的开端,也是茶文化的本源。讲好“澜沧江流域茶文化”的故事对云茶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加大茶文化宣传推广、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等两项工作。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名山古树资源和民族风情特色,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建设为载体,融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作品、茶技能竞赛、茶事活动等,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推进云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近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云茶产业上,将成为云南弘扬茶文化、讲好民族茶故事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做好茶产业产区齐头并进

小小一杯茶,传承千年传统文化,也承载着当代乡村振兴的梦想。茶产业作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1+10+3”重点产业之一,以茶兴业、以茶兴旺,事关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古茶园里冒新芽。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赖轶咏介绍,云茶种植面积已达795.5万亩、居全国第一,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绿色有机茶园244.7万亩、居全国第一。

“三个第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云南省茶叶重点产区快速发展。

从云南地形图上不难看出,沿怒江、澜沧江而下的横断山脉,分布着云南省最主要的茶叶产区。其中自然条件优越的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集中了最优质的茶叶原料基地,也诞生了一批一线品牌茶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搭建多渠道网络销售平台;举办各类茶叶品鉴会,提升品牌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抓好品质管理,提高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措施,目前已拥有茶园143.1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252.4亿元。

将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普洱市,不仅有文化底蕴深、原料规模大、产业服务保障全、品牌效应凸显等特点,还有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这一世界唯一的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走出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

临沧市是世界茶树重要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茶树资源丰富,是茶树种质资源天然基因库。近年来,临沧以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深化茶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球最重要的茶叶产业中心、世界闻名的“红茶之都·天下茶仓”和“天下茶尊”。

2022年,云南省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的勐海工业园区、普洱工业园区和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加工量总计达2.87万吨,产值达87亿元,上缴税收达15亿元,入驻茶叶企业达153户。各地茶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园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茶叶加工平台建设不断推进。

目前,全省有15个州(市)110多个县(市、区)产茶,年产毛茶万吨以上的县(市、区)有20个,其中有11个县(市、区)产量达2万吨以上。2022年,全省30个茶叶重点县区茶全产业链产值达111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占全省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的80.4%,其中有机茶园面积总和达147.7万亩,较上年增59.2万亩。7个县区入选2022年度中国茶叶百强县,其中勐海县、凤庆县、昌宁县、景谷县、临翔区、云县连续4年入选中国茶叶百强县。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县域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已成为云茶产业的一大亮点和趋势。

随着产区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云茶产业不断发展,普洱茶、滇红茶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出产的普洱茶近70%销往省外,云茶产业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云茶产业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有机认证总量(规模)大幅增加。2022年,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2.5%,成品茶认证产量占全省成品茶总产量的47.5%,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自2015年以来,稳居全国第一,绿色认证总量稳定增长,绿色茶园认证面积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0.4%。

古茶树资源保护不断规范。《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云南省古茶树保护进入法治轨道。林业行业标准《古茶树》自2023年4月1日起实施,让古茶树资源保护有了技术规范。

茶企规模实力不断壮大。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茶企业158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26家,产值亿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有130家。

云南省开展茶叶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以来,勐海、思茅、双江3个示范创建县累计产业投资达42亿元。2022年度,3县茶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47.5亿元,同比增长13.8%,茶农来自茶产业的平均收入达1.3万元,同比增长9.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近0.8万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产业兴旺也带动云南省茶农收入稳定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省茶农人数442万余人,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0.5187万元,同比增长10.2%,自2016年以来茶农来自茶产业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年均增幅超过10%。

提升茶科技走出创新之路

如果说,云茶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魂、以茶产业为基础,那么茶科技就是内生动力,为深入稳健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增添了活力。

景迈山古茶林,山林与茶园和谐共生。

10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将在昆明举行,展会以“绿色云茶·天下普洱”为主题,有来自云茶主产区的600多家企业报名参展。大益、陈升、澜沧古茶、祖祥等16家“10大名茶”企业将进行特装展示。展前,记者深入采访多家参展茶企,发现茶科技成为茶企最引以为傲的“法宝”及最吸引消费者的亮点。

“‘茶科技’就是帝泊洱赖以生存的核心。企业以全产业链创新为主线,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帝泊洱即溶普洱茶珍,使传统的普洱茶实现了安全性、功能性、便捷性及数字化、标准化、功效化。截至目前,企业已形成了一套速溶茶产业链科研技术创新标准体系,建立了茶园种植、茶初制加工、普洱茶发酵、叶组配方、提取分离和包装等10个模块172项技术组成的帝泊洱产业链技术体系,形成了科研技术创新的长短期规划。”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销售计划部部长李欧介绍。

当“越陈越香”成为普洱茶一大卖点时,云茶人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吕才有表示,“越陈越香”说明普洱茶有耐贮藏性,因此赋予普洱茶时间性、收藏性、文化性。与此同时,没有科学依据的“过度”陈化也会给产业带来负面影响。在一杯老茶中找寻历史文化味道属小众消费,产业发展还需要定位在大众消费上。

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口味求新、保健意识增强、文化品位提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香气纯正、特点鲜明的普洱茶成为新时尚。从“古董”到“新宠”,科技赋能的作用也不断显现。

“澜沧古茶注重以创新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产业融合的创新理念和技术保障,积极参与到云南实施茶叶加工提质工程的事业中。企业结合不同地区的特产性食养品种,融合澜沧古茶50多年的制茶技艺、40多年的熟茶发酵工艺,把具有品牌特色的‘澜沧味’古树宫廷普洱与广东新会核心产区的柑果结合,研制开发出茶行业内第一款食养产品茶妈妈小青柑。”澜沧古茶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陈国宏说,茶妈妈小青柑这一爆款产品的出现,让小青柑成为行业热点,有力撬动了广东新会陈皮和云南普洱熟茶两大市场。茶妈妈小青柑的热销唤醒了市场对普洱茶熟茶沉寂已久的需求,形成了持续的、海量的增长;同时,结束了广东新会陈皮持续10年的行业低迷,促进了新会陈皮行业从产值规模不足10亿元到190多亿元的飞跃。

如今,茶科技已经远不止在云茶种植端、生产端体现,它也正在为“消费者运营”带来新的契机。

大益集团副总裁、新零售事业群负责人肖海军表示,大益集团正借力行业头部服务商进行全面升级,如依托SaaS服务商微盟在私域经营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茶叶产品的终端经营数字化,包括产品的线上销售、社交媒体营销和数据分析等方面,通过与消费者的深度互动,让茶叶更贴近消费者需求。

大益茶数字云店经营的微盟运营经理介绍,微盟与大益集团围绕私域直播达成相关合作,在微盟直播平台的第一场直播,就让大益实现了800万元营收额。

茶科技让精深加工拓展了消费边界,用不断创新来破解云茶产业面临的难题,推进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届茶博会上,“三茶统筹”引领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多巴胺的原野等活动的举行,将汇聚业内专家、企业家为云茶发展再助力。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云南出台了《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在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从绿色茶园基地建设、云茶企业高质量发展、云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云茶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高质量绿色云茶产业。

来源:云南日报、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