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团体茶艺表演

找到约16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黄山市“莫问杯”首届茶艺表演暨斗茶大赛活动(二号公告)

 

 

为普及、推广茶文化知识和理念,促进社会饮茶时尚,黄山市徽茶文化研究中心,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社会茶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黄山莫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举办黄山市“莫问杯”首届茶艺表演暨斗茶大赛活动。

 

活动组委会将诚邀社会各界茶艺师,茶艺达人,茶文化爱好者,汇聚于黄山泽梅轩酒店,以斗为契,以茶会友,让黄山市茶人和名茶进行直接的碰撞和交流,以提升黄山茶品牌形象,推动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现将黄山市“莫问杯”首届茶艺表演暨斗茶大赛活动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茶艺表演比赛项目)

 

1、紫砂壶泡法:(指定用茶、统一用水):祁门红茶、黟山石墨;

 

2、玻璃杯泡法:(指定用茶、统一用水):太平猴魁、黄山毛峰;

 

3、盖碗茶泡法:(指定用茶、统一用水):黄山云雾、祁门安茶;

 

茶艺表演大赛将通过泡茶技艺的展示,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茶的冲泡过程,以展示茶的色、香、味、形,强调技能的发挥,最终按评分高低产生获奖选手。

 

二、活动奖励(茶艺表演比赛设奖)

 

1、紫砂壶、玻璃杯以及盖碗泡法的三个比赛项目,各设金、银奖项若干;

按得分高低依次评出获奖选手名次;

 

2、特邀或主题茶艺表演,将设特别金奖、表演奖项若干;

 

3、茶艺表演或特邀表演将设最美茶艺师、最佳人气奖若干;

 

4、茶艺表演比赛将采取集中报名、统一规则的方式,同时将邀请知名茶人、专家组成评委会。

 

三、注意事项

 

1、参赛对象:是否茶行业人员不限,有无茶艺师证书均可;只要是热爱茶,会冲泡,能表演者均可以报名参加;不限职业/性别/年龄等;将于10月8日下午14点,在泽梅轩精品酒店举行茶艺比赛预演暨参赛报名。

 

2、参赛人员每人可报两个茶艺表演单项,但所有奖项都不与其他奖项同得,如同时获得多个奖项,以最高奖为准。

 

3、参赛人员应自行准备参赛的泡茶器具、包括服装、解说、茶席、伴奏音乐以及背景和助手等;

 

4、参加茶艺表演的个人需要使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报名,加入茶活动群(署名自便);主办方负有保密义务。

 

5、“寒露”茶友会(茶艺比赛预赛)活动的报名截止时间:自即日起至2018年10月8日10:00止。

 

6、“寒露”茶友会(茶艺比赛预赛)活动,将在2018年10月8日14:00至16:30分,在黄山市泽梅轩酒店举行,

 

7、“寒露”茶友会(茶艺比赛预赛)活动,主要介绍茶艺表演暨斗茶大赛活动事宜,解答比赛规则;同时,参加比赛的选手可以熟悉场地,茶具并进行预习。

 

8、参加“寒露”茶友会(茶艺比赛预赛)的茶友,请按照活动要求着茶服、汉服、旗袍、唐装或休闲服饰出席。谢绝空降,非请勿扰。

 

9、参加比赛的茶友,应按照组委会要求,做好报名、入群事项以及赛前准备工作,遵守各项比赛规则和现场纪律,尊重评委和工作人员,服从比赛管理;不在室内吸烟,不大声喧哗。

 

10、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大赛组委会对活动各环节保留最终解释权;未尽事宜将以公告形式或通过茶活动群进行微信发布。

 

主办:黄山市徽茶文化研究中心

 

          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社会茶文化传播委员会

 

冠名:黄山莫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黄山泽梅轩精品酒店

 

          黄山市春茗茶业有限公司

          黄山市北溟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安徽徽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鸣谢:黄山莫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黄山六百里猴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山市孙义顺茶叶销售有限公司

          黄山市花山谜窟酿酒有限公司

          黄山圣帝雅歌酒庄(西班牙原瓶进口)

 

承办:黄山市寻徽之旅工作室

          黄山市徽州茶人文化工作室

 

支持媒体:《徽茶》、华夏徽茶网、茶讯网、《中国茶讯》杂志

 

(欢迎相关企业、团体参与联办、协办)

【深度好文】当代中国茶艺复兴的希望在哪里?

国运兴,茶运兴。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也正迎来茶文化的大复兴!

在福建对岸的台湾岛上,茶连两岸,艺亦同根。茶艺首先在台湾兴起,拉开了中华茶艺的序幕。紧接着,得到大陆茶界的热烈响应,尤其是大陆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和日渐提升的消费能力,为茶艺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台湾不少茶人也来到大陆发展,波澜壮阔的茶艺大合唱随之在全中国极速上演,精彩纷呈,标志着两岸联手推动当代茶文化走向新的大复兴。

“茶艺”的由来

茶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饮”,自神农尝百草时开始,中国人茶叶的消费方式不断演变进步。以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其后又经历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由于历史的原因,茶文化于近现代一度陷入边缘境地。进入民国,战乱频仍,茶道低迷,之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制约了茶叶的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海峡两岸茶人共同努力,茶艺应运而生。经过40多年来不断发展、完善、壮大,在传承弘扬、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丰富多彩的新学科。

茶艺的部分内容,古已有之,但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始于80年前。而将其定名并赋予新的含意,则始于40多年前。茶艺一词,首创者应为茶学家胡浩川(安徽六安人)。1940年,傅宏镇辑纂《中外茶业艺文志》时,胡浩川教授在为该书作序时写道:“津梁(注:津梁即渡口和桥梁,比喻能起引导、过渡作用的事物或方法)茶艺,其大禆助乎吾人者”“今之有志茶艺者,每苦阅读凭藉之太少。”他所提的“茶艺”,涵盖了茶树种植、加工和审评之内的各种技艺,但并不包含当代意义上关于茶叶冲泡、品饮及相关礼仪服务之类的内容。而且,令人遗憾的是, “茶艺”虽然提出,但并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成为空谷足音,未能得以流行。

1970年后,台湾一批有识之士,他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寻求身份的认同,而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茶文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1977年,时任台湾“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娄子匡教授(浙江绍兴人),组织了一个“味茶小集”的茶会,邀来一批茶界人士,推动正确的饮茶方式。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另有人指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流传日本被其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会;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不容易被普遍大众接受、传播。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会者普遍认可接受了娄子匡提出的“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受到大家的赞同。笔者推断,出生于1907年的娄子匡极有可能看过《中外茶业艺文志》这本书,对序言中“茶艺”一词留有深刻印象,因而将其“信手拈来”,并赋予新的含意,谱写出妙词天成的佳话。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范增平在《中华茶艺学》一书中写道:“1970年中期,台湾人民一方面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国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通过反省而认识到自己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其优越性的存在。于是一群知识分子从中找寻,迫切地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传统的民俗活动,一时之间热门起来,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而最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

台湾茶艺“茗星”多

台湾是现代中国最早提倡茶艺以及中华茶文化的复兴之地,涌现出众多“茗星”。吴振铎、李瑞河、范增平、林资尧、阮逸明、林馥泉、蔡荣章、吴智和、张宏庸、周渝都是台湾较早致力茶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茶人。

1977年8月14日,钟溪堓、林炳煌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中国功夫茶馆”,嗣后林馥泉、蔡荣章二人先后加入管理阶层,成为当代茶艺早期的重要人物。

1978年,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成立茶艺协会,台北市茶艺协会由花松村任创会理事长,这是台湾第一个由民间组成的茶艺团体,高雄市茶艺协会由叶荣裕担任创会理事长。这两个地方性茶艺团体的出现,代表着“茶艺”已具有雏型。

1984年,李友然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开设“中国茶馆”,热心推动茶艺活动,多次提供“味茶小集”活动场所。

1980年,曾出任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总干事、创刊并主编《茶讯》的林馥泉,在台北“有记名茶”开办“茶艺讲座”,并出版《识茶小集》共5册茶书。同时,在《大华晚报》以“浅说识茶”“茶艺讲座”为主题发表有关茶艺的文章。

一位从法国学习服装设计回来的学者管寿龄,在台北市仁爱路开设了一家“茶艺馆”,同时经营茶叶和艺术品的买卖及餐厅业务,1979年取得正式经营执照,可以说是现代“茶艺馆”的发端。被台湾人称为“茶仙”的周渝,祖籍湖南长沙,1946年出生于重庆,1981年在台北创立紫藤庐茶馆,长期推广茶道美学,进行国际茶文化交流及文艺活动。

台湾茶人在茶艺理论、茶艺实践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绩。出版的著作有:范增平的《台湾茶文化论》《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张宏庸的《台湾茶艺发展史》,蔡荣章的《现代茶艺》《说茶之陆羽茶道》《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等。曾先后担任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的林资尧,长期致力于国际茶文化交流和茶道学,尤爱茶礼,促进茶礼生活化、社会化,为中国茶礼的建设开拓作出了贡献。

范增平对茶艺达到痴迷的程度,出力出钱、奉献自我。1981年,他辞去工作,捐出自己的财产,典卖掉两栋房子,专心致力于茶艺活动。先后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华茶文化学会”“良心茶艺馆”。“良心茶艺馆”内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和茶点给大众享用,馆内有价目牌,没有收费员,只有一个良心箱,来喝茶的人,自己凭良心付费,希望借此唤醒人们的良心。茶艺馆的收支不能平衡,范增平只有紧缩自己的开销,再苦也不退缩。当初下决心最少要开满三年,没想到竟然撑了十年。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成立

一个规模涵盖全台湾地区的茶艺团体——中华茶艺协会,由吴振铎、李瑞河、范增平等人发起,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2年9月23日在台北市中山堂成立。召开成立大会时,时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祖籍福建漳浦)亲自出席,并接受名誉理事长一职,对当时的台湾茶界是极大的鼓舞。首届理事长由茶叶大师吴振铎担任,秘书长由范增平担任,常务理事有天仁茗茶董事长李瑞河等人。吴振铎连任两届理事长,第三届的理事长为李瑞河的胞弟李瑞贤。

中华茶艺协会宗旨是宣传茶艺文化,提倡饮茶风气。经常举办茶艺讲座及各种茶会,积极推动各项有关茶艺的活动,提供茶艺咨询服务。创办会刊《中华茶艺》杂志,发行量最高达到二万份,出版有《茶艺大观》和《茶艺》丛书。使台湾的茶艺活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堪称台湾茶艺史上的黄金时代。

吴振铎1918年出生于福建福安,福建农学院毕业,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叶职业学校教导主任,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示范茶场场长。1946年去台湾,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退休后仍在台湾大学教授茶作学及推广茶文化活动,著作有《吴振铎茶学研究论文选集》。他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适制乌龙茶的台茶12号(金萱)及台茶13号(翠玉)最为人所称道。他一贯倡导饮茶风气,弘扬茶文化,为台湾茶业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台茶之父”。他认为:现代茶艺不仅讲究品茗的环境、美感与气氛,还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备水、备具、备茶、置茶、泡茶、分茶、奉茶、尝茶等。只有两方面兼备,才会使人在品茗之中产生舒适感和愉悦感,才能感受到浓厚的茶文化底蕴。

作为常务理事的李瑞河,热心地出钱出力,积极赞助茶艺协会。曾任茶艺协会秘书长的林资尧说:“每年天仁的捐款和李瑞河先生募来的钱,占协会经费的六成以上,但是,他从来没有要求协会为天仁做什么。”林资尧推崇李瑞河对茶艺的付出,说他在这方面是“台湾第一人”。

“茶艺中心赔本5年也没关系”

曾任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天福集团副总裁,现任陆羽茶艺中心董事长的李胜治,对40年前李瑞河先生一手创立的陆羽茶艺中心及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赞赏有加,认为这两个单位宣传推广普及茶艺功不可没,值得肯定。笔者深为赞同。

李瑞河出生于台湾南投茶农世家,1961年到台南创建天仁茗茶店。1968年,成立天仁茶业有限公司,在台北设立天仁茗茶店,并建天仁制茶厂……事业越办越红火。李瑞河从小就很着迷茶文化。他认为,强调茶文化,就等于告诉消费者,茶不仅是一种饮料,还有更多的内蕴,值得细细品味。1977年,他在苗栗头份创建天仁茶园,内设陆羽馆,大力弘扬茶文化。同时,对台湾刚兴起的茶艺,他第一时间表示全力支持。

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功夫茶馆”,两年后因为投资人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时任茶馆经理的蔡荣章想到李瑞河是茶业界的老大哥,自己虽然与他不相识,仍尝试写一封信,问他是否有意接手茶馆,但李瑞河认为茶馆经营不善,必事出有因,因此婉拒。茶馆随即倒闭。


一年后,蔡荣章在亚都饭店教饭店服务员学茶艺,刚好与天仁接洽买茶的事,而有机会与李瑞河接触。这次李瑞河主动问蔡荣章,有没有打算再度出山开茶艺中心,双方一拍即合。天仁衡阳路门市的二楼空着,李瑞河就把它辟做茶艺中心。陆羽茶艺中心由李瑞河独资创建,开头注资1000万元台币,后来再注资1000万元台币,于1980年12月成立。

李瑞河把这家茶艺中心取名为“陆羽”,为的是纪念唐代茶圣,体现他浓浓的陆羽情结。李瑞河聘请蔡荣章为总经理,开设“陆羽茶道教室”,教人如何泡一壶好茶,一时吸引许多人来学习茶艺。李瑞河投资茶艺中心是为推广茶艺,不为赚钱,因此一开始就把茶艺中心定位为“赔钱”单位。他想如果茶艺中心亏钱,可以拿天仁茗茶赚的钱来补贴。果然,茶艺中心第一年虽然打响了名气,但因为大部分的课程免费,收支结算下来还是亏损。蔡荣章汇报亏损消息时,李瑞河表示:“没关系,茶艺中心赔本5年也没关系。”

后来,茶艺中心推出收费的茶艺进阶课程,举行泡茶师评定考试,对泡茶师进行专业认证,组织茶艺表演;并开发泡茶用的壶具,由蔡荣章、林瑞萱夫妇设计,请陶艺家用高级土质制作。因为壶具的造型自成一格,具有实用与收藏价值,成为一大收入来源。从此茶艺中心开始有盈余,这样的结果,是李瑞河始料所未及的。

1984年,天仁又出资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李瑞河把林资尧从茶艺协会聘请过来主持这个基金会。原始基金是100万元台币,之后天仁每年拨款200—400万元台币,供基金会公益性运作。

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的使命和陆羽茶艺中心有所不同。茶艺中心是教人泡茶,讲究喝茶情趣的享受,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则重在“礼仪的培养”,以及对各种茶艺、茶文化的无偿支持赞助。

在秘书长林资尧的筹划下,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开发出各种茶礼,创有尊礼古圣先贤的祭孔、祭神农、祭屈原、祭陆羽等茶礼,体现大自然时节更替的四序茶会,以及五方献供茶礼、金色莲花茶礼、郊社茶礼、佛堂茶礼、教师节献茶礼等,使茶艺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在中华茶艺协会和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等单位及茶人的大力倡导下,台湾茶艺盛行,喝茶人群大为增加。同时将茶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价值感非凡,喝茶成为高雅的风俗。据有关资料,到1983年台北市大约有80家茶艺馆,到了1987年,台湾地区的茶艺馆达到500家左右。茶艺深入民间,蔚然成风。

“一般企业人士只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李瑞河先生却为整个产业的文化而付出,这点显示出他的宏观视野。”海峡两岸第一位茶叶博士阮逸明赞许道。


茶艺的核心是功夫茶文化

台湾与福建,两岸血脉相连。漳台两地人同祖、茶同根,亲情、茶缘特别深厚。祖籍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连战的祖父)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发源于闽南漳州漳浦的功夫茶习俗,在台湾同样有深厚的基础。笔者前几年去台湾时,曾在邓丽君纪念馆内看到她收藏的紫砂壶上百把,可见其主人对功夫茶的热爱。笔者最近采访两位年近八旬的台湾老茶人,他们回忆六七十年前,看到有些长辈们用紫砂壶泡茶,大些的紫砂壶配6只小茶杯,小紫砂壶配4只小茶杯。有时集会时也看到老人们围一起泡茶,叫做老人茶,与闽南的老人茶一样。兴起茶艺之后,台湾人泡饮功夫茶的风气十分普及,功夫茶不再是老人的专利,很多中青年人也乐此不疲,迷恋其中。

功夫茶,是把茶泡好、把茶品好的技艺,这正是茶艺倡导者们的初衷。打头阵的中国功夫茶馆,就鲜明地亮出功夫茶的旗号。一些人表示,功夫茶是指闽南的一种小壶泡茶方式,讲究泡茶器具以及水温的控制,泡起来很费“功夫”,代表着中国茗饮的最高水平。

台湾茶艺家吴德亮在所著的《台湾茶艺的兴起与传承》一书中写道:“台湾茶艺有别于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台湾独创的‘茶艺’一词系于1977年间,在茶界与文化人的激荡下所产生的。”“明清盛行的炒青条形散茶,不再将茶叶碾成粉末,而直接抓一撮茶叶置入茶壶或茶杯,并以开水沏泡饮用,称为‘撮泡法’,不仅简单方便,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从此广为讲究品茶情趣的文人雅士喜爱,开创饮茶史上的一大革命。而最典型的撮泡法就是盛行于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并流传至台湾的‘功夫茶’,是乌龙茶特有的泡茶方式,却也影响并带动了今日细品熟茶、把壶赏玩的茶艺风潮。”明确指出了茶艺与功夫茶之间的直接传承关系。

毕业于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的张宏庸是最早研究茶艺的学者之一。他出版的《台湾传统茶艺文化》一书,以中国茶学理论为基础,分别论述台湾名茶、茶泉、茶器、茶术、茶人、茶所、茶食、茶宴等泡茶艺术。他认为:悠悠千载,茶不仅是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美化生活重要途径。品茶时,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嗅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极尽五境之美。要泡出这样的好茶,需要做好茗茶、茶泉、茶器、茶术四个方面。这些泡茶艺术与功夫茶密切相关。

范增平最早将如何泡茶总结出行茶十八步,具体有:临泉松风(煮水)、孟臣温暖(烫壶)、精品鉴赏(观茶)、佳茗入宫(投茶)、润泽香茗(温润泡)、旋律高雅(注水)、沐淋瓯杯(烫杯)、茶熟香温(斟茶入茶海)、茶海慈航(分茶入杯)、杯里观色(赏茶汤)、听味品趣(品茶)、品味再三(一杯茶分三口慢慢细品)、和敬清寂(静坐回味)等程序。这些明显是按照民间功夫茶的泡饮方法,加上文人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开创了艺术化描述功夫茶(工夫茶)冲泡啜饮程式的先河。

茶艺茶艺,核心是功夫茶技艺。在当今时代,要想冲泡出一壶(或盖碗)好茶、品出好茶,离不开功夫茶文化。

茶艺的广阔舞台在祖国大陆

正如知名台商李瑞河常说的那样:“台湾茶叶的根在大陆,我的根在大陆,台茶的出路也在祖国大陆。大陆有13亿人口,世界最大的茶叶消費市场,是茶产业的广阔舞台。”茶艺的兴盛,广阔舞台同样在祖国大陆!

1990年,事业正值巅峰的李瑞河,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旗下的天仁证券亏损台币30亿元。他一肩扛起所有责任,变卖家产还债,保住了天仁茗茶。事业归零之后,亲友借钱相挺,他采用“侨商”的名义,选择到祖国大陆东山再起,重新出发。1993年2月1日,李瑞河在福州竖起了天福茗茶的大旗。当年9月,他在祖籍地漳浦签约兴建天福茶庄。此后,又在漳浦建茶厂、茶食品厂、茶具厂、高速公路服务区、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闽南文化城……同时把天福茗茶连锁店开向全福建、全中国。

《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李瑞河事业上虽然遭遇过挫败,但对茶叶痴恋依旧,对茶事业爱之弥深,为茶艺、茶文化付出甘之如饴。他大力推广茶艺,天福茶庄开业典礼上,表演的就是天仁茶艺基金会研究发明的四序茶会(功夫茶泡法)。他要求各门店按照陆羽茶艺中心推广的小壶泡茶法,免费为客人泡功夫茶、奉茶。取之于茶,用之于茶。事业成功后回馈桑梓,芳草报故园。他投巨资建天福茶博物院,一年贴钱200多万元;投巨资创建天福茶学院(后升格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创办人李瑞河申明:建学校是公益性投入,本人及家族不要求一分钱回报;在天福茶博物院内,他竖立台茶之父吴振铎的雕像以纪念,并请吴振铎的学生阮逸明教授当首任院长(后兼任天福茶学院名誉副校长)。他将热衷于茶艺的二妹李素贞请来漳浦宣传茶文化,现任天福茶博物院院长,他将蔡荣章从台湾调来,聘为天福茶学院教授,任茶文化系首任主任,他招聘台湾南投青年李尚儒博士,来天福茶学院市场开发与营销系当讲师,后任系主任。他把茶文化、茶旅游、茶工业、茶教育、茶科研做到全国各地,创造了许多中国及世界第一……

茶文化迎来大复兴


两岸三通之后更促进茶人的交流。李瑞河在天仁事业兴旺时期,就几次到祖国大陆探路。1987年10月,台湾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1988年的4月,李瑞河即带领天仁7位主管到大陆考察茶叶市场。他们从广州开始,一路走访了景德镇、庐山、福州、上海、杭州、北京、长春等地。这趟大陆之旅持续一个多月,可见李瑞河进军大陆市场的决心之大。1989年5月,李瑞河派天仁总经理李瑞贤带队,由陆羽茶艺中心、天仁茶艺文化基金会组成一支20多人的“华夏茶道访问团”,到大陆表演茶艺。访问团每到一地,都和当地茶文化界的人士交流,分享台湾茶艺发展的经验。在杭州,李瑞河多次拜访浙江省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捐赠一万美元,后来还将访问团巡回表演用的功夫茶车赠予“茶人之家”,以推动茶艺的发展。

吴振铎、范增平等人先后赴祖国大陆探亲、宣传茶艺。范增平上百次深入参访大陆18省市各产茶区及茶企,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他广泛采访两岸的茶人,自费出版了共7册的《中华茶人采访录》,为“茶人”下定义,为当代的中华茶人留下历史的记录。

同时,祖国大陆不少茶人积极研究茶艺,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繁荣。正是鉴于当代茶艺的蓬勃发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中华民族正加快复兴,中国茶文化正迎来繁荣的黄金时期。以茶艺、功夫茶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茶文化魅力无穷,古老又充满青春活力,她将助力我们身心更健康、社会更文明、世界更美好!

作者简介

严利人

漳州科技学院特聘教授

闽南功夫茶研究会会长

注:内容来源茶周刊,作者严利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第五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正式开启,报名截至11月24日

第五届中华茶奥会

茶艺大赛现已开启报名通道

一、茶奥会主旨

茶之兴盛,是社会昌达的折射,一头牵着千万做茶人,一头连着亿万饮茶人。以赛、品、 论、展等多种形式,展呈纷繁茶事,是构筑和谐生态社会结构的有效渠道;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茶奥会立足关注茶之智造,关注品质生活,更关注全球一体,营造一个最扁平、最有效的六茶共舞氛围,让中国茶的魅力影响世界,是举办“中华茶奥会”之初心。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的茶都已经有诸多表达。自 2014 年首届中华茶奥会举办以来,吸引了来自 18 个国家的 4000 多名参赛者的参与,为 100 余茶企完成品牌培育与增值,网络同步传播关注量近 2000 万,贵州、福建、湖南等 15 个产茶区政府积极有偿竞办。中华茶奥会实现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与产业推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茶界特色精品茶事活动。

打造“中华茶奧会”品牌,设立“5+X”(五大项,x 项增加赛项)标准赛事。中华茶奥会定位于茶(业)叶竞技类赛事,以体育竞技的方式,让茶文化不再“高冷”,使饮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可有效推动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国际茶博会预热,进一步提 升“中国茶都”形象。

 

二、主办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浙江大学

中华茶人联谊会

 

三、承办

浙江大学茶学系

浙江素业茶叶研究院

湖南卫视茶频道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四、赛项主题

《第五届中华茶奥会茶艺大赛暨 2018 茶企通《最美茶艺师》杭州赛区大赛》

 

五、竞赛项目

1、大赛分为创新茶艺竞技团体赛和创新茶艺个人赛、品饮茶艺、少儿茶艺赛(团体)、少数民族茶艺赛(团体)五个独立赛项,分开设置奖项。

2、创新团体茶艺竞技、少儿茶艺、少数民族茶艺为 2 人以上团体赛,竞赛时团体参赛选手共同参与,一起完成一个创新茶艺竞技比赛作品。个人赛个人独立完成比赛作品。

3、创新茶艺个人赛设立初赛与决赛,初赛由规定茶艺晋级,按照分数取高分前15名,进入创新茶艺技能晋级。

4、创新茶艺团体赛设立视频审核赛与现场创新茶艺赛,参赛选手报名成功后需录制1分钟短视频作为入围海选,取30个团体赛优秀作品进入现场决赛。

5、少数民族茶艺大赛、少儿茶艺大赛不设初赛, 少数民族茶艺大赛限报名10支队伍,少儿茶艺大赛限报名20支队伍。

6、品饮茶艺竞赛为个人赛,分社会组与学生组,限报名人数100人。

 

六、报名人数

预计: 约300人

 

七、报名方法

请于【素业茶院】公众平台内回复“报名”2字,点击链接报名在“互动吧”填写报名信息,并将报名材料发至邮箱:2841887202@qq.com。

报名材料:报名表、身份证、原职业资格证书、劳动合同复印件、学校证明(在校生)、三张 2 寸证件彩色近照。

少儿组报名材料:报名表、家长同意书、三张 2 寸证件彩色近照。

报名截止日期:2018年11月24日

联系方式:程刚13105713041

                陈燚芳13958111793

纸质材料收件地址: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路70号茶都名园4-1-1素业茶院

 

八、参赛要求

茶行业从业人员以及广大茶艺爱好者

 

九、参赛程序

1、各组按抽签号 进行比赛,统计。

2、创新茶艺个人初赛按分数进行排序,择高分晋级决赛。选手编号(通过抽签完成)→初赛(按照对应赛制流程)→决赛(由参加复赛人数确定晋级人数,根据奖项设置确定获奖人数)。

3、初赛创新茶艺个人竞技流程

规定茶艺流程:参赛选手根据赛前抽签确定冲泡品饮的茶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冲泡流 程,比赛时间不少于 7 分钟,不超过 13 分钟。

4、决赛创新茶艺个人竞技流程

创新茶艺个人竞技要求:选手自选茶艺,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泡茶融入其中,创作背景音乐、茶具、茶叶、服装、桌布等有关参赛用品选手赛前自备,比赛时间不少于10 分钟,不超过 15 分钟(民族茶艺、宗教茶道等可适当延长至 18 分钟,需提前报备大赛组委会)。

5、创新茶艺团体赛流程

报名成功后参赛选手需录制1分钟参赛作品短视频,发到组委会指定邮箱进行赛前审核,审核通过后通知选手参赛。视频审核→选手编号(通过抽签完成)→决赛(根据奖项设置确定获奖人数)。

团体创新茶艺竞技要求:选手自选茶艺,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泡茶融入其中,设立主泡选手与助泡选手,创作背景音乐、茶具、茶叶、服装、桌布等有关参赛用品选手赛前自备,比赛时间不少于10 分钟,不超过 15 分钟(宗教茶道等可适当延长至 18 分钟,需提前报备大赛组委会)。

6、少人茶艺团体、少数民族茶艺团体比赛流程

选手编号(通过抽签完成)→决赛(根据奖项设置确定获奖人数)。团体创新茶艺竞技要求:选手自选茶艺,设定主题、茶席,将解说、泡茶融入其中,设立主泡选手与助泡选手,创作背景音乐、茶具、茶叶、服装、桌布等有关参赛用品选手赛前自备,比赛时间不少于10 分钟,不超过 20分钟。主题立意新颖,有原创性,意境高雅、深远、有童趣;茶席布置、茶具配置、音乐、服饰和泡茶手法等方面均有创新。编程科学合理,过程完整、流畅。能引导和启发观众对名族茶艺的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他说明:赛事组办方提供操作台(如因表演形式需要可不使用)、 饮用水、音响及茶叶,服饰、茶具、特殊道具等其他参赛用 品自备,赛前5分钟自行备具、备水(不计入比赛时间内)。背景音乐请自备,统一用 CD 或 U 盘播放,如需现场伴奏,提前申请。

7、品饮茶艺竞赛,参赛选手经组委会确认后原则上不得变更,每名选手限报1名指导教师。品饮茶艺竞技(参赛选手个人独立完成),参赛选手根据赛前抽签确定冲泡品饮的茶类和比赛主题,在规定时间(10min)于候考区内选择要用的茶具、背景、音乐等素材,进入比赛场地后根据选用茶具布席,营造品茗环境与氛围,从参赛选手的仪表仪容、茶席布置、冲泡品饮技法、茶汤质量等方面展示真实品饮生活。比赛中的茶叶、茶具、水、音乐由组委会提供,服装自备。

 

十、赛前训练

赛前训练由承办方组织进行,11 月 30 日集中赛前指导培训,培训内容规定茶艺实操规范,不参加赛前培训需提前申请说明(团体赛除外)。

 

十一、奖项设置

创新茶艺竞技设团体奖:金奖 1 名、银奖 1 名、铜奖 2名、优胜奖。

创新茶艺竞技设个人奖:金奖 1 名、银奖 1 名、铜奖 2名、优胜奖。

少儿茶艺竞技设立团体奖:金奖 1 名、银奖 1 名、铜奖 2名、优胜奖。

少数民族茶艺竞技设立团体奖:金奖 1 名、银奖 1 名、铜奖 2名、优胜奖。

 

创新茶艺个人赛获得金奖第一名由组委会直接推送湖南卫视茶频道茶企通“最美茶艺师”冠军之夜总决赛,创新茶艺个人赛获得银奖、铜奖选手由组委会推送到湖南卫视茶频道茶企通“最美茶艺师”30 强。竞赛总分排列确定获奖名次,由组委会工作领导小组颁发证书,并通报表彰奖励。

 

十二、裁判构成

总人数:18人,包括裁判长 1 人,统分、计时 5 人(志愿者)。

 

十三、参赛规则

1、参赛选手严格遵守赛场规章、操作规程,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接受裁判员的监督和警示,文明竞赛。

2、选手参加竞赛的场地和序号将通过抽签决定。比赛期间参赛选手不得离开比赛场地,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人员同意后方可离开,但离开期间的时间一律计算在比赛时间内。

3、每批次参赛选手必须在正式比赛前 30 分钟到赛场报到,报到时应持本人身份证,并佩戴大赛组委会签发的参赛证。只有等比赛正式开始后,方可进行操作。

4、参赛选手进入赛场,不允许携带任何书籍和其他纸质资料(相关技术资料由组委会提供),不允许携带通讯工具和存储设备。

5、比赛期间,参赛选手必须严格遵守赛场纪律,除携带竞赛所需自备用具外,其它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不得在赛场内大声喧哗,不得作弊或弄虚作假;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 规程,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并接受裁判员的监督和警示。若因选手因素造成设备故障或损 坏,无法进行比赛,裁判长有权终止该队比赛;若因非选手个人因素造成设备故障的,由裁 判长视具体情况做出裁决。

6、比赛终止后,不得再进行任何与比赛有关的操作。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人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十四、工作要求

1、做好赛前发动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经、层层发动,推荐选拔平时工作好,思想要求进步,技术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从业人员参赛,确保比赛质量。

2、做好赛前培训工作。通过赛前培训,使选手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在竞赛中进步成长。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做贡献。

 

十五、宣传方式

茶频道将对复赛茶艺竞技进行全程微直播并录制,后期经过剪辑后将分段在茶频道电视播出。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