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丝路茶香

找到约311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探讨少数民族茶文化,丝路茶香沙龙北京举行

  北京茶世界资讯:丝路茶香——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人类学观察沙龙近日在北京开幕。在两天的时间里,与会嘉宾围绕少数民族与茶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主题为“游牧与茶”的分享沙龙上,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萱指出,按照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当下要积极挖掘、整理、宣传介绍西藏自古以来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

  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萱介绍千年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脉络。李雪峰摄

  她谈到,在历史上,藏茶对藏汉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巩固都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与桥梁作用。未来也将为进一步加强藏汉民族团结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作主题发言。李雪峰摄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韦荣慧提出,人类学对茶业的观察点在于茶叶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如中国茶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各民族所作出的贡献,茶马互市以及当代少数民族茶文化背后的民族团结与和谐关系,特别是脱贫攻坚路上相互帮扶的感人故事等。

  非遗藏茶“姜氏古茶”第十五代传承人、姜氏茶业(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姜红讲述姜氏家族与藏茶的深厚情缘。李雪峰摄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游牧民族的茶文化,他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流通等过程,谈到饮茶、赠茶习俗等茶文化,并延展到对民族交融、“一带一路”文明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行探讨。

  “姜氏‘忠厚传家、裕国兴家’的家训既传承了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又是茶马古道文化精髓的代表。”非遗藏茶“姜氏古茶”第十五代传承人万姜红讲述了姜氏家族与藏茶的深厚情缘。她介绍,其家族创立的“仁真杜吉”藏茶品牌已享誉康藏两百多年,未来还将继续秉承家族诚信厚道的匠人精神与“裕国兴家”的家国情怀,为大健康产业贡献力量。

  来自贵州省雷山县的企业家杨春艳、吴先海、毛鹃、胡钱芳、姜浩等作为对话嘉宾,在“丝路茶香——相约外婆家下午茶专题”论坛上,讲述了茶叶扶贫故事,分享了雷山县依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带动当地民众增收脱贫的举措。

  来自贵州省雷山县的企业家杨春艳、吴先海、毛鹃、胡钱芳、姜浩等讲述茶叶扶贫故事。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生产名优茶的理想之地。近年来,全县茶园面积达16.24万亩,实现常住人口农民人均1.5亩茶,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近3000元(人民币)来自于茶产业,产业覆盖1.78万户7.8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余户1.1万余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据悉,“丝路茶香——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人类学观察沙龙”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博物馆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究院、中华书局文化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

  (编辑:晓林)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茶世界

丝路茶香 跨越世界屋脊的川茶

初冬时节,远方的雪山朦胧氤氲,远在1600多公里的尼泊尔伊拉姆千亩高山茶叶基地里,茶农们正在进行冬管期前的最后一次茶叶采摘。翻滚的嫩绿茶树垄,伴着清脆的马铃声,背着箩筐的农妇们哼着小调,劳作其间。细细观看时,她们采茶的手法显得极为熟稔,劳累还未显现,脸上只有喜悦洋溢。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张瑷玥摄

这一次,“丝路茶香栏目组”走进了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这里同中国山水相连。“中尼茶产业合作,四川是重要的枢纽。”尼泊尔茶叶出口国家项目协调员特克·普拉萨德·卢伊特尔介绍。作为中国与尼泊尔交往密切的省份之一,四川与尼泊尔的交往历史非常悠久。

茶以载史

一缕茶香意悠长

“尼泊尔茶的种植历史源于1842年。当时,尼泊尔从中国引入茶籽,开始茶叶种植,先后在尼泊尔东部伊拉姆建立起ILAM和SOKTIM两个茶场,这是尼泊尔最早种植茶树并且生产茶叶的农场。”尼泊尔茶叶协会主席卡迈勒·普拉萨德·迈纳利表示。

千百年来,一片小小的树叶,在不同国度的茶人手中揉捻,在时光中发酵,穿越历史亦跨越国界。

绿茶、红茶、黄茶、黑茶……其背后是茶农们依照自然规律和相传的经验种茶、管理茶园,采茶工采摘、拣选茶叶,制茶师通过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等方式制作的复杂过程。千年茶文化在时光长河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各国风土人情交相辉映,“茶香”更浓。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张瑷玥摄

作为中国的文化传播使者,借由蜿蜒曲折的陆路和碧波万顷的海路,茶香飘向了南亚乃至欧洲地区。

驼铃声声,千百年来以川藏线为主的中尼茶马古道在马队的铃声里翻越了无数次的喜马拉雅,在中尼人民之间运输着茶和盐,更传递着友谊和希望。

茶香婉转,道阻且长。绵长的一带一路中,贯通中土与西藏的茶马古道,筑成了一段民族团结与中外友谊的金桥。

史以鉴今

中尼合作的新“种子”

近两个世纪前,一颗茶籽远播尼泊尔,架起中尼合作与友谊的桥梁。如今,一个个四川乃至中国援助的技术、人才和机器在尼泊尔落地,撒下助力中尼茶业合作的“新种子”。

尼泊尔东部的“高山茶区”伊拉姆是当地茶饮的起源之地。古老的茶树与原始森林交错生长,沧桑又焕发着勃勃生机。

伊拉姆位于喜马拉雅雪山脚下,平均海拔2400米。这里空气稀薄、高寒、昼夜温差大,强烈的日照和来去无踪的云雾交替变幻。并且大部分茶园都分布于陡坡丘陵,周边森林环绕,种植及采摘难度高,特殊的地理环境反倒极其有利于高品质茶叶的形成。

每当问起当地人,哪一种饮料最能代表尼泊尔,答案毋庸置疑——“茶”。尼泊尔茶叶协会主席卡迈勒·普拉萨德·迈纳利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尼泊尔的茶园面积大约有2.7万公顷,茶叶年产量大约为2800万公斤,大半个尼泊尔,都跃动着茶香。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杜沣韬摄

“我们很多机器都是中国制造,并且我们茶厂也有中国援助的相关技术人员培训茶叶知识,在所有的生产步骤中我们都使用到中国技术。如今,中国的设备帮助我们做出了高质量的茶叶,四川的茶远近闻名,我们希望能在尼泊尔推广川茶,同时也期望在中国开拓更多市场。”伊拉姆喜马拉雅桑格利亚茶叶生产商迪内希·拉赛利说。


尼泊尔伊拉姆Gorkha Tea Estate茶厂杜沣韬摄

继往开来

书写茗香天下的历史新注脚

茶,以草木之微,承载着文明与文化的磅礴之力。

在尼泊尔,中国的茶文化吸引了众多“铁粉”,杜鲁巴就是其中一位。对于茶文化,杜鲁巴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中国茶艺让我能准备并品味一杯芳香馥郁且口感极佳的茶,同时,我能够由此在生活的喧嚣中享受一段安静的时光。”

“茶是一方风土的凝结。”杜鲁巴这样描述茶。不同风土下长出的茶,也饱含多种不同的风味。“我品尝过多种四川的茶,每次都能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到访成都的尼泊尔国家馆时,品尝过由川茶制造技术和尼泊尔茶叶携手制作的'尼泊尔有机红茶'。希望这片从中国远道而来的叶子也能带着尼泊尔的特色重新回到中国。”

茶与中华文化相伴已走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的中国茶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在过去,茶作为外交的种子,曾沿着茶马古道,开启了一扇又一扇睦邻邦交的大门;如今,茶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通过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国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茶香弥漫的“一带一路”,“和”意悠长。茶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时代新篇。

来源:四川新闻网,(记者 司文雪 张瑷玥 杜沣韬 王冠楠)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丝路茶香 非遗“绒巴茶” 三代人的传承

初夏的雪域高原,阳光所到之处,绿意盎然。雪山下的茶园里,72岁的泽翁拉姆和25岁的孙媳妇汪大香正在采茶,回到家她们将制出传承数代的非遗绒巴茶。

离成都500多公里,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魁多镇随雅砻江边的悬崖峭壁蜿蜒起伏。近日,“丝路茶香”报道组抵达魁多镇,在这个有“云上天乡”之称的乡镇,一片茶园藏在雪山与峡谷间的高原上。

夹在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之间的魁多镇,300多年的古茶树仍在发芽吐翠,浙江捐赠的新茶苗还在适应高原气候。护好老茶树,育好新茶苗,成为高原茶农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魁多镇的高原茶园

马帮后代的坚守

三代人守护传承创新绒巴茶



三代传承:泽翁拉姆(中)、扎西志玛(左)、汪大香(右)

“我爸爸以前就是马帮的,为了养活家中九姊妹,去走茶马古道。每次一走就是20多天,把茶从魁多运出去,到木里、冕宁换酥油、挂面、大豆回来。”记者见到泽翁拉姆时,她正在家后的茶园里劳作,作为九龙绒巴茶技艺的第8代传人,泽翁拉姆9岁开始采茶,14岁学制茶,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在制茶上她仍坚持亲力亲为。



祖辈走马帮的老照片(图由魁多镇人民政府提供)

绒巴茶是涉藏地区特有的茶产品,因口感独特、消食去腻,是高原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也是九龙县、木里县、冕宁县、康定市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易品。同时,它更是集地区历史、特色文化、自然生态于一体的重要承载物,代表着九龙县汉、藏、彝多民族文化的和谐相处与良性交融。绒巴茶曾一度被明正土司作为上贡朝廷的御品,涉藏地区饮茶文化也得以传承和推广。

“制作绒巴茶的关键是蒸煮发酵。”泽翁拉姆介绍,绒巴茶要用老茶树,将采摘的茶叶用铡刀切小揉搓洗净后,放进锅中用先小火后大火的方式蒸煮以除去鲜草味,再用滤布包裹好放于阴凉处。一周后,茶叶从深绿色变为古铜色,便开始第二次发酵。茶叶被茶水均匀浇注,轻拉重推使条索逐渐紧实,再放入模具中用木槌重力敲打,使茶叶在去除苦水的同时逐渐成型。绒巴茶制作技艺是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代有传承,处处有创新。泽翁拉姆的儿媳妇扎西志玛从20岁嫁入婆家开始便接触绒巴茶,至今已有28年,“最开始我妈做的绒巴茶是散装,不太好计重,后来我们商量,就改为条状、饼状,大概两至三斤一份。现在我儿媳妇接手,正考虑改良为精包装。”

“到现在,绒巴茶已经走过了10代人,代代接力。”扎西志玛的儿媳妇汪大香感慨,祖辈男走马帮、女守家,“夫妻档”为了养家糊口,历经千辛万苦,但也心手相依、幸福美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制茶技艺,如今绒巴茶早已是本地家家户户每日必不可少的饮品,“除了自饮和送朋友,也有不少游客慕名来购买。我们正在政府的帮助下,继续传承创新,把绒巴茶和绒巴茶文化推广得更广更远。”


泽翁拉姆和孙媳妇汪大香在茶园

寻觅2800米的古迹古树

高原茶叶特色小镇上老茶树带来新财富

魁多镇自古以来就有“江郎驿马,里伍换茶”的民间传说,现有多处茶马古道历史遗迹,包括屋基坪子、站岗石流包、九道拐、扎口石、江家生地、百户梁子、玛尼堆墙等。


茶马古道途径魁多镇路线图

在魁多镇副镇长邱金华的带领下,报道组爬上了江郎沟吴尖白玛山,在2855米处见到了久经风霜的江郎遗址。历经百年,遗址主体虽已损毁,但穿梭于清晰可见的整体布局间,仍可追忆茶马互市曾经的辉煌。


江郎遗址

跟随邱金华,报道组重走了茶马古道九道拐。九道拐是用石片砌出的石梯,藏语名为“弯图”,意为老熊出没的地方,这段路上至今仍有当年马帮行走时留下的马蹄印记。


重走茶马古道魁多段

“我们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4057米,最低2000米,独特的自然条件很适合茶树生长。”邱金华告诉记者,魁多镇是四川省涉藏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茶叶种植历史最久远的藏红茶产地。九龙县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茶树共14.7万株,其中魁多镇就有7.48万余株,“魁多镇茶叶种植面积3900余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68.4%。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好高原茶叶特色小镇。”

“以前我家旁边有一些上百年的古茶树,但我们自己不会管理,也觉得挣不到钱,就砍掉了一些,现在想想真是痛心。”在海拔2800米的海底村,58岁的村民贝分正在为浙江捐赠的龙井43号新茶苗松土除草,“现在政府出了老茶树保护办法,还有农技员经常来讲解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科学采摘,我们就一个想法,就是保护好老茶树、照顾好新茶苗。”


贝分正在给新茶苗松土除草

如今,以魁多镇里伍村为主体的九龙生态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成为九龙县茶叶主产地,里伍村也因茶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四川国际茶博会上,“九龙天乡”茶连续八年获盲评金奖,并通过瑞士通标SGS农残检测,获“国家绿色食品”“国家有机食品”称号,是“圣洁甘孜”十大名牌商品之一。2022年园区年产茶鲜叶量约140吨,总产值6100万元。全县茶产业带动茶农547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


冬日里的茶园(图由魁多镇人民政府提供)

借力对口支援

让茶叶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叶子

一个月前,魁多镇5250人全员参股的镇集体经济云上天乡公司,正式发出投产运营后的第一大单──10000斤茶叶借助浙江对口支援的力量,销往全国各地。

“九龙县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自古就产茶。据记载,产茶历史已有六七百年,是小灌木的古树茶种,品质很好。”九龙县委常委、副县长邵建华,2年前响应国家对口支援号召,从浙江杭州西湖区挂职到九龙县,已跑遍九龙所有乡镇,对九龙茶如数家珍,“深思熟虑后,我们决定借对口支援力量将九龙茶这张名片展示发展好,并通过‘一带一路’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

邵建华介绍,支援主要从资金投入、茶文化挖掘、非遗等几个方面进行,“我们在九龙绒巴茶和九龙天乡的主茶区魁多镇,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资金,做好茶叶保护、发展、文化、管理四篇文章。在挖掘茶文化上,我们把绒巴茶非遗、茶马古道文化提炼出来,让茶名片逐渐成为九龙县的一张金名片。”


泽翁拉姆(右)和邵建华(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非遗对接方面,我们请西湖区九曲红梅的非遗传承人包兴伟和泽翁拉姆结对。”邵建华说,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促进九龙绒巴茶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工艺的传承创新,目前已注册“九龙绒巴茶”商标。

浙江不仅送来龙井新茶苗,还派出茶叶专家、制茶工艺师以帮助提升九龙茶标准品级,并帮其推广销售到全国,“效果很不错,我们齐心协力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让茶叶成为富民增收的金叶子,让茶香飘往更远的地方。”

记者手记:

此次甘孜行,我们去到了九龙县和雅江县,奔袭1300多公里,拍摄采访近30个小时,一路倍感艰辛的同时,脑中自然闪入几句歌词:你翻过的山,会让你靠近云端;你走过的路,会帮你找到答案;你奔赴的海,会让你不负热爱;你拨开的雾,会帮你看清未来。

在雪山下,在高原上,我们重走先辈们脚踩马蹄踏出来的路,感悟那段翻山越岭的历史,看到在这片热烈深情的土地上,八方齐心协力搞建设、促发展的拼搏精神。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邵建华、邱金华、扎西志玛、汪大香,以及未出现在文中的农技员辛国田、农艺师沈世魁、绒巴茶工作人员王小亚等,他们都不是本地人,因茶结缘聚于九龙,便奉献了自己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

茶马古道这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也是一条富裕和兴盛之路,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精神遗产,以待后人挖掘。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此行要寻找的答案吧!

来源:学习强国”四川学习平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0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