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生长的地方资料

找到约277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普洱茶中含有致癌物黄曲霉吗?| “吃草的老虎”是会被饿死的


“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黄曲霉的毒素,人们喝了会致癌。”这样的传言仍然在普洱茶消费市场屡见不鲜。这是真的吗?

 

近日,茶叶进化论去到植物所交流学习,谈及这个问题时,植物所专家对此做了有趣的解答……


(文章为口述内容整理)


 

1
黄曲霉:需要高油脂的基物



黄曲霉第一次被重视起来是因为六十年代英国的火鸡事件,当时火鸡突然大量死亡,一个法国专家调查后很快发现是饲料的问题。
这个饲料是巴西进口的,是花生榨完油之后,拿剩下的花生粕混合其它填料做成饲料,卖给英国人。

为什么火鸡吃了这种饲料会死,是因为饲料中的花生粕发酵产生了黄曲霉毒素。

 

现在分离培养黄曲霉是需要用花生的,因为花生油脂含量高,这在研究人员中是常识。



 

(图片选自网络)


【小贴士】

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发展很快,微生物里面研究最多的就是黄曲霉,大家都知道它会产生一种强致癌的物质,所有都想在黄曲霉里面研究出些东西。所以国际上关于黄曲霉的研究是比任何其它微生物都要多的。

 


2
“吃草的老虎”
 

之前,去问搞微生物的研究人员,他们绝对不会把黄曲霉和茶叶联系到一起,就算联系在一起,也只会想用茶叶如何来抑制黄曲霉的生长。

 

一般会考虑黄曲霉的地方,是腌制食品、乳制品、干果类、粮食等。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这种次生代谢产物需要十几种酶的参与才能形成,这些酶全部都与油脂有关。如果你的基物不含油脂,黄曲霉是不会生长的。

 

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就是老虎与牛羊的关系。


黄曲霉就像个老虎一样,它是吃肉的,它需要油脂含量高的底物;牛羊才是吃草的,你让一个老虎来吃草,它是不可能生存的,更谈不上次生代谢产物

 

如果在茶叶上发现黄曲霉,就相当于发现了一只吃草的老虎,这将是颠覆性的大发现。或者说,这是不可能的。

 

(图片选自网络)


很多学生一直想研究出点什么,故意拿片茶去泼水,让它发霉,但你再怎么做都不会发现黄曲霉。如果真的从普洱茶熟茶里面发现黄曲霉毒素,这个产业一夜之间就会垮台。

 

我也查阅了许多资料,目前在微生物领域的研究,除了那些搞噱头的,没有在正规茶叶上发现有黄曲霉的。


如果有人在茶叶上发现了黄曲霉,一定是二次污染。

 

一方面是晒茶的问题。以前老百姓在场地晒玉米,晒各种粮食作物,等到晒茶的时候,也不清理之前席子上的残余物,直接将茶叶倒上去晒,这种时候就有污染的风险。因为粮食作物含油脂量是很高的。

 

但有一点要注意,黄曲霉菌即使落在茶叶上了,它也不可能生存。这就对应到我刚刚的比喻,“吃草的老虎”。黄曲霉的生长是需要条件的,茶里面哪里有油脂的存在?


现在的很多应用研究,都是用茶叶抑制黄曲霉的生长。茶叶里面含有的多酚,没食子酸等物质,都可以抑制黄曲霉生长。

 

所以主流研究中,不是看茶叶里面有没有黄曲霉,而是利用茶叶去抑制黄曲霉,很多食品的保鲜都会使用茶叶里的多酚,有点类似防腐剂的作用。


消费者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也是促进茶产业安全,这是很好的。


虽然茶叶里黄曲霉的风险没有。但也存在一点其它的风险,就是现在熟茶发酵技术中菌种的混杂。


为什么我说熟茶技术以后要改变,这不是因为我做人工接种发酵技术,因为就算我不做了,将来也要有人来做这个工作,一定要做。


我个人认为一个茶有不舒服的味道,闻着就不想喝它,这样的茶对身体肯定是有影响的。哪怕是喝了只是喉咙不舒服,也是有些影响的。但是现在是没人往这方面研究,万一之后有人研究到什么不好的东西,对普洱茶影响肯定是致命的。


所以技术一定要进步。



编辑|高雯



|茶叶进化论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向客服申请并获得授权


烟台市地方标志《茶叶栽培技术规程》发布

烟台市茶叶学会牵头起草的烟台市地方标准《茶树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发布

一、标准制定背景

近年来我市茶叶产业迅速发展,全市茶树种植面积和加工规模不断扩大,茶树种植具备了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基础。茶叶种植区域遍及烟台市的海阳市、莱阳市、芝罘区、莱山区、莱州市、蓬莱区、龙口市、招远市、牟平区、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等各县市区,截止到2019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3.3万亩,年产干茶540吨,茶产业已成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2012年9月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烟政办发〔2012〕94号),明确了“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烟台茶产业有了统一规划和布局,打响烟台茶品牌,指明了烟台茶长远健康发展的方向。

烟台地域受到海洋影响,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光照充足,茶叶生长速度缓慢,叶片厚度明显增加,积累了更多的营养物质。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气候环境成就了烟台茶“高香高鲜”特点,广泛赞誉为“高纬度、低海拔、多云雾,黄金海岸出好茶”。由于烟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茶香,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化验分析,“烟台茶”鲜叶中主要营养成份含量高,其中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高,高纬度相当于南方地区的高山茶。特别是烟台本土培育的“北茶1号”茶树新品种,2019年10月经国家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该品种具有抗旱、抗冻等抗逆能力强、产量高、滋味浓等品种优势,特别适合北方尤其是烟台本地环境栽培。全国茶叶权威专家鲁成银研究员对烟台绿茶给予“墨玉绿,小米汤,豆子香”的独特品质评价。2021年6月“烟台茶”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

烟台茶正凭借其原生态、高品质的特点成为北方茶界新秀。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茶产品市场销售份额不断扩大,各县市区茶叶种植面积也随之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制定烟台茶树栽培技术地方标准十分必要,能有效指导和促进我市茶树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提高种植者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水平,确保茶叶质量及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标准立项起草:本标准由烟台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2020年9月10日烟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标准制订计划。

烟台市茶叶学会为主要起草单位,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阳市果业发展中心、海阳市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中心、烟台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莱阳市高格庄镇娘娘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蓬莱仙山茶业有限公司作为协作单位。烟台市茶叶学会张志刚会长作为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修订的统筹规划和最终制定稿的完成。

三、主要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标准编制任务下达后,承担单位结合目前生产实际,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首先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张志刚任组长,负责协调分工,做好标准的统筹汇总。成员均为具有一定理论和生产实践的人员,由组长落实了各自成员的分工任务,分别负责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的搜集整理、细则制定和其他的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等。

第二阶段:查阅搜集资料。查阅、收集了与本项目现行的国内标准文献和相关研究茶树栽培技术的相关文章,并进行汇总、分析,依据标准的技术措施内容。

第三阶段:调研考察、实验论证、咨询汇总,形成标准征求意见初稿。在标准的制定上,为了体现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承担单位首先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开展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参编人员分别就栽培茶叶的茶园规划及建园、产地环境、种苗选择种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茶树越冬防护、鲜叶采摘贮存和运输生产等技术要求,到海阳市步鹤山茶果专业合作社、莱阳市高格庄镇娘娘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蓬莱仙山茶业有限公司及有关茶企业进行调研,掌握了茶叶栽培技术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标准的编写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并在海阳、莱阳、蓬莱等茶叶生产基地开展了茶树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等实践验证,为本规程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依据。组织召开标准研讨会,听取了专家的专题报告。在以上工作基础上起草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第四阶段:征求各方专家意见,形成标准送审稿。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按照有关要求,向科研教学和生产等方面专家单位发出征求意见稿,收集专家反馈意见并据此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讨和进一步修正,主要起草人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了详细修改。再次组织召开了标准讨论会,听取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对修改稿进行了再次完善,形成了标准送审稿。

第五阶段:召开专家审查会,形成标准报批稿。2021年6月1日召开标准审查会,审定专家组对标准内容进行逐条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会议形成一致意见同意《茶树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审查。会后,起草组根据专家修改意见对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并再次征求了审查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标准报批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标准编写的原则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是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进行编写的。

2.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来源和依据

本标准在国内和山东省内茶叶目前的栽培技术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大量研究,根据烟台茶生长习性、栽培特性、相关文献研究资料研究结果及不同栽培技术试验测定数据,确定了茶叶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茶园规划及建园、种苗选择与种植、定型修建、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茶树越冬防护、鲜叶采摘、贮藏和运输及生产档案管理等技术要求。优化了烟台茶种植生产过程中各条件参数,对该技术的科学性、适应性、广泛性进行了验证,确定了标准的主要内容。

标准要求部分的内容框架包括茶叶产地环境要求、茶园规划及建园、种苗选择与种植、定型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茶树越冬防护、鲜叶采摘贮存和运输、生产档案管理9项技术要求。

3.国内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

与本标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有: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T 15063 复合肥料

GB/T 18877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H/T 1076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 227 微生物肥料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525 有机肥料

NY 884 生物有机肥

以上是本标准引用或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本标准技术内容与行业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调一致,不存在矛盾、冲突。

四、实施地方标准的社会效益及贯彻实施标准的要求、措施

该标准发布实施后,建议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茶企、茶农的各茶叶生产基地认真组织学习,就标准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加快标准推广应用步伐,在现有茶树栽培的规模基础上,根据标准扩大茶树栽培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管理水平,从而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贡献。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以利于标准以后的完善和修订。

五、烟台市茶叶学会已经发布并实施的五个团体标准

烟台市茶叶学会现已发布并实施的团体标准为:《烟台茶标准茶园栽培技术规程》标准编号T/YTTSS001-2020、《烟台茶绿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号T/YTTSS002-2020、《烟台茶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号T/YTTSS003-2020、《烟台茶黄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号T/YTTSS004-2020、《烟台茶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号T/YTTSS001-2020等五个团体标准,2020年5月29日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并于2020年6月6日实施。

烟台市茶叶学会成立之初于2018年7月16日制定了《烟台市茶叶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规定了团体标准制定流程为:提案阶段、审查立项阶段、编制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发布阶段、实施阶段。各阶段生成的标准文件如下:

烟台市茶叶学会五个团体标准分别从茶叶种植、绿茶加工、红茶加工、黄茶加工、白茶加工五个方面的内容入手,广泛征集海阳、莱阳、蓬莱、招远等茶农茶企意见,从提案、审查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标准审查、批准发布等六个阶段,五个团体标准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创新性,从而填补了烟台市没有统一的茶叶种植加工标准的历时空白,引领广大会员茶企、茶农科学种植、标准加工,为打响烟台茶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会员企业、茶农数量达到了236家,涵盖烟台市各县市区主要茶叶种植、加工企业。

来源:烟台市茶叶学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墨江:茶香飘逸的联珠大地(一)

(一)

从墨江县城沿联珠河溯河而上,过章差、抵须立水库。须立水库周边的村落边、群山间、箐沟旁,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茶山。地方志中记载:须立贡茶就出在这一带山水中。

而从须立再沿着河流而上,过金厂坡,转过弯,赫赫有名的碧溪古镇就在眼前了。

墨江的各种史籍中就境内的茶皆记录有“须立贡茶”和“迷帝贡茶”,一县之境竟有两款贡茶,可见墨江茶品质之优及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渊源之脉长,就连那些活在皇宫中的闲人们也以能喝到墨江茶为荣。

春夏秋冬间,行走在联珠的大地上处处不是梯田就是层层叠叠的茶山,而且茶山的面积远在梯田之上。古籍在记叙普洱茶的时候说,茶是生活在这一带的人民“衣食所仰”之资,可见茶产业在农耕经济中的地位。

墨江是普洱茶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多的县区之一。从这几年对野生茶树资源及古茶园的普查资料来看,墨江依然也是茶树驯化及茶叶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由此而衍生而来的墨江茶文化历越千秋,历久弥新,自古深为世人称道。

《中国墨江茶文化》一书在论及墨江县联珠镇野生茶资源时,转引了古茶树普查时的记载,就联珠镇境内的野生茶资源有两条相当完整的信息,其一是“墨江联珠镇牛角尖山野生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于牛角尖山、常林寨大山,该群落面积25900亩……地处县城以北,距县城76公里……”。其二是对一株代表性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详细考察记录。该野生茶树被编号为“MJ2006-022”,“产地:墨江县联珠镇马路村牛角尖山,位于101°41.2′E,23°39.4′。海拔2180m;特征特性:野生型。小乔木型,树姿直立,长势强。树高10.0m,树幅4.4mx4.0m,最大干围135cm,最低分枝高度0.1m,分枝稀。嫩枝无毛。芽叶绿色,茸毛少。特大叶,平均叶片长宽14.7cmx6.0cm,最大叶片长宽17.4cmx6.0cm,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稍内折,叶缘微波,叶面平,叶质柔软,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脉8对,叶缘少锯齿,叶背主脉无茸毛。鳞片5片。萼片5片,绿色,无毛。花冠大小4.7cmx1.9cm,花瓣白色,花瓣质地中,雌雄蕊高比低,子房有毛,花柱长1.3cm,柱头5裂,浅裂。果实扁球形三角状球形,鲜果径4.4cm,果高1.9cm,鲜果皮厚2.0mm。种子球形,种子大小1.9cmx1.8cm,种皮褐色,百粒籽鲜重279g。秋茶一芽二叶鲜叶干样约含水浸出物41.12%、茶多酚24.02%、氨基酸3.80%、咖啡碱2.89%,酚/氨6.3.耐寒性、耐旱性均强”。考察和记录可谓详实、严谨。

联珠镇是一个大镇,其境内肯定还有诸多的野生茶资源,但以上仅牛角尖山的野生茶树群落而论亦达近3万亩,说明联珠的大地确实是适宜茶树生长的地方,这为后续茶产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联珠镇的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6500余亩,采摘面积36200余亩,年产值过亿,是实实在在富民、可持续、绿色的产业,称之为“衣食所仰”的大产业丝毫不为过。

《中国墨江茶文化》在论述联珠所产茶时,提到了“勇溪紫芽茶”。称“勇溪紫芽茶”生长在碧溪古镇旁勇溪村畜牧场茶山上。就此地代表性的茶树有“灌木型,树姿开张,长势较强。嫩枝有毛。叶椭圆形,叶身稍内折,叶缘微波,叶面微隆起,叶质柔软,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缘细锯齿,叶背主脉茸毛多。花瓣微绿色,花瓣质地薄,雌雄蕊高比高,子房有毛,柱头裂位有浅、中、深。果实椭圆状球形和三角状球形。耐寒性、耐旱性均强,手工制晒青茶上佳”。而勇溪就在须立水库边上,是历史上须立贡茶所产的核心地区。行走在联珠的茶山,昔日种植的有性系茶园上都可以找到自然变异的紫芽茶。不过,因为紫芽茶在炒青过程中叶脉变紫黑,卖相差,不受茶农喜欢。

民国29年(1940年),胡钟琳、周雨苍、尹席儒编撰的《墨江县志资料》中称:“……茶产须立村及官厅街者为佳,产永安乡之蚂蚁茶,叶虽粗老,味佳而尤能清热解毒,总计产额赢余,有运销省垣及石屏者,惟因农民希图近利,不肯投资推广,以致坐失土宜,深为可惜。”

民国31年(1942年)编撰的《墨江县志稿》中就当时墨江的茶产业称:“茶树种类及其产地名称:县属须立村、景星镇官厅街各城东中岳山脚四处俱种绿茶,而须立茶最为市口艳称。又坝溜乡蚂蚁山产红茶,名蚂蚁茶,叶较阔大,以老为佳,亦为市口艳称。民国二十六,邑人庾晋矦、聂雨南、李子忠等集资开办兴华茶厂,于景星镇分种植部、制茶部,年可获茶一万余千斤,有仿制红茶、绿茶及龙井茶之分;栽培法及制造法:栽培法,先耕地施肥,然后择种佳者浸水三四日后,点种苗圃,种后压土使实覆,以槁草败叶保护新芽,俟苗长七八寸时移种于已耕之倾斜山岭,每隔一丈植茶一株,均在春季种,夏季移种,种后每年必行除草、松土,迨三四年便可采叶。其制造法,先以甑蒸或以锅炒熟后用手揉之成团,或以竹筒缩之成圆筒形,均系农家自种自制,无专业人;产额及价值:年产茶五万五千余斤,每百斤价值平均二百元,销石屏及省垣;宜茶大段荒地及其现状:县属碧溪、景星两镇及坝溜乡宜茶之地约共二万七千余亩,惟近因一般农民苦劳资蓄积,故多希图近利,改务他图,不求推广,大半荒置。”

《云南墨江县地志资料》中称,墨江“城东中岳山脚、须立村、土地塘(景星街)产茶最多,惟无增减。须立村之茶现为市口称绝。”可见,须立茶当年被消费者追捧和在墨江茶界魁首的地位。

图片

来源:墨江发布作者:敏塔敏吉/文图

找到约27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