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这样做茶叶出口

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是怎么出口的。据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介绍,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要出口,茶厂和海外客商是不可能直接接触的。香港、国外的客商只能每年在广交会上与茶叶进出口公司签订单,而且不是想要多少就能给多少的,当时只有香港南天公司的订单云南省茶叶公司尽量满足,其他公司只能按照有限的配额订货。实行配额制,一方面是因为茶厂生产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需要平衡其他各省的茶叶出口,当时负责对香港、澳门的茶叶出口的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由国家经贸部在管,经贸部和总公司要协调各省的茶叶出口量。因为云南生产的普洱茶在当时品质是最好的,如果不实行配额制,可能其他省的“普洱茶”就销售不出去了,当时,不论是哪里的原料,只要是经过渥堆发酵的茶都称为“普洱茶”。而且总公司还要求云南的普洱茶定价要高于其他地区生产的普洱茶。

说起各地的“普洱茶”,昌金强还讲了一个小故事,80年代末,贵州茶叶公司的茶销不出去,就学云南也做普洱茶,还到广东去学习,但由于是小叶种的原料,品质不如云南的,一直卖不出去,累积了2000多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卖不掉也不能浪费啊,经总公司协调,让云南茶叶公司把这批货接了,帮助他们销,以几乎是成本价格接到这批货,公司就交给了昌金强,面对那么大一批“桐梓普洱茶”该怎么办?昌金强也犯愁,只好把他们分散到昆明茶厂、宜良茶厂,拼入昆明茶厂出的散茶78071、78081、78091、78101中,大概在10%-15%左右,先后拼了5年,才把这批库存消耗完。现在想来,幸好如今普洱茶有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普洱茶才能因为云南大叶种的独特资源优势维持着高水准的茶叶品质。

继续聊出口,每年的广交会,都是先下订单、签合同,再安排生产,每家头盘商的供应量都是有一定配额的,经常还有头盘商央求多给一些配额,比如,多给个5吨,他们一年的经营成本就能赚回来了。但是云南省茶叶公司这边也不敢签多,因为怕拿不到配额,只能限量供应。为了尽量多拿到一些配额,云南茶叶公司向北京的总公司报计划都要尽量报大一些,否则就没有足够的配额。还有价格也受总公司管控,比如7542,云南报16块一公斤,北京总公司就硬提到18块,为什么,同样是要协调广东等地的普洱茶,云南普洱茶品质好,如果和广东普洱茶价格一样,广东的怎么卖?云南的普洱茶价格永远都是最高的,红茶也是滇红的价格最高。总公司限定,包括转口贸易在内,只要在香港落地,特种茶类对外贸易的总配额限定在6000吨。

1、澳门唯一的头盘商:澳门华联茶叶公司。

出口的主要产品是:七子饼茶7572、7542、7532、8582、8592、8653、8663,沱茶:7663、7653、7643,散茶:5、6、7、8、9、10级还有级外茶。云南生产普洱茶的茶厂共七家: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县茶厂、澜沧茶厂、景谷茶厂、景东茶厂。除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普洱县茶厂生产的普洱茶有出口唛号外,澜沧茶厂、景谷茶厂、景东茶厂的普洱茶由于量不大,没有出口唛号。

当时生产饼茶主要是勐海茶厂、下关茶厂(铁饼),昆明茶厂主要生产砖茶。勐海、下关也做砖茶,是以边销砖茶计划为主。下关生产的沱茶(熟茶),是先出口香港,甘普尔在香港发现的沱茶,1976年才通过甘普尔出口到了法国,而生沱的出口量不大。

2、澳门的英记茶庄。英记是历史悠久的老茶庄,在香港、澳门有多家分店。除了普洱茶,茶庄还出售各类茶。

广交会回来后省公司就把生产任务下到各个茶厂,茶厂根据计划会按省公司确定的配方将原料调出来进行拼配、压制。省公司每年向各茶厂下的计划量都会比订单量大,一般会加大20%~30%,一方面,计划下大一点,省政府的配套措施也会大一些,比如最重要的粮食供给,茶农是不种粮食的,实行“茶粮挂钩”政策,如果计划下大一些,茶农就能获得多一些粮食补贴。茶厂在当地都有初制所,初制所负责根据计划收购鲜叶进行毛茶初制,茶农按照计划采茶,春茶通常只采一次,最多两次,只要按计划完成任务,把茶叶交了之后,茶厂就出具资料证明,茶农就可以拿着证明去供销社换取粮食、盐巴,即所谓“茶粮挂钩”,如果交不够,就少给粮食。

省公司还要配合茶厂,尤其是勐海、下关茶厂制定全省茶叶收购价格,根据等级制定标准样,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样的传统在勐海茶厂至今还保留着,勐海茶厂的原料收购价格,至今还是勐海地区大宗毛料交易的风向标。每年勐海茶厂、下关茶厂进货,每个厂的原料收购量达7000~9000吨,每年滚动使用。而每年的原料收购也是有计划的,只有级外茶可以有多少收多少,当时的级外茶都是用来发酵熟茶,由南天公司包销,供给香港的茶楼。

茶厂除了要按照计划进行收料,还必须有一定的原料储备,因为除了要保证出口、内销,还有边销茶的储备任务,这个储备国家也是有补贴的。省公司要求普洱熟茶不可以用当年原料做,要用往年的原料,而且做出来还要存,这对茶厂的资金压力也是很大的。省公司还会协助茶厂申请银行贷款。每年省政府还有一批茶叶的扶持资金是交给省公司在管理。

茶厂只负责生产,不管销售事宜,生产任务完成后分批次向省公司交货,比如,1985年的产品,第一批就编为501、第二批就是502……以此类推,这种传统延续至今。一般来说,批与批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港澳地区,只有15家头盘商有资格面对中国内地从事茶叶进口贸易(头盘商的名称见链接)。香港茶商很讲规矩,每一级都有规矩,大家都不会僭越。15家头盘商,除了香港南天贸易公司,其他家都要7542、7572、7532、8663、8653等饼茶,因为南天公司是最大客户,一方面他们包揽了所有的级外茶,另一方面,他们希望产品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会特别定制一系列茶品,比如8582、8592等。

云南的普洱茶去到香港,又由头盘商分到二盘商,再由二盘商分到各个茶庄、茶店,每家就是几件、十几件货而已,一年的配额茶一两年内基本就能消耗完。那个时候,普洱茶是很便宜的茶类之一了,香港寸土寸金的地方,香港人绝对不会进一大批茶存起来过些年慢慢卖的。头盘商和经销商都不会有意识地存茶,只有到终端的茶庄、茶店就会存一部分茶,比如香港姚记的义安茶庄,会有存茶的意识,但是量也不多,每次都是几十上百斤,比如进了一二十件,也就是存个三件、五件的,叫“存新卖旧”。当时,任何一个香港茶商都预料不到,如果能留到二三十年后,那些十几块一片的普通货色,都能卖出天价。反向推理,那些能留到今天卖出天价的普洱茶,在当时一定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卖掉、消耗掉而留下的,而不是刻意存下的。

当普洱茶热起来后,有年份的普洱老茶成了抢手货,对于在云南省茶叶公司做出口工作的人来说,几十年来过手的普洱茶难以计数,但是谁也没有有意识地留下一些茶。现在,他们想要老茶也只能去香港找了。有一次,昌金强找到香港南天公司周勇,要一片“紫天饼”8582,周勇表示,早就没有了,卖完了,后来再打电话询问,就只有样品柜里还留着一片。

在那些年月里,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普洱茶今天的格局,老茶市场的话语权集中在香港、广东地区,而新茶市场的话语权在原产地。老茶、新茶是普洱茶长河里的两大坐标,老茶是新茶的目标,新茶却未必是老茶曾经的模样。因为他们之间并非传承有序,他们之间横亘着一个混沌时代,这个混沌时代是怎样的光景呢?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