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重大科技专项“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实现助推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4月19日,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承担的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及成果产业化(项目编号:202102AE090038)”现场验收会在勐海县召开。会议由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组织,邀请专家组对照合同书,核查项目研发设备现场和企业生产线,经审阅项目验收材料,结合实地查验,听取项目执行情况报告。验收专家组认为,专项自实施以来,整合省内外单位力量优势,在平台建设、新品种、新技术、人才引培、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项目组织实施管理良好。该项目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研发内容和技术经济考核指标。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项目组成员40余名参加会议。


该项目于2021年1月起正式立项实施,是省科技厅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以“自上而下”方式组织实施的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从公共平台建设和大叶茶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化两个专题,整合15家省内外一流的院所、高校和企业,聚焦云茶产业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品种、种植、加工技术和设备等系统研究,形成一套技术体系,创造一批突破性的技术、品种和标淮等科研成果,进行成果熟化、转化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总预算经费800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00万元。

一是建成高能级平台,突出开放共享、机制创新

以开放共享、机制创新为服务宗旨,对标“中国最优、世界一流”,在茶叶所昆明所部建成4000m2具备对外技术培训、实验研究、深加工、风险评估、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研究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平台—世界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

二是发掘出优异种质资源,推进育繁推步伐

种质资源是重要战略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关键,是种业发展的基础,品种是农业的核心芯片。项目立足云南大叶茶资源与品种、云南生态、茶品类与品质、品牌等优势,从国际化的角度开展研究,收集国内外资源502份,自主选育出新品种(材料)36个,完成云南特色茶树种质资源全基因组测序5个,挖掘重要功能基因10个,筛选新品系13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4个,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4个,实现突破远缘杂交、高效遗传转化等关键技术,推动优异新种质创制,选育推广无性系和有性系品种占全省良种种植面积90%以上。项目开展繁育、良种化生产技术研究选育出紫娟、云茶香1号、秧塔大白茶和云茶8号4个国家级良种并在生产上广泛推广运用,紫娟茶在全国推广40余万亩、云茶香1号推广10余万亩、秧塔大白茶推广20余万亩。

三是集成大叶茶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与配套设施,示范成效显著

项目组形成“茶区-品种-配套种植-配套加工”一体化配置方案;形成绿色高效施肥技术2套及绿色防控技术3套;鉴定茶树害虫天敌资源50份,筛选出高效控害功能天敌2种;开发茶园轻简化装备10件(套);构建茶园土壤等数据库3个;开发茶叶科技服务APP平台3个;建立云茶品质追溯体系1套。


建立绿色生产示范基地8个,核心示范基地3000余亩,高标准生态茶园1万余亩;完成改造提升茶叶加工生产线11条;3年服务茶叶主产区累计面积496.5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05.07亿元。

四是精深加工技术多元化,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针对大叶茶风味物质、品质调控加工技术与标准的研发与示范,综合现代信息科技新技术、新趋势,构建“互联网+云茶”一体化茶产业链,拓宽茶叶应用领域,开发出电商APP平台、云茶产业经济信息数据库、云茶品质追溯体系等精准预测和研发出花草速溶茶、红茶香水等高值化精深加工产品20个,建立名山名茶化学指纹图谱3个,形成定向加工技术规程(标准)4套,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

五是建立了一支集科技导师+致富能手+乡土人才+新型农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团队

项目实施重视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共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30人。其中,牵头承担单位引进博11人、硕士13人。培育重点企业3个,服务企业、合作社21个;完成培训茶农2.05万人次;授权专利16件,软件著作权20件;出版专著5部,技术手册1本,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助推云南茶区乡村振兴建设。


项目的实施,构建起人才、科研、生产、加工、市场等创新要素融合的“创新生态链”,孵化和培育一大批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技术型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叶茶技术创新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技术辐射中心,创造一批突破性的技术、品种和标淮等科研成果,进行成果熟化、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为云南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种、技术、人才及条件支撑,实现了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业增产的目标,支撑云茶产业、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