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普洱茶只剩下名山,六百万茶农何去何从?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福音

今天这个话题,我想了很久,虽然可能会有很大争议,但是毕竟是六百万茶农衣食所依,该说还是得说。

现在的普洱茶市场因为种种原因,所有资源过度向少数几个名山集中,这种畸形的发展必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尤其在大的市场环境冷清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整个行业荒芜倒退的系统性风险。

做茶人的耻辱

做普洱茶这些年,有欣慰也有耻辱。

从好的方面来说,在工艺方面,批评伪专家的种种错误工艺,在藏养方面,提倡科学藏养等等。具体细节不讲了,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茶人茶友认可这些观念,体验到了古树普洱的真正魅力,避免了巨大的损失。

但有一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引以为耻。这么多年未见有任何好转,乃至伴随直播兴起,越演越烈,甚至严重威胁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现在市场冷清的情况下,也严重威胁到广大茶农的基本收入。

这就是:

始终无法打破市场对名山的迷信。

请注意,我这里并没有说名山不好,也没有说名山都是浪得虚名,实际上普洱茶随着名山古树兴起,大多数名山的名气都是建立在茶友们口碑的基础上的,虽然有点炒作不可避免,但是总体上还是名副其实的。

我这里说的是“迷信”,就是不谈环境,不谈茶树,不谈茶质,不谈工艺,不谈藏养,不谈品鉴,盲目追求所谓的名山,追求那几个字,这种愚昧盲从的行为。

这种迷信为普洱茶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今年这个情况尤其严重,已经到了严重威胁行业生态的地步。


马太效应

大家都知道现在整个市场大环境不好,茶叶并不好卖,可是真正的名山尖货还是完全不愁卖的。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也做这种顶流的名山古树,只是因为我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不怎么宣传,这种就是多试几家茶农,确认一下茶地和工艺的事儿,两天就能完成,没多大技术含量。

找到一些真正有特色的,品鉴上不低于名山的非名山,让茶友得实惠才是真本事。那要看你对整个产区的理解,对山场小环境和树种的理解,还要看如何利用工艺发挥原料优势,这个就不是谁都能玩的了,这才是我们的正途。

我本来想着今年市场这么差,名山能不能谈谈价,博一点利润空间,答案是基本不可能。无论是曼松古树,还是冰岛古树,都不太接受议价,看着面子可以给你优先,如果你实在不确定,那就麻烦边上让让,等下一批。

另一方面,普通茶山的茶农是真的难,有的寨子好多天都没一个进来的茶商,有的寨子我都不敢去,怕茶农太热情,满怀希望,我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有愧疚。

云南并不是只有年入千万的老班章,大量的是年入几万甚至一两万的普通茶农。几万块钱不够老班章豪宅装个电梯,可是却是这些茶农一整年全家老小的衣食所系。


如果可以选,我宁愿用收冰岛老寨和曼松古树的钱去收这些普通茶山的茶,那样可以帮到很多人,但是市场不同意,我也能力太有限,每年做个几吨纯料非名山古树就到头了,再多我也消化不了。

马太福音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有的人说这是品牌效应,也可以这么说,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畸形发展的品牌效应,一个良性发展的市场不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说早期名山的出现,对整个普洱茶发展起到了正面的拉动作用,现在畸形发展的名山效应,已经成了普洱茶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消费名山的逻辑

既然名山茶本来也不错,但为什么说是迷信?因为很多人完全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完全就是追慕价格,追慕有钱人,追慕一个名字而已。

有钱又有品味的人有没有?有,很少。大部分是不懂的。

其实接触多了你就明白,咱们这块土地上,文化是稀缺品,有钱人花钱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就两条:买贵的,买有名的。

如果都是有名的,就买更贵的。比如班章和景迈都有名,那必然买班章,因为景迈太便宜了。

如果都很贵,就买更有名的。比如薄荷塘和多依树都很贵,买薄荷塘,因为别人不知道贵怎么办。

这个逻辑的来源是什么呢?来源就是不懂,怕别人说自己不懂。

因为不懂,所以找了两个看似最坚实的理由,有钱人的消费逻辑就是这么简单,可以套用在所有领域。

在品牌比较成熟的领域,有钱人这种选择其实是相对高效的,但是在普洱茶领域其实不太成立。

在品牌成熟的领域,这个品质本身是相对确定的。而在普洱茶领域,班章、冰岛、曼松这些名字根本不能说明什么,不同来源的原料,工艺,藏养都是不确定的,即便你拿到的是这个寨子的纯料,品质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还说的是原料真的前提下,如果原料不真呢?如果你完全不懂的情况下,其实也连原料真假都判断不了,更不要说品鉴好坏了。

不懂没关系,只要你有消费力,你就是大爷,大家就跟着你走,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

因为有名,所以不懂的有钱人买,因为有钱人买,大家追捧,就更有名,这种反馈不断叠加,普洱茶非常有限的市场资源几乎全部倾斜到了这里。

除了易武古六山还有一些老茶骨能保持一点独立的判断,其他名山基本就是这个状态,而且按目前的这个节奏,易武早晚也会被同化。

如果说有钱人买这些追求点社交价值还算说得过去,因为这点试错成本对他们来说可以忽略不计。普通人去追求这个就不太明智了,你花几千买个小树,你知不知道这个价格几乎可以在非名山古树随便挑了,底蕴内涵天差地别,就为了那一个名字,值吗?

越演越烈

马太效应的基本逻辑就是,当获得优势者得到了优势,这个优势会被不断扩大,没有得到优势的,会不断被边缘化。

就普洱茶行业来说,这个效应已经非常明显,赢家通吃,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只有头部的怪物,所有产品都是围绕名山展开,非名山只能靠或高或低的仿名山来苟活,甚至无以为继。

本来这个趋势尚不至于这么严酷,直到短视频直播时代的到来。

没有人能否认直播对普洱茶行业的影响,就像我之前说的,直播在流通渠道中占比越来越大,已经在推动行业的重新整合。

很多人没有关注,直播的本质是靠视觉和听觉来传递信息的,而茶的品鉴主要是味觉嗅觉触觉再加上体感,这些其实都是通过直播根本无法传递的。

那作为一个主播,最直接最有力的宣传,不是滋味,不是香气,也不是触感,就是一个个简单的名字,简单的slogon,还有名字背后的故事。

这导致名山效应被进一步放大了。

要知道这个名字谁都可以用,那么谁更有优势呢?谁成本更低,就可以投更多的流量,当然也就更有优势。那么什么样的茶成本更低呢?自己想。所以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乱象。

你看那些短视频上整天吹捧名山,天天跑茶园里录视频的,说实话,真正收的名山没多少,还没有我这个不直播还爱挑刺的人收的多。

乱象归乱象,只要名山的名字一再被提起,它的影响力就会潜移默化的不断放大再放大。那些卖假名山的,反而成了放大名山效应的幕后推手。

尤其是有消费力的新进茶友,对普洱茶的认知就是如此塑造的,不买名山买什么呢?而且家家都有,你没有就是你有问题。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对普洱茶行业的伤害是巨大的。


冰岛老寨生态令人堪忧,好在已经缓慢恢复中。

这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裹挟着所有的茶商茶农茶人茶友,通向充满危险的未知之路。

有些在我看来很认真也很有想法的茶人,到了春茶季,也只能围着名山名寨转,为什么?为了生存,不得不妥协。你要私底下问他们的观点,其实名山名寨也就是那么回事,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理由,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真正天花板,但是市场就是这样,他们也毫无办法。

某音上邦东地区某村直播卖茶,开始阶段是想宣传推广自己村的古树茶,讲了很多特点,花了很多心思。但是进来的十个人,有九个问有没有昔归,根本不听你讲什么,第一天你能忍,第二天你再忍,时间久了,你能不做点真真假假的昔归吗?

你不做,你跟人家说,哪有那么多昔归古树,我们更有性价比。可是你不做为什么别人都能做,还是你不行,你不够NB啊。


昔归古茶园

本来颇有魅力的名山,已经变成各方合力吹起的一个名利的气球,把所有人拉向自己来不断的补充名利的气体,越吹越大,越来越失控了。

这种所谓的品牌效应,正常吗?葡萄酒除了那几大名庄,那么多不同价位的葡萄酒就都不能喝了?都要贴个假的名庄牌子才能卖?还是咖啡除了什么获奖的庄园就都不能卖了?

尤其当市场特别冷清的时候,有限的消费力全部集中在那几个名山,对于其他茶山的茶农,对于不追求名气认真做品质的茶商,都太残酷了。


多么优美的非名山茶园

神话的破灭

我还是要公正的说一句,名山茶的品质是有基础的,并不是有些人说的纯属炒作,你要说名山的平均水平和非名山的平均水平比,肯定是名山更高,即使名山普遍经历过度采摘,这一点也还是毫无疑问的。

名山的茶农总体上也是善良的,有人说名山茶农不像以前那么淳朴热情了,这也怪不得茶农,换你处于这种名利旋涡里,三天两头不断面对各种牛鬼蛇神大忽悠,能保持这样心态就不错了。

我要反对的不是名山,而是对名山的迷信,反对的是行业唯名山化带来种种问题。

有一位朋友是坚定的非名山主义者,他曾经举办了一次茶会,都是陌生的茶友来参加,他把完全一样的两泡非名山古树茶,以同样的条件来冲泡。让大家分享品鉴的感受。

其中一泡他说是五位数名山的挑采,另外一泡说是便宜的古树。

一开始有一半人说果然还是名山的好,汤感香气都不一样。另一半则表示好像差别不大。于是他开始进行引导,同时和前面一半人进行呼应,几泡下来,后一半的茶友也纷纷表示,果然是名山更好,还是自己品鉴的不够细。只有一位老兄坚持认为差不多。这个时候,其实不用再多说什么,只要微笑看着他,再来几泡,这位最后的坚持者也缴械投降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受过专业训练,而且原则性极强的人,很难通过这样的测试。因为品鉴本身就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过程。即使像咖啡葡萄酒那样相对成熟的品鉴体系也无法避免,何况普洱茶根本就是只有审评体系,没有品鉴体系。

反过来说,如果褪去名山名字带来的光环,名山的优势究竟有多大,其实大可打个问号。

如果有的人还是无法认同这个观点,我再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依据的都是公开的资料,如果你愿意,你也可以自己去查证。

很多人都听说临沧有个茶山叫绿水塘,卖的很贵,但是具体在哪里,因为没有公布,众说纷纭。

很多人因为绿水塘价格高,想来想去,勐库这边除了冰岛,也就是下磨烈最贵了,于是很多人猜绿水塘就是下磨烈。不信你看现在很多下磨烈茶包装上还是打着绿水塘。

其实一些资深的老茶人是知道的,但是主人不说,也不便透露。前一段“茶农之家”发布了2024云茶价格指数,上面已经公开了绿水塘的信息,说明不需要保密了,那我们就来看看。


当然具体村寨这里面没说,我也不能说,但是根据公布的信息,绿水塘是属于邦东的。

熟悉邦东的朋友知道,邦东除了昔归之外,最贵的那罕也就是一两千元的价位,其余的都是千元之下(古树非单株)。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不是有人发现了绿水塘这个茶园,它的价位应该是多少?

我这里不是否认绿水塘的价值,恰恰相反,我非常认可这种从非名山中发现优质茶园的做法,当然光有好茶还不行,营销也要跟得上。

我这里想提醒大家思考的是,如果不是有人发现了这片茶园的价值,加以宣传包装,这片茶园的价格会是多少?

在非名山大量的优质茶园当中,还有多少这种隐藏的高手?

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究竟差的是什么,真的只是品质吗?名山和非名山的价格我们又将如何评估?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一个行业如果有健康的生态,那应该是不同价位,不同风格的茶,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都有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如果只是追求那几个名字,所有的认知都是围绕着这些名字,显然是不健康的。这里面得利最多的,其实就是造假的人。

而当造假的人得势,对行业长远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普洱茶的品鉴,工艺,藏养,都会被这种不良风气影响,无法健康的发展。


形成现在这种局面,有一些深层的原因,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我只希望以微薄之力呼吁一下,多关注一下非名山的茶农和茶叶。云南有六百多万茶农(最近省委书记接受访谈说的数据),涉茶人口过千万,顶级名山从数量来说不及百分之一,如果大家非要往这百分之一里面挤,能不能分到真茶不好说,但是肯定会忽略太多价格不贵的好茶。

对于普洱茶人来说,虽然市场所迫,还要不时围着那几个名山打转,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光想着借名山之势,也要多做一些有自己风格的茶品,多表达一些自己独立的判断,为新进入的茶友建立一些基于品鉴而不是基于名气的认知,这是为普洱茶的未来做的大好事。

健康的生态应该是多样的,丰富的。不要以为现在这样发展,名山会是最后的赢家,当过度求名而名实不副,假货泛滥,整个行业的生态凋敝,最终名山也没法独善其身,也会受到反噬。

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希望普洱茶能有“百花齐放春满园”的一天。

来源:一碗茗粥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