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绿春:党建引领“组织化路径”做活茶产业“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近年来,绿春县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生态禀赋优势,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定点帮扶人才优势,以“组织化”推动一片“小茶叶”变成全县“大产业”,成功入列“中国茶叶百强县”。

党建引领组织化,形成茶产业“一盘棋”

组织联建聚合力。在14家茶企成立党支部13个,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工作模式,党建引领茶产业健康发展。以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成立120个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茶园8.2万亩,带动茶农1.11万户4.98万人。

企业联动促发展。向茶企选派党建指导员11人,“1+1”或“1+2”指导茶企发展,促进县内所有茶企改变生产、销售模式,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能力,培育新型经营茶企139家、获食品生产许可(SC)16家。

标准联创提品质。制发《高香白茶》《绿春茶》等团体标准,建设标准茶园1300亩、品种改良700亩,有效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3.82万亩,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绿色食品81个。

专家力量组织化,赋能茶产业“科技值”

组建专家工作站。2024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杨亚军研究员专家工作站”,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杨亚军研究员及其团队为玛玉茶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建设“汪东风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兼任中国标准化协会茶品鉴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东风团队起草制定《绿春县茶园管理技术规程》《玛玉茶》两个标准,有效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生产的规范。

打造科研示范基地。依托云南农业大学高俊教授团队,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绿春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投入国家科研资金600万元建设7个茶叶技术创新示范基地,采取“科研项目+公司基地+务工农户”模式,两年来就近就地吸纳务工群众,截至目前,公司效益累计发放劳务费172.7万元,涉及农户136户、户均增收1.2万余元。

优化科技集成示范。借助国家科技特派团、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省州挂联绿春专家团队等力量,建立6个茶叶精深加工技术生产基地,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绿春县茶叶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被选为2023年教育部第七届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

技能培训组织化,壮大茶产业“人才链”

育强“人才链”。依托“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绿春乡村振兴学校等载体,加强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培育出本土茶叶人才队伍2000余人。

培植“技能链”。采取“国家特派团成员+企业+人才”等结对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培训47期2561人次,全面高效提升茶叶从业人员技能水平。

构建“培训链”。将茶叶技能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对全县茶企、茶农、村组干部开展有机认证培训、茶加工及品质鉴别等技术培训,组织开展“理论+操作”培训43期2300人次。

帮扶力量组织化,促进茶产业“带增收”

“校地”结对促农。整合重庆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帮扶高校,探索“高校+公司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茶农”利益联结机制,开展消费扶贫和茶叶产品推介展销,带动绿春茶产品进入重庆、山东等省内外市场,受益茶农203户1200余人。

“企企”结对促销。举办2024年绿春县早春玛玉茶开采节,邀请全国各地知名茶企代表、帮扶单位、高校走进绿春,与绿春本地茶企“结对”,陆续征集到各品类茶叶预订单共5212吨,完成交付后预计交易额将达1.862亿元。

“企农”结对促收。举办茶叶技能培训班,组织技能大赛,茶企与周边群众签订务工协议,培育“竹背篓”绿春摘茶劳务用工品牌,实现群众到就近茶企茶山务工2831人,人均务工增收1.5万元。

特色宣介组织化,提升茶产业“知名度”

“微平台”宣传。开展玛玉茶开采节话题短视频大赛,邀请县内外、帮扶高校网络名人齐聚一堂,以茶为媒,举办茶文化展示、产品交流等精彩活动,全网曝光约1600万次。

“引进来”宣传。邀请中央、省、州媒体参加绿春开采节盛会,新华社《云南绿春:早春玛玉茶开采》等曝光量2100万次,通过云端让更多游客领略了绿春茶的历史文化,感受到绿春茶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助力进一步擦亮绿春“玛玉茶”品牌。

“走出去”宣介。主动融入云南省建设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布局,组织县茶叶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抱团,参与首届南亚茶叶节及第十五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等茶事活动,绿春茶成功推介进入尼泊尔等国际市场。

作者:卢玉华 陈钰影

来源:绿春先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