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竹叶青的散文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林清玄喝茶40年的感悟(深度好文)

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1月23日,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过世,终年65岁。


个人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最爱茶的作家之一,留下无数关于茶的散文和演讲。


演讲主题:《茶禅一味,一生一会》


引言:

一个读者说他11岁就开始读我的文章,现在已经20多岁,在10年间一直没有见过我,所以充满了想象,没想到见到我的时候是“相见不如怀念”。他很伤心,林清玄怎么长得这个样子,那么丑。我说:如果你从17岁开始写作,写了40年,大约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



在四川找茶

我来过成都四次,第一次在1996年,那次是为了找茶,去青城山找茶。因为我读到过一本书,书上说在明清的时候,青城山有献给皇帝的青城贡茶,青城山的道士在做好茶以后,把茶装在锡瓶里,捧在手上从青城山的最高处走下来,由于青城山终年有雾,道士下山的时候,头和胸在云雾之中,然后慢慢飘下来。山下早有皇帝派来的白马,接到茶以后,七天七夜兼程赶赴京城……看了这个故事,下决心一定要去青城山。于是到了成都,雇了一部车。但路不好,正在修路,司机摁着喇叭就上路了,一路上喇叭就没有停过。当然到了青城山有些失望,白马不见了,锡瓶没有了,道士做的茶是用品质很差的塑料袋包着的,泡出来也不好喝的。在青城山找了一天茶,下山的时候,路边有卖小黄瓜的,一块钱一条,哎呀,黄瓜最好吃!当时心中比较复杂。

三、四年前,又来了一次成都,转道去了雅安,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雅安的一个书店问路,没想到书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是我的粉丝。他们就很开心,请我喝茶,带我找茶。第二天去了蒙顶山,当时茶叶博物馆刚刚盖好,但感觉和在青城山的差不多。在蒙顶山的茶堂里喝的茶,离想象还有一段距离。有点失望,最后走来走去,找到一间永兴禅寺。这里有很多和尚,喝了他们的蒙顶甘露,觉得不虚此行。后来很遗憾,永兴禅寺每年产30斤的蒙顶甘露,我只带了2斤下山,下山后非常后悔,当时该把它所有的茶都买下来。


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每年产茶的季节,开着车到台湾几个著名的茶区买茶,只要有好的茶就全部买下来。所以,我的家里有三个冰柜,里面全是茶。当把茶买回来以后,我坐在椅子上盯着三个冰柜,心想:今年的茶我全都准备好了。不会再缺茶了。



小时候的吸茶——中国茶道的丰富

我从3岁开始喝茶,我父亲是一个农夫,家里比较穷苦,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我们家特别穷,家里有十八个兄弟姐妹,我排行第12,所以要写武侠小说,可以把我写成“林十二少”,随时可以射出一把飞刀。在这个物质条件这么差的地方,怎么可以喝茶?我的父亲非常爱喝茶,家里院子中有一个石桌子,上面放一个铁铸的大茶壶,下面是一个炉子。父亲和他的朋友,耕作归来,围着石桌子,每人手里一个小茶壶。小茶壶和现在宜兴的茶壶不一样,茶壶嘴比一般的长3、4倍。喝茶时,把茶叶抓到小茶壶里,然后向里面倒开水,用手抓住小茶壶,吸茶,茶壶不大,一口就可以吸完,现在看起来好像比较野蛮。


一个日本茶道专家采访我,我还提起了这件事,大人们吸完茶,不会收茶壶的,要等妈妈第二天来收,等大人们走光,我会把壶内剩下的茶吸光,看见大人围在一起喝,我认为一定是好东西。这位茶道专家说,你们这种喝茶的方式,还真的比较野蛮。我看到一本明朝的书,介绍了这种喝茶方式“每有客来,自壶一把”。随你自己的喜欢,加茶叶、添水。因为每个人喝茶的浓度、喝茶的时间、喝茶的方式都是不一样,“茶中香味,只在一时”,茶里最香醇、最巅峰的味道只有很短暂的一刻。日本专家问“会不会很烫?”我说不会,因为茶壶里的茶叶塞得很满。大约2/3都是茶叶,茶水很少,刚好一口。



日本的茶道是严苛和孤寂的,每年春茶上市,我会到日本京都奈良去喝茶。日本的茶道是从中国传过去了,其实是中国当时寺庙的饮茶方式。


日本喝茶很严格,他们一般不在家里喝茶,而是茶堂喝茶,到茶堂要穿过一个小的花园,茶堂很小,叫“方丈”,一丈见方,是中国寺庙主持居住的地方。门口有一个板子,原供武士放刀剑的,现在是放背包、鞋子的地方。茶堂狭小,东西不多,一般要挂一幅画,放一瓶花,花一定是单数,不是双数。花也有讲究,不能用太香的花,可能破坏茶的香味,不能用太艳的花,可能影响对茶的视觉感受。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终于喝到茶。日本人招待客人喝茶会用专门的碗,要分正反两面,他会将正面朝向客人端过来,客人接到碗不能立即喝,要把碗转一面,让正面对着主人,表示对主人的感谢。然后才开始喝,喝的时候不能停,要喝完,表示这茶很棒,喝完了不能要求第二碗,要求第二碗会被赶出去的。因为你要留着喝这杯茶的余味离开茶堂,永远只能喝一杯,才会永远记住当时的感觉。所以,日本的茶道是非常的严肃,非常的规矩。


我和日本的茶道专家讨论时说,你们日本的茶道只学到了中国茶道的一点点,你们没有学到文人的茶道(苏东坡、黄庭坚的茶道),也没有学到老百姓的茶道。要学老百姓的茶道,到四川来吧,非常的自由自在,一人一把茶壶可以,你喝一百杯也没有人管你。中国的茶道虽然传到很多地方,但是我们茶道要比传出去的,层次、内容丰富得多。这是外国人没有办法理解的。



茶圣陆羽

一次,我在法门寺看到出土的茶具,感动得不得了。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可以做出这么精美的茶具,这些东西现在都很难仿造,可见当时中国的茶道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在这个高峰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茶圣陆羽(733年-804年)。


我最佩服的三个唐朝人分别是:陆羽、六祖慧能、玄奘大师。这三个人都出生在最贫穷的阶层,陆羽不但是孤儿,而且是弃儿。据《新唐书》记载:他从小被复州竟陵(今天的湖北天门)智积禅师收养,到了6岁,他自己给取名字陆羽,字鸿渐,意思是“漂流在陆地上的一根羽毛”。一次,我在成都武侯祠看到徐悲鸿的题词“万古云霄一羽毛”,马上想到了陆羽。六祖慧能也是一样,砍柴为生,和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听到了《金刚经》就突然开悟了。历史上的经典很多,有两部是孤儿写的,一部是《茶经》,一部《六祖坛经》。这些孤儿的成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即使你身在最偏远、最贫贱的地方,你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你也可以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当我年轻的时候,读到他们的传记,我感动得哭了。如果我和他们一样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说不定也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陆羽从小不喜欢念经,喜欢饮茶泡茶,但师父不准他泡,他立下志向“喝遍天下的水,饮遍天下的茶”。陆羽11岁离开寺庙,走遍了中国十大茶区,品评天下名茶。当然,中国太大,还很多茶陆羽没品到。所以,我到很多茶区去找茶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联:若有陆羽辞公到,应是人间第一茶。陆羽品评出怎么样的水是好的:泉水、井水、河水、江水、雨水、雪水。陆羽的《茶经》内容丰富、深刻,到现在还没有一部可以超过它的,它是第一部《茶经》,也是最好的一部《茶经》。


一次我到夏威夷去旅行,去找喝茶的地方,听说有一个日本人的花园里有。我就跑去了,走进茶堂,就看到一幅画,画面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人,画前面摆着一本书,踮起其脚尖一看,上面写着《茶经》,《茶经》前面供着三杯茶。老板说他每天开门的时候,要拜陆羽,再供三杯清茶,祈求他生意很好。我感动得不得了,在一千多年后,在一个想象不到的地方,还有人把陆羽当神来供。可是,在中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感动?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


陆羽的了不起不只是他写了《茶经》,他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人。他如果和朋友相约,“虽千里冰封、虎狼当道,而不失言也”。他感伤的时候,就走到山顶上去“极目而歌、痛哭而归”。陆羽给我们留下茶文化的精髓:你如果要真正了解茶文化,一定要做一个天真浪漫的人。陆羽的名声很大,皇帝听说以后,下旨让他做官,他接到第一封旨意,当天晚上翻墙逃走。后来,又被查到他在哪里,皇帝的第二封旨意来了,他远远看到皇帝派人送旨意的人来,立刻翻墙跑了,“不知所踪”。各位,你们现在知道我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做官的原因。


茶圣、茶神留下的就是“永远保持天真浪漫的精神”。浪漫是什么,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思考,把你的生活步调放慢,这就是浪漫。


陆羽留下的第二个财富就是,他说茶是“南方有嘉木”,“最宜精勤简德之人”。精,注重生活细腻品质;勤,勤快,有积极性;简,简朴,在茶座喝,5块钱就可以了,到酒吧,一杯下去,几周的茶就没有了,那就不是简朴了。德,是好品质的人,只有好品质的人才喝得出好茶。


从技术到觉悟

我年轻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影响,去追寻文化的需要。但是我离开家乡以后,没有好的环境。所以,我非常注意喝茶,想在茶里面品位出陆羽的精神。


开始我喝茶很技术性的,收来的茶放在冰柜里面,心中很开心,我的茶永远也不会匮乏。那时候,我还不真正懂得怎么喝茶,比较重视茶的品质,产自哪个茶区,怎样泡茶才能泡出最好的品质。比如说,一次到洞庭湖买到碧螺春,有人告诉我,泡碧螺春水温必须要70度,我在家摆了一排杯子,60度、70度、80度、90度、100度……果然,70度的最好喝。当时喝茶就是这样技术性的。


慢慢的我发现,这样喝茶,并不能进入茶的心。到后来,我进入的佛教的世界,体味到只有真正注重内在修为的人,才可以进入茶的心。我进入宗教也有很多奇特的因缘,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渴望成功。在这个社会上,通常讲到成功,就是有名、有钱。到30岁时,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成功的人。我是台湾最大杂志的主编,所有的文学奖都拿过,没有拿到的都是不重要的。我还在电视台主持一个电视节目,在电台主持一个广播节目,所以名声很响亮。台湾《成功》杂志评选台湾十大成功人士“宝岛十大才俊”,我是排在第一位的,排在我后面那个人叫马英九,排在马英九后面的是陈水扁,他们后来都当了总统,我为什么没有当总统,因为我不是很感兴趣。人们都认为我是成功人士,成功应该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我感觉既不幸福,也不快乐。成功就要每天开五个会,要和你的上级讲话,要统领很多的人。


有一天,在报馆等小样中,翻到一本《至尊奥义书》,这是印度哲学非常重要的一本书。打开第一页就吓了一跳:“一个人过了30岁,就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到30岁还没有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道路。”当时我正好30岁,却没有觉悟,就好像被别人打了一个巴掌。多年后,我才发现被骗了,那个时代,印度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30岁以后就危险了。


发现佛教对于觉悟讲得最好,“觉”就是“学习来看见”,“悟”就是我的心在悟。“觉悟”就是学习来看见我的心。“佛”是“觉者”就是彻底觉悟的人,“菩萨”是走向觉悟的人,懂得觉悟以后,发现自己走错路了,自己和走向更高境界的追求是向反的,也明白了陆羽看到旨意为何要翻墙逃走,因为他知道,那不是他要走的路,他为了寻找觉悟就跑到深山里面去隐居,用佛教的话就是闭关。我每天打坐四、五个小时, “守八关斋戒”,就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饮酒”、“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过渡打扮,不用化妆品,洗澡不用香皂)、“不睡高广大床” (不用那些高档次的、很豪奢的床和椅以及床上用品)、不非时食(非时就是不是时候,具体地说就是指的从日中到第二天清晨,也就是过午不食)


闭关三年后,一次下山买吃的,要买水果,老板不在,在哪里等着老板回来。一个人过来问我“老板,你的苹果一斤多少钱?”我大吃一惊,我闭关多日,修行那么高,你还看不出来,心中很气愤。感觉站错了地方,站在卖肉的地方,突然有人过来问:“老板,五花肉怎么卖?”心中更气,原来以为闭关三年以后,内心已经改变,但我的外表并没有改变。于是,我下山开始弘扬我吸收到的宗教的一些东西。这个时候,我才把“茶”和“禅”结合起来。



奠定茶禅文化的两位禅师

讲到禅与茶,就要提起两位对中国茶文化影响很大的禅师:赵州从谂禅师、百丈怀海禅师。达摩禅师面壁修行,为了避免大瞌睡,把两个眼皮撕掉,丢到地上,没想到长出两课树,就是茶树。而茶树叶就好像两个眼皮。上课打瞌睡,可以找两片茶叶,画两个眼睛贴在眼皮上,老师一定不会发现。当然,这只是传说。


赵州从谂禅师留下一个公案“吃茶去”。我曾经专门到石家庄柏林禅寺去了解这个公案。赵州从谂禅师在渡化僧人时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因为常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有“赵州茶”的称号。当时,有徒弟来参访他,他问别人“你吃茶没有”,因为当时茶叶很珍贵,喝完了要把茶叶从茶壶中掏出来吃掉。徒弟回答没有吃掉,他说“你去吃茶吧!”第二个徒弟说“我已经吃过。”他说“你再去吃一点吧!”旁边的侍者问他到底怎么回事,赵州禅师说“你也去吃茶吧!”


百丈怀海禅师写过一部书《百丈丛林清规》,因为以前寺庙叫丛林,最大的丛林有5000多人,比较小的也有1000多人,人员良莠不齐。清规中最有名的是“一天不作,一日不食”,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一天不工作,一天不吃饭,深一层的含义则是:一天不修行,一天不吃饭。百丈禅师经常与弟子们一起劳动,锄草、种地、收割、打麦无所不能,即使到了八十高龄,仍然坚持不辍。在清规中专门有一章讲饮茶,僧人一天应该饮茶两次,上下午各有一次(上午10点与下午3点左右)。喝茶前,在茶堂外打茶鼓,通知喝茶的时间到了,每个和尚捧着自己的钵,鱼贯而入,茶堂由茶头管理,由专人舀茶,进入茶堂要禁声,只能喝一碗。日本的茶道就是从这里来的。


品茶的四大益处

赵州从谂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奠定了禅与茶结合的基础。茶禅一味,为什么呢?喝茶会带来与人生有关的四个意义


第一,喝茶会让人静心,从前烧水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以前是烧木头,一烧就要一两个小时,水煮好,再泡好茶已经2个多小时,这时你的心会异常安宁。


第二,从容,喝茶的整个过程有很多细节,你快不得,所以你的心就变得从容。


第三,专注,泡茶是一个接着一个步骤。


第四,单纯,喝茶时不会想东想西,你会回到一个很单纯的状态。


这四个意义正好禅的要求一样。繁体的“禪”的左边是表示的“示”,右边是单纯的“单”,“禅”就是单纯的心,但单纯的表示。禅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东西,而是回归到自己单纯的状态。


一天,到寺庙里参佛,看见一个妈妈拜得非常虔诚,脸上的光辉就像案头上的菩萨一样。突然有一个孩子来喊她“妈”,妈妈很有定力,不理小孩,小孩连着叫了好几声,生气了“妈,你没听见我叫你吗?”妈妈也很生气,抬起头来,表情由菩萨变成了天王,“你没看见我在拜佛吗?”孩子没有退缩,伸出手来“给我十块钱,买冰。”妈妈更生气,立刻从天王变成夜叉,“把我从这么虔诚的拜佛中加出来就是为了买冰!”“你要吃冰,等我拜佛拜完了再来要钱嘛。”小孩顶撞道:“你现在不拜佛,佛也不会走;但现在不买冰,卖冰的就会走了。”


禅宗中讲大悟30会,小悟300会。当时就开悟了,佛的确不会跑掉,你拜佛的心单纯了,这就是禅,你为儿子买冰的心单纯了,这也是禅。你拜佛的心不单纯,就不是禅。我在书中经常提到这种单纯的状态。


一次我在无锡,有人带我去看一个大佛,这是一个铜佛,用了700多吨佛。看到山底下有很多人在拜佛,铜佛很高大,但铜佛的头上有一颗避雷针,大约有两层楼那么高。这个铜佛自己都怕被雷打到,还能保佑我们?祈求铜佛还不如回到自己单纯的心,回到佛心。


台湾有个小城鹿港,鹿港有个庙准备刻一个佛,从福建请了一个师傅来刻,刻完以后大家赞叹“还是大陆的师傅刻得好”。一个在佛像前挖鼻孔的孩子说,这个佛像刻得不好,这个佛像的鼻孔那么小,而他的手指那么粗,他自己都不会挖鼻孔。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佛像都“不能挖鼻孔”。



活在当下

茶和禅有很多形通的地方,最重要就是“单纯”。怎样进入单纯状态,就是看脚下,活在当下,活在眼前的一刻。当下是佛经里面最小的时间单位。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一秒钟60个霎那,一霎那60个当下。活在当下,要切断过去的烦恼,也要切断对未来的担心。所以,我写过一句话,倾宇宙之力,活在当下。把全宇宙的力量集中起来,活在眼前这一瞬间,就是活在当下。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活在当下。我父亲在院子里种树,这种树是桃花心木,要长20年,是做家具最好的木头,切开以后中间是桃红色的,非常漂亮。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课本里面,就收了我的一篇文章,就叫做《桃花心木》,这种树和一般的树不一样,要把树叶扫干净才会长得好,因为它的根需要更多的呼吸。每天早上4、5点钟就要起来扫树叶,我的心里很不平衡“什么树不好种,偏偏要种这种树!”一天爸爸看我们扫得愁眉苦脸,把我们叫过去,“爸爸教你们一个简单的方法,你们以后在扫树叶之前,先去摇树,把明天的树叶摇下来。两天扫一次就好了。”第二天起得更早,因为要先摇树,摇到一半发现上当了,摇树比扫树叶更累!把树叶扫干净了,坐在院子里很开心,明天就不用扫树叶了。好奇怪,风吹过来,树叶又掉了一地。兄弟姐妹集合在一起开会讨论,一个有智慧的哥哥说“可能摇得不够用力,明天再继续摇。”第三天起的更早,摇得更起劲,希望把明天的落叶摇下来好在今天一起扫掉。可是,即使把树都摇死了,明天的落叶也不会在今天落下。所以,在小时候,我就知道要把今天的事做好,今天很圆满,今天就很好。


如果把有钱、有权、有地位当作成功,成功的人就很少。我在四十岁以后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恕与包容,你今天就成功了。如果你每天都懂得成功,就就是一个成功的人。活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



喝茶的修行

有位慧海禅师,徒弟问他怎样修行,他说:“我的修行很简单,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徒弟说:“每个人都这样,谁在吃饭的时候睡觉?” 慧海说:“我和一般人不同,一般的人吃饭的时候‘百般思索’,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吃饭的时候会想,昨天那一顿真好吃,这一顿会怎样、不会!因为你会去比较,明天还会有更好吃的,所以眼前这碗饭永远不会是最好的一碗饭。睡觉的时候“千般计较”,希望赚更多的钱,有更多的利益,可以升官发财,没有办法专心的睡觉。


这是一种好的修行的方法:吃饭的时候专心的吃饭,活在当下;睡觉的时候专心的睡觉,活在当下;喝茶的时候专心的喝茶,活在当下;谈恋爱的时候专心的谈恋爱,活在当下;失恋的时候专心的失恋,活在当下。每一刻都活在当下,都活得非常的饱满,活得非常的有力量。有些人会说:这好难做到。我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每天回到家里,端起茶来,先不要喝,而是升起一个念头,好好的、专心来喝这杯茶吧,因为可能这辈子再也喝不到第二杯一模一样的茶。


(林清玄端起一杯茶)哎呀,在这里喝到这杯茶,真好喝。因为你的全身心都投入到那一杯茶里面,它当然就好喝。只有你每一次喝茶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心,你才可以进入“茶的道”,才可以进入“茶的境界”。一位禅师说:端起茶杯来,要有和爱人会面时欢喜、期待的心;轻轻放下茶杯时,要有和爱人离别时不舍和缠绵的心。这和人生的道路一样,很多人喝玩茶很粗鲁,谈恋爱失败不是不舍和缠绵,而是“把茶杯都打破”。这就没有进入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是取决于内在的选择。


昨天在杜甫草堂演讲时就讲到中国字非常有意思。第一个是“仙”,什么人是人可以成为神仙,就是那些心灵境界不断向上走的人。第二个是“俗”,就是人的心不断往山谷走。什么是山谷,就是被物质的烦恼捆绑的地方。第三个是“佛”,就是不是人的意思。为什么佛不是人,因为人都有五种障碍(五毒:贪、嗔、痴、慢、疑),佛是经过内心的觉悟把五毒变成了悲、智、行、愿、力(慈悲、智慧、实践、愿望、力量)。


玄奘大师和六祖慧能的修为都达到很高的层次。皇帝来请他们,都被拒绝,因为的他们的境界已经超过了皇帝,以他们的修为都已经看到1000年后的事。


你喝茶可以选择一辈子不了解茶的内涵;也可以选择不断地在喝茶的时候,体味到人生的滋味,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观音菩萨有一个咒语:六字大明咒注音嗡(ōng)嘛(má)呢(ní)叭(bā)咪(mī)吽(hōng),这有祈求内心莲花开放的意思。


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听了我的演讲后,觉得很好听,让我再唱一遍,并把这六字大明咒写成英文“all money give me home”,“所有的钱都在我家”,他说“我没想到,你们佛教能做怎么棒。”同样的东西,有些人听到的是世俗的、物质的。寻找茶文化的更高境界不是你人生的必然选择,但你的一次重要的选择。



人生的三个境界

人生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物质和欲望的境界,要过更好的生活。有的人在这个境界中会感到很痛苦,一是因为你的的物质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二是因为欲望的满足是非常短暂的。吃了很好的一餐饭,很快就过去了。科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舌尖到喉头有15厘米,如果你是长舌公或长舌妇,可能有17厘米。但你第一天吃的是2万元的大餐,或是一般的馒头,第二天到厕所去检查,出来的都是一样,很短暂。


有些人就想向更高的境界迈进,第二种境界就是文明的、文化的、艺术的。可是到了这个境界,仍然不能免除人生的痛苦与彷徨。即使你有最好的修养,你也不能避免“有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烦恼炽盛。


活着就是痛苦,你不能选择你的故乡,不能选择你的父母,不能选择你的兄弟姐妹,还有更痛苦的,你不能选择你的长相。有时候,有人跑来拍我的肩膀,“林老师,你长得像达摩祖师。”他以为我听了很开心,其实我很难过,长成达摩祖师不是我的过错,是我父母的过错。还有人说,你长得像庙也的18罗汉,回家撞墙撞18次,撞死算了。


“老”是痛苦的:40岁开始变老,今年比去年老;50岁是这个月比上个月更老;60岁是这个礼拜比上个礼拜更老;70岁是今天比昨天更老;到了80岁,下午比上午更老。所以刚才主持人说,欢迎一位来自台湾的老先生,我气得差点夺门而出。你没有看到我心,和你一样年轻吗?


“死亡”的痛苦的一种永恒的痛苦。“爱别离”,相爱的人免不了要别离。“怨憎会”讨厌的人偏偏做了你的先生、太太。“求不得”,你想要的却偏偏得不到,你买的彩票,就是开不出来。“烦恼炽盛”,烦恼像火一样的燃烧。


还有没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宗教的、灵性的、精神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是没有烦忧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吃的是一小碗稀饭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他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喝茶的三个境界

一个人前后达到这三种境界,人生就圆满了。如果没有达到,就不是完美的人生,茶道也是一样,也有这三种境界。一开始是技术性的,去买最好的茶叶,最好的茶叶大红袍,很贵,商店里也有大红袍,那多是假的。真正的大红袍只有三棵,现在死掉一棵,剩下两棵。你要看这两棵树要买68块钱的票,走了一个小时,他们告诉你,山壁那两课树就是大红袍,看完了就回家了,看一眼就要68块,有的商店里几十块的大红袍会是真的吗?每年大红袍收下来要拍卖,这两颗大红袍采下的茶叶,只能做七两到八两的茶叶,一两茶大约可以卖到二十几万的人民币。所以,不可能喝到真正的大红袍。


也不要伤心,每年这两颗大红袍的树枝都会剪下来几枝栽培,长出来的叫“大红袍二代”,一斤大约二千块钱。还是很贵,没有关系,“大红袍二代”也会剪下来几枝,长出来的不叫“大红袍三代”,这样没有人会去买,叫“小红袍”,非常有趣。


我曾经在武夷山住过,就是为了找大红袍和这里的四大名茶:一种叫“白鸡冠”,泡完茶以后,茶叶是绿色的,红边,像鸡的鸡冠;一种叫“水晶龟”,泡完以后,茶叶浮在水面,就像乌龟一样;一个叫“铁罗汉”,铁观音大家知道,但不太熟悉“铁罗汉”,铁罗汉喝起来比较刚强,很有力量,很浓苦,就像一个罗汉;还有一种叫“半天妖”,长在半天里的妖怪,“半天妖”这种茶可以泡七次,每一次味道都不一样,所以叫“半天妖”。喝到这些茶,再想到它们的名字,感觉别有味道。


在技术层面,要找遍天下的茶,你没有那么多的精神,没有那么多的钱,没有那么多的力量,所以要走向另一个境界。如果你要寻求物质的层面,就会很痛苦。


为了找茶,我像陆羽一样走遍了很多茶区。一次。我在重庆喝到了一泡茶,叫做“君山银针”,非常好。一查资料,原来是长在洞庭湖边的君山岛上,我就立下志向一定找到。第二年,我从台湾到了香港,坐飞机到了湖南,又坐了四个小时的车到了岳阳,再做船进去就是君山岛了,可是,他们对我说:今天月圆,洞庭湖涨潮,你不能坐船过去。于是我要在岳阳住了一天,我问岳阳有没有好的宾馆,他们说有一家朱镕基总理住过的。果然,在房间里有朱镕基总理的签名。我觉得很开心,没想到晚上有很多跳蚤来咬我。早上一算,有一百多个包。现在应该改善多了。到了湖边,坐了四十分钟的船达到君山岛,感动得不得了。这个感动不在于茶,而在于整个寻茶的过程,那个故事。这里就进入第二个层面,不只是喝茶,茶后面有很多故事。在君山岛上喝“君山银针”,当地的农人告诉我,你在外面喝到的都不是真正的“君山银针”,真正的“君山银针”已经卖完了。


喝茶的第二个层次,是后面有很多故事什么是第三个层次。有一次我到武夷山去找茶,这种茶很多人都听过,但没有喝过,叫做“正山小种”,它产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的山上,这里有2000多米高,是一个管制区,要申请《入山证》才能进去。我们办了《入山证》,还请了政协的人带着我们,跑到了最山顶的地方。


到了产“正山小种”的地方,我大吃一惊,那个地方只有50多户人家,但有一个外国人的别墅,还有一个教堂。问了一下,住着的是英国人,他们是英国女王派来的人,他们的职位叫“监茶使”,就是英国女王派到武夷山,监视茶农生产“正山小种”的大师。居然有这样的职位,这个职位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我想找到这两个人,没想到茶已经采完了,这两个大师回去休假了。没想到英国女王喝的茶是武夷山2000多米高的地方出产。采完以后,直接运到码头,用船运到英国。所以一般的人喝不到真正的“正山小种”。这是一种很好的红茶,为什么叫“正山小种”,叶子小如针尖,泡出来完全是深红色。


接下来,喝茶的人痛苦的事出现了,就是要买茶回家。我问茶农:“这个茶可不可以卖给我?”“不行”我说“一斤1000块”“2000块”“不行”“3000块”“不行”“一斤4000块”“还是不行”我问“为什么?”他说“还剩下两斤,这两斤已经答应要给别人,其中一斤是给领导的,另一斤是英国人要来拿的。”我想了一个方法,对茶农说“下次领导来的时候,你对他说,由于天气不好,今年没产那么多茶,少了一斤,领导不会怪你的。”茶农是很老实的,听了以后就开悟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一招!”就把其中的一斤卖给我。


所以,在找茶中,除了有故事,还有想象,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你就可以从这个故事,你就可以从故事进入更深的灵性的、精神的境界中。


我在大陆到处找茶,找到以后就会带回家,带回家干嘛?不是去卖,而是和有缘的人分享。这是茶更高的境界,不是独饮,而是分享,分享你的人生,分享你的体会,分享你在找茶的过程中对人生的一些体会,这就会让你的文化扩散出去。



我的茶叶收藏

我在家里面收藏了两、三百种茶,都用陶罐装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收藏,茶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收藏的,一种是不可以收藏的。不可以收藏的是新茶、绿茶,可以收藏的是老茶、熟茶。新茶和熟茶怎么分呢?茶制作的方法可以分成一、三、五、七、九成熟,五分熟以上的茶可以收藏,五分熟以下的茶不可以收藏。所以龙井、竹叶青、碧螺春、君山银针,拿到以后,最好找朋友分享,喝掉。如果是普洱茶、沱茶、铁观音的老茶、乌龙茶的老茶,可以收藏。收藏为什么不要找铁罐、塑料袋,因为在这些器皿中,茶的温度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但又不能透气,放久了就变成了粉末,化掉了。陶罐会呼吸,它可以随着气温变化,它还可以把气吐出来,这个茶就可以保存很久,每一年把这个茶拿出来品位一下、看一看。


一般的人收藏茶,会写什么茶,是哪一年的。我不是,我会为每一种茶取一种名字。比如说我在结婚的时候,我找到了茶农,让他做20斤茶,我把茶装在陶瓮里面,外面写上我太太的名字,这就是我结婚是时候做的茶。这样很好,每一年就不用买结婚礼物,到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就拿一些出来喝,我们来喝结婚时做的茶吧!我的大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做了一坛茶;我的小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做了一坛茶;我的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也做了一坛茶。在特别的纪念日,我会把它拿出来泡。如果有朋友,送我非常好的茶,我就会把他的名字写在装茶叶的陶罐上。本来都摆是角落,听说他要来,摆在中央。然后,和他一起喝,告诉他这是15年前,你送我的那泡茶!


啊,分享是喝茶非常重要的境界。如果你独有天下最好的茶,而没有和朋友分享,这个茶存起来有什么意义?你看陆羽,陆羽在一生中,最丰富的就是朋友,他有很多朋友,几乎每天都是和朋友在喝茶。很多唐朝的诗人,都会记载他们和陆羽喝茶时的情景。茶是要和朋友分享的。茶是很珍贵的东西,它和我们的心灵有关,和我们的人生有关,还有很多科学家证明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身体有健康,不是说喝了寿命就会增长一岁,没有那么神奇。


我认识一个台湾收藏普洱茶的人,他花在收藏普洱茶上的钱,超过三千万。有一天,这个人中风死掉。有人问,他每天都喝百年普洱茶,怎样会中风死掉。我说,如果你天天喝百年普洱茶也会死掉的,普洱茶一般应该喝15—20年的。这是开玩笑哈。


我不是很懂茶,但我是很爱茶的。我在找茶中,为茶寻找更高地位和境界。所以,我非常感谢我一生中有喝茶的习惯,喝茶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不只自己喝茶,我还教我的孩子喝茶。我的孩子从三岁就开始喝茶,有客人来,我就叫他们给客人泡茶。客人们看到小孩子坐下来,烧水、泡茶,内心非常的稳定,非常的从容,非常的专注,他们非常的感动。小孩子从小喝茶,长大以后有什么好处,他不会喝可口可乐,他不会喝加糖的饮料,他会觉得那个太难喝。我们家的人,到那里去都会带一罐茶,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饮料都没有茶好喝。



小结:


现在茶道没落,青年人不再喝茶,如果青年人从小就喝茶,知道茶里面有这么多文化的内涵,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在茶里面奉献他们的心血,将来这个茶文化就可以不断的延续下去。喝茶的时候,记住先对自己说,再也不能够喝到同样的茶。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能养心,善茶之人能提升人生境界,心性平和,能面对生命困境。


现场回答:


1、所有的人都应该去喝茶,通过喝茶可以使他们静心去修行。


2、茶文化的没落,并不代表中国文化进入没落期。中国文化永远不会没落。茶文化的没落在茶的质变,现在饮茶的人,已不讲究茶的品位、茶的思想。小时候,没有告诉你茶的文化,长大以后就会忽视它的存在。所以,要加强对小孩子的教导,茶文化就不会没落。


3、盖碗茶是非常好的一种茶文化,你如果去法门寺,也可以看到它,它应该是流传超过千年。盖碗茶和“宜兴壶”是一回事,品质是一样,可是发展中走了不同的 路。盖碗茶也是由自己来决定,加多少水,什么时候加,都是由自己来决定的。这和宜兴壶是一样,所以我在家里,没有朋友,我也会用盖碗喝茶,特别是喝绿茶, 用盖碗是非常好的。


4、酒文化和茶文化有相通的地方。喝酒喝到最高境界,与喝茶喝到最高境界是一样的。我希望大家知道,只要是文化,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相通的。


最近我写了一副对联“茶味禅味,味味一味;诗心佛心,心心相印。”茶的味道和禅的味道的相通的,所有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如果你用心的去品味,你在什么东西 上都可以得到那个品味。“品”是三个口,“味”是一个口,一个东西分四口吃,就是品味。因为有品位,你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所有的味道都可以品味到更 好的境界。写诗的心和佛的心是相印的。诗人写诗写到最高的境界,我们认为这里面有禅的味道。就好像你读王维、苏东坡、白居易、陶渊明的诗,你会发现那和佛 的境界很接近。


佛教的法师开悟以后,他们不会做别的事情,他们会写诗,把他开悟的心情写成诗歌,那写的诗歌都非常优美,跟诗人写的诗的境界是一样的。当你打破这些界限, 你会发现,其实都是一个味道。这也是我来成都做报告的目的,希望大家知道,往更高的境界迈进就对了,不要去分别,哪一个是比较厉害,哪一个是比较好的。


6、“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 (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爱茶的人读了都不是滋味,为什么把茶放在后面。前面的七种都非常浪漫,在情人节送给情人玫瑰,是很浪漫的,如果送给情人酱油, 就比较现实,太世俗。有些人不开心,就把茶放在前面“琴棋书画诗酒茶”。这不需要改变,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心境,茶虽然排在14种东西的最后一位,但它的包容力最大。你可以一天不作画,但不可以一天不喝茶;你可以一天不沾酱,但不可以一天不喝茶;你可以一天不要一束花,但不可以一天不喝茶。排到最后一名,不 一定就是最坏的的。


去年,我读到一份科学报告,在中国最杰出的,有成就的人小时候读书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有三个:第七名到第十七名是人际关系最好的, 他们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他们是压力最小的;他们是除了课业之外兴趣最多的人。所以他们就成功了。读到这里,我感动得不得了,终于找到我成功的原因了,我小的时候,我那个班总共只有17个人,要读到18名,也不那么容易。最后一名,也没有什么不好。


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不以为然,其实这十四种东西都非常重要,看你的心里怎样看待它,这要你有好的心理,它在第几名都是重要的。


7、安详,就是静心与从容。静心、从容、专注、单纯其实是一个东西,这种状态每个都可以得到。我小时候爱读世界伟人传记。后来,我统计发现了从前的人都没有发现的一个观点,所有世界的伟人,古今中外的伟人,都喜欢散步。这是很奇怪的,为什么所有伟大的人都喜欢散步。本来我想申请专利的,今天在成都我很开 心,就教给各位。你看看,老子喜欢散步,孟子喜欢散步,孔子喜欢散步,李白、苏东坡、白居易……你想到的伟人都喜欢散步。为什么?好奇怪?一点都不奇怪, 因为那时候没有汽车。


但散步和走路不一样,散步是安详的、放松的、从容的,他们就可以思考很多很深刻的问题。西方的伟人也喜欢散步:贝多芬、爱因斯坦……所以安详不再是禅宗和喝茶可以得到的境界,你散步可以得到这个境界,你听音乐也可以得到这个境界,你坐下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得到这个境界。当你有分别的时候,你的境界就失去 了,所以你要没有分别的看待人生的每一件事情。


一瓯甘露更驰名

对于很多爱茶人来说,蒙顶甘露一直都是心中魂牵梦绕般的存在。

蒙顶甘露

蒙顶甘露,既好看又好喝,总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沁人心脾的感觉。正所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品茶、论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则堪称中国茶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大,大到几乎家喻户晓的茶广告来,那就是“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时至今日,只要是爱茶之人,都对“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茶联朗朗上口、念念不忘,却不知与之同出一辙的“一瓯甘露更驰名”,其实早就为蒙顶山茶代表品牌蒙顶甘露作了最深刻、最独到的诠释。

一、“一瓯甘露更驰名”的出处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和“一瓯甘露更驰名”,均源自元代诗人李德载的元曲《中吕·阳春曲·赠茶肆》。这组小令,共十首,都是夸赞茶好和茶博士手巧的,语言通俗,押韵顺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中,“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出自第三首小曲,即:“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金帐饮羊羔。”此令称道茶叶是上好的蒙顶春茶,水是上好的烹茶用的江心水,而且品茗比起喝酒来,是更上品的风尚。

“一瓯甘露更驰名” 出自第六首小曲,即:“木瓜香带干林杏,金桔寒生万壑冰,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此令主要赞美品茶使人清醒之功效。

后来,明代大诗人陈绛在其《辨物小志》中写到:“世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表明这联名句已从李德载的小曲中脱胎出来,演变成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又被世人用为茶联,有口皆碑。殊不知,“一瓯甘露更驰名”其实早已一语双关地对蒙顶甘露作了很好的宣传,成为一句绝佳的广告词。

甘露井

二、蒙顶甘露为何“更驰名”

蒙顶甘露,作为驰名中外的历史名茶,在茶界享有崇高声誉,为消费者所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名字很文雅,是蕴含了多层深意名正言顺的“名茶先驱”

古往今来,大凡名茶都有一个文雅贴切的名称。而这个名称,又往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名茶的特色,既展示了其文化内涵,也使茶叶本身的魅力倍增,使人听此名,想此茶,饮此茶,恋此茶,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茶文化增添了几多情趣和色彩。比如龙井、铁观音、大红袍、竹叶青等茶名都很文雅,富有意趣,其背后都少不了美妙动人的传说和典故,引人入胜。

蒙顶甘露是蒙顶山名茶诸多明珠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甘露”作为茶名,相信很多初闻其茶名的人都会觉得特别雅致,顿时就会萌发一种冲动的品饮欲望。

一瓢甘露

甘露(梵文Amrti)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北京北海公园琼岛半山上有一座铜人承露盘,据说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目的是用来承接“甘露”的。那“甘露“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甘露是上天赐给人类的高级食品,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北斗星降下来的,把它同美玉屑混调后喝到肚里,便会长生不老,变成神仙。因此,“甘露”这个名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蒙顶甘露原料

“甘露”有四种意思:

其一是指甜美的露水,或者甘美的雨露。古诗云:“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汉书·宣帝纪》云:“元康元年(公元前65)……甘露降未央宫。”

其二是指芭蕉花苞中的水液。清朝物学家、博物学家吴其濬在其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云:“甘蕉生岭北者,开花,花苞有露,极甘,通呼甘露。”因此也作为芭蕉的别称。明代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草部四》说“甘露即芭蕉也。”

其三是外来词,印度古吠陀指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也。

其四是佛教中的一个比喻,用甘露比喻佛法之妙味可长养众生之身心,以消苦业,以增善根,超脱轮回,究竟解脱。或者以甘露比喻佛法为无上醍醐,大悲妙药,消人业障,成人福慧,得至菩提。

蒙顶山茶称“甘露”,来源有三:

一是甘露一词,既有道家崇尚自然的风韵;在梵语中又有“念祖”之意,是为纪念茶祖“甘露大师”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首开人工种茶历史先河,揭开了世界茶经济、茶文化发展的帷幕。“甘露”的命名,既是为了纪念植茶始祖,也表明了此茶的初创时间,同时还恰如其分地体现其品质特性,蕴含着世人对茶祖吴理真的敬仰之情。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敕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淳熙戌申(1188年)又敕赐其“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封号,并把他手植七株茶树的地方御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甘露大师”“甘露祖师”。

二是因其茶香馥郁、茶汤鲜爽、味如甘露,遂以“甘露”命名。

三是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质与精神于不二。北宋时期,在蒙顶山,道教势弱,佛教兴盛占据上风,因此,蒙顶山茶称“甘露”与之密切相关。

(二)历史很悠久,是曾经名扬天下闻名遐的“千年贡茶”

“甘露”作为茶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地理学家王象之编撰的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其中“雅州·蒙山”条目记载:“上清峰有甘露茶,山上常有瑞相影现”。这是目前作者查询到的关于甘露茶的最早记录,距今近900年。之后,嘉熙三年(1239年),诗人祝穆在其编撰的《方舆胜览》“雅州·蒙山”条目记载:“上清岸产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现相影现。”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编修的《四川总志》,其中“雅州·蒙山”条目记载:“上清峰产甘露”,与《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一脉相承。

据考证,蒙顶甘露实际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创制的蒙顶山名茶“万春银叶”和宣和四年(1122年)创制的“玉叶长春”两种贡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的,质量超过唐、宋时期号为天下第一茶的 “蒙顶石花”。”

特级甘露开汤

《四川总志.雅州·蒙山》山川条目记载:“蒙山,县西十里许,顶作五峰,其中峰曰上清峰,最高俯视峨眉诸山,产甘露,瑞云上有天盖智矩等寺,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抱,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尚书》'蔡蒙旅平'即此蒙山,多产茶,在极顶者贵,以受阳多。”

《四川总志.雅州·蒙山》物产条目记载:“仙茶,产蒙顶上清峰,甘露井侧,叶厚而圆,色紫味略苦,春末夏初始发,苔藓庇护,阴云覆焉,相传甘露祖师自岭表携灵茗植五顶,至今上清仅八小株,七株高仅四五寸,一株高仅尺二三寸,每岁摘叶止二三十片,常用栅栏封镇,其山顶土止寸许,故茶自汉到今不长不灭。”

明朝以前,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明初,各地进贡茶叶都沿袭宋代做法,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凤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加之纪念“甘露祖师”吴理真的缘故, 甘露茶越加兴盛。自此,蒙顶山茶贡品改为散茶,品名有甘露、黄芽、石花、雀舌、芽白等,其中甘露名列第一。

初时散茶以蒸青制法为主,但出现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等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明代后期黄龙德在其撰写的《茶说》中这样描述蒙顶甘露制作工艺:“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气。以手急拨不停,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总复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这与现代蒙顶甘露的“三炒、三揉、三烘”工艺如出一辙。

“医圣”李时珍在其撰写的《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叶”中这样评价蒙顶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道出了蒙顶山茶的茶性是温性的,这与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等为代表的蒙顶山茶独特的加工工艺有着极大的关系。

蒙顶山茶历来以贡茶著称。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将茶叶当作贡品进献天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联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就被列为贡品,于是诸民族首领就带着茶叶去进贡。那时的茶叶并非作为茗饮,而是用于祭祀、药用或食用,吃法跟煮菜汤差不多。这是最早有关贡茶的文字记载。

永兴寺甘露道场

真正的饮茶之风,由唐代肇始。由于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出自唐朝文学家李肇《唐国史补》),再加上宫廷中也大量饮茶,茶宴、茶道层出不穷,各地名茶渐渐从普通茶叶中分离出来,成了皇室及贵族阶层的高档消费品,从而催生了贡茶制度。

唐代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顶峰时代,也是茶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唐代贡茶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朝廷选择出产茶叶且品质优异的地方“定点”纳贡。

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产量集中、交通便利的重点地区及其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浙江湖州吴兴的顾渚贡茶园即是。而蒙顶贡茶,则属于第一种“定点”纳贡。

唐朝皇帝大多爱饮茶,尤其是唐玄宗之后,纵无此嗜好,出于发展经济考量也十分热衷茶事。古语道:“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嗜茶,臣子也要懂茶,以便在茶宴上陪王伴驾、谈茶饮茶。皇帝赐茶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嘉奖,且有一定仪制,往往臣子在获得赐茶后会写文章以谢皇恩。之所以唐诗宋词中,专门写蒙顶山茶的茶诗词较多,就是因为当时当大官的大诗人、大文豪较多,他们有机会得到皇帝恩赐的蒙顶山茶,继而写下众多吟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散文、佳句,至今广为流传。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山茶列为贡品,开始入贡皇室,一直延续到清末,绵延不断,长达1169年。如此受“待见”的贡茶在中国茶史上着实少见。蒙顶山茶能年年岁岁皆为贡品,清朝时还被专用于皇帝祀天祭祖,这是蒙顶山茶品质好、珍奇名贵的铁证。唐代《唐国史补》,宋代《新唐书》《宣和北苑贡茶录》《锦绣万花谷集》,明代《西吴里语》,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顶贡茶的记载。

清代贡茶制度最为完备,集历代大成,无论是贡茶区域、品种、数量,还是贡茶运输、交接、验收,均有严格规定,由礼部执掌。紫禁城内专设茶库,隶属内务府;另有御茶房、清茶房、奶茶房、皇太后茶房、皇后茶房、皇子茶房、皇孙茶房及各宫殿茶房等宫廷饮茶场所。除供皇族日常品饮外,贡茶亦用于祭祀、医药、宴会、赏赐诸事。

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贡茶研究》记载:按照清宫进单,清代主要的进贡茶叶省份有13个。四川省进贡的茶叶有“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蒙顶山茶、灌县细茶、名山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锅焙茶”等10种, 其中 “仙茶”“陪茶 ”“菱角湾茶”“蒙顶山茶 ”“名山茶”5种即出自蒙顶山。

蒙顶山茶在当时所有贡茶中地位独一无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书特书。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何绍基写有一首《名山蒙顶贡茶赋示陈新盘明府》诗,以歌颂蒙顶贡茶为主题,对蒙顶山茶的贡茶地位、县衙重视以及采摘标准、制作工艺、进贡品类、护送过程均进行了详细描述。全诗为:“蜀茶蒙顶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贡。银瓶价领布政司,礼事虔将郊庙用。旗枪初报谷雨前,县官洁祀当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轻烘速驰送。仙人手植东京前,后来化身入蒙泉。古风古雨饱嘘吮,高三尺寿二千年。朱阑环之锁纽贯,县官来时一开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夹江昨读酒官碑,名山令谒甘露师。敢云饮啜事琐琐,民生国典相纲纬。榷酤源流有通塞,当官桑孔要深思。”

曾两次担任雅州知府的晚清著名经学家、散文家、书画家黄云鹄在其《蒙顶留题》一诗中这样盛赞蒙顶甘露:“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

植茶始祖吴理真雕塑

清光绪版《名山县志》录有知县赵懿《蒙顶茶说》,该文详细记载了当时贡茶采制、运送过程 :“每岁采贡三百六十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细及虫蚀,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蔫,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胉于釜口 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 …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

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 布政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庄重与隆重可见一斑。

(三)地位很显赫,是曾经贵为“仙茶”名重一时的“茶中故旧”

蒙顶甘露是蒙顶山茶五大传统名茶(甘露、黄芽、石花、玉叶长春、万春银叶)中最耀眼和璀璨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人间甘露”,被尊为“茶中故旧”。

仔细盘点一下中国主要名茶真正的创始时间,尤其是有代表性的绿茶诞生的年份,蒙顶甘露不可撼动的地位便一目了然。

查阅有关史料,可以了解到:蒙顶甘露:1227年,距今794年;碧螺春:1699年,较甘露迟472年;西湖龙井,1751年,较甘露迟524年;六安瓜片:1856年,较甘露迟629年;太平猴魁:1859年,较甘露迟632年;竹叶青:1964年,较甘露迟737年……

蒙顶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树并非凡种,而是“仙茶”。“仙茶”传奇肇始于五代前蜀后蜀时期词人毛文锡《茶谱》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时分,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侯,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大意是: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诉他,蒙山中顶有茶树,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发,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过后便无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两,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两,一辈子消灾去疾;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了。老和尚听了此言,便到中顶造了间屋,虔诚地等候时机,结果采到了一两多,煎成茶汤。没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过些日子,和尚到城里办事,熟人看了他,无不惊呆,老和尚居然返老还童,看上去像三十来岁的人,眉发乌青。后来,他到青城山访道,不知所终。蒙顶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来。后来,这上清峰“皇茶园”的七株“仙茶”被钦定为正贡茶,“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报,有司往视,籍记叶之多少采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明代名山知县张朝普说“蒙山为仙茶之所,每岁必贡职”。

据考,皇家祭祀向来以稀有之物,昭示敬天法祖之心。清代的祭祀活动分大祭、中祭与群祭。乾隆皇帝时重新规定了大祭范围:祭人、祭地、祭太庙,一直延续至清末。明清两代贡茶遍及十三省,约六十余种,其中以银器盛纳的贡茶,仅有四川贡茶六种:仙茶、陪茶、菱角湾茶、春茗茶、观音茶、名山茶,足见珍贵。六种茶品,以“仙茶”为首,其余五种专补“仙茶”之不足,因此包装形同“仙茶”。据清朝大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四川总督年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春茗茶二银瓶、观音茶二银瓶、名山茶二银瓶、青城芽茶十锡瓶、砖茶一百块。”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尚存有清代“仙茶”、砖茶实物。

而有关以“仙茶”为首的蒙顶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名山茶)祭天、祭太庙的记载,可从前面赵懿撰写的《蒙顶茶说》一文中管窥一豹。文中还记述“相传仙茶,民间不可瀹饮,一蠢吏窃饮之。被震雷击死。私往撷者,山有白虎巡逻,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时,虽亢阳亦必云雨。懿验之,果然。此山之灵异与,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见蒙顶“仙茶”之神韵。

清代,蒙顶山茶被誉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结束(1911年),专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银瓶装的贡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顶山“仙茶”祭天、祭太庙的用途,只在晚清时期才有,标志着蒙顶山茶的使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蒙顶山茶自唐代“号为第一”以来又一次达到了皇家贡茶的高峰。

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赵懿在《蒙顶茶说》中解释到:“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意,谓曰仙茶”。这与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范镇《东斋记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长时,“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时常有祥云出现,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涵盖其中。蒙顶山神秘的“麒麟武士图”怪象无形之中赋予了蒙顶山茶神秘、深远的文化内涵。因此,“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异的品质息息相关。

乾隆皇帝曾作《烹雪叠口旧作韵》:“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墀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对蒙山“仙茶”给予了圣赞。有学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讲究,而蒙顶山茶是“佛门仙茶”,于佛道可两全,也成为唯一选择。

(四)名气很逼人,是拥有众多殊荣且久负盛名的“知名品牌”

蒙顶甘露既是蒙顶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历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卷曲形名优绿茶,还是中国十大名茶。

也许是因为过去雅安地处中西部地区,交通、信息欠发达,虽然蒙顶甘露底子厚实,贵为“贡茶”“仙茶”,却一直比较低调,没有过度渲染她逝去的辉煌历史,一直稳健地在发展,表面上看没有像龙井、碧螺春那样赫赫有名、名噪一时。其实,现实中的蒙顶甘露一直久负盛名、名声在外。现如今,蒙顶甘露作为单品,每年的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可见其在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者的认可度。

追溯民国以来的百年风云,我们就会发现,蒙顶甘露其实一直在中国茶坛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民国建立,虽然蒙顶山茶停贡,但在初年,名山县知事初年仍照旧制采制,作为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馈赠上司的礼品。建国后,蒙顶名茶被列为国家礼茶。1959年,蒙顶甘露参加外贸部组织的全国名茶评选,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称号。而后,蒙顶甘露一直保持着国家级、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6月,在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蒙顶甘露”独步天下,夺得金牌奖。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将蒙顶甘露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顶甘露在内的“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参加了原农业部组织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评审,当之无愧、昂首挺胸走进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列,荣登全国第四。同年,以蒙顶甘露为主要内涵的蒙顶山茶文化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上榜,在943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足见蒙顶甘露在茶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向世全学做手工蒙顶甘露

(五)市场很广阔,是独具安全保障和健康属性最终将名满天下的“明星产品”

1.蒙顶甘露有安全作为保障

2021年4月29日,在第十届四川国际茶博会蒙顶山茶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在以《我心中的蒙顶山茶》为题推介蒙顶山茶时讲到:茶,作为食品、饮料,安全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蒙顶甘露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熊猫是国宝,熊猫生活的地方自然是最美最好的地方。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辟了世界人工植茶的新纪元,由此开创了承古烁今、冠绝天下的蒙顶山茶文化和历史。茶祖吴理真寻遍了千山万水,选择蒙顶山就是前人高远、精准的选择,尽管当时的科学没有这么发达,他凭着经验选择了这个位置。最佳的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蒙顶甘露必定是安全的,品质卓越的。中国茶界的第一个院士陈宗懋是世界农药残留的首席专家,将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全面推广。陈宗懋院士选择雅安,选择蒙顶山,把他的以绿色防控为重点的院士工作站试验点放在这里,给了蒙顶甘露茶安全的保障。

2.蒙顶甘露有健康属性作为支撑

同样,刘仲华院士在讲到蒙顶山茶的健康属性时这样说:今天,我们喝茶不是因为生精止渴作为第一需求,而是为了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蒙顶甘露的健康来源于她的物质基础,她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三大元素的黄金配比。绿茶,尤其是作为顶级绿茶、早春绿茶,最大的魅力就是适宜的含量赋予她的健康属性。六大茶类,随着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品质成分、功能成分有所差异,但是,作为蒙顶甘露这款极品绿茶,她最大的魅力是能够有效地去除自由基,能够带来很强的抗养化的活性,延缓衰老。绿茶相对于其他所有茶类,尤其是高档绿茶,像蒙顶甘露这样的高档绿茶,你坚持喝,让你的容颜永远保持在年轻态,让你青春常驻,衰老来得慢一点,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梦想。他同时指出,作为蒙顶甘露这一款极品绿茶,她的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脂降压、提高免疫力都是绿茶非常优越的健康属性。

综上所述,具备了安全保障和健康属性的蒙顶甘露,她的客户需求将不可忽视,无形价值将不容忽视,增长趋势将不可忽视。

目前,蒙顶甘露犹如出生高贵的皇家格格,尚待字闺中,高调的身份,低调的存在,她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艺、独特的品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待着有识之士前来品味她甘露般鲜美、犹如“鸡汤”的美味。

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茶叶的金字招牌“蒙顶山茶”品牌一定会被擦亮,重新焕发光彩,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蒙顶甘露必将大器晚成、万众瞩目、一“茗”惊人,从历史名茶走向现实名茶并驰名天下!

甘露石屋

作者简介陈开义,男,雅安市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圭臬诗刊》《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画报》《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深圳特区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网易、快资讯、一点资讯、名茶网、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四川茶报等5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500多篇(件)。先后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多次入选《2019四川诗歌年鉴》《雅雨清风——雅安70年文学作品精选集》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

来源:茗边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一瓯甘露更驰名

对于很多爱茶人来说,蒙顶甘露一直都是心中魂牵梦绕般的存在。

蒙顶甘露

蒙顶甘露,既好看又好喝,总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沁人心脾的感觉。正所谓“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品茶、论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则堪称中国茶文化史上影响力最大,大到几乎家喻户晓的茶广告来,那就是“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时至今日,只要是爱茶之人,都对“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句茶联朗朗上口、念念不忘,却不知与之同出一辙的“一瓯甘露更驰名”,其实早就为蒙顶山茶代表品牌蒙顶甘露作了最深刻、最独到的诠释。

一、“一瓯甘露更驰名”的出处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和“一瓯甘露更驰名”,均源自元代诗人李德载的元曲《中吕·阳春曲·赠茶肆》。这组小令,共十首,都是夸赞茶好和茶博士手巧的,语言通俗,押韵顺口,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中,“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出自第三首小曲,即:“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金帐饮羊羔。”此令称道茶叶是上好的蒙顶春茶,水是上好的烹茶用的江心水,而且品茗比起喝酒来,是更上品的风尚。

“一瓯甘露更驰名” 出自第六首小曲,即:“木瓜香带干林杏,金桔寒生万壑冰,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此令主要赞美品茶使人清醒之功效。

后来,明代大诗人陈绛在其《辨物小志》中写到:“世传: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表明这联名句已从李德载的小曲中脱胎出来,演变成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又被世人用为茶联,有口皆碑。殊不知,“一瓯甘露更驰名”其实早已一语双关地对蒙顶甘露作了很好的宣传,成为一句绝佳的广告词。

甘露井

二、蒙顶甘露为何“更驰名”

蒙顶甘露,作为驰名中外的历史名茶,在茶界享有崇高声誉,为消费者所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名字很文雅,是蕴含了多层深意名正言顺的“名茶先驱”

古往今来,大凡名茶都有一个文雅贴切的名称。而这个名称,又往往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名茶的特色,既展示了其文化内涵,也使茶叶本身的魅力倍增,使人听此名,想此茶,饮此茶,恋此茶,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给茶文化增添了几多情趣和色彩。比如龙井、铁观音、大红袍、竹叶青等茶名都很文雅,富有意趣,其背后都少不了美妙动人的传说和典故,引人入胜。

蒙顶甘露是蒙顶山名茶诸多明珠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甘露”作为茶名,相信很多初闻其茶名的人都会觉得特别雅致,顿时就会萌发一种冲动的品饮欲望。

一瓢甘露

甘露(梵文Amrti)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北京北海公园琼岛半山上有一座铜人承露盘,据说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目的是用来承接“甘露”的。那“甘露“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甘露是上天赐给人类的高级食品,它是在三更半夜由北斗星降下来的,把它同美玉屑混调后喝到肚里,便会长生不老,变成神仙。因此,“甘露”这个名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蒙顶甘露原料

“甘露”有四种意思:

其一是指甜美的露水,或者甘美的雨露。古诗云:“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汉书·宣帝纪》云:“元康元年(公元前65)……甘露降未央宫。”

其二是指芭蕉花苞中的水液。清朝物学家、博物学家吴其濬在其所著的《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云:“甘蕉生岭北者,开花,花苞有露,极甘,通呼甘露。”因此也作为芭蕉的别称。明代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医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草部四》说“甘露即芭蕉也。”

其三是外来词,印度古吠陀指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也。

其四是佛教中的一个比喻,用甘露比喻佛法之妙味可长养众生之身心,以消苦业,以增善根,超脱轮回,究竟解脱。或者以甘露比喻佛法为无上醍醐,大悲妙药,消人业障,成人福慧,得至菩提。

蒙顶山茶称“甘露”,来源有三:

一是甘露一词,既有道家崇尚自然的风韵;在梵语中又有“念祖”之意,是为纪念茶祖“甘露大师”吴理真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前50年)首开人工种茶历史先河,揭开了世界茶经济、茶文化发展的帷幕。“甘露”的命名,既是为了纪念植茶始祖,也表明了此茶的初创时间,同时还恰如其分地体现其品质特性,蕴含着世人对茶祖吴理真的敬仰之情。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敕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淳熙戌申(1188年)又敕赐其“甘露普慧妙济菩萨”封号,并把他手植七株茶树的地方御封为“皇茶园”。因此,吴理真也被称作“甘露大师”“甘露祖师”。

二是因其茶香馥郁、茶汤鲜爽、味如甘露,遂以“甘露”命名。

三是佛教以甘露喻佛法之法味,融物质与精神于不二。北宋时期,在蒙顶山,道教势弱,佛教兴盛占据上风,因此,蒙顶山茶称“甘露”与之密切相关。

甘露寺

(二)历史很悠久,是曾经名扬天下闻名遐的“千年贡茶”

“甘露”作为茶名,最早见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地理学家王象之编撰的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其中“雅州·蒙山”条目记载:“上清峰有甘露茶,山上常有瑞相影现”。这是目前作者查询到的关于甘露茶的最早记录,距今近900年。之后,嘉熙三年(1239年),诗人祝穆在其编撰的《方舆胜览》“雅州·蒙山”条目记载:“上清岸产甘露茶,常有瑞云及现相影现。”明世宗嘉靖20年(1541年)编修的《四川总志》,其中“雅州·蒙山”条目记载:“上清峰产甘露”,与《舆地纪胜》《方舆胜览》一脉相承。

据考证,蒙顶甘露实际上是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创制的蒙顶山名茶“万春银叶”和宣和四年(1122年)创制的“玉叶长春”两种贡茶炒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成的,质量超过唐、宋时期号为天下第一茶的 “蒙顶石花”。”

特级甘露开汤

《四川总志.雅州·蒙山》山川条目记载:“蒙山,县西十里许,顶作五峰,其中峰曰上清峰,最高俯视峨眉诸山,产甘露,瑞云上有天盖智矩等寺,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抱,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尚书》'蔡蒙旅平'即此蒙山,多产茶,在极顶者贵,以受阳多。”

《四川总志.雅州·蒙山》物产条目记载:“仙茶,产蒙顶上清峰,甘露井侧,叶厚而圆,色紫味略苦,春末夏初始发,苔藓庇护,阴云覆焉,相传甘露祖师自岭表携灵茗植五顶,至今上清仅八小株,七株高仅四五寸,一株高仅尺二三寸,每岁摘叶止二三十片,常用栅栏封镇,其山顶土止寸许,故茶自汉到今不长不灭。”

明朝以前,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明初,各地进贡茶叶都沿袭宋代做法,制成大小不同的团状,即所谓龙团凤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兴散茶”,加之纪念“甘露祖师”吴理真的缘故, 甘露茶越加兴盛。自此,蒙顶山茶贡品改为散茶,品名有甘露、黄芽、石花、雀舌、芽白等,其中甘露名列第一。

初时散茶以蒸青制法为主,但出现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等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明代后期黄龙德在其撰写的《茶说》中这样描述蒙顶甘露制作工艺:“先将釜烧热,每芽四两,做一次下釜,炒去青气。以手急拨不停,睹其将熟,就釜内轻手揉卷,取起铺于箕上,用扇扇冷。俟炒至十余釜,总复炒之。旋炒旋冷,如此五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这与现代蒙顶甘露的“三炒、三揉、三烘”工艺如出一辙。

“医圣”李时珍在其撰写的《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茶叶”中这样评价蒙顶山茶:“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道出了蒙顶山茶的茶性是温性的,这与蒙顶甘露、蒙顶黄芽等为代表的蒙顶山茶独特的加工工艺有着极大的关系。

蒙顶山茶历来以贡茶著称。贡茶是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将茶叶当作贡品进献天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东晋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联合四川各民族共同伐纣之后,巴蜀地区所产之茶,就被列为贡品,于是诸民族首领就带着茶叶去进贡。那时的茶叶并非作为茗饮,而是用于祭祀、药用或食用,吃法跟煮菜汤差不多。这是最早有关贡茶的文字记载。

永兴寺甘露道场

真正的饮茶之风,由唐代肇始。由于唐代“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出自唐朝文学家李肇《唐国史补》),再加上宫廷中也大量饮茶,茶宴、茶道层出不穷,各地名茶渐渐从普通茶叶中分离出来,成了皇室及贵族阶层的高档消费品,从而催生了贡茶制度。

唐代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顶峰时代,也是茶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唐代贡茶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朝廷选择出产茶叶且品质优异的地方“定点”纳贡。

二是选择茶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产量集中、交通便利的重点地区及其产品,由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专业制作贡茶,浙江湖州吴兴的顾渚贡茶园即是。而蒙顶贡茶,则属于第一种“定点”纳贡。

唐朝皇帝大多爱饮茶,尤其是唐玄宗之后,纵无此嗜好,出于发展经济考量也十分热衷茶事。古语道:“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嗜茶,臣子也要懂茶,以便在茶宴上陪王伴驾、谈茶饮茶。皇帝赐茶成为一种弥足珍贵的嘉奖,且有一定仪制,往往臣子在获得赐茶后会写文章以谢皇恩。之所以唐诗宋词中,专门写蒙顶山茶的茶诗词较多,就是因为当时当大官的大诗人、大文豪较多,他们有机会得到皇帝恩赐的蒙顶山茶,继而写下众多吟赞蒙顶山茶的诗、词、歌、赋、散文、佳句,至今广为流传。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山茶列为贡品,开始入贡皇室,一直延续到清末,绵延不断,长达1169年。如此受“待见”的贡茶在中国茶史上着实少见。蒙顶山茶能年年岁岁皆为贡品,清朝时还被专用于皇帝祀天祭祖,这是蒙顶山茶品质好、珍奇名贵的铁证。唐代《唐国史补》,宋代《新唐书》《宣和北苑贡茶录》《锦绣万花谷集》,明代《西吴里语》,清代《四川通志》等,都有蒙顶贡茶的记载。

清代贡茶制度最为完备,集历代大成,无论是贡茶区域、品种、数量,还是贡茶运输、交接、验收,均有严格规定,由礼部执掌。紫禁城内专设茶库,隶属内务府;另有御茶房、清茶房、奶茶房、皇太后茶房、皇后茶房、皇子茶房、皇孙茶房及各宫殿茶房等宫廷饮茶场所。除供皇族日常品饮外,贡茶亦用于祭祀、医药、宴会、赏赐诸事。

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 《清代贡茶研究》记载:按照清宫进单,清代主要的进贡茶叶省份有13个。四川省进贡的茶叶有“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蒙顶山茶、灌县细茶、名山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春茗茶、锅焙茶”等10种, 其中 “仙茶”“陪茶 ”“菱角湾茶”“蒙顶山茶 ”“名山茶”5种即出自蒙顶山。

蒙顶山茶在当时所有贡茶中地位独一无二,得到文人墨客的大书特书。晚清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何绍基写有一首《名山蒙顶贡茶赋示陈新盘明府》诗,以歌颂蒙顶贡茶为主题,对蒙顶山茶的贡茶地位、县衙重视以及采摘标准、制作工艺、进贡品类、护送过程均进行了详细描述。全诗为:“蜀茶蒙顶最珍重,三百六十瓣充贡。银瓶价领布政司,礼事虔将郊庙用。旗枪初报谷雨前,县官洁祀当春仲。正茶七株副者三,旋摘轻烘速驰送。仙人手植东京前,后来化身入蒙泉。古风古雨饱嘘吮,高三尺寿二千年。朱阑环之锁纽贯,县官来时一开看。我于茶品太疏略,喜陟高山到天半。夹江昨读酒官碑,名山令谒甘露师。敢云饮啜事琐琐,民生国典相纲纬。榷酤源流有通塞,当官桑孔要深思。”

曾两次担任雅州知府的晚清著名经学家、散文家、书画家黄云鹄在其《蒙顶留题》一诗中这样盛赞蒙顶甘露:“解渴咽仙茶,涤烦沃甘露”。

植茶始祖吴理真雕塑

清光绪版《名山县志》录有知县赵懿《蒙顶茶说》,该文详细记载了当时贡茶采制、运送过程 :“每岁采贡三百六十叶,天子郊天及祀太庙用之。……岁以四月之吉祷采,命僧会司领摘茶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笼归山半智矩寺,乃剪裁细及虫蚀,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燃猛火,以纸裹叶熨釜中,候半蔫,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胉于釜口 烘令干,又精拣其青润完洁者为正片贡茶。… …皆盛以木箱,黄缣丹印封之。

临发,县官卜吉,朝服叩阙。选吏解赴 布政使司投贡房。经过州县谨护送之”,其庄重与隆重可见一斑。

(三)地位很显赫,是曾经贵为“仙茶”名重一时的“茶中故旧”

蒙顶甘露是蒙顶山茶五大传统名茶(甘露、黄芽、石花、玉叶长春、万春银叶)中最耀眼和璀璨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人间甘露”,被尊为“茶中故旧”。

仔细盘点一下中国主要名茶真正的创始时间,尤其是有代表性的绿茶诞生的年份,蒙顶甘露不可撼动的地位便一目了然。

查阅有关史料,可以了解到:蒙顶甘露:1227年,距今794年;碧螺春:1699年,较甘露迟472年;西湖龙井,1751年,较甘露迟524年;六安瓜片:1856年,较甘露迟629年;太平猴魁:1859年,较甘露迟632年;竹叶青:1964年,较甘露迟737年……

蒙顶山上清峰的七株茶树并非凡种,而是“仙茶”。“仙茶”传奇肇始于五代前蜀后蜀时期词人毛文锡《茶谱》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时分,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侯,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见其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大意是:相传,很久以前,有位老和尚生了重病,久治不愈。有一次,和尚遇到一位老翁,老翁告诉他,蒙山中顶有茶树,在春分前后,你早日候于一旁,一旦春雷初发,马上并手采摘,只能采三天,三天过后便无效了。三日之中,如果采到一两,用本地水煎服,能治任何宿疾;若服二两,一辈子消灾去疾;服三两,可以脱胎换骨;四两,就地成仙了。老和尚听了此言,便到中顶造了间屋,虔诚地等候时机,结果采到了一两多,煎成茶汤。没想到才喝一半,病就痊愈了。过些日子,和尚到城里办事,熟人看了他,无不惊呆,老和尚居然返老还童,看上去像三十来岁的人,眉发乌青。后来,他到青城山访道,不知所终。蒙顶山中的“仙茶”,即由此而来。后来,这上清峰“皇茶园”的七株“仙茶”被钦定为正贡茶,“每茶时叶生,智矩寺僧报,有司往视,籍记叶之多少采制……贡京师仅一钱有奇”。明代名山知县张朝普说“蒙山为仙茶之所,每岁必贡职”。

据考,皇家祭祀向来以稀有之物,昭示敬天法祖之心。清代的祭祀活动分大祭、中祭与群祭。乾隆皇帝时重新规定了大祭范围:祭人、祭地、祭太庙,一直延续至清末。明清两代贡茶遍及十三省,约六十余种,其中以银器盛纳的贡茶,仅有四川贡茶六种:仙茶、陪茶、菱角湾茶、春茗茶、观音茶、名山茶,足见珍贵。六种茶品,以“仙茶”为首,其余五种专补“仙茶”之不足,因此包装形同“仙茶”。据清朝大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四川总督年贡仙茶二银瓶、陪茶二银瓶、菱角湾茶二银瓶、春茗茶二银瓶、观音茶二银瓶、名山茶二银瓶、青城芽茶十锡瓶、砖茶一百块。”时至今日,故宫博物院尚存有清代“仙茶”、砖茶实物。

而有关以“仙茶”为首的蒙顶山五茶品(即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名山茶)祭天、祭太庙的记载,可从前面赵懿撰写的《蒙顶茶说》一文中管窥一豹。文中还记述“相传仙茶,民间不可瀹饮,一蠢吏窃饮之。被震雷击死。私往撷者,山有白虎巡逻,以故樵牧不敢擅入。官采时,虽亢阳亦必云雨。懿验之,果然。此山之灵异与,抑亦天家玉食之重也”,足见蒙顶“仙茶”之神韵。

清代,蒙顶山茶被誉为“仙茶”,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至清代结束(1911年),专供祭天祀祖,是唯一用银瓶装的贡茶,更是皇帝的日用茶。蒙顶山“仙茶”祭天、祭太庙的用途,只在晚清时期才有,标志着蒙顶山茶的使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蒙顶山茶自唐代“号为第一”以来又一次达到了皇家贡茶的高峰。

蒙顶山茶何以称为“仙茶”呢?赵懿在《蒙顶茶说》中解释到:“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意,谓曰仙茶”。这与北宋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范镇《东斋记事》提到的:蒙山茶生长时,“雾覆其上,若有神物护持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蒙顶山茶在云中生,云在茶中行:出产此茶的时节,时常有祥云出现,以“云”派生出“神”,而神庇护着茶,“仙”的寓意涵盖其中。蒙顶山神秘的“麒麟武士图”怪象无形之中赋予了蒙顶山茶神秘、深远的文化内涵。因此,“仙茶”历经数朝而最终定名,更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优异的品质息息相关。

乾隆皇帝曾作《烹雪叠口旧作韵》:“通红兽炭室酿春,积素龙墀云遗屑。石铛聊复煮蒙山,清兴未与当年别”,对蒙山“仙茶”给予了圣赞。有学者提出:乾隆皇帝信佛,而其父雍正晚年崇信道教,以茶祀祖,尤其讲究,而蒙顶山茶是“佛门仙茶”,于佛道可两全,也成为唯一选择。

(四)名气很逼人,是拥有众多殊荣且久负盛名的“知名品牌”

蒙顶甘露既是蒙顶山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历史文化名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卷曲形名优绿茶,还是中国十大名茶。

也许是因为过去雅安地处中西部地区,交通、信息欠发达,虽然蒙顶甘露底子厚实,贵为“贡茶”“仙茶”,却一直比较低调,没有过度渲染她逝去的辉煌历史,一直稳健地在发展,表面上看没有像龙井、碧螺春那样赫赫有名、名噪一时。其实,现实中的蒙顶甘露一直久负盛名、名声在外。现如今,蒙顶甘露作为单品,每年的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可见其在市场的认知度和消费者的认可度。

追溯民国以来的百年风云,我们就会发现,蒙顶甘露其实一直在中国茶坛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民国建立,虽然蒙顶山茶停贡,但在初年,名山县知事初年仍照旧制采制,作为重大祭祀之用,或作馈赠上司的礼品。建国后,蒙顶名茶被列为国家礼茶。1959年,蒙顶甘露参加外贸部组织的全国名茶评选,获得“中国十大名茶”称号。而后,蒙顶甘露一直保持着国家级、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1992年6月,在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蒙顶甘露”独步天下,夺得金牌奖。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将蒙顶甘露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17年,包括蒙顶甘露在内的“蒙顶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参加了原农业部组织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评审,当之无愧、昂首挺胸走进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列,荣登全国第四。同年,以蒙顶甘露为主要内涵的蒙顶山茶文化系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上榜,在943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足见蒙顶甘露在茶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世界超模向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向世全学做手工蒙顶甘露

(五)市场很广阔,是独具安全保障和健康属性最终将名满天下的“明星产品”

1.蒙顶甘露有安全作为保障

2021年4月29日,在第十届四川国际茶博会蒙顶山茶推介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仲华教授在以《我心中的蒙顶山茶》为题推介蒙顶山茶时讲到:茶,作为食品、饮料,安全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蒙顶甘露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熊猫是国宝,熊猫生活的地方自然是最美最好的地方。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开辟了世界人工植茶的新纪元,由此开创了承古烁今、冠绝天下的蒙顶山茶文化和历史。茶祖吴理真寻遍了千山万水,选择蒙顶山就是前人高远、精准的选择,尽管当时的科学没有这么发达,他凭着经验选择了这个位置。最佳的生态环境,生产出来的蒙顶甘露必定是安全的,品质卓越的。中国茶界的第一个院士陈宗懋是世界农药残留的首席专家,将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全面推广。陈宗懋院士选择雅安,选择蒙顶山,把他的以绿色防控为重点的院士工作站试验点放在这里,给了蒙顶甘露茶安全的保障。

2.蒙顶甘露有健康属性作为支撑

同样,刘仲华院士在讲到蒙顶山茶的健康属性时这样说:今天,我们喝茶不是因为生精止渴作为第一需求,而是为了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蒙顶甘露的健康来源于她的物质基础,她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三大元素的黄金配比。绿茶,尤其是作为顶级绿茶、早春绿茶,最大的魅力就是适宜的含量赋予她的健康属性。六大茶类,随着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品质成分、功能成分有所差异,但是,作为蒙顶甘露这款极品绿茶,她最大的魅力是能够有效地去除自由基,能够带来很强的抗养化的活性,延缓衰老。绿茶相对于其他所有茶类,尤其是高档绿茶,像蒙顶甘露这样的高档绿茶,你坚持喝,让你的容颜永远保持在年轻态,让你青春常驻,衰老来得慢一点,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梦想。他同时指出,作为蒙顶甘露这一款极品绿茶,她的延缓衰老、清除自由基、降脂降压、提高免疫力都是绿茶非常优越的健康属性。

综上所述,具备了安全保障和健康属性的蒙顶甘露,她的客户需求将不可忽视,无形价值将不容忽视,增长趋势将不可忽视。

目前,蒙顶甘露犹如出生高贵的皇家格格,尚待字闺中,高调的身份,低调的存在,她犹抱琵琶半遮面,以其娟秀的外形、精湛的制艺、独特的品质、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待着有识之士前来品味她甘露般鲜美、犹如“鸡汤”的美味。

我坚信,不久的将来,中国茶叶的金字招牌“蒙顶山茶”品牌一定会被擦亮,重新焕发光彩,作为中国历史名茶的蒙顶甘露必将大器晚成、万众瞩目、一“茗”惊人,从历史名茶走向现实名茶并驰名天下!

甘露石屋

来源:微美湄潭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